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挈阴阳 提挈阴阳
关注数: 0 粉丝数: 704 发帖数: 8,642 关注贴吧数: 0
(杂谈)讨论 学医之后,尤其在河南中医学院六年学习中,始终注重这个问题。那时学校非常强调学生要打好基本功,要有朗朗读书声,对经典重点条文皆要背诵,我能熟背500个方子,就是基本功之一。以后在临床上体会到,打好基本功,才能有后劲。1978年,我曾治愈一例小便点滴不通的患者,患者为六岁半的女孩,某日白天去电影院看电影,上下集,时间较长,电影正在高潮时,欲解小便,其小姑(年龄也不大)让她憋住,到实在憋不住时,其小姑带她出去小便,因急于看电影,未如厕,在墙角处,小便尚未解出,其小姑连催促带吓唬,小便未能排出,又继续看电影。电影结束回家后,小便点滴不出,痛苦不堪,先请某中医用通利之剂无效,遂紧急入某医院住院,先用速尿针剂无效,继给导尿,得以缓解,但导尿管一拔出,仍点滴不出,用了许多药皆无效,并拍了X光片,未见异常。十余天来,医生愁,病家忧,束手无策。一天由别人引荐,患儿父亲到我家,叙述经过,我亦奇之,从未治疗过这样的病症,寻思其理,可能为肺气壅滞,肝失疏泄,而致气机升降失常,膀胱气闭,小便不通,属于癃闭症。应用提壶揭盖法治之,以冀“上窍开,下窍泄”,也是“欲求南风,先开北窗”之意。方用麻黄3g,杏仁6g,升麻4.5g,柴胡3g,生白芍9g,牛膝9g,生甘草3g,水煎服,嘱其服药后约10分钟探吐,并嘱其先把导尿管拔出,以验药效。过了两天,其父又来我家,问其服药情况,他说药尚未服,怕拔掉导尿管,医生批评。我说很简单,医生如果责问,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没注意,她把导尿管拔掉了。他回去按照我的意见服药,出乎意料的是,当即尿如泉涌,来不及去厕所,裤子湿了一大片,从此不再导尿了。这药是偷着吃的,住院医生还以为是他们治疗好的,观察数日,出院回家。
【学流】许家栋讲49条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宋49] 脉浮数,病在表有热,当用发汗解表,医者误用了下法。那么第一表仍不解,第二虚其胃,第三津液不利+胃虚则为水饮。这三层病机是密切相关层层推进的,那么导致了什么症状呢:身重——水饮+表不解;心悸——饮逆(胃虚中不制下)+表不解。 四饮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水饮不去,津液都成了废水了,所以需要去水饮,在去水饮的基础上补胃解表,这才是丝丝入扣的治法。 接着讲,治溢饮者,当发其汗,这是法则,下文这个“不可发汗”不是随便说的,能做医者也不笨蛋,法度都是懂的,但是一般的医者只知道常法,高明的医者才能通晓诸法,溢饮发汗是正治没问题,所以出来了溢饮的身重,医者就要发汗,这个发汗剂一般是神丹或者麻黄剂为主的,而仲师告诫不可(单纯的)发汗,可以让他汗,前提是在健运胃气制化水饮的基础上调和营卫而令汗出,既然是调和营卫,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会是个桂枝汤为方根的方子,但是桂枝汤都是脉浮缓为主的,这个脉是尺脉微,这是(胃)里虚,需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养胃气的药,不但养胃气,还要补中制下制化水饮才行,那么就加了生姜甘草汤,去补中制下温化水饮,养胃气补津液,既然已经伤津液了,更要知道有制约的解表了,所以就加重了一两芍药来监制桂枝,这就是这个条文个方证的来龙去脉。 伤寒论中微脉都是主里病,不是加附子就是加人参: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心悸——桂枝甘草汤方根,解表。 综上,49条对应的正方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交流】再论辨证:陷胸汤证、泻心汤证与气滞证 陷胸汤证、泻心汤证与气滞证这三个证都会出现胃胀的症状,极易搞混。前二个是经方思维的方证,后一个气滞证是时医们非常喜欢嚷嚷的证候,其治法也与经方思维的严密对应治法大不相同,多是泛泛而谈可是可以天马行空的随意组方,至于效果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先直指要点: 一、陷胸汤证:太阳病医反下之,热入结胸而来,这是病史。心下满而硬痛,或从心下到少腹满而痛不可近,心下就是胃,满就是胀,胀满按压而痛,或胀满不按压也痛。还可见到一些其他症状(但不是必须)短气躁烦,心中懊农,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等。可 以细分为大小陷胸汤证,一证之差,所用药物又完全不同。前者脉沉实,后者脉浮滑。 二、泻心类汤证:满而不痛而为痞,就算按压也不痛,就是胀满,有呕吐肠鸣等胃肠道症状,病因是中气虚弱即胃气虚,所以方中一般都加人参。 三、气滞胀满证,这是时医们辨病机一类的方法,也是教课书中的标准诊断方法。可以分为肝忧型,胃肠型之类型。胃胀满而痛,喛气矢气(即放屁)频多,放完了能减轻缓解症状,过一会儿又加重,侧身转体位也有助于减缓症状 很像陷胸汤证的满而痛,但二者又不一样。也会有肠鸣大便不畅等症状。 陷胸汤证是外感寒热陷入而起,气滞是脏腑、经络之气阻滞而致。虽然中医说气有很广泛的含义,但是在这里气滞的气更偏向于气体的气,叹气、打嗝喛气放屁都有助于缓解症状,说明它是气体之气明矣。陷胸汤证是热结之实证热证,而气滞证应不发热气弄出一点就缓解说明是偏向虚的证候。
【交流】“细辛不过钱”让时医们至今误读,悲哉! “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直到现在,大多数大夫仍奉之为圭臬,致使细辛的运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从古代医家的记载可以看出,细辛不过钱的前提是:一是单用,二是用末,在这种条件下,细辛超过一钱,会导致严重后果。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认为复方配细辛时用量只有上升到9g(三钱)疗效才显著。细辛是治疗风寒湿邪留滞人体致筋骨肌肉痹痛麻木的首选药物之一,在复方的配伍汤剂中更要加大其用量,曾渐用至40g,先煎30分钟,疗效却显著提高。未出现不良反应。当然,古人提出细辛不过钱的警示,肯定是有过经验教训的,但必须明确因是“单用末”。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根中的挥发油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抗痉厥等作用。近代有人确有因过用细辛(五钱)而引起中毒的报道,但从一些临床文献中用量“过钱”的亦屡见不鲜。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用细辛5方,《金匮要略》用细辛13方,用量均在一至四两,折合现代的3~10g左右,如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三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提到细辛“二钱非不可用”。更有殊量惊人的记载,如清代《石室秘录》记载治头痛二方,曾用“细辛五钱和一两”。近人有用细辛止痛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曾用到30~160g,获得良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据对细辛根中挥发油的研究发现,挥发油的主要成份为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等。实验证明,细辛挥发油有致青蛙、小白鼠、家兔等动物呼吸麻痹而死亡之毒性,这与本草所言“气闷塞不通而死”十分紊合。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其挥发油中的黄樟醚是罪魁祸手,它有致动物呼吸中枢麻痹的作用。 从细辛根末与全草煎剂所含挥发油黄樟醚的测定分析来看,细辛的功能与毒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细辛全草经不同时间煎煮后其煎液中挥发油及黄樟醚含量,随煎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挥发油中含量最高且为其主要成份之一的甲基丁香酚,则随着煎煮时间的增加,其含量下降的速度较黄樟醚慢,所以煎煮30分钟后,煎汁中还保留着一定量的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而有毒成分黄樟醚的含量则已大为下降,不足以引起毒害。还有人进一研究证实,煎剂的用量即使是散剂的4倍、12倍,也不致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细辛不过钱之说,从古人记载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证明,主要指“单用其末(散剂)”,并非指煎剂。 当然,临床中所用细辛的品种不同,也给细辛的运用带来难题,入药的正品细辛就有辽细辛和华细辛之不同。前者又名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气甚芳香,味辛辣,在口内有麻木烧灼感;华细辛与辽细辛相似,但根茎较长,主产于陕西,香气及辛辣味较弱,而麻木烧灼感较强。除上述正品外,少数地区尚有以杜衡、大花细辛、圆叶细辛、盆草细辛、长花细辛、茨菇叶细辛、金耳环等类似品种作细辛使用。由于品种的不同,其性能功效及其毒副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是细辛用量不易掌握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细辛的用量用法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注意品种是否是正品,药品质量是否过关;二是不用末、不入丸散剂,宜入汤剂;三是煎煮时间宜适当延长,可先煎30分钟左右;四是用时从小量开始,特殊病例可不受古人“不过钱”之说的约束,适当加大剂量,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按:本文发表于《中医杂志》2005年第六期。
【交流】全世界所有病人中有一半是虚的! 这个问题觉得很有讨论的价值,以前我也对此问题有过偏见。现在收集在他帖中的跟帖补充整理以供参考讨论。 中医是二元辨证的思维,即总的来说是阴阳二元,正常人是阴阳大致平衡,病人就是阴阳平衡被打破,或阴阳不平就是病。所以这样一来就把世界(这里主要指病人或病)按不同性质分成二二对立的二大阵地: 若是按寒热来分,全世界的病只有二类:寒证与热证。 若是按虚实来分,全世界的病也只有二类:实证与虚证。 同理按表里来分,病可分为表证与里证。 按阴阳来分,病可分为阴证(病)与阳证(病)。 按气血来分,可以分为气证与血证。 按兼证来分,可以分为气、血、痰、水四证。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演化出寒热夹杂、虚实相间、表里同病、阴阳相间的病证来。 这样一来按照概率随机原则来说全世界有一半的病人都是虚的,自然补虚的疗法是大大要强调的了。。。。。 虚这个概念在内部又可以按照不同性质来二二划分,即按阴阳属性来划分,虚可以分为阴虚与阳虚二种。按气血属性来划分,虚可以分为气虚与血虚这二种。并不是说世界上同时存在 四种虚,而是只存在二种虚,只不过是按不同角度看问题时去分类它们而已。这就像你在你女儿面前是父亲,在你老婆面前是丈夫一样,说的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而不是同时存在二个你。
(杂谈)终于亲历经方神奇:泽泻汤治愈游泳耳朵进水! 前段时间每天傍晚我都到附近水库里去游泳凉快凉快,就在二天前游泳时耳朵不慎进水了,当时就侧、翻、挖、吸、跳,想尽办法都没有把水弄出来,以为晚上侧着睡一晚就会好,第二天起来还是没出水。此时进水的右耳一片寂静,就好像人的半边都进入了虚空,听不到一丝丝的声音,寂静得让人产生眩晕感。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天以为能自己恢复,第三天也就是今天早上起来越发严重,终于决定中午前后买中药自己治。比较了伤寒杂病论中所有的利水方剂,我觉得泽泻汤最符合我的症状。就以白术6克,泽泻9克出方到一 个体中医诊所处抓了三付药,原泽泻汤按每两3克计,本是白术6克,泽泻15克的,是我擅自主张改动了。 回来后看着这每剂药物量实在太少,就把二剂的量放在电饭煲里以水600毫升一起煎,并且又擅自主张加入一小头切片后的生姜10克以上是绝对有的,煎取约250毫升一碗的量,喝了以后睡午觉。一觉醒(睡了大约一小时)来竟发现没有任何变化,很是气妥,一气之下把那剩下的一付药再次放入还没有倒掉的原药渣里再加水700多毫升煎取300毫升,再一口气干掉,不管了,就出门溜达了近二小时。这二小时里竟然神奇的效应发生了,原闷胀感严重到一丝声音都听不到的右耳,逐渐恢复原状,舒服的透气感回来了,右耳的听力也回来了。。。。
《伤寒杂病论》经方中混乱的药味排序 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杏甘石汤则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仔细看就是以石膏代替了桂枝,按理后者应该以麻黄、石膏、甘草、杏仁的顺序来排列。但由于它方名中明确写明是“麻杏甘石”汤,所以按照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顺序也还说得过去啊。但是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些例子就越来越说不过去了: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上的基础上加葛根、麻黄,因为葛根、麻黄是主药放在前面很合理,后面再附以桂枝汤,本来是让人理解清晰,记忆明确的,但是宋版伤寒论中却完全打乱了它的排列顺序,其宋版中葛根汤是这样排列的: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如果我们把它后面的桂枝汤严格按照原桂枝汤的顺序来排列,那么记忆起来就非常明确清晰,并且会记得很牢,对以后开方加减药味都极有帮助,修改后这样记忆: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上面二个是简单的,再持续到后面的话更加混乱不堪,如拿生姜泻心汤来甘草泻心汤来,你怎么也看不清楚它们杂乱的排列顺序到底有啥必要,要知道二方的差别非常细微,就是多了个生姜而已,二方后面的排列顺序本应该是一样的,为何被宋版伤寒论整成如此杂乱无章的样子呢? 宋本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的排列: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宋本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人参、)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宋本金匮中的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宋本金匮中的半夏泻心汤的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宋本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我们可以看出不但不同的方相同的部分排列顺序不同,就是同一方在伤寒与金匮二书中的排列顺序都不同,并且也看不出他们扰乱顺序排列有啥重要意义,只能得出结论排列极其混乱,杂乱无章。推其原因,一可能是王叔和动过手脚,二是江南诸师们在三百多年的家藏中随便怎么改都行,再是北宋林亿校正时动过手脚,这是有证据的,林亿在各种方后的注文中加了不少字,最后是明代的赵开美翻刻时有可能把药味排列的顺序给改了。 那么上面的泻心汤相同部分我们应该怎样来排列才合理呢?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开头,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开头,所以这二者已经固定,之后甘草与干姜是形隐不离的,之后是人参、半夏,二药也常常一起出现,但不是方根,大枣本来是放在生姜后面的,但这里没有重要到排到如此前面的程度,所以排在人参、半夏后,最后是黄连、黄芩,为什么不是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的顺序呢?那是因为从三黄泻心汤引出来的,三黄的顺序是大黄、黄连、黄芩,黄连入心黄芩入胃,上在前下在后,而大黄是全方位的,上中下都可以,还可以治瘀血。 所以综合之以上相同部分应该这样排列:甘草、干姜、人参、半夏、大枣、黄连、黄芩,而后面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是君药自然要提到首位,余下的类推。这样就能快速准确牢牢地记住其组方的内容及含义。
(杂谈)宋版伤寒论药方中混乱不堪的药味排序 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杏甘石汤则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仔细看就是以石膏代替了桂枝,按理后者应该以麻黄、石膏、甘草、杏仁的顺序来排列。但由于它方名中明确写明是“麻杏甘石”汤,所以按照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的顺序也还说得过去啊。但是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些例子就越来越说不过去了: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上的基础上加葛根、麻黄,因为葛根、麻黄是主药放在前面很合理,后面再附以桂枝汤,本来是让人理解清晰,记忆明确的,但是宋版伤寒论中却完全打乱了它的排列顺序,其宋版中葛根汤是这样排列的: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如果我们把它后面的桂枝汤严格按照原桂枝汤的顺序来排列,那么记忆起来就非常明确清晰,并且会记得很牢,对以后开方加减药味都极有帮助,修改后这样记忆: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上面二个是简单的,再持续到后面的话更加混乱不堪,如拿生姜泻心汤来甘草泻心汤来,你怎么也看不清楚它们杂乱的排列顺序到底有啥必要,要知道二方的差别非常细微,就是多了个生姜而已,二方后面的排列顺序本应该是一样的,为何被宋版伤寒论整成如此杂乱无章的样子呢? 宋本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的排列: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宋本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人参、)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宋本金匮中的甘草泻心汤的排列: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宋本金匮中的半夏泻心汤的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宋本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排列: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我们可以看出不但不同的方相同的部分排列顺序不同,就是同一方在伤寒与金匮二书中的排列顺序都不同,并且也看不出他们扰乱顺序排列有啥重要意义,只能得出结论排列极其混乱,杂乱无章。推其原因,一可能是王叔和动过手脚,二是江南诸师们在三百多年的家藏中随便怎么改都行,再是北宋林亿校正时动过手脚,这是有证据的,林亿在各种方后的注文中加了不少字,最后是明代的赵开美翻刻时有可能把药味排列的顺序给改了。 那么上面的泻心汤相同部分我们应该怎样来排列才合理呢?生姜泻心汤以生姜开头,甘草泻心汤以甘草开头,所以这二者已经固定,之后甘草与干姜是形隐不离的,之后是人参、半夏,二药也常常一起出现,但不是方根,大枣本来是放在生姜后面的,但这里没有重要到排到如此前面的程度,所以排在人参、半夏后,最后是黄连、黄芩,为什么不是黄芩三两、黄连一两的顺序呢?那是因为从三黄泻心汤引出来的,三黄的顺序是大黄、黄连、黄芩,黄连入心黄芩入胃,上在前下在后,而大黄是全方位的,上中下都可以,还可以治瘀血。 所以综合之以上相同部分应该这样排列:甘草、干姜、人参、半夏、大枣、黄连、黄芩,而后面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是君药自然要提到首位,余下的类推。这样就能快速准确牢牢地记住其组方的内容及含义。
【学术交流】十一脏取决于胆,指的是睾丸!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别论篇》: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从现代解剖可以知道肝胆之间有管相连,胆接受肝之营养物质,而产生胆汁,再时时排出以助消化。再联系上述二段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岐伯所定义的六个奇恒之府中的胆非肝胆的胆也。那么这个奇恒之府的胆又是什么呢?此胆即睾丸也,古时中州之民对睾丸的读音、发音就叫“胆”。从六个奇恒之府的定义中也可以仔细看出男子胆(睾丸)与女子的女子胞相对,全部归入于奇恒之府。并且此府不等于月字旁的六腑,这一点并非内经写错或简写,而是明确的区分二者。
脏腑辨证疑问:心肺是属于三阴三阳中的哪一经? 这次好好学习了用内经释伤寒的思路,看了费永清的书,费是著名大家刘渡舟的高足,费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其思想完全继承自刘渡舟,认为张仲景是100%按照内经来写成的伤寒论。他们解释三阴三阳这六经是这样的: 第一层含义:六经具有各自不等的阴气与阳气。内经云“愿闻阴阳之三何谓也?气有多少,异用也。何谓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第二层含义:六经代表相应的脏腑及其经络。因胃之经脉从头走足,大肠之经脉从手走头,故将胃与大肠分别命名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我们即可以理解为辨胃肠病脉证并治, 第三层含义:六经分证是以六经代言脏腑而定病位,在此前提下,进而确定病性(八纲)。兼顾病在气、血之分,痰水瘀诸情。 从上可知三阳为腑,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足阳明胃经,胃;足少阳胆经,胆。 三阴为脏,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脾;足少阴肾经,肾;足厥阴肝经,肝。 那么五脏中心与肺跑哪里去了,应该归到哪一经?当然我们知道手太阴是肺经,而太阴是里证,肺显然不主里而是主外的皮毛,对不起来。而上面所举的费永清说辞中,六经中的阳明已经包括了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但是我们按照他的逻辑去推知肺与心二脏分类六经却发现了无处可归的问题,不知道该归入哪里。从伤寒论中的太阴病提纲可以看出,显然难以包括肺脏(手太阴肺经)的疾病。
经方学习中的一些思考与备案 关于大枣能利水的调查了解 伤寒论吧有个马甲对胡希恕在金匮皂荚丸方的解释中提到的“大枣能祛水”这一说法,大加贬低,以为抓住了大把柄,极尽嘲弄之能事,当然当时这个人在嘲笑时并没有具体说出胡希恕在哪说到大枣能利水这一说法。直到后来我看到了胡希恕讲金匮皂荚丸时才看到了这一情况,现在来介绍一下为何说大枣能利水的情况: 胡希恕说皂荚丸的煎服用法很特别很好,皂荚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皂荚的下水作用很大,用枣膏来和丸,能起到缓和其峻烈泻下的作用,大枣、甘草这种甜味的药物都能起到缓和的作用,但这里不能用甘草,因为甘草不利于利水祛水,而大枣在有缓和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原药的利水袪水作用。胡就再举了个例,比如十枣汤中用十枚大枣来和缓十枣汤中的三味峻烈有毒泻药,也是这个道理。 甘草缓中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甘草还能解百毒,本来用甘草来缓有毒峻药是更适合的,但是在这些逐水祛水的峻烈方药中,改用大枣这味甘药来缓和比用甘草更适宜,更利于这些方药的利水作用。用甘草来和缓就会妨碍原方的利水作用,服后病人有时依然会出现水肿。胡希恕讲大枣有利于利水是出于这样一种情境之下说的,并且都是在讲实际的方药中再联系自己的医疗实践而得出的结论。也告诉我们在峻烈的逐水袪水方药中若要加缓和的药,不宜加一般常见的甘草,而应加同样属于甘药的大枣。
美国Science杂志: “证”—— 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证”—— 疾病诊疗的系统生物学方法 徐安龙 传统中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医疗实践体系。它强调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 “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状。由于人体自身内部的高度统一和谐,从分子水平上完全独立地对不同疾病进行研究是十分困难的。证候的研究亦如此。再者,证候是动态变化并可相互兼夹的。有史以来,“证”一直是中医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重要准则。证候方面的研究缺乏,使得其潜在的生物学原理及证候、疾病和处方药物之间的联系难以被理解。既往有学者尝试将中医辨证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诊断方法相结合,但其结果并未尽如人意。许多众所周知的经方,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已经久为中医师辨证治病所用,但这类以证候为导向的治疗在证候和疗效方面仍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证”- ZHENG 对比于 西医 的 “症人体信息模型”-BIM( Body Information Model),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借鉴中医的“易”学思想,将为下一代“整体医学”,走出一条引领之路! 美国《证”是人体在特定的内在或外在条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医师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出来的疾病本质。正确辨证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西方医学中,疾病是指一种特定的病理状态,影响着人体的局部或整体,并具有特定的症状。相比之下,“证”是中医对疾病的独特定义,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 从分子水平上多尺度地对“证”的生物学基础进行研究,使其在生物学和机械论的角度上难以被理解。因此,我们提出构想,建立一种综合的证候图,以分子细胞学联系为依据,将所有的“证”联结在一起。另外,我们建议创立名为“证候组学”(Zhengome)的组学新领域,以网状结构为基础单位,从分子水平和系统水平来研究人体的层次结构。 全面地理解“证候组学”,需要引入大量的证据来源,从基因共享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共享、共同的治疗、临床表现,目的是为把握不同证候之间的关系。“证”通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描述患者的病理状态,从而为处方遣药提供依据。现代组学技术通过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结合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网络模型,已被应用于证候间的差异性研究和寻找新的生物标记物。 例如,有研究显示,辨证为“热证”和“寒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有基因和代谢组学上的差异——热证患者的细胞凋亡比寒证患者更活跃。再者,有学者通过采用一种以网状结构为基础的计算模型,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角度理解证候的涵义,结果发现寒证和热证与代谢-免疫失衡密切相关。有人对黄疸患者的尿液代谢组学及“阳黄”(急性)与“阴黄”(慢性)两种分型进行研究,并找出几种生物标志物代谢产物。 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仅仅依靠一种或两种指纹图谱技术的方法,而缺乏一种能将来自不同组学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的方法。这些研究没有将分子水平数据的分析与临床变量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能失去了产生更具说服力的结论的机遇。鉴于既往研究的局限性,未来我们需致力于对大量不同证型患者的数据进行各类组学水平的综合分析,并需涵盖疾病预后和治疗工具方面的研究。再者,将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分子水平数据结合在一起,可以为证候的理论解释提供循证依据。证候可以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动态变化。在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正确辨证,能为及时调整方药提供有利依据。采用动态的网状结构模型,疾病病程可以被定位为网状结构中的时空变化。动态调整处方治疗后所发生的证候变化可用于辨别动态生物网状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正确的网络微扰模型和稳健性及拓扑分析可以揭示疾病进展或演变潜在的相关基因和治疗靶点。在建立模型和模型的过程中,需将疾病在特定证候中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主症和并发症)、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在内,旨在揭示复杂疾病的动态属性。“证候组学”与动态模型的结合,对建立精准量化的证候研究模型、创立新的疾病研究系统有着潜在意义。 尽管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已取得较大进展,合理的药物设计和新药研发仍经常遭遇失败,耗费巨大,阻碍着现代药物的研发。 纵观中医药发展史,在传统药物的研发中,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对于西方医学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因此,如何将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融入到现代药物研发的潮流中,将是一大难题。 在此,我们提出在系统药理学框架中建立“从证到中医”和“从中医到证”的策略,旨在研究生物系统和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 “从证到中医”从证候的诊断到中药处方之间提供了渠道,包括证候的辨别、证候和相关的基因、蛋白及药效反向定位的识别、网状结构系统的构建与分析和最终找出有效的中药疗法。实际上,这样的策略可作为一种反向定位和筛选的途径,从适用于多种证型及相关疾病的天然药物中寻找并研发新药,目的是为了帮助研究者找出药用植物、多成分中药处方或复方合剂的活性成分。 而这种新策略已经成功应用于我们的一个研究中。我们在补益气血的中药中找到其有效成分、靶点及在治疗气血不足证中的作用途径。“从中医到证”是指从中药或中药复方到证候辨别的整个系统评估的过程,包括中药的采集与分类,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具有毒性的成分,药物靶向的检查和组织定位,构建和分析网状结构系统,最终辨别证候/疾病。这种策略可能有助于在天然药物中找出新型的多靶点药物。 举个非常显著的例子,就是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和相应辨证用药的系统分析,结果提示该类用药中的活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降低血液粘度、调节血脂的作用,而补气药具有促进能量代谢和抗炎的疗效。 “从中医到证”的策略有助于阐释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学作用。在我们正在开展的“脾虚证”研究中,我们采用sapas、rna测序、脂类代谢组学、蛋白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对患者提供的标本进行分析,以解释脾虚证的发病机制和人体复杂反应。我们准备根据“从中医到证”的策略,从药物研发的角度,系统地研究广泛用于治疗脾虚证的四君子汤,目的在于探讨此方为何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胃肠道功能。 尽管以证候为导向的药物研发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其未来的发展仍需要多学科技术的结合和创新。这将促进对疾病的多因素理解和新型疗法的发展。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