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攻夜习
晓攻夜习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276
粉丝数: 4,688
发帖数: 386,771
关注贴吧数: 242
民国建设重工军工花费 很多网友认为军工重工花费小,这个是错误,但是另外一部分网友认为军工重工花费巨大,是果脯完成不了的,这个也是错误的看法。 实际上看民国地方军阀和果脯的军工重工建设和经营,建设小规模的军工重工,还是在果脯的财力承受能力之内。
对于架空中果脯自产火炮迫击炮的造价估算 一,目前已有的资料中,30-40年代果脯火炮迫击炮造价 50掷弹筒,60 37迫,200 60迫,250-437.5(82迫价格50-87.5%) 82迫,487-500 120迫,1700-1850(1687.5-1861) 150迫,1200(1200-1750) 37平射炮,苏罗通37L50战防炮,2000? 克氏75山,8000 克氏75野,15080 晋造150榴,6万 二,接着是果脯对未生产炮的造价估算。 20机关炮,6000,苏罗通St5, 75步兵炮,8000,Lig18, 75山炮,12000,博福斯75M1922 105榴,4万,Lefh18? 150榴,8万,莱茵金属150L32 三,然后是个人对于架空中果脯自产的部分火炮造价估算。 1,果脯数据中苏罗通37战防炮造价2000太低了,对不上德三的37战防炮,20机关炮,75步兵炮造价比例。 所以不采,而是按照德三的三类炮造价比例,估算为5000。 2000的造价给汉造37平射炮(11年式37平射炮)更合适。 2,汉10年式75山,10000,(从克氏野炮价格估算,因为同时期41年式山炮是38式野炮的造价的2/3) 3,105重山炮,按照博福斯75山炮估算,15000-20000,最多2万。 4,德105K17加,5万, 5,德150Sfh17,6万,按照晋造150榴造价估算。 6,105Lefh16,2.4万,按照Lefh16和18外购价格比例估算 7,75Fk16,2万, 8,克氏75野炮大改,15000, 9,克氏75野炮共架105榴,18000, 10,哈一哈75,8000,按照Lig18和克氏75山造价估算。 11,辽16式75高射炮,最多2万,根据88式和38改造价估算。 12,37砰砰炮,3000。 13,德150Sfh13,4.8万,按照晋造150榴的80%计算。 14,德105K14,4万。 15,辽造14式37平射炮,4680,根据九一八报损,除以同一资料来源的辽造82迫的造价450元,大约是82迫造价10倍左右。 如果82迫造价500,辽37平射炮造价就是5000左右。 架空中把这个数据给了苏罗通37战防炮。 16,240迫,5000,根据九一八报损。
抗战前发展内燃机工业对的,但是重点应该放在汽车发动机而非航发 有人架空抗战前果脯发展航空工业的时候,建设航发工业,这个就是明显的错误的。 因为航发是内燃机中技术最先进,功率最大,发展航发明显超出了果脯的财力以及技术能力。 而且航发更新换代极快,从30年代初的500Hp级别发展到40年的1000Hp级别,发展到43年的2000Hp级别、进一步发展到45年的3000Hp级别。 所以果脯即使花费巨资引进航发许可生产,但是完成生产出品之后,就已经过时了。 而且航发功率很大,过时航发,除了大国可以用来作为中重型坦克和超重汽车发动机,对于别国都是无用的,因为功率太大。 但是,引进汽车发动机生产线,尝试进行汽车发动机的自产、还是一个有用的做法。 因为 第一,汽车发动机排量小功率低,技术基础,自产汽车发动机从财力和技术角度都能做到。 第二,自产汽车发动机,为果脯大规模引进生产汽车,提供动力基础,而生产汽车,则是部分实现后勤运输机械化和火炮牵引机械化的基础。 第三,自产汽车发动机为内燃机制造工业打下基础,在汽车发动机基础上可以逐步扩充内燃机制造,逐步制造超重汽车/火车内燃机,航空内燃机等产品。 接着说一下,果脯应该尝试制造哪些汽车发动机产品。 个人以为, 首先需要制造的就是架空中引进的福特T型车的发动机福特T,L4发动机功率40Hp,这个发动机也是卡登洛伊德6超轻型战车动力。 之后继续制造架空中引进的福特A/Aa/Aaa汽车的福特A ,L4发动机,最大功率也是40Hp,可以作为引进的基础福特汽车系列动力。 另外还可以作为架空中本国自产的超轻型战车动力。例如卡登洛伊德6,Cv33/35。 后续还可以继续引进红毛在福特A基础上发展的L4发动机,功率50Hp。 其次需要仿制的,就是历史上果脯引进的奔驰L2000卡车的L6柴油发动机,功率65Hp,后续也可以制造L3000卡车的柴油发动机,功率70-75Hp。 再次需要仿制的是英梅德斯L6汽油机,功率91Hp,是维克斯6吨,4吨,3吨两栖战车,以及龙氏牵引车动力, 有了这样三种功率的发动机,汽油机柴油机就都有了,可以作为架空中自产的各种车辆装甲车战车动力,也就可以作为本国内燃机发展的基础。
听见有人吹苏34能挂Fab1500,苏24笑而不语! 什么年代了,还有人吹嘘苏34能挂Fab1500!真当苏24不存在啊?
说说民国奉军 和奉张军阀和奉天兵工厂的神话众多一样,有关奉军的神话也是众多,在此也是逐一剖析,介绍一下这些神话背后的真相。
各种架空民国证券的财政收入上限 那么民国架空,财政收入的上限是多少呢? 有现成的参考物,那就是49-60年财政收入。 个人以为, 如果从27年开始架空,财政收入上限为52年的173亿 11年开始架空,财政收入上限为57年的303亿, 如果最早从19世纪50-60年代开始架空,财政收入上限为60年的572亿。 以上说的都是架空证券到36年的财政收入,单位都是Rmb。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你架空的主角就是再能干,证券再强有力,你也是比不了49-60年的基层控制力度。 更不能做到像49-60年那样,完全消灭各种中间阶层,确立完全的国家—民众两级对应。 而且49-60年,还得到了世界第二工业国的援助,这个援助完全不同于Zb主义的贸易和军援,是单位价值极大的引进成本极低的援助。 这又等于节约了大量的金钱。 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不要说架空证券,就是很多网友架空的27-37年🐰上台,也不可能达到49-60的水平、至少同一个外援国27-37年也没有49-60年的工业实力。 所以有人架空27年🐰上台,37年就达到60年的工业产量财政收入,那也是不现实的。
果脯能在20世纪20年代异军突起进而同一全国的财政因素 果脯崛起的背景国民大Gm,其中信仰,组织,军事,三大加成因素,很多网友都清楚,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财政因素,很多网友却并不清楚,总以为国民大Gm和果脯崛起是喝着西北风进行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果脯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原因,比别的军阀财力雄厚的多! 这特别要说的是果脯的粤省理财。24-27年,果脯成功在粤省创造了理财奇迹。 本来粤省是本国最富裕省份之一,清末1910年,财政收入3740万两,全国第二,仅次于包括沪市在内的苏省。 但是民国以来,粤省长期军阀混战,导致财政收入锐减,果脯再次掌控粤省的24年,全年财政收入仅860万元。 但是果脯启用了一个理财大湿,宋有钱,于是财政收入如同火箭般上升了。 25年上半年还和24年半年一样,400万元,但是下半年猛增到了1220万元,全年合计1600万元。 接着是井喷般的26年,财政收入猛增到6900万元, 最后是27年,财政收入达到了9650万元,是24年的11倍! 这4年时间24-27年,财政总收入19000万元,而同时期军费高达16900万元,这巨额军费背后的支撑就是粤省这4年更加巨大的财政收入! 有的网友不知道果脯这个收入的概念,就举一下别的军阀说一下。 例如奉张,有王永江这样的理财高手 25年东三省全部财政收入才4000余万元,30年也才8000余万元,而这个收入甚至不及27年粤省一省的收入。
民国证券没有财力修筑一条坚固防线,更无法在江南修筑一条坚固防线 被网友聊天又发现一个网友没有意识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果脯修建国防线的做法,很多网友是肯定的,认为有积极作用。 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不要说历史上的果脯、就是正常架空的民国证券,也是没有财力去完成一条坚固防线的。 因为他们不太清楚修筑一条防御住重炮攻击的防线,最低需要多少钱。 就以马奇诺防线为例,全长390Km,花费最低都是50亿法郎,另外马奇诺防线还有更高的话费数字,例如100亿法郎。咱就按照最低算。 按照35-36年币值、也就是8亿元法币(实际上比这个要高、因为马奇诺防线是28年开工的,当时法郎还没有36年那么贬值), 也就是说1Km要花费法币200万元,果脯那个3000万元投资,也就够修个15Km! 所以说,你没有钱的时候,就不能学欧洲国家玩防线,把这3000万投入到别的地方,例如打造炮兵上,给60个德械师配齐师属炮兵,得到的效果明显会更好。
果脯对36年民众购机捐款的使用(转贴) 在短时间内总计国民政府募捐了1335万法币,另含利息19万元。国民政府计划用这笔钱采购114架各式飞机,余款转交给了前文中兴办的飞机厂,用以充实国防。但由于自行组装飞机更为节约,实际上到1938年统计数据时,国民政府发现原定采购114架飞机的款项实际上得到飞机总计123架(因为节约了组装费,所以实际上多买了9架)。
谈谈架空中抗战前钱该怎么用的问题 之前发帖说过,架空中抗战前民国证券,先得谈钱,钱怎么来,有多少,接着就该说说钱怎么用的问题了。 第一,不可能把把所有钱都用在工业建设和军费上。 某些架空者恨不得把自己主角的所有财收入都给军费工业建设费,这个是明显不行的。 参考50-52年,军费占四成,建设费占三成就是和平时期的极限了。 想超过。直接就会破坏民间经济发展,代表就是20年代奉张,40年代的果脯。 第二,用来自产和外购的钱得分配好。 武器需要外购,但是不能全部外购,自产必须要相当部分,才能保证外援断绝之后的抗战持续进行。 轻武器和迫击炮应该全部自产,山野炮以及小口径火炮也应该大部分自产。 外购只购买那些自产不了的武器装备。 而弹药除了少部分先进弹药,例如重炮弹,钨芯Apcr,艇尾弹等,其它必须全部实现自产,不能依靠外购,否则外援一旦断绝,那么不论是自产还是外购武器都成了摆设了。 第三,发展军备的重点。 肯定是陆军装备为重,海军其次,空军最次。 原因我说了很多次了,再次不在重复。 而陆军装备,则是装火炮优先,其次枪械,再其次其它。 因为抗战的国内战场实际上是一个一战水平的战争,炮兵是战争中的主力。 第四,外购重点就是买炮, 别的武器装备都应该置于火炮之后。 而那些国内能自产的,绝对不能外购,例如枪械迫击炮之类的。 战争不是最需要的,更不能外购,例如钢盔子弹盒之类的。 第五,抗战前建设防御工事,除了江防和海防炮台,别的固定防御工事都不需要,特别是沿海地区,例如果脯计划建造的江南国防线,因为即使架空中,也守不住沿海地区,建设国防线的钱,不如投入到军工和军队建设中。 第六、国家投资尽量投入军工重工建设,交通建设,轻工业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就行了。 第七,国家工业交通布局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也就是抗战可能坚守地区,东部地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就行了。 第八,预先做好河水改道预案,提前投入资金做好改道的河道建设以及改道后民众安置的准备工作。
个人以为冷颤时期亲西方中等国家的战斗机理想组合 那就是二代机时代,F5A/B/E/F,配合幻影3/5,三代机时代,F20,配合幻影2000。 前者机动灵活,执行空优任务,后者超音速性能好,载弹量大,执行防空截击和对地攻击任务。 比采购单一飞机,例如三代机时代采购F16,性价比更高。
二战时期航空是最尖端技术,之后也是仅次于航天的尖端技术 因此航空产品的研发和改进,需要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支撑,不是某个工业落后,科技落后国家能够支撑的起来的。 即使航空技术发达如鬼子,航空规模勉强可以和欧美相提并论,但是细节仍旧差的要命,例如飞机气动布局和机体/机翼设计,例如飞机和发动机制造工艺,都是如此,和欧美差距很大,充分说明后进国家和先进国家的差距。 看某人帖子里面的发言,发现不光是某人不懂这个简单道理,那些附和者一样不懂! 例如这个帖子里面有人嚷嚷改进霍克3,双翼变单翼,就是如此。估计这位真以为双翼机变单翼机就是去掉一个翅膀这么简单! 还有各种奇葩言论,感觉真的是大嘴一张,有钱了,有技术了,有工艺了,当真是梦里什么都有的典型代表!
二战德国武器价格 特别说明一下,这些武器价格应该是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批次的武器生产价格,并不是该武器全部生产周期内完整的生产价格,未必是完全真实的武器价格对比,因此仅供网友讨论二战话题时候参考。
三谈抗战前为何不要把重金投入到空军建设和航空兵器研发采购上 本人已经两次发帖说了抗战前空军是最不应该投入大规模资金建设的,在此第三次发帖仔细说明一下。 总结就是一句话,相同的钱投入空军,性价比最低。 原因如下: 一,空军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大,形成一定规模战力需要的资金更大,果脯乃至于正常架空的民国证券,都没有这个财力。 二,空军建设,真正能形成持久战力,需要完成自产自研,而做到这一点,技术对于果脯乃至于正常架空的民国证券,要求太高, 三,空军建设,真正能形成持久战力,需要自主航空兵器研发,而要求的航空理论水平,果脯乃至于正常架空的果脯证券的科研水平都达不到我。 四,30年代世界航空技术进步太快,航空兵器更新换代太快。 而航空兵器的特点,就是性能一落伍,立即会丧失战力,这和海陆军装备截然不同。 海军装备即使有10年武器代差,也有一战之力,而陆军装备特别是火炮部分,就是有20年武器代差,也一样有战力,对敌人一样能构成杀伤力。 五,航空装备的运行,比陆海装备需要的各类后勤支持更多,例如燃油,机油,橡胶等,因此运营成本更高,花费更大。 六,空军战力的形成和维持,需要大量高素质人员,飞行员,地勤人员,这些人员的培训同样需要高昂的费用。 总之一句话,没有钱玩不了空军,钱不够多的时候,玩空军性价比明显不如海军高,海军不如陆军高,钱不够的时候,只能放弃空军。 补充一点,不重金投入空军不等于完全不建设空军,基础的防空对地攻击和战场侦察还是需要的,但是搞搞单发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就行了,多发和轰炸机和运输机可以搞,但是少量就够了。 至于规模,历史上果脯的空军规模还是可以保留的,不过300-600架飞机的规模足够了,不需要更多。 只要精简一下历史上果脯空军飞机的型号和国别就行了。别像历史上那样几个国家几十种机型大杂烩就行了。 还有航空工业也不是不能搞,但是最多玩玩历史上果脯的组装厂就行了,因为从31到37,短短六年时间,是万万完成不了完全自主生产的航空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的。 再补充一点,抗战怎么面对倭奴的航空优势? 很多网友设想的用空军和鬼子争夺制空权,靠正常架空的民国证券纯属幻想,现实一点的就是靠防空兵器搞好防空。例如采购足够数量的高射炮高射机关炮高射机枪。 又有网友说,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光靠防空兵器免不了挨扎,那对不起就只好苦练挨扎本领了。 野战部队苦练疏散以及隐蔽,要地多修隐蔽部,防空洞,兵工厂多修在山里以及地下。 这个也是弱国逼不得已的办法,什么样的条件打什么仗!
架空历史首先考虑的就是钱,有多少钱才能办多少事! 还是那位大嘴一张要穿越到民国教果脯🐰三三制的主,这次又开始架空民国航空工业,最逗的是,说不需要考虑钱的问题! 大锅啊,你不知道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道理吗?你架空的时候难道不考虑你架空的证券,地盘多大,财政收入多少吗? 还不考虑钱的问题,这位大锅难道不知道民国乃至于历史上所有的事,做不成最后实际上都是受困于钱不够吗? 还是那句话,架空历史可以,但是你架空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架空对象总的有起码的财力概念吧?总不能大嘴一张,就说自己的架空对象财力无限吧? 这不就是在这里写自带系统的网文Yy小说吗?
苏30Sm完全可以代替苏34/35 从目前鹰🐰战机来看,双座多用途战机明显取代了专用对地攻击机和单座空优战机,尤其是三代双发重战大改更是如此,鹰的最新三代重战F15Ex,🐰地J16都是如此。 只有螺丝还在继续严格用任务区分战机型号,例如苏34和35,前者大改优化对地攻击性能,后者优化空优性能。现在看起来反而是画蛇添足。 增加了型号,增加了科研费用,也增加了采购费用。 实际上是最适合螺丝的是从阿三那里拿过来用的苏30Sm,空优对地性能都过得去,类似于F15Ex,J16,的双发双座多用途重战。 一种型号可以统一现在的三个型号,完全是可能的。
在本帖吧被高估的克氏山炮 最近贴吧给克氏山炮正名风头正劲,确实一扫网络上克氏山炮无用论,但是反过来过犹不及,给克氏山炮正名过头了,也是有问题的。 例如一位网友主张对克氏山炮大改,搞出来500Kg重射程6300米的型号,但是你这么折腾克氏山炮,干嘛不生产重540Kg,射程7100米的41年式/汉10年式啊?有现成的汉10年式,折腾克氏山炮做什么? 接着又有一个网友发帖,说克氏山炮可以换反坦克炮管,作战防炮用,别的不说,就克氏山炮那个门缝炮架怎么当的了反坦克炮?要知道反坦克炮可是最在乎左右射界的。 所以说,以上网友的意图都是不错的,想挖掘克氏山炮的潜力,但是克氏山炮已经是老掉牙的设计,再怎么挖掘潜力,也代替不了别的山炮反坦克炮了。 克氏山炮需要改进,靠开发尖头弹和加大射角,增加射程,老实当步兵炮团炮,发挥一下余热就行了。 想继续深度改进,不如琢磨一下增加分解件数,缩小单件重量,更便于机动特别是人力机动才是正道。
抗战果脯为何没有生产山野炮? 众所周知,抗战果脯总计生产身管炮98门,其中37战防炮94门,20机关炮4门,山野炮产量为零。 为何如此?原因如下。 一,兵工厂原因 1,32年果脯兵工调整,停产了旧炮。 2,32年果脯关闭了上海兵工厂,这样国内惟一能炼炮钢以及关内最大生产火炮厂就此关张。 兵工厂设备原定运往汉阳,和汉厂合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被放在了上海库房中,八一三后紧急抢运出一小部分,多数落入日寇之手。 3,原定汉阳厂扩充新厂造新野炮/榴炮,计划流产,因为果脯自研新野炮榴炮到37年抗战爆发都为完成,39年欧战爆发后彻底下马。 4,果脯接受的陈鸡汤的琶江炮厂,以火炮型号陈旧笨重为由否决生产。 5,果脯接受的刘翔计划建立的合川炮厂,因为抗战爆发后因为设备无法运进下马。 二,原料原因 抗战前果脯的兵工厂都是来料加工厂,除了沪厂仅进口驻退机复进机弹簧外,别的兵工厂所有部件都需要进口原料甚至粗材,抗战爆发后,进口渠道被限制乃至于切断。 三,不性价比原因。 同样是来料加工,制造身管炮相比迫击炮,需要的原材料更多,要求更高,需要的部件更多、技术要求更高。 例如身管,身管炮需要进口实心粗材,锻压钻镗制造身管,而迫击炮身管要求低得多,甚至直接进口无缝钢管就行了。 例如炮架,身管炮需要进口驻退机复进机,迫击炮则不需要。
说说民国奉天兵工厂 和有关奉张的众多神话一样,奉张的奉天兵工厂也是神话之一。而且因为在民国军工中鹤立鸡群的产品,所以这个神话传播得更广。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奉天兵工厂创办时间不算长,从22年建立到31年沦陷,也就是10年时间。但是产品确实是民国最丰富的,身管火炮的产量也是民国时期第二的,这些都是该厂的亮点。 问题就是,现在的网络上,把奉天兵工厂吹嘘的不切合实际了。 第一,吹嘘奉天兵工厂的造炮能力,是自造典范。 实际上生产身管火炮,他就是一家来料加工厂, 从国外进口粗材,自己加工,并不是真正的自产。 当然了,同时期确实大部分兵工厂都是类似的模式,例如太原,汉阳,都是来料加工,但是也没有必要过分吹嘘奉天兵工厂的自造。 第二,奉天兵工厂、无法冶炼特种钢,配套特种钢钢厂,九一八前才准备建立,而且没有完工。 这一点就比如32年前的江南和45-49的太原兵工厂,因为这二者都是能自产特种钢的。 第三,产品系列也没有必要过分吹嘘。 奉天生产的身管火炮系列,虽然完整,但是并不先进、大部分都是一战前水平火炮,只有引进的2种奥国火炮是一战水平火炮。 很多人吹嘘的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不实之词。 第四,有网文说奉天兵工厂是亚洲第一, 这是最不靠谱的,别的不说,倭奴一堆兵工厂有话说。 第五,奉天兵工厂的产品,同类产品普遍比关内兵工厂贵的多。 这也应该算是奉天兵工厂的明显的一个缺陷了。 总之一句话,奉天兵工厂确实是地方军阀乃至于民国军工的一个经典,但是没有必要吹嘘它甚至神话它,实事求是的评价它才是正道。
侃侃网络上有关奉张的神话 最近网络上民国爱好者又流行吹奉张了,恨不得把奉张吹嘘成民国新希望,把张胡子吹嘘成民国大救星,本帖就在此揭一下网络上奉张神话的画皮,看看真是的奉张是什么样的。
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巨大飞行效率差距 很多网友认为无人直升机很有前途,代替武直的也是他们,这就是错误的。因为代替武直,直接用固定翼无人机就行了,没有必要用无人直升机。 为何如此,就是因为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巨大飞行效率差距。 就以重量接近,发动机功率相近的A129和巨嘴鸟为例。 A129,最大起飞重量4600Kg,发动机双发,总功率1800Hp。 巨嘴鸟,最大起飞重量4900Kg,发动机单发,功率1600Hp。 但是二者性能差距巨大。 A129,最大飞行速度278Km/h,实用升限4725米,航程510Km,最大载荷1000Kg。 巨嘴鸟,最大飞行速度519Km/h,实用升限9150,航程3330(到副油箱),最大载荷1500Kg。 所以说,如此巨大的性能差距,足够说明直升机飞行效率有多差了。 这就决定了相同功率相同重量的无人直升机性能远远不及固定翼无人机。 而起降优势则被自己的飞行效率低所影响,体现不出来。 例如500Kg的无人机确实能垂直起降,但是他的性能,100Kg无人机就能达到。 而100Kg无人机的起降性能又能有多差呢?别的不说,起飞弹射,降落回收网。和无人直升机的垂直起降又有多大的差距呢?
美的登月器最新情况 IM-1发布会:任务着陆器呈侧卧状态,太阳翼有被太阳照射,电力没有问题。着陆速度大于预期,一只着陆腿可能受损了,导致倾倒(总共6只)。IM-1自己的激光测距仪起飞前忘了解除保险,导致无法使用。
说说果脯的发奋图强 历史上果脯,或许是因为凯申出身上海滩的原因,总是喜欢空手套白狼加上买办思维,所以所以说在重工和军工建设方面一塌糊涂,连带着抗战前军备建设也是一塌糊涂,最后把37年果脯200万军队搞成了徒手师团。 实际上凭借果脯的财力物力,不需要达到49后的高度、仅仅是达到有眼光自力更生的地方军阀水平,都不会是历史上果脯在37年那样的军工重工水平,那样的军队装备状态。
架空历史和穿越的区别 很多网友都搞不清楚这一点,动不动在架空历史的时候,搞穿越,穿越人物,穿越兵器,穿越战略战术!还觉得是自己在架空历史。 架空历史,是探讨历史发展轨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别的可能的发展,这个只要熟知人类历史的网友都知道,真实的人类历史,确实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架空历史就是在探讨这些。 架空历史依据的物质条件和人文条件也都是当时历史的基础,而不是改变历史的基础。 而穿越则不然,都是将人物,技术,设备,兵器,战略战术,人文思想,硬生生的塞进不该存在的时间段。 所以说,你只要说了穿越,你就不用探讨历史了,用当前最流行的说辞,就当你是直接穿越平行空间,异世界,直接写穿越小说就行了,反正也不用管是否合理,怎么爽怎么来都由你!
绝大多数架空者都不明白民国架空起点怎么寻找 都是想当然自己架空一个地方军阀种地几十年,实际上连民国历史的本质都不清楚! 可以说民国前期本质就是军阀不断叛卖过程,形形色色的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一个军阀背叛了上级,之后又被自己的下级背叛。 后来为何终止,就是因为果脯和🐰出现,终结了这个过程,而根源就是因为这两个力量依托信仰和组织终结了民国下克上的过程。 🐰不用说,大家都熟悉。 只说果脯,可以明确的说。果脯有再多的提不起,但是起码杜绝了北洋时代,下克上的军阀风气,从27到49,常记果脯内部没有出现一个能取代凯申或者试图取代的人物。 就这一点,就足够傲视民国除🐰外的任何整治势力。 这也是为何27后架空必须依托果脯进行的原因,因为别的军阀更不堪,连自己的位子都保不住、谈何建设? 就拿通知时间最长的阎百川来说,自己部下先后分裂出徐永昌商震傅作揖等人,最后自己的势力从巅峰的四省二市龟缩到晋中一隅,连晋北晋南都被傅作揖胡长官夺走了! 而那些架空地方军阀起家的人,可曾想过怎样避免北洋和地方军阀的下克上,众叛亲离,被部下取代? 你拿什么阻止你的部下实力足够大以后,取代你架空的主角?
再谈抗战前果脯师级编制架空 总结就是一句话,不要奢求用师级编制对抗鬼子师团,现实的道路就是,用师级单位对抗联队,军级单位对抗师团。 另外大规模的师级编制中,各种支援兵种特别是炮兵编制、不要超过历史上果脯的德械师苏械师美械师编制,因为那是三个强国给果脯设计的编制,肯定都是考虑到了果脯实际的结果。 例如果脯师级编制最多一个炮兵营,三种师级编制都是这么设计,这其中根源就是果脯缺乏运力支持更大规模师属炮兵的机动和战斗。
为何二战东亚各国的基层火力支援单位编制人数都比较多? 一位网友奇怪的问,为什么抗战鬼子果脯🐰轻机枪组都是四人?他认为就10个弹匣300发子弹,为何用这么多人?用三人组或者二人组不行吗? 这就是典型的不了解历史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 首先, 第一,二战时东亚各国体力差,比不了欧美 第二,二战时东亚各国军队营养差,更比不了欧美各国。 第三,东亚各国步兵长距离行军基本上是靠两条腿机动,不像欧美各国、有汽车的蹭汽车,就是用不上汽车起码也能搭乘一下马车! 累了加上各种原因吃不饱饭的时候,四人组三人组二人组哪一个能保证机动速度以及战斗中的各种表现? 所以说欧美三人组甚至二人组玩得转轻机枪,二战东亚各国却做不到。 其次说起来负重问题。 当兵的可不是只带几个弹匣,要带自己的全部携行物,果脯🐰甚至需要携带自己的行李被褥以及三到七天的干粮,这些欧美各国都是有各级辎重部队携带的。 另外正副射手之外的另外两个人是携带步枪的,和别的步兵一样,一方面掩护正副射手设计,另外一方面也是步兵打光了,可以顶上去当步兵。 因此实际携带的重量可比几个弹匣多多了。 还有就是名义上携带一个弹药基数,实际上果脯🐰因为后勤运输能力差、很多时候都是第一线部队自己携带别的基数弹药,也就是多带不是各级辎重部队而是第一线部队。 最后就是承受战损能力,总的有冗余度吧? 一发炮弹废了副射手,二人机枪组就废了,四人机枪组不会太受影响,只要射手没事就能继续维持之前的战斗效率,也比三人机枪组能多承受一次战损。
说说自主生产,来料加工,组装厂的区别 再说一遍。组装厂和来料加工厂大的不一样之处。 组装厂就是把进口的零配件组装在一起,进口的炮管炮架之类的都是成品。 而来料加工厂,则是进口原材料,最差也是进口粗材,自己加工制造。 最明显的就是进口炮管粗材,的自己钻炮管,拉膛线。 沈厂和关内几大兵工厂,晋厂,汉厂,巩厂,宁厂,还有地方军阀建立和计划建立的,琶江,合川,株洲都是来料加工厂。 民国有没有不是来料加工厂的兵工厂呢? 有啊,就是沪厂(江南制造厂) 自己能够制造火炮除了驻退机复进机弹簧的全部零配件,而且原材料都是自己生产的,包括炮管钢炮架钢。 当然因为生产不了管退破碎技术含量最高的驻退机复进机和弹簧,沪厂也不能算是自主生产,最多算半自主生产。 真正的自主生产,指的是武器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的才行。 还有网友说,什么碳钢合金钢之分,民国兵工厂造不了合金钢就是标准的读网文地摊文读多了。 因为沪厂,晚清时期制造海军炮就使用的合金钢,早就可以冶炼镍钢为主的合金钢了。 沪厂竞标汉厂枪炮钢的时候,也能拿出来类似成品和洋货竞争。 至于为什么国内别的兵工厂坚持进口洋货? 不是国内炼不出合金钢,而是因为除了沪厂,晋厂,奉厂外,多数兵工厂,办厂都是买办思维,能从国外进货绝不从国内进货! 像汉厂巩厂,甚至枪托木料都从国外进口,别告诉我国内连枪托木都造不了吧? 所以自然就从国外进口各种枪炮钢了,而不用沪厂产品。 而沪厂,虽然从19世纪90年代大规模生产海军炮开始,到32年停产,制造枪械火炮主要用的是自己的枪炮钢,基本上不进口。 但是她没有本事让别的兵工厂用自己的枪炮钢啊! 而晋厂奉厂,虽然创建者有自力更生到思维,但是苦于没有自己的炼钢厂作为依托。也受限于技术实力,所以抗战前,都没有完成枪炮钢的试制。 晋厂赶鸭子上架,曾经搞过几十门山炮上自己练的碳钢,结果都是几十发后炮管报废,等于失败。 当然有独立自主思维,就能有成功的一天,晋厂在抗战后,终于试制成功炮钢,并且实现了自己生产的36年式山炮完全用自己的炮钢, 在沪厂之后再一次成功实现了炮钢自主,也算是民国军工业的最后成绩了。 对比一下,同时期果脯制造的37式75榴和37式75野、一个是用现成品,换炮管膛炮管,一个师用鬼子留下的原材料半成品继续来料加工,比晋厂差了何止千里啊? 特别说一下,民国兵工厂最高成就各是什么厂? 抗战前明显是沪厂,人家除了驻退机复进机搞不定,需要进口,别的都是自产。 而且产品自己改进的克氏野炮大改,在28-32年技术含量还是很大的, 如果加上前清,更不用说了,305口径海军后膛炮,150口径海军速射炮,都是本国49年前兵工的造炮巅峰。 而很多网文地摊文吹吹嘘的沈厂,实际上比起来沪厂,含金量明显不如。 第一,炮钢等原材料都不能自产,始终就是一个来料加工厂, 第二,缺乏自主研发的产品,所以产品都是山寨。 另外补充一下,什么叫组装厂,代表就是果脯抗战前建立的几家飞机制造厂,实际上都是直接组装进口飞机零部件,连来料加工厂都不是。
也谈抗战步兵班编制 最近有一个网友发了一个帖子,谈及抗战步兵班编制,认为步兵班人数选择有,8-9人,10-11人,12-13人,14人以上几个分类。他的分析结果是,对于抗战果脯来说10-11人最合适。 这个问题个人有不同看法。 个人以为10人步兵班人数还是偏少了,对于果脯来说,12人或者14人应该更合适一些。 理由是什么,就是在于果脯机枪组人数,以及以此带来的分组问题。 和德三的班级三人组甚至双人机枪组不同,东亚各国都是四人机枪组起,鬼子果脯还有Cp都是如此。 这就决定了,一个班级人数多少。 如果用10人班,那么除了班里面机枪组以及正副班长,就只有4个步枪兵,一个四人步枪组,不便于配合机枪组作战,而且稍有损失,你得步枪兵就会打光了,机枪组就成了光头了。 如果用12-14人班,除了4人机枪组,还有6-8个步枪兵,单独或者加入班长或者班副,可以组成2个4人步枪组,配合机枪组作战方便,而且能承受更多的战斗损失。
海大仙竟然不知道果脯制造的27式掷弹筒是滑膛不是线膛! 鬼子大规模量产掷弹筒,有2种,10年式是滑膛,89式是线膛。 果脯的27年式仿制的是10年式;所以是和10年式一样的滑膛,而非线膛。 海大仙竟然不知道这些,以为鬼子掷弹筒全是线膛,更以为果脯的27年式也是线膛! 另外滑膛变线膛确实没有什么难的,但是会大大增加生产工时和造价,就以鬼子掷弹筒为例,10年式价格97日元,89式244日元,是10年式造价的两倍半! 所以你想把滑膛改为线膛,就得付出造价两倍半的代价。
200门92式70步兵炮需要多少人使用 鬼子一个大队炮小队,55人,2门92式70步兵炮。 具体编制是,1个10人小队部,2个15人炮分队,1个15人弹药分队,一个炮分队1门92式70步兵炮。也就是说,即使不算弹药分队和小队部,一门70式92步兵炮也需要15人伺候。 200门92式需要多少人伺候呢?炮手最少3000人,加上小队部和弹药分队,则是5500人! 好家伙,抗战果脯一个师配备200门92式,别的人员不算,光使用步兵炮人员最少需要5500人! 果脯一个德械师人员编制1.1万人,使用步兵炮人员就得5500人!果脯步兵师直接改名步兵炮师得了! 有人说,那是鬼子人员臃肿,果脯比鬼子强,伺候炮人员少,这就是明显的错误认识了。 就拿东野的团属步兵炮连为例,辖3门92步兵炮,92人,长枪37,短枪5,驮马3,挽马18,辎重车1。一门炮需要30人伺候,不比鬼子一门炮需要27人伺候少多少。 所以,果脯装备70步兵炮,使用人员比鬼子那是只多不少!
买4000门92式的钱够买多少山野炮 用日元价格,因为大规模生产92式和75山野炮的就是倭奴。 采购价格 92式70步兵炮,7220日元 41年式75山炮,12000日元 38年式改75野炮,18000日元。 某人架空的4000门92式,需要花2888万日元。 够买2400门41年式75山, 或者1600门38改75野, 或者1920门41年式75野,320门38改75野, 或者960门41年式75山,960门38改75野, ………………
没有山野榴加,有再多的92式70步兵炮也打不赢战争! 发现现在网络上对于92式的吹嘘越来越多,吹的牛皮越来越多,现在都快吹成大东亚决胜兵器了! 这个帖子就给92式扒扒皮!
39年果脯计划生产的法37迫击炮是什么型号? 这个和曾经的Lmw18一样,也是一大疑问,因为30年代不存在一款37口径的法制迫击炮。 法制新一代迫击炮是50/60/81/120口径,一战旧迫击炮还有150/240口径。 同时期存在37口径迫击炮似乎只有红毛,有一款铁锹迫击炮口径是37。 所以这个所谓的法37迫击炮,个人猜测是两种可能性, 第一,法制,是Mle1937,50迫击炮,所谓大法37不是口径而是年代制式,是果脯文件写错了。 考虑到果脯82/60/120山寨对象都是法制迫击炮,这个可能性还是最大的。 第二,苏制,是铁锹迫击炮,37是口径,但是国别写错了。这个可能性相对较小。
再谈抗战前果脯防空武器选择以及采购生产 首先说明、此架空背景非历史上果脯,而是奋发图强版果脯,具体整治背景,请看2楼链接。 明确的说,果脯在军阀混战中,是无需考虑防空武器的,不论是26-28年北伐,还是29-31年新军阀混战,都不需要,因为没有什么明确的空中威胁,就是网络上吹嘘的奉系空军也就是个听响的主。 此时果脯的主要财力还是采购地面战的火炮枪械。这些短平快项目,对果脯在军阀混战中生存乃至于获胜才是关键。 果脯什么时候有防空需求,还是从31年开始、一方面军阀混战基本上结束,果脯需要考虑真正的国防。另外一方面,九一八倭奴开启了大规模侵华脚步,民族危机高涨。 那么果脯防空武器应该如何发展呢?还是一句话,分步走是最好的,步子大了容易闪着腰。 果脯发展防空武器,分为两个阶段,同时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也就是外购和自产结合才行。 第一阶段是31-33年 这个阶段,外购防空武器分别为,中口径高射炮,小口径高射机关炮,高射机枪。 中口径高射炮为,日11年式75高炮,因为此时这个炮应该果脯能购买到的最便宜的75口径高射炮。倭奴因为有了更新式的88式75高,出售11年式也是可能的。31年第一批采购16门,32年又订购了第二批16门。 更重要的是,果脯自产第一型高射炮还要参考这款高炮,所以外购成品也是最好的选择。 小口径高射机关炮,则选择厄利康20,这个炮30年代外销量很大,另外阴帝的40砰砰炮,以及法鸡的25哈奇开斯以及13.2哈奇开斯也可以采购少量,作为对比测试之用。 而国产化防空武器,则选择下列三种,11年式/辽16式75高射炮,德37Mg14砰砰炮,13.2M1918Tuf高射机枪。 选择11年式/辽16式山寨,第一是该方面各方面接近克氏和38野炮,第二则是符合当时自产高炮的技术基础。 另外两种不用说,第一,是大号马克和超大号马克沁,容易自产,第二,是德国武器,容易购得全部资料许可生产。 至于三者性能差,还是那句话,对于果脯来说,先解决有无,再解决性能问题。 第二阶段,则是33-37年, 这个阶段外购和自产武器,要选择30年代比较先进武器了。 首先是外购。 32-33年采购了32门博福斯75M1929高射炮,架空中35-37年又采购48门,抗战前博福斯高射炮数量总计80门,成为果脯中口径高射炮的主力。 接着是35-37年,从德三采购了20门苏罗通(莱茵金属)75L59高射炮。 小口径高射机关炮,33-35年则采购了少量博福斯40和25高射炮。和英40砰砰炮,法25哈奇开斯对比,感觉到性能优异。 35-37年,则大规模从德三采购苏罗通(莱茵金属)Flak18。 另外这个阶段,外购20机炮除了继续购买厄利康之外,还购买了另外三种,分别是布雷达,苏罗通(莱茵金属),麦德森。 但是这个阶段,果脯自产新一代高射炮的计划却遇到较大挫折。 33-35年,本来果脯犹豫不决,自产新一代高射炮,在瑞典,英,法武器中犹豫,一直没有确定仿制型号。 虽然32年枪械选型确定德械化,但是因为德国当时缺乏量产的新一代高射炮,果脯暂时无法仿制。 35年随着果脯和德三签署军火贸易协议和贷款,购买了德苏罗通(莱茵金属)20/37/75高射炮,最后确定、仿制上述三种新式高炮。 但是和爽快的提供一战旧武器生产资料不同,德三不愿意提供新一代武器,应该担心让果脯仿制,会影响自己对果脯的军火贸易,所有35-36年一系列的仿制协议谈判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时候,抗战爆发在即,果脯不能在等待。于是启动备案、那就是还是选择博福斯全家桶,引进许可生产博福斯75和博福斯40。 架空中于36年和博福斯签署了引进生产75和40高射炮的合同。 至于小口径高射机关炮,一直有20/25口径之争,果脯经过调研,认为和37/40,75口径高炮配合,20口径比25口径合适。 但是因为博福斯没有20口径机关炮,果脯就选择了原本作为苏罗通20备胎的麦德森20,这个选择主要还是因为麦德森引进生产条件特别优惠所致。 这个备胎启动比引进博福斯75/40更早,35年就签署了合同。 德三看见果脯在高射炮许可生产上,竟然绕过自己,和瑞丹签署合同,顿时后悔不已,于是在37年同意转让苏罗通20/37/75,果脯基于多多益善原则,架空中在37年初和德三也签署了引进生产协议,不过因为抗战爆发,到38年6月德三武器禁运,虽然转让了全部资料,但是生产设备却没有全部交付,最后只试制出少量样品,没有完成大规模量产。
重新架空抗战前果脯军工自造身管火炮 因为了解到陈鸡汤琶江炮厂计划引进的75步兵炮是Lig18,所以因此重新架空一下抗战前果脯自造身管火炮。
终于知道琶江炮厂计划引进生产的Lmw18是什么火炮了! 抗战前,粤系军阀陈鸡汤在33-35年和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合作,在广东琶江设立新炮厂,计划引进三种火炮生产,分别是75Lmw18步兵榴弹炮,75Fk16Na野炮,105Lefh16榴弹炮。后两种火炮,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德国火炮,唯独第一种火炮,网友包括本人在内始终不清楚这个是德国什么炮。 结果最后发现,Lmw18竟然就是我们最熟悉的75Leig18步兵炮! Lmw18是这个步兵炮最初的命名,后来改名了。 类似于37Pak35/36反坦克炮,最初命名是37Tak。 这么看,陈鸡汤还真的是内行,引进自产的三种火炮,75步兵炮,75野,105榴,基本上足够组成一个完整炮兵系列了。 尤其是引进的75步兵炮,竟然是未来德三最新式的制式步兵炮,也算是未雨绸缪了。
抗战前果脯做不到在团级配置20机炮,最多能作为师级防空武器 德械师20机炮团级装备不起,因为20机炮例如苏罗通20,一门带3000发弹,需要3010镑。 60个德械师,240个团,每团4-6门20机炮,就是960-1440门。也就是300-450万镑,4800-7200万银元。 而且抗战前果脯总共就采购了300多20机炮,整个抗战前抗战中果脯20机炮累计数量也不会超过1000,就别琢磨团级配备20机炮了。 抗战,20机炮不论是采购价还是数量,都下不了团,最多配置到师级当防空武器就足够了。 团级最好还是用12.7-13.2大口径机枪。 相比较20机炮,重量轻,造价低,弹药便宜。 二战能团级上20机炮的只有德美,因为各自生产了十几万门20机炮。 20机炮有多贵,某些网友可能还没有直观印象, 给楼主说说别的武器。 博福斯75山炮,进口是1.6万叨一门。 克氏野炮自产是1.5万银元一门。 一门20机炮的采购价,等于一门博福斯75山炮,或者最少自产3门克氏野炮! 给他们一个选择,同样的钱,是买一门20机炮还是一门博福斯75山,还是3门克氏75野炮? 本帖吧架空果脯团级上20机炮,网友不少,天天架空这个。问题是都不看20机炮采购价格,也不看果脯抗战前抗战中20机炮保有数量,就在那里Yy!
倾甲虎也可以部分代替黑豹 倾甲虎相比黑豹,火力防护全面优势,相比较架空的换装狭型炮塔88L71主炮与黑豹2车体结合的黑豹88,防护力仍旧是优势。 具体数据网友可以看我以前的帖子,那个倾甲虎可以代替虎王的帖子,在此就不细说了。 而且因为不改变底盘,直接沿用虎1底盘,相比较虎王,倾甲虎产量也可以大大增加,最低估计也能是虎1产量的2倍,虎王产量的6倍,3000左右。而历史上黑豹产量不过6500, 因此给每个装甲师增编一个倾甲虎连,主力装甲师增编一个倾甲虎营、从产量来看,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倾甲虎是可以部分代替黑豹的作用的。
倾甲虎完全可以代替虎王 虎1底盘潜力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已经写了,在此就不细说了,只说说性能对比。 这里的倾甲虎是倾甲虎1车体结合保时捷虎王炮塔以及88L71主炮。虎王说的是亨舍尔炮塔虎王。 第一,车体尺寸重量, 虎王是历史上尺寸,70吨战斗全重,保时捷虎王炮塔版68.5吨。 倾甲虎比历史虎1车体相等(后部装甲不倾甲化,或者略长(后部装甲倾甲化)。 60-62吨战斗全重,参考Vk4501P到Vk4502P增重5吨)。 亨舍尔虎王比倾甲虎重8-10吨。 第二,火力, 都是88L71主炮,亨舍尔虎王相比倾甲虎,备弹量略多,86对80。 第三,防护, 这个自然是亨舍尔虎王绝对优势,但是倾甲虎防护在43-45年也足够, 先上具体数据,第一个是倾甲虎,第二个是亨舍尔虎王。 车体首上,100/55度,150/50 车体首下,100/25度,100/50 车体侧上部,80/15or25度,80/25 车体侧下部,80/0,80/0 车体后部,80/9or30度,80/30 车体顶部,25-40,40 车体底部,25-40,40 炮塔前装甲,60-110弧形,180/10 炮塔侧装甲,80/30度,80/21 炮塔后装甲,80/30度,80/21 炮塔顶装甲,40,40 防盾,100,150 综合来说,前部防护,虎王远强于倾甲虎。 倾甲虎车体首上能抵挡100/122和90L50/17磅的打击,炮塔前部和首下防御不了,但是面对100/122和90/17磅炮,虎王的炮塔前部和首下也勉强, 车体侧后部防护,倾甲虎和虎王差不多。如果后部不改进倾甲维持原先设计,就是略逊。 而炮塔侧后部防护,反而是倾甲虎的保时捷虎王炮塔略强于亨舍尔虎王炮塔。 第四,机动 1,速度,38-45.4,35-41.5 2,发动机变速箱,二者是一样的,都是Hl230/迈巴赫L600,但是倾甲虎中后期型号和虎王M1945都换Ak7-200,也就是黑豹的变速箱。 3,悬挂单扭杆悬挂, 4,都是交错重叠负重轮,倾甲虎和虎1后期型号一样换和虎王相同的全钢负重轮。 但是倾甲虎和虎1一样,一侧是8个负重轮,而虎王是9个。 5,履带,倾甲虎和虎1一样是520/725运输/战斗履带,虎王则是660/800。 第五,续航距离 倾甲虎沿用虎1邮箱,540L,120Km 增大邮箱,720-750L(历史上黑豹邮箱容积),1》=170Km。 虎王邮箱,860L,170Km 最后综述: 43-45年,倾甲虎是完全可以代替虎王的,和虎王相比,火力一样,防护差一些,机动强一些。直接沿用虎1底盘,底盘成熟度远胜,不需要更换生产线,生产工时和造价低一些,产量应该大的多。
更正西顿著《苏德战争》中的一处错误 那就是这部书说41年德军投入巴巴罗萨有50万辆卡车,这个错误误导了包括本人在内的很多二战历史爱好者。 实际上这个数据是完全错误的,有网友出示原始资料,巴巴罗萨德军投入了60万机动车辆, 但是其中摩托车20万,汽车只有40万辆! 而其中乘用车15万,卡车只有25万辆! 只有西顿书中的一半数量。 按理说西顿这种大史学家,真的不应该犯这种低级数据错误。 也就是说看起来巴巴罗萨德军投入机动车60万不少,但是三分之一是摩托车,四分之一是乘用车,卡车仅仅只有5/12!大部分机动车都是运输不了货物的。 而装备于19个装甲师,15个摩托化,104个步兵师的车辆为104100辆卡车,96200辆摩托车,67240辆乘用车.也就是26.7万机动车辆. 那么剩下的33万辆主要装备于后勤运输部队,以及独立部队。 也就是说25万卡车,其中10万还配备给师级部队,能用于集中补给的卡车数量更少了,最多1万辆。 所以说,部分网友高估巴巴罗萨德军公路补给机动能力,认为德军可以脱离铁路补给,用公路汽车代替全部铁路补给,看到这个数据,应该能清醒一些了。
发现有网友不知道改倾甲换新底盘哪个难度更大 很多网友竟然认为虎1改倾甲难度大于重新设计新底盘的虎王,这估计不要说对坦克不了解,是对汽车都不了解的缘故。 看看各种售卖汽车,只要是底盘不变,上层结构怎么拉皮都没有太大难度,经常可以把一个底盘拉皮出来姥姥都认不出来的车型。 但是一旦更换新底盘,立即会让车企成本大增,投放市场的时间也长的多,因为新底盘测试需要很长时间依旧很大成本,另外隐藏问题也比老底盘多得多。只有大公里测试才能发现。 坦克和汽车同理,美的的M2/3/4中坦系列,从17吨的M2拉皮到38吨小飞象,都算是一个底盘上面不断拉皮的产物。改倾甲换炮塔换履带换发动机变速箱家常便饭。 但是一换底盘,从M4Vvss换M4Hvss,以及扭杆改型,麻烦可就大多了,就不是短期搞得定的。更不用说T20/22/23/27等一系列新中坦底盘,美的干脆没有投产。继续改进M4。 德三一样如此,黑豹虎王等赶工底盘明显不如4号虎1底盘可靠。 因此,除非旧底盘达到承载重量极限,没有改进潜力,必须新底盘代替,别的时候,一般都会用旧底盘继续改新型号。 而相同底盘改垂甲,有多容易,不要说美的红毛坦克的例子,就是德三都一堆例子,例如灰熊,4歼,突击虎,追猎者,倾甲大山猫等等。 而德三从虎1到虎王改进幅度之大等于什么呢? 用红毛坦克比喻, 虎1等于Is1,88L71虎1等于Is2M1943,倾甲虎等于Is2M1944,虎王等于Is4。 也就是说,德三用虎王取代虎1等于红毛用Is4直接取代了Is1,直接跳过了Is2M1943/1944!这么巨大的底盘更换幅度,怎么可能不出问题! 要知道仅仅为了垂甲改倾甲,完全不需要虎王这种新底盘,倾甲虎就足够了,甚至虎王炮塔和88L71主炮,虎1底盘都可以上,这个有Vk4501P到Vk4502P作为证据。 实际上虎1底盘,单说承载重量虎1远没有到达极限,代表就是突击虎,65吨战斗全重,实战中也没有大问题。所以即使新改进坦克达到65吨重,也是可以继续沿用虎1底盘的,更不用说倾甲虎重量估计最多60-62吨,还没有到突击虎重量,完全没有必要换新底盘。
对德三42年进军高加索和慈父格勒的个人看法 看一下2楼地图,就可以知道,慈父格勒和挺进高加索油田的关系了。 挺进高加索油田,就是仅仅拿下北高加索油田,也会有绵长的北线需要防御。 而防御和保护进军高加索油田的侧翼。依托伏尔加河防御是最好的选择。 而想依托伏尔加河保护进军高加索油田德军侧翼,防御北高加索占领区。 就必须拿下伏尔加河以西的慈父格勒才行。 否则慈父格勒就会成为红毛在伏尔加河以西的桥头堡,成为反攻德军北高加索占领区的基地。 慈父格勒掌控在红毛手中,也是对德三计划建立顿河-伏尔加河侧翼防线的破坏,类似于43年11月鸡脯掌控在红毛手中,对于德三第聂伯河防线的破坏。 所以说、历史上德三计划拿下伏尔加河慈父格勒并没有错误,和42年计划的进军高加索油田的目标并不矛盾,反而是一种保障。 德三错误的是具体执行过程,颠三倒四,最后甚至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从地图上我们看出来,德三突破红毛南翼防线之后,慈父格勒距离德军突破口非常近,而高加索油田则距离德军突破非常远。 所以正确的选择是,应该集中兵力,对慈父格勒发动一次快速突击,拿下慈父格勒之后,再进军高加索。 这样进军高加索无后顾之忧,而且进军高加索期间,在慈父格勒可以全力防御,也不用进攻分散兵力。 但是历史上德军在南线实现突破后,顿河-伏尔加河方向,行动却异常迟缓。 德军6月28日发动南线攻势,不到一个月,7月17日就抵达顿河河曲,结果一个多月之后,到了8月23日才抵达慈父格勒城郊! 为何从米乌斯河进攻出发地到顿河河曲,远的多距离,德军用了不到一个月、从顿河河曲到慈父格勒,近的多距离,却用了一个多月? 根本原因在于德军目标混乱! 本来,进抵顿河河曲的4Pza的任务是行进间攻击慈父格勒,结果到达顿河河曲之后,却因为担心进军高加索只有1Pza兵力不足,放弃了近在眼前的慈父格勒,没有东进却掉头南下配合1Pza进军高加索。 4Pza这次改变进攻方向。直接导致了,第一次趁虚而入攻占慈父格勒机会的丧失。 要知道7月17日,慈父格勒的防御还极度空虚。此时德军如果能够快速进攻,行军中拿下慈父格勒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4Pza南下后,攻占慈父格勒的任务交给6A,但是他的行进速度比4Pza慢多了,8月23日才到达慈父格勒城郊,此时已经距离德军发动夏季攻势近两个月,留给德军的时间不多了。 这时候,德军又想起来4Pza,于是命令该部改变进攻高加索的方向,于是4Pza再次掉头北上,协助6A进攻慈父格勒! 说穿了就是绕一个大圈回到原点。 即使如此,6A的攻势还是异常迟缓,对城区发动总攻,拖到了9月13日,到了9月26日,攻势受阻。 于是慈父格勒最残酷的攻城战开始了,9月下旬到11月初,德军发动多次总攻,承受了惨重伤亡,耗尽了大部分预备队,才勉强拿下来慈父格勒大部分城区,但是依旧没有完全攻占城区。 红毛仍旧在慈父格勒城区保留若干桥头堡。 这样的后果直接就是, 第一,喧宾夺主,从9-11月,为了攻占慈父格勒,德三把大部分预备队和增援兵力投入到了慈父格勒的血肉磨坊中。 进军高加索的德军反而因为缺乏兵力,最后没有完成攻占高加索油田的能力,不要说南高加索的巴库油田够不到,甚至全部占领北高加索油田的目标都没有实现,高加索三大油田,北高加索的两大油田,仅仅占领了最小的迈科普,连格罗兹尼油田都没有占领。 第二,因为慈父格勒的血战耗尽了顿河伏尔加河方向的机动兵力,导致绵长的侧翼,全部由德国仆从军防御,而他们的战力都是堪忧的。 更可怕的是顿河伏尔加河方向,还没有可靠预备队,侧翼战线一旦被突破,德军难以封闭突破口,更无法组织反突击。 第三,因为慈父格勒城区的血战持续到11月初,导致了德军6A和4Pza主力全部深陷慈父格勒。顿河伏尔加河方向德军兵力如此集中在一个城市, 这就极容易被突破德军绵长侧翼防线后的红毛包围慈父格勒的德军。 之后的发展不用说,慈父格勒导致的恶果一一显现,红毛反攻轻易突破德国仆从军防守绵长侧翼,包围了慈父格勒的德军6A,粉碎了顿河伏尔加河方向德军。 最后迫使北高加索德军放弃占领区,进行大撤退。 所以说,42年德军进攻高加索油田计划失败,根本原因是德军兵力不足,但是直接原因,确实是德军颠倒次序,分不清攻占慈父格勒和进军高加索油田哪个任务更重要。 该拿下慈父格勒的时候,错过了机会。 不该强攻慈父格勒,该在慈父格勒防御,集中兵力进军高加索油田的时候,又把攻占慈父格勒当作首要任务。 最后导致了攻占慈父格勒以及进军高加索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
架空二战德三反坦克武器 一,反坦克枪, 7.92Pzb35/36, 20Spzb38/39 二,反坦克机枪 7.92Mg141 7.92Ew141 三,反坦克炮 37L45Pak34 50L42Pak37 50L60Pak38 60L60Pak39 75L46Pak40 75L31Pak50 75Pak97/38 75Pak16/39 76Pak36(r) 88L45Pak42 88L56强装药版Pak43 以上是全部牵引反坦克炮型号,历史上德三钓鱼竿以及88口径以上的牵引反坦克炮一概不发展。 其中大规模生产,成为德三制式反坦克炮的为5种: 37L45Pak34,34年服役,产量16539 50L60Pak38,38年服役,产量14459 60L60Pak39,40年服役,产量9568 75L46Pak40,41年服役,产量23303 88L45Pak42,43年服役,产量1万+ 四,锥膛炮 20/28Spzb41 30/42Pak41 55/75L58Pak41 五,高低压反坦克炮 81Paw600 105Paw1000 六,反坦克火箭炮 88R43,洋娃娃 七,反坦克火箭筒 88坦克杀手 60坦克杀手 105坦克杀手 八,铁拳 短柄铁拳 轻型铁拳 大铁拳(铁拳30/60/100) 铁拳150/250 九,无座力炮 75Lg40 105Lg41 150Lg42 十,榴弹发射枪 Pzb35/36改 信号枪改 十一,反坦克手雷 十二,反坦克地雷
1918年德二海军仍旧是世界第二,美国是世界第三 1918年,美的舰队无畏舰17艘都是Bb。 1918年德二24艘无畏舰,19Bb,5Bc 1918年德二19Bb,拿骚4,赫尔果兰4,凯撒5,国王4,巴伐利亚2 所以说,既然已经搞清楚了1918年德二和美妖无畏舰数量,结论就应该出来了, 1918年德二仍旧是世界第二海军实力。
为啥五棵兰不选择中立,因为五颗兰被美的搞了颜色Gm 14年后五颗兰倒向美的根源就是美的在14年搞了颜色Gm,推翻合法证券,把自己的代理人扶上台,而不是五颗兰不能搞中立,因为实力不够。 实际上92-14年,五颗兰一直搞中立,还做得不错。 驳斥这个谬论的另外一个证据,就是中亚特别是可萨,2022年1月粉碎了美的搞得颜色Gm,现在不一直还是中立状态吗?要是可萨颜色Gm也成功了,会是现在这样吗?
德三为何不可能在42年初击败红毛? 德三发动巴巴罗萨,最乐观估计进度也是 1941年拿下导师格勒-摩丝克-罗斯托夫一线, 1942年拿下Aa线以西 1943年推进到乌拉尔 如果把推进到乌拉尔算作击败红毛,那也得最少2年时间,最早也得1943年底完成。 但是实际上,即使推进到乌拉尔,都不能算彻底击败红毛,因为红毛在乌拉尔山脉以东,还有四五千万人口、几百万吨钢产量。 德三即使推进到乌拉尔山脉,红毛是否会因此崩溃,或者彻底承认战败求和,都还是未知数。 如果德三推进到乌拉尔山脉,红毛都不承认战败,继续战斗,德三需要继续推进到太平洋和中亚,全部占领红毛领土才行。 而红毛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广袤的领土,德三最低估计也得用2年时间才能占领。 也就是说,最乐观估计,德三打赢发动的一切战役,41年发动巴巴罗萨,最早43年底才能推进到乌拉尔山脉,最早45年才能推进到太平洋和中亚,占领红毛全部领土。 如果执行巴巴罗萨过程中打输了一场或者几场战役,完成巴巴罗萨的时间只会更晚! 所以说德三肯定不可能在42年初就击败红毛! 现代战争不是白日做梦,更不是瞬移,是非常讲究一次战役的投送距离和补给极限的 从德三1941-43年的进攻过程,红毛1943-45年的反攻过程,苏德战场,300-600万大军的一次战役投送距离和补给极限,都是很清楚的,不可能有奇迹发生。
德二为何打不赢一战? 总结就是一句话,硬实力不够。 即使不算美妖,德二工业实力和英法俄三国加起来差不多,但是农业,矿业,交通业,金融业,人口,国土面积和资源,殖民地人口、面积和资源,财政实力,硬通货储备……都是绝对劣势。 德二拿啥打赢? 有人会问,德二不是打垮了白毛吗?同样上述资源远不如英法的德三不是打赢了法鸡吗? 问题是白毛不是德二打垮的,是自爆的啊?类似于一年后德二自爆。而且是美妖参战后的17年才垮的,白毛垮掉之后协约国损失的力量立即被美妖弥补甚至更多了。 而德三打垮法鸡则是靠一场战术Gm加上一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完美战役计划,合二为一的结果。 上述加成作用一战德二可都没有,有的只是点错了科技树,加上一个画饼充饥刻舟求剑战役的计划。 德二在1914年,怎么可能复制成功德三1940年的速决战战例? 而一旦速决战失败,进入持久战阶段,战争比拼的就是德二的那些短板了! 德二能打平就是最好结果了,怎么可能打赢?
古吧最新通告 今后在本帖吧再发“如果”类型架空贴,架空前提是虚妄的一律视为水贴删除。 举例如下 1,如果“德二1914年击败法鸡,14-18年登陆阴帝,25年登陆米粒件!” 2,如果“德三42年初击败红毛” 3,如果“美德联合” 4,如果“英德联合” 5,如果“德二1914年就有突击队战术” 6,如果“拿破仑时代得到了现代火箭炮技术” …… 可以明确的说,这类架空的前提条件都是对历史极度无知,缺乏对历史的起码尊重才会说出来,而在这个前提条件之后的讨论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类帖子也会大大降低古吧帖子水平的表现。 所以今后这类帖子,会被视为水贴一概删除。 望想发类似帖子的网友知晓,不要再在本帖吧发类似帖子,做无用功。
二战德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是最简单的实力不如对手,1941年底和世界上所有别的强国为敌,轴心国总实力远远弱于对手。 而最核心的变化时间段是1940-1941年,元狩一系列错误决策,例如发动巴巴罗萨,珍珠港后主动宣美的,从最初的英德单挑,绝对实力优势,最后转变为面对英苏美三国群殴,绝对实力劣势。
抗战果脯师级部队相比较全世界的战力定位 最近有网友不断发帖讨论果脯在同时期世界的相对排位,所以特别发此贴做一些说明。 因为果脯本身就是个七拼八凑的大杂烩,不同部队战斗力有天然之别,不能给一个统一的评价,所以只能具体部队具体分析。 首先说一下,抗战前和抗战中果脯的战力是不一样的,抗战中果脯的战力平均都应该比抗战前提升了一个档次,更诞生了新1A,新6A,这样的能摸到同时期欧美军队三流尾巴战力水平的部队。 而抗战前,虽然果脯装备最好的教导总队,装备确实也达到了欧美三流部队编制水平,但是缺乏新1A/6A那样的实战证明自己的战力也达到欧美三流末的战力水平。 毕竟装备和战力有关,但是不能直接代表战力,最低限度也得有实战来证明自己 战力虽然不能和装备直接对应,但是装备特别是重装备是战力的基础。 没有三流的重装备,肯定没有三流战力。 先说抗战前,单论重装备,果脯抗战前是最薄弱的,不要说比不了抗战后,就是抗战中也比不了, 就拿身管炮来说。37年全军仅有800余门。 所以,抗战前果脯在世界上的相对排位也是惨不堪言。 能够达到欧美三流水平的师级单位,也只有1个,那就是教导总队,重装备勉强达到了欧美国家三流末。 至于别的调整师,重装备配备甚至连欧美三流师都达不到,更别说别的种秧军部队,以及各个地方军阀部队了 但是教导总队的武器装备够了,但是缺乏实战经验,真实战力可能还不如30个调整师中的强者。 所以说,抗战前果脯要是按照装备和实战能力综合评价,可能没有任何一支师级单位能达到欧美三流师的战力水平。 果脯战力真正得到提升,是在抗战中,搞了苏械化和美械化两次变革。 第一次是37-41年苏械化,果脯得到了大约1000门身管炮,82-86辆炮战车。 果脯用这些苏械编制了4个攻击军,1/2/5/74A,以及一个装甲机械化师,200师。 4个攻击军,单论师级理论上编制,装备4门115榴,8门76野,4门37战防炮,火炮数量再次达到了欧美三流步兵师末尾的水平。 当然实际上,4个攻击军,只有部分部队满编,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达到理论编制。 果脯计划组建的相同编制20个苏械师,实际上也没有实现,大部分火炮都编入独立炮兵团。 而200师于38年1月组建,这个本国历史上第一个装甲机械化师,辖2个战车团,1个装甲团,一个摩步团,一个炮兵团。 全师实有车辆1089辆(其中战车219辆、装甲车33辆)。 这在果脯乃至于民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是最大的装甲单位,以及最强大的师级单位。 单论编制数量,200师应该至少达到了欧洲二流师级单位的火力水平。 虽然编制中只有反坦克炮,没有山野加榴,但是200余辆坦克的火力弥补了这个不足。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38年11月,200师扩编为新11军,所有装甲单位以及汽车单位全部上交给军级直属,200师也变成了普通的三团制步兵师。 这样果脯乃至于民国历史上,第一个装甲机械化师,火力和机动力达到巅峰的200师成为昙花一现的编制。 接着是41-45年,果脯的美械化阶段,这个时间段主要是果脯建成了2支世界二流和二流半师级单位。 达到二流部队的43-44年的N38D,师属炮兵12门105榴,24门75山。 达到二流半部队的是43-44年的N22D,师属24门75山。 但是和200师一样,好景不长,44年驻印军增加到5个师,分化为2个军,N38D和N22D,就和别的美械部队一样,只剩下一个山炮营了。多余炮兵上缴军级或者拨给别的师。 接着就是美的计划给果脯建立的30个美械师,和驻印军一样 都是师属1个山炮营,12门75山炮,军属1个榴弹炮营,12门105榴 所以说、抗战大部分时期,果脯最强的师级单位的装备,就是欧美三流末水平。 但是以上苏械师和美械师仅仅是抗战中少量部队,不代表全部。 抗战中果脯军队规模巨大,高峰期有124个军387个师。 45年8月有120个军354个师, 45年9月有119个军350个师, 竟然只有76个军属炮兵营,51个师属炮兵营, 1/3的军没有队属炮兵,6/7的师没有队属炮兵,而且部分军属师属炮兵营还在拿迫击炮充数。 所以说这些师属炮兵无,或者只有迫击炮的徒手部队,连欧美正规军最弱的三流都到不了,最多就是欧美民兵水平,甚至可能民兵装备水平都不如。
架空二战德三步兵师反坦克武器编制 架空德三步兵师反坦克武器编制之前,先介绍一下架空中德三步兵师反坦克武器的具体分类和型号。 一,反坦克枪, 7.92Pzb35/36, 20Spzb38/39 二,反坦克机枪 7.92Mg141 7.92Ew141 三,反坦克炮 37L45Pak34 50L42Pak37 50L60Pak38 60L60Pak39 75L46Pak40 20/28Spzb41 30/42Pak41 55/75L58Pak41 75L31Pak50 88L45Pak42 88L56强装药版Pak43 以上是全部牵引反坦克炮型号,88口径以上的牵引反坦克炮一概不发展 其中大规模生产,成为德三制式反坦克炮的为5种。 37L45Pak34,34年服役,产量16539 50L60Pak38,38年服役,产量14459 60L60Pak39,40年服役,产量9568 75L46Pak40,41年服役,产量23303 88L45Pak42,43年服役,产量1万+ 四,反坦克火箭炮 88R43,洋娃娃 五,反坦克火箭筒 88坦克杀手 60坦克杀手 105坦克杀手 六,铁拳 短柄铁拳 轻型铁拳 大铁拳(铁拳30,铁拳60,铁拳100) 铁拳150/250 七,高低压反坦克炮 81Paw600 105Paw1000
43-45年Vk3601H和4号肯定不够用,必须研发新中坦重坦底盘 42-43年,Vk3601H和4号肯定是够用的,能对Kv1,T34-76构成性能优势,但是43-45年,Vk3601H和4号底盘就不够用了。 就是倾甲化,Vk3601H最多黑豹,4号最多倾甲4号的战力,面对T34-85,Is2,M4-76,M26都是略微劣势。 而德三因为坦克数量肯定处于劣势,就必须要求坦克性能得有一定的优势才行。 所以必须研制承载重量更大的坦克底盘才行,考虑到继承性,虎1/倾甲虎,Vk4501H/4502H和不三不四明显是最好的选择。 一方面作为55-60吨和25-30吨底盘,性能堪用,另外一方面和Vk3601H以及4号底盘继承性强,可以继续使用他们的生产线生产。不影响产量以及新旧车型生产转换。
巴巴罗萨之后德三30吨级新中坦的性能指标 历史上黑豹的性能指标制定的过高了,而且还有侧后部防护这个短板以及炮塔防护这个半短板,大大抵消了车体前部防护以及75L70带来的性能优势。 所以说,30吨级新中坦指标的制定应该做到, 第一,适可而止,不要制定超出自己吨位的指标, 第二,均衡,不要出现黑豹这样的明显的短板, 第三,三大性能有所取舍,因为和T34/M4吨位接近,想全面压制对方是做不到的。 那么什么指标最合适呢? 个人以为43-45的性能指标如下。 火力第一, 但是结合自己的吨位,主炮用75L60/88L45,这样的1000米处100/30度的穿深就足够了,对红毛的85L52/54,米妖的76L53/55还有火力优势。 防护第二, 车体首上60/55度足以(也就是黑豹首下的防护),侧后部防护40,这也是30吨级中坦的无奈,再高的防护肯定恶化别的性能。 首上能防御红毛85,米妖76,侧后部能防护红毛短45和14.5战防枪足够。 炮塔防护,前部100,防盾110,和历史上黑豹一样,也足够了。 基本型号像黑豹那样80/55度车体首上,是不需要的,也对应不上40厚度的侧后部防护和100-110厚度的炮塔前部和炮盾防护 第三,机动 新发动机,发动机功率 ,用Hl90/100,360-410Ps,用Hl210/230V8,430-470Ps。 前者吨马力12-14,后者吨马力14-16。 前者最大时速,40-45Km/h,后者最大时速45/50Km/h,足够 想像历史上黑豹和Vk3002Db那样,在速度上超越T34是没有必要的事情。 T34后期型号速度也从55下降到50,M4速度更是只有42,在寒战中证明一样可以和T34打成平手。 二战时期,因为不能动对动射击,只能静对静射击,所以坦克速度尤其是越野速度用处不大,所以在速度上付出太大的代价是不值得的,像历史上黑豹和Vk3002Db,为了超越T34速度,结果被迫使用700Ps发动机,直接被发动机产量限制了产量。 所以说新30吨级中坦,是绝对不能再为追求速度导致发动机产量问题的。 第四,燃料携载量和续航距离 用Vk3002Db的550L邮箱足够,实在不行继续用4号的470L邮箱也凑活。 前者续航距离应该能达到Vk3002Db设计指标195-200,后者续航距离应该能达到黑豹的169-177,最差也能到3号的150-155。 第五,悬挂和行走系统 悬挂可以选择扭杆或者钢板弹簧,行走系统可以选择单排负重轮或者交错重叠负重轮,但是取舍之后,还是钢板弹簧以及单排负重轮最合适,也就是不三不四,和初版四轮Vk3002Db的悬挂。 因为结构更简单,生产更容易,战场维修以及维护更容易。 中坦这种炮灰车,性能和生产维护相比较,肯定要偏向于后者。
巴巴罗萨前德三对红毛军事力量的估计 陆军200个师,一万辆坦克,八千袈飞机! 而实际上红毛确实有近200个师,但是这只是现役师级数量。总动员后,仅41年就有近500个师。 而重装备在41年622的保有数量,坦克2.4万辆,飞机2万架!仅在西部的就有1.4万辆坦克和1万架飞机。 德三估计的数字只有真实数字的四成!这个情报搜集能力也太差了些! 更逗的是德三竟然认为自己投入的3500辆坦克,3000袈飞机对于红毛有坦克和飞机优势。 他们不知道、红毛即使不算旧坦克,仅新坦克T34和Kv1的保有数量就各自有1225和600! T34保有数量接近巴巴罗萨投入的3号数量1500,而Kv1保有数量则比巴巴罗萨投入的4号数量500都多! 现在看起来德三代的盲目乐观真的是无可救药,从德二开始的,低估对手,高估自己战力的陋习,在巴巴罗萨前简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巴巴罗萨之后新中坦是最迫切需要 原因很简单,巴巴罗萨之后,一遇到T34就标志着3号4号已经过时了,需要新的30吨级底盘来克制T34。 4号有一定改进潜力,但是即使牺牲机动性能,只保证火力和防护,最多只能做到匹敌T34,而不可能做到压制T34。 德三为何需要能压制T34的中坦?因为要和红毛比拼坦克,德三不可能有数量优势,能做到数量一样就不错了。因此想对红毛有坦克优势,单车质量优势是必须的。 黑豹是在这方面太极端了,试图要用重坦当中坦赢得单车优势,最后牺牲了生产性能,导致了绝对数量劣势。 但是适当的数量优势还是需要的,而要有质量优势,二战时期就是简单多吨位,20-25吨级坦克肯定做不到,需要30-35吨坦克才行。 不三不四,缩水黑豹,缩水Vk3002 Db,这三款30吨级中坦中,选择生产性能最好,和4号衔接做好,能继续用4号生产线生产的不三不四,是最好的选择。 而在时间上,对新中坦的要求也很迫切,因为苏德战争甚至二战,能决定胜负的就是41-42年,任何新兵器,43-45年再出来就影响不了大局了。 所以41年7月立项30吨级新中坦,最迟到42年7月必须服役,保证能参加42年夏季攻势,而4号大改,倾甲4号,也必须保证在42年7月前服役。 这样才有可能在42年夏天发动攻势,打到3A线,拿下红毛核心区。 如果42年做不到这一点,之后德三必败。所以新中坦和4号大改倾甲型号,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是德三装甲力量升级战力的关键因素。
抗战果脯武器弹药生产价格 以下都是35-45年果脯生产武器的实际价格,非预计价格,供网友探讨抗战话题时候参考。
说说红毛海军的建军思路 就一句话,总体思路还是正确的,出问题的是具体环节和舰型选择。 不像很多国家嗨军基本建菌思路就有问题,是刻舟求剑,东施效颦,例如一战德二,二战鬼子。 第一,历史证明,硬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采用相同的建菌思路建造的技术舰队,第二对第一都是必败的。 代表例子就是一战的德二,和二战的鬼子,都是因为采取和阴帝美妖相同建菌思路,最后因为硬实力不如,而走向必败的结果。 而红嗨军,和美帝拼嗨军硬实力,也就是舰船数量和质量是必败的结果。 不会比历史上德二和鬼子的结局强多少。 为何红海军和美帝拼海军,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赢不了? 质量赢不了大家都很清楚,海军技术落后的结果。 数量拼不赢,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数量拼不赢的原因如下。 第一,鸿毛整体经济实力远远不如美帝。 即使按照shzy阵营的计算经济方式,国民收入计算方式,鸿毛巅峰时期也就是美帝的70%,按照西方的鸡的屁鸡恩屁的计算方式,鸿毛甚至最多美帝的一半。 所以经济实力的根本差距是鸿毛建造不了和美帝相同规模的舰队的根本原因。 第二,鸿毛海军是五大菌种垫底,而美帝海军则是四大菌种第一。 这决定了同样规模军费,鸿毛海军分得到肯定也比美帝海军少得多。 第三,鸿毛海外利益比美帝少得多,鸿毛海军带来的海外收益比美帝更少得多。 第四、鸿毛的国家战略不是全球,而是局部地区,主要是欧亚大陆 所以也不需要一支全球规模的舰队。 正是鸿毛海军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无法和美帝海军相比,所以,鸿毛海军采用和美帝海军一样的思路,那是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的。 这方面一战德二和二战倭寇,都是现成的例子。 所以很多人认为的鸿毛海军应该和美帝海军一样,大造航母,是明显的刻舟求剑,东施效颦之举。 结果不会比公海舰队和联合舰队强多少。 所以啊,鸿毛海军建设,肯定得依托本国特色来进行。而非历史上德二和倭寇那样,盲目跟风。 而实际上冷战多数时期,鸿毛海军也确实是根据本国特色进行的海军建设,很多人据此认为鸿毛海军建设思路有问题,其实是错误的看法,因为鸿毛这种自己特色的建设思路,确实做到了比盲目追随美帝航母编队的思路更好的效费比。 在此先说一下冷战时期鸿毛海军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就是Ssbn至上论,海军中Ssbn为核心,不但大量潜艇都是Ssbn,甚至全舰队都是围绕护航Ssbn与反潜进行的。 第二,就是反航母作战,反舰导弹为中心,而且是多基多平台建设。 反舰导弹有舰载潜载岸基空基各种发射方式。 导弹型号和种类更是众多,远中近,超音速亚音速都有。 第三,则是舰队建设潜艇为重、潜艇建设黑鱼为主。 这个也是冷战时期鸿毛海军的一个特色,黑鱼数量250多艘,是美帝190多艘的1.3倍。
利用好3号底盘最好的选择就是尽早停产,用38T底盘代替 德三想大规模生产坦克歼击车,明显最好的选择就是生产38T底盘。 3号最好的选择就是尽早停产,能41年停产就不要43年停产,能39年停产就不要41年停产。 从39年德三吞并捷克,占有了38T生产基地后,3号随时可以停产,用38T代替他。 3号底盘最尴尬的是,尺寸和吨位接近4号,但是3号能搭载的各型火炮,尺寸吨位更小的38T都能搭载。 所以说,有了38T,就应该果断停产3号。
抗战果脯用无后坐力炮代替山野炮就是白日做梦! 海大仙又语出惊人,说用无后坐力炮代替各种山野炮,纯属信口开河。 他估计都不知道,第一种实用的无座力炮是德三40年装备的75Lg40,30年代果脯哪能采购并且装备得到? 很可笑的是海大仙拿出来证明无座力炮可以取代山野炮的例子是56式75和75式105! 你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的无座力炮的性能论证能代替以前的兵器不是笑话是什么? 试问海大仙为什么不在小时候买Byd电动车代替自家的油车啊?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