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脉微细沉,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倦卧,神疲乏力但欲寐,这就是直中少阴的麻黄附子汤证。那么反面是怎么样的呢?试述如下:
脉不沉但浮,发热或不发热,不恶寒!身体不痛但重(就是身困乏力的同义语),也有类似神疲想睡觉之感,症状与前极其相似,但脉浮与不恶寒证明其不是少阴病,那么此这种情况就可用大青龙汤发之。
大青龙汤就是麻黄合越婢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相比,没有附子细辛但有石膏与其相对。少阴直中病人喝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感言有冷气向外出之感,那么大青龙汤推之就应该有热气向外出之理。不恶寒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简称,表明有阳明内热,所以才加的石膏。
2017年07月02日 12点07分
1
level 1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不恶寒甚至反恶热),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2017年07月04日 03点07分
5
大青龙证可不会出现反恶热,这是原则性问题
2017年07月06日 07点07分
level 1
我欢迎有主见有独力见解的回复,即使不一定对,但能言之有物,都是欢迎的。毕竟人无完人不可能事事都对,但对答非所问,故弄玄虚,没有实质内容的强辨诡辩之辞,都会毫无客气地给予反击。
主帖没有说过的话没有的意思,他却强加之貌似高深地来反问,甚是可恶。而麻附辛汤麻附甘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多少了一个细辛,甘草是和事佬,也可以理解为补中益气,但是从张仲景说的“二三日无里证,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的微字来看,甘草的作用在这里显然是和缓麻黄与附子这二味峻药的作用,这样理解更合适。有人只会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属于没有实质内容的发言,说他一句无知算是客气的了。
2017年07月04日 06点07分
6
level 1
从上述一个要加细辛,一个不加细辛反而加甘草和缓来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病情比较重,一个病情相对比较轻微。从何处可以判断二者的轻重?大致在于一个是脉微细的程度,一个是恶寒的程度,再一个就是但欲寐的程度。
2017年07月04日 06点07分
7
level 1
回复:泻心汤
既然你要摆出大势高压定性,那就应该就事展开说理,而不是在那里高喊口号。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你用了什么样的三角眼在这里看出了仲景说一定要有恶寒才能用大青龙汤的?你有理说出来,我自然没话说,甚至还佩服你,但现在只会高喊口号定性对错,我只会鄙视你。
2017年07月05日 09点07分
9
你一定没留意到38-39条开头的中风和伤寒
2017年07月06日 13点07分
level 8
恶寒的大青龙汤证,服一剂刚不恶寒又没有发汗你说还服大青龙汤吗?
2017年07月05日 11点07分
14
服麻黄类汤表不解,再解表时就得桂枝汤,这是中医治疗的规则、常识。大青龙汤无论哪种情况都无汗,属麻黄类汤。仲景警告曰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也。
2017年07月06日 00点07分
那是汗出不解,才换桂枝汤
2017年07月06日 00点07分
@提挈阴阳 比如煮了一剂麻黄汤两升半,温服八合,覆取不恶寒了但还没有得汗是不是还得喝两合,
2017年07月06日 00点07分
level 1
这里强调不恶寒,主要是与少阴病麻附辛汤类证相鉴别,二者的症状很相似,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恶寒不恶寒,脉细不脉细,两片眼皮打架是不是想要睡觉。
身不疼但重,身不疼是与上条的身疼痛相区别,转而变成重。正邪相争的水气可以使人表现为骨节疼痛,也可以不疼痛转而只表现为重,水气充斥皮肤之间就会有沉重感。沉重了就无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此外在症状很象少阴病。但是其区别是脉浮、不恶寒、眼皮也不打架想闭眼。
以前曾经说过脉浮细而嗜卧者的少阳病,在这里也很像,需要鉴别。上面的实例这种无力脉浮不恶寒的大青龙证也会有不欲食的情况,少阳病中但见一证便是也有不欲食的一种情况,该如何区别呢?区别只在于脉浮细,大青龙汤这个脉浮缓、脉大而数等等,有一点可以肯定脉虽浮但不细。而这种脉浮细想睡觉的少阳病与但欲寐的少阴病的区别就在于但见一证便是。如此三者就能很好地区别开来。
2017年07月06日 00点07分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