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挈阴阳
提挈阴阳
关注数: 0
粉丝数: 704
发帖数: 8,642
关注贴吧数: 0
(杂谈)薤白俗称理蒜! 薤(读音同谢)白,在江浙一带俗称理蒜!又称野葱、小根蒜。功能通阳化气,宽胸散结。
(杂谈)讨论 学医之后,尤其在河南中医学院六年学习中,始终注重这个问题。那时学校非常强调学生要打好基本功,要有朗朗读书声,对经典重点条文皆要背诵,我能熟背500个方子,就是基本功之一。以后在临床上体会到,打好基本功,才能有后劲。1978年,我曾治愈一例小便点滴不通的患者,患者为六岁半的女孩,某日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上下集,时间较长,电影正在高潮时,欲解小便,其小姑(年龄也不大)让她憋住,到实在憋不住时,其小姑带她出去小便,因急于看电影,未如厕,在墙角处,小便尚未解出,其小姑连催促带吓唬,小便未能排出,又继续看电影。电影结束回家后,小便点滴不出,痛苦不堪,先请某中医用通利之剂无效,遂紧急入某医院住院,先用速尿针剂无效,继给导尿,得以缓解,但导尿管一拔出,仍点滴不出,用了许多药皆无效,并拍了X光片,未见异常。十余天来,医生愁,病家忧,束手无策。一天由别人引荐,患儿父亲到我家,叙述经过,我亦奇之,从未治疗过这样的病症,寻思其理,可能为肺气壅滞,肝失疏泄,而致气机升降失常,膀胱气闭,小便不通,属于癃闭症。应用提壶揭盖法治之,以冀“上窍开,下窍泄”,也是“欲求南风,先开北窗”之意。方用麻黄3g,杏仁6g,升麻4.5g,柴胡3g,生白芍9g,牛膝9g,生甘草3g,水煎服,嘱其服药后约10分钟探吐,并嘱其先把导尿管拔出,以验药效。过了两天,其父又来我家,问其服药情况,他说药尚未服,怕拔掉导尿管,医生批评。我说很简单,医生如果责问,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没注意,她把导尿管拔掉了。他回去按照我的意见服药,出乎意料的是,当即尿如泉涌,来不及去厕所,裤子湿了一大片,从此不再导尿了。这药是偷着吃的,住院医生还以为是他们治疗好的,观察数日,出院回家。
【交流】死读书之“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以前与人争论时,曾突然被将了一军,说是伤寒论63条中明确写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的,自己去看时也明明是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感到甚是困惑。后来经过进一步地学习、了解、思考以后,才发觉根本不是那个样子。不能拿63条中的“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作为是普遍规律在任何地方都适用,它这个定论之语完全是语义的需要,是个倒装句,是严密条件限止的特定情况下所下的断语,离开这个语境,它这个“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的断语是不成立的。63条理顺后的语句应是这样: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是因为表卫郁闭不得汗出而造成喘,而现在汗出以后还喘,显然此喘就不是太阳表阳实证造成,而是由阳明内热造成,但还没到阳明高热的程度,所以才用麻杏甘石汤。 25条明明说是: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在此基础上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说明发汗后完全可以再行桂枝汤,根本不存在如63条中前半句那样断章取义的话,63条既所以把它提到前面,是强调在那种情况下(即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的情况)不能用桂枝汤,而是要用麻杏甘石汤。
(杂谈)“桂枝本为解肌”,那它为什么能解肌? 伤寒第16条中这样说: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这里的桂枝显然是指桂枝汤,那么桂枝汤为什么能解肌?
(杂谈)现代中药房中一斤依然等于16两!而不是10两。 现在医院的中药房中,一斤依然是等于16两的,并不是等于10两,一两等于10钱是没有错的,而不是等于16钱。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必要强调搞明。
【交流】朱砂进入人体后的变化 朱砂成分为硫化汞(HgS),在肠胃道遇到碘、溴化物产生有刺激性碘化汞、溴化汞,可以引起赤痢样大便。 碘化汞:不溶于水、酸,微溶于无水乙醇 (由于离子极化作用,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多,使溶解度下降) 溴化汞:难溶于水, 不溶于乙醇. 在热盐酸、硫酸中分解。
【交流】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方中蕴含有医之秘密! 近来越来越对延年益寿方产生兴趣,玩味这些益寿方背后的组方含义可以窥探医之秘密。本来嘛,中医开山巨著《黄帝内经》就是从探讨如何延年益寿度百岁而去开始讨论医学问题的,而用药的祖经《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药,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不老、轻身、延年进行的。中医产生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根本不是为了医病而产生。所以欲要探得中医之本源,必得从流传的各种延年益寿方中去思悟。。。
【交流】麻黄汤后未解,能不能继续用麻黄汤? 麻黄汤后未解,能不能继续用麻黄汤?就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让我翻破条文,想破脑袋。。。
(杂谈)伤寒论方证条文背后的逻辑性非常强 以42条为例来说: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条初看时,明明白白很容易理解似的,不存在什么难解之处。可是后来才发现,这个条文的背后逻辑非常之严密,让人叹为观止。 太阳病汗解有二种方法,一是桂枝汤,二是麻黄汤,因为这里说它是脉浮弱,自然应宜是桂枝汤,这个理解没什么问题。但现在我们来看外证是什么意思?外证自然就是表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恶寒,身痛(桂枝汤也会有身痛)还有鼻鸣干呕之类。如果这个外证中只有头痛发热恶风寒之类,而没有汗出,但有它条文所说的脉浮弱时,可不可以用桂枝汤呢?从条文的逻辑来看,应该是可以的,条文只是说外证未解的情况下脉浮弱,用桂枝汤,并没有说一定要是汗出。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桂枝汤也可以应用在汗不出的外证上,也就是说桂枝汤证可以不汗出!并且这种治法早已有条文规定在那里,仲景之逻辑是如此之严密,我们转了个大圈,不知不觉间竟还是在仲景画的圈子里面。
(杂谈)请求:你能搞到常用中药饮片价格表? 人们常说低价是中医中药比之于西医西药的巨大优势之一,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发现抓中药汤剂吃并不便宜。所以希望搜集一份常用中药饮片的价格表以供各位中医爱好者抓药时避开贵重药品,信息共享,可以惠及众生,功莫大矣。。。。
(杂谈)梧桐子到底有多大? 想自己尝试一下做丸药,常看仲景书中所说糊成如梧桐子大,这梧桐子平常真的没注意过,不知道到底多大。照理说现在街上的法国梧桐在仲景时代应该是看不到的,仲景所说的梧桐子肯定不是法国梧桐子。多少梧桐子等于一克,或一粒梧桐子等于多少克?
【学流】许家栋讲49条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宋49] 脉浮数,病在表有热,当用发汗解表,医者误用了下法。那么第一表仍不解,第二虚其胃,第三津液不利+胃虚则为水饮。这三层病机是密切相关层层推进的,那么导致了什么症状呢:身重——水饮+表不解;心悸——饮逆(胃虚中不制下)+表不解。 四饮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水饮不去,津液都成了废水了,所以需要去水饮,在去水饮的基础上补胃解表,这才是丝丝入扣的治法。 接着讲,治溢饮者,当发其汗,这是法则,下文这个“不可发汗”不是随便说的,能做医者也不笨蛋,法度都是懂的,但是一般的医者只知道常法,高明的医者才能通晓诸法,溢饮发汗是正治没问题,所以出来了溢饮的身重,医者就要发汗,这个发汗剂一般是神丹或者麻黄剂为主的,而仲师告诫不可(单纯的)发汗,可以让他汗,前提是在健运胃气制化水饮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而令汗出,既然是调和营卫,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会是个桂枝汤为方根的方子,但是桂枝汤都是脉浮缓为主的,这个脉是尺脉微,这是(胃)里虚,需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养胃气的药,不但养胃气,还要补中制下制化水饮才行,那么就加了生姜甘草汤,去补中制下温化水饮,养胃气补津液,既然已经伤津液了,更要知道有制约的解表了,所以就加重了一两芍药来监制桂枝,这就是这个条文个方证的来龙去脉。 伤寒论中微脉都是主里病,不是加附子就是加人参: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心悸——桂枝甘草汤方根,解表。 综上,49条对应的正方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杂谈)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 二者都有心下满而痛的症状,极易搞错,试着从下面几条来鉴别: 一、柴胡证有往来寒热,结胸大陷胸汤证有但见头汗出可以鉴别二者。 二、上面二条也没有可用来鉴别时,柴胡证脉弦数有力,结胸证脉沉紧有力。 三、上面第一二条内容都没有能用来可鉴别的话,再看所谓的病机:柴胡证是少阳与太阳合病,结胸是水热互结,所以结胸证在舌象有水的表现可用来鉴别,二者舌苔黄都是共同点,因为有水所以结胸证苔黄腻,大柴胡汤证没水舌苔仅是黄。 有此三点,足可以把两者给区别开来。。。
(杂谈)不要再扯病机了 一、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二、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以柴胡汤。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三、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四、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复下之,其痞益甚。甘草泻心汤主之。 五、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六、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七、伤寒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杂谈)从有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何物来看中医 有个生活中的普通人问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何物,爱因斯坦略一迟疑对他说:相对论就是你与恋人相处时虽处了好长时间却感觉只过去了一会儿,与你那讨厌的常常教训人的老父在一起时,虽然只过去一小段时间却好像度日如年。。。。 同理有个中医对你说,你胃口不好便溏大便不成形是因为你情绪差肝气郁结所造成,或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是因为你上虚(胸膈部肺中虚冷)不能制下造成的。如此云云,那真的是事实吗?不是!那中医又没有钻进你的肚子里怎么能说的分毫不差,比人家X光B超CT都还厉害呢?原来中医对你说的病机只不过是打个比方而已,并不一定是真的,就像上面爱因斯坦打比方对普通人解释相对论一样,只不过是个比喻而已,大可不必当真。 唯一真实的是,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就用那样 的方来治,就能治好,这是真的,是事实。为何?因为古人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在做,都能把病治好。
(杂谈)山茱萸相恶川芎吗? 前几天自己正好在一个方子中开了山茱萸与川芎,那方子虽没有产生奇效,但也有些许改善作用,应该说不比时医差,至少价钱便宜上胜过时医。所以一直在多方思考这个方子哪里有问题,并到处东查西看思考之,结果就看到有篇介绍山茱萸的文章中竟然说它与川芎是相恶的,心中一惊。但好像吃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良反应啊。 药物之间相恶相须相使相畏的说法,最早应该是出自《神农本草经》的序言篇,这篇序言显然是后人纳入,其文中有“三百六十五倍之计有七百三十种”之语就是明证,表明该篇序言为陶隐庵加入的可能比较大。但是本经中并没有说具体哪种药与哪种药之间有相恶相畏相须相使的作用,这种相恶相畏等的说法都是后世医家补入的,如著名的十八畏之类,很有可能靠不住。现有中药一万余种,如果相互搭配真有这样作用的话绝不会只止十八畏,很有可能是一百八十畏,三百八十畏之类。
神农本草常用药 石菖蒲,味辛,性温。主风寒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呕而发冷者,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冷)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吐逆者,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哕逆,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反者,大半夏汤主之。
(杂谈)呕而发冷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冷)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吐逆者,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哕逆,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胃反者,大半夏汤主之。
(一谈)肝阳上亢实是虚证 时医们常常把治肝阳上亢称之为泻肝胆实火,把这个问题越搞越乱,以致于少有人对此能做到细辨。 每一脏都含有阴阳二气,每一脏的每一气,病人都含有虚实二个方面。肝这个脏有虚病的话,也应分为肝阳虚与肝阴虚二种。肝阴虚时,肝阳气并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多,只是肝阴气虚损了、肝阴气变少了,不能制衡肝阳气,致使肝阳气外越而发热,从而出现所谓肝阳上亢之症,实际就是肝阴虚热。肝阳虚那就是肝阴气并没有增多与减少,只是肝阳气少了,与肾阳虚的概念一样。 同理反过来还有另二种情况:即肝阳实热证与肝阴实寒证。其他四脏的情况也是如此四分法。从概率上来说无论是肝阴虚热,还是肝阳实火,肝脏的热证比寒证多,所谓少阳之上火气主之。但寒证少并不是表示它们就没有就不会出现,按个比例来划分,至少得三七开吧。
【交流】拟了一个治久聋的方子,请审鉴一下 想出了一个准备治久聋的方子,还没有实施,请审鉴。方子如下: 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山药、桂枝、芍药、大黄(久煮)、丹皮、木香、川芎。
(杂谈)《国家药典》是扼杀中医的第二大凶手! 第一大凶手是中医院校的高校教材,按这种教材教出来的中医百分之七八十成为了不中不洋的废医。听说当年第一版中医教材是四个西医专业人士突击学了半年的中医以后仿照西医样式编写出来的,此后二版、三版、四版、五版、六版的中医教材都是在这个一版的基础上加加减减而已。现在发现不但中医高校教材是这帮西医人士编写出来的,而且最近的《国家药典》中涉及中药部分的剂量标准也是半中不洋的西医们胡适堆砌出来,看看他们对附子、对细辛、对麻黄等的剂量规定,中医还能有疗效,太阳都要从西边出来 了。。。。
【交流】再论辨证:陷胸汤证、泻心汤证与气滞证 陷胸汤证、泻心汤证与气滞证这三个证都会出现胃胀的症状,极易搞混。前二个是经方思维的方证,后一个气滞证是时医们非常喜欢嚷嚷的证候,其治法也与经方思维的严密对应治法大不相同,多是泛泛而谈可是可以天马行空的随意组方,至于效果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先直指要点: 一、陷胸汤证:太阳病医反下之,热入结胸而来,这是病史。心下满而硬痛,或从心下到少腹满而痛不可近,心下就是胃,满就是胀,胀满按压而痛,或胀满不按压也痛。还可见到一些其他症状(但不是必须)短气躁烦,心中懊农,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等。可 以细分为大小陷胸汤证,一证之差,所用药物又完全不同。前者脉沉实,后者脉浮滑。 二、泻心类汤证:满而不痛而为痞,就算按压也不痛,就是胀满,有呕吐肠鸣等胃肠道症状,病因是中气虚弱即胃气虚,所以方中一般都加人参。 三、气滞胀满证,这是时医们辨病机一类的方法,也是教课书中的标准诊断方法。可以分为肝忧型,胃肠型之类型。胃胀满而痛,喛气矢气(即放屁)频多,放完了能减轻缓解症状,过一会儿又加重,侧身转体位也有助于减缓症状 很像陷胸汤证的满而痛,但二者又不一样。也会有肠鸣大便不畅等症状。 陷胸汤证是外感寒热陷入而起,气滞是脏腑、经络之气阻滞而致。虽然中医说气有很广泛的含义,但是在这里气滞的气更偏向于气体的气,叹气、打嗝喛气放屁都有助于缓解症状,说明它是气体之气明矣。陷胸汤证是热结之实证热证,而气滞证应不发热气弄出一点就缓解说明是偏向虚的证候。
(杂谈)从冬吃萝卜夏吃姜说开去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药,是一句民间俗语,原来的想法认为它仅是一个世间习俗而已,后来发现它竟然发现它深含中医的哲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长夏性平蕴藏变机。中医经典中讲究随季节而顺时顺势养生,也就是说夏天应该尽量发放表现暄染人体的阳气,冬天尽量应该收藏。而生姜药性辛温发散,是从营到卫的最后一道尽情宣泄,就像烟火爆竹冲上夜空中最后的一刻的爆炸一样。夏天阳气的尽情宣发,秋天的结果才能最结实饱满,冬天的收藏才更坚实。生姜就是这样一味药,夏天请尽吃生姜,尽情发散你的阳气。有句古诗说的好“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也。。。。
【交流】“细辛不过钱”让时医们至今误读,悲哉! “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直到现在,大多数大夫仍奉之为圭臬,致使细辛的运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从古代医家的记载可以看出,细辛不过钱的前提是:一是单用,二是用末,在这种条件下,细辛超过一钱,会导致严重后果。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认为复方配细辛时用量只有上升到9g(三钱)疗效才显著。细辛是治疗风寒湿邪留滞人体致筋骨肌肉痹痛麻木的首选药物之一,在复方的配伍汤剂中更要加大其用量,曾渐用至40g,先煎30分钟,疗效却显著提高。未出现不良反应。当然,古人提出细辛不过钱的警示,肯定是有过经验教训的,但必须明确因是“单用末”。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根中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痉厥等作用。近代有人确有因过用细辛(五钱)而引起中毒的报道,但从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过钱”的亦屡见不鲜。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用细辛5方,《金匮要略》用细辛13方,用量均在一至四两,折合现代的3~10g左右,如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三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提到细辛“二钱非不可用”。更有殊量惊人的记载,如清代《石室秘录》记载治头痛二方,曾用“细辛五钱和一两”。近人有用细辛止痛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曾用到30~160g,获得良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据对细辛根中挥发油的研究发现,挥发油的主要成份为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等。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有致青蛙、小白鼠、家兔等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之毒性,这与本草所言“气闷塞不通而死”十分紊合。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其挥发油中的黄樟醚是罪魁祸手,它有致动物呼吸中枢麻痹的作用。 从细辛根末与全草煎剂所含挥发油黄樟醚的测定分析来看,细辛的功能与毒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细辛全草经不同时间煎煮后其煎液中挥发油及黄樟醚含量,随煎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挥发油中含量最高且为其主要成份之一的甲基丁香酚,则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其含量下降的速度较黄樟醚慢,所以煎煮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留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则已大为下降,不足以引起毒害。还有人进一研究证实,煎剂的用量即使是散剂的4倍、12倍,也不致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细辛不过钱之说,从古人记载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证明,主要指“单用其末(散剂)”,并非指煎剂。 当然,临床中所用细辛的品种不同,也给细辛的运用带来难题,入药的正品细辛就有辽细辛和华细辛之不同。前者又名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气甚芳香,味辛辣,在口内有麻木烧灼感;华细辛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主产于陕西,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烧灼感较强。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有以杜衡、大花细辛、圆叶细辛、盆草细辛、长花细辛、茨菇叶细辛、金耳环等类似品种作细辛使用。由于品种的不同,其性能功效及其毒副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细辛用量不易掌握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细辛的用量用法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注意品种是否是正品,药品质量是否过关;二是不用末、不入丸散剂,宜入汤剂;三是煎煮时间宜适当延长,可先煎30分钟左右;四是用时从小量开始,特殊病例可不受古人“不过钱”之说的约束,适当加大剂量,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按:本文发表于《中医杂志》2005年第六期。
(杂谈)1克阿胶能补多少毫升的血? 阿胶(包括其他补血药)生血补血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弄个引子引发人体自动生血功能还是直接某些程序在人体内转化成血呢?如果现实真是后一种情况,那么毫无疑问是能够测出一克阿胶转化成多少毫升血的。现在中医都讲中西医结合,那就认真地问一回中西医结合的问题。
(杂谈)禅悟经方:形神俱备,方即救人 医外别传,不立文字,形神俱备,方即救人。 观点: 一、张仲景的方在论述方证时,并没有写过病机。 二、许多方证中夹杂的病机类话语是王叔和所加,及江南诸师们在三百多年的家藏过程中所加。 三、如果经方真有所谓病机的话,那么张仲景在写作过程中为什么不把每个方子的病机全部写明呢?治病救人是容不得半点含糊的,岂能让后世一百人出现一百种病机的猜测理解呢?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写作。 四、方证中写的是具体的主证,方证描述之外还应该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八纲之证来框住大方向,以及气血痰水等兼证能够看得出来,用以来共同把握大方向。这个八纲与气血痰水证的把握就蕴藏在每个方子的药物之中,而不是在具体的方证描述中。方证、八纲、气血痰水合起来就会呈现出一个人得病后的形神上总体的概况、(给医生的)总印象,熟练以后看到类似情况即可立即开方治病。
【交流】全世界所有病人中有一半是虚的! 这个问题觉得很有讨论的价值,以前我也对此问题有过偏见。现在收集在他帖中的跟帖补充整理以供参考讨论。 中医是二元辨证的思维,即总的来说是阴阳二元,正常人是阴阳大致平衡,病人就是阴阳平衡被打破,或阴阳不平就是病。所以这样一来就把世界(这里主要指病人或病)按不同性质分成二二对立的二大阵地: 若是按寒热来分,全世界的病只有二类:寒证与热证。 若是按虚实来分,全世界的病也只有二类:实证与虚证。 同理按表里来分,病可分为表证与里证。 按阴阳来分,病可分为阴证(病)与阳证(病)。 按气血来分,可以分为气证与血证。 按兼证来分,可以分为气、血、痰、水四证。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演化出寒热夹杂、虚实相间、表里同病、阴阳相间的病证来。 这样一来按照概率随机原则来说全世界有一半的病人都是虚的,自然补虚的疗法是大大要强调的了。。。。。 虚这个概念在内部又可以按照不同性质来二二划分,即按阴阳属性来划分,虚可以分为阴虚与阳虚二种。按气血属性来划分,虚可以分为气虚与血虚这二种。并不是说世界上同时存在 四种虚,而是只存在二种虚,只不过是按不同角度看问题时去分类它们而已。这就像你在你女儿面前是父亲,在你老婆面前是丈夫一样,说的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而不是同时存在二个你。
【读书疑问】治夏天长期大便不成形的秘招 治夏天长期大便不成形的秘招,那就是:不睡一切竹席,坚持长年睡草席!越是年龄大的人越宜坚持睡草席,所谓年龄大的时间分界线在40岁左右,一定要来个精确范围的话那就是在35~45岁之间。 我决定不会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与中医之理或说病机,“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只送给有缘人。。。。
(杂谈)蔑视经方,请你看清什么叫辨证。。。 一、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什么汤主之? 二、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什么汤主之? 三、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又用什么汤主之? 。。。。。。 这些填空题的真正目的不是仅叫你找出什么汤主之而已,而是叫你仔细区别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为何如此细微的差别就要用不同的方来治疗呢?这才是真正经方辨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像有些对经方无知的人声称经方者只是对症寻方没技术含量。
(杂谈)终于亲历经方神奇:泽泻汤治愈游泳耳朵进水! 前段时间每天傍晚我都到附近水库里去游泳凉快凉快,就在二天前游泳时耳朵不慎进水了,当时就侧、翻、挖、吸、跳,想尽办法都没有把水弄出来,以为晚上侧着睡一晚就会好,第二天起来还是没出水。此时进水的右耳一片寂静,就好像人的半边都进入了虚空,听不到一丝丝的声音,寂静得让人产生眩晕感。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天以为能自己恢复,第三天也就是今天早上起来越发严重,终于决定中午前后买中药自己治。比较了伤寒杂病论中所有的利水方剂,我觉得泽泻汤最符合我的症状。就以白术6克,泽泻9克出方到一 个体中医诊所处抓了三付药,原泽泻汤按每两3克计,本是白术6克,泽泻15克的,是我擅自主张改动了。 回来后看着这每剂药物量实在太少,就把二剂的量放在电饭煲里以水600毫升一起煎,并且又擅自主张加入一小头切片后的生姜10克以上是绝对有的,煎取约250毫升一碗的量,喝了以后睡午觉。一觉醒(睡了大约一小时)来竟发现没有任何变化,很是气妥,一气之下把那剩下的一付药再次放入还没有倒掉的原药渣里再加水700多毫升煎取300毫升,再一口气干掉,不管了,就出门溜达了近二小时。这二小时里竟然神奇的效应发生了,原闷胀感严重到一丝声音都听不到的右耳,逐渐恢复原状,舒服的透气感回来了,右耳的听力也回来了。。。。
(杂谈)有谁看西医时会说我得了肾虚、脾湿、肝郁、心火证呢? 有谁去看西医时会对西医生说:我得了肾虚、脾湿、肝郁、心火证呢?可是看看这个论坛问病之人,却一个劲对中医们说:我有高血压、胃溃疡、糖尿病、肺结核,中医该怎么治疗啊? 若你看西医时对西医生说我有肾虚证,这个西医生肯定会像看精神病一样看着你,“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刚从精神病院跑出来啊?” 但他们拿着西医的诊断书说我有高血压病,你中医该怎么治疗?如此发问之时是多么地觉得理所当然哦。
【讨论】用大承气汤如果没有厚朴枳实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看到了几年前的文章,说的是反中医黑张功耀在自己文章中吹嘘的用一个乌七八糟加了大黄的方子把他爷爷的大便不通之病给治好了,这个治好的病例非但不使他张功耀相信中医,反而更加不信任中医。虽然语理不通,反正他的文章中就是这样硬说的,然后张功耀得出结论,他那开的十多二十几味药中,其实不需要开这么多的,他说只要开大黄一味药就行了。 这样不禁使我想起泻大便硬实的大承气汤及小承气汤来了,大承气汤是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味药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芒硝味咸软坚,与大黄配方相须使用,显然是适用于那种大便又硬又实的情况,而小承气汤因为没有芒硝,可以想见大便是不那么硬的。而厚朴、枳实是二方的共有药物,照一般解释是通腑气,理气散结用的。所以我的问题是只用一味大黄,不用厚朴、枳实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呢?如像小承气汤,只用一味大黄通了大便的话,是否还会有气滞郁结存在呢?
(杂谈)被人妖魔化了的“虚不受补”概念 有些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人常常拿虚不受补的概念来吓唬人,还唬得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愣一愣的。众所周知中医治病的根本大 ‘’法就是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了就要补,在大原则上是没有错的,要说有错就是实际的补法当中辨证不准。 详细了解我们才发现这里所说的虚不受补的虚是有特指的,即专门指的是脾胃虚弱,连补药都吸收之意。而事实上许多补药的方子就是围绕着脾胃做文章,通过不同药味的搭配,让最虚弱的脾胃功能得到恢复。这些经典的配方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如人参汤由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组成,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利湿益气,甘草干姜温胃救阳气,照顾的是多么仔细,正是针对脾胃虚弱来补,所以人参汤又叫理中汤,理中者理中焦脾胃也。当然这仅是一个例子,还有补其他四脏的补药方子,都需要具体对证才能出方治疗。 除此之外,虚还可以分为阳虚与阴虚,气虚与血虚,若补阳虚的药放在补阴虚的病身上,自然是虚不受补,补了也没用,同理气虚与血虚的道理也是一样,关键是要辨证准确。
(杂谈)肾沉心洪肺浮肝弦,那么脾是什么?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不知是张仲景还是王叔和,竟然是忘记说脾脉了,那么脾脉到底应该以什么特征来概括?
(杂谈)时医见了会兴奋异常的方子 理中丸(又称人参汤):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后面二味是甘草干姜汤)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使用半夏没按仲景方法加生姜) 香砂六君子丸: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 补中益气汤:人参、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 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黄芪、肉桂。 归脾汤:人参、白术、甘草、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伤寒杂病论》经方中混乱的药味排序 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杏甘石汤则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仔细看就是以石膏代替了桂枝,按理后者应该以麻黄、石膏、甘草、杏仁的顺序来排列。但由于它方名中明确写明是“麻杏甘石”汤,所以按照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顺序也还说得过去啊。但是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些例子就越来越说不过去了: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上的基础上加葛根、麻黄,因为葛根、麻黄是主药放在前面很合理,后面再附以桂枝汤,本来是让人理解清晰,记忆明确的,但是宋版伤寒论中却完全打乱了它的排列顺序,其宋版中葛根汤是这样排列的: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如果我们把它后面的桂枝汤严格按照原桂枝汤的顺序来排列,那么记忆起来就非常明确清晰,并且会记得很牢,对以后开方加减药味都极有帮助,修改后这样记忆: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上面二个是简单的,再持续到后面的话更加混乱不堪,如拿生姜泻心汤来甘草泻心汤来,你怎么也看不清楚它们杂乱的排列顺序到底有啥必要,要知道二方的差别非常细微,就是多了个生姜而已,二方后面的排列顺序本应该是一样的,为何被宋版伤寒论整成如此杂乱无章的样子呢? 宋本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的排列: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宋本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人参、)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宋本金匮中的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宋本金匮中的半夏泻心汤的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宋本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我们可以看出不但不同的方相同的部分排列顺序不同,就是同一方在伤寒与金匮二书中的排列顺序都不同,并且也看不出他们扰乱顺序排列有啥重要意义,只能得出结论排列极其混乱,杂乱无章。推其原因,一可能是王叔和动过手脚,二是江南诸师们在三百多年的家藏中随便怎么改都行,再是北宋林亿校正时动过手脚,这是有证据的,林亿在各种方后的注文中加了不少字,最后是明代的赵开美翻刻时有可能把药味排列的顺序给改了。 那么上面的泻心汤相同部分我们应该怎样来排列才合理呢?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开头,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开头,所以这二者已经固定,之后甘草与干姜是形隐不离的,之后是人参、半夏,二药也常常一起出现,但不是方根,大枣本来是放在生姜后面的,但这里没有重要到排到如此前面的程度,所以排在人参、半夏后,最后是黄连、黄芩,为什么不是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的顺序呢?那是因为从三黄泻心汤引出来的,三黄的顺序是大黄、黄连、黄芩,黄连入心黄芩入胃,上在前下在后,而大黄是全方位的,上中下都可以,还可以治瘀血。 所以综合之以上相同部分应该这样排列:甘草、干姜、人参、半夏、大枣、黄连、黄芩,而后面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是君药自然要提到首位,余下的类推。这样就能快速准确牢牢地记住其组方的内容及含义。
(杂谈)宋版伤寒论药方中混乱不堪的药味排序 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杏甘石汤则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仔细看就是以石膏代替了桂枝,按理后者应该以麻黄、石膏、甘草、杏仁的顺序来排列。但由于它方名中明确写明是“麻杏甘石”汤,所以按照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顺序也还说得过去啊。但是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些例子就越来越说不过去了: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上的基础上加葛根、麻黄,因为葛根、麻黄是主药放在前面很合理,后面再附以桂枝汤,本来是让人理解清晰,记忆明确的,但是宋版伤寒论中却完全打乱了它的排列顺序,其宋版中葛根汤是这样排列的: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如果我们把它后面的桂枝汤严格按照原桂枝汤的顺序来排列,那么记忆起来就非常明确清晰,并且会记得很牢,对以后开方加减药味都极有帮助,修改后这样记忆: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上面二个是简单的,再持续到后面的话更加混乱不堪,如拿生姜泻心汤来甘草泻心汤来,你怎么也看不清楚它们杂乱的排列顺序到底有啥必要,要知道二方的差别非常细微,就是多了个生姜而已,二方后面的排列顺序本应该是一样的,为何被宋版伤寒论整成如此杂乱无章的样子呢? 宋本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的排列: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宋本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人参、)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宋本金匮中的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宋本金匮中的半夏泻心汤的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宋本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我们可以看出不但不同的方相同的部分排列顺序不同,就是同一方在伤寒与金匮二书中的排列顺序都不同,并且也看不出他们扰乱顺序排列有啥重要意义,只能得出结论排列极其混乱,杂乱无章。推其原因,一可能是王叔和动过手脚,二是江南诸师们在三百多年的家藏中随便怎么改都行,再是北宋林亿校正时动过手脚,这是有证据的,林亿在各种方后的注文中加了不少字,最后是明代的赵开美翻刻时有可能把药味排列的顺序给改了。 那么上面的泻心汤相同部分我们应该怎样来排列才合理呢?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开头,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开头,所以这二者已经固定,之后甘草与干姜是形隐不离的,之后是人参、半夏,二药也常常一起出现,但不是方根,大枣本来是放在生姜后面的,但这里没有重要到排到如此前面的程度,所以排在人参、半夏后,最后是黄连、黄芩,为什么不是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的顺序呢?那是因为从三黄泻心汤引出来的,三黄的顺序是大黄、黄连、黄芩,黄连入心黄芩入胃,上在前下在后,而大黄是全方位的,上中下都可以,还可以治瘀血。 所以综合之以上相同部分应该这样排列:甘草、干姜、人参、半夏、大枣、黄连、黄芩,而后面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是君药自然要提到首位,余下的类推。这样就能快速准确牢牢地记住其组方的内容及含义。
(杂谈)现代高校中医教材《中药学》简直不忍卒读 按他们这种思路学中药能看好病,简直是不可能的,对照《神农本草经》、《药征》、《神农本草经百种读》等书,这现代教材《中药学》就是垃圾,中不中洋不洋的,毫无辨证思想。倒是它们的目录有点意思,你看是按这样分类的:如止血药、活血化瘀血、平肝息风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等等。。。。怪不得网上许多时医们都是用药堆砌开方来治病,这都是现代教学造成的弊病。是被古人批臭了的有药无方的典范。
(杂谈)又一部中医剧上播:《忍冬艳蔷薇》7月10日上海播出! 民国励志偶像剧《忍冬艳蔷薇》将于2016年7月10日登陆上海电视剧频道,每晚19:00四集连播。8日,该剧开播发布会在沪举办,制片人兼编剧简远信携主演赵韩樱子、钱泳辰来沪。 《忍冬艳蔷薇》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医学融入亮眼的偶像励志剧情中去,既有年轻偶像颜值担当,又有中医学深厚底蕴镇场,实现了流行与古典的结合。制片方在有关中医方面的场景、服装、台词等做到专业、严谨,力求在传承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方面做到一丝不苟,观众带来上乘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更好地传播了中医的文化。
(杂谈)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哪些西医疾病? 现在常常看到论坛上中医可以治疗肺癌吗?中医可以治好糖尿病吗?高血压中医怎么治疗?急性阑尾炎中医能治疗吗?等等,等等,一系列这种愚蠢的问题。从这类问题你可以看出他们始终是围绕着西医转,好像弄得他们对西医很在行似的,一切以西医的病名为出发点来素问中医,这就是这种人的看法。 现在我要来以中医的角度来发问,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哪些西医疾病,桂枝类汤可以治疗西医的哪些疾病?把如上人为地把中医沦为西医的附庸给扭转过来。我们大中医一张方子可以治疗几种甚至十几种西医在表现过程中的疾病,这才是我神奇的中医本质!
【古医风采】乌鸡白凤丸的创制者——龚廷贤 乌鸡白凤丸出自于明代名医龚廷贤《寿世保元》卷七的“乌鸡丸”。本方主药以乌骨鸡为主方,又配以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地黄、熟地、丹参、鹿角胶、鹿 角霜、银柴胡、牡蛎、桑螵蛸、制香附、芡实、山药、天冬、甘草等20多味中药制成。本方主药乌骨鸡乃“血肉有情之品”,能补肝益肾,健脾益胃,补气养血, 清虚热。又配伍地黄、熟地、当归、白芍、丹参、川芎、香附以滋补肝肾,养血调经;还配人参、黄芪、山药、甘草以补气健脾;又用鹿角胶以温肾助阳,益精养血;还用鹿角霜以固肾收涩,固经止带,更加牡蛎、芡实、桑螵蛸以增强鹿角霜的收涩之功;还用天冬、银柴胡以滋阴清泻虚热。 全方气血双补、阴阳兼顾、肝肾同调,故有较强的补益之力。全方主治妇女气血两亏,身体瘦弱,食少乏力,月经不调,阴虚盜汗,及崩漏带下等症。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用该药还可治疗很多其他疾病,特别是用于治疗多科气血两虚病症,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杂谈)张仲景当年看到的《黄帝内经》中没有“五运六气”的内容 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内经》是唐代王冰整理过的版本,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内容也是王冰加进去的,在张仲景那个时代看到的《黄帝内经》中并没有五运六气的内容。所以用内经中的气化理论来解释伤寒论中的六经理论是错误的。
【学术交流】十一脏取决于胆,指的是睾丸!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别论篇》: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从现代解剖可以知道肝胆之间有管相连,胆接受肝之营养物质,而产生胆汁,再时时排出以助消化。再联系上述二段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岐伯所定义的六个奇恒之府中的胆非肝胆的胆也。那么这个奇恒之府的胆又是什么呢?此胆即睾丸也,古时中州之民对睾丸的读音、发音就叫“胆”。从六个奇恒之府的定义中也可以仔细看出男子胆(睾丸)与女子的女子胞相对,全部归入于奇恒之府。并且此府不等于月字旁的六腑,这一点并非内经写错或简写,而是明确的区分二者。
(杂谈)用得好,别说细辛连乌头都没有毒 看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栽赃中医,很是看不惯。他们把西药的毒用春风般的语言描绘成“副作用”,而把自己用药不得法造成的中药副作用提叫喊到“毒”的程度,让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中医中药产生偏见,罪莫大焉。中药都有一套严格的煎煮方法能够去毒或提高疗效,或严格配伍让药物之间产生减毒、牵扯副作用的作用,他们不晓得这些却一味在网上,是别有用心。 如煎乌头要用蜜来煎煮,反中医的没几个能搞清楚这里面的科学道理。。。。
【学术交流】为什么女子胞属奇恒之腑?而睾丸却不是呢?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女人的女子胞可以归入为奇恒之腑,为什么男人的睾丸却不能叫奇恒之腑?睾丸也不归于其他脏腑中,好像凭空从中医世界里消失了一样。脑、髓、骨是藏而不泻,但胆分明是在时常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为何要硬强说它藏而不泻?
(杂谈)何谓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在中医说起来话题大的很,好像人人都懂得点,但又是大多数人难以说得很清的。现就朝这个专题了解一下。 滞就是阻滞、滞留之意,就是不顺畅,简单说就是气不顺畅了。但还要先了解气的不足,这里先借鉴血的方面说法,血的不足叫贫血,这个大家都知道好理解;那么气的不足理应叫贫气才对,但这种叫法怪怪的,有通常的叫法,气的不足叫少气,毫无疑问少气的人是容易造成气的阴滞不顺畅的。 人一少气就会带出刁懒言这句话,所以少气懒言常常成为一个成语了,因此少气的症状就会表现精神闷闷不乐,懒散情绪不佳等现象。气滞也就是患者表现出情绪抑郁不乐的状态。就是时医们经常喜欢说的肝气不疏,开些理气药。但气滞还有一些实的所指,真的能看到被气堵住的症状样,如最典型的梅核气,就是咽部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堵住了,通不过气来,但张嘴作现代医学咽部检查却发现里面却没有什么堵塞的实物。
“中风中于风,伤寒伤于寒”是极其错误的认识! 古代医生中有许多人认为太阳中风病是伤于一种外界叫“风”的病邪,太阳伤寒是作于一种叫“寒”的病邪,限于古人当时的科技水平,这样去认识病因是情有可愿的。现在我们不用现代知识来辨驳他这种错误说法,仅就纯中医思路来辩驳它。 夏天贪凉你在小院子里裸露着肚子躺在藤椅上乘凉,不小心就这样直睡到下半夜,下半夜没风但天变凉,后就这样受凉了受寒了,第二天起来就开始感冒发烧。这种情况绝对是百分百伤于寒邪,而不是伤于风邪。那么这样伤于寒邪的感冒病人就一定表现出太阳伤寒证吗?压根不是这样的,这种伤于寒的情况下,得病后既可以是太阳中风证,也可以是太阳伤寒证。根本没有伤于寒的就是太阳伤寒证,伤于风的就是太阳中风证。也不能反过来说太阳中风证就一定是伤于风,太阳伤寒证就一定是伤于寒。 同理,如果是汗出当风而发病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太阳中风证,而是有可能这种明显伤于风的病人却表现出太阳伤寒证来。
脏腑辨证疑问:心肺是属于三阴三阳中的哪一经? 这次好好学习了用内经释伤寒的思路,看了费永清的书,费是著名大家刘渡舟的高足,费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其思想完全继承自刘渡舟,认为张仲景是100%按照内经来写成的伤寒论。他们解释三阴三阳这六经是这样的: 第一层含义:六经具有各自不等的阴气与阳气。内经云“愿闻阴阳之三何谓也?气有多少,异用也。何谓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第二层含义:六经代表相应的脏腑及其经络。因胃之经脉从头走足,大肠之经脉从手走头,故将胃与大肠分别命名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我们即可以理解为辨胃肠病脉证并治, 第三层含义:六经分证是以六经代言脏腑而定病位,在此前提下,进而确定病性(八纲)。兼顾病在气、血之分,痰水瘀诸情。 从上可知三阳为腑,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阳明胃经,胃;足少阳胆经,胆。 三阴为脏,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脾;足少阴肾经,肾;足厥阴肝经,肝。 那么五脏中心与肺跑哪里去了,应该归到哪一经?当然我们知道手太阴是肺经,而太阴是里证,肺显然不主里而是主外的皮毛,对不起来。而上面所举的费永清说辞中,六经中的阳明已经包括了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但是我们按照他的逻辑去推知肺与心二脏分类六经却发现了无处可归的问题,不知道该归入哪里。从伤寒论中的太阴病提纲可以看出,显然难以包括肺脏(手太阴肺经)的疾病。
中医是辨证而不是辩论 辨者,分辨也;辩者,争辩也。一字之差,天差万别。所以起中医辩论吧之名,纯粹是为了争论而设,争得面红耳赤;若是改名中医辨证吧,就走向了实实在在的学中医识中医研究中医的正确方向上来了。 辨与辩,那些争论者有没有看清这二个字的区别?
经方学习中的一些思考与备案 关于大枣能利水的调查了解 伤寒论吧有个马甲对胡希恕在金匮皂荚丸方的解释中提到的“大枣能祛水”这一说法,大加贬低,以为抓住了大把柄,极尽嘲弄之能事,当然当时这个人在嘲笑时并没有具体说出胡希恕在哪说到大枣能利水这一说法。直到后来我看到了胡希恕讲金匮皂荚丸时才看到了这一情况,现在来介绍一下为何说大枣能利水的情况: 胡希恕说皂荚丸的煎服用法很特别很好,皂荚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皂荚的下水作用很大,用枣膏来和丸,能起到缓和其峻烈泻下的作用,大枣、甘草这种甜味的药物都能起到缓和的作用,但这里不能用甘草,因为甘草不利于利水祛水,而大枣在有缓和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原药的利水袪水作用。胡就再举了个例,比如十枣汤中用十枚大枣来和缓十枣汤中的三味峻烈有毒泻药,也是这个道理。 甘草缓中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甘草还能解百毒,本来用甘草来缓有毒峻药是更适合的,但是在这些逐水祛水的峻烈方药中,改用大枣这味甘药来缓和比用甘草更适宜,更利于这些方药的利水作用。用甘草来和缓就会妨碍原方的利水作用,服后病人有时依然会出现水肿。胡希恕讲大枣有利于利水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下说的,并且都是在讲实际的方药中再联系自己的医疗实践而得出的结论。也告诉我们在峻烈的逐水袪水方药中若要加缓和的药,不宜加一般常见的甘草,而应加同样属于甘药的大枣。
阳气 何谓气?岐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气为阳,血为阴,营行脉中,气行脉外,营血营阴在脉中,卫阳卫气在脉外,营卫如影随形。卫外阳气到底是指啥?内经说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这就是血管外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细的部分人的肉眼根本看不到,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的出来。毛细血管携带着从脾胃输布的水谷精微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营养物质灌溉全身。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得这种营养物质与津液在血管 内的血(阴)与血管外的气(阳)相互转化,汗出多了就亡血,津血同源,血的70%成份是水,汗出多总血量就变少。
关于大枣能利水的调查 伤寒论吧有个马甲对胡希恕在金匮皂荚丸方的解释中提到的“大枣能祛水”这一说法,大加贬低,以为抓住了大把柄,极尽嘲弄之能事,当然当时这个人在嘲笑时并没有具体说出胡希恕在哪说到大枣能利水这一说法。直到后来我看到了胡希恕讲金匮皂荚丸时才看到了这一情况,现在来介绍一下为何说大枣能利水的情况: 胡希恕说皂荚丸的煎服用法很特殊很好,皂荚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皂荚的下水作用很大,用枣膏来和丸,能起到缓和其峻烈的作用,大枣、甘草这种甜味的药物都能起到缓和的作用,但这里不能用甘草,因为甘草不利于利水祛水,而大枣在有缓和的作用,不影响原药的利水袪水作用。胡就举例了,比如十枣汤中用十枚大枣来和缓十枣汤中的三味峻烈有毒泻药,就是这个道理。 甘草缓中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甘草还能解百毒,本来用甘草来缓和更适合的,但是在这些逐水祛水的峻烈方药中,改用大枣这味甘药来缓和比加甘草更适宜,更利于这些方药的利水作用。用甘草来和缓就会妨碍原方的利水作用。胡希恕讲大枣有利于利水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下说的,并且都是在讲实际的方药中再联系自己的医疗实践而得出的结论。
(杂谈)有水的症状探讨 人体中有不正常的水,即水气痰饮等等,就会表现出某些特定的症状,我总结一下:小水喘,中水悸,大水胀。
(杂谈)脉象判虚实,舌象判寒热 舌象应该主要是定寒热、看有水与否。脉象主要定阴阳,包括虚实、寒热、表里都可以起到协助其他三诊起到确定诊断的目的。脉象比舌象更有用,应用的范围更广;脉象更适用于判虚实与表里(判表里原本应是脉象的应有之用,所以可以省略提及),舌象更适用于判寒热。
美国Science杂志: “证”—— 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证”—— 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徐安龙 传统中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体系。它强调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 “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状。由于人体自身内部的高度统一和谐,从分子水平上完全独立地对不同疾病进行研究是十分困难的。证候的研究亦如此。再者,证候是动态变化并可相互兼夹的。有史以来,“证”一直是中医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重要准则。证候方面的研究缺乏,使得其潜在的生物学原理及证候、疾病和处方药物之间的联系难以被理解。既往有学者尝试将中医辨证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诊断方法相结合,但其结果并未尽如人意。许多众所周知的经方,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已经久为中医师辨证治病所用,但这类以证候为导向的治疗在证候和疗效方面仍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证”- ZHENG 对比于 西医 的 “症人体信息模型”-BIM( Body Information Model),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借鉴中医的“易”学思想,将为下一代“整体医学”,走出一条引领之路! 美国《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 从分子水平上多尺度地对“证”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使其在生物学和机械论的角度上难以被理解。因此,我们提出构想,建立一种综合的证候图,以分子细胞学联系为依据,将所有的“证”联结在一起。另外,我们建议创立名为“证候组学”(Zhengome)的组学新领域,以网状结构为基础单位,从分子水平和系统水平来研究人体的层次结构。 全面地理解“证候组学”,需要引入大量的证据来源,从基因共享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共享、共同的治疗、临床表现,目的是为把握不同证候之间的关系。“证”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描述患者的病理状态,从而为处方遣药提供依据。现代组学技术通过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网络模型,已被应用于证候间的差异性研究和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 例如,有研究显示,辨证为“热证”和“寒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基因和代谢组学上的差异——热证患者的细胞凋亡比寒证患者更活跃。再者,有学者通过采用一种以网状结构为基础的计算模型,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角度理解证候的涵义,结果发现寒证和热证与代谢-免疫失衡密切相关。有人对黄疸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及“阳黄”(急性)与“阴黄”(慢性)两种分型进行研究,并找出几种生物标志物代谢产物。 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仅仅依靠一种或两种指纹图谱技术的方法,而缺乏一种能将来自不同组学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的方法。这些研究没有将分子水平数据的分析与临床变量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能失去了产生更具说服力的结论的机遇。鉴于既往研究的局限性,未来我们需致力于对大量不同证型患者的数据进行各类组学水平的综合分析,并需涵盖疾病预后和治疗工具方面的研究。再者,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分子水平数据结合在一起,可以为证候的理论解释提供循证依据。证候可以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动态变化。在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正确辨证,能为及时调整方药提供有利依据。采用动态的网状结构模型,疾病病程可以被定位为网状结构中的时空变化。动态调整处方治疗后所发生的证候变化可用于辨别动态生物网状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正确的网络微扰模型和稳健性及拓扑分析可以揭示疾病进展或演变潜在的相关基因和治疗靶点。在建立模型和模型的过程中,需将疾病在特定证候中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主症和并发症)、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在内,旨在揭示复杂疾病的动态属性。“证候组学”与动态模型的结合,对建立精准量化的证候研究模型、创立新的疾病研究系统有着潜在意义。 尽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已取得较大进展,合理的药物设计和新药研发仍经常遭遇失败,耗费巨大,阻碍着现代药物的研发。 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在传统药物的研发中,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对于西方医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因此,如何将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融入到现代药物研发的潮流中,将是一大难题。 在此,我们提出在系统药理学框架中建立“从证到中医”和“从中医到证”的策略,旨在研究生物系统和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 “从证到中医”从证候的诊断到中药处方之间提供了渠道,包括证候的辨别、证候和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药效反向定位的识别、网状结构系统的构建与分析和最终找出有效的中药疗法。实际上,这样的策略可作为一种反向定位和筛选的途径,从适用于多种证型及相关疾病的天然药物中寻找并研发新药,目的是为了帮助研究者找出药用植物、多成分中药处方或复方合剂的活性成分。 而这种新策略已经成功应用于我们的一个研究中。我们在补益气血的中药中找到其有效成分、靶点及在治疗气血不足证中的作用途径。“从中医到证”是指从中药或中药复方到证候辨别的整个系统评估的过程,包括中药的采集与分类,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具有毒性的成分,药物靶向的检查和组织定位,构建和分析网状结构系统,最终辨别证候/疾病。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在天然药物中找出新型的多靶点药物。 举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就是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相应辨证用药的系统分析,结果提示该类用药中的活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血液粘度、调节血脂的作用,而补气药具有促进能量代谢和抗炎的疗效。 “从中医到证”的策略有助于阐释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学作用。在我们正在开展的“脾虚证”研究中,我们采用sapas、rna测序、脂类代谢组学、蛋白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对患者提供的标本进行分析,以解释脾虚证的发病机制和人体复杂反应。我们准备根据“从中医到证”的策略,从药物研发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广泛用于治疗脾虚证的四君子汤,目的在于探讨此方为何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胃肠道功能。 尽管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需要多学科技术的结合和创新。这将促进对疾病的多因素理解和新型疗法的发展。
(杂谈)再说三黄泻心汤及其衍化方 前段时间为了反驳泻心汤只泻在心下的谬论,曾举出了三黄泻心汤是泻在心这个部位的实例。那时仅是为了反驳而反驳,并未对全部情况有个更整体的了解。后仔细研究了它们的方证,觉得其理解的奥密在其方后的煎服法当中。 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上四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取榨,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取榨,分温再服。 从上可以看出,当用沸水浸泡绞汁服时,就是治在心下痞,就是泻在心下及肠道之大便。当用水煮取服时,其治就在心,泻在心火。
【读书疑问】伤寒论28条应是:桂枝减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对这一条,历来众多注家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去桂,有人主去芍药,有人主张不去桂,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有一大堆理由。我深思良久,对此条苦苦思索,突然发觉应该是减桂而不是去桂,才最符合仲景愿意。
(杂谈)中医吧其实是阳萎吧 问病的,传方子的,拉客的,闲谈的,统统围绕着这个话题。从医生处开来的传上来让人品评的方子,十有八九都是阳痿、遗精、梦多,勃不起,最后指向一个地方肾虚,旁带肝忧。为何焦点总是集中在哪里,看久了你就会发觉这个吧被人控制了一样,他们尽管东拉西扯,但是真正其他闲扯性质的问题,他们并不参与。。。
请问黄芹与黄芩到底是不是同一味药? 百度查黄芹他妈的就直接跳到黄芪身上去了,这肯定是错的离谱。但有少数内容说中药里没有黄芹这味药,有个别资料直接说黄芹就是黄芩。我不敢肯定这是不是正确的说法,所以请教各位大师解惑。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