提挈阴阳 提挈阴阳
关注数: 0 粉丝数: 704 发帖数: 8,642 关注贴吧数: 0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先写自己的看法,然后在跟帖中引胡希恕晚年最后的讲解文,再适当加探讨。 既然声称是手足自温,那么就要与手足不温的情况相区别。他称的是手足自温,而不是手足自热,从行文含义来说自温就是正常温与正常人一样的手足温,那么手足不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手足不温只能有二种情况,一种手足冷,一种手足热。那么到底在哪里说过手足不温的情况,要与这里相区别呢?原来在这里(下面): 一、太阳中风,脉浮而缓,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张仲景没说手足情况,但经过几千年来的医家证实,桂枝汤证的手足因为出汗是湿漉漉的,有点凉,医者摸病人的手有点凉。病人自己是不是感觉手凉不知道。但凭此就足已跟上面标题的情况相区别了。二者的区别脉浮缓手凉的是太阳证,脉浮缓手温正常的是太阴证。 二、太阴病是有下利的,阳明病也有下利啊,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以及葛根芩连汤都有下利。既然言阳明病自然会有阳明的二大症状,一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二是胃家实,而现在我们讨论的是阳明下利,自然就排队了胃家实的症状,只剩下前一条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了,这一条就是张仲景在太阳病中所说的太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这一条阳明病的症状就是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这些症状,又带有下利时,就有可能是葛根汤证或葛根芩连汤证等。要与标题中区别的是,他手足是不是温,阳明病的下利是有身热,身热就是手足以及躯干的皮肤滚烫、灼热。这是二者的区别:手足温的下利是太阴,手足热烫的下利是阳明。 三、能下利的还有少阴,少阴的特征是脉微细,恶寒倦卧但欲寐,手足(四肢)冰冷,常用四逆汤。少阴病的主要特点是脉微或细,并不一定沉,有时出现浮细是有的。所以它与标题中的区别是:脉浮缓手足温者而下利的为太阴,脉浮细手足冰凉下利的为少阴。
有着特别意义的柴胡加龙牡汤 先看三个柴胡类汤组成: 一、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二、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半夏、枳实、芍药、生姜、大枣。 三、柴胡加龙牡汤:柴胡、黄芩、大黄、半夏、人参、桂枝、茯苓、生姜、大枣、龙骨、牡蛎、铅丹(可去掉)。 ==== 可以看出小柴胡有人参无大黄,所应该是少阳证中的虚证,大柴胡有大黄无人参,可以看出是少阳证中的实证。而柴胡加龙牡汤中既有大黄又有人参,那么简单推论之应该是虚实同有,既有实证又有虚证所以既用大黄又用人参。从远处看这样理解不会错,但从近处细致看却未必是这样。 小柴胡汤方证条文大家都知道,就不同重复了,这里来看下大柴胡汤与柴胡加龙牡汤方证条文: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2、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牡汤主之。 ------------ 二者都是下之,而大柴胡汤更是二三下之,下之有虚加人参好理解,为何大柴胡下之的情况下反而没有人参只有大黄?说明人参大黄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虚与实就能说明白的。仔细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柴胡加龙牡汤有小便不利一身尽重,而大柴胡汤没有小便不利之证,只是有心下急郁郁微烦之证。这个心下急郁郁微烦其实就是大便难的另一种说辞而已,这样一来二者区别就是:大柴胡汤是胸胁苦满大便难的症状时用的,而柴胡加龙牡汤就是胸胁苦满小便难时用的。因为要利小便,所以加苓桂的搭配利水利尿,而大黄跟什么样的药搭配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跟利尿的苓桂搭配就是冲着利尿去的。而柴胡加龙牡的底子是小柴胡汤,所以有人参又有大黄。 因此说柴胡加龙牡汤就是介于小柴胡与大柴胡之间的中间地带,原来王叔和在整理时把顺序搞错了,应该是小柴胡——柴胡加龙牡汤——大柴胡的顺序。从这个顺序来看,小柴胡证被下之以后未解,若又出现小便不利时就是柴胡加龙牡汤,出现大便不利难时就是大柴胡汤。小便不利轻,大便不利重,再推而论之,若小便大便都不利时,以治大便不利为先,兼顾利小便,就可以把柴胡加龙牡汤与大柴胡合并但要去掉人参。因为要以治大便不利为先,就不能用人参,大黄二者都有。
怕冷怕风(恶寒恶风)想要诊断并不容易 一般时医认为要诊断出病人是否有怕冷怕风(即恶寒恶风)很容易,只要问问病人是否有怕冷怕风,病人如果答是,那就可以诊断为有恶寒恶风。咋一听很有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体悟后才发现,这种方法实是大错特错。 在现在这样的冬天,你去问病人(包括正常健康人)是不是有怕冷的问题,那么十个人中会有九个说怕冷,连正常人也一样这样说。如果冬天不怕冷,那这个人也就不正常了。但是这样得到的怕冷症状对我们中医的诊断有啥意义?啥狗屁意义都没有。此病人口中以及正常人口中所说的怕冷原来并不是中医经方中所说的那个怕冷症状,虽然大家说着同样的词汇,但意义去截然不同。 那么张仲景有没有对怕冷怕风(即恶寒恶风)有过详细的定义过呢?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张仲景还真对恶寒恶风作出过详细的定义,只是大多数人一眼带过压根没曾注意到。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中国人是以象形思维为主的民族,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易经的易原本的含义就是象字,整本易经说的就是象、卦象。所以张仲景他这样定义: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恶寒是怎么样子的呢?就是啬啬的样子,冷得啬啬发抖的样子就是恶寒,淅淅的样子就是恶风。中国人定义一个名词往往用非常形象的东西来比喻也好,来示人也好,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那么啬啬的样子,淅淅的样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这种词语、形容话语在张仲景的时代大概是常识得不能再常识了,所以张仲景压根不可能继续再解释下去。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要理解这二个词汇却大有困难,非得研究一番才可。现在有些都在高呼要取消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更遑论去理解古人这二个本来就很通俗的词汇了。
最正确的理解“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汤” 以前写过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帖子,讨论还算比较热烈。经过一段时间后回想这个问题时,就有了新的想法。此仲景原意应是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意,减字在古文中与去字意义极其相近,有时甚至就是同一个意思,这就是晋朝以后古人抄写伤寒论时造成的意外之误会。 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说法也不是我的原创,早前已经在哪里好像是看到过的,现在也一时想不起出处。随着认识的深入,对这个方证越来越觉得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是最合仲景之意的。 那么减桂是减多少呢?我们从新加汤中可以看出,仲景方中常规的加减是一两,特殊的加减他会直接标出剂量,如新加汤就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而在治奔豚欲作时桂枝加桂汤中,直接指出更加桂二两也。所以方中直接说加桂或减桂时,都是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两。 这样一来28条的原方就应该是:桂枝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茯苓白术各三两。 桂枝与茯苓白术同投有没有呢?当然有了,苓桂术甘汤不就是吗?治风湿病的麻黄加术汤,虽没有茯苓但有白术,即无论是桂枝汤还是麻黄汤加茯苓或白术都是常有的搭配,其病机都表明里面有水,外面有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表里同病一般可用表里同解,但也可以先救里后解表。这就是为什么人家时医去桂了以后还是会有效的原因,因为可以先治里,再解表(如果表还没有解的话)。而去了芍药后的桂枝汤它依然是桂枝汤的底子,桂枝甘草是桂枝汤的核心,就像柴胡甘草是柴胡汤的核心一样,胡希恕说桂枝甘草汤它本身就有解表作用。而第三派什么也不加减,就桂枝汤原方加茯苓白术汤也依然有效的原因。 看仲景原意来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因为已经服过桂枝汤病不解仍服桂枝汤(而不是麻黄类汤),这是符合仲景一贯之原则的,只是此时桂枝证严重程度降低,桂枝用量也跟着降低。但是它又出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有水症状,就随证再加茯苓白术。
用伤寒方破解温病派“辛凉解表”之魔障! 时医温病派很喜欢讲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划分,从而用所谓“辛凉解表”之法去治风热感冒。此给正常的经方思维造成很大混乱,故予以澄清一些思维。 按仲景伤寒方思维,世上本来是没有“辛凉解表”之说的。中药分为寒热温凉四大类,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即温之),实则泻之(即凉之),这是整个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所谓的风热感冒按原始正宗的中医来看根本是没有的,风热感冒的提法始自明代御医龚廷贤,这之前的古中医根本没有这种说法。 从时医们描述的风热感冒症状来看,它实是指的阳明外证。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温病时医派们马上接口辩解说:温病初起之时也有恶寒啊。不急,请看张仲景继续论述阳明外证: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这说明这个一过性的恶寒,自始至终不是表证的恶寒,只是阳明外证的一个前驱期短暂一过性症状而已,若像时医们那样强行认为这是表证的恶寒(他们常常自诩为有一份恶寒即有一分表证),然后硬是祭出所谓的“辛凉解表”法来,那实是大错特错。 ========= 那么用仲景伤寒方思维怎样去治这种阳明外证(即约相当于时医们所说的风热感冒)呢?是不是就得用时医们栽赃的那样只能用白虎汤方去治呢?我在看到桂枝芍药知母汤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以后认为,仲景方是完全可以治疗这类阳明外证(风热感冒)的。 简单地来说这类阳明外证(风热感冒)可用桂枝汤原方加知母即可,如果有汗出的同时肺热咳嗽严重可再加厚朴杏仁,没有汗出的阳明外证(风热感冒)不管它有没有肺热咳嗽严重都可以用麻黄汤加知母来投药。桂枝汤、麻黄汤加了知母以后已经不是单纯的治风寒感冒的辛温发汗解表药了,而是变成了治阳明外证(风热感冒)的方药。 知母石膏是白虎汤的主药,知母更是为主,所以加了知母后的桂枝汤不是去解表的,而是去治阳明病的,是去治阳明外证的。只一味药的加入,整个方子的性质就已经改变。那么这样的搭配到底可不可以行得通呢?仲景说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我寻到了仲景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经思考认为这样的搭配是行得通的。仲景早就展示过了桂枝芍药可以与知母搭配,桂枝芍药知母汤中还含有桂枝麻黄甘草三味药,这其实就是麻黄汤的影子,所以麻黄汤加知母的搭配也是一样行得通的。 =========== 理清这个思路以后,终于可以对银翘散、桑菊饮们说一句:去你M的辛凉解表法!
腹部拒按之辨思 腹诊时腹部拒按并不是诊断实证的主证,按压时痛而拒按才是判断实证的主证!此种情况张仲景书上已经反复说明,在不同条文中多处提到或是痛而拒按、或是痛不可近、或是满而压痛,这些都是程度不同的实证判断之主要依据。 按之拒按,腹壁软,脉浮(滑)快有力,这种情况不能判断为实证。你咋知道是腹壁软?不就是去按过后才知道吗?这样去按过但没有叙说到痛,就说明不是实证,其拒按不是痛所引起,而是气胀闷胀不适即按着不舒服所引起,按着难过、按着不舒服、按着不适的人也能产生拒按,产生不让你去按他腹部的动作。如果是有形之实,按之疼痛而拒按,则腹壁不会软。按之满痛者就是实证,字面后面自然而然有腹壁不软的意思,这是不用言明而能自明的。 有形之物积聚引起的腹满腹痛等实证,应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燥屎,二是水热互结,三是瘀血阴寒之物凝结成肿块包物等。无论哪种情况腹部都不会软,而张仲景说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触去腹壁软即腹软而不痛就是满而不痛的“不痛”,那么还得继续搞清一下什么叫满。 满不是简单的肚子向外凸,满其实是病人的一种感受,病人的不适感受即是症状,而不是体征。比如病人说肚子胀闷满闷时肚子并不见得一定向外凸(当然也有包括凸的情况)。许多大腹便便肚子向外凸的健康人,压根没有什么不适,香港演员兼导演洪金宝就是这个样子。而许多声言腹胀腹满闷喛气噫气之人,肚子外形与常人无异并不向外满凸,就是只感觉到胀满而已。所以判断的关键在于满而后是否有痛,满而痛的就是实证,满而不痛的就是虚证也。 所以一个人声言腹胀闷(即满),但按去腹壁软(即腹软)但不痛,他就是满而不痛的虚证。至于脉浮(滑)有力在这个人闷胀烦躁严重时是可以出现的,并不是判断实与不实的主证,张仲景都还有舍脉凭证一说呢,更何况这种脉在此种病人身上出现也是常有之事。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 时医们用内经释伤寒的理论解释少阳经就是指的胆经,这样一来仲景少阳病方子的应用大大受限,许多疾病都治不好。而这条来自灵柩的经文明明提出少阳属肾,让人大跌眼镜,撕破时医派的谎言。灵柩虽也属内经,然用内经释伤寒的时医派们大多只翻翻素问,很少会去看灵柩的。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这句话仔细分析,肾上连肺这个肾是多余的,或者是后人伪加上去,把它去掉就变成如下样子: 少阳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将字是古文,意思是“行”,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少阳病属于肾,上连肺脏,故行肺与肾两脏。 为什么少阳会属于肾呢?因为少阳不仅仅只是胆经,少阳也包括三焦经,张仲景所说的少阳等六经病到底是属于足经还是属于手经,又或是既包括足经又包括手经,这要看具体情况,看张仲景那六病(即后人所称的六经)所描述的症状与那个经相吻合,谁更吻合就是谁了,如果包含二经就是二经,只有一经就是一经。 而伤寒论中张仲景所论的少阳病更接近于手少阳三焦经。三焦者,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薄于五脏六腑,横于募原也,它最接近于半表半里的意思。 如此理解,则少阳病主方大小柴胡汤方的应用将大大扩展到你目瞪口呆的地方。。。。
正能量帖:经方论治一例(转) 看到论坛撕匹、**、扮可爱、今天天气哈哈哈等等,不愣卒读。故而来点正能量的,不装神弄鬼,有是证治是方。 ======== 史某,女,43岁,2016年5月21日就诊。 患者咳嗽1月余,吃消炎药、中成药及别处中药10余剂,现仍咳嗽,一日咳嗽几十次,干咳,无痰,无鼻塞流涕,无发热恶寒身痛,口干口苦,心烦,眠差,多梦,无心悸,无恶心,无头晕,吃不消化食物后胃脘胀满,两胁下胀满,下肢怕冷,腿酸,乏力,夜尿2次,大便干。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弱。因问诊详细,患者说我症状太多,医生你只需给我治疗咳嗽就行,别的以后再调。 根据胡老冯老六经体系治疗咳嗽,不能见咳止咳,而是从六经辨治。所以要结合病人的全身症状及舌脉,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 辨六经:先辨表、里、半表半里。患者无鼻塞流涕,无恶寒身痛排除表证。口干,口苦,心烦,两胁胀满,考虑半表半里。半表半里有阳证和阴证。患者下肢怕冷,腿酸,有里虚下寒表现。半表半里阴证多伴里虚下寒,所以辨证为半表半里阴证的厥阴病。胃脘胀满,眠差,乏力,夜尿2次考虑存在血虚夹饮证。综上为厥阴病兼有太阴血虚水饮。 辨方证:厥阴病的常用方剂有三泻心汤,乌梅丸,柴桂姜等方。第一感觉考虑柴桂姜,根据黄皮书柴桂姜辨证要点:半表半里虚寒证,有口干口苦,四肢厥冷、心下微结。患者口干口苦,两胁下满,下肢怕凉,大便干。胡老也认为柴桂姜治疗厥阴病大便干者效果好。当然还需与三泻汤乌梅丸鉴别使用。三泻心汤一般有痞呕利的症状,患者无恶心,无下利,所以不考虑。根据黄皮书乌梅丸辨证要点为:虚寒久利,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多用于过敏性结肠炎、胆道蛔虫等寒热错杂证,所以乌梅丸也可以排除。 综合以上柴桂姜最适合病情。患者又有胃脘胀满,夜尿2次,乏力,下肢酸,眠差,考虑太阴血虚夹饮,当归芍药散方证,且临床柴桂姜多与当归芍药散合用。马家驹老师在临床也经常用此合方治疗厥阴太阴病的咳嗽,疗效颇好。 受此启发,同时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厥阴太阴合病,以选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g 黄芩10g 桂枝6g 干姜3g 天花粉20g 牡蛎30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苍术10g 茯苓10g 泽泻10g 桔梗12g 枇杷叶12g 四剂水煎服。 2016.5.26患者服药4剂后,复诊时患者只说神奇,并未见多少治疗咳嗽的药,不但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口干咽干口苦、胸胁胀满、胃脘胀满大便干,明显减轻,乏力,腿酸疲劳睡眠较前好转。遂上方加龙骨30g寄生10g,继服4剂。 经方治病是有是证用是方,临床不管是咳嗽、痹症、肝病、肾炎、月经病,只要是厥阴太阴血虚夹饮,有柴桂姜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就可考虑使用。 作者简介 李莹莹 胡希恕经方医学研习班华北一期学员 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第九期学员
中医瞎扯病机要不得! 机是什么?顾名思义机就是机理,机理是什么意思?机理就是机关的原理。机关一般人从外表是看不出它的名堂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机关,设置机关的人就是要让你不知道,才能让人中机! 所以机关之机理即病机不等于病因,西医从来不讲病机,它们讲病因,病的原因,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称之为原因不明。而中医们尤其是时医永远不会声称自己不知道病机,自己若是诊错了只说自己水平不够,言下之意永远有一个病机等待在哪里让你发现。 有人强称仲景的八纲辨证,气血痰水辨证就是病机,这是典型的一锅和糊的老好人思维,虽然他们减少了争辩,但丝毫无助于事情的真正探明。 我来阐述一下:像仲景的八纲辨证绝不是时医口中所说的病机,压根不是!必须要清晰认清,否则你将永远被他们吹昏脑袋而不能自拔。为什么说八纲不是病机呢? 首先,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所谓的病机(机关之机理)是我们(指一般人)不知道这个病的机关原理而言,而八纲指的是已经明了的事情,即这个病人的症状是阳证还是阴证,是实证还是虚证,是热证还是寒证,是里证还是外证,只要仔细辨证是能够明了的,不存在所谓的不知道的机理(即病机)。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你仔细体会一下,就会知道我说得没有错。
胡希恕释“气血营卫” 古人那,是这么来看人身的体液的,这个体液古人只能看到这么一点,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饮食入胃,那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过胃消化之后,它要进血管,古人这个他知道。那么化而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进血管就是红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气,这个血与气呀都来源于饮食,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现在的意思呢,就是我们饮食入胃了,营养成份那,血管给它吸收出来了,然后输送到人的周身,这个就是拿现在话说就是营养成份。那么古人给这个东西叫什么呢?叫精气,这个精气呀就是养人的精真之气,人非它不能养,这古人也说的挺好,这个东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说的有点问题的,他说脾为胃行津液,输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东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说,饮食入胃,在血管里头色赤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头在血管外头,那叫气,古人这么看。 那么气是什么样呢?我说的这些都是《内经》上的你们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灵枢营卫篇》上就有。这个气如雾露之盖,就像下雾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润泽皮毛,也都是气的作用。如雾露之盖,那就是指的津液。不过它不在血管之内,在血管外头。古人也知道这两个东西它互相起作用,这《内经》上也有啊,说:夺汗者亡血,夺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内外通透,这个他知道的很,你看你发汗大了血也没有了,失血的人也没有汗,再不能发汗。那么他说的营卫是什么呢?他说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营,营以周身嘛,也叫做荣,咱们这个书上是荣。那么血管外气的作用呢,他叫做卫。所以就这个本体上说,就是血与气。就作用上来,就是营与卫。就这么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不要有四个,它就是气血,在基础上就是气血,就是我们饮食水谷化合物。当然在《灵枢》上讲,也吸收天气了。所以怎么这个气来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说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着天气。王冰那个注他说先天,搞到肾上去了,不对的,那在生理上也讲不通的。古人也知道这个气的成输,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气的氧气,这与现在讲的生理也没有什么大差别,但是它不够细致,不像西医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养人的,作用在血管外头的气的作用叫做卫,在血管内的作用叫做营,古人这么个看法。 那么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乎,卫自出于脉外,营而自行于脉内。这个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头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 古人说那个协调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没明说,说得不像现在西医解剖生理学那么仔细。那么这段呢就说明这些问题,他说为什么常自汗出,他说营气本来是没毛病的,这是外不谐,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出,由小便排出,这种液体废物。古人对这个也知道一些,不是一点不知道,但是这个话说的呀非常笼统,不够细腻。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调和了。它在脉外,咱们讲营卫这个阴阳啊,古人讲的很好,他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这个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他没说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说这个来说明,但是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所以中医就应该参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释得非常细腻、具体,明明这段书说的就是这个,我们要对生理上的情况更细致地了解,我们应该看看解剖生理学。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这是头一节,说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这类的病啊用桂枝汤可以解决的,这是由于卫气不和。
再次开方实验,遇瓶颈 前几天看到一个说手足冰冷,易出汗的求助帖,自己厘了一下思路,觉得应该没问题。因为自己也有这个小毛病,只是平常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也就是没有认真去对待治疗,现在就拿自己开刀,实验。 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容易手足出汗的人,劳累一天后鞋子袜子总是臭得要命,因为总脚掌出汗,手上也常常潮乎乎地,一到冬天,寒风一吹就特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手足冰冷。夏天呢,手脚也出汗,但与夏天其他原因出汗不容易区别,也就不怎么在意了。今天天气很好,万里无云不怎么冷也不怎么热,在外面散步手握成一团,过一会儿手上就潮乎乎的,摊开手掌对着阳光就能看到细细的汗珠在手指间发亮,而脚上走一会儿,早已感觉湿辘辘的了。 昨天买了药,把桂枝汤拆开来包,桂枝30克、芍药30克、甘草30克,黄芪30克,不配好,每种各自包。 先认为是营卫不和,又没有其他脏器有病,所以我认为只是营到卫之间受阻,所以在昨天上午只切了一小头生姜泡茶喝,结果喝了后没啥反应,出汗如故。 继而认为,那肯定是表虚了,昨天傍晚切生姜六七克,抓黄芪八九克,放电饭煲里加水约300毫升,煎取150毫升,顿服。早上起来手上还是潮乎乎的。 今晨,没把上面的药渣倒掉,继续抓桂枝约9克、白芍约9克、甘草约七八克,生姜再放二三片,黄芪再放二三克,加水一碗半再煮顿服。到下午出去散步时,情况依然如故,如上所述那样继续出汗。 回来时买了点小红枣,准备继续煎喝。一路想着,既没有营卫不和,也没有表虚,难道真是内里阳气不足?不象啊,我能吃能喝,精旺神足生活检点,没有明显其他脏腑的病变,怎么会是阳虚?不是阳虚哪会是什么?汗出,汗出啊,难道会是阳明病的手足濈然汗出?这更不象了,没有阳明里热里实的任何迹象。三阴病?仲景不是说阴不得有汗吗?也没有其他三阴病的症象。顿时陷入迷茫。 心里继续想,如果是阳虚的话,要加什么药?阳虚自然是附子啦,在上方基础上加附子。。。。那不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嘛:(未完待续)
中医不扯,日从西起! 麻黄汤为什么不只用麻黄单味药?而要用麻黄、桂枝、甘草、杏仁四味药呢?时医们异口同声说方中桂枝与麻黄搭配是助麻黄发汗,加强麻黄的发汗作用。扯完了也就扯完了,没人去作较真,是不是真这样。要验证一下这个说法其实不那么复杂,稍稍设个实验就能证明。如选出基本相同的二个麻黄汤证病人,一个由上述四味药的麻黄汤投之,另一人则在原麻黄汤上去掉桂枝只剩三味药的麻黄汤投之。然后比较二人的发汗程度,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大致概况应该足以看得出来到底桂枝是不是在加强麻黄的发汗功能。但可惜的是至今我没有看到任何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包括我自己。 仲景在方中并没有说过桂枝是在加强助麻黄发汗,这样的说法都是后人扯的,但到底是不是真的谁也不知。可作为学校的正规教课书也可以堂而皇之这样写着,这是否是中医的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仲景的本意、愿意呢?我苦思良久,想出一个思路,那就是观察方中有没有更小的方,最小的方最接近仲景的本意。如果一个方中有二个仲景的小方组成,则这个大方的本意就是前二个小方方证加起来。如以麻黄汤为例:四味药中基本可分为二组,一是麻黄与杏仁都有平喘作用,二是桂枝与甘草,就是桂枝甘草汤。所以麻黄汤最接近仲景的本意应是:麻黄、杏仁+桂枝甘草汤!方中的桂枝不是助麻黄发汗,而是桂枝甘草汤在防止麻黄使人心跳加速心律失常!这样去理解最接近仲景本竟。
中医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机论治 中医是辨证论治,而不是辨机论治。中医的最大缺点就是对人体内部的正常生理学、人体得病后的病理学、药物治疗的代谢动力学一片模糊,而古人呢又想搞清人体内部的变化过程,所以就非常向往的演绎出神医扁鹊具有透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功能这种说法。扁鹊秦越人有没有具有这种透视神功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现代中医,包括学校毕业的半中不洋的中医,以及那些号称纯中医的民间传统中医们,都不具备有透视能力!所以这些中医们大扯特扯病机的时候,你都要心里留一个底:他们的瞎扯是靠不住的,属于脑袋发热说糊话谵语这种情况类似。 现代医学已经武装到牙齿,应用各种先进科学仪器,如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透视资料,尚且还未搞清有些病理生理药理变化过程,而那些仅仅靠几个症状去反推内部变化的时医们之瞎扯的病机,又能有多大的可靠性呢?弄得他们好像不但具有扁鹊样的透视能力,还把自己变成了纳米机器人进入过病人体内去巡视了一番似的,他们真是太能扯了。 中医领先于西医的地方,只在于辨证论治,其着重点在于症、证,从症状中归纳出证候,从而随证施治,累积几千年的治病经验,而不从微观上去与西医比高下。所以一切从症状上来论述中医的书籍、文章,我们都应该高度重视,而一切瞎扯病机的所谓中医书,都应该嗤之以鼻!
胡希恕解释“日晡所发潮热”最是合理 日晡所发潮热这句现代人大多是这样分段的:日晡+所发+潮热,而胡希恕解释中把它分成:日晡所+发潮热,他只说日晡所是日暮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就没有再作进一步解释。 现在大多数医家都是按照日晡+所发+潮热来解释,说日晡就是下午申酉时之间,大约是在下午三到五点钟之间定时发热,把潮热解释成定时发热。但有极少数人反对这种解释,如姜宗瑞在《经方杂谈》中把潮热解释成潮湿的热。再回来看胡希恕把它解释成:潮热就是像潮水一样发热来势汹涌,热势汹涌,蒸蒸发热。日暮时分发热,其热汹涌。我看最是言之成理。 再来探索一下日晡这个词,日晡这个词是来自于日哺,即哺时,哺时是啥意思?哺时来自于哺食,哺食就是晚饭之意。宋代以前的古人吃饭只吃二餐,早餐叫朝食或食时,晚餐叫哺食,后来哺食的时间就叫哺时,哺通晡,又叫晡食。那么朝食、哺食的时间对应现代时间到底是在哪段时间内呢? 这要从中国古代的十六时段分法说起,我们一般只知道古人是十二时辰划分法,便少有人知道古人还有一个按照吃饭时间来划分的十六时段划分法。即:夜半、鸡鸣、辰时、平旦、日出、蚤时、食时、东中、日中、西中、晡时、下晡、日入、黄昏、夜食、人定,共16个时段,按现代的24小时除以16,每个时间段等于90分钟,就可以知道相对应的现代时间。日晡即包括晡时与下晡二个时段,所是个虚词,即表示日晡之后的一段时间,日晡所(即晡时+下晡)具体对应的现代时间即是14:15~17:15之间的三个小时内。
胡希恕解伤寒论28条,为何会被众人反对? 伤寒论28条的解释历来医家众说纷纭分歧极大,胡希恕解释这条站在《医宗金鉴》的一边,认为不应该去桂,而应该去芍药。这一解释遭到众多医家尤其是时医脏腑辨证派温病派们极尽能事的嘲弄,认为他如此经方大家,对该条如此解释,水平真的不咋的。我先是看了胡希恕的解释觉得有理,后又看了反对派温病派时医派们的解释,也觉得很有道理。最后竟然也看到胡希恕的得意弟子冯世纶也反水了,在这28条上也反对胡希恕的解释。这一来不仅仅只是一个条文的理解而已,而是使我产生对胡希恕整个理论的信任危机。由此不再只看胡希恕一门深入,开始七七八八什么医家解释伤寒论的书都看,但都是很难坚持看完全本,全都是东看一点细看一点。这样转了大半年,又转回到胡希恕的解释上来了,认为还是胡希恕说的好。他的解释整体上逻辑性很强,用六经即八纲的理论发前人所未发,用中医治病就是寻找人体得病后的一般规律反应的这一吸收了巴甫洛夫理论的震撼思想,都不是一般医家所能比的。按他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论条文,不但伤寒论中条文前后能够联系得起来,就连伤寒论与金匮二书的逻辑都能联系得起来。 单就28条来说,胡希恕是赞同《医宗金鉴》的,但是胡希恕对《医宗金鉴》多有批评,常常指出它对伤寒论的解释这里错了那里错了,但对28条他却赞成《医宗金鉴》的看法。说明胡希恕是很有独立精神的,因为他有自己的理论,不会人云亦云,去看看他的《温病条辨按》一书,估计温病派看了后要暴跳如雷。胡希恕不单对其他医家解释伤寒论多有否定,就是对伤寒论这部书本身对张仲景本人也多有微义,他常常指责张仲景这个说的不对,那个限于历史所限是瞎说的。中医虽然不能像现代西医一样对人体结构研究得那么细,有许多解剖学上病理学上的解释都是错误的,但是胡希恕认为中医传下来的古方治病却没有错!中医不是靠的研究人体结构、生理、病理之后寻找到的治病规律,而是通过研究症状来寻找到治病规律的。按胡希恕的说法就是“六经八纲者,实不外是患病机体的一般规律反应”,辨证施治即是在患病机体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上寻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们才能对中医树立起牢固的信任,中医治病是科学的,中医治病的科学规律是从人体得病后的症状反应上所寻找实践出来的规律。而不是从病机上、人体结构上、现代病理上、药物有效成份上推导找寻出来的。
宁波已故名老中医钟一棠食疗方 支气管哮喘   ●食疗方   1、怀山药60克,甘蔗汁250克。将怀山药捣烂,加甘蔗汁,放锅中隔水炖熟即成。每日早晚当点心吃。   2、绿茶15克,鸡蛋2个。用绿茶、鸡蛋加水一碗半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至水煮干时取蛋吃。每日2次。   3、白胡椒10克,置青蛙口内,用针缝合后,放在碗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煮。喝汤吃蛙肉(肠、肚不宜食),2日服1次,连服5-8次,对寒性哮喘有效。   4、梨一个,挖空心,加入半夏10克,冰糖少许,隔水蒸熟,吃时去半夏,每日1次,连服数日。适用于痰多、气喘、咳嗽者。   5、南瓜1个,重500-1000克,切开顶盖,去瓤,加入姜汁少许和冰糖、蜂蜜适量,盖好顶盖,隔水炖两小时,分次服。适宜于肺肾两虚的哮喘患者。   6、黑木耳6克、冰糖9克,加水煮熟,每日2次,常食有效。   7、核桃仁30克,南杏仁10克,姜汁少许,捣碎后加蜂蜜适量蒸服。   8、银杏8枚,红枣10枚,糯米50克。将银杏、红枣、糯米加水适量煮粥服用。每日早晚2次分服,15日为一疗程,可连服3个疗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9、玉竹、沙参各50克,老鸭1只。将老鸭宰杀后洗净,放入砂锅内,再放入玉竹、沙参,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焖煮1小时以上,把鸭肉煮烂,放入调料。每日服2次,吃肉喝汤。   10、枇杷萝卜粥:枇杷3个,萝卜100克,粳米60克。将枇杷洗净,拍碎,加水煎煮,去渣取汁,与白萝卜、粳米同煮,待呈稀粥状,加入冰糖溶化即成,温服,一天2次。   11、川贝蜂蜜饮:川贝母10克,蜂蜜30克。先将川贝母研碎,加入蜂蜜和适量水,隔水炖半小时,饮汁,每日1次,连服20-30日。   慢性支气管炎   ●食疗方   1、黄芪党参粥:黄芪4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半夏10克,白糖10克,粳米米150克。黄芪、党参、半夏煎汁去渣代水,与山药、粳米同煮为粥,加入适量白糖,连服数月。有补益脾肺之功效,适用于稳定期肺脾气虚者。   2、百合麦冬粥:鲜百合30克,麦门冬9克,粳米50克,加水煮成粥,食用时加入适量冰糖。适用于稳定期肺肾阴虚者。   3、人参胡桃汤:人参3克,胡桃肉30克,水煎服,每日1次。适用于稳定期脾肾阳虚者。   4、白萝卜250克,洗净切片,冰糖60克,蜂蜜适量,加水适量,煮至熟烂,食萝卜饮汤,每日早晚各1次。   5、麦芽糖、蜂蜜、大葱汁各适量,熬溶后装瓶备用。每次取服1茶匙,每日3次。   6、鸡蛋2个,香油50克,食醋适量。将鸡蛋打散放香油中煎熟,加食醋食用,早晚各1次。   脑血管意外   ●食疗方   1、乌龟3只(拳头大小),冰糖适量。每次用3只乌龟取血,加清水及冰糖适量,碗装放锅中隔水蒸熟食用。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有滋阴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卒中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肢体麻痹等。   2、小米150克,冬麻子、薄荷叶、荆芥穗各50克。将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碎。砂锅内放水,先煮薄荷叶、荆芥穗,去渣取汁,入麻子仁、小米同煮粥。每日空腹食用1次。适用于中风以及大便秘结者。   3、荆芥穗、薄荷叶各50克,豆豉、白粟米各150克。先煮荆芥穗、薄荷叶、豆豉,去渣取汁,白粟米煮成粥,每日空腹食用1次。   4、黄芪,南蛇肉200克。将黄芪和南蛇肉加生姜3片,油、盐、水各适量煲汤,饮汤食蛇肉,每日1次。此方有补气、养血、祛风湿、舒经络功效,适用于中风后半身不遂以及风湿关节痹痛。   5、葛粉250克,荆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将葛粉捣碎成细粉末,荆芥穗和淡豆豉用水煮六七沸,去渣取汁,再将葛粉做成面条放入汁中煮熟。每日空腹食用1次。有解热生津、祛风开窍功效,适用于中风所致言语謇涩、神志昏愦、手足不遂,或预防中风以及中老年人脑血管硬化。   6、乌豆100克,独活15-20克,米酒少许。将乌豆、独活加清水3-4碗,煎成1碗,去渣取汁,每日加米酒温服1-2次。有祛风通经络活血功效,适用于中风偏瘫、肢体强直、失语等。   7、木瓜煮樱桃:木瓜40克,通透切片,樱桃去柄和杂质,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大火烧开,加入适量捣碎的冰糖,用小火煮至木瓜、樱桃熟烂食用。   8、羊肚粳米粥:羊肚1个,洗净切块,并用水氽一下。粳米100克,加适量水烧开后,放入羊肚及姜丝、葱末、花椒(纱布包装)、豆豉,小火熬至肉酥米烂,取出纱布包,加入食盐、香油食用。   9、天麻蒸鹌鹑:天麻20克,润软切片,放入洗净的2只鹌鹑腹腔内,放入碗内,加入姜片、食盐和水,上锅蒸至酥烂,淋入香油,分2次食用。
(转帖杂谈)怎样才叫“上火”? 中医吧许多问诊之人常常口里时髦的叫着“上火”,好像很专业很来劲,绕乱了不少人的视野,有必要多了解一下上火的概念,以正视听: ======================  中医认为,上火有虚火和实火之分,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等。实火治疗采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治疗则是采用补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区别上火虚实以及吃哪种中成药可降火。   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症见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   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阴虚火旺都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搏细数。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强肾兴阳、甘温除热为原则。下面一起来看看如何区分实火和虚火。   看大便: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看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看发热: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杂谈)徐灵胎: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即如参耆之类,无所不补;砒鸩之类,无所不毒,并不专于一处也。所以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锭、至宝丹之类,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效。盖通气者无气不通,解毒者无毒不解,消痰者无痰不消,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至张洁古辈,则每药注定云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不足征也。曰:然则用药竟不必分经络脏腑耶?曰:此不然也。盖人之病,各有所现之处,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孰知其功能实不仅入少阳、太阳、阳明也。显然者尚如此,余则更无影响矣。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总之,变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