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攻夜习 晓攻夜习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76 粉丝数: 4,688 发帖数: 386,771 关注贴吧数: 242
豹1薄皮大馅是联邦肥宅Nc的结果 豹1底子非常好,薄皮大馅是联邦肥宅Nc的结果。非要把巨大车体尺寸的豹1限制在40吨级的结果。 而为什么这么限制,因为追求20Hp/T,追求65Km/h的结果。 如同黑豹的体型只有3号4号的装甲厚度,3/4号的体型只有1/2号的装甲厚度一样的。 豹1底盘承重能力有多强,看看意面的白羊座就知道了,C1,54吨,C2,62.5吨。 想象一下54吨的豹1,62.5吨的豹1,防护力能有多强我? 如果联邦肥宅不追求高速,豹豹1从40吨增加到50吨。 豹1车体尺寸不变,车内设备不变,发动机变速箱不变,40吨到50吨,就是纯增加装甲,增加10吨装甲后,还可能是现实中的薄皮大馅吗? 实际上豹1如果不是被联邦肥宅限制在40吨级,而是50吨级。 豹1的防护肯定不是历史上样子。 车体 150/60或者100/68度首上,100/60度首下,侧后部80, 炮塔前部 150/60度,或者200/45度,或者250/30度,或者300垂直。 侧后部最少80。 网友可以看看二代坦克防护,看看这样的豹1防护还算差吗? 而且增加10吨装甲重量后的豹1,仍旧是二代坦克中除了Amx30之外最强的,因为吨马力高,变速箱技术先进。 架空装甲防护增强版豹1,50吨, 830Hp, Amx30,36吨,720Hp 酋长,55吨,750Hp(实际功率据说只有585Hp) M60/60A1,48.1吨/52.6吨,750Hp T62,37.5吨,580Hp 74式,38吨,720Hp。 50吨级豹1,吨马力16.6Hp/T,速度最低也能到55Km/h。 在二代Mbt中,仍旧是仅次于Amx30的第二。
1952年经济数据 总人口:57482万人 其中男:29833万人 女:27649万人 农业人口:50319万人 非农人口:7163万人 人口出生率:37.00‰ 人口死亡率:17.00‰ 人口增长率20.00‰ GDP:679.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342.9亿元 第二产业:141.8亿元 第三产业:194.3亿元 人均GDP:119元 CPI:比上年上涨2.67% PPI:无官方数据 城乡居民收入:无官方数据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68.3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67.5亿元 集体单位0.8亿元 全国职工平均工资:445元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8.6亿元 其中定期存款4.8亿元 活期存款:3.8亿元 财政收入:173.94亿元 其中各项税收:97.69亿元 企业收入:57.27亿元 其他收入:18.98亿元 各项税收收入:97.69亿元 其中工商税收:61.48亿元 关税:4.81亿元 农业各税:27.35亿元 盐税:4.05亿元 财政支出:172.07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46.68亿元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18.56 教育支出:11.62亿元,占财政支出6.75% 农业支出:9.04亿元 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2.95亿元 其他:无官方数据 黄金储备:500万盎司 外汇储备:1.39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64.6亿元 其中出口:27.1亿元 进口:37.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无官方数据 实际使用外资:无官方数据 工业总产值:349.0亿元 其中轻工业:64.5% 重工业:35.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8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45.0亿元 集体单位:50.3亿元 合营:1.1亿元 个体:168.6亿元 其他:11.8亿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1亿元 粮食产量:16392万吨 棉花产量:130.4万吨 油料产量:419.3万吨 猪年底:8977万只 羊年底:6178万只 运输铁路:2.29万公里 公路:12.67万公里 客运量:24518万人 货运量:31516万吨
暴殄天物——说说抗战果脯旧舰艇的浪费以及如何利用更有效率 抗战中果脯对于海军旧舰艇的处理竟然都是自沉为主,特别是对于四海这4艘旧巡洋舰的处理更是如此,一次性的自沉于江阴封锁线。 这明显是错误的处理方式,更是对手头资源的极大浪费。 实际上民国海军旧舰艇特别是四海,可用之处是非常多的。 第一,舰炮可以利用。 大口径主炮副炮可以拆下来作为岸防炮使用,而小口径速射炮机关炮则可以拆下来作为陆军炮使用。 就以四海为例,主炮为2门203L45,9门150L40,副炮为10门120L45,副炮为24门105L40,而且全部是管退式速射炮。 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资产啊? 要知道,抗战前果脯从德国订购岸防炮,不过8门150,12门105,20门88而已! 殊不知自己手里的大口径舰炮,比订购的岸防炮数量多多了。 上述巡洋舰主炮副炮,都应该在战前就拆卸,作为炮台岸防炮使用,也就不用从德三进口大口径岸防炮了,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进口陆军炮了。 其次是小口径速射炮,还是以四海为例,海圻有16门47速射炮,海荣三舰每艘有8门37哈奇开斯5管机关炮,这些炮要是拆下来,就可以制造16门47炮和120门37步兵炮。 第二,主机和锅炉拆卸下来,也都可以再利用。 工矿好可以用于新船制造,即使工况最差也能用于电站发电。 第三,舰体拆解,可以得到废钢铁,用于钢铁冶炼工业。 还是以四海为例。最保守也能拆解大约8000-1万吨废钢铁,而包括四海在内的自沉四十九舰艇、保守估计也是2-3万吨废钢铁。 对于民国来说,这个废钢铁数量可不低了,要知道抗战八年果脯钢产量也不过4.5万吨。 但是四海有这么多的可用之处,历史上果脯却什么都不做,扛战前不做规划利用,抗战爆发后,匆忙把四海在内的四十九艘舰艇自沉人,堪称为崽卖爷田心不疼的代表了!
一战日本“狙击炮”(转帖) 网络上看到有一些文章把二战时期日本陆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说成是“狙击炮”,其实是搞混淆了,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与“狙击炮”其实是两种型号的火炮,别看口径一都是37毫米,但其它数据相差挺大的。 所谓的“狙击炮”全称是大正七年式狙击炮,其试制时的最初名称为“三十七毫米机关枪破坏炮”,后根据1917年10月16日的“陆普第3465号”命令简化为“狙击炮”。该炮为大阪炮兵工厂仿制的法国M1916式37毫米平射炮,与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相比,大正七年式狙击炮身管更重,炮弹也偏重,初速也较大。 大正七年式狙击炮的炮身管长1.040米(28.1倍径),其中膛线部分长0.754米,16条右旋膛线,缠度6度;最大后坐距离为0.43米。驻退液0.5升,为甘油与水2:1的混合液。该炮发射破甲榴弹时,弹头初速530米/秒,弹头含专用信管质量为0.71千克,弹头内装35克粉状黄色炸药;弹头连药筒总质量1.04千克,发射药为80克一号方形药。射击表尺距离上限2500米,最大射程可达5000米。在可视范围内,弹着散布观测的准确性因天气和土质不同,通常在1500米以内。 该炮炮身含闭锁机构重42千克,炮身托架重7千克,炮架(摇架含驻退机、两个复进簧等)重22千克,步兵使用时的大架(小架、瞄准具、炮耳轴等)重46千克,全炮重175公斤。日军测试该炮最大射速12发/分钟,对600米内的机枪目标命中率约为30%。 而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的弹头初速只有450米/秒,相对于大正七年式狙击炮只有一种炮弹可使用,十一年式平射步兵炮可以选择穿甲弹、榴弹、破甲榴弹等更多的弹种。此外炮管只有28公斤重,没有防盾和车轮,全炮重只有89.8公斤,比大正七年式狙击炮轻便多了。
也谈70-80年代自产客机 其实个人以为,80年前上大客机(当然当不了真正客机,实际上是专机和军用机), 还是先仿制图104,再山寨图110更现实。 图104其实就是一个图16客机改,发动机是现成的Rd3,机翼机体都是图16的,所以难度最低。 70-80年代引进和完成斯贝后,搞一个图110山寨版。 想玩四发斯贝,其实图110最合适。 反正是作为空军和军用,不是当真正的客机,安全性差一些也就可以容忍了。 而且图104/110机体还是来源于图16,所以和本国轰6联系密切,机体机翼完成生产是最容易的。 山寨图104还是山寨B707都是样子货,当不了真正客机用,只能当专机,运兵机,货机,预警机电战机加油机反潜机平台用。 干嘛不选择有现成发动机,机翼机体制造难度最低的型号山寨? 当然了,自产客机要两条腿走路,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山寨图104/110,也得引进勉强能使用的西方客机,许可生产。 这方面,还是引进英国客机最合适,毕竟英国70-80年代一堆客机停产,有便宜生产线卖。 而英国客机中,最合适的就是Bac111和三叉戟。 首先,二者都是斯贝动力,一个双发,一个三发,正好和四发斯贝动力山寨图110,形成大小搭配。 而且Bac111,实际上也被达契亚引进许可生产过,说明还是可行的。 当然引进也的看财力限制,有钱就Bac111、三叉戟一起引进,没有钱,就只引进Bac111,不引进三叉戟。 这样在70-80年代,通过山寨图104/110,引进许可生产Bac111/三叉戟,就可以开启本国客机的生产开端。
一/二战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机枪穿深 反坦克枪之祖开篇 1,M1918T型反坦克枪 国家,德 口径,13.2, 弹药,13.2X92SR 穿深,100米20,200米15,也有65米处25的数据,可信度较低。 2,M1918Tuf反坦克防空两用机枪 国家,德 口径,13.2, 弹药同上 穿深同上 3,7.92Pzb38/39 国家,德 口径,7.92 弹药,7.92X94Pzb318 穿深, 版本1,100米处30,200米处20,这个最可信。 版本2,100米处26,200米处10, 版本3,300米处25/30度, 4,7.92Ew141/Mg141 国家,德 口径,7.92 弹药,同上 穿深,同上 5,Mss41 国家,捷 口径,7.92 弹药,7.92X94Pzb318 穿深,同上 6,7.92Wz35 国家,波 口径,7.92 弹药,7.92X107 穿深, 版本1,100米33,300米15 版本2,300米20 7,20S18-100 国家,德 口径,20 弹药,20X105B 穿深,100米30,20/30度,500米16/30度 8,20S18-1000/1100 国家,德 口径,20 弹药,20X138B 穿深, 版本1,100米40,27/30度, 版本2,300米35, 版本3,100米23, 9,13.2L35/36 国家,芬 口径,13.2 穿深,300米22/30度,500米18/30度,1000米12/30度。 10,20L39 国家,芬 口径,20, 穿深,300米30,20/30度,500米16/30度,100米12/30读 11,12.7Ptr 国家,苏 口径,12.7 弹药,12.7X108 穿深,400米15 12,14.5Ptrd41 国家,苏 口径,14.5 弹药,14.5X114 穿深, 钢芯弹B32,10米35,100米30,500米25,1000米15。 钨芯弹Bs41,100米40,500米32,1000米20。 13,14.5Ptrs41 国家,同上 口径,同上 弹药,同上 穿深,同上 14,14博伊斯 国家,英 口径,14(.55) 弹药,14X99B 穿深, 版本1,100码(91.4米)23, 版本2,300米20 15,12.7M2Hb 国家,美 口径,12.7(.50) 弹药,12.7X99 穿深, 钢芯弹,10米26,100米22,500米19。 16,97式20 国家,日 口径,20 弹药,20X125 穿深,250米(250码)30
抗战肯定需要庞大工业 有网友说抗战不需要庞大工业。这就是明显错误的,抗战不但需要庞大工业,越庞大越好,和倭奴工业差距越小越好。 原因如下。 第一,抗战对华倭奴并没有全力以赴, 这个你看37,41,45,鬼子什么状态,鬼子军备和军队什么状态就可以知道。 所以说、你不能用历史上鬼子打果脯的力量,去推断鬼子爆发全力后的战争规模。 例如历史上鬼子37年侵华只动员了40万军队,38-44年长年在关内仅维持60万人的军队,45年才达到100万人的规模。 但是如果本国比历史上强大得多,倭奴又不发动太战,那么抗战鬼子投入兵力肯定不是这个规模。 抗战鬼子能够投入的兵力上限是多少呢? 从44-45年动员可以看出来,44年底102个师410万人,45年8月171个师550万人。 也就是真正的徒手师团是45年搞出来的,倭奴陆军达到102个师410万人的时候,还是能保证基本装备的。 所以说,抗战计算倭奴陆军兵力应该按照100个师400万人计算,参照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太战,倭奴最少能在海外投放四分之三以上兵力,也就是300万人侵华。 因此计算抗战假想敌必须这么计算,而不是只看到历史上倭奴投入本国的兵力。 第二,战争对抗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对抗,而不是简单的军工业对抗。 军工业必须有重工业的支撑,重工业必须有整体工业的支撑。 军工消耗资源只是国家工业消耗资源的一部分。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整体工业的运转,肯定要化掉军工以外多得多的资源和重工业产品。 所以你计算军工的消耗工业产品例如钢铁,得出来抗战就需要这点钢铁,这种计算方式肯定是错误的。
架空1840-1945历史中可能达到的工业实力上限 以下上限都用钢产量来衡量。 一,19世纪50-60年代建立的新王朝代替带清。 到1937-39年工业实力上限: 1,最理想发展,达到倭奴到法鸡,钢产量500-1000万吨。 2,不理想发展,达到比利时到倭奴,钢产量350-500万吨。 3,很不理想发展,达到波兰到捷克,平均意面,钢产量150-250万吨,平均200万吨。 4,最不理想发展,达到伪满到英占阿三,钢产量87-106万吨,90-110万吨。 二,1911-12年民国建立后,不折腾或者少折腾。 到1937-39年关内控制在华资手中的工业实力上限: 1,最理想发展,达到波兰到捷克,平均意面,钢产量150-250万吨,平均200万吨。 2,不理想发展,达到伪满到英占阿三,钢产量87-106万吨,80-100万吨。 3,很不理想发展,达到钢产量30-50万吨。 4,最不理想发展,达到钢产量10万吨(也就是比历史上20-21年的6.8-7.7万吨多一些)。 三,27-28年开始,奋发图强。 到1937-39年工业实力上限: 1,最理想发展,达到伪满到英占阿三,钢产量87-106万吨,80-100万吨。 2,不理想发展,达到钢产量30-50万吨。 3,很不理想发展,达到钢产量10万吨(也就是比历史上20-21年的6.8-7.7万吨多一些)。 4,最不理想发展,达到钢产量3-5万吨(也就是建成一个像太原/大渡口钢铁厂那样的小厂)。 四,残酷现实,历史上果脯37年的重工,军工,惨状。 钢产量数千吨(有资料说是4万吨,实际怎么加也凑不出来这个数字),现代化生产生铁产量2万吨! 汉阳大冶控制在日资手中,还停产了,石景山马鞍山湘潭都没有建成,太原建成了还没有投产,果脯手中没有一个建成的钢铁厂,仅仅靠扬子、和兴等民用钢铁厂和地方军阀的阳泉,重庆等钢铁厂,充面子。
现存欧美历史记载中关于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的不实之处 罗马帝国在图拉真之前的疆域是确实的造假,因为甘英出使到了地中海东岸,看到了地中海,根本就没有罗马帝国的影子,说明此时地中海东岸也就是欧美称呼的利凡特应该在安息帝国手中。 个人推测,卡利之战后罗马丢失了刚刚到手的叙利亚和利凡特地区。直到图拉真时期才重新夺回。 也就是说,从53Bc到117Ad,近170年时间,罗马帝国疆土都没有利凡特地区,应该是占据小亚细亚和埃及,隔着托罗斯山脉和西奈沙漠与安息帝国对峙。 另外西方史料记载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历史,大部分也是假的,因为汉书记载的很清楚,原先居住在大夏,后来被驱逐到羁宾(克什米尔)的不是希腊人而是塞种人。 也就是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到了西汉出使西域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灭亡了,欧美记载的从129Bc到20Ad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残余应该不存在。 个人推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的时间应该比129Bc早得多,因为西汉到达达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大夏羁宾等国习俗和安息差不多,完全是西亚风俗。如果按照欧美历史记载,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刚刚在145-135Bc灭亡,汉使眼里的大夏羁宾等国断然不会是这样的风俗习惯。 个人推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时间应该是230Bc,也就是欧美历史书记载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王朝更替的时间。按照欧美史料记载这是一次希腊人之间的王朝更替,而真实情况则大概率的塞种人推翻了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的通知。 这样张骞第一次到达西亚的129Bc已经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过了百年,塞种-巴克特里亚王国和临近的安息帝国(帕奈-帕提亚)风俗接近就说得通了,二者都是保留了部分希腊化文化的东依兰人政权。 这个推测也能从安息帝国取代希腊-帕提亚王国的历史看出来。 也是250Bc希腊殖民者总督建立政权,247Bc安息人就入侵,238Bc推翻希腊人的通知。 所以说,欧美历史书中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实际上仅仅存在了25年,255-230Bc,从230Bc-20Ad的历史,实际上是塞人-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历史。 还有欧美史料中记载的安息(帕提亚)和塞种-帕提亚王国达疆域也是不对的。 按照欧美史料记载,塞-帕提亚王国不过是安息(帕提亚的附庸、脸独立国家都算不上,领土也只是位于波斯和阿富汗交界处的区域。 而按照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塞-帕提亚(乌弋山离/排特)是和安息完全不同的独立国家,西汉时期领土还在安息以东,而东汉时期,已经包括了波斯南部,直接和条支相邻了。 特别说一下,和部分欧美史料支持者的说辞相反,两汉时期本国史料对于西域各国的记载,因为汉使的亲身前往,算是一手见闻史料,是相对真实可靠的。 反而欧美现存古希腊古罗马史料,都是转过几次手的,可靠性明显不如两汉史料中对于西域各国的记载、特别是西亚这些汉使真实到达过的地方,两汉史料的记载是肯定比欧美现存史料记载可靠的, 当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多数情况还是应以两汉史料为准,而不是相反。
再谈抗战轻重机枪选择 很简单的答案,轻机枪Mg30,重机枪Mg08(实际上是Mg08/15的重机枪改型),就是最合适的选择。 Kwk说选启拉力勃朗宁,要设法搞图纸,对于Mg08和Mg30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德国甚至能白送Mg08图纸。 所以说,以图纸和许可生产为切入点,Mg08(Mg08/15)和Mg30是最好选择,别国枪械都比不了。 当然有人会说,Mg08(Mg08/15)是水冷机枪,重量大。但是要知道水冷机枪的枪管加工难度低,持续射击时间长,对于果脯都是优点,重量问题有鬼子的92式超重货映衬、也不算是太大的缺点了。 而且水冷重机枪改气冷也不是太难的技术问题,Mg08/18,民36年式都是现成例子,更不用说别的机枪水冷改气冷的例子了。 引进生产Mg08之后,提前改一个气冷型号出来就行了。 提起Mg30,有的人说他挑子弹,这就是误传,实际上果脯测试,除了哈奇开斯,别的枪包括捷克造都挑子弹。 还有人说Mg30不能更换枪管,但是实际上果脯轻机不需要这个功能。因为果脯为了增大轻机枪产量,连进口捷克造的备用枪管都造了新枪。根本就用不起备用枪管。 另外有人说Mg30当轻机枪太重,估计是看百科12Kg枪重的结果,实际上这是错误数据,Mg30重量,果脯30年代资料写的是 9Kg,马扎儿型号重量是8.5Kg,德文喂鸡是10Kg,都比捷克造重量略轻或者相当。 所以说用Mg30就行了,资料图纸容易得到,许可生产条件也应该是最优惠的。 而且还和航空机枪Mg15/17是一个系列。 当然抗战为了应急还可以引进两种机枪,麦德森和启拉力, 首先他们是小国产品,引进技术资料甚至生产线容易。 引进麦德森,主要是当重机枪代用品,这样它生产复杂,价格偏贵,偏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把麦德森枪管加长,换用40发弹匣或者挪威版的100发弹鼓,再换上三脚架就行了。换上25/30发弹匣两脚架又可以当轻机枪用,算是土版通机了。 而启拉力就不用说了,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是重量轻,生产容易,价格低,产量大是它的最大优点,刘翔一个小军阀下面的一个机器厂,都能两三年生产6000挺,大规模生产产量应该更大才对。 这样,Mg08,Mg30,Gew98系列步马枪,作为制式兵器使用。 同时麦德森,启拉力,汉阳造,作为应急兵器使用,用作填线师装备。 应该就是抗战最好的选择了。
也谈架空民国实力增强后,倭奴的可能反应 从27年开始架空,正常的架空,民国实力的增加对于倭奴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就拿我架空的奋发图强版果脯。37年钢产量40-50万吨,不到同年倭奴580万吨十分之一的钢产量,所以他不会有什么特殊反应。 而且倭奴还有三个特点。 第一就是缺乏大脑,缺乏一个决断者, 就是一群人乱折腾一气,所以说不要指望倭奴对于果脯实力加强,有系统反应,有针对对策。 因为倭奴体制下,连一个拍板的人都没有。 第二,抗战前,本国眼中的唯一大敌是倭奴。 但是倭奴眼里的第一大敌并不是本国,而是美英苏。 倭奴的志向也不仅仅是侵略本国,更有北上夺取鲜贝利亚,南下夺取东南亚的计划。所以说,本国只要没有发生巨变,吸引他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第三,倭奴还有海陆之争。 热衷于大陆扩张的是陆军,海军的兴趣一直是南洋和太平洋。 所以说,陆军扩张方向和海军的扩张方向是矛盾的。 而且海军也不愿意深陷东亚大陆,因为大规模长期大陆战争,会大大增加陆军军费而减少海军军费。 所以说,只要架空中本国和倭奴实力对比没有根本性变化,倭奴体制没有根本性变化、倭奴扩张方向的矛盾之处以及陆海军矛盾无法消除。 架空中的倭奴对于架空中民国和果脯的变化就不会有和历史太不同点反应。 当然了,那些架空20年代民国大发展的就不同了,架空民国和倭奴一样的国力或者接近或者更强的国力,结果就肯定不同了,倭奴也肯定会和历史上的反应不一样,做出来自己的针对性对策,即使倭奴体制是乱哄哄一群人,没有决策者,但是都飞龙骑脸了,那肯定也会有特殊反应的,
空军军费不仅是用来采购飞机,这只是空军军费的一部分 一些网友以为空军军费能全部用来购买飞机,这也是太外行了一些。 别的不说,陆军军费能全部用来购买枪械火炮坦克吗? 购买武器费用只是军费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运营费用和人员费用。 就拿果脯空军军费37年7000万来说,不可能全部购买飞机,大部分都是空军运行费用,还有人员维持费用。 就拿果脯空军军费37年7000万来说,不可能全部购买飞机,大部分都是空军运行费用,还有人员维持费用。 飞机作战,需要购买弹药和炸弹吧? 飞机飞行,需要燃料和机油吧? 飞机维修需要零配件吧? 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 空军运行需要机场吧?需要飞机维修厂以及各种地面保障措施吧。 这些不花钱吗? 还有空军人员的花销,这些一样得花钱,怎么可能知道陆海军的人员需要军饷,遇到果脯空军的时候就装不知道了? 所以说某些人,把37年空军军费7000万,捐款1335万。直接对应飞机外购飞机价格,然后数飞机,说数量对不上是非常可笑的表现。 果脯在35-37遍购买飞机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是27-37年期间外购飞机数量最多的时候。 而且外购飞机不是立即能交付的。果脯37年花巨资购买的飞机抗战爆发前还没有交付,不算德国贷款购买的徳机,别国知道的就有112架霍克75,30架伏尔提V11, 30架Ba65,20架Sm81,英法战斗机各27架。 37年外购飞机数量,除了之前说的,还有用德国贷款购买的100架Hs123和20架Ju86。 加上从美意英法购买的飞机,总计达到了376架作战飞机。 35-36年外购飞机数量少一些,但是也比之前多的多,例如93/102架霍克3,20/30架A12,150架诺斯罗普2EC(实际交付47架),39架马丁139Wc(实际交付9架)。 还有从意国购买的飞机,例如26架Cr32(实际交付11架),10架布瑞达27,20架S72(实际交付6架)。 而且35-36年外购飞机不仅是之前比较便宜的单发飞机,出现了昂贵的多发飞机。 例如S72和马丁139,前者单价36万,后者6架250万。 光这15架多发轰炸机,就得591万元! 实际上果脯35-37年的外购飞机数量,37年抗战爆发的时候的飞机保有数量600架其中作战飞机314架,是对的上35-37年三年的空军军费以及36年捐款数目的。 按照果脯惯例,外购武器的回扣外购飞机肯定有,空军军费在运用的时候肯定有各种漂没,但是某些传言说的情况肯定不会出现,因为军费存银行了,果脯拿什么在35-37年购买那么多的飞机的?空军怎么运行的?空军人员是怎么维持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