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攻夜习
晓攻夜习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76
粉丝数: 4,687
发帖数: 386,771
关注贴吧数: 242
架空两款抗战前可以自产的100/105榴 一款就是基于沪厂研制的克氏野炮大改炮架的共架100/105榴,身管采用35年后果脯在马扎儿订制的100L21.5/105L20.5身管。 放列重1350-1450Kg,行列重1700-1800Kg。弹重14-14.8Kg,炮口初速395-400左右,射程9225-9500米左右。 另外一款则是直接在克氏野炮炮架上克虏伯Fh98/09/Lfh12的105L12/14/15.5身管。 放列重1079-1225Kg,炮口初速275-330Mps,射程6300-7700米。
也谈抗战前克氏山炮的生产、改进和装备 首先,克氏山炮,炮口初速太低,只有280,就算是换尖头弹,增加仰角到45度,射程也不会增加太多,最多5000米。 这个有哈一哈75和Ig37作为证据,炮口初速初速300-305,仰角43-45度,射程也只有5100-5150米。 所以克氏山炮,增加仰角和换尖头弹可以搞,但是重点还是增加分解件数,降低单件重量上面改进。 克氏山炮,放列重386Kg,比Lig18的410Kg还轻,但是分解件数只有4件,比Lig18的分解件数8件少很多,单件最重99Kg,比Lig18的单件55Kg重很多。 因此克氏山炮的分解改进潜力还是很大的。最低限度像Lig18一样,分解为8件、单件最重50-60Kg就是最好的改进成果了。 另外有的网友质疑果脯是否有这个改进能力,这个肯定是有的,因为果脯43年改进博福斯75山的时候,就把分解件数从8件增加到11件。 克氏山炮不应该停产是肯定的,但是和克氏野炮一样,继续生产也应该是改进型号分解8件版。 克氏山炮在抗战中作为山炮使用性能肯定是不够的,最好的使用方式,还是作为主力部队的团炮,另外也可以作为填线部队的师炮使用。 毕竟抗战果脯师炮水平太差,45年9月,350个师竟然只有51个师炮营,6/7的师竟然没有师属炮兵,对于这些徒手师来说,师炮装备克氏山炮,也不没有师炮强的多吧? 所以说,抗战前果脯停产克氏山炮,克氏野炮,汉10年山炮,是最错误的决策,这些旧炮,即使不增产,就算是维持原产量,也能给各个部队配全军师团炮兵啊。 像果脯这样的抗战前抗战中甚至抗战后都配不全军师团属炮兵的主,还看不上旧炮,当真是眼高手低的极品了! 32年沪厂和汉厂的旧炮月生产能力,合计是克氏野炮2门/月,汉10年山炮2门/月,克氏山炮8门/月,汉37平射炮8门/月。 果脯就是不扩充产能,只要投入足够资金维持上述产能,这就是月产20门,年产240门身管炮的水平! 从32-37年,就是1200门身管炮的产量,其中75口径野炮120门,山炮600门,37平射炮480门! 对比一下果脯保有75和75口径以上身管炮保有数量,35年567门,37年800余门! 就知道这5年产量的巨大意义了。 最起码37年果脯的75以及75口径以上的身管炮数量可以增加一倍! 120门克氏野炮够成立10个军属炮兵营,120门汉10年和480门克氏山炮,够成立50个师属炮兵营的! 加上外购新炮,起码果脯60个调整师能够保证每个军一个军属野炮营,每个师级一个师属山炮营。
二战各国师级单位编制和战力档次划分 本人发了一个帖子介绍抗战果脯在同时期世界军队的战力定位,但是忘了给网友介绍各国军队战力的划分标准,在此单发一帖补上。 不算各国特殊的编制,只算常规编制,欧美正规陆军步兵师级单位战力分为大约是五个档次。 特别说明一下,这种战力档次划分基于编制中的重装备特别是炮兵装备,不是具体实战战力探讨,因为各国军队涵盖范围太大,不可能去具体探讨每个师级单位的实战表现。 以下是具体档次划分, 1、一流, 师属火炮数量最低48门,师级炮兵全部配备105/122榴,150/152/155榴,或者虽然配备75/76野,但是各型榴弹炮数量不低于全榴弹炮炮兵师。 具体代表: 德美步兵师以及苏1941年制步兵师 德美步兵师都是12门150榴和36门105榴,苏1941年制步兵师则是60门师属炮中32门122榴,12门152榴。 2、一流半 师属火炮数量最低36门,师级炮兵全配备12门150/152/155榴,24门105/122榴,或者配备75野/76野,配备榴弹炮数量不低于全榴弹炮数量,或者是配备较多火炮,60-72门,其中有150/152/155或/5.5吋(140) 具体代表: 德七营制步兵师 日关特演步兵师团 法39年步兵师 英步兵师 3,二流, 师属火炮数量24-48门,没有140/150/152/155榴,只有100/105/122榴,或者搭配75/76野。 具体代表: 德轻步兵师,山地师,保安师,24门105榴或者75山/105山各24门。 欧洲包括意面在内的各个国家的普通步兵师,通常是12门100/105榴,搭配24门75/76/77野。 苏42-44年制步兵师,三种师炮兵编制分别是16门76野/8门122榴,12门122榴/20门76野,12门122榴/24门76野。 日常备四单位或者三单位野战师团,通常是12门105/120榴,搭配24-36门75野, 4,二流半 师属火炮数量24-48门,但是全部由75/76/77野或者山组成,没有100/105/122榴。 具体代表: 日驮马师团,每师36-48门75山炮。 日部分野战师团,每师24-36门75山野炮。 以意面为代表的欧洲各国较弱步兵师。 5,三流 师属火炮数量,12-20门,全部由75/76/77野组成。 具体代表: 日治安师团,仅仅辖有炮兵队,12-18门75山野炮。 苏部分紧急动员步兵师,仅有76炮。 意面为首的欧洲各国最弱步兵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一二三流,实际上分的是五个档次,也可以叫一至五流,这样一流半是二流,二流是三流,二流半是四流,三流是五流。 为何按照一流,一流半,二流,二流半,三流这么叫? 一方面是一流半和二流半确实更接近一流和二流。 另外则是为了照顾果脯划分,最好的部队炮兵装备达到欧美三流比五流好听一些。
谈谈抗战前和抗战中果脯在同时期世界上的战力排位 最近有网友不断发帖讨论果脯在同时期世界的相对排位,所以特别发此贴做一些说明。 因为果脯本身就是个七拼八凑的大杂烩,不同部队战斗力有天然之别,不能给一个统一的评价,所以只能具体部队具体分析。
对于现代Mbt来说三大性能的重要顺序是火力大于防护大于机动 现代Mbt火力是第一位的,因为消灭敌人才是第一位的,击穿对方装甲比防御对方攻击容易的多。所以不论是火力还是火控系统,都是Mbt发展最迅速的子系统。 防护则处于第二位,因为防御对方攻击更难,而且因为攻顶反坦克导弹以及无人机巡飞弹,Mbt的死穴,顶部防护已经被拿捏的死死的,而且是无解的。所以适可而止的防护就足够了。 机动则退居第三位,公路60Km/h,野外40Km/h的的及格水平就够了,因为你跑的再快,你也快不过反坦克导弹,无人机,巡飞弹。
骑兵被淘汰不是因为机枪而是因为装甲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出现 有人说骑兵是被机枪淘汰的,纯属无知到了极点的表现。 有点军事常识的网友也应该知道,机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加特林是1862年出现的。马克沁是1884年出现的。 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各个军事大国依旧保留了成建制骑兵部队,直接说明了机枪并没有淘汰骑兵。 骑兵凋亡,是因为二战前二战中,装甲兵大发展,机械化摩托化的实现,才直接导致了骑兵的消亡。
小泽正式解职扎卢日内 实锤,司机正式解除了扎鲁日内的吴军总司令职务!
也谈虎1的主炮选择 网友古堡明月说虎1最合适的主炮是88L45,因为倍径短,重量轻,炮口初速却和88L56战车炮一样,所以可以用88L45当虎1的主炮。 但是相比较虎的服役时间,88L56还是更合适一些,因为88L45和75L60穿深差不多,架空中,42年1月装备Vk3601H,稍后虎1再装备一种穿深差不多的坦克炮意义不大。 88L56战车炮的问题是莫名其妙被阉割了,比88L56高射炮的炮口初速还低,和海军88L45高射炮炮口初速一样。 所以说问题出在88L56战车炮上,而不是88L56本身的问题。 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发展88L56强装药版战车炮。 历史上德三就在虎的主炮选择上,提出过88L56强壮药版,和88L56阉割版,105L47,一起作为三个方案提出过。 德三计划的88L56强装药版,发射He炮口初速940,半穿甲弹920,Ap900,明显高于88L56高射炮发射三种弹药的炮口初速820/810/800,更高于88L56战车炮和88L45高射炮的790/780/770。 穿深应该能达到1000米处130/30度,明显高于88L56高射炮的1000米处106/30度,更高于88L56战车炮和88L45高射炮的1000米处99/30度,接近105L47的穿深1000米处133/30度、比美的90L50,914米处121/30度穿深好强。 历史上88L56为了保证He身管寿命1万发,Ap身管寿命2600发,搞了小药室,发射药量2.9Kg,别说不如88L71的5.1Kg,不如75L70的4.0Kg,甚至不如博福斯75M1929高射炮的3.0Kg。 所以说,增大88L56发射药量,大大增加88L56炮口初速和穿深,增强88L56战车炮威力,而不是像历史上阉割88L56战车炮才是正道。 这样老虎主炮方面就有了对抗红毛100/122和美英90L50、17磅炮的能力,倾甲虎甚至不需要更换主炮,就可以对抗Is2和M26。 88L45不是不可用,Km41的身管重量960Kg甚至低于75L70的1000Kg,更远低于88L56的1350,88L71的1605,因此牵引反坦克炮放列重最多是75L70Pak42的1725Kg,只有88L71Pak43放列重4.4吨的三分之一,因此作为牵引反坦克炮非常合适。 作为其75L46的后记型号,以及最后一种牵引At都是非常合适的。 也就是说把88L56强装药版作为坦克炮,作为老虎倾甲虎以及45年中坦的主炮,而把轻量化的88L45Km41作为最后一种牵引式反坦克炮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把88L56强装药版作为坦克炮,作为老虎倾甲虎以及45年新中坦的主炮,而把轻量化的88L45Km41作为最后一种牵引式反坦克炮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美的为何不研制完整的野战伴随防空系统? 因为没有需求,美的信奉的是最好的防空就是夺取战场制空权,而美的冷颤开始到今天,不论是航空技术,还是航空产品,还是空军与海航陆航实力,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
谈谈速决战和持久战 一句话总结,速决战永远是美好的理想,持久战永远是残酷的现实!
如果二战德三完成地中海战略,拿下波斯湾油田,有了足够的石油 首先说明的是二战时期波斯湾油田产量不比今天,加起来只有1500万吨的年产量,只有红毛石油产量的一半。 但是拿下这个油田,也会使德三手中的石油年产量从1000万吨规模增加到2500万吨。再加上最高峰月产量70万吨,计划月产量100万吨的合成燃料产量,也就是年840-1200万吨的合成燃料产量,德三手中的石油资源已经超过了红毛40年的3000万吨年产量,更是红毛42-45年石油年产量2000万吨的两倍。 所以说即使不发动巴巴罗萨,德三的石油资源也足够德三二战中使用的。 德三有了足够石油资源,会对二战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不需要发动巴巴罗萨,从红毛手中夺取石油资源了。 第二,可以维持更大规模的陆海空武器规模。 历史上红毛用了2000万吨石油年产量,维持了一只45年1月,飞机保有数量43300架,第一线作战飞机22600架,坦克自行火炮保有数量32200,第一线坦克自行火炮15700辆的庞大的陆空军。 而历史上德三,即使按照红毛的夸张数据,坦克自行火炮最高峰保有数量不过13200辆,作战飞机保有数量不过7000架。 和红毛陆空军重武器保有数量差距巨大。 而德三拿下波斯湾,有了足够的石油后,陆海空军规模都可以极度扩大。 最低限度和红毛一样,可以拥有保有数量4万架飞机,第一线作战飞机2万架的空军,保有数量3万辆坦克自行火炮,第一线1.5万辆坦克自行火炮的陆军。 另外,因为石油产量大于红毛,德三在海军规模上可以明显大于红毛,不仅仅是维持历史上完成的舰艇,还能维持35-39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完成的全部舰艇,甚至能保障Z计划完成后的舰队规模运作,在Z计划完成之前,则可以保证法意舰队的运作。 也就是说,德三历史上陆海空三军的规模都可以极度扩大。 第三,德三可以维持更大规模的陆军汽车化,空军运输机队扩大,空运规模扩大,海军更大规模的运输舰艇以及商船队的运营。 也就是德三的运力会大大增加,更易于在各地投放自己的军队,以及保障他们的后勤补给。 第四,德三各类操控技术兵种的训练度大大增加,人员训练规模大大扩大,训练强度大大增加。 代表就是飞行员的培训。德三飞行员在大国中规模最小,战争后期飞行员培训飞行小时最低,根源不是人口,而是缺乏燃料。所以只有美英苏飞行员数量的零头。 而燃料足够之后,德三飞行员,坦克兵汽车司机,军舰潜艇舰员艇员的保有规模,培训人数,训练强度都会大幅上升。 第五,极大增加德三发动战役的规模以及投入的兵力兵器数量。 历史上限制德三战役规模的,不仅是兵力兵器保有数量,更直接的是燃料准备数量,这个瓶颈在二战后期尤为明显,也是二战后期,德三飞机坦克保有数量远大于战争初期,但是单次战役投入数量远不如战争初期的根本原因。
古德里安的态度从来都是力挺4号而不是黑豹 坚决反对德三军备局计划的停产4号只生产虎豹的指令,一直坚持生产4号底盘,也没有说过虎虎王无用的话,这个只要好好读过古德里安回忆录,都会有起码的印象。 某人生造古德里安的话,贬低虎虎王,吹嘘黑豹,不过是笑话而已,真当别的网友看不到古德里安回忆录啊?
如果德三集中资源生产黑豹,战局会更快的崩盘 就黑豹底盘44年11月才大幅度降低故障率,成熟了的货,月产量最高产量才300,计划最高月产量才600的主,真要是代替德三全部坦克,才是真的灾难。 早就说过,黑豹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主,当重坦侧后部防护太差,当中坦重量太重产量太低,所以德三不投产黑豹和虎王,集中全部产能生产虎1和4号改型才是正道。用倾甲虎代替虎王,用不三不四代替黑豹才是43-45年坦克生产的最优选择。
发现很多网友对于T80和T90炮塔防护的错觉,认为80比90强 很多人包括红毛自己一直对80B/U,72B/90炮塔防护有错觉,就是用的材质好,防护一定强。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按照螺丝自己在99年测试,90炮塔基甲防穿570,加上接触5防穿810,而80U则是550和750。 可见连90初版铸造炮塔防护都略强于80U,更强于80B,更不用说90A焊接炮塔更是肯定强于80U,更强于80B。 和多数网友的的印象完全是相反的。 所以说红毛时期的80B/U就是个笑话,连自己最引以为傲的防护都做不到对72B/90有优势 可以明确的说,炮塔基甲防护,90A》90~80U〉80B。
讲个笑话,海大仙说二战小胡子对波澜领土只要但泽! 海大仙一贯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次又信口开河,说二战前小胡子对波澜领土只想要但泽! 实际历史上是这样吗?只要是对于德三37年11月5日最高会议上,小胡子的发言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知道,小胡子对于和波澜的领土争端,根本不是一个但泽,甚至不是收回德二领土,而是要彻底吧波澜从地图上抹掉! 小胡子后来的实际操作也证明了37年他的发言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切实的计划。 39年占领波澜西部之后,小胡子不但收回德二包括但泽在内的所有失地,更把一战前白毛占领的华莎大公国的相当多领土也并入德三本土,只给波澜残余华莎总督区留下了华莎周围的一小块领土。
讲个笑话,波澜入轴! 偶然看见海大仙发帖问为什么波澜不能入轴?当真是对二战前欧洲历史一窍不通的主! 想在二战前入轴的国家,都必须是和德三没有领土争端的国家,更不用说波澜这种吃掉最大块德二领土的国家了,怎么可能入轴和德三结成联盟呢? 就拿面条为例,之前和德三争夺奥地利,34年阻止了德三吞并奥地利的企图,所以35年前和德三不但不是盟国,甚至说英法构筑的反德阵线的参与国。 最后能和德三结盟,一是因为阿比西尼亚战争被英法制裁,另外则是主动放弃了奥地利、承认德奥合并。 也就是说,和英法闹翻了,让渡了自己利益给德三,意面才和德三走到一起的。 而波澜呢,和英法打得火热,作为英法在东方平渡镇路的桥头堡。 和德三领土争端,寸土必争,别说不会吐出到手的但泽,波兹南、西普鲁士,更继续宣称对东普鲁士马祖里以及上西里西亚的领土索要。 怎么可能入轴?怎么可能背弃英法投入德意阵营?
德三怎样才能赢得不列颠之战? 40年肯定赢不了,不论是从飞机产量还是空军实力来说都是如此。 想赢得不列颠之战,至少得到41-42年,还不能发动巴巴罗萨,还必须39-40年进行历史上43-44年的总动员,41-42年飞机产量达到历史上43-44年飞机产量。 想赢得不列颠之战的空军实力,第一线作战飞机最低限度必须达到, 41年6月,1万架 42年6月,2万架 也就是说比历史上40年6月的4782架,每年扩充一倍才行。
夏朝自称可能不是夏,而是“下土” 有网友问过本人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话题目前已经有了准确答案。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用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夏朝或者提到夏,作为夏朝不存在的证据,这个肯定是错误的。 因为目前考古文化已经发现了从王城岗遗址,经由新砦遗址,到二里头-东下冯遗址,组成的完整的商前王朝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个王朝不论叫什么,存在是肯定的。 因为太史公记载的商王世系和商先公世系准确度很高,所有他记载的夏王世系应该也是基本准确的。虽然和商王和商先公世系一样,小部分可能有失误。 但是在涉及到太史公对夏朝的称呼夏的时候,个人以为或许和殷一样,并非夏王朝自称以及商人对夏王朝的称呼,只是周人的称呼。 个人以为,夏王朝真正的自称或许是“下土”或者“下土方(商人对夏朝的称呼)”。 夏是怎么来的?或许就是“下”的同音字而来。 类似于甲骨文中的唐变成了文献中汤,甲骨文中的衣变成文献中的殷。 因为夏的来源和唐虞以及商周不一样,前二者和后二者都是地名,分别来自于古国唐国虞国,周原商水。 而夏则不是地名,而是季节名。这个命名方式和唐虞商周的区别巨大。 更重要的,从商西周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当时中原地区明确的季节区分似乎只分为春秋二季,没有夏冬二季,这就更让用夏来命名王朝名变得莫名其妙。 而下土或者下土方则是由明确文献证据,也有信仰理由,禹平水土,建立下土的王朝和上天相对,下土说明禹建立的是通知整个大地的王朝。 而商人对夏朝的称呼则应该是下土方或者土方。一方面有商颂作为证据,另外也有甲骨文记载的土方作为证据。 甲骨文中记载的土方应该是夏人的后裔,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匈奴祖先夏后氏之苗裔淳维的后代。在夏朝灭亡之后,向北迁徙,和商人继续对抗。 而在商朝控制区内的夏人后裔应该就是甲骨文中的杞侯为代表的。 那么夏朝除了下土这个自称,有没有类似于唐虞商周这样的地名自称呢? 个人以为早期应该是有崇氏这个称呼,中后期则是有洛氏这个称呼,都是夏王朝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而夏后氏则表示的是王族,而不是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架空未来大型航母 目前的18,已经是堪比福莱斯特河小鹰战力的大型航母了,实际上对于本国是比木亥动力更合适的大型航母,个人以为完全可以作为主力航母大规模量产,未来海上舰队的主力。 当然个人以为18美中不足的是升降机比弹射器少一部,所以之后的改进型号,应该和福特一样,在外延斜角飞行甲板后部增加一部升降机,3弹配3升更合适一些。 有网友主张改进4为弹,个人以为以18的动力系统以及吨位来看,还有电弹长度来看,3弹更合适一些,4弹可能超出了实际。 3弹3升配合8万吨常规动力航母最合适,4弹4升还是留给未来的10万吨和1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航母更合适。 有网友坚持木亥动力航母更合适,个人以为,大型常规动力航母更符合本国现实。 木亥动力航母相较常规动力航母的优势,很多网友都清楚,这里就只说说劣势。 第一,同样吨位,木亥动力航母造价和运行费用都更高。 第二,木亥动力航母维修保养都远比常规动力航母复杂。 第三,木亥动力航母的战备率妥善率都比常规动力航母低。 第四,战伤后,维修速度也比常规动力航母低。 第五,战损后,带来后果闭常规动力航母大的多,特别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和常规动力航母损失后的影响是本质性差别。 这对于防御作战为主,作战区域在本国近海比例更大的本国来说,尤其严重。
红毛的舰用蒸汽轮机 40年代就有超级蒸汽轮机Tv4,单轴功率7万Hp,但是因为23/24/69/82都没有完成,所以没有服役。 40-50年代研制了三款普通蒸汽轮机,都服役了,其中Tv12更成为了蒸汽轮机主力,从58到1143.5裤子都是用的这个动力。 Tv8,单机功率3.6万Hp,用户在56,57。 Tv9,单机功率1万Hp,用户50 Tv12,单机功率4.5万Hp,后期型号Tv12-4,达到了5万Hp,用户58,1134,1134A,1123,1143,956,1143.5。
架空应急版中型航母 在075的设计上,舰艇前部增加一个25米长的滑跃起飞甲板,舰宽36米不变,舰长从237增加到262米,满载排水量从3.5-4万吨增加到4-4.5万吨。 去掉船坞,动力从柴油机变成2台453B蒸汽轮机,总功率9.4万Hp,最大航速28节。 就是一款能使用小龙和山鹰、猎鹰的中型航母,本国不用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也能有固定翼舰载机作战能力。 当然在其基础上,进行斜角飞行甲板改造,增加和超日王和维兰特一样的斜角飞行甲板,排水量进一步增加到4.5-5万吨。 就可以搭载米格29K和鹘鹰,紧急情况也可以起降苏27K和J15。 也就成为真正的中型航母了
谈一下两栖攻击舰的由来 从小仓龙的发言看出来,很多网友对于两栖攻击舰的定位和由来都不清楚,所以在此就讲一下。 首先,和多数网友的印象不一样,两栖攻击舰的定位并不是轻型航母,也不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进行作战的舰艇,他的主要任务,是搭载直升机和登陆艇,同时进行垂直和水面两重登陆。也就是主要任务是登陆而非航空作战。 因此两栖攻击舰在直升机大规模使用之前,是无法产生的,因为固定翼飞机是无法像直升机一样,进行滩头垂直登陆的。 其次,两栖攻击舰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并不是二战后直升机实用化之后,立即出现的。 二战后,首先出现的是直升机登陆舰,代表是美的硫磺岛级,还有美的阴帝改装的部分二战老航母,都是不能搭载登陆艇,只能搭载直升机垂直登陆。 之后,把搭载登陆艇的船坞登陆舰和搭载直升机的直升机登陆舰结合起来的是塔拉瓦级,这才是两栖攻击舰的产生的标志。 最后,目前的两栖攻击舰,主要任务仍旧是登陆作战而非航空作战,能搭载固定翼飞机进行航空作战,实际上因为两点。 第一,搭上了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科技顺风车,有了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后,才可以在没有弹射器的直通飞行甲板上起降固定翼飞机作战。 这个看塔拉瓦级最初服役的时候,就很清楚,虽然吨位达到了3.93万吨,但是没有引进海鹞之前,仍旧只能搭载直升机。 第二,因为各国海军规模缩减,缩减海军经费,大国没有轻型中型航母,多数中等海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不建造轻型中型航母,最后就赶鸭子上架,把处于轻型中型航母吨位,有航空甲板的两栖攻击舰,客串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轻中型航母使用了。 说穿了两栖攻击舰搭载固定翼飞机进行航空作战,不过是一个兼职而已。
二战红毛重武器损失数量(转帖) 苏德战争中苏军损失的主要技术装备如下: 火炮 8000门高射炮(600门25毫米高射炮、37-40毫米高射炮3100门、76-90毫米高射炮4300门); 42400门反坦克炮(45毫米反坦克炮40200门、57毫米反坦克炮2200门); 61500门野战炮(76毫米加农炮44000门、100-107毫米加农炮600门、122毫米加农炮1000门、122毫米榴弹炮10000门、152毫米榴弹炮3000门、152加榴炮2800门、203毫米之上超重型火炮100门); 205600门迫击炮(50毫米迫击炮99500门、82毫米迫击炮82200门、107-120毫米迫击炮23900门); 4900门火箭炮。 装甲车辆 83500辆坦克(5200辆重型坦克、44900辆中型坦克、33400辆轻型坦克); 13000辆自行火炮(2300辆重型、2100辆中型、8600辆轻型); 其他各种类型装甲车辆37600辆,此外还损失各种机动车辆35万辆。 飞机 苏军飞机的总损失在106400架,其中战斗损失46100架,包括轰炸机17900架(10000架),强击机23600架(12400架),战斗机46800架(20700架),其他飞机18100架(3000架),括号内的为战斗损失。 军舰 苏联海军损失了212艘水面军舰和700艘军用艇,102艘潜艇,包括2艘巡洋舰、4艘驱逐领舰、30艘驱逐舰在内。不过没有计算被击毁在军港中的苏联战列舰。
武器的战损和过时的关系 和对于人员伤亡的误区一样,网络上的人对于武器战损也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关注,在他们眼里,一种武器出现大规模战损,大嘴一张就说这种武器过时了。代表就是盯着两能战争中Mbt的损失不放。 这个纯属笑话,因为势均力敌的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任何武器大规模损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代表就是二战, 英美在欧洲战场损失飞机7万袈,其中战斗损失4万。 红毛损失飞机106400架,其中作战飞机88300架。 德三损失飞机7万袈。 如此巨大的战损数字,是否说明二战时期飞机过时了? 还有坦克装甲车辆的损失,德三在东线损失2.56万辆Afv,红毛甚至损失9.65万辆! 能否说明二战时期坦克过时了? 更逗的是,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只盯着自己宣称过时武器的损失数字,而对于其它武器的损失数字,视而不见。 代表就是吹嘘步战车,火炮,无人机代替Mbt的人,对于两能战争中,上述武器的损失数字视而不见,装不知道,上述武器的损失数字都大于Mbt的损失数字。 其实,用武器的损失说明武器的过时,说穿了就是两点, 第一。不了解战史,不清楚历史上大国间大规模战争中,武器的巨大损失。 第二,不清楚何为武器过时? 不是看武器是否有巨大损失,而是看战争中,是否有别的武器代替该武器的作用。 简单说历史上的代表就是 冷兵器为何过时了?因为有热兵器代替。 弓弩为何过时了?因为有火枪火炮代替。 骑兵为何过时了?因为有装甲兵代替。 Acr为何过时了?因为有Bc代替。 Bb为何过时了?因为有Cv代替。 …… 所以说,一种武器有替代者出现,那么自然过时了,而没有替代者出现,损失再大,照样得继续使用!
戏说历史(五)夏朝的自称可能不是夏 有网友问过本人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话题目前已经有了准确答案。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用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夏朝或者提到夏,作为夏朝不存在的证据,这个肯定是错误的。 因为目前考古文化已经发现了从王城岗遗址,经由新砦遗址,到二里头-东下冯遗址,组成的完整的商前王朝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个王朝不论叫什么,存在是肯定的。 因为太史公记载的商王世系和商先公世系准确度很高,所有他记载的夏王世系应该也是基本准确的。虽然和商王和商先公世系一样,小部分可能有失误。 但是在涉及到太史公对夏朝的称呼夏的时候,个人以为或许和殷一样,并非夏王朝自称以及商人对夏王朝的称呼,只是周人的称呼。 个人以为,夏王朝真正的自称或许是“下土”或者“下土方(商人对夏朝的称呼)”。 夏是怎么来的?或许就是“下”的同音字而来。 类似于甲骨文中的唐变成了文献中汤,甲骨文中的衣变成文献中的殷。 因为夏的来源和唐虞以及商周不一样,前二者和后二者都是地名,分别来自于古国唐国虞国,周原商水。而夏则不是地名,而是季节名。 这个命名方式和唐虞商周的区别。 更重要的,从商西周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当时中原地区明确的季节区分似乎只分为春秋二季,没有夏冬二季,这就更让用夏来命名王朝名变得莫名其妙。 而下土或者下土方则是由明确文献证据,也有信仰理由,禹平水土,建立下土的王朝和上天相对,下土说明禹建立的是通知整个大地的王朝。 而商人对夏朝的称呼则应该是下土方或者土方。一方面有商颂作为证据,另外也有甲骨文记载的土方作为证据。 甲骨文中记载的土方应该是夏人的后裔,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匈奴祖先夏后氏之苗裔淳维的后代。在夏朝灭亡之后,向北迁徙,和商人继续对抗。 而在商朝控制区内的夏人后裔应该就是甲骨文中的杞侯为代表的。 那么夏朝除了下土这个自称,有没有类似于唐虞商周这样的地名自称呢? 个人以为早期应该是崇这个称呼,中后期则是有洛氏这个称呼,都是夏王朝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而夏后氏则表示的是王族,而不是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古吧架空编制,架空果脯编制轻视后勤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海大仙再出神论,说架空果脯编制小后勤师是错误的,后勤保证不了长时间战斗。 问题是海大仙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多数网友这么架空,是因为果脯缺乏大后勤保障所需要的运力,历史上果脯,别说汽车,就是骡马都缺乏,拿什么架空大后勤? 你一万人的师就是一半人都是后勤,凭借肩背手提,你能有多强后勤?反而会导致人员臃肿,战斗人员匮乏。 所以说,小后勤编制,战时依托民间运力,反而是果脯的架空编制正道。
架空冷颤时期红毛强击机 架空中红毛没有在56年取消强击航空兵和强击机机种,而是继续发展。 一,伊尔40P, 按照历史上,51年立项,初代翼根进气版伊尔4053年首飞,二代机鼻进气版伊尔40P55年首飞,56年服役。 二,伊尔42, 恢复使用初代伊尔40的气动设计,58年首飞,61年服役。 三,伊尔102,历史上伊尔102。 69年立项,72年首飞,75年服役。 四,伊尔112,伊尔102单座版 80年立项,82年首飞,和苏26/28竞标失败。 五,苏26/28,历史上苏25/28。 80年立项,82年苏26首飞,85年苏28首飞,84年小规模生产,87年服役。
现在15式并不是主力 海大仙大嘴一张,说什么15式是主力,就是标准的信口开河。 要知道15式目前总计才装备几百辆,在几千辆Mbt中,算什么主力?
洪水以来的犹大军伤亡 犹大军自己公布的加萨作战死亡不到200人就是标准的笑话,只死亡不到200人,犹大军竟然撤军北加萨,只能说是神奇脑回路。 但是因为没有正式渠道公布的死亡人数,咱们就只能看看那些民间渠道透露的死亡数字了。
犹大在五次中东战争表现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手菜的令人发指 很多人都知道犹大在前五次中东战争打的好,却不说这个好本身就是有水分的,就算是打的好,也和对手太菜了有巨大关系。
现代战争条件下怎么打攻坚战和巷战? 本人非鱿鱼,也非给犹大军出谋划策,仅仅是纯讨论。
二战地中海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的争夺 先总结一下,40年6月到45年5月,总计5年之久,整个过程那是相当复杂的,根本就不是某些人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归谁的。
攻坚战和野战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步兵的战斗力 步兵战斗力拉胯的军队,打不好攻坚战,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军事规律。 能打好攻坚战的步兵需要什么? 第一,坚强的战斗意志, 这是第一位的,能够承受惨重的伤亡才行。 因为再好的步兵,战斗意志底下,在攻坚战这种血肉磨坊中,也是坚持不下去的。 第二,优良的战技 因为攻坚战中,稍有疏忽都会决定生死,步兵各种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生死。 第三,良好的战斗编组。 攻坚战,最需要的是诸兵种合成,虽然步兵是主力,但是步兵必须依靠装甲兵炮兵工兵的加成才行,单独依靠步兵装甲兵炮兵工兵都是不行的。 第四,优良的指挥。 攻坚战中,指挥也很重要,攻坚过程中,随时根据敌情变更己方部署很重要,最怕的是僵化的指挥,和一成不变的部署。 第五,即使总结经验教训,各部队交流作战经验教训,最怕吃亏到底死不悔改。 对比一下现在的犹大军就知道,打好攻坚战所需要的几大因素他们都是反的,怎么可能打得好攻坚战?
讲个笑话! 有人说,从利比亚布雷家港到阿拉曼700英里,他们说德军8万人后勤解决不了,从阿拉曼到突尼斯马雷特防线1300英里,他们说15万英军后勤无碍!
板鸭火鸡再不好打,也比红毛好打! 说板鸭火鸡不好打,应该去打红毛的人,等于现实中两条狼都打不了,反而决定去打一只熊的人!不是笑话是什么?
F15的优点和缺点 先说优点, 一,机体结构设计和材料技术先进,重量轻。 F15机体尺寸和米格25接近,比F4略大,但是机体空重12.7-13.3吨,比F4的14吨都轻,更是远低于米格25的20吨。 二,载重系数高,外挂重量大。 F15A,机体空重12.7吨,最大起飞重量25.4吨,载重系数已经超过1。 15C,空重13.3吨,最大起飞重量30.84吨。载重系数达到了1.32。 15E更进一步,空重14.5吨,最大起飞重量36.28吨,载重系数达到了1.5! 三,发动机先进, 最初的F100-Pw100,干推重比高达8.4,推力25000磅/11340Kg, 即使提高可靠性改进后的F100-Pw220,也有10820Kg推力,干推重比仍然有7.5左右。 后来15E装的F110-Ge100,推力12500,F110-Ge129,推力13200。 四,推重比高,空战能量大。 F15从服役以来,就是推重比最高的三代机,就以15C为例,正常起飞重量推重比1.07,空战推重比1.27,格斗推重比1.32。都是三代机中第一。 五,翼载低,机动性好。 F15在爬升率三代机中第一,比16和29都强,别的机动性能,例如水平机动性能/盘旋半径,瞬盘,稳盘,滚转,加速性能,在三代机中都位居前列。 六,超音速性能优秀,适合截击任务。 最大速度M2.5,三代机中最快,最大带弹速度M1.81,也是三代机中前列。 可以替代原先专业截击机了。 七,起降距离短。 起飞距离254,着陆距离762,比二代机短了太多,三代机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八,航电设备先进。 15的Apg63是火控雷达的经典,具备完善的下视下射能力。 雷达孔径和探测距离虽然小于Awg9,但是工作模式却远多于Awg9,也是第一种称得上完全的三代机Pd雷达。 后续又陆续改进出来Apg63V1/V2/V3,Apg70,Apg82,大猫退役后,火控雷达始终维持三代机三代半机中第一的性能。 九,武备先进。 最早装备的Aim7F是第一种下视下射中距弹,之后的Aim7M,Aim120A/B,Aim120C5/C7,Aim120D,也都继续维系了自己中距弹中性能第一的位置。 说完了优点,该说缺点了。 第一,气动,就是一个二代半气动,明显不如三代升力体气动布局的升阻比。 第二,机翼简化,连三代机标配的前缘机动襟翼都没有。 第三,静稳定气动布局,机械操控,只是有机械增稳。 第四,作为重战,内油只有5.28-6.11吨,内油航程只有1930-2220,和双发中战差不多。 第五,作为重战,机头雷达天线孔径太小,只有838,比大猫的914都小。 第六,作为重战,缺乏远距空空导弹。
地中海战场德三握有制空权的时候,从来都有制海权。 丢失制海权是丢失制空权之后的事情。代表就是克里特之战和罗德岛之战。德三都是以空制海。 另外马耳他之战期间,德三空军控制制空权的41年初和42年初,马耳他附近制海权也是德三的,这段时期北非航道也是畅通的,德意军补给也是完全畅通的。
说一下红毛技术验证机 冷颤时期,技术验证机的研制数量,能和美的相提并论的只有红毛了。 但是红毛和美的相比、技术验证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红毛技术验证机的种类型号比美的都多,基本上达到了同一时期每个飞机设计局都有相同气动布局的技术验证机。这样即使战机研制下马,也可以积累足够数量的气动布局资料。 缺点则是,同一时期技术验证机,气动布局雷同,有重复建设之嫌。直接后果就是技术验证机种类数量虽然多,但是测试的气动布局反而不如美的数量多,气动布局技术储备也明显不如美的。 最典型的2个例子, 例一是,50年代末,当美的把后掠翼稳定在45度后掠角,逐步挖掘45度中等后掠翼的潜力的时候、红毛却在一味加大后掠角,最后达到了E2A和苏7的60度后掠角,再提高速度的同时,带来了后掠角过大引起的诸多问题。 例二则是,60年代末,各国空军都在计划研制起降距离短的战斗机。 当时道路有至少4条。 1,升力发动机的垂直短距起降类型。 2,Vg翼 3,前缘缝翼+襟翼 4,鸭翼 而红毛的技术验证机,只搞了1/2,对于3/4则熟视无睹,明显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很多人质疑红毛米格23/27,苏15为何不用中后掠角后掠翼和鸭翼,根源就是60年代红毛根本就没有这两种气动布局的技术储备。 所以说,借鉴历史上红毛技术验证机的优点和缺点,对于新兴航空工业强国、绝对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战德苏美陆军火炮火力比较 某些人竟然敢说,二战美陆军火炮火力超过德三红毛,当真是笑湿了! 因为二战陆军各种火炮产量,特别是100以上口径火炮产量,德三红毛都在美的之上。 而截至45年1月,德三和红毛陆军装备的火炮数量也高于美的陆军。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二战德三红毛陆军火炮火力是在美的陆军之上的。 有人试图用师属火炮数量,证明美的陆军火炮火力更强,这个更是笑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战德三红毛陆军师的数量和美的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啊! 美的陆军在二战只有89个师,而德三44年中有315个师,红毛43年底就有530个步兵师,三者师的数量,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师属火炮配备可能一样吗? 如果德三红毛陆军只有89个师,师属火炮数量可能不如美的陆军师吗? 实际上巴巴罗萨之前,41年的德三红毛陆军师,师属火力相比44年美的陆军师就只高不低。 这足够说明问题了。
二战意面和倭奴航空工业技术水平对比。 一句话总结,二者基本上是一个档次,但是倭奴还是比意面强一些。
也谈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航母建造能力 历史上有707,891,048等计划,当然除了048计划,别的都未成型。 个人以为,707/891下马,除了经济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还是缺乏模版,想完全依靠自己的设计,技术储备不足。 和部分网友想的,本国航母缺乏动力不一样,本国航母建造,动力系统是由充分技术储备的,70年代就有单台3.6万Hp的453蒸汽轮机,90年代更有单台4.7万Hp的453B,因此动力问题从来不是本国航母建造的问题,主要还是舰体设计以及舰体建造方面。 个人以为,最现实的计划还是直接山寨购买来的外国废舰,作为自己的航母。 一,70年代,707最初计划直接山寨大风,这个相对现实,但是后来修改的707乙,增加了太多自主设计,相对就不现实多了。 二,80-90年代,最现实的自然是直接山寨墨尔本(军人级),或者略微放大墨尔本设计,类似于竞技神,建造2-3万吨轻型航母,要是有这个技术能力的。 三,90-00年代,最现实的当然还是山寨鸡脯,在鸡脯的舰体基础上设计猾跃起飞或者弹射起飞航母,类似于超日王或者戴高乐的设计。建造4-5万吨航母,还是可能的。 四,00-10年代,自然是现实中,山寨瓦良格。建造6万吨航母。
任何武器都有谢幕的时候,但坦克还没有到谢幕时刻,因为没有替代者 说坦克谢幕这个是日经话题、本帖吧尤其多、这项人永远都不明白,一种武器谢幕必然有其替代品才行,而目前坦克就没有替代者,所以不可能谢幕。 目前集中火力,防护、机动,三种因素于一身的陆战武器最强的就是坦克,不用坦克,能用什么? 某些人嘴里的自行火炮。步战车,无人机……哪个能代替坦克在进攻和防御中的作用? 某些人说坦克易于被击毁,这些玩意不更容易被击毁? 拿易于击毁作为否定坦克存在的理由,这就是最大的笑话,因为他们举出来代替坦克的武器,更易于被击毁!
看看太上吧主安森有多牛! 真的是狂的可以!
架空冷战时期法鸡战机研发(一)总述 一,轰炸机 秃鹰1,So4000 秃鹰2,So4050 超级秃鹰,So4060,计划机。 幻影6,现实中幻影4。 协和改, 二,攻击机 军旗2,(仅制成原型机) 军旗4, 军旗6,(仅制成原型机) 超军旗, 美洲虎, 三,战斗机 飓风,Md450 神秘1, 神秘2, 神秘3, 神秘4, 超神秘B1/2,Md455 幻影1,Md550,(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2,(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3, 幻影4,双发重战(现实中幻影3V的机体)。 幻影5, 幻影3T,(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3V,现实中3V取消,换成现实中巴尔扎克。 幻影3F/F2/F3,(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3G/G,(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米兰,(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3Ng/超幻影。 幻影50, 幻影G4 (,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F1,(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F1M53,(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G8,(仅制成原型机) 幻影G8A/F8,计划机。 幻影2000, 幻影4000, 四,反潜机 1,贸易风 2,大西洋 3,大西洋2 五,预警机 1,贸易风 2,大西洋
架空冷战时期阴帝战机研发(一)总述 时间跨度1945-1991。 修改阴帝整治背景, 工党上台时间1945-51,74-79年不变,但是64-70年改为57-63。 保守党上台时间51-57,70-74,79-96不变,但是57-64,改为63-70。 也就是架空中,上台时间, 工党为45-51,57-63,74-79。 保守党为51-57,63-74,79-96。 为何改中间段6年,因为这6年是直接影响阴帝航空工业生死攸关的时间段。 架空中阴帝三种主力战机研发也是在这个时间段。
F35肥电瘦身计划 Jsf三军通用的思路还是可取的,问题是具体设计导致的。 其实核心就是缩小机身横截面积,降低阻力。 具体有三点, 第一,F35B不采用升力风扇,而是采用雅克38/41上面的升力发动机,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机身横截面积。 第二,不用升力风扇,这样也就不用单独研制F135了。直接用F119就行了,F119的涵道比也低于F135,可以降低机身横截面积。 第三,F35A/C用F35B的弹舱,从2枚2000磅改为2枚1000磅,弹舱长度深度体积都能减小,这样也能降低机身横截面积。 最后估计最大起飞重量 ,F35A可以控制到27.2吨,F35B有望下降到22.7吨。 而F35C可以继续维持31.8吨不变,但是因为机身横截面积缩小了,最大起飞重量不变,就可以加长机身了,估计最少可以加长一米的机身长度。 加长的机体可以增加内油,同时F35C机身过短导致着舰钩长度过短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了。
再重复一遍,明没有亡于顺,而是亡于清 总有人搞不清这一点,觉得明亡于顺,而不知道明亡于清。隔几天就有人跑出来发帖说明朝亡于农民起义。 朱由检上吊是他的个人行为,不代表明朝灭亡,李闯进北景的时候,南景还有完整的明朝后备证券,更有弘光帝迅速接位。 明朝灭亡的标志是南明被清灭亡,即是最保守的学者也认为明朝灭亡的标志是弘光证券被清所灭。
二战德美榴弹炮射程 美: 155M1,14680 105M2,11270 105M3,7585 德 105Lefh18,10675 105Lefh18M,12325 105Lefh18/40,12325 105Gebh40,12625 150Sfh18,13325 150Sfh18M,15100 150Sfh18/40,15675 150Sfh36,12500 150Sfh40,15675 150Sig33,4700
目前西吴兵力仍旧比螺丝多 螺丝虽然承认在四州有61.7万人,但是西吴兵力更多。累计动员200万人,加上战前的26万人常备军,总计230万人,即使经历了大量损失,目前仍旧有120万人的军队。
螺丝在特别军事行动头一年吃瘪的根本原因就是投入兵力不足 说了很多遍了,预想的战役企图和投入兵力严重不符,这是螺丝头一年吃瘪的根本原因,别的都是枝节末节。 参考捷克和阿富汗,螺丝想拿下全吴最少需要200-300万人,拿下第聂伯河以东至少需要100-150万人。 即使现在螺丝投入的60万人最多也只够拿下顿巴斯而已。 但是螺丝可笑的是224竟然只投入了130个Btg,12万人的地面部队,加上东吴二州的3万人,也只有15万人, 更逗的是,就这点兵力竟然还兵分四路,分为四个方向进军,基辅方向仅仅只有三四十个Btg,直插基辅一路更是只有13个Btg, 224螺丝就投入这点兵力竟然还幻想迫降西吴,堪称冷颤后最不切实际的军事冒险了。
全女性军队架空系列(五)红色娘子军 本帖之前发过,被删除,现只能重发一遍
苏27的机体尺寸巨大是因为搭载的航电设备重量巨大是明显错误的说法 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甚至被很多人当作苏27设计必须用现实中的巨大机体尺寸的一个重要理由。 实际上直接否定这种错误说法的例子就是米格23。 苏27搭载的的N001雷达天线口径1075,雷达重量550Kg,全系统重量980Kg。 而米格23M搭载的蓝宝石23D(N003)雷达天线口径750,全系统重量641Kg! 机体尺寸不过15.88米长,重量不过10.89吨空重,18.81吨最大起飞重量。 所以说,即是搭载原封不动的N001雷达,红毛双发重战也不需要现实中苏27的巨大尺寸,21.94米长,像米格25和F15一样大的机体尺寸,19.43-19.75米长足够。 这样空重控制在15-16吨,最大起飞重量控制在28吨足够。 不用像历史上苏27那样,真实需要的结构空重18-19吨,最大起飞重量33-34吨。
争夺海权的方式没有变化,仍旧得依靠以航母为中心的水面舰队 有人又提出了什么反舰导弹制胜论,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炒冷颤时期红毛的冷饭而已,毫无新意!
也谈苏24 有个网友发帖说苏24设计差,质疑红毛为何生产那么多苏24,这是非常可笑的,因为你比较苏24,不能执对比F111啊,也得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红毛自己的飞机啊,苏24和以前的前线轰炸机,伊尔28,雅克28相比较,性能是飞跃,和同时期的歼击轰炸机苏17,米格27相比较,性能是明显优势,所以红毛才会生产1400苏24。
不论是对米七成还是十二成,都是不够的,足够的是对米二十成! 海大仙发帖说对米七成还是十二成,这个就是明显的幼稚病表现,因为这都不是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是,对米二十成,也就是军力绝对优势,才能阻遏昂撒的战争企图,保证和平。同时在万一爆发的昂撒挑起冲突中,保证必胜。
潜艇水下排水量 单壳体潜艇,水下排水量=水上排水量+压载水舱排水量。 双壳体潜艇,水下排水量=水上排水量+压载水舱排水量+内外壳体之间的排水量。 所以双壳体潜艇有两个水下排水量,通常水上排水量一样的前提下,水下全排水量比单壳体潜艇大得多。
对于一些航空常识的科普 在发言中发现部分网友缺乏一些航空常识,故发此贴,不会一次说完,保留日常更新。
架空螺丝空军战机发展 时间2000-2022年 具体分为两个方案,其中轰炸机/攻击机架空二者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战斗机。 一,先说轰炸机/攻击机,分为三大类,五种,都是旧装备改进。 1,其中战略轰炸机,还是改进现实中的三架马车,图160,图95,图22M。 2,但是复产对象,不是图160M,而是图95,不过不是原先的涡轮螺桨型号,而是涡扇动力图95,也就是4台D30动力图95。 3,前线轰炸机,仍旧是改进苏24,没有钱重点改火控系统,如果有钱可以考虑部分机队换Al31涡扇发动机。 4,不发展苏34,这个项目直接下马,仅作为技术验证机制造。 5,强击机,仍旧是改进苏25,重点改火控系统。 二,战斗机方案一,保留苏27/30系列,以Al31系列作为主要发动机,废弃米格29和Rd33系列。 这其中包括, 1,改进苏27, 2,改进苏30 3,和现实一样将阿三的苏30Mki装备本国,不同的是,编号用苏35,而不是苏30,和阿三一样的双座型号用苏35Bm的编号,在其基础上发展单座型号,用苏35Sm的编号。 4,停止发展现实中的二代苏35,仅作为技术验证机制造。 5,研制单发Al31轻型战斗机,S55/56,作为苏27/30/35机队的补充。 三,战斗机方案二,废弃苏27/30系列,停止发展苏30Sm/35,以米格29/35系列为主力。 1,发展米格29的现代化改型,米格29M2/K2。 2,发展29的扩大型号,30吨级的米格35, 3,重启单发的米格33。 四,四代机研制。 1,和现实一样,02年立项研制双发四代机苏57,10年首飞,但是提前到17年用117动力入役。 2,和现实一样,研制单发四代机苏75,但是提前到10年立项,17年首飞,21年用117动力入役。
90年代以前红毛为何无法搞多用途战术飞机? 根源就是两点,第一,飞机载重系数太低,第二,航电功能太单一。
抗战武器架空(二)毛瑟手铳弹的尖头弹改型 同毛瑟手铳没有大规模生产改造成步骑铳改型马匣子是很大的遗憾一样,毛瑟手铳弹,没有改造成尖头弹也是一个遗憾。 因为经过尖头弹的充分改进之后,毛瑟手铳弹完全可以成为一款枪口动能1000J级别的准中间威力枪弹。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