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挈阴阳
提挈阴阳
关注数: 0
粉丝数: 704
发帖数: 8,642
关注贴吧数: 0
明白了,仲景所用的桂枝实是今日的细肉桂! 明白了,仲景所用的桂枝实是今日的细肉桂! 肉桂在药店中有很多规格,也就是有粗厚的不同,越细的肉桂就越好,越接近张仲景论中所用的桂枝!在超市里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做菜的肉桂,皮厚厚的,足有半厘米厚,甚至更厚,这就不行。药店里的肉桂要薄得多,一般只有二三毫米,所以选肉桂替代现今那种皮骨分离的桂枝,选越细的肉桂越好,越接近张仲景的桂枝。
牡蛎(熬)不等于是煅牡蛎 有些时医竟然声称吃煅牡蛎非但不会得结石,还能排石云云。简直是草菅人命,多少结石病人就被它们给治出来了。要搞清牡蛎(熬)是什么意思,只有先搞明白沿海人们经常吃蟹时的熬蟹烹饪法,才能明白。 江浙一带盛行吃蟹,鲁迅先生还写过著名第一个吃螃()蟹的典故。沿海人民不但吃湖()蟹淡()水蟹也吃大量的海蟹,包括梭子蟹(俗称白蟹)、石蟹、红钳蟹、青蟹等等,海蟹比淡水蟹更具有腥味,所以人们经常用熬蟹的方法烹饪剥食蟹类。这样不容易引起反胃,尤其是梭子蟹,内陆人初次吃很容易呕吐甚至过敏。 那么熬蟹是怎么熬的呢?就是把洗净的蟹放在铁锅里去,不放水或只放少少的一点水就用火烧,一直烧到水干蟹肉产生焦香味时停下,拿出来就可以吃了。活的蟹里本身有些水的,所以不加水也可以熬。 以此类推牡蛎的熬,是同样的方法,放在锅里少少加水,一直烧到水干,甚至能闻到焦味就可以了。 ==========
救命啊,吃了煮过药的半夏头,要哑了…… 刚才心血来潮把药渣中的二个半夏头当作芋艿一样的吃掉了,吃起来味道还不错,有点像板栗味。不过刚吃好大约还不到30秒,喉咙急剧地感到干裂,刺激得不得了,声音都喊不出了。现在我只能做的就是猛吃生姜,吃生姜后能感到好过很多,但依然咽部“干”得厉害。不知还有其它救治措施不?、、。
探索:半夏泻心汤应该有大黄! 半夏泻心汤应该有大黄,理由如下: 一、泻心汤的祖方是三黄三泻心汤,即:大黄、黄连、黄芩,半夏泻心汤应该在这个方基础上加上半夏等五味药。 二、半夏泻心被后世时医称之为治疗湿热的方,但是如此没有了大黄,从方子组成上去看是很难治疗湿热的。 三、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几乎是属于同一个身体,只是“头部”不同罢了。二方的差别只有一味半药的差异,即半斤的柴胡用一两的黄连来换,三两生姜变成了三两干姜。这样一来小柴胡的寒性退热效果要远超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比小柴胡都还要温热得多,它凭什么去治湿热的毛病。半斤柴胡的寒性要远超于一两黄连的寒性,更不要说三两干姜的热性远超三两生姜之热。所以我们发现真用半夏泻心汤去治比较明显偏热的半夏泻心汤证,就力不从心,也就是说根本治不了湿热,治湿热的效果很差。这个时候只有加上大黄才能让半夏泻心类汤去治湿热。
脱裤子放P:生干半夏洗了一小时没粘液 上次自采的半夏剥皮洗净粘液晒干后约有三四十克,一直放在那里没用,当时太阳不太好晒了好几天才干的,灰黑黑的外表甚是难看,完全跟市面上那些白白净净卖的半夏不一样。所以一直不太想用放在那里,二个月后在那野生半夏地里去查看,发现第二批半夏又成熟了,挖了二斤多带泥的放在水泥上,要吃的时候就剥皮洗一把出来。后来遇上台风天,害怕烂掉,就弄了一盆土藏到土里去了,结果现在已经二周多,已长出一手指出的半夏苗了,满盆都是。 这二天就试了前期自己晒干的生干半夏,分成二次与其它药放在一起煎。先是用冷水浸生干半夏达半个小时,去洗时没有粘液。不甘心,再用沸开水浸泡半小时再洗,还是没有粘液。第二次方煎时,一开始我就把生干半夏放在沸水中浸五分钟就洗,也没有什么粘液。这些生干半夏是自己做的,自己当时洗掉泥土,剥掉外衣再洗掉粘液才晒干的。现在重新浸泡时根本就没有什么粘液。 注意:生鲜半夏在初次洗净时也不是全都有粘液的,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半夏剥皮以后有粘液需要洗,而大部分正常的半夏剥皮后很干净没有粘液。后来我想清了,这些有粘液的生鲜半夏是生长过程中被虫子吃过的,或是外力损伤的(比如农民锄地时把半夏削成两半后再长出来的),或是受到过水浸。
口苦、咽干、目眩不是小柴胡证 好心提示一下,免得有些人又堕入误区。张仲景从没有说过“口苦、咽干、目眩者,小柴胡汤主之”,96条是公认的小柴胡汤方让的具体详细描述,也没有任何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涉及。 那么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证应该用哪个方来治疗呢?谅这些整天瞎扯蛋的神棍们也不会知道。
睁开你的G眼看清楚:经方派到底是不是自封的? 在张仲景还未出生的一百多年前,班固就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明明白白这样写着了: ===========================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①,七十子丧而大义乖↑②。故《春秋》分为五↑③,《诗》分为四↑④,《易》有数家之传↑⑤。战国从衡↑⑥,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⑦。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⑧,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⑨,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⑩,书缺简脱↑((11)),礼坏乐崩,皇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12))!”於是建藏书之策↑((13)),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14)),以书颇散亡↑((15)),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16))。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17)),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18)),太史令尹咸校数术↑((19)),侍医李柱国校方技↑((20))。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21)),撮其指意↑((22)),录而奏之↑((23))。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24))。歆於是总君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25)),有《六艺略》↑((26)),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27))。方技略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28))。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29)),以起百病之本↑((30)),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31)),调百药齐和之所宜↑((32))。至齐之得↑((33)),犹慈石取铁↑((34)),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35)),以生为死。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36)) 《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37)) 《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38)) 《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 《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 《金疮瘈疭三十卷↑((39)) 《妇人婴儿方》十九卷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 《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右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40))。 经方者↑((41)),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42)),因气感之宜↑((43)),辩五苦六辛↑((44)),致水火之齐↑((45)),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46))。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於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47))。” (房中者、神仙者,略) 最后的总结: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48)),王官之一守也↑((49))。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50))。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51)),,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52))。
再悟一点:脉象上辨寒热在于迟数,舌象上辨虚实在于润燥! 写着写着就有所悟,这不?又悟出了这么一点:脉象上辨寒热在于迟数,舌象上辨虚实在于润燥。这些东西在古代都是心法秘诀,绝不会示人。我是悟一条立即透露一条共享啊……
张仲景的“浆水”到底是指啥?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整部书中讲到浆水的地方不止一处,其中就有赤小豆当归散方后的浆水。浆水到底为何物,历来医家众说纷纭,并且大多不着边际,也就是说说错了。我也有一段时间对这个问题一连寻找答案,看各人的解释莫衷一是搞得昏头转向,最后我采信了一个自称是张仲景同乡的现代中医的解释,这个人名不见经传,我现在也记不起他叫啥。从他严密的逻辑论证中我就是采信了他,也就是相信一个人并不在于他权威与否,而在于他讲得有没有道理,经不经得起实践的论证。
再悟一条: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便秘者,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主之 一、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二、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便秘者,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主之。 我以前写过帖子阐述过仲景为什么没有麻黄与大黄一起投的方子,以此证明后世时方防风通圣散的治法是不符合仲景之原意的,在这里再次得到迂回证明。也说明在这个层面上,葛根汤与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刚好是相反的,有人已经在这个论坛用实例(是失败实例)证明,本是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证却用了反面的葛根汤治疗,就会出现严重的咬牙切齿的刚痉。那么我们再追问一下:如果是相反呢,会出现什么结果?即原本是葛根汤证却误用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会出现什么样的严重反应呢?我不晓得,没看到过这样的医案,也推测不出…… 悟此文不仅使我想到了电视剧《宝莲灯前传》中的那个玉鼎真人说过的一句话:原来写书就是悟道啊。原来写帖子也是在悟道啊……
这是大塚敬节所引用的医案 搞清了它的来龙去脉以后,我们才可以去揣摩大塜敬节先生用方用药思路……
蜘蛛散医案一则
又悟出一条:少阴病,下利,无汗,白通汤主之 其实是两条: 一、少阴病,下利、无汗,白通汤主之。 组成: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二、少阴病,下利,有汗,桂枝汤合四逆汤主之,即桂枝加附子汤中生姜换成干姜。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 看我的帖子你永远会受到启发,连我自己都震惊……
惨,错过了半夏采挖期,枯萎不见了 一个月前采过二次,总共也就二三十克,试生半夏的效果,试后的结果我认为是还没有成熟的季节,所以故意延后去采。本来6.21的那周星期天想去采的,奈何那时在下雨,今天下午过去想大挖一袋,结果大部分半夏叶子枯萎烂掉找不到了。 一、下面是今天的成果:二、以下为上次采的生半夏煎半夏厚朴汤的情况:今天的生鲜半夏刚刚洗完,粘液比较多,像鼻涕一样。有粘液的半夏往往是比较**较成熟的半夏,这种老半夏在生长过程中被虫蛀过或外力农民除草时削了半边的,或是水涝有点快外皮腐烂时,就会有很多的鼻涕样“粘液”,必须要把这部分变质全部刮掉才能洗得掉。 另外,上次吃的生半夏一点中毒的感觉都没有,生半夏根本就没毒,不知是谁在高叫生半夏有毒的。在本经中半夏也没有注明是有毒的,本经有毒的药往往会微毒、小毒、毒、大毒来注明的。
苓桂是一个基本药基方基 28条因为小便不利心下逆满,减桂加茯苓白术汤来看,茯苓白术是一个基本的药基方基。而苓桂术甘汤由茯苓白术桂枝甘草四味药组成,茯苓白术原本就是一个方基,先入为主,剩下的桂枝甘草又是一个汤,所以一般人们的思路就会变成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这个药基组成,并且这样分析很方便很好理解。然张仲景取名的时候却叫苓桂术甘汤,明显地把茯苓白术给拆开来了。难道这是他无心的,还是有意为止呢? 近来认为苓桂是一个基,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并不是张仲景写错了。先有苓桂术甘汤,也有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等,这是一个方面,因这些方基本相近也都是四味药组成,还不具有更充分的证据。更加可靠的证据在较大的方子中出现,柴胡加龙牡汤共有十二味药,方中就有桂枝茯苓,应作为苓桂这个方基来看。 如此一来茯苓与桂枝弄在一起到底有啥秘密?
突发:为什么高血压晕厥后脉搏很微弱? 刚刚邻居男主人在浴室中昏倒,敲门请求帮助。昏倒的男主人体重很重,将近200斤,与女人一起用力想把他从浴室中拉出来平放,花了吃奶的力气只拉出一点点。我说赶快叫他在旁边的小儿子打120,眼看是拉不出来,我就把他翻了身,基本上让他仰面伸腿而躺,按其脉时基本上没有,用力沉按才摸到关脉的跳动,有些心安。120打通,正在慌乱之间,手抬脚动的,仰面躺着的患者自己竟微微睁开了眼睛,我二人想把他扶起,过了一下他竟说不用不用自己站起来了。确实太重了扶不起来。 事后我说这可能是低血压,女主人马上接过话头说,不,他是高血压。我有点不明白,高血压晕倒失去知觉,脉应该很壮实才对啊,咋会如此?
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著名的利尿剂袪水剂,现在的组成是这样的: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共计五味药。但却看到有人说五苓散方中应该有五味子这味药,五苓散名中的五指的是五味子,张仲景方子中五字就是指的五味子,而五苓散中由于传抄之失误漏掉了五味子这味药。并且由于方中有五味药,所以想当然地认为五苓散只有五味药组成。 提出这个想法的人用阴阳五行法来解释为什么要有五味子,我大力反对,但他所说的五苓散中有五味子一说我却大力赞成,五苓散方不是五味药,而是由六味药组成。就像金匮中苓桂五味甘草汤一样,只有四味药组成,而不是五味药组成。
从胡希恕讲刚痉、柔痉时想到的…… 以上为胡老讲刚痉柔痉时的一段通俗讲解,既通俗又深刻,远比那些病机派绕来绕去还说不清楚要高明得多。 下面分析:
李某,女,十八岁 李某,女,十八岁。因感寒,发热四十余日不退,曾中西医治疗症状如故前来就诊。 症状见胸满食少,午后发热,恶寒倦卧,不思水饮,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黑,舌润水滑,脉沉细如丝。 翻查所服中医处方有四逆汤,白通汤,也有用青蒿、地骨皮、鳖甲等按阴虚治疗的方子,均无效。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的诊脉法不符合张仲景之原意! 左手寸关尺侯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侯肺脾命门,这是张仲景之后的时医们(尤其是明清以来)经常津津乐道的诊脉方法,至今还在毒害着学校里的中医们。这个诊脉方法其实一点都不符合张仲景之愿意,仲景脉法的愿意在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中曾经非常明确地说到过。我们来看清楚: 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 这一段讲的是诸积之诊,他明确说到“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虽讲的是积聚症的诊脉法,但你只要按仲景的逻辑推之,则其它疾病的诊脉之法也应该是这样:脉出左病在左,脉出右病在右。这是仲景文章后面应该有的意思,绝不可能积聚病的诊脉是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而到其它毛病身上,明明在人体左侧的脾病之脉则要应右手的关脉上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后世中医偏离医圣仲景久矣……
吴茱萸汤治口苦医案 王某,男,44岁。患者体质素健,3个月前睡卧寒湿地,引起腰痛、阳痿,继则阴茎及阴囊向上挛缩,喜热怕冷,时急时缓,伴小腹寒冷拘急,甚觉痛苦,经中医多方诊治乏效。诊见舌淡红,苔白腻而滑,脉寸微尺弦,双侧睾丸大小如常,阴茎上缩。证属肾阳不足,寒湿内困。予金匮肾气丸改汤加蛇床子,连服6剂,病未减轻,反增痞满溏泻,纳呆口苦,舌苔腻更甚。后改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25g,党参15g,炒白芍20g,炙甘草、干姜各10g,大枣5枚。水煎服。服药3剂,少腹寒冷拘急大减,囊缩已缓,痞满溏泻等症皆除。继服原方3剂,病去七八,腻苔全退,脉转弦滑。守方吴茱萸减为15g,干姜易生姜。继服3剂,阳事能举,诸症霍然而愈。
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再认识 以前对这个方子的认识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但在此坛发不出来,就转而发在凯迪论坛上,凯迪以前有个健康版的,现在没有了,帖子也就很难找到了。现在有新认识加以阐述,为了防止辛辛苦苦写个帖子随便就被吞,就随写随发吧,马了个皮,中国已经沦落到如此地步……
良希匹!看来是被人拉入黑名单了 登录回帖明明能看到,一退出后回复的内容就看不到,到贴吧服务里找来找去也没异常。这想来想去估计有些凫人把你列入黑名单之故吧。句皮,这网站上确实有如此在意的经营它们的帖子,其背后之深意不言而预……
情绪抑郁就是肝郁气滞?肝气郁结?哇靠! 时医们的脑子真是不可思议,一看到心情情绪思维方面的毛病他们 统统把它给归入肝郁当中,这个理论真是太奇怪了太出格了。黄帝内经中没有这么说过,张仲景也没有这么说过,完全是时医们的老师在讲台上哗哗哗扯出来的。
还是来辨证吧,别瞎扯了…… 患者某,女,29岁,2009年5月5日初诊。抑郁症病史3年。平素情绪极易紧张,一直服用抗抑郁药(具体药物不详),曾不明原因晕厥多次,无法坚持工作,以致辞职在家休养近3个月。 刻诊:情绪悲观心烦,伴腹泻1月,食生冷后明显,质稀,少腹疼痛1周,食纳欠佳,口干不欲饮,口苦,神疲乏力,寐差(平素要服安眠药物方可入睡,具体药物不详),舌边齿痕,苔薄,脉细。西医诊断:抑郁症。
今日上山找药的战果 二种药。
“十问歌”比网上那些问诊表单要科学多了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 十问歌是中医古人长期的经验总结,应当得到普及,尤其是网络时代问病人都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的时候,按照十问歌来叙述病情就非常合理,会得到更多热心人的帮助。
“法当”辨证 一、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二、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三、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 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五、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竹叶石膏汤不是阴虚发热! 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等七味药组成,因为由于有麦门冬,时医们不借思索地说那是阴虚发热,简直搞笑透了…………
有麻黄大黄放在一起的药方吗? 我找遍伤寒杂病论,都没能找到这样的方,张仲景不这样组方到底有没有深意。 桂枝汤证传里多为太阴,麻黄汤证传里多为阳明,若表里同病则麻黄大黄理应有同投的方子,可就是找遍全书都没有。
对栀子柏皮汤的再认识 栀子柏皮汤应该治的阳黄证,但是其里未实,所以没有大黄。字打得少一点,否则又被百毒随意消灭,得不偿失。
麻子仁丸比增液承气汤要合理得多 麻子仁丸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方子,治脾阴虚大便燥结不通,人也有热,只是热气比大小承气汤要低得多,有时十几日不大便也不觉得苦也。 增液承气汤出自一个中医爱好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具体治什么的,看看时医们的解释就知道,不用多打字了。《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间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与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顾。”
终于找到野生半夏了,但旁边伴生植物不知何物…… 中饭后出去试着找找野生半夏,结果竟然找到了,在一片坟地之间与旁边的田地上。挖了一大袋准备去种植。
先生胆量,何其小也……
药店给抓的瓜蒌实不是张仲景所说的瓜蒌实! 最近又买了二次药,总想买更多没吃过的药来尝试。近来查看先前买的瓜蒌实几乎没地方可用,看着看着就学得有点对头。这药店买的瓜蒌实其实就是瓜蒌的籽,跟南瓜籽差不多,而看张仲景书上这么说的“瓜蒌一枚(捣)”,可见张仲景的瓜蒌实分明是生的、新鲜的,是整个瓜蒌,整个瓜,瓜蒌又名天瓜,因为它爬到高处,瓜是可以挂在空中的而得名,与南瓜躺在地上不一样。 所以我们开方时如果需要张仲景这样的瓜蒌时,应该直接写瓜蒌或全瓜蒌,那样药店给抓出来的才是张仲景的瓜蒌实,不过药店里的是切片烘干好的,而张仲景用的是生鲜的瓜蒌,还是有一些区别。
久瘀喜忘,新瘀如狂…… 血并于上则乱而喜忘,血聚于下新则如狂,重则发狂……
这个论坛除了变相问诊帖自己顶以外还剩什么? 这个论坛除了变相问诊帖自己顶以外还剩什么?这样一来终于在某些人的眼里变得正常了。以前我发点感想,把自己学习领悟的心得毫无保留的写出来,立刻就会引来几只疯犬狂咬。现在好了正常了,从来没见这几只疯犬出来咬人啊……
又一个网上反中医痞子早死,年仅55岁 一个叫凯迪的论坛活跃的反中医痞子,观其一系列反中医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中医一无所知,完全是门外汉。然其却铁着心恶心歪曲污蔑中医,每每出文都来引来更多哗众者在跟帖中鼓噪。以此来打击中医人民群众的形象。 结果该网编辑弄个帖子置顶在悼念他,这才晓得他已经死了,只有55岁,比鲁迅还短命。我说了句:为什么反中医的人都很短命,比鲁迅还短命的话,就被他们封了。他们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人在歪曲污蔑中医的时候,这些编辑从来不去阻止,而现在反问一句就立刻被他们封。可见他们真的是有什么组织似的,还大模大样在论坛上搞悼念,惟恐天下不知他是反中医的。
那么什么叫做解肌呀? 桂枝汤本为解肌而设,那么什么叫做解肌呀?中风,头一段我就给讲了,这个病邪深,就是这个精气不足以驱邪,他反倒出汗了,可是这个邪呀,趁着出汗之虚,而入肌肉之内啊,它离开表皮了,表皮虚了,这个病整个在肌肉这个阶段,桂枝汤就是解肌肉那块的不和,去那块的病,怎么去呀?就头前讲的这个,安中养液,增强精气。这不虚呀,邪在这呆不住,这个精气充实于肌肉了,再一出汗,邪就跑了,它在那呆不住了。它是解肌,主要的目的就是我们方才讲的,它是安中养液,充实精气,这个力量足以驱邪了,那么再一汗,邪就走了,所谓之解肌。与专门来发表的,让他出汗的那种方剂,麻黄汤,是大有区别,是不同的。
经验:小柴胡、半夏泻心等汤中的红枣千万不要吃! 以前喝有红枣的汤,总觉得红枣浪费了可惜,每次都把熬药后的红枣都吃光。今天看看半夏只剩下最后一点,配了个半夏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再加生姜、蜀椒、泽泻,首次没有把红枣吃掉,结果效果出奇的好。这才惊醒,先前我每次把有红枣的汤连红枣一块吃,都是错误的。怪不得药效有些不好。这是教训啊,教训,书上没有的教训。 现在想起胡希恕讲座中说到,他用十枣汤的时候,他说大枣多放点,喝汤吃枣肉,这样十枣汤的三味毒药即使多放点都一点事也没有,原来这都是红枣味甜缓急(解毒)的作用。所以一般的有红枣的汤,只喝汤、不要吃红枣,以免影响药的原本药用,升降沉浮等。张仲景原方的十枣汤吃法是不吃枣肉的,故而其三味毒药的药粉放得非常少。
有介绍卖野生生鲜半夏、生鲜附子的吗? 翻了好几页都没有看到有介绍这二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药,一定要生鲜的,最好带着泥土,洗都不要洗。野生的更好,家种的也可以……
中药太贵吃不起,姜半夏竟高达每克0.44元! 今天又买了107元中药饮片,共14种,其中单80克姜半夏就占了35元,其它13种药合起来也只有70元。姜半夏每克高达0.44元是非常吓人的(上次我买的清半夏是每克0.39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半夏这味药是常用量,许多常见病,你方子变来变去半夏就是省不掉,并且用的量也非常大,一般就是三两。所以半夏的应用量是非常大的,价格又这么高,实在是让人吃不消。上次200元买的18种中药用的最快就是半夏,很快就用完了。 我今天准备是铁了心想买生半夏的,奈何跑了三家药店,就是没有生半夏啊,无奈之下只何硬着头皮买姜半夏。但是姜半夏也好,清半夏也好,法半夏也好,都是TMD没什么药力的。你只要用过马上就能感觉到这种制半夏总是药效好不到哪里去,与仲景所说的药效浮鼓实在是相差太远。有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方子应该是没错,可是药效就是扭扭尼尼……
吴茱萸真是贵啊,竟然高达每克1.72元! 今天又买了二百多元中药饮片,共计18种药,每样单独包装。不懂药价行情,一不小心又中了高价药的套子。柴胡120克,药店竟开出110多元的价格,啥回事?柴胡很便宜的,怎么可能这么高?原来他们开的是北柴胡,我说只要普通的柴胡就行,结果改成银柴胡,价格降到39元。吴茱萸傻傻地开出50克,竟然高达六七十元,哇吃不起,只好改成十克,先买点来吃试试,即使是10克也需要17元多,按八折给药也花了13.7元……,其他比较贵的药,竟然是黄连,高达每克0.59元,而黄芩却便宜如水只有每克0.12元,再给你八折。再次出乎意料的是猪苓,价格竟然如此昂贵达每克0.42元,再接下去是清半夏每克0.39元,细辛每克0.35元,枳实每克0.32元,桃仁每克0.23元,其它的都在每克0.2元甚至大多是每克0.1元以下……
一年侧子二年乌喙三年附子四年乌头五年天雄也 本草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博物志》言:附子、乌头、天雄一物也,春秋冬夏采之各异。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一岁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此五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乎?
考古出土的一首扁鹊古方 2013年成都修建地铁三号线时发现汉代墓,出土了大量竹简,记有九部医书二万多字,据初步考评就是失传已久《扁鹊医书》。下面就是其中治风的一首方子: “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 ========== 石脂应该就是赤石脂,方风就是防风,厚柎应是厚朴,陈朱臾就是吴茱萸了,圭应该就是桂,薑就是生姜。揣摩一下这个方子的医理……
一首中药歌曲:电视剧〈芸汐传〉主题曲《花落成泥》 花落成泥 演唱:鞠婧祎 ============= 月圆风淡吹落沉香, 将门轻掩上。 抓一味当归入药汤, 相思泪续断心头伤。 捻二两首乌在纸上, 药引是黄粱。 半夏新月照千里光, 与君一别两苍茫。 兵郎此去无归期, 情等来生再续。 入阵去王不留行, 灯芯燃尽炉火停。 一碗茴香独活换心汤, 请君一品。 大雨淅淅沥沥模糊眼睛, 却让曾经更清晰。 为君再奏一曲今夕何夕, 妙手难回天注定。 ============= 你能看出曲中有几味中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天大秘密 先来看三个方证: 一、少阴病,初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二、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三、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 N多伤寒注家都告诉你,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反发热是个特殊,我以前竟然也一直接受了这样的认识,昨晚才想到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这样。听我道来。 少阴病是个脉微细血少津液少的病,这是少阴病的最大的特点,所有少阴病的各种症状都是从这个基本的事实演变而来。少阴病就是个血少之病,血少之后症状就开始出现了,血少的常规之症就是阳虚怕冷,不发热只恶寒倦卧但欲寐,人很安静。但是血少,就是阴血少,阴血就阴液,就是阴液少,阴液少不就是阴虚,所以阴虚就会发热。所以少阴阴液虚少就能发热,这就是阴虚发热。 因此说,少阴病血少之病,它原本就可以朝二方向发展,既可以是不发热只怕冷、人安静的病,也可以是阴虚发热、人烦躁的病。最终少阴病表现为上述的何种状况,都有是随机的,它可以出现为发热之病,也可以出现为不发热之病。 所以麻附辛汤中的这个反发热并不是个特例,它是少阴病的常规表现,就是一种阴虚发热的症状,只不过其症还没有达到黄连阿胶汤的那个程度。黄连阿胶汤说的是心中烦,没说外面的肢体烦,与少阴表证的但欲寐这个从外面看到的症状相比,它是在里的症状,心中就是在“里”的症状,表里是相对的。所以你看到麻黄附子甘草汤它要强调无里证,这个里既是胃肠道之里,也是相对的表里之里。即相对于但欲寐这个表证来看,心中烦就是里证。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还没到心中烦程度的那个阴虚发热证,还在表,因为是初得之嘛。这就是它的秘密。
国医革新导师章太炎论伤寒论 1927年,王一仁的《中国医药问题》出版,章太炎在“序”中对书中中医“世世进化”的观点明确表示反对,他指出: 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逮仲景作,独《伤寒》平脉篇、《金匮要略》首章一及之,余悉不道,于是法治切实,方剂广博,而南朝诸师承其风,以为进化。 诚然,隋唐、两宋惟巢元方多说五行,他师或时有涉及者,要之借为缘饰,不以典要视之。及金元以下,如守真、洁古,明清之景岳、天士诸师,虽才有高下,学有疏密,然不免弃六朝唐宋切实之术,而未忘五行玄虚之说以为本。 尤在泾心知其非,借客难以攻之,犹不能不为曲护;徐灵胎深诋阴阳五行为欺人,顾己亦不能无濡染,夫以二子之精博,于彼众口雷同终无奈何,欲言进化,难矣! 且异法方宜,医师所宜知,而清医或泛地理常识,乃不知守真在北、仲景在南,日言南北异治,而于《外台》所录南朝诸方,未尝一顾焉。甚者闻仲景生南阳,官长沙,反谓其法专行于河朔、江淮地望,犹且错谬。何异法方宜之足言,此亦一蔽也。若夫疡医以内补拓脓,铃医以离骨散拔牙,针师之术密相授受,亦往往有愈者。加以禁方奇药,随时发露,有仲景、思邈所不及知者,此则不可不谓之进化也。 这些论述说明,章太炎认为,从“学”的角度而言,中医不存在一个“世世进化”的演进体系,如果说有变革,那也只是在医疗技术层面上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疡医、铃医、针师等对技术的革新与创造上。若从“学”上说,则张仲景的《伤寒论》已经是中国医学发展的极致“余于方书,独信《伤寒论》,其杂病之书,自《金匮》时复而下,率不敢一一保任。” “要知仲景《伤寒论》,其论病机,乃积千百年之经验而来,间及五行之说,特犹算家之以甲乙丙丁代数耳。若近代叶氏之流,于病状尚未说明,先以五行之谈为铺张,则直是油腔滑调矣。”“医书大抵上取先唐,兼存两宋、金、元、明诸家著述,略不必观,明末喻嘉言,近世柯韵伯、徐忠可之书,是所应览。叶天士、吴鞠通浅薄之言,不足尚也。” 正因为如此,章氏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写作了如《伤寒论演讲词》、《论太阳病非局指太阳》、《时师误指伤寒小柴胡证为湿温辨》、《太阳病解》等医学文章。 章氏如此建构中国医学史,其意图是要通过把仲景以及《伤寒论》树立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高峰,批驳当时渐渐在中医学界萌生的所谓中医在历朝历代“世世进化”的直线进化观,提出中国医学自有其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既然如此,在中医存亡发展问题上,就应该抱定以我为主的立场,从中国医学自身发展源流与模式考虑问题,而不必斤斤计较于中西医的长短之争。为此,章太炎呼吁对中国医学进行全盘梳理,摸清自己的家底,站稳自己的脚跟。 章太炎对于医事问题以中国医学本身发展为立场,并不排斥西医,但以简单“中西互补”来论定其态度,则又失之宽疏。而如某些研究者认为章氏受到其师俞樾的《废医论》的影响,且以“章太炎为俞氏弟子,余云岫又自称为章氏弟子,从中似可看出否定中医的思想,倒是隐约若有师承的”来认定章太炎否定中医,则更是大谬。 到了晚年,他对于中西医学的基本观点则是,“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温病热病本在五种伤寒之中。其治之则各有法,而非叶天士辈,专务甘寒者所能废也。脏腑锢病,则西医愈于中医,以其察识明白,非若中医之悬揣也。固有西医所不能治而中医能治之者,仆尝于肺病、里水二证,实验其然。”
汗者心之液,泪者肝之液 汗者心之液,泪者肝之液,涕者肺之液,涎者脾之液,唾者肾之液也……
真武汤治疗高血压 黄某,女,49岁,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持续在170~190/90~110mmHg之间,屡用西药降压,但血压始终未能降到正常。近半年来,病者感觉精神萎靡,头目眩晕,全身疲惫,身体形寒,比常人怕冷,经常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食欲减退,脉沉细弱。舌胖大,苔淡白滑润。综上诸症,属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拟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为法,处方以真武汤加味,每日1剂,试投2剂。服上方2剂后,病者精神明显好转,自谓全身有一种温煦之感,食欲亢进,小便量增,浮肿消退,血压150/80mmHg,脉沉缓有力,舌苔薄白,津液适中,服上药有效,嘱守方再进5剂,5剂后,病者告其病如失,身体轻爽,浮肿消尽,饮食正常,脉沉缓有力,苔正常,血压135/75mmHg左右,遂嘱停药观察,半年随访,未服降压药,血压正常。 按:本方适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水气上凌之浊邪所致高血压。临床上肾阳不足,水气上凌型高血压较少见,故用真武温降高血压者亦较少见。因为温药可使阳升,通常可使血压升高,所以必须慎于辩证。用温药降高血压主要是针对“肾阳不足,水气上凌”病机,温阳利水,使失调的阴阳得以平衡,血压自然恢复正常。故对于阳虚水泛之高血压病患者用真武汤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与西医利尿剂治疗高血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什么有些人连真武汤证是脉浮还是脉沉都分不清呢? 人有水肿,寸脉浮得很明显,关脉有一个手也浮,仅因为尺脉摸不到,就一口咬定他是真武汤证。有这样诊断疾病的吗?真武汤的脉到底是浮还是沉啊? 正常人尺脉本来就是弱的,肾沉、心洪、肺浮、肝弦、脾平,本就是常态。所以一有阴病时尺脉摸不到很正常,正常的人有时也摸不到尺脉,我就自己常常摸不到。 仲景曰: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以尺中迟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但尺中微者为里虚,没有直接说不可发汗,而是有一组症状时不可发汗,也就是尺中脉微、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之间差别自己体会。 越婢汤不是什么大发汗的药,此种方子药理本不应该再由我来普及。
吧务不作为,呼吁罢免中医吧吧主! 不久前这个吧主还装模作样发了个禁止舌照发在主帖中一楼的置顶帖。这个置顶帖好像大约维持了一个月左右时间,现在悄悄没有了。狗舌照主帖又逐渐多了起来,好像完全没有人管理的吧一样。这些吧主霸占中医吧十几年,愣是治不好这个简单而又丑陋的恶习,所以呼吁大家一起罢免这个既无中医医学知识又无管理吧务能力的无能的吧主!
颈椎病不一定是葛根类汤证治 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说颈椎病大多数就会与葛根汤划等号,我之前也是这样,但现在已经想清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颈椎病大多数时候是葛根汤的证治,但也有相当部分并不是葛根汤证,要给出一个数字比例的话,我想大约应该有约30%左右比例的颈椎病人不是葛根汤证。 颈椎病可以宽泛地理解为骨节疼痛,从这个角度去看可以大大拓展视野。麻黄汤桂枝汤风湿病风水病都有可能,以及其它能引起骨节疼痛的病都有可能……
用葛根汤解酒醉最多只能对一半 一说到解酒醉,大多数人会想到用葛根汤,其实并不太多,恐怕效果远不如单味葛根效果更好,或者直接用葛花泡茶喝来得好。近期我思考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怎样解酒: 真正解酿酒的方是葛根汤加石膏,理由是葛根汤有怕冷(即论中所说的恶风),但唱醉酒的人一点都不怕冷。但酿酒之人是不是阳明里热的怕热证?也不是。醉酒之人不怕冷但也不怕热,而是张仲景所说的无大热,不是没有热,而是没有真正的里之阳明大热。这样一来其最对应的方子就是:葛根汤+石膏。与麻杏石甘汤中的无大热相似,麻杏石甘是汗出而喘无大热,喝醉酒的人一般无汗出,故用葛根汤加石膏。若有汗出,可以在麻杏石甘加葛根单味药。
首批100首经典古代名方中的伤寒论方 首批100首经典古代名方已经公布,伤寒方只有29首,还不到三分之一: 1、桃核承气汤 2、旋覆代赭汤 3、竹叶石膏汤 4、麻黄汤 5、吴茱萸汤 6、芍药甘草汤 7、半夏泻心汤 8、真武汤 9、猪苓汤 10、小承气汤 11、甘草泻心汤 12、黄连汤 13、当归四逆汤 14、附子汤 15、桂枝芍药知母汤 16、黄芪桂枝五物汤 17、半夏厚朴汤 18、瓜蒌薤白半夏汤 19、苓桂术甘汤 20、泽泻汤 21、百合地黄汤 22、大建中汤 23、枳实薤白桂枝汤 24、橘皮竹茹汤 25、麦门冬汤 26、甘姜苓术汤 27、厚朴七物汤 28、厚朴麻黄汤 29、当归建中汤
新探索 今晚喝酒时突然想起刚浸泡五天的杨梅烧酒,应该再放点葛根进去,刚好手里有葛根一直没有用过的机会,就加一把进去。喝完酒还在想这个问题,既然酒是湿热之物,那么我就在酒未喝前就给你既减热又除湿,又再加了一把茯苓,白术手里也有只是总觉得闻起来像是发霉的气味,所以没加,茯苓甘淡加着没气味。然后再加一把石膏,上次买的石膏一直没用武之地,这次给它个用武之机会。 这样的加药在酒中会不会产生新化学物质毒害人体呢?我想来想去应该不会吧。这些草药本来无毒,石膏也就是一种石头而已,在酒中泡不太可能产生毒物。不管怎样先试了再说,只要不喝死人,就应该去探索。
终于悟明白对精神病疯子们的经方治疗方法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心气虚也,使人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心阴气虚者发为癫,心阳气虚则发为狂。 精神病疯子们发作期: 一、发狂病人:心阳虚初始治疗桂枝甘草汤,若再进一步桂甘龙牡汤,若继续发为惊狂则用桂甘龙牡加蜀漆生姜大枣汤。 二、发癫病人:癫者痴癫,狂者发狂,二者都失去自主识人能力,辨识不清家人与朋友。所谓痴癫就是人比较沉静,不发狂,痴痴呆呆,认不清家人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这种病情是心阴虚造成,发作时第一经方首选就是炙甘草汤,治心阴虚。 三、正如上所说,精神病人疯子们的根本原因是自气少,所以平常不怎么发作时,或病情不急迫时,就得去治本,本是什么呢?就是血气少,治法就是既补气又治血了。什么汤最合适呢?毫无疑问十全大补汤最合适,就是四君子汤合四物汤演变而来。
中医吧应该改名叫狗舌吧! 中医吧应该改名叫狗舌吧!它们早就变成了中医问诊吧,可是还不过瘾,一个个都伸着狗舌照来问诊,就是最有耐心的中医,一上网这吧就有洋洋晒晒的狗舌在你在眼前慌动,都会产生不耐烦甚至中医们自己 就会产生恶心呕吐的症状,这以能不叫狗舌吧吗?
终于明白甘草泻心汤中甘草的作用 甘草泻心汤由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炙甘草四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时医们以及病机派们都是为甘草为君,是为了治病人的脾胃虚弱而去,这个说法看似有理,仔细想想很难令人信服。如果是为了治了脾胃太虚的人,怎么不去增加人参,而却只去增加一两的甘草呢?难道只增加一两甘草就真的立马具有强大的补脾胃之能力了? 近来在看胡希恕解桅子甘草鼓汤时,突然明白了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是干什么用的,原来真相简白得令人惊讶:甘草泻心汤证病人,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甘草味甘能缓急,甘草就是缓急病人的严重无度下利而去的。。。。
单独一贴: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说的一点没错 大肠并不一定是在下腹,在真实的人体解剖上大肠是要逆着小肠再次向上走一个方框,然后再直下直肠肛肠的。这也说明了张仲景所说的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一点不虚。因为大肠在解剖学上是要再次向上向左横过胃之底部的,所以张仲景才说胃中有燥屎五六枚,那是多么之形象啊。 ======================== 我准备找张大肠的解剖图来,就会让你看得更明白。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