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攻夜习
晓攻夜习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76
粉丝数: 4,686
发帖数: 386,769
关注贴吧数: 242
步战车不是轻坦突击炮坦克歼击车,不需要重火力 这也是红毛研制步战车的时候的误入歧途,在步战车上配备73/100低压炮,企图用步战车客串轻坦两栖坦克,实战结果惨不忍睹,光是殉爆就成了Bmp系列的最大短板。 事后红毛螺丝也修正了这个错误思路,用仅仅使用30机炮的Bmp2/Bmp3M,代替了使用73/100低压炮的Bmp1/3,充分证明了之前中大口径低压炮主炮思路的错误。
步战车不是两栖坦克,不需要浮渡性能 这也是红毛发展步战车的误入歧途之一,用步战车客串两栖坦克! 所以说很多人用这个性能衡量步战车是否成功,是纯笑话。 最简单的理由,Mbt都没有浮渡性能,不能浮渡过河,Mbt过不了河,步战车自己浮渡过河,独自过去后,遇上对方坚固工事和重火力或者装甲部队反击,不是找死是什么? 所以说步战车拥有Mbt一样的机动能力就行了,Mbt不能浮渡,步战车也不需要浮渡性能,Mbt需要过河舟桥,步战车一样需要就行了。Mbt有潜渡能力,步战车也有潜渡能力就行了。
Bmp3防护性能 具体分析一下
步战车的本质 有人连步战车定义和本质都不清楚,就敢出来瞎扯淡! 步战车就是在战场前沿,为了保证步兵安全伴随坦克行进,搞出来的步兵运输车。 伴随坦克以及保证步兵安全是第一位要求! 步战车不是轻坦突击炮坦克歼击车,因此对火力没有硬性要求。 步战车带重火力,搞什么步战车,直接用轻坦,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不就行了? 而装甲输送车和步战车的区别就是防护性能的差异,只能防御枪弹的轻防护叫装甲输送车,能防御机炮炮弹和以上的叫步战车,而不是火力区分!犹大雌虎只有12.7机枪,但是用重防护,照样叫步战车!
红毛30炮穿深不等于当今世界的30Apfsds穿深,前者小很多 很多谈及步战车防护性能的人,总是不知道或者装不知道这种常识,把红毛30炮穿深等于当今世界的30Apfsds,进而得出来Bmp3这些薄皮大馅货色有防御30炮能力的结论,这就是标准的瞎扯淡。 先是红毛30,2A42/2A72弹药穿深: Ap-I,700米处20/60度,1000米处18/60,1500米处14/60,1000米处44垂, Apds,1500米处25/60,1000米处62垂, Apfsds,1000米处79垂。
有人竟然不知道Mbt和步战车都是排级联合作战!以为步战车是落单 就以现在螺丝为例,前线甚至都到了连级合成,步战车和Mbt各几辆配合作战,步战车伴随Mbt作战,反过来Mbt也伴随步战车火力支援! 不是某些人以为的Mbt和步战车都是落单状态! 所有某些人大声嚷嚷的步战车配备100炮进行火力支援,打击野战工事,这个任务伴随的Mbt完全可以完成,不需要步战车再配备火力完成!
有人敢吹22.4吨的Bmp3改能防御30Apfsds! 这货估计真不知道目前的30Apfsds穿深已经到了1000米处100垂穿! 22.4吨的Bmp3拿头来防御!
Mbt打步战车是常态,步战车打Mbt是特例,不能用特例以偏概全 有个M2打T90的例子就拿出来作为证据,难带不知道这个例子之前和之后,M2步战车被Mbt击毁了多少?而Mbt被M2步战车被击毁几辆? 怎么可能一个特例来说明,步战车面对Mbt有一战之力呢?
Bmp1/3是误入歧途,坦歼和运兵车合二为一是更错误的歧路 红毛Bmp1/3的思路是步战车发展路线上的歧路,因为搭载了中大口径低压炮,导致了防护差,火力过剩,火炮和弹药占据过多车体空间,易殉爆,步兵空间狭小等致命问题。 而某人架空的步战车=坦克歼击车+运兵车,要求更强大的火力,因此比Bmp1/3更加误入歧途。 可以明确的说,坦克歼击车+步兵运兵车=移动棺材 同样的重量,防护低于任何相同火力的坦克歼击车和相同运兵数量的步战车。相同的防护,重量大于任何相同火力的坦克歼击车和相同运兵数量的步战车。 更别说弹药陪伴步兵这种极品配置 其实某人架空的东西有现成的例子,就是犹大梅卡瓦,但是实战结果证明,完全是坑货。
再谈二战中坦主力为何是30吨级 原因很简单,就是发动机限制, 二战能够大规模量产,也就是5万台左右,最大功率发动机就是450-500Hp,而这个功率,中坦还得有一定的机动能力保证,所用30-35吨是最合适的重量区间。 就是红毛和美的,700Hp功率级别的发动机,也是计划中,而没有大规模量产。 有人会说Hl210/230和流星,这二者产量各自只有9000台左右,后者大部分产量还在二战后。 有人会说M26,问题是二战生产的M26,重量虽然达到了42吨,但是发动机可是继续用的M4同款的450-500Hp发动机,换700Hp发动机得到二战后的M46。 有人会说Kv的V2版到了600Hp,但是那是超频的结果,Is的V2版就调回了520Hp。 而且就是450-500Hp发动机,能足量供应的也只有红毛,美的一开始都做不到,否则不至于在M4的发动机上,搞了那么多花样。
目前对于美的来说,F35基础上搞一款瘦身版双发中推空优战机是急需 六代机十年内搞不定,22最迟到30年估计就退完了 所以飞猪搞一款瘦身版双发中推空优机型还是需要的。 那么飞猪能否从单发大推改成双发中推呢? 肯定可以,历史上战机用单台大推力两台小推力航发都是自由转换的。 幻影2000有双发版幻影3000 双发版F5A/E有单发版F5G/20,Idf有单发改型T50。 飞猪要是改双发中推F414,延长机身之后,性能比现在只强不弱,原有的致命弱点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戏说历史(七)东西魏之菜鸡互啄 有人说三国是菜鸡互啄,其实真正菜鸡互啄的是后三国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梁/陈。
二战新发现 二战是美的和吴国联合打击小胡子大胡子
戏说历史(六)冷血与热血 在本国古代搞整治,想成为优秀的胜利者,需要的是很多互相矛盾的特性。 其中冷血与热血就是一对互相矛盾的素质,对于自己的对手、盟友甚至主君冷血,才能成为一个胜利者,对于天下苍生热血,心存怜悯,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胜利者而非而非一个独夫民zei
发现网友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涡喷发动机最先进的也只是二代发动机 直接给涡喷发动机贴上二代标签,实际上三代航发时代,用新一代涡扇发动机的核/心/机,都有新一代涡喷,例如美的的Pw1120,就是F100的涡喷发动机版本。 这方面红毛尤为特殊,他的一大特色就是70-80年代研制涡扇的时候,继续研制涡喷, 例如R35,就是和初代Al31差不多同时期的产品。 而且R35还不是最晚的,80年代还有14吨推力的R100,只是没有投产。 所有从服役和研制时间来说,R35和R100都不是二代涡喷,推重比都不低于同时期涡扇 例如和R35同时期的涡扇,初代三姨夫,毛标推重比只有7,比R35的7.2还低。 所以发动机划代红毛二代涡喷是R11,R15,Al7,二代半涡喷是R13/25,R27/29,Al21,R15Bf2, 而R35严格说应该是准三代涡喷,因为服役时间到了76-78年了,比F100服役时间都晚。 所以一些网友认为R35是二代涡喷发动机,并且质疑R35的推重比不可能那么高,就是明显的对于涡喷发动机发展历史以及红毛航发发展史不了解的结果。
架空果脯的发奋图强(六)矿业 历史上果脯的工矿业,一塌糊涂,能源产业中石油天然气等于零。 本架空就在奋发图强版果脯的整治和财政基础上谈谈矿业
电车也应该计算碳排放 因为本国电的来源大部分是火电,火电生产都是需要碳排放的,而且报废电池的销毁也是需要碳排放的。 所以电车的碳排放数字也应该发布,应该用电数乘以每度电的碳排放数,再加上处理报废电池的碳排放数,就是电车的碳排放数据。
那些说电车有足够电能开空调的主能否解释一下 我连打四次网约车,都是电车,都不开空调是为什么?
证明一国航空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拿Ppt出来当证据那是最大的笑话! 最逗的就是一群拿着J9/11/13,Q6,Ppt吹嘘的人,好歹你也拿造出来原型机的吹啊? 一个Ppt有啥可说的,连个样机都没有造出来,还吹! 其实这些Ppt吹子明显是脑缺氧,你吹这些,不如吹嘘Df104/107/113/109! 这些Ppt在自己的时代,可比J9/11/13,Q6先进多了! 就那个Df109的Ppt,50年代,M3.5倍音速,拿出来吹多有面子? 不比吹Q6Ppt强多了? 吹飞机制造能力和航空技术水平的时候,拿Ppt出来作为证据,一看就是缺乏基础教育! 连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这些成语的意思都不知道!
70-80年代研制单发斯贝动力战斗机直接引进生产幻影F1就行了 不用自己设计,自己设计反而很容易失败。斯贝曾经计划安装在幻影3出口袋鼠国型号上,说明斯贝和阿塔9可以互换,所以F1也能采用。
架空本国坦克炮 先列一下具体型号,截止2000年 76L42 85L53/55 100L54线 100L55滑 100L47滑 100L63滑 105L51/52线 105L59线 120L48滑 120L48/50/52滑 120L58
抗战果脯游击部队架空(二)编制 平常最大编制为总队(师),有需求可以在之上设纵队(军级)。 总队之下编制为支队(团),大队(营),中队(连),小队(排),分队(班)。 总队辖3-4个支队,支队辖3-4个大队,大队辖4中队(3步兵中队,1火器中队),中队辖4小队(3步兵,1火器),小队辖4分队(3步兵1火器)。 小队支援火器为轻机枪, 中队支援火器为50掷弹筒, 大队支援火器为60迫击炮,重机枪, 支队支援火器为82迫击炮,37平射炮, 总队支援火器为,70(92式)步兵炮,105迫击炮,13.2战防枪,13.2高射机枪。 纵队支援火器为,75步炮/山炮(克式,41年式,94式),120/150迫击炮。
架空中坦/Mbt发展 先说架空中的中坦/Mbt型号,截止2000年 56式中坦,T34-85 59式中坦,T54A,现实中59, 69式,现实中69式, 79式,120主炮Mbt,为69底盘搭配122炮塔,现实中79为69-3, 88,现实中88, 89,引进的豹1防护强化版, 96,现实中88C/96,120主炮, 98,现实中99,120主炮, 99,豹1复合装甲版,120主炮。
架空抗战果脯为何用2种手枪/冲锋枪弹 冲锋枪弹肯定是763毛瑟更合适,初速高,动能大,有效距离远。 毛瑟763/鸿毛762几款冲锋枪,有效射击距离都是200,几乎是9鲁格的有效射击距离100的两倍就是证据。 但是因为冲锋枪使用手枪弹。最好和手枪弹共用,减少弹药种类,所以9鲁格要比763毛瑟强,因为后者不适合作为手枪弹用,而前者则能勉强作为冲锋枪弹用。 与毛瑟763类似的还有美妖爱用的45Acp,这个就是只适合作为手枪弹用,完全不适合作为冲锋枪弹用。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763毛瑟只在鸿毛系国家手枪冲锋枪使用,45Acp只在美妖手枪冲锋枪使用,而中庸的鲁格9X19,却大行其道,全球的手枪冲锋枪都用。 这个是当时世界上的情况,果脯的情况完全与之不同。 首先,民国手枪弹因为引进的是勃朗宁为主的手枪,手枪弹一直是7.65X17,也就是32Acp。 其次,因为民国大量引进毛瑟手枪,所以7.63X25是第二大规模手枪弹, 最后,民国引进使用9X19鲁格手枪弹的手枪很少,因此9鲁格的使用量微乎其微。 而且和前两种弹民国有现成生产线,可以自产不同,9鲁格民国没有生产线,全靠进口。 所以说,果脯采用7.65X17,和7.63X25作为制式手枪弹,不过是承认现实而已,是最好的选择。 而引进9X19代替两种弹,则得全新重开,相当于增加一种弹药,而且旧枪械用不了这种弹药,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抗战果脯游击部队架空(一)装备 抗战中果脯是需要较大规模游击部队的,不过和历史上不同,这种游击部队应该是和正面战场配合,主要用于截断鬼子后勤补给,偷袭鬼子后方重点目标。
公痔宣传的又一个欧美神话的破灭——言论自油 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是你得说和我相同的话!
西方历史学在东西方历史上的双标 发现一些在古吧发言的人也是这个双标思维模式
虎1和虎王炮塔的座圈直径 虎1和虎王炮塔座圈直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都是1850,另外一种是1780/1810,前者更可靠一些。 即使是后者,虎1和虎王炮塔座圈直径也是接近的,虎王能用的炮塔,虎1应该也能用 保时捷虎P就是直接换了保时捷虎王炮塔。倾甲保时捷虎Vk4502P就是Vk4501P直接换了保时捷虎王炮塔和88L71主炮 虎1底盘,不仅可以换保时捷虎王炮塔,甚至可以直接在原炮塔搭载88L71。虎1就有原炮塔直接换88L71的改型。 所以不论是换88L71,还是倾甲化改造,都是不需要换底盘的,虎1底盘可以继续用 虎1底盘倾甲化,配上88L71主炮保时捷虎王炮塔,足够能代替虎王 德三为何不在虎1车体做倾甲改进,用保时捷虎王炮塔的倾甲虎,而是另起炉灶研制虎王,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特性导致的
七成是人家的! 笑看美的对吴援助600亿!
欧美现存史料记载的历史最大的问题是对不上西亚国家现场史料 之前写过一个帖子,说欧美现存史料记载对不上本国史记汉书后汉书魏略四部书的西域记载,这个其实不是最有问题的。 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对不上波斯骆驼等西亚国家的现存史料。 例如列王纪中,记载的波斯四大王朝,为卑诗达迪,凯扬,安息,萨珊,四大王朝,没有欧美历史中的米底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 更不用说列王纪中的记载,亚历山大和菲利普竟然是罗马凯撒!都城在小亚细亚。 如果说列王纪作者,作为一个10世纪人不清楚希腊罗马历史也就罢了,但是搞不清自己的历史,连王朝都搞混,这个就是过于侮辱波斯人的史学水平和记忆了。
说说美的的物价 先从600万叨9只山羊说起
1941年需要重坦1942年需要新中坦1943年需要新重坦 不同时间需求不同,不可能一概而论。 而且新中坦和新重坦不一定需要全新底盘,42年倾甲4号,43年倾甲虎都足够使用,新中坦底盘不三不四可以42年服役,就算是到了43年服役都来得及。 43-45年倾甲4号不三不四倾甲虎足够使用。
全自动导弹 自己会挖坑的导弹!
讲个笑话——西方新闻报道准确真实及时 这些年特别是2020年后发生的事情,真是彻底把80-90年代公知营造的这个神话粉碎了。 尤其是现在,犹大天天批准阵亡,美的天天传染性脑震荡,当真是把西方新闻报道的最后的遮羞布都撕下来了!
全球防空系统拦截率 1.Tw地区210% ,不但可完全防御并且同时可反向打击 2.西吴100% ,完全防御自身没有任何损失。 3.犹大99% ,目标建筑仅仅极轻微伤,自身防御弹片划伤自家小女孩1人。 4.霉锅98%,完全防御,所有士兵被导弹命中后最多脑震荡啥事儿没有睡一觉就好了,仅死亡3人。 5.南棒拦截率97%,全部用脸接80后火箭弹。
二战时期重坦是必须的,侧后部防护薄弱的准重坦是死路一条 二战时期不比现在,当时大量的小口径反坦克炮的存在,让侧后部防护成为生存的关键,也是坦克生存概率最大的依托。 黑豹这样的侧后部防护40的准重坦,连长45At都防御不了,被偷鸡概率太大了,白瞎了自己的长身管火炮和堪比重坦的正面防护。历史上黑豹被T70击毁,就是最好的证据。 有网友说,虎/虎王的侧后部也防御不了苏85和美76,所以无用,这个就是笑话。 明显看不到虎/虎王的侧后部能防御苏长45,76,美37,75, 战场上,是这些火炮多,还是苏85和美76多? 防御不了苏85和美76,死亡概率比防御不了苏长45/76,美37/75,低多了! 实战也是如此,虎1还是虎王,因为侧后部被击毁的战例比黑豹少多了。 充分说明二战时期,全向防护的重坦比只能防御正面的准重坦生存能力强多了。
有关商朝的错误认识 现在网络上很多文章以及发言,涉及到商朝都是一堆错误,本帖就是对于这些错误的一一更正。
肉烂嘴不烂 犹大宣称这次波斯袭击,零死亡!结合它宣称六个月加萨战争总计死亡600多人!当真是奇迹的国度!
架空轻型坦克发展 先说一下架空中的具体型号,截止2000年: 54式炮战车 56式轻型坦克 59式轻型坦克 60式两栖坦克 62式轻型坦克 63式两栖坦克 70式空降坦克 62A 63A
黑豹最大问题是底盘成熟度,是明显不如虎1底盘的 有网友架空黑豹换88L71主炮,这是明显没有意识到黑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黑豹最大问题不是主炮问题而是底盘成熟度问题,和虎1相比,机械问题太多,44年11月才解决了大部分机械问题。 所以43-45年,黑豹是不适合量产的。即使用88L71主炮当重坦也肯定不如倾甲虎。 黑豹底盘问题比虎1多的多的根源是赶工太急了,41年11月立项,42年9月才造出来无炮塔样车,43年1月就定型服役,43年7月上了战场还能自燃。 这样的底盘是肯定不适合在43-45年大规模量产的。 所以有现成的成熟的虎1底盘不用,非要用不成熟的黑豹底盘搭载88L71,这个不是强迫症是什么? 43-45年,上88L71的最好平台就是虎1底盘,最好的产品就是配备保时捷虎王炮塔的倾甲虎。 上88L71的黑豹2可以搞,但是得放在45年之后才行。43-45年搞这个,把这个当中坦,那是作死。而把这个当重坦,也明显不如88L71倾甲虎。 而且配备了88L71的黑豹2也控制不在45吨,美的数据47吨应该是黑豹2底盘上黑豹G炮塔的重量,甚至可能只是底盘重量。47吨底盘加上7.5吨黑豹G炮塔重量,正好是55吨。 真实的88黑豹2,配备88L71狭型炮塔之后,重量大概率最少也要达到多数书籍说的55吨。比网友说的45吨至少多10吨。 而且这个55吨88L71黑豹2性能仍然不如88L71倾甲虎, 一是车体防护不如倾甲虎。 二是炮塔空间远小于倾甲虎的保时捷虎王炮塔。 所以说就是不说底盘成熟度,机械故障率,单论纸面性能,88L71狭型炮塔黑豹2也是不如保时捷虎王炮塔倾甲虎的。 简单总结一下,88L71,43-45年只能当重坦主炮。 而最合适的重坦底盘就是虎1底盘,最合适的搭载88L71主炮的重坦就是虎1底盘+保时捷虎王炮塔的倾甲虎。 88L71,45年后可以当中坦主炮,试验场磨合之后的黑豹2在45年之后可以当中坦。 但是43-45年是没有黑豹的空间的,当中坦不如倾甲4号和不三不四,当重坦不如倾甲虎。
有关三公九卿制度 秦灭六国后采用三公九卿制度,这个传统说法是错误的。 秦和西汉初期中期三公不存在,御史大夫和丞相太尉不是平级,低一级。 秦制,丞相和太尉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三者不是平级关系。 而且秦汉的卿不止九卿,应该叫诸卿。 三公出现是西汉后期,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改成司徒司马司空之后,这个时候御史大夫改的司空才和丞相太尉改的司徒司马平级了。 到了东汉初年,三公又改为太尉司徒司空,稳定了近二百年直到东汉末年阿瞒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
三谈抗战使用迫击炮滑膛还是线膛——开技术天眼就是画饼充饥 有人发帖说,抗战使用线膛迫击炮要开技术天眼,用二战后的120线膛迫击炮甚至迫榴炮说明自己的理论,这就是标准的瞎扯淡。 因为你不可能超越时代技术局限谈架空武器,最简单的道理,二战后的迫击炮技术,二战时期能用吗?你穿越过去给他们用吗? 谈二战是否用线膛迫击炮代替滑膛迫击炮或者山野炮,你的用二战时期的线膛迫击炮举例才行。 而二战时期的线膛迫击炮,雄辩的说明这位的说辞就是瞎扯淡! 首先是德三的Nbw40,后装填,有点后世迫榴炮的感觉,但是重量高达800Kg,射程却只有6350米!比同重量75山炮射程近多了,命中精度更不用说了,和身管火炮没有可比性。 更可怕的这个货造价,高达14000Rmk,是同口径Nbw35的1500Rmk的10倍。 要这货有啥用? 其次是美的线膛107迫,射程相比同口径苏滑膛107迫,还短的多,4000对6300,唯一优势就是弹重11.5-14.5Kg,大于苏107的8-11Kg。 但是对应的是昂贵的价格,大约是自己的81迫击炮的5倍,比苏107迫相对于自己的82迫的价格3-3.5倍贵,甚至比苏120迫相对于自己82迫的价格4倍贵。 你说要这货有什么用?要美的107线迫为何不要苏107/120滑迫? 所以说,看看二战线膛迫击炮什么性能,就知道,抗战别说用107/120线膛迫击炮代替75山炮105榴弹炮,就是代替105/107/120滑膛迫击炮都是没戏的!
再谈倾甲4号 有网友发帖问4号为什么不改倾甲,从别的网友发言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倾甲4号的问题,很多网友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在本帖都详细说一下。 一,德三为何不改4号为倾甲? 就是一个懒惰,和为何不改虎1为倾甲一个道理。 二,4号能否改倾甲? 完全可以,现实有4号坦克歼击车,车首都改了倾甲。 更不用说,历史上克虏伯有倾甲4号改进计划,代号9/Bw, 再加上二战一堆垂甲坦克改倾甲的例子,足够说明,某些人说的4号因为变速箱布局和检修口布置无法改倾甲的理由站不住脚。 三,4号改倾甲会超重,达到30吨 这个言论有克虏伯倾甲4号计划,重27.2吨否定,特别说明的是,该计划加强了侧后部装甲到40厚度,如果继续沿用之前的30/20厚度,重量肯定轻于27.2吨。 四,4号改倾甲也无法弥补炮塔前装甲厚度50的防御弱点。 这个换炮塔就行了,历史上德三搞出来简化版4号炮塔,前部80,侧后部40的防护水平,足可以修正4号炮塔的前脸防护Bug了。 五,倾甲4号的机动能力不行。 如前所说,即使加厚了侧后部防护的倾甲4号,重量也只有27.2吨,比4A坦克歼击车和灰熊的28.2吨还轻,所以倾甲4号机动性能肯定是堪用的。 而且,历史上德三搞过Hl120超频版,最大功率320Ps,倾甲4号如果换这个发动机,吨马力是12Ps/T,和4号H/J是一样的,机动性能应该也一样。 六,倾甲4号防护性能和垂甲4号没有本质差别。 这个就是明显不知道大倾甲装甲对于防护的加成作用了。 倾甲4号首上50/55度,能在1000米处防御苏85/美76的普通弹,而垂甲4号车体前部的80做不到,这在实战中可是有本质差别的。 因为4号击穿T34/M4的车体首上大约是800-1000,能否在这个距离顶住T34-85和M4-76的打击,直接决定4号的生死。 这也是倾甲4号和垂甲4号防护的质的差别。 更不用说,面对Hvap/Apcr等次口径穿甲弹,50/55和80/0防护性能的巨大差距了。 七,有了黑豹不需要倾甲4号 德军编制就是对这种说法的否定,因为黑豹代替不了4号,德三也一直没有停产4号,一直用4号配合黑豹作战,甚至到了45年325的装甲师编制,黑豹和4号依旧是各一半的配备。 所以比垂甲4号防护性能提高了不少的倾甲4号,德三是肯定需要的。 最后总结一下,倾甲4号和4号H/J相比,重量仅仅增加2-3吨,就在防护上达到了T34/M4的水平,用27-28吨重量300-320Ps功率发动机,实现了和32吨/500Ps的T34-85以及34吨/450Hp的M4-76相同的火力和防护性能,性价比是非常高的,也是4号的最好改进结果。
德三在战争初期军工生产拉垮和浮白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没有总动员 最简单的证据,43-45年德三军工生产和39-42年军工生产判若两个国家,难道是43-45年德三和39-42年德三比不浮白了? 所以说德三军工生拉垮乃至于军队数量不足在战争初期的问题,根源是没有进行类似于43年2月的工业总动员和44年7月的人员总动员。
50年代国产化中坦为何最好先引进T34,再引进T54? 原因如下, 一,50年代甚至60年代都没有大规模生产T54的能力。 因为100厚度装甲板,100口径主炮,扭杆悬挂。大规模量产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历史上59也确实在70-80年代才能大规模生产。 二,时间。 59的引进生产是一五无法完成的。而T34是可以在一五完成的,因为装甲板,85主炮,发动机变速箱都是一五能够完成的。所以最晚T34也能在56年完成自产。 三,现成的生产线 T34在50年代捷波有现成的生产线可以引进,而且捷波都是在56年停产T34,引进T34生产线肯定可以用极低的价格。 四,合适的技术吸收。 T54的技术,扭杆弹簧,装甲板(100轧制装甲,200铸造装甲),100主炮,横置变速箱……在50年代对于本国技术难度太高。 而T34的技术,例如螺旋弹簧,装甲板(45轧制装甲,90铸造装甲),85主炮,纵置变速箱,对于本国来说技术更现实。 五,承前启后 引进生产T34,对于吃透T型坦克,以及更好的生产T54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来大规模生产T54也能降低难度。 六,性能堪用 T34的性能在50年代东亚足够,对抗60年代倭奴61式战车性能也足够。 T34底盘的改进潜力还是存在的,至少60年代作为改成100坦克歼击车以及122自行火炮的潜力是肯定够用的。
再谈果脯装备掷弹筒 涉及到果脯装备的50掷弹筒,网友的看法很不一致。 有的网友认为50掷弹筒应该用枪榴弹取代,也有的网友认为应该用45-50迫击炮取代,还有的网友认为有60迫击炮,就不需要50掷弹筒了。 这些看法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有些例如45-50轻迫击炮是代替不了50掷弹筒的,有些例如枪榴弹和60迫则是和50掷弹筒是互补关系,无法替代。 掷弹筒为何无法取代?一个原因就是高性价比, 第一,造价, 在果脯39年装备表中,掷弹筒造价是60元, 是82迫造价的500元的1/8, 37迫(也可能是50迫)造价的200元的1/3, 而另外一份生产表49年造价表中,掷弹筒造价仅仅是枪榴弹造价的4/3, 弹药价格也是如此。 81/82迫弹是7元,37(50)迫弹是5元,掷榴弹是2.5(2.4)元,枪榴弹是1.5元,手榴弹都是0.9元, 掷榴弹的价格接近枪榴弹,比37(50)迫弹价格少多了。 第二,射程 掷弹筒射程220,比枪榴弹射程110远的多,更比手榴弹投掷距离远多了。 比37(50)迫的射程450虽然近,但是改进之后,例如加装有翼弹,就可以达到类似射程。 第三,重量 50掷弹筒的重量2.6-2.7Kg,比37(50)迫的3.65-5Kg轻,更比45-50轻迫击炮的重量8-14Kg轻多了。 第四,准确度 掷弹筒肯定不如45-50轻迫击炮,但是比枪榴弹手榴弹准多了。 所以说,50掷弹筒相比37和45-50轻迫击炮明显性价比更高。 是弥补枪榴弹和60迫射程之间的差距的最好火力支援武器。
肉眼可见的跌落谷底 眼睁睁的看见了当代罗马帝国的瓦解冰消!
再次谈谈抗战果脯步机枪弹 用7.92X57弹壳,10克(154格令)轻尖弹最合适。 12.8克(196格令)重尖弹,因为艇尾弹型、生产性差,造价高,没有必要引进自产,少量进口就行了。 而区分步枪/轻机枪弹和重机枪弹,弹头和弹壳一样,可以用全装药,减装药区分。 全装药用3.05-3.2克发射药,枪口初速889-895米/秒,作为重机枪弹和狙击步枪弹使用。 而减装药用2.3-2.4克发射药,枪口初速755-762米/秒,作为步枪弹和轻机枪弹使用。 这样的做法比用不同口径或者新口径弹效果要好。
反客为主! 97.5%的以色列人没有古希伯来人的基因片段,而80%的巴勒斯坦人拥有古希伯来人的基因片段。巴勒斯坦人是古犹太人的后裔,而以色列是虚构的犹太民族…
太有才了! 犹大宣布撤军原因,加萨蛤蟆丝军事已经不存在!
架空编制中的武器配备必须考虑后勤保障和运输能力 谈武器编制的时候,后勤补给是最重要的因素,不考虑这个谈编制,就和幻想没有什么两样。 例如,有的网友架空37砰砰炮配备在营连级,历史上果脯曾经把20机炮编制在团营级,都是不现实的。 考虑一种武器配备,弹药供给是一个决定因素,即使架空版果脯的后勤补给条件下37砰砰炮20机关炮的弹药供应也是营连级满足不了的,更何况是历史上的果脯了。 为啥我架空的甲种师编制,也是20机炮师级,13.2机枪团级,不敢下营级、就是因为弹药补给问题。 即使我架空的甲种师辎重部队,也只是和倭奴一样到营级,没有下到连级。和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军,辎重到连,不是一个档次的。 即使我架空的加强版果脯甲种师的营级也只有一个辎重排,80匹马。40辆载重500Kg马车,也就是20吨运输量。 要负责至少3天全营的弹药粮草,可能有余力携带37砰砰炮20机关炮的弹药吗? 历史上果脯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不如我架空的编制, 辎重只到团级,营连级都没有独立辎重部队。 团级辎重也是很少有骡马和大车而是代马输卒,肩背人扛。 运力更惨,更没有能力提供37砰砰炮20机关炮弹药补给了。
线膛迫击炮是最不适合果脯的 本身果脯制造迫击炮的理由之一就是制造工艺低,造价低,产量大,用了线膛,这些都是几何维度增长。 例如鬼子的50式掷弹筒,滑膛10年式97日元,线膛89式244日元,后者是前者的2.5倍。 所以不论是果脯还是🐰,仿制的50掷弹筒都清一色改为滑膛。 掷弹筒如此,迫击炮也是如此,德三的滑膛120迫造价是自己的81迫的1.5倍,而美的的线膛107迫造价是自己的81迫的5倍。 所以说,对于果脯来说,线膛迫击炮是最不合适的,即多了一道生产工艺,增加了生产工时,还增加了对于身管材料的要求。同时对于炮弹的也会增加制造难度,增加铜等贵金属的使用。 最后都是增加了迫击炮和弹药的造价,降低了它们的产量,这对于抗战果脯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二战轰炸机投弹命中精度 本帖吧两个网络穿越小说作者,最近又成了倭奴轰炸机的吹鼓手,大肆吹嘘倭奴轰炸机顶毁伤目标能力,连几十架97炸毁兵工厂的话都能说出来!估计真把97当B2了! 实际上历史上的倭奴轰炸机没有这些军盲嘴里的能力,除了轰炸机数量有限,载弹量有限,一次出动架次少,投弹量少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轰炸精度,只有在军盲眼里,二战时候轰炸机能有现代精确制导弹药的性能! 本帖就是介绍一下,二战时期轰炸机的轰炸精度。
扯30年代法币日元汇率差不多的人先让果脯用一亿三千万生产大和号 某人一贯的满嘴跑火车,现在拿法币日元的名义汇率出来,混淆日元法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巨大差别! 从来不知道名义汇率不等于货币实际购买力! 就拿火炮来说, 果脯买一门博福斯75炮,花1.6万叨,折合32年8万银元或者37年的5.2万法币! 而鬼子生产一门94式山炮,造价是12600日元! 买一门哈一哈75步兵炮是2万银元, 而鬼子生产一门92式则是7220日元! 37年鬼子能用一亿三千万日元建造出一艘大和,37年果脯能用一亿三千万法币生产出一艘大和吗? 所以说,拿果脯自己定的法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和日元兑换美元汇率接近,就说法币和日元可以一比一看待,根本不考虑37年日元法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巨大不同,可以说纯属诡辩!
也谈抗战果脯防空 历史上果脯75口径高射炮为52-72门,啥都不够 架空中奋发图强版果脯75/76高射炮200门左右,加上海军75/76炮大约是300门左右 配置标准,首都40门,大城市20门,大兵工厂10门,别的城市只能无防护了 37/40炮是野战防空用的,野战防空用75/76太重了,用20射程太短射高太低 大城市放空没有必要用37/40,因为射程太短,射高太低,最低也得用75/76才行,欧美各国都是用85/88/90/94/100/105/120/128/130。 抗战别想着城市防空,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 二战德三生产128炮1229,105炮4181,88炮2.1万,37炮2.4万,20炮14.4万。 结果没有制空权照样是挨炸到底的结果。 柏林大区44-45年有88/105/128高射炮2000余门,其中市区600余门。 结果44-45年徳空丢失制空权之后,还是让美英战略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 果脯加强防空,能和德三比嘛,德三都做不到的事情,果脯能做到才怪! 所以说抗战,不论是城市还是野战,防空学会挨炸才是正道! 实际上,历史上鬼子拉垮的战略轰炸能力和前线对地攻击能力,果脯学会挨炸的本事,也确实能降低空袭损失,维持前线和大后方的正常运行。 很多网友都是一本正经否定果脯能做到的事情的可能性,例如自产汽车,装备4吋加6吋榴的可能性,120迫入团等等。 却反过来认真探讨果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自产飞机,争夺制空权,城市防空,化学战等等。
架空果脯的发奋图强(五)化工业 有网友问本国硝石产地,以及架空各种酸与合成氨产量。 其实很简单,查一下49年和52年产量就行了。49年产量是下限,而52年产量是上限,特别是52年产量比历史上包括伪满产量在内的民国最高产量42年略高,充分说明了156项目以前,52年产量为上限这一点。
3突最合适替代者 历史上3号底盘生产了16500,比4号底盘13500都多。 而3号吨位和4号一样,发动机变速箱也是基本上一样,长3突甚至主炮都和长4一样。 不生产3号,全部3号底盘产能都给4号,4号底盘就会增加到3万。 长4最低估计也会增加1.5倍,从7600增加到1.8万辆。 3号突击炮就该消失,因为挤占了长4的资源。 长3突可以直接一比一比例置换长4,没有了长3突,长4可以增加最少1万辆。 3突完全可以用38T底盘或者2号底盘上改装突击炮代替,生产数量比起来3突只多不少。 而新突击炮主炮也得重新选择。短身管75突击炮很简单,还是75L24。 长身管75突击炮,则不能用75L43/48,因为和长4争夺主炮。 换用一战的75/76/77野最合适。 例如法鸡75L36M1897最合适, 德77Fk96/Fk16,以及75Fk16Na一样可以。 还有从捷克处得到的76.5野,从波兰以及红毛处得到的一战76野,也都行。 另外红毛新76L42M1939/42加也行。 这样德三库存和缴获的大量75/76/77野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轻坦底盘和3吋野炮,这两个二战德三利用的很差的选项合二为一,造价低,工时短,产量大,就可以成为代替3突的神器。
看看果脯为何要采用德械 很多网友都架空果脯不用德械,使用日械法械捷克械……以下资料可以让网友了解一下,果脯为何使用德械。
三谈抗战迫击炮 迫击炮是抗战果脯炮兵的主力,但是历史上迫击炮的生产一样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迫击炮的炮钢都做不到自产。 和多数网友的印象不同,抗战果脯迫击炮一样是来料加工,用的钢材一样是外国钢。 其中82迫钢材来自于德国进口,抗战爆发后突击进口了25000份。 后期采用没有采用美的钢不确定,个人估计一样使用了美的钢材。 60/120迫则明确来自于美的进口钢材。 150迫则是旧迫击炮身管再加工。 总之一句话,抗战中果脯甚至迫击炮钢都无法自产,完全依靠进口钢材,来料加工。 也不会像🐰那样土法自产。 这是直接限制迫击炮产量低做法。 二,迫击炮种类不全,火力配系不足。 果脯抗战前和抗战中,长期依赖一种口径82迫击炮,别的型号服役太晚。 例如50掷弹筒,大量生产是抗战爆发后。 例如150/60/120迫的生产到了抗战中后期的40/42/44年。 三,缺乏超重型迫击炮 本来200和200以上口径的超重迫击炮,是果脯抗战中唯一能自产的6吋炮以上的火力。但是果脯竟然漠视这种火力。 连北洋时期军阀都知道进口240迫,奉张都知道自产,🐰后来也是自产过,就是果脯不知道,直接阉割了自己的攻坚火力。 所以本架空就针对上述不足,做出来修正。
架空果脯的发奋图强(四)军工业 历史上果脯军工也是一塌糊涂,可以说明确浪费了31-37年这段时间,原有的来料加工造炮业废了,唯一能生产合金钢的江南厂关了,最后终于成功在抗战中变成了只能生产迫击炮和枪械的军工业。 本架空就是阐述一下奋发图强版果脯,到底能在军工业上做到什么程度。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