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乐233 沈嘉乐233
与其双否定不如双肯定
关注数: 74 粉丝数: 25 发帖数: 4,349 关注贴吧数: 34
感知与思考与“我” 思考与感知: 之前在一本小说上看到了一个名词:鼻息数数法,据说是用来让人恢复情绪 之类的一种方法,然后与自己的一些切实经历与试验结合,得出一些想法。 鼻息数数法,我也没有具体查过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我数钱的时候都是用翻钱的声音来计数的,应给与之类似吧。然后,我又想到了各种情况下的思考: 打字的时候,思考与手指按下按键的动作与触感密切相关;说话的时候,思考与声音密切相关,也许还有震动;就算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的时候,思考也常常寄托于呼吸的清凉与温热; 然后我可以断开思考与呼吸的关联,一开始看似这时候的思考与感知无关了,但是经过仔细的感觉,我发现就算是这样的状态,思考也与大脑的感知有关(说不清楚是脑袋这个部位某些位置的肌肉在细微动作还是脑袋的角觉,反正存在感知)同时我发现,感知越清晰,思考就越."结实"?"凝聚”?"清楚"?"逻辑”? 说不清楚是种什么感觉,总之,思考的时候感知越强烈,"我”的存在感就越强。 按昭上面的猜想,代入麻醉、头脑昏沉、睡觉等状态,在这些"我”的存在不强的状态时,似乎都处于那种感知被缩小的状态,也算是符合吧。 ps:猜测做梦之所以迷迷糊糊,是应为睡着的时候感知被缩小到了一种程度,于是思维、"我”也随着感知被缩小到了一种程度,所以梦里朦朦胧胧,没什么逻辑。 另外,按照这个猜想,眼耳口鼻肤五感都存在于脑袋部位,平常状态感知最为强烈,所以平时人会觉得“我”在大脑这里,而当人集中精神到另一个部位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我”在那个相应的部位而不是大脑。 也许可以用一个数字来描述程度,这个数字就叫“感知指数”吧。 人的脑袋部位感知器官最多,平常状态下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基本可以忽略,感觉嗅觉也一样,平常状态也没什么异味吧)、听觉,在身体其它部位没有受到特别的刺激的时候,脑袋这个部位的感知指数是最高的,进而产生一种“我”就在脑袋这里的感觉。 我猜测,当眼睛失明(之所以说失明,是应为闭眼相当于看见黑暗,还是有视觉,据说真正的失明是连黑暗都没有的虚无)、耳朵失聪...总之脑袋这里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都消失的时候,身体其它部位的感知指数高过脑袋,就会产生"我"不位于大脑的感觉。 ps:因此说男人都用下半身思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那啥的时候如果集中注意力,感知指数绝对特别高。
思考的递退(哲学吧发了下没人看复制发到科学吧) 前言:我一直在思考“我”是什么,嗯,也不能说“一直”吧,没到这种程度,但也有个好几年了。直到今天,我还是不能够解释“我”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但是思索这个问题的副产物统合起来,我发现我似乎能够见到解释一下“思考”。因为文化程度的问题,有些表达不甚清楚,还望见谅。 正文:“我”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一直在做些什么。吃饭、听歌、运动、睡觉、玩游戏......我每天都在干这些。 那么我为什么会做这些事?就是因为思考咯。 比如我饿了,我就想着:(因为)我饿了,(所以)我要吃饭;无聊的时候也许这么想着:(因为)我现在好无聊啊,(所以)去听歌吧!也许一掠而过,也许历时良久,但是大多数时候总有那么一个因为所以的过程,然后让我改变或者继续我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思考吧。当然,得承认思考本身也能称之为一种行为。 思考的时候总会想着因为...所以...,这种因果关系就是逻辑。也就是说,思考遵从的基础是逻辑。 那么逻辑的基础是什么?具体过程就不讲了,不断试错纠正重新尝试的过程比较多,直接说我最终得出的结论:反射。 这个反射,不是说光线反射的那个反射,而是生物书上学到的那个反射。 逻辑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在生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最基础的因果关系我想到的就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按照解释来说,非条件反射是指动物先天的本能反射,不需要后天的训练,比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婴儿吮乳等。而在我的生物老师提到的关于条件反射的例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口头禅。 等等,口头禅的话....卧槽?!! 开个玩笑,回归正题: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养成,在老师讲完反射以后,我兴致大发的进行实验,尝试了一下控制口头禅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控制,也的确成功的改变了口头禅(具体口头禅什么的就不记得了,反正有这么一回事就是了) 条件反射可以这么看:因为达成了某种条件,所以进行了某种行为。各位可以用各种条件反射套一下,看看对不对。“因为”达成某种条件,“所以”进行某种行为,你看,根正苗红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吧? 以下都是猜测:对于最初的条件反射,我想到的是婴幼儿牙牙学语。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那个爸爸妈妈待在旁边一遍一遍满怀期待的重复着:“叫爸爸”、“爸爸”、“爸爸”、“叫妈妈”、“妈妈”、“妈妈”... 一开始毫无反应,后来学者喊;一开始喊的并不准确,后来慢慢的发音标准。总之婴儿先天听到爸爸妈妈之类的词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毫无疑问不属于非条件反射(这里我有个疑惑,就是听到声音【不特指语言】然后做出反应属不属于非条件反射)之后听到爸爸妈妈就(可能)跟着喊,无疑是后天养成的。 因为听到了特定的声音而做出特定的反应,这里是不是隐藏着逻辑?就好象现在有人喊你名字,然后你会进行回应一样——我为什么要回复ta,因为ta喊我名字了啊!(理直气壮,逻辑清楚,毫无毛病) 不仅仅是人类,类似的我还想到了跳不高的跳蚤、被电怕的老鼠等实验(印象基本来自于各种类型的小说...),都是因为生物的条件反射吧。 总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生物初期各种行为的原因——这么说应该没错吧? 不看后期,仅仅看人前期(婴幼儿时期)的各种行为,在这种没有形成思考的时期,各种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似乎就是ta们各种行为的全部。 然后就是非条件反射形成逻辑的时期。 非条件反射多了起来之后,就会产生冲突,如果同一个时间点有两个非条件反射该怎么办?假如听到摇铃声就会笑,那么父母在摇铃的同时要ta喊爸爸妈妈,两个条件反射的“因”在同一刻发生,嘴巴只有一个,要么笑,要么喊爸爸妈妈,那么究竟是笑呢,还是喊爸爸妈妈呢? 举的例子可能不那么恰当,不过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嗯,说明白一点就是在条件反射之上搭建第二层、第三层乃至于第N城条件反射,最终形成逻辑思考(咳咳,可能过于跳跃了)。 就用牙牙学语来说,先是学会说单个的字,然后词语、多个词语、使用语气助词形成完整的话。因为某种条件而产生了需求,触发条件反射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然后不断的组合需求对应的字词,用与条件反射一样的原理不断的试错最终形成“正确”的字词搭配,最终形成一句完整的话。然后一句话与一句话之间在通过一样的原理形成语言能力,思考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大概是一种人类调整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未完待续,今天懒得写了。
思考的递退 前言:我一直在思考“我”是什么,嗯,也不能说“一直”吧,没到这种程度,但也有个好几年了。直到今天,我还是不能够解释“我”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但是思索这个问题的副产物统合起来,我发现我似乎能够见到解释一下“思考”。因为文化程度的问题,有些表达不甚清楚,还望见谅。 正文:“我”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一直在做些什么。吃饭、听歌、运动、睡觉、玩游戏......我每天都在干这些。 那么我为什么会做这些事?就是因为思考咯。 比如我饿了,我就想着:(因为)我饿了,(所以)我要吃饭;无聊的时候也许这么想着:(因为)我现在好无聊啊,(所以)去听歌吧!也许一掠而过,也许历时良久,但是大多数时候总有那么一个因为所以的过程,然后让我改变或者继续我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思考吧。当然,得承认思考本身也能称之为一种行为。 思考的时候总会想着因为...所以...,这种因果关系就是逻辑。也就是说,思考遵从的基础是逻辑。 那么逻辑的基础是什么?具体过程就不讲了,不断试错纠正重新尝试的过程比较多,直接说我最终得出的结论:反射。 这个反射,不是说光线反射的那个反射,而是生物书上学到的那个反射。 逻辑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在生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最基础的因果关系我想到的就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按照解释来说,非条件反射是指动物先天的本能反射,不需要后天的训练,比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婴儿吮乳等。而在我的生物老师提到的关于条件反射的例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口头禅。 等等,口头禅的话....卧槽?!! 开个玩笑,回归正题: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养成,在老师讲完反射以后,我兴致大发的进行实验,尝试了一下控制口头禅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控制,也的确成功的改变了口头禅(具体口头禅什么的就不记得了,反正有这么一回事就是了) 条件反射可以这么看:因为达成了某种条件,所以进行了某种行为。各位可以用各种条件反射套一下,看看对不对。“因为”达成某种条件,“所以”进行某种行为,你看,根正苗红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吧? 以下都是猜测:对于最初的条件反射,我想到的是婴幼儿牙牙学语。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那个爸爸妈妈待在旁边一遍一遍满怀期待的重复着:“叫爸爸”、“爸爸”、“爸爸”、“叫妈妈”、“妈妈”、“妈妈”... 一开始毫无反应,后来学者喊;一开始喊的并不准确,后来慢慢的发音标准。总之婴儿先天听到爸爸妈妈之类的词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毫无疑问不属于非条件反射(这里我有个疑惑,就是听到声音【不特指语言】然后做出反应属不属于非条件反射)之后听到爸爸妈妈就(可能)跟着喊,无疑是后天养成的。 因为听到了特定的声音而做出特定的反应,这里是不是隐藏着逻辑?就好象现在有人喊你名字,然后你会进行回应一样——我为什么要回复ta,因为ta喊我名字了啊!(理直气壮,逻辑清楚,毫无毛病) 不仅仅是人类,类似的我还想到了跳不高的跳蚤、被电怕的老鼠等实验(印象基本来自于各种类型的小说...),都是因为生物的条件反射吧。 总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生物初期各种行为的原因——这么说应该没错吧? 不看后期,仅仅看人前期(婴幼儿时期)的各种行为,在这种没有形成思考的时期,各种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似乎就是ta们各种行为的全部。 然后就是非条件反射形成逻辑的时期。 非条件反射多了起来之后,就会产生冲突,如果同一个时间点有两个非条件反射该怎么办?假如听到摇铃声就会笑,那么父母在摇铃的同时要ta喊爸爸妈妈,两个条件反射的“因”在同一刻发生,嘴巴只有一个,要么笑,要么喊爸爸妈妈,那么究竟是笑呢,还是喊爸爸妈妈呢? 举的例子可能不那么恰当,不过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嗯,说明白一点就是在条件反射之上搭建第二层、第三层乃至于第N城条件反射,最终形成逻辑思考(咳咳,可能过于跳跃了)。 就用牙牙学语来说,先是学会说单个的字,然后词语、多个词语、使用语气助词形成完整的话。因为某种条件而产生了需求,触发条件反射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然后不断的组合需求对应的字词,用与条件反射一样的原理不断的试错最终形成“正确”的字词搭配,最终形成一句完整的话。然后一句话与一句话之间在通过一样的原理形成语言能力,思考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大概是一种人类调整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未完待续,今天懒得写了。
思考的递退 前言:我一直在思考“我”是什么,嗯,也不能说“一直”吧,没到这种程度,但也有个好几年了。直到今天,我还是不能够解释“我”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但是思索这个问题的副产物统合起来,我发现我似乎能够见到解释一下“思考”。因为文化程度的问题,有些表达不甚清楚,还望见谅。 正文:“我”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一直在做些什么。吃饭、听歌、运动、睡觉、玩游戏......我每天都在干这些。 那么我为什么会做这些事?就是因为思考咯。 比如我饿了,我就想着:(因为)我饿了,(所以)我要吃饭;无聊的时候也许这么想着:(因为)我现在好无聊啊,(所以)去听歌吧!也许一掠而过,也许历时良久,但是大多数时候总有那么一个因为所以的过程,然后让我改变或者继续我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思考吧。当然,得承认思考本身也能称之为一种行为。 思考的时候总会想着因为...所以...,这种因果关系就是逻辑。也就是说,思考遵从的基础是逻辑。 那么逻辑的基础是什么?具体过程就不讲了,不断试错纠正重新尝试的过程比较多,直接说我最终得出的结论:反射。 这个反射,不是说光线反射的那个反射,而是生物书上学到的那个反射。 逻辑表达的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在生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最基础的因果关系我想到的就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按照解释来说,非条件反射是指动物先天的本能反射,不需要后天的训练,比如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婴儿吮乳等。而在我的生物老师提到的关于条件反射的例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口头禅。 等等,口头禅的话....卧槽?!! 开个玩笑,回归正题: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养成,在老师讲完反射以后,我兴致大发的进行实验,尝试了一下控制口头禅的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控制,也的确成功的改变了口头禅(具体口头禅什么的就不记得了,反正有这么一回事就是了) 条件反射可以这么看:因为达成了某种条件,所以进行了某种行为。各位可以用各种条件反射套一下,看看对不对。“因为”达成某种条件,“所以”进行某种行为,你看,根正苗红的因果关系,符合逻辑吧? 以下都是猜测:对于最初的条件反射,我想到的是婴幼儿牙牙学语。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那个爸爸妈妈待在旁边一遍一遍满怀期待的重复着:“叫爸爸”、“爸爸”、“爸爸”、“叫妈妈”、“妈妈”、“妈妈”... 一开始毫无反应,后来学者喊;一开始喊的并不准确,后来慢慢的发音标准。总之婴儿先天听到爸爸妈妈之类的词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毫无疑问不属于非条件反射(这里我有个疑惑,就是听到声音【不特指语言】然后做出反应属不属于非条件反射)之后听到爸爸妈妈就(可能)跟着喊,无疑是后天养成的。 因为听到了特定的声音而做出特定的反应,这里是不是隐藏着逻辑?就好象现在有人喊你名字,然后你会进行回应一样——我为什么要回复ta,因为ta喊我名字了啊!(理直气壮,逻辑清楚,毫无毛病) 不仅仅是人类,类似的我还想到了跳不高的跳蚤、被电怕的老鼠等实验(印象基本来自于各种类型的小说...),都是因为生物的条件反射吧。 总之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生物初期各种行为的原因——这么说应该没错吧? 不看后期,仅仅看人前期(婴幼儿时期)的各种行为,在这种没有形成思考的时期,各种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似乎就是ta们各种行为的全部。 然后就是非条件反射形成逻辑的时期。 非条件反射多了起来之后,就会产生冲突,如果同一个时间点有两个非条件反射该怎么办?假如听到摇铃声就会笑,那么父母在摇铃的同时要ta喊爸爸妈妈,两个条件反射的“因”在同一刻发生,嘴巴只有一个,要么笑,要么喊爸爸妈妈,那么究竟是笑呢,还是喊爸爸妈妈呢? 举的例子可能不那么恰当,不过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出来了。嗯,说明白一点就是在条件反射之上搭建第二层、第三层乃至于第N城条件反射,最终形成逻辑思考(咳咳,可能过于跳跃了)。 就用牙牙学语来说,先是学会说单个的字,然后词语、多个词语、使用语气助词形成完整的话。因为某种条件而产生了需求,触发条件反射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然后不断的组合需求对应的字词,用与条件反射一样的原理不断的试错最终形成“正确”的字词搭配,最终形成一句完整的话。然后一句话与一句话之间在通过一样的原理形成语言能力,思考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大概是一种人类调整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未完待续,今天懒得写了。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