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老革命 _老革命
关注数: 14 粉丝数: 599 发帖数: 35,104 关注贴吧数: 77
60岁毕福剑近照曝光!一身“塑料装”在酒店迎来送往超接地气   近日,有网友曝光60岁的毕福剑在某酒店大堂和好友聚会的照片,网友偶遇“毕姥爷”时宴席已经接近尾声了。毕福剑也正准备送别老友们,看样子自己并不着急离开,也有网友称这是毕福剑自家开的酒店所以当然不急着走啦。  从曝光的照片来看毕福剑当天一身休闲装扮,裤子也挽到小腿位置,脚上更是踩着塑料拖鞋。网友们调侃说毕福剑穿了一身“塑料套装”!从身边友人们的衣着来看,当天的活动还算正式,可毕福剑的这身行头就显得有些随意了,所以网友们猜测这是他自家的酒店也不是没有依据的。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酒店的整体布局非常豪华规模也比较大,想来投资也肯定不在少数。但不管这是不是毕福剑开的酒店,他跟老板很熟悉是一定的,不然也不会打扮地如此随意。当然这样也说明毕福剑还是非常放松的,友人们一定也都是他非常信任的人。   许久不见毕福剑现身,网友们还是非常关心他的状态如何。已经60岁的毕福剑在减少了工作之后身体明显也更加硬朗,完全看不出已经是花甲之年了。看得出经历过一些风波之后,毕福剑如今也已经淡然了,无事一身轻的他状态非常不错!   毕福剑在酒店大厅迎来送往,非常接地气。网友也注意到了大厅的摄像头很多,可能是吸取了之前事件的教训,毕福剑这次准备未雨绸缪?大家也纷纷调侃:这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过看到毕福剑现在的生活状态还算不错,大家也就放心了!   自从停工以来,很多网友们也都密切关注着毕福剑的状态,而许久没有露面的他还一度传出过病危的消息。虽然一次又一次地辟谣,但是无良媒体为了流量和关注度还是乐此不疲地消费着他的热度。   对于很多人来说,毕福剑主持的节目代表着青春和成长的记忆。虽然每个人都无法回到过往的时光,但有一个陪伴我们度过欢乐时光的主持人或者演员一直活跃在荧幕前,也算是一种安慰吧。不知道毕福剑了解到观众们的期盼会不会有想要重新出发的想法呢?   但也有人觉得:现在毕福剑的生活非常稳定和惬意,人到了60岁最难得的就是能够好好地享受生活。如果喜欢毕老师的节目,还是可以多多回看以前的视频,就让毕老师维持现状也很好呀!如果再重新忙起来,说不定他也很难适应了。   不论毕福剑是否还能够有机会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节目,我们都祝福他能够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马克思的出身:葡萄庄园主   世界名流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今天,就来给大家“八卦”一下,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葡萄酒之间的不解情缘,以及他对葡萄酒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葡萄庄园主的儿子   马克思从小在葡萄酒园区环境中熏陶成长,他的父亲在德国摩塞尔地区有一个葡萄园,马克思将自己的出身定为葡萄庄园主。   马克思一生酷爱葡萄酒,他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在长期流亡他乡的日子里,他怀念家乡的葡萄酒。   图/马克思的出生地,也是世界闻名的酒乡摩塞尔   葡萄酒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革命事业有密切联系。   在家乡时他就经常抨击普鲁士政府对果农和酒农的政策,引起当局对他的迫害,致使他常年流亡国外。   《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常以葡萄酒产业为例来阐述劳动价值,分析社会资本的构成和不合理现象。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我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喝酒》,其中有段很有名的故事。   马克思在写给他女婿保尔·法拉格的父亲(亲家公)弗朗斯瓦·法拉格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衷心的感谢您寄来的葡萄酒。我出身于葡萄酒产区,自己也是葡萄园主,所以能恰当的鉴赏和品评葡萄酒。我和路德(马丁·路德)老头一样的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马克思在这里引用了马丁·路德的原话,高度评价了葡萄酒。   但马克思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以他在那个“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后面又加上了(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于光远认为,此信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与葡萄酒之渊源,一方面说明马克思(包括马丁·路德)对酒的评价。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不能说惊世骇俗,至少出自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之口其分量并不一般。   于光远特别强调马克思加的那个注脚——“没有无例外的规则(意思就是说总有例外)”,认为马克思并非有意使这一结论绝对化。 █.“酒精考验”的书信往来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像葡萄酒一样醇厚。他俩在葡萄酒文化方面都有着很深层的认识和修养,相互之间的通信有400处述及葡萄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不但久经考验,而且可谓“酒精考验”。   现摘录一些如下:   今天晚上有空,才能够给你们寄去12瓶葡萄酒作为节日的礼物。希望这些酒能为你们所喜欢并为你们全家助兴。   ——摘自1859年12月22日恩格斯致马克思夫人燕妮的信   书写得怎样了?9月1日是最后的期限,你知道,这将耗费你12瓶葡萄酒。   ——摘自1865年7月15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小燕妮已经痊愈,至少,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由此产生的危险已经过去了。   为了增强她的心脏机能,我今晚寄给她一箱葡萄酒。当我读到白喉这个词时,吓了一大跳,这个病可不是闹着玩的。   ——摘自1865年11月17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今天晚上寄给你一箱葡萄酒。   这是从波克罕(注:德国民主派政论家)那里弄来的一种好酒。我本来可以早些寄给你,但是我这里的小伙子们部分地由于工作繁忙而把这件事耽误了。   ——摘自1866年6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指望伯奇昨天就把葡萄酒寄出去了,不过我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点,无论如何在星期一晚上或者星期二早晨它一定会寄到的。   ——摘自1866年11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将把葡萄酒寄给你,本月底以前,再寄上10英镑。   你是否已按时收到葡萄酒,以及《社会民主党人报》和泰诺著作等等?   ——摘自1869年1月19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你们的计划当时能够完全定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莱茵葡萄酒产地喝上一瓶。   ——摘自1869年8月8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长女小燕妮的信   从这些书信中,真的可以看出,如果马克思不是去干革命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位酒类行业人士了,也许是酿酒师,也许是酒类销售,或者是葡萄酒作家等等。   而且,恩格斯活在今天的话,也一定是一个好酒友,经常都在给他最好的朋友马克思寄去葡萄酒!(画外音:其实,恩格斯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接济岂止葡萄酒呢?!不过仅葡萄酒一项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情谊已经弥足珍贵了。)
马克思的出身:葡萄庄园主   世界名流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今天,就来给大家“八卦”一下,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葡萄酒之间的不解情缘,以及他对葡萄酒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葡萄庄园主的儿子   马克思从小在葡萄酒园区环境中熏陶成长,他的父亲在德国摩塞尔地区有一个葡萄园,马克思将自己的出身定为葡萄庄园主。   马克思一生酷爱葡萄酒,他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在长期流亡他乡的日子里,他怀念家乡的葡萄酒。   图/马克思的出生地,也是世界闻名的酒乡摩塞尔   葡萄酒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革命事业有密切联系。   在家乡时他就经常抨击普鲁士政府对果农和酒农的政策,引起当局对他的迫害,致使他常年流亡国外。   《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常以葡萄酒产业为例来阐述劳动价值,分析社会资本的构成和不合理现象。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我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喝酒》,其中有段很有名的故事。   马克思在写给他女婿保尔·法拉格的父亲(亲家公)弗朗斯瓦·法拉格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衷心的感谢您寄来的葡萄酒。我出身于葡萄酒产区,自己也是葡萄园主,所以能恰当的鉴赏和品评葡萄酒。我和路德(马丁·路德)老头一样的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马克思在这里引用了马丁·路德的原话,高度评价了葡萄酒。   但马克思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以他在那个“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后面又加上了(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于光远认为,此信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与葡萄酒之渊源,一方面说明马克思(包括马丁·路德)对酒的评价。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不能说惊世骇俗,至少出自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之口其分量并不一般。   于光远特别强调马克思加的那个注脚——“没有无例外的规则(意思就是说总有例外)”,认为马克思并非有意使这一结论绝对化。 █.“酒精考验”的书信往来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像葡萄酒一样醇厚。他俩在葡萄酒文化方面都有着很深层的认识和修养,相互之间的通信有400处述及葡萄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不但久经考验,而且可谓“酒精考验”。   现摘录一些如下:   今天晚上有空,才能够给你们寄去12瓶葡萄酒作为节日的礼物。希望这些酒能为你们所喜欢并为你们全家助兴。   ——摘自1859年12月22日恩格斯致马克思夫人燕妮的信   书写得怎样了?9月1日是最后的期限,你知道,这将耗费你12瓶葡萄酒。   ——摘自1865年7月15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小燕妮已经痊愈,至少,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由此产生的危险已经过去了。   为了增强她的心脏机能,我今晚寄给她一箱葡萄酒。当我读到白喉这个词时,吓了一大跳,这个病可不是闹着玩的。   ——摘自1865年11月17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今天晚上寄给你一箱葡萄酒。   这是从波克罕(注:德国民主派政论家)那里弄来的一种好酒。我本来可以早些寄给你,但是我这里的小伙子们部分地由于工作繁忙而把这件事耽误了。   ——摘自1866年6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指望伯奇昨天就把葡萄酒寄出去了,不过我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点,无论如何在星期一晚上或者星期二早晨它一定会寄到的。   ——摘自1866年11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将把葡萄酒寄给你,本月底以前,再寄上10英镑。   你是否已按时收到葡萄酒,以及《社会民主党人报》和泰诺著作等等?   ——摘自1869年1月19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你们的计划当时能够完全定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莱茵葡萄酒产地喝上一瓶。   ——摘自1869年8月8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长女小燕妮的信   从这些书信中,真的可以看出,如果马克思不是去干革命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位酒类行业人士了,也许是酿酒师,也许是酒类销售,或者是葡萄酒作家等等。   而且,恩格斯活在今天的话,也一定是一个好酒友,经常都在给他最好的朋友马克思寄去葡萄酒!(画外音:其实,恩格斯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接济岂止葡萄酒呢?!不过仅葡萄酒一项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情谊已经弥足珍贵了。)
马克思的出身:葡萄庄园主   世界名流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今天,就来给大家“八卦”一下,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葡萄酒之间的不解情缘,以及他对葡萄酒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葡萄庄园主的儿子   马克思从小在葡萄酒园区环境中熏陶成长,他的父亲在德国摩塞尔地区有一个葡萄园,马克思将自己的出身定为葡萄庄园主。   马克思一生酷爱葡萄酒,他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在长期流亡他乡的日子里,他怀念家乡的葡萄酒。   图/马克思的出生地,也是世界闻名的酒乡摩塞尔   葡萄酒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革命事业有密切联系。   在家乡时他就经常抨击普鲁士政府对果农和酒农的政策,引起当局对他的迫害,致使他常年流亡国外。   《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常以葡萄酒产业为例来阐述劳动价值,分析社会资本的构成和不合理现象。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我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喝酒》,其中有段很有名的故事。   马克思在写给他女婿保尔·法拉格的父亲(亲家公)弗朗斯瓦·法拉格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衷心的感谢您寄来的葡萄酒。我出身于葡萄酒产区,自己也是葡萄园主,所以能恰当的鉴赏和品评葡萄酒。我和路德(马丁·路德)老头一样的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马克思在这里引用了马丁·路德的原话,高度评价了葡萄酒。   但马克思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以他在那个“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后面又加上了(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于光远认为,此信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与葡萄酒之渊源,一方面说明马克思(包括马丁·路德)对酒的评价。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不能说惊世骇俗,至少出自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之口其分量并不一般。   于光远特别强调马克思加的那个注脚——“没有无例外的规则(意思就是说总有例外)”,认为马克思并非有意使这一结论绝对化。 █.“酒精考验”的书信往来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像葡萄酒一样醇厚。他俩在葡萄酒文化方面都有着很深层的认识和修养,相互之间的通信有400处述及葡萄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不但久经考验,而且可谓“酒精考验”。   现摘录一些如下:   今天晚上有空,才能够给你们寄去12瓶葡萄酒作为节日的礼物。希望这些酒能为你们所喜欢并为你们全家助兴。   ——摘自1859年12月22日恩格斯致马克思夫人燕妮的信   书写得怎样了?9月1日是最后的期限,你知道,这将耗费你12瓶葡萄酒。   ——摘自1865年7月15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小燕妮已经痊愈,至少,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由此产生的危险已经过去了。   为了增强她的心脏机能,我今晚寄给她一箱葡萄酒。当我读到白喉这个词时,吓了一大跳,这个病可不是闹着玩的。   ——摘自1865年11月17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今天晚上寄给你一箱葡萄酒。   这是从波克罕(注:德国民主派政论家)那里弄来的一种好酒。我本来可以早些寄给你,但是我这里的小伙子们部分地由于工作繁忙而把这件事耽误了。   ——摘自1866年6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指望伯奇昨天就把葡萄酒寄出去了,不过我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点,无论如何在星期一晚上或者星期二早晨它一定会寄到的。   ——摘自1866年11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将把葡萄酒寄给你,本月底以前,再寄上10英镑。   你是否已按时收到葡萄酒,以及《社会民主党人报》和泰诺著作等等?   ——摘自1869年1月19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你们的计划当时能够完全定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莱茵葡萄酒产地喝上一瓶。   ——摘自1869年8月8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长女小燕妮的信   从这些书信中,真的可以看出,如果马克思不是去干革命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位酒类行业人士了,也许是酿酒师,也许是酒类销售,或者是葡萄酒作家等等。   而且,恩格斯活在今天的话,也一定是一个好酒友,经常都在给他最好的朋友马克思寄去葡萄酒!(画外音:其实,恩格斯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接济岂止葡萄酒呢?!不过仅葡萄酒一项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情谊已经弥足珍贵了。)
马克思的出身:葡萄庄园主   世界名流与葡萄酒之间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今天,就来给大家“八卦”一下,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葡萄酒之间的不解情缘,以及他对葡萄酒最有名的一句格言“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葡萄庄园主的儿子   马克思从小在葡萄酒园区环境中熏陶成长,他的父亲在德国摩塞尔地区有一个葡萄园,马克思将自己的出身定为葡萄庄园主。   马克思一生酷爱葡萄酒,他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在长期流亡他乡的日子里,他怀念家乡的葡萄酒。   图/马克思的出生地,也是世界闻名的酒乡摩塞尔   葡萄酒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革命事业有密切联系。   在家乡时他就经常抨击普鲁士政府对果农和酒农的政策,引起当局对他的迫害,致使他常年流亡国外。   《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常以葡萄酒产业为例来阐述劳动价值,分析社会资本的构成和不合理现象。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   我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编辑了《马克思恩格斯论喝酒》,其中有段很有名的故事。   马克思在写给他女婿保尔·法拉格的父亲(亲家公)弗朗斯瓦·法拉格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衷心的感谢您寄来的葡萄酒。我出身于葡萄酒产区,自己也是葡萄园主,所以能恰当的鉴赏和品评葡萄酒。我和路德(马丁·路德)老头一样的甚至认为,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马克思在这里引用了马丁·路德的原话,高度评价了葡萄酒。   但马克思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以他在那个“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后面又加上了(永远没有无例外的规则)。   于光远认为,此信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与葡萄酒之渊源,一方面说明马克思(包括马丁·路德)对酒的评价。   “不喜欢葡萄酒的人,永远不会有出息”,不能说惊世骇俗,至少出自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之口其分量并不一般。   于光远特别强调马克思加的那个注脚——“没有无例外的规则(意思就是说总有例外)”,认为马克思并非有意使这一结论绝对化。 █.“酒精考验”的书信往来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像葡萄酒一样醇厚。他俩在葡萄酒文化方面都有着很深层的认识和修养,相互之间的通信有400处述及葡萄酒。   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收入的书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不但久经考验,而且可谓“酒精考验”。   现摘录一些如下:   今天晚上有空,才能够给你们寄去12瓶葡萄酒作为节日的礼物。希望这些酒能为你们所喜欢并为你们全家助兴。   ——摘自1859年12月22日恩格斯致马克思夫人燕妮的信   书写得怎样了?9月1日是最后的期限,你知道,这将耗费你12瓶葡萄酒。   ——摘自1865年7月15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小燕妮已经痊愈,至少,病的急性发作期以及由此产生的危险已经过去了。   为了增强她的心脏机能,我今晚寄给她一箱葡萄酒。当我读到白喉这个词时,吓了一大跳,这个病可不是闹着玩的。   ——摘自1865年11月17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今天晚上寄给你一箱葡萄酒。   这是从波克罕(注:德国民主派政论家)那里弄来的一种好酒。我本来可以早些寄给你,但是我这里的小伙子们部分地由于工作繁忙而把这件事耽误了。   ——摘自1866年6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指望伯奇昨天就把葡萄酒寄出去了,不过我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一点,无论如何在星期一晚上或者星期二早晨它一定会寄到的。   ——摘自1866年11月11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将把葡萄酒寄给你,本月底以前,再寄上10英镑。   你是否已按时收到葡萄酒,以及《社会民主党人报》和泰诺著作等等?   ——摘自1869年1月19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   我希望你们的计划当时能够完全定下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莱茵葡萄酒产地喝上一瓶。   ——摘自1869年8月8日恩格斯致马克思的长女小燕妮的信   从这些书信中,真的可以看出,如果马克思不是去干革命的话,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位酒类行业人士了,也许是酿酒师,也许是酒类销售,或者是葡萄酒作家等等。   而且,恩格斯活在今天的话,也一定是一个好酒友,经常都在给他最好的朋友马克思寄去葡萄酒!(画外音:其实,恩格斯长期以来对马克思的接济岂止葡萄酒呢?!不过仅葡萄酒一项就能感受到这样的情谊已经弥足珍贵了。)
赵高被冤枉了2000多年!   2009年,北京大学收购了一批流落海外的汉代竹简,这批竹简的名称叫《赵正书》。整部书内容不多,就是从秦始皇沙丘病重到秦朝灭亡。注:所谓赵正,就是秦始皇嬴政。   《赵正书》的部分内容与《史记》相似,但在一些重大史事的记载上却又大相径庭,可以说颠覆了很多历史,比如赵高被秦将章邯所杀,而非秦王子婴,但其中最大的一个是胡亥继位之谜。有专家学者研究之后感慨,秦始皇形象被颠覆了,赵高也被冤枉了2000多年!   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等史书,在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这一件事上,几乎都用了赵高和李斯密谋,然后矫诏拥立胡亥登基。   传统史书记载,秦始皇临死之前,命令赵高写一份诏书给公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言外之意是让公子扶苏继承皇位。   由于赵高深得胡亥信任,和公子扶苏的支持派蒙氏兄弟结怨,所以为了自己的权势,就劝说胡亥矫诏登基,除掉公子扶苏等人。胡亥同意之后,赵高又威逼利诱丞相李斯,最终赵高和李斯密谋,逼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   在这一历史之中,赵高之阴险毒辣跃然纸上,秦始皇尸骨未寒,之前唯唯诺诺的赵高,就策划了如此天大的阴谋,甚至还成功逼迫了一代名相李斯。   然而,《赵正书》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一段历史,原本在秦始皇死后上跳下窜的赵高,其实并没有什么动作。原因很简单,立胡亥为帝,和赵高没什么关系。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在这一记载中,李斯和冯去疾向秦始皇建议,如果公布秦皇死讯,害怕大臣有其他拥立想法,导致帝国分崩离析,所以干脆就立胡亥为帝。秦始皇同意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虽然公子扶苏英明,但秦始皇依然选择了“昏聩残暴”的胡亥。所以,秦始皇的英明形象也被颠覆了。其实,纵观中国历史,貌似英明的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做的都不好。   秦始皇死后,李斯等人隐瞒秦皇死讯,害怕尸体发臭,就用鲍鱼掩盖臭味,直到咸阳才公开秦皇死讯,其实就是“恐大臣之有谋”!   显然,如果《赵正书》正确,那么至少在胡亥继位这一问题上,赵高的黑点是被冤枉的,而且被冤枉了2000多年。   那么,秦始皇有没有可能立胡亥为帝呢?其实可能性很大。为何秦始皇出巡时,唯独会把胡亥带在身边?如果赵高密谋策划胡亥登基,那么李斯被杀过程中,为何没有留下一点“胡亥得国不正”的言论?   当然,《赵正书》的作者和年代,如今已经无法考证,所以也无法100%的确认准确性。但司马迁距秦始皇的年代,大约有100年时间,也是查找验证各种资料和传闻,所以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也未必有多么准确。只能说,相比司马迁的记载,《赵正书》可能更符合当时逻辑。
首页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