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乐233
沈嘉乐233
与其双否定不如双肯定
关注数: 74
粉丝数: 25
发帖数: 4,349
关注贴吧数: 34
进哲吧的目的归根结底也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感受 所以就算思考有谬误又如何,就算理解有差错又如何,见解有偏僻又如何,一起和气的辩论就好了。 赢了获得辩论胜利的感受,即使辩论输了,辩论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对于感受来说,也不算很亏。 而人身攻击,就是纯粹的降低感受了,应该少有人能够因为被骂而有良好的感受,反而想要骂回去,于是大家的感受都不好. 所以,和气就好.
无神论者知道自己会变为狂信徒的话... 该如何做呢,尝试改变这个未来还是接受?
哲学与克鲁苏 克系小说里说灵觉不宜太高,普通人灵觉不高就看不到暗面,那么暗面就影响不到普通人,于是普通人就是安全的。侦探这种喜欢作死探寻的看到了暗面,于是暗面就是真的,世界从此沙耶之歌…
我即思,思即我,何来我思故我在,何来我在故我思
物质与精神 大脑运行遵循物质规律,这些物质规律通过大脑体现出来就是思想的逻辑。 也许是神经元,也许是未知,总之在大脑按照逻辑运行的时候会根据逻辑本身代表的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感知,这就是精神之始。
整理猜想 颅内感知是我的主体,其余五官与四肢五脏之类的相当于挂件。 人体系统维持感知的存在,大脑结构保障逻辑运行,神经系统传递感知,挂件感知作为大脑逻辑素材,逻辑运行结果交由神经传递结果,人体结构对结果进行表达。
子非鱼 我不是石头,不知道石头有没有感知..
愉悦犯 如果言峰绮礼是个寻求刺激的愉悦犯,那么卫宫切嗣也可以看成寻求正义的愉悦犯... 为了什么不顾一切,不就是什么的愉悦犯吗?
既然接受顺理成章的快乐,那么就要承认顺理成章的苦痛
我与你 有一天,你老婆经过某事件变成了俩,从物质结构到精神结构都一模一样,恭喜你收获双倍快乐。 如果要问哪个是你的老婆,那两个都是,不然你说说为什么不是。 如果要问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两个人怎么破,那也很简单,把自己也变成俩就行了。
活在回忆里的可能性 你以为的现在,都只是回忆——包括现在
比起研究一个理念在怎样的情况下是错的 我更喜欢思考这个理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是对的.
感知-需求-利益-立场-善恶
众所周知把大象关进冰箱只需要三步 所以发明创造也是智能可以做到的 创造的步骤: 1,创造此物的目标 2,通过逻辑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 3,尝试,失败回到2,成功进入4 4,创造成功。
王的器量 王者背负,王者审判,王者不可阻挡!
善恶的立体构图想法看(脑洞) 前后:同一事件的不同行为 上下:不同事件的同一行为 左右:不同的善恶观念
原来上分秘诀是打辅助躺赢
老坏与坏老 有人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设为真,说明过去几十年社会的坏人出产率抵达历史新高?
庆幸(日常感想) 庆幸于自己还有喜怒哀乐,庆幸于能够鼻酸胸闷,庆幸于可以泪目,可以欢喜。 情绪变化时,才恍然自身可以如此感性。
情绪是一种特定的感知(日常猜想) 或者说情绪放大了某些感知,又抑制了一些感知,感知的种类不同,又影响到思考时的逻辑能力、清晰程度,进而影响行为。 或者说,不同的感知让人进行不同程度的思考,表现出来就是情绪。
若以对为目的 我说我对了,假如我对了,我便对了,假如我错了,那我就错了。 我说我错了,假如我错了,那我就对了,假如我对了,那我也对了,总之我对了。
三重认知 第一重:看现象, 第二重:看现象的原因,并且因此难以看到现象。 第三重:看到现象,明白原因,然后现象仍然是现象,而不是必须拆解成原因。 这是不是所谓“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的正解
相信与怀疑论 怀疑论怀疑一切,怀疑默认已有的事物,怀疑本身又相当于变相的否定,否定演化成失去,怀疑论让人痛苦的原因大概在此。 怀疑的痛苦,建立在初始的时候已经拥有的前提下。 相信的快乐,建立在初始的时候一无所有的基础上。 同样都是对两个对立事物的不确定,如果说怀疑是同时否定两者,进而同时失去,那么相信就是同时承认两者,进而同时得到。 两个对立事物,由于默认拥有好的,那么失去好的痛苦远在失去坏的快乐之上。假设默认自身不拥有好的,也不拥有坏的,那么相信好的获取的快乐与相信坏的获取的痛苦就差不多相当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人格分裂的症状是什么?有谁知道不?
时间的起点 一个来自于小说的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正常认为时间顺序是:过去→现在→未来。 而这个观点认为时间顺序是:过去←现在→未来。 在这个观点中,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是由现在这个因来推导出来的果。
日常吐槽 死亡后无意义,若有人试图让你变得活着也无意义,那对尚有意义的人来说等同于教唆自杀,尽管骂,尽管鄙夷,这是应做的。
知、需、行 知需一致才不会抗拒行
日常吐槽 哲思者希望他人理解又希望他人不理解,即使他人不理解他也能理解他人为何不理解。
大科学晚年研究神学是不是想要证明存在无中生有
小法玩家日常怀疑人生ing
只要思想不滑坡,疑惑总比知识多
又是被删帖的一天
非逻辑产物:爱 不讲逻辑时,爱特别美好,当你理解了爱时,爱就成了你的逻辑产物,于是爱就不那么美好了。
日常思考 基础、推导、结论。 基础:给所描述的“理”圈定一个范围,表明是在怎样的基础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无误的道理。 推导:根据基础条件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结论:想要表达的道理。
对性本善与性本恶与性本混沌的思考 人性是什么?是指本能吗? 如果是本能,是指没有经过教育时的身体本能,还是经过教育发自内心认同教育理念之后的思想本能,亦或者没有经过教育时根本不会思考的思想本能。
一个选择题 A:在不损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自身利益 B:在不损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利益 C:基本不主动维护社会利益 D:基本不主动维护自身利益
有意思吧 有意思吧
原因、理由与借口 当目的为好奇一件事物时为什么如此时,寻找的是原因,满足的是好奇心。 做出行为的依据,即理由。 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做一件事、维持某种状态而寻找原因,满足的是减少负罪感之类的负面影响吧。 原因即可以是理由,也可以是借口,区分点应该在于运用原因的人是否认同该原因。 自身不认同自身行动的原因以及自身不认同他人行动的原因时,都可以看成借口。反之亦然。 (又是一篇《关于世界的一己之见》,话说吧里有人看过这本小说没)
命运的千层饼 A层:唉,有人生来富贵,有人生来贫穷,这就是命啊 B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C层:所谓打破命运,不过是在更大的命运中挣扎罢了 D层:呵呵,命运?这玩意只要我否定,命运就不存在 E层:即使看不见,命运也存在啊,果然已经注定了 F层:即使命运存在,只要享受现在期待未知就好了
对需求金字塔的思考 据说古代“义士”可能吃不饱穿不暖,但会以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为首要需求。 以此观之,价值观会影响需求金字塔的层次排列。
规律客观存在,不管是唯心还是唯物都不能否定它。因为我所见的, 规律客观存在,不管是唯心还是唯物都不能否定它。因为我所见的,不管是心理还是物质都有其规律,难以找到完全不存在规律的事物(绝对随机),所以我向上引申,认同存在绝对正确的规律,或者说规则、道理之类的。 拉普拉斯的观点中,假设人知道了世间万物的当前运动状态,就可以通过矢量运算计算出未来的情形。 此处将运动状态改为状态,即世界的现状,不管是唯心的世界现状还是唯物的世界现状,甚至二者之外的世界现状,都用一个现状来概括,谁对谁就是真正的现状。 然后用绝对真理来替换运动规则,经典力学可能出错,但绝对真理绝对没错,因为它的定义就是绝对正确的理、逻辑。 现状按照其运行的绝对真理进行推导,得到的就是一定会发生的未来,可以看成命运。 我肯定命运的存在,即使我观测不到它。但不代表我要否定人定胜天之类的观点。 绝对真理之下也有相对真理,人永远也不知道具体的命运,对于人来说,相当于绝对的命运不存在,人能看到的,只有人能看到的命运(一个大体的推理,知道自己继续保持原状将面临怎样的处境),而人通过努力而改变了自己推理中会面临的处境,即可视为改变命运、人定胜天。 这相对于人来说是没有错的。 相信绝对的命运与相信人能打破相对的命运没有冲突。 至于因为相信绝对的命运而否定自身的努力什么的,本身也没有错,但社会不需要这样的看法,因此它就错了。这个所谓的对错,本身也是相对的,这就是立场,思考时是以人的立场还是不以人的立场。 然后就是思考,人擅长遗忘,只要不执着,是可以做到日常以人的立场行为处事,偶尔以人的角度模拟非人角度看待世界。 我无法否定快乐以及想要自身快乐,当我追寻它的时候,哪来的精力思考快乐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快乐就完事了。 这就类似于道理要求人怎么做与实际上人怎么做一样,道理上偷窃犯法并不影响我小时候去隔壁村偷个橘子吃。
网络 虚假宣传以报假警罪论处会不会有所好转。现状是无能为力还是出于权衡的纵容。可能的楚门的网络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我的认知变化历程(缺漏不知道多少版) 初中前没有进行过多思考。 学习物理、化学与生物后,得知微观粒子是世界的基础因素,生命的基础因素是细胞(病毒),变化分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受力影响。 学习化学键后将微观粒子间作用力与之联系起来,于是慢慢觉得化学变化也就是微观角度的物理变化。 辍学后两年,思考“我”从哪来时,将草履虫与受精卵、胎儿、婴儿、人进行对比。当时认为草履虫绝对没有意识,那它是怎么行动的呢?然后归结于物理规则导致的物质状态变化。即矢量的变化操纵了草履虫的行动。 草履虫代入细胞,人--器官--组织--细胞,所以人的行动也是矢量变化。 不久后意外得知拉普拉斯魔的消息,上网搜索后大感认同。 对唯心的认知停留在:我认为世界怎样这个世界就是怎样。 对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类的进行思考,知道了有一本书叫《傲慢与偏见》,于是顾名思意的反省自己有没有傲慢与偏见。 开始肯定未知,回忆天圆地方到宇宙的世界认知演变史,深感世事无常,认为科学打倒神权,未必不会有什么打倒科学。 认知到有量子力学与薛定谔的猫这么一回事。 通过思考,觉得薛定谔的猫是否定注定的未知,也许人不能知道量子状态但量子总有一个状态,人不知道状态咋样但状态毕竟就在那里,已经决定好了。 小说上看到了交类型的小说,思考人行动的原因,有一段时间思考有没有可能父母无条件对孩子好可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责任感之类的问题 ,后来觉得自己否认不了开心之类的情绪,想着开心就完事了,不犯法就完事了,管他目的是什么(思考一个一辈子没有做坏事的伪装成好人的坏人是好是坏...) 小说上认识到:彼之英雄,吾之仇寇,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是立场不同。 小说上认识到了词汇: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深感认同。慢慢套入拉普拉斯的那个猜想: 经典力学也许不是绝对正确,但绝对真理绝对正确,认为按照绝对正确(唯一)的规则运行的世界是存在命运的,因为存在规律就说明可以根据规律推导前因后果,这就是变相的命运,虽然人基本不可能观察到这个命运。 同时开始疑惑:先有世界运转后有规律还是先有规律后有世界运转。 进入贴吧,对于唯心与唯物的区别有了简单粗略的认识(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 对相对真理的思考,认识到某些说法论点在特定情况下成立,而超出特定情况则不成立。 例如命运:我永远也不可能观察到命运==命运对我来说不存在。 思考了一大堆有的没的东西,逐渐对各种理论变得淡然。
人为什么想活着 a、死亡成本,人基本都讨厌痛苦,而完全不难受的死亡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了(反正没办法轻易买到安眠药了),死亡之前还要承受想象中未知而强烈的痛苦,因畏惧痛苦而不想死。 假设饥饿、干渴、寒冷、窒息、受伤等不会让人难受,相信会有许多人不介意死亡 b、享受愉悦,精神也好,五感也好,贪图愉悦的人自然不想要失去它们。 精神的愉悦包括对前景的希望、达成目标的成就感等 c、羁绊,拥有羁绊的人不再是个体,会与牵挂的人形成了一个集体关系,这时生命不再是个体自己的生命,生存的目的变成为集体的另一部分服务,也可以说是创造了另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社会的伟大在于加强了享受,创造了羁绊,让人有更多活下去的理由。 同样,假设社会不能让人愉悦,也没有栓住某位个体的羁绊(或者羁绊的锁链不怎么结实),当该个体不抗拒死亡成本时,死亡与否也就随意了。 以上纯属猜测性总结。
我需要接受的设定 自主性≠思想行为绝对无法推测; 接受了这样的设定之后,感觉就好多了
人是可以输给镜子里的自己的
死因不明
研究否定自我理论实际满足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如题
哲学到底是个什么,哲学家到底是干什么的 如题,
关于信仰 信仰从未消失,即使科学占据了主流,也只是更换了信仰对象。 从我的观察来看,做符合自身信仰的行为会让人感动舒适、愉悦。 而我感觉,“人”所代表的独特概念(情感、道德、自律、文明 ...)还有“逻辑”这两个属于现在人信仰的一种。 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两者都信仰一点?有些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信仰出现了冲突吧。 感觉上,前者追求将“人定胜天”,以相对真理包容所有最终化为绝对真理,后者则直接追求绝对真理。
想阐述下自己的认知想法而已呀
躺平的可能思路之一:痛苦与快乐的不对等 基点:工作时间=痛苦时间;自由时间=快乐时间; 一天工作时间八小时,剩余十六小时。去除其它睡觉洗脸刷牙洗澡洗衣服之类的时间之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八小时吗? 一部分人觉得没有,因此感觉上“痛苦”比“快乐”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选择: 既然痛苦比快乐多,那就减少痛苦增加快乐。 于是就有了躺平。
冲突 道德与法律是为集体或者多数人服务的,大多数情况是“我们”面对道德与法律,作为集体的一员是受益者,因而认同。又或者说,当二者与我的利益冲突时,我已经是作为个体或者“少数人”来面对它们。
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快要战斗的将士都会依照阵型排列前进
有无好坏 有好就好,有坏就坏;无好就坏,无坏就好。 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之后的人,如果想要快乐,只需要想着自己有哪些好的事物就可以了。甚至于就算没有,也可以强行有,反正扯出一个偏好的概念,适用于自己就行了。 能够很好的自我催眠的人,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精神上的痛楚。
自由的代价 享受自由的快乐时,也要承受自由崩塌的风险;
伦理的依据是什么?习惯吗?
对我与自我与世界的一种猜想 我:是世界,是所有,是一切。 自我:一部分我发生某种效应生成自我
教育与洗刷刷 人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天生的三观的,正常人都是后天受到教育之后才逐渐培养出了三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是在给人灌输思想应该无误。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