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攻夜习 晓攻夜习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76 粉丝数: 4,687 发帖数: 386,771 关注贴吧数: 242
也谈抗战前克氏山炮的生产、改进和装备 首先,克氏山炮,炮口初速太低,只有280,就算是换尖头弹,增加仰角到45度,射程也不会增加太多,最多5000米。 这个有哈一哈75和Ig37作为证据,炮口初速初速300-305,仰角43-45度,射程也只有5100-5150米。 所以克氏山炮,增加仰角和换尖头弹可以搞,但是重点还是增加分解件数,降低单件重量上面改进。 克氏山炮,放列重386Kg,比Lig18的410Kg还轻,但是分解件数只有4件,比Lig18的分解件数8件少很多,单件最重99Kg,比Lig18的单件55Kg重很多。 因此克氏山炮的分解改进潜力还是很大的。最低限度像Lig18一样,分解为8件、单件最重50-60Kg就是最好的改进成果了。 另外有的网友质疑果脯是否有这个改进能力,这个肯定是有的,因为果脯43年改进博福斯75山的时候,就把分解件数从8件增加到11件。 克氏山炮不应该停产是肯定的,但是和克氏野炮一样,继续生产也应该是改进型号分解8件版。 克氏山炮在抗战中作为山炮使用性能肯定是不够的,最好的使用方式,还是作为主力部队的团炮,另外也可以作为填线部队的师炮使用。 毕竟抗战果脯师炮水平太差,45年9月,350个师竟然只有51个师炮营,6/7的师竟然没有师属炮兵,对于这些徒手师来说,师炮装备克氏山炮,也不没有师炮强的多吧? 所以说,抗战前果脯停产克氏山炮,克氏野炮,汉10年山炮,是最错误的决策,这些旧炮,即使不增产,就算是维持原产量,也能给各个部队配全军师团炮兵啊。 像果脯这样的抗战前抗战中甚至抗战后都配不全军师团属炮兵的主,还看不上旧炮,当真是眼高手低的极品了! 32年沪厂和汉厂的旧炮月生产能力,合计是克氏野炮2门/月,汉10年山炮2门/月,克氏山炮8门/月,汉37平射炮8门/月。 果脯就是不扩充产能,只要投入足够资金维持上述产能,这就是月产20门,年产240门身管炮的水平! 从32-37年,就是1200门身管炮的产量,其中75口径野炮120门,山炮600门,37平射炮480门! 对比一下果脯保有75和75口径以上身管炮保有数量,35年567门,37年800余门! 就知道这5年产量的巨大意义了。 最起码37年果脯的75以及75口径以上的身管炮数量可以增加一倍! 120门克氏野炮够成立10个军属炮兵营,120门汉10年和480门克氏山炮,够成立50个师属炮兵营的! 加上外购新炮,起码果脯60个调整师能够保证每个军一个军属野炮营,每个师级一个师属山炮营。
二战各国师级单位编制和战力档次划分 本人发了一个帖子介绍抗战果脯在同时期世界军队的战力定位,但是忘了给网友介绍各国军队战力的划分标准,在此单发一帖补上。 不算各国特殊的编制,只算常规编制,欧美正规陆军步兵师级单位战力分为大约是五个档次。 特别说明一下,这种战力档次划分基于编制中的重装备特别是炮兵装备,不是具体实战战力探讨,因为各国军队涵盖范围太大,不可能去具体探讨每个师级单位的实战表现。 以下是具体档次划分, 1、一流, 师属火炮数量最低48门,师级炮兵全部配备105/122榴,150/152/155榴,或者虽然配备75/76野,但是各型榴弹炮数量不低于全榴弹炮炮兵师。 具体代表: 德美步兵师以及苏1941年制步兵师 德美步兵师都是12门150榴和36门105榴,苏1941年制步兵师则是60门师属炮中32门122榴,12门152榴。 2、一流半 师属火炮数量最低36门,师级炮兵全配备12门150/152/155榴,24门105/122榴,或者配备75野/76野,配备榴弹炮数量不低于全榴弹炮数量,或者是配备较多火炮,60-72门,其中有150/152/155或/5.5吋(140) 具体代表: 德七营制步兵师 日关特演步兵师团 法39年步兵师 英步兵师 3,二流, 师属火炮数量24-48门,没有140/150/152/155榴,只有100/105/122榴,或者搭配75/76野。 具体代表: 德轻步兵师,山地师,保安师,24门105榴或者75山/105山各24门。 欧洲包括意面在内的各个国家的普通步兵师,通常是12门100/105榴,搭配24门75/76/77野。 苏42-44年制步兵师,三种师炮兵编制分别是16门76野/8门122榴,12门122榴/20门76野,12门122榴/24门76野。 日常备四单位或者三单位野战师团,通常是12门105/120榴,搭配24-36门75野, 4,二流半 师属火炮数量24-48门,但是全部由75/76/77野或者山组成,没有100/105/122榴。 具体代表: 日驮马师团,每师36-48门75山炮。 日部分野战师团,每师24-36门75山野炮。 以意面为代表的欧洲各国较弱步兵师。 5,三流 师属火炮数量,12-20门,全部由75/76/77野组成。 具体代表: 日治安师团,仅仅辖有炮兵队,12-18门75山野炮。 苏部分紧急动员步兵师,仅有76炮。 意面为首的欧洲各国最弱步兵师。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一二三流,实际上分的是五个档次,也可以叫一至五流,这样一流半是二流,二流是三流,二流半是四流,三流是五流。 为何按照一流,一流半,二流,二流半,三流这么叫? 一方面是一流半和二流半确实更接近一流和二流。 另外则是为了照顾果脯划分,最好的部队炮兵装备达到欧美三流比五流好听一些。
也谈虎1的主炮选择 网友古堡明月说虎1最合适的主炮是88L45,因为倍径短,重量轻,炮口初速却和88L56战车炮一样,所以可以用88L45当虎1的主炮。 但是相比较虎的服役时间,88L56还是更合适一些,因为88L45和75L60穿深差不多,架空中,42年1月装备Vk3601H,稍后虎1再装备一种穿深差不多的坦克炮意义不大。 88L56战车炮的问题是莫名其妙被阉割了,比88L56高射炮的炮口初速还低,和海军88L45高射炮炮口初速一样。 所以说问题出在88L56战车炮上,而不是88L56本身的问题。 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发展88L56强装药版战车炮。 历史上德三就在虎的主炮选择上,提出过88L56强壮药版,和88L56阉割版,105L47,一起作为三个方案提出过。 德三计划的88L56强装药版,发射He炮口初速940,半穿甲弹920,Ap900,明显高于88L56高射炮发射三种弹药的炮口初速820/810/800,更高于88L56战车炮和88L45高射炮的790/780/770。 穿深应该能达到1000米处130/30度,明显高于88L56高射炮的1000米处106/30度,更高于88L56战车炮和88L45高射炮的1000米处99/30度,接近105L47的穿深1000米处133/30度、比美的90L50,914米处121/30度穿深好强。 历史上88L56为了保证He身管寿命1万发,Ap身管寿命2600发,搞了小药室,发射药量2.9Kg,别说不如88L71的5.1Kg,不如75L70的4.0Kg,甚至不如博福斯75M1929高射炮的3.0Kg。 所以说,增大88L56发射药量,大大增加88L56炮口初速和穿深,增强88L56战车炮威力,而不是像历史上阉割88L56战车炮才是正道。 这样老虎主炮方面就有了对抗红毛100/122和美英90L50、17磅炮的能力,倾甲虎甚至不需要更换主炮,就可以对抗Is2和M26。 88L45不是不可用,Km41的身管重量960Kg甚至低于75L70的1000Kg,更远低于88L56的1350,88L71的1605,因此牵引反坦克炮放列重最多是75L70Pak42的1725Kg,只有88L71Pak43放列重4.4吨的三分之一,因此作为牵引反坦克炮非常合适。 作为其75L46的后记型号,以及最后一种牵引At都是非常合适的。 也就是说把88L56强装药版作为坦克炮,作为老虎倾甲虎以及45年中坦的主炮,而把轻量化的88L45Km41作为最后一种牵引式反坦克炮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把88L56强装药版作为坦克炮,作为老虎倾甲虎以及45年新中坦的主炮,而把轻量化的88L45Km41作为最后一种牵引式反坦克炮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二战德三完成地中海战略,拿下波斯湾油田,有了足够的石油 首先说明的是二战时期波斯湾油田产量不比今天,加起来只有1500万吨的年产量,只有红毛石油产量的一半。 但是拿下这个油田,也会使德三手中的石油年产量从1000万吨规模增加到2500万吨。再加上最高峰月产量70万吨,计划月产量100万吨的合成燃料产量,也就是年840-1200万吨的合成燃料产量,德三手中的石油资源已经超过了红毛40年的3000万吨年产量,更是红毛42-45年石油年产量2000万吨的两倍。 所以说即使不发动巴巴罗萨,德三的石油资源也足够德三二战中使用的。 德三有了足够石油资源,会对二战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不需要发动巴巴罗萨,从红毛手中夺取石油资源了。 第二,可以维持更大规模的陆海空武器规模。 历史上红毛用了2000万吨石油年产量,维持了一只45年1月,飞机保有数量43300架,第一线作战飞机22600架,坦克自行火炮保有数量32200,第一线坦克自行火炮15700辆的庞大的陆空军。 而历史上德三,即使按照红毛的夸张数据,坦克自行火炮最高峰保有数量不过13200辆,作战飞机保有数量不过7000架。 和红毛陆空军重武器保有数量差距巨大。 而德三拿下波斯湾,有了足够的石油后,陆海空军规模都可以极度扩大。 最低限度和红毛一样,可以拥有保有数量4万架飞机,第一线作战飞机2万架的空军,保有数量3万辆坦克自行火炮,第一线1.5万辆坦克自行火炮的陆军。 另外,因为石油产量大于红毛,德三在海军规模上可以明显大于红毛,不仅仅是维持历史上完成的舰艇,还能维持35-39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完成的全部舰艇,甚至能保障Z计划完成后的舰队规模运作,在Z计划完成之前,则可以保证法意舰队的运作。 也就是说,德三历史上陆海空三军的规模都可以极度扩大。 第三,德三可以维持更大规模的陆军汽车化,空军运输机队扩大,空运规模扩大,海军更大规模的运输舰艇以及商船队的运营。 也就是德三的运力会大大增加,更易于在各地投放自己的军队,以及保障他们的后勤补给。 第四,德三各类操控技术兵种的训练度大大增加,人员训练规模大大扩大,训练强度大大增加。 代表就是飞行员的培训。德三飞行员在大国中规模最小,战争后期飞行员培训飞行小时最低,根源不是人口,而是缺乏燃料。所以只有美英苏飞行员数量的零头。 而燃料足够之后,德三飞行员,坦克兵汽车司机,军舰潜艇舰员艇员的保有规模,培训人数,训练强度都会大幅上升。 第五,极大增加德三发动战役的规模以及投入的兵力兵器数量。 历史上限制德三战役规模的,不仅是兵力兵器保有数量,更直接的是燃料准备数量,这个瓶颈在二战后期尤为明显,也是二战后期,德三飞机坦克保有数量远大于战争初期,但是单次战役投入数量远不如战争初期的根本原因。
夏朝自称可能不是夏,而是“下土” 有网友问过本人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话题目前已经有了准确答案。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用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夏朝或者提到夏,作为夏朝不存在的证据,这个肯定是错误的。 因为目前考古文化已经发现了从王城岗遗址,经由新砦遗址,到二里头-东下冯遗址,组成的完整的商前王朝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个王朝不论叫什么,存在是肯定的。 因为太史公记载的商王世系和商先公世系准确度很高,所有他记载的夏王世系应该也是基本准确的。虽然和商王和商先公世系一样,小部分可能有失误。 但是在涉及到太史公对夏朝的称呼夏的时候,个人以为或许和殷一样,并非夏王朝自称以及商人对夏王朝的称呼,只是周人的称呼。 个人以为,夏王朝真正的自称或许是“下土”或者“下土方(商人对夏朝的称呼)”。 夏是怎么来的?或许就是“下”的同音字而来。 类似于甲骨文中的唐变成了文献中汤,甲骨文中的衣变成文献中的殷。 因为夏的来源和唐虞以及商周不一样,前二者和后二者都是地名,分别来自于古国唐国虞国,周原商水。 而夏则不是地名,而是季节名。这个命名方式和唐虞商周的区别巨大。 更重要的,从商西周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当时中原地区明确的季节区分似乎只分为春秋二季,没有夏冬二季,这就更让用夏来命名王朝名变得莫名其妙。 而下土或者下土方则是由明确文献证据,也有信仰理由,禹平水土,建立下土的王朝和上天相对,下土说明禹建立的是通知整个大地的王朝。 而商人对夏朝的称呼则应该是下土方或者土方。一方面有商颂作为证据,另外也有甲骨文记载的土方作为证据。 甲骨文中记载的土方应该是夏人的后裔,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匈奴祖先夏后氏之苗裔淳维的后代。在夏朝灭亡之后,向北迁徙,和商人继续对抗。 而在商朝控制区内的夏人后裔应该就是甲骨文中的杞侯为代表的。 那么夏朝除了下土这个自称,有没有类似于唐虞商周这样的地名自称呢? 个人以为早期应该是有崇氏这个称呼,中后期则是有洛氏这个称呼,都是夏王朝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而夏后氏则表示的是王族,而不是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架空未来大型航母 目前的18,已经是堪比福莱斯特河小鹰战力的大型航母了,实际上对于本国是比木亥动力更合适的大型航母,个人以为完全可以作为主力航母大规模量产,未来海上舰队的主力。 当然个人以为18美中不足的是升降机比弹射器少一部,所以之后的改进型号,应该和福特一样,在外延斜角飞行甲板后部增加一部升降机,3弹配3升更合适一些。 有网友主张改进4为弹,个人以为以18的动力系统以及吨位来看,还有电弹长度来看,3弹更合适一些,4弹可能超出了实际。 3弹3升配合8万吨常规动力航母最合适,4弹4升还是留给未来的10万吨和1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航母更合适。 有网友坚持木亥动力航母更合适,个人以为,大型常规动力航母更符合本国现实。 木亥动力航母相较常规动力航母的优势,很多网友都清楚,这里就只说说劣势。 第一,同样吨位,木亥动力航母造价和运行费用都更高。 第二,木亥动力航母维修保养都远比常规动力航母复杂。 第三,木亥动力航母的战备率妥善率都比常规动力航母低。 第四,战伤后,维修速度也比常规动力航母低。 第五,战损后,带来后果闭常规动力航母大的多,特别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和常规动力航母损失后的影响是本质性差别。 这对于防御作战为主,作战区域在本国近海比例更大的本国来说,尤其严重。
谈一下两栖攻击舰的由来 从小仓龙的发言看出来,很多网友对于两栖攻击舰的定位和由来都不清楚,所以在此就讲一下。 首先,和多数网友的印象不一样,两栖攻击舰的定位并不是轻型航母,也不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进行作战的舰艇,他的主要任务,是搭载直升机和登陆艇,同时进行垂直和水面两重登陆。也就是主要任务是登陆而非航空作战。 因此两栖攻击舰在直升机大规模使用之前,是无法产生的,因为固定翼飞机是无法像直升机一样,进行滩头垂直登陆的。 其次,两栖攻击舰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并不是二战后直升机实用化之后,立即出现的。 二战后,首先出现的是直升机登陆舰,代表是美的硫磺岛级,还有美的阴帝改装的部分二战老航母,都是不能搭载登陆艇,只能搭载直升机垂直登陆。 之后,把搭载登陆艇的船坞登陆舰和搭载直升机的直升机登陆舰结合起来的是塔拉瓦级,这才是两栖攻击舰的产生的标志。 最后,目前的两栖攻击舰,主要任务仍旧是登陆作战而非航空作战,能搭载固定翼飞机进行航空作战,实际上因为两点。 第一,搭上了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科技顺风车,有了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后,才可以在没有弹射器的直通飞行甲板上起降固定翼飞机作战。 这个看塔拉瓦级最初服役的时候,就很清楚,虽然吨位达到了3.93万吨,但是没有引进海鹞之前,仍旧只能搭载直升机。 第二,因为各国海军规模缩减,缩减海军经费,大国没有轻型中型航母,多数中等海军国家因为各种原因不建造轻型中型航母,最后就赶鸭子上架,把处于轻型中型航母吨位,有航空甲板的两栖攻击舰,客串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轻中型航母使用了。 说穿了两栖攻击舰搭载固定翼飞机进行航空作战,不过是一个兼职而已。
武器的战损和过时的关系 和对于人员伤亡的误区一样,网络上的人对于武器战损也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关注,在他们眼里,一种武器出现大规模战损,大嘴一张就说这种武器过时了。代表就是盯着两能战争中Mbt的损失不放。 这个纯属笑话,因为势均力敌的大国间的大规模战争,任何武器大规模损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代表就是二战, 英美在欧洲战场损失飞机7万袈,其中战斗损失4万。 红毛损失飞机106400架,其中作战飞机88300架。 德三损失飞机7万袈。 如此巨大的战损数字,是否说明二战时期飞机过时了? 还有坦克装甲车辆的损失,德三在东线损失2.56万辆Afv,红毛甚至损失9.65万辆! 能否说明二战时期坦克过时了? 更逗的是,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只盯着自己宣称过时武器的损失数字,而对于其它武器的损失数字,视而不见。 代表就是吹嘘步战车,火炮,无人机代替Mbt的人,对于两能战争中,上述武器的损失数字视而不见,装不知道,上述武器的损失数字都大于Mbt的损失数字。 其实,用武器的损失说明武器的过时,说穿了就是两点, 第一。不了解战史,不清楚历史上大国间大规模战争中,武器的巨大损失。 第二,不清楚何为武器过时? 不是看武器是否有巨大损失,而是看战争中,是否有别的武器代替该武器的作用。 简单说历史上的代表就是 冷兵器为何过时了?因为有热兵器代替。 弓弩为何过时了?因为有火枪火炮代替。 骑兵为何过时了?因为有装甲兵代替。 Acr为何过时了?因为有Bc代替。 Bb为何过时了?因为有Cv代替。 …… 所以说,一种武器有替代者出现,那么自然过时了,而没有替代者出现,损失再大,照样得继续使用!
戏说历史(五)夏朝的自称可能不是夏 有网友问过本人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话题目前已经有了准确答案。 虽然很多人都喜欢用甲骨文中没有记载夏朝或者提到夏,作为夏朝不存在的证据,这个肯定是错误的。 因为目前考古文化已经发现了从王城岗遗址,经由新砦遗址,到二里头-东下冯遗址,组成的完整的商前王朝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个王朝不论叫什么,存在是肯定的。 因为太史公记载的商王世系和商先公世系准确度很高,所有他记载的夏王世系应该也是基本准确的。虽然和商王和商先公世系一样,小部分可能有失误。 但是在涉及到太史公对夏朝的称呼夏的时候,个人以为或许和殷一样,并非夏王朝自称以及商人对夏王朝的称呼,只是周人的称呼。 个人以为,夏王朝真正的自称或许是“下土”或者“下土方(商人对夏朝的称呼)”。 夏是怎么来的?或许就是“下”的同音字而来。 类似于甲骨文中的唐变成了文献中汤,甲骨文中的衣变成文献中的殷。 因为夏的来源和唐虞以及商周不一样,前二者和后二者都是地名,分别来自于古国唐国虞国,周原商水。而夏则不是地名,而是季节名。 这个命名方式和唐虞商周的区别。 更重要的,从商西周甲骨文和金文来看,当时中原地区明确的季节区分似乎只分为春秋二季,没有夏冬二季,这就更让用夏来命名王朝名变得莫名其妙。 而下土或者下土方则是由明确文献证据,也有信仰理由,禹平水土,建立下土的王朝和上天相对,下土说明禹建立的是通知整个大地的王朝。 而商人对夏朝的称呼则应该是下土方或者土方。一方面有商颂作为证据,另外也有甲骨文记载的土方作为证据。 甲骨文中记载的土方应该是夏人的后裔,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匈奴祖先夏后氏之苗裔淳维的后代。在夏朝灭亡之后,向北迁徙,和商人继续对抗。 而在商朝控制区内的夏人后裔应该就是甲骨文中的杞侯为代表的。 那么夏朝除了下土这个自称,有没有类似于唐虞商周这样的地名自称呢? 个人以为早期应该是崇这个称呼,中后期则是有洛氏这个称呼,都是夏王朝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而夏后氏则表示的是王族,而不是对应于地名的自称。
F15的优点和缺点 先说优点, 一,机体结构设计和材料技术先进,重量轻。 F15机体尺寸和米格25接近,比F4略大,但是机体空重12.7-13.3吨,比F4的14吨都轻,更是远低于米格25的20吨。 二,载重系数高,外挂重量大。 F15A,机体空重12.7吨,最大起飞重量25.4吨,载重系数已经超过1。 15C,空重13.3吨,最大起飞重量30.84吨。载重系数达到了1.32。 15E更进一步,空重14.5吨,最大起飞重量36.28吨,载重系数达到了1.5! 三,发动机先进, 最初的F100-Pw100,干推重比高达8.4,推力25000磅/11340Kg, 即使提高可靠性改进后的F100-Pw220,也有10820Kg推力,干推重比仍然有7.5左右。 后来15E装的F110-Ge100,推力12500,F110-Ge129,推力13200。 四,推重比高,空战能量大。 F15从服役以来,就是推重比最高的三代机,就以15C为例,正常起飞重量推重比1.07,空战推重比1.27,格斗推重比1.32。都是三代机中第一。 五,翼载低,机动性好。 F15在爬升率三代机中第一,比16和29都强,别的机动性能,例如水平机动性能/盘旋半径,瞬盘,稳盘,滚转,加速性能,在三代机中都位居前列。 六,超音速性能优秀,适合截击任务。 最大速度M2.5,三代机中最快,最大带弹速度M1.81,也是三代机中前列。 可以替代原先专业截击机了。 七,起降距离短。 起飞距离254,着陆距离762,比二代机短了太多,三代机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八,航电设备先进。 15的Apg63是火控雷达的经典,具备完善的下视下射能力。 雷达孔径和探测距离虽然小于Awg9,但是工作模式却远多于Awg9,也是第一种称得上完全的三代机Pd雷达。 后续又陆续改进出来Apg63V1/V2/V3,Apg70,Apg82,大猫退役后,火控雷达始终维持三代机三代半机中第一的性能。 九,武备先进。 最早装备的Aim7F是第一种下视下射中距弹,之后的Aim7M,Aim120A/B,Aim120C5/C7,Aim120D,也都继续维系了自己中距弹中性能第一的位置。 说完了优点,该说缺点了。 第一,气动,就是一个二代半气动,明显不如三代升力体气动布局的升阻比。 第二,机翼简化,连三代机标配的前缘机动襟翼都没有。 第三,静稳定气动布局,机械操控,只是有机械增稳。 第四,作为重战,内油只有5.28-6.11吨,内油航程只有1930-2220,和双发中战差不多。 第五,作为重战,机头雷达天线孔径太小,只有838,比大猫的914都小。 第六,作为重战,缺乏远距空空导弹。
说一下红毛技术验证机 冷颤时期,技术验证机的研制数量,能和美的相提并论的只有红毛了。 但是红毛和美的相比、技术验证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红毛技术验证机的种类型号比美的都多,基本上达到了同一时期每个飞机设计局都有相同气动布局的技术验证机。这样即使战机研制下马,也可以积累足够数量的气动布局资料。 缺点则是,同一时期技术验证机,气动布局雷同,有重复建设之嫌。直接后果就是技术验证机种类数量虽然多,但是测试的气动布局反而不如美的数量多,气动布局技术储备也明显不如美的。 最典型的2个例子, 例一是,50年代末,当美的把后掠翼稳定在45度后掠角,逐步挖掘45度中等后掠翼的潜力的时候、红毛却在一味加大后掠角,最后达到了E2A和苏7的60度后掠角,再提高速度的同时,带来了后掠角过大引起的诸多问题。 例二则是,60年代末,各国空军都在计划研制起降距离短的战斗机。 当时道路有至少4条。 1,升力发动机的垂直短距起降类型。 2,Vg翼 3,前缘缝翼+襟翼 4,鸭翼 而红毛的技术验证机,只搞了1/2,对于3/4则熟视无睹,明显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很多人质疑红毛米格23/27,苏15为何不用中后掠角后掠翼和鸭翼,根源就是60年代红毛根本就没有这两种气动布局的技术储备。 所以说,借鉴历史上红毛技术验证机的优点和缺点,对于新兴航空工业强国、绝对是有积极意义的。
架空螺丝空军战机发展 时间2000-2022年 具体分为两个方案,其中轰炸机/攻击机架空二者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战斗机。 一,先说轰炸机/攻击机,分为三大类,五种,都是旧装备改进。 1,其中战略轰炸机,还是改进现实中的三架马车,图160,图95,图22M。 2,但是复产对象,不是图160M,而是图95,不过不是原先的涡轮螺桨型号,而是涡扇动力图95,也就是4台D30动力图95。 3,前线轰炸机,仍旧是改进苏24,没有钱重点改火控系统,如果有钱可以考虑部分机队换Al31涡扇发动机。 4,不发展苏34,这个项目直接下马,仅作为技术验证机制造。 5,强击机,仍旧是改进苏25,重点改火控系统。 二,战斗机方案一,保留苏27/30系列,以Al31系列作为主要发动机,废弃米格29和Rd33系列。 这其中包括, 1,改进苏27, 2,改进苏30 3,和现实一样将阿三的苏30Mki装备本国,不同的是,编号用苏35,而不是苏30,和阿三一样的双座型号用苏35Bm的编号,在其基础上发展单座型号,用苏35Sm的编号。 4,停止发展现实中的二代苏35,仅作为技术验证机制造。 5,研制单发Al31轻型战斗机,S55/56,作为苏27/30/35机队的补充。 三,战斗机方案二,废弃苏27/30系列,停止发展苏30Sm/35,以米格29/35系列为主力。 1,发展米格29的现代化改型,米格29M2/K2。 2,发展29的扩大型号,30吨级的米格35, 3,重启单发的米格33。 四,四代机研制。 1,和现实一样,02年立项研制双发四代机苏57,10年首飞,但是提前到17年用117动力入役。 2,和现实一样,研制单发四代机苏75,但是提前到10年立项,17年首飞,21年用117动力入役。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