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围炉
功夫老陈
石崇英先生入室弟子,习练活步老架108(杨氏大架)太极拳、马维祺派八卦掌和形意拳二十多年,愿为
关注数: 229
粉丝数: 498
发帖数: 5,216
关注贴吧数: 5
浅谈法不传六耳 法不传六耳,是指极端秘密的事不能让第三个人知道。在武术传承方面,因为都是以师传徒的方式,所以很多门派的功法都是非入门弟子不传,很多门派的门规都是如此。有些门派的核心机密甚至只传本门掌门,在武术界,法不传六耳执行得比较严格。究其原因,大概有三: 一、保密是防练坏。 武功练法,是武林数十代前辈毕生心血的结晶。武功练法的发明,是数百年不断证伪的过程。为什么这么练才出功夫?为什么那么练得不到功夫?武林前辈刚开始时应该有各种各样的练法,没得到功夫的难以传承,只有能练出真功夫的功法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前辈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求索得来的功法,来之不易,所以必须珍惜。另外武功一行,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练法也不尽相同,如果一下子全部告诉弟子或者公开,有些人为走捷径就难免会在开始时练了高阶段应该练的东西,有些人功夫不到,理解有偏差,在练功过程中就容易出毛病,把身体练坏。 二、公开练法会破坏门派传承。 各门派发展得好坏,主要看是否传承有序,套路、功法、技法和步法完备,练功方法可复制,无论身体条件好坏,按照这样的方法持续练习就能得到功夫。有些弟子专心习武,无暇它顾,只得以武为生,比如教拳授徒等。如果慷慨地把本门功法公诸于世,弟子们再往下传承时就难了,有了免费的午餐,谁还会掏钱拜师呢?这样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公布本门功法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但恰恰因为这样的行为,反而导致无法健康地传承下去。入门引路须口授,一部分人看书比葫芦画瓢照着练, 极易走偏练歪,又因为公开了本门功法,使得自己的徒弟也没了饭碗,会给本门传承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自珍者人方珍之。 武功练法应敝帚自珍,你自己都不珍惜门派核心的东西,拿黄金当白菜卖,别人有什么理由认为你的东西值钱?可口可乐的配方并非高科技的东西,但至今不予公开,如果公开,相信一个学过化学的高中生就能按照配方做出可口可乐,果如此,世界名牌的可口可乐就会成为地摊货。不信请看洛阳唐三彩、禹州均瓷,当年达官显贵重金以求的东西,现在不就是满街遍布的地摊货吗?真正的功夫本来就是小众的,哪怕满世界的人都知道武功练法,也只有极少数能吃苦有恒心者才能练出高深的功夫,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公布本门的功法呢?武功练法与魔术技法类似,与川剧的变脸也比较接近,当年以魔术揭秘出名的大师今天何在?当年要公布变脸秘密的川剧大师不也是迫于压力作罢了么?试想假若真的把魔术都揭秘了把变脸的秘密也公布了,这个世界上还有魔术和变脸这个行当生存的空间吗? 功法不是地摊货, 前辈得来磨难多。 辈辈传承责任重, 自珍人方高看我。 (2016年10月20日上午)
寻师寻徒专贴(按地区分类) 经常看到大家发一些寻师那徒的贴子,总感觉到不系统,查找困难。现开此贴,按地区分类,供大家使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什么是元炁? 炁,qì同“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 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 老子》、《列子》、《 庄子》、《 管子》、《鹖冠子 》、《 荀子》、《 淮南子 》、《 黄帝内经 》等 ,大多是道家著作或与道家有关的著作。 “元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东汉时传来的佛教,经魏晋和南北朝而在南北各地广泛传播开来。为了能让中国人理解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附会中国传统的儒、道学说,因此佛徒们也都大讲元气。如魏晋时的安世高、东晋时的道安、唐代的宗密等佛教大师都说过元气生万物,但是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空”,是“心”,强调“心生万法”,“万法皆空”,元气只能处于“空”和“心”之下。因此,佛教是半截元气论者,元气概念只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儒道二家所信奉的元气生成论,在唐代受到佛教越来越严峻而且深刻的挑战和冲击,但这个理论和信念,并未被佛教的阵阵浪潮所湮没。相反,她不但在唐代受到道家的维护和阐扬,入宋后更成为理学冲决佛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使佛教在宋代以降的思想界再无立足的尊严,佛教社会影响力逐渐下降。(摘自百度)
内家拳的劲与力 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大内家拳习练者众多,拳经拳谱也不少,初学者常常弄不清楚“劲”与“力”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下面根据我练习内家拳多年的经验及思考,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力? 力,新华字典的解释是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由此可见,力是筋和肉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效能。具体点讲,在内家拳中,筋和肉从肩部以上作用产生的效能叫力,即局部筋肉效能,在内家拳中叫局部力,或者叫拙力。 二、什么是劲? 劲,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力气、力量。 是力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所有的力都叫劲。在内家拳中,发于跟形于梢的叫劲,是整体力,局部力不能叫劲。内家拳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个气与力合的效果就是劲。 三、力与劲的根源 手上力的根源是肩部以上筋肉共同作用的效能,其根在肩。手上劲的根源在根,即双脚,由脚发出的劲经过胯腰过肩肘达于梢节,即是内家拳的劲。脚上力的根源在腰,是腰部以下筋肉共同作用的效果,其根在腰。脚上劲的根源在另一脚上,即离地之脚劲的根在未离地之脚上。 内家拳练习者在读拳经时,一定要先形明白什么是力什么是劲,否则在研习拳经拳谱等资料时,就会如坠云雾之中,不得要领。(2016年10月7日下午于郑州)
动物之间的技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news%2Fsociety%2F201610%2F014aa7e5-806b-4b95-9481-c3d5ba621d95.shtml%23_v_www3&urlrefer=14ad74bbf3da8524d69ce05ae4d6f202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是我们的老师。
杨氏太极拳之推手 太极拳练习到一定阶段后,要通过推手训练舍己从人的反应,杨氏太极拳也不例外。人的本能反应是丢和抗,通过推手训练去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舍己从人不丢不顶的反应。结合本门太极拳推手的特点,我将 杨氏太极拳推手的有关问题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推手的目的是拔根。 杨氏太极拳推手的目的是拔根,是通过两手及身体的接触,使对方失去重心,这一点和摔跤不同,摔跤虽然也是使对方失去重心,但手段不同,太极推手主要是通过走截劲使敌方身体整体受力而失去重心,而摔跤则主要是对敌方下盘某个部分不平衡而失去重心。 劲越整,面对功力比自己大的对手时,就越容易被整体截住而失去重心,发劲脆时就会出现双脚离地腾空飞出的情形。两人功夫悬殊时,功夫高者小圈发劲身形不动,功夫低者已飞出丈外,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质疑太极拳推手的原因,一看这种推手,第一感觉是徒弟配合师父骗人的,实则不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看似骗人的东西,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 二、 推手的原则是舍己从人不丢不顶。 练习推手不要有想赢怕输的心理,初练时可先和师兄弟练习,因为功法劲力相同,容易走到同一个频道上。舍己从人,不是任由对方蹂躙 ,而是把对方的来力引偏,同时另一手截击对方的空虚部位。不丢是粘住对方的来力不能丢掉,不顶是不与对方的来力硬顶,而是引而偏之。 三、推手是训练散手的手段。 推手是接触的用手,接手后要通过控制对方的手肘进而控制对方的重心,当对方劲整时容易做到,对方劲懈劲丢时,要培养断劲即打的习惯,长期这样练习,才能养成太极散手的意识。有些练习太极拳的人,一遇到对方的劲就身体乱扭甚至放弃上身的防卫,为推手而推手,这是不可取的,推手时也要有散手的意识,要在做好自身防卫的同时去截击对方,达到拔根的目的。遇到上身乱扭浑身发懈的对手时,可使用合翅拔根的方法控制对方,当然前提是自己有较好的下盘功夫和合劲。 四、如何欣赏杨氏太极拳推手。 首先,因杨氏太极推手的目的是拔根,所以常会看到两个功夫悬殊的对手推手时,被放的一方会双脚离地飞出,只要是二者有物理上的接触,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徒弟配合师父的骗人演出,能被放出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被放出的人有整劲,二是放人的人功夫远大于被放出的人。被放出的人就好像一只皮球,劲整就相当于皮球充满了气,劲不整就像皮球没有充气;劲整的人容易被放飞,但不容易受伤;劲不整的人放不出去, 但放人者发出的劲全都进入被放者体内,容易受内伤。有些旁观者不明就里,看着师父放徒弟能放出去,放自己放不出去,就以为人家的功夫是假的,殊不知,如果师父发出同样的力,没被放出去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其次,大圈发劲动作大,旁观者能看出来;小圈发劲动作小,旁观者看不出来。当太极功夫达到高层次后,能够小圈发劲,身形不动劲已发出,就会出现发人者像是没作动作,被发者已跳出丈外,这也真的,不是假的。 第三,有计划地后退不是失败,无还手之力的后退才是失败。就好像诸葛亮对阵司马懿,退而有序,那是活步推手时遇到强大对手时的策略,利用步法泄掉地方的劲。有时双方一搭手就没有还手的能力,浑身使不上劲的一味后退,或者双脚同时离地,那才是真正的败。 总之,杨氏太极推手与陈氏太极推手区别较大,与武吴、孙、李以及赵堡太极推手较为接近,练习太极拳到一定时候,要多进行推手训练,既能培养舍己从人的意识,还能检验自己的太极拳练的是否正确。(2016年9月18日晚于郑州)
炁经(转) 炁经 道以一始、亦以三成、三生万物、形炁合同、与天同炁、抱道生真 炁无形有、形化炁存、以炁运神、神融形形、非形形神、是炁神形 形億千万、炁一神分、揉形假合、性谷情萌、情滋性离、炁混神昏 非炁之失、厥失在心、离心无道、贼道者心、心危道微、此语匪空 独见此心、乃合性真、性合炁合、道元中存、不贼万形、故已性尊 不牋万情、故已性平、不麗万有、故已性清、不拂万化、故已性明 不著万法、故已性醕、不滞一无、故已性真、不泥无无、故已性存 存性復命、道为之根、由三得一、一与五并、五以一行、一化元真 真炁眾母、万化芸芸、虚静之府、道德之门、入门得道、道不远人 猶形附炁、炁讵离形、葆此一炁、化为三尊、三以一殊、是一非三 囿三于一、一炁真元、人各三具、未得真元、守三求一、一炁中传 信斯玄妙、第一法壇、成三化一、归一还三、三三妙合、万妙归玄
对付摔跤的技巧 对付摔跤的诀窍,就是: 长怕拽,短怕薅, 胖子就怕绕三绕。
俄罗斯博击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74%2Fv_NTI1MzEwNDc.html%23st%3D276%26fromoutpvid%3DNTI1MzEwNDc%26&urlrefer=7edd383a2e125e2e8fd653f571131024
贺雁黎眼中的石崇英先生 2016年9月25日中午,应省检察院政治部张处长的邀请,我和省体委李主任、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老总贺雁黎以及付小钟先生,在鑫苑路东明路边上一个酒店小聚,张处长、李主任和我今年一起参加过市委换届选举考察工作,成了生活中的朋友,贺总及付总是我第一次见,他俩是张处的朋友。 初次见面,难免寒暄,张处居中介绍,当说到我习武后,贺总就说读大学时认识一个从南阳体委调到郑大的石老师,我一听就说那是我师父,叫石崇英,贺总一听,连忙说是他是他。我们认了校友,他是82级郑大经济系的,是学兄,我晚他4年,是学弟。落座品茗,贺总就说他亲戚是当时南阳体委主任,是石崇英先生的领导,考上郑大后,就让贺总找石先生,有什么事情让石老多关照。贺总说有一次打篮球手腕崴着了,又疼又肿,找到石老师,石老师一看,让贺总先活动开,约二十分钟左右,贺总找到石老师,石老师一手握住贺总的胳膊,另一手拉着贺总的手,做了几个动作,突然猛的一拉,只听咯吧一声,疼痛立马减轻了许多,第二天就消肿了。 贺总讲完这件事,咽了几口茶,继续说,当年石老师教授留学生武术,亲眼见到一个德国人,高高壮壮的,要和石老师比试,只见石老师胳膊一举一转一推,德国人倒退了有三米左右。我听完专门问贺总:”是不是你亲眼所见?“贺总语气坚定地说:”亲眼所见!“因为我师兄弟也见过石老师拧飞两个日本留学生的事,但我们师兄弟说这样的事写这样的事,别人会以为我们故意宣传石老师,这次由贺总一个局外人说出来,倍感亲切,把这件事写出来,可信度也比我们师兄弟宣传石老师更大些。故记之,以供后人研究。 (贺雁黎,男,196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经济学学士。荣获2006年度中国十大保险经理人,现任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总经理。)
杨氏太极拳之散手 有人问我说杨氏太极拳要慢练,那怎么实战呢?我告诉他说杨氏太极拳的练法与打法是不同的,就好像散打运动员练深蹲俯卧撑但擂台之上却不用深蹲俯卧撑打人一样。具体来说,杨氏太极拳的散手有三种功夫、三种打法、三种要求。 一、三种功夫。 习练杨氏太极拳,要想达到较高的实战水平,必须具备三种功夫:神意敏感、抗击打能力、螺旋穿透力。 1、神意敏感。练到一定程度后,在神意方面感觉非常敏锐,能够超前判断对方的意图,预警能力比较强。如果说对方的预警时间是1秒种的话,练出神意方面的敏感功夫后,自己的预警时间会大幅度缩短,可能会达到0.1秒,能够提前发现对方的动机,并提前做出应有的准备。 2、抗击打能力。只要实战,不论你防守多严,都有可能被对方击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就有可能被对方一拳KO,丧失继续战斗的能力。 3、螺旋穿透力。太极拳打击对方靠的就是螺旋穿透力,练出螺旋穿透力后,能够有效突破对方的肌肉阻力,进入对方内脏,给对方造成内伤,有些练习硬气功的人也抗不住较强的螺旋穿透力,我在1989年春天就亲眼见到师父一掌下去,把一个练硬气功的打得倒吸凉气。 二、三种打法。 1、化打。由于神意方面比对方敏感,能够占得先机,对方甫一出动,自己就能提前发现,在一手化对方攻击的同时,另一手同时打击对方,对方一出手就等于是给自己下达了化而打之的命令,对方不动自己不动,对方甫动自己就能料敌先机化打合一。 2、空打。发现对方进攻后,利用太极五行步,避实击虚,置对方的实于不顾,斜行直进,直接攻击对方的空虚处。也可以利用步法,错开角度就进攻,这要求反应更快,进攻距离更短。 3、缠打。缠打就是双方接触后的近身短打,一旦接触,就要立即控制对方的手和肘,并通过手和肘进而控制对方的重心,对方只要断劲就打,一丢即打,同时可利用较好的下盘功夫,一步一腿上下一起攻击对方。 三、三种要求。 1、上下相随。在实战中,太极散手仍然要求上下相随,进则同进,退则同退,从而保持抱架的完整性不被打散。 2、周身一家。在实战中,太极散手仍然要求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周身一家,像打仗一样,前中后军要首尾相顾,不能单独突出或落后,否则不但自己步法变化慢,也易被对方各个击破。 3、往返折叠。在太极散手中,要求劲断意不断,一招出完,形虽然有停顿,但意念不停顿,招招之间互相折叠,从而发挥出太极拳沾连黏随整体拔根的特点。 如果你想用太极散手上擂台,除了具备上述的功夫外,还要每天进行体能和实战训练,每天至少跑个1万米、打两场实战,取得实战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游泳一样,除了会动作,还得水性好。(2016年9月26日晚)
杨氏太极拳传承谱系图
杨氏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练习到一定阶段后,要通过推手训练舍己从人的反应,杨氏太极拳也不例外。人的本能反应是丢和抗,通过推手训练去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舍己从人不丢不顶的反应。结合本门太极拳推手的特点,我将 杨氏太极拳推手的有关问题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推手的目的是拔根。 杨氏太极拳推手的目的是拔根,是通过两手及身体的接触,使对方失去重心,这一点和摔跤不同,摔跤虽然也是使对方失去重心,但手段不同,太极推手主要是通过走截劲使敌方身体整体受力而失去重心,而摔跤则主要是对敌方下盘某个部分不平衡而失去重心。 劲越整,面对功力比自己大的对手时,就越容易被整体截住而失去重心,发劲脆时就会出现双脚离地腾空飞出的情形。两人功夫悬殊时,功夫高者小圈发劲身形不动,功夫低者已飞出丈外,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质疑太极拳推手的原因,一看这种推手,第一感觉是徒弟配合师父骗人的,实则不然,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些看似骗人的东西,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 二、 推手的原则是舍己从人不丢不顶。 练习推手不要有想赢怕输的心理,初练时可先和师兄弟练习,因为功法劲力相同,容易走到同一个频道上。舍己从人,不是任由对方蹂躙 ,而是把对方的来力引偏,同时另一手截击对方的空虚部位。不丢是粘住对方的来力不能丢掉,不顶是不与对方的来力硬顶,而是引而偏之。 三、推手是训练散手的手段。 推手是接触的用手,接手后要通过控制对方的手肘进而控制对方的重心,当对方劲整时容易做到,对方劲懈劲丢时,要培养断劲即打的习惯,长期这样练习,才能养成太极散手的意识。有些练习太极拳的人,一遇到对方的劲就身体乱扭甚至放弃上身的防卫,为推手而推手,这是不可取的,推手时也要有散手的意识,要在做好自身防卫的同时去截击对方,达到拔根的目的。遇到上身乱扭浑身发懈的对手时,可使用合翅拔根的方法控制对方,当然前提是自己有较好的下盘功夫和合劲。 四、如何欣赏杨氏太极拳推手。 首先,因杨氏太极推手的目的是拔根,所以常会看到两个功夫悬殊的对手推手时,被放的一方会双脚离地飞出,只要是二者有物理上的接触,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徒弟配合师父的骗人演出,能被放出去,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被放出的人有整劲,二是放人的人功夫远大于被放出的人。被放出的人就好像一只皮球,劲整就相当于皮球充满了气,劲不整就像皮球没有充气;劲整的人容易被放飞,但不容易受伤;劲不整的人放不出去, 但放人者发出的劲全都进入被放者体内,容易受内伤。有些旁观者不明就里,看着师父放徒弟能放出去,放自己放不出去,就以为人家的功夫是假的,殊不知,如果师父发出同样的力,没被放出去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其次,大圈发劲动作大,旁观者能看出来;小圈发劲动作小,旁观者看不出来。当太极功夫达到高层次后,能够小圈发劲,身形不动劲已发出,就会出现发人者像是没作动作,被发者已跳出丈外,这也真的,不是假的。 第三,有计划地后退不是失败,无还手之力的后退才是失败。就好像诸葛亮对阵司马懿,退而有序,那是活步推手时遇到强大对手时的策略,利用步法泄掉地方的劲。有时双方一搭手就没有还手的能力,浑身使不上劲的一味后退,或者双脚同时离地,那才是真正的败。 总之,杨氏太极推手与陈氏太极推手区别较大,与武吴、孙、李以及赵堡太极推手较为接近,练习太极拳到一定时候,要多进行推手训练,既能培养舍己从人的意识,还能检验自己的太极拳练的是否正确。(2016年9月18日晚于郑州)
太极拳与延年益寿 三丰祖师遗论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这句话,让芸芸众生认可了太极拳有延年益寿的作用。但至于太极拳对人的寿命有多大的影响以及什么影响,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有人误以为只要练他太极拳,不论什么情况都能长生不老,这纯粹是一叶障目,正确认识太极拳对延年益寿的作用,对推广太极拳以及正确养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太极拳确实能延年益寿。 太极拳通过对人体筋骨的锻炼和肌肉的放松训练,起到洗髓易筋、疏通经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必须要有其它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比如要合理膳食、作息规律、人际关系良好、没有突发安全事故等等,并不是一练太极拳,不论其它因素如何恶劣都能长命百岁。 二、 决定人寿命的因素是多样的。 影响人寿命的因素很多,比如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作息规律、嗜好习惯、人际关系、突发事件等等,这是木桶效应。要想长命百岁,除了练习太极拳外,还需要其它各方因素的良好配合。人生下来就如一盏油灯,每盏灯里的油有多有少,这就如人的体格不同,先天身体条件各异;注意养生的人,就像给这盏油灯加了个玻璃罩,外在的环境就如吹动油灯的风,风的大小对油灯的燃烧速度影响较弱,油灯的燃烧时间就长些;不注意养生的人,就如没加玻璃罩的油灯,风大些油灯的燃烧速度就快些,油灯的燃烧时长就短些,风大到一定时候时,油虽未燃尽,但风也可能突然把油灯吹灭,这就如偶然突发的车祸或因病猝死。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你练不练太极拳都一样,并不会因为你练了太极拳就能百邪不侵。 三、延年益寿需要多方努力。 要想延年益寿,既要有名师指导,正确练好太极拳,还要合理饮食、作息规律、消除不良嗜好、保持良好的情绪,每天有个愉快的心情,精心保护好自己这盏油灯,要给它加上个完好的灯罩,不要让它常年裸露在外,任由风吹雨打。那种练了太极拳之后,整天吃喝嫖赌抽的人,对寿命的损远大于增,即使练了太极拳,也不可能延年益寿的。(2016年9月13日下午于郑州)
太极拳该如何放松? 对于太极拳的松,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一、太极拳的松是肌肉放松。 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甚至有“松松松,太极功”的说法。我认为,太极拳的松是意念下沉引起的肌肉放松,意念下沉要求全身像没有骨头一样,在这样的意念引导下,全身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的自然下沉,形成松而不懈的状态,而不是全身瘫若烂泥的懈。 二、太极拳松的同时要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松不是懈,在意念引导下全身肌肉下沉的同时,还要求身法中正,符合站桩身法要领,这样就是肌肉下沉放松,全身的重量沉入地下,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筋骨上传到踝、膝、胯,再通过丹田的放大传导作用达于双肩双肘双手,这就形成了骨紧肉松,肉若挂骨、“玉树挂宝衣”等等,指的就是这些。 三、 太极拳松的同时还要周身一家。 打太极拳时,放松的同时还要求周身一家,要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手脚乱舞,有些所谓的名家,以松的名义打太极拳,手的动作做完了脚还在乱动,或者脚的动作做完了手还在乱动,或者为了松而松,低头凹腰、上下不同步,这些都是走入了为松而松的误区。 太极拳的松是在符合太极拳规矩的前提下的松,不是无原则的松,更不是一盘散沙瘫若烂泥的懈,它的松是建立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之上的,是由筋骨符合桩功要求支撑下的肌肉放松,是在周身一家大局下的有条件放松。行拳时不能为松为松、把松视为第一要义,一旦走入为松而松的误区,就很难达到练习太极拳应有的效果,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2016年8月31日下午于郑州)
太极拳该如何放松? 对于太极拳的松,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我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一、太极拳的松是肌肉放松。 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甚至有“松松松,太极功”的说法。我认为,太极拳的松是意念下沉引起的肌肉放松,意念下沉要求全身像没有骨头一样,在这样的意念引导下,全身肌肉附着在骨骼上的自然下沉,形成松而不懈的状态,而不是全身瘫若烂泥的懈。 二、太极拳松的同时要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松不是懈,在意念引导下全身肌肉下沉的同时,还要求身法中正,符合站桩身法要领,这样就是肌肉下沉放松,全身的重量沉入地下,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筋骨上传到踝、膝、胯,再通过丹田的放大传导作用达于双肩双肘双手,这就形成了骨紧肉松,肉若挂骨、“玉树挂宝衣”等等,指的就是这些。 三、 太极拳松的同时还要周身一家。 打太极拳时,放松的同时还要求周身一家,要上下相随,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而不是毫无章法的手脚乱舞,有些所谓的名家,以松的名义打太极拳,手的动作做完了脚还在乱动,或者脚的动作做完了手还在乱动,或者为了松而松,低头凹腰、上下不同步,这些都是走入了为松而松的误区。 太极拳的松是在符合太极拳规矩的前提下的松,不是无原则的松,更不是一盘散沙瘫若烂泥的懈,它的松是建立在身法中正的基础之上的,是由筋骨符合桩功要求支撑下的肌肉放松,是在周身一家大局下的有条件放松。行拳时不能为松为松、把松视为第一要义,一旦走入为松而松的误区,就很难达到练习太极拳应有的效果,严重者还可能造成运动伤害。(2016年8月31日下午于郑州)
太极拳经与十三势行功心解 两个都是好东西,我认为太极拳经描述的是练成后的状态,而十三势行功心解讲的是练法,因此在练的过程中要多读多背十三势行功心解,用它指导自己的练功实践比较好。
一龙靠的是什么? 一龙在武林风擂台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请大家说说,他靠的是功夫还是套路?我认为是功夫,功夫才是王道。
一龙靠的是什么? 一龙在武林风擂台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请大家说说,他靠的是功夫还是套路?
业主约架保安队长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Y4MTExNDkzNg%3D%3D.html%3Fcuid%3D9A84E5D2F5A2A1E6E080370806F090D3&urlrefer=576309bc7cf020a214f99692415c7a45|068409920132968×tamp=1471464576546&_client_version=7.7.2&nohead=1&x
马派八卦掌传承史(转自马派八卦掌吧) 马派八卦掌:传承为: 董海川---马维祺---杨汝霖---胡莱仪---王教福---石崇英。 马派八卦掌由董海川弟子马维祺所传,马先生是北京人,因在北京东城开有煤铺,故人送外号“煤马”。是董海川最喜欢的弟子之一。马先生平日练功非常刻苦,加之董公因材施教,故功夫十分了得,有“‘煤马’功夫胜程,尹”之说。 先生在董公在世时即开山授徒,一时间从学者众。马先生教拳时融入了其早年所学,又独得董公风轮手,所以迥于他派,人称“马派”,并与“程派”,“尹派”,合称三大派。 . 同治年间,董海川因年老,离开肃王府,曾经住在马维祺家中三年,这段时间,马维祺专心跟随董海川练功,功力精进,因而以武艺闻名北京。董海川曾对马先生说:”汝能保持3年原阳不漏保你功夫大成。” 马先生就在离家几里地的地方住下,每天由老婆送饭过去,苦练功夫三年能在三尺厚的沙子上盘圈不留脚印,终于功夫大成。他擅长风轮掌、点腿及翻背捶,有“铁腿煤马”之称。 . 马先生武艺高超而声名传之于外,但性格鲁莽而自傲且好与人斗,肃亲王听说马的武艺好,将之召入府内试他的技术。肃亲王府有祖传的铁枪,重四十六公斤。肃亲王拿来请马演练。马施展八卦枪法,将铁枪舞的虎虎风生,演练完后面不红、气不喘。肃亲王很喜欢,就询问马做何营生,马回答时很不礼貌。肃亲王看他态度傲慢,送了些钱给他,就打发他回去了。 . 马先生每日清早都会到天坛一带的武馆与人比试,也曾远赴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向人挑战,与不少人结下梁子。当时,泰山上有一位武功非常厉害的“泰山道人”,其以掌功见长,据说一掌之下顽石俱碎,有不少高手毙于其手。先生听说后便去会他。老道当时正在打坐,先生见他便说:“听说您的功夫不错,我想见识见识。”老道不理,马又重复所说。老道方开口:“你回去吧!我死了不要紧,你死了可不值呀(我年纪大了死了不要紧,你年纪轻死了就不值)。”马继续缠下去,激怒老道,扬起一掌,往马的百会打去,马抬手接掌,一个炮捶打到老道软肋上,老道当时吐血而死。 . 也正因为马先生出手狠毒,所以结了不少怨,最终也因此而遭人暗害至死。现网络上和江湖出传闻都认为马维祺是29岁去世,而且对其死因众说纷纭,但本门历代历史传承马维祺祖师是39岁遭人暗害去世! . 马先生功夫闻名江湖一时从学者众,但马先生教拳严厉很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再加上脾气暴躁,很多弟子熬不过去只得另拜他们为师,最后得功夫的寥寥无几,仅杨汝霖几人耳。而这些人多在马先生死后远走他乡或另拜程廷华等人为师。 . 杨汝霖先生即是在先生死后远走沈阳谋生的,并与李文彪结为良师益友,在东三省广传技艺,因怕有人寻仇故不敢称是马派传人。直到90年代王教福祖师教拳还不让公开说是马派传人,直到石崇英宗师应邀在《少林与太极》上发表本门文章才对外界公开是马派传人。加上历代祖师都是隐士,故现江湖上很少知道马派还有传人。
他山之石:杨云中讲水性太极推手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U1Nzk3OTI0.html&urlrefer=bf3c320ccb8fb59dfef1a34950db2c17
为什么真正的传统功夫是小众的? 前些天跟贴说了一句话“真正的传统功夫是小众的”,没想到引起一片质疑之声,为此专门开这一贴,详细解释一下,与大家商榷。 一、传统功夫的概念。 我理解的传统功夫,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师带徒为主要传承途径、以门派为主要存在形式,按照这个标准来分,散打、拳击、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等都不算是中国传统功夫,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心意拳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中国人中传承的才算是真正的传统功夫。这是我个人理解的概念,当然会有例外,我讲的只是传统功夫的普遍性,在此不讲特殊性。
为什么真正的传统功夫是小众的? 前些天跟贴说了一句话“真正的传统功夫是小众的”,没想到引起一片质疑之声,为此专门开这一贴,详细解释一下,与大家商榷。 一、传统功夫的概念。 我理解的传统功夫,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师带徒为主要传承途径、以门派为主要存在形式,按照这个标准来分,散打、拳击、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等都不算是中国传统功夫,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心意拳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中国人中传承的才算是真正的传统功夫。这是我个人理解的概念,当然会有例外,我讲的只是传统功夫的普遍性,在此不讲特殊性。
为什么要斜行直进? 看完视频你就知道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5NjExOTA1OA%3D%3D%26mid%3D2651484425%26idx%3D3%26sn%3Deea5a84d4cccc65d06f39f3aba150e00%26scene%3D22%26srcid%3D08101VyryvxQ28diYJR1OuER%23rd&urlrefer=1cafe3f415b7b48c66f8ed1840f2a693
郑州:传授形意拳、杨氏活步老架太极拳、马派八卦掌 郑州市,传授形意拳、杨氏活步老架太极拳、马派八卦掌,有意者加QQ6473612聊。
2005年武塞网MMA比赛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Y1ODcxMzc1Ng%3D%3D.html&urlrefer=550c2a423b69e3f26d15848872cf941a
昨天和师父推手的感受 今天下班后到郑大家属院拳场,针对我教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师父推了推手,感觉师父周身透空,又像周身如不停滚动的圆球,全身上下都是陷阱,一碰就中招,我和师父的水平差得太多太多。
今天和师父推手的感受 今天下班后到郑大家属院拳场,针对我教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师父推了推手,感觉师父周身透空,又像周身如不停滚动的圆球,全身上下都是陷阱,一碰就中招。师父说:内家功夫练好了都会打仗,看来其中有不少兵法和阵法。
杨军讲解推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v.qq.com%2Fpage%2Ff%2Fn%2Fs%2Ff03111v6qns.html%3Fptag%3Dc.tieba.baidu.com%2523v.play.adaptor%25232%26mreferrer%3Dhttp%253A%252F%252Fc.tieba.baidu.com%252F&urlrefer=c16ce73156d8a99b6206148464f470b7
破除太极拳套路实战的迷思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ku6.com%2Fshow%2FqtSEkZNi-i2ULSt8T3M0JQ...html&urlrefer=3a4bab4352bdd4801d652a07768576b0 里面有最清晰的陈吴大战视频
含胸与拔背 含胸要领在上,拔背要领在下。
打套路其实就是走桩 套路打起来,如桩平移,这样打套路才可能尽快出功夫。
转一个一叶先生的贴子 http://tieba.baidu.com/p/2781291441?share=9105&fr=share&sfc=weixin#weixin.qq.com
推手也要有攻防意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71088f1e0102wngl.html&urlrefer=216bcddecddc8000638c71e5fbcde76e 这就是没有攻防意识为推而推造成的。
咏春功夫大师的身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vblog%2Fdv%2F201606%2F040f5ef2-3518-4678-b1b4-4f6467f19018.shtml%23_v_www4&urlrefer=15a91b95ce8943691ae818fd3144c1d7
徒弟爱问的一些问题 在我多年的教拳生涯中,我的徒弟或学生会问到各种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你图纸是不是看错了? 徒弟入门后,第一年,我一般直接先把三种功法教给他们,功法虽然是单势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势,这些单势各有不同的用处,加起来就能把需要练的地方全练了。有些徒弟就会问:“师父,别人学拳,上来一月左右就把套路学完了,你这些功法就让我们练一年,就像盖房子,别人一个月就盖成了,别人向上盖,而你却让我们向下挖,您是不是把图纸看反了?” 每当遇到这些问题,我都会指着练功场地旁边的平房和背后的高楼给他们看,说如果你们想盖个平房,稍微打一下地基就可以向上盖了,但如果你们想盖背后的高楼,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向下挖,把地基挖深打实,一旦地基打好出了地面,那往后的速度就会很快,一天一层向上起,盖楼的时间很短,打地基的时间要很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嘛。
徒弟爱问的一些问题 在我多年的教拳生涯中,我的徒弟或学生会问到各种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你图纸是不是看错了? 徒弟入门后,第一年,我一般直接先把三种功法教给他们,功法虽然是单势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单势,这些单势各有不同的用处,加起来就能把需要练的地方全练了。有些徒弟就会问:“师父,别人学拳,上来一月左右就把套路学完了,你这些功法就让我们练一年,就像盖房子,别人一个月就盖成了,别人向上盖,而你却让我们向下挖,您是不是把图纸看反了?” 每当遇到这些问题,我都会指着练功场地旁边的平房和背后的高楼给他们看,说如果你们想盖个平房,稍微打一下地基就可以向上盖了,但如果你们想盖背后的高楼,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向下挖,把地基挖深打实,一旦地基打好出了地面,那往后的速度就会很快,一天一层向上起,盖楼的时间很短,打地基的时间要很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嘛。
梁挺徒孙与伦佳前辈黏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Y1MTg1NzEy.html&urlrefer=3122042fa2f50632956516fd1d9a5ae7
邸国勇形意八字功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qiyi.com%2Fw_19rra7qlzl.html&urlrefer=d54cbd7eba887de9fd3c3bbf67cc1593
邸国勇形意五行连环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qiyi.com%2Fw_19rqveuyrx.html&urlrefer=2fc1f84525fbf5fe2c412dd480db5a21
太极拳的外表 真正的太极拳,就是深水静流,平静中蕴藏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要练好真正的功夫,不仅要有较强的悟性和吃苦精神,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谁有胡来仪先生的资料? 胡来仪先生是东北沈阳地区人,杨氏太极拳和马派八卦掌的传人,关于他的资料较少,敬请了解的朋友告知一二,先行谢过。
一龙KO江通猜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qq.com%2Fcover%2Fb%2Fbl0uyokjopblksv.html%3Fvid%3Dv01995khex7%26pgv_ref%3Daio2015%26ptlang%3D2052&urlrefer=7a412a5b1d591efb13c71c90028e72bc
浅谈武功那些事儿 在习武和教拳的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武功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想把它彻底弄明白并非易事,有些问题最容易误导想入传武门的年轻人,让他们走错了路,荒废了大好的时间。因此,鄙人根据自己的习武经历及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宋氏形意拳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I5Njk2OTQ4.html&urlrefer=72adbe49b288d2b35c75b05dca468533
浅谈真实的武功 在习武和教拳的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武功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想把它彻底弄明白并非易事,有些问题最容易误导想入传武门的年轻人,让他们走错了路,荒废了大好的时间。因此,鄙人根据自己的习武经历及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知己功夫的高境界 今天上午给师父打电话,问了原来知道的一句话是否正确,后来师父说是知己功夫的高级境界,原话是:“千层球,经纬线;复合轴,迷魂转。”虽经师父解释,仍未能完全明白,看来功夫靠说是说不明白的,只有继续苦练,再进一大步才能彻底明白。
内家拳技击的精髓 是如何站在你能攻击对手而对手攻击不到你的位置。
好漂亮的女子防身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news%2Fsociety%2F201604%2F016b5a89-2517-47f6-96cf-33e6c5342359.shtml&urlrefer=3b280939d8fb1ee7ddb42b31d67cc924
长像遗传,功夫不会遗传。 观贴有感。
十三势行功心解浅释(洪均生)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展开,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泰,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力则力拙。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原文: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这是换裆劲的方法,人的腿经常在运动时要一个偏虚,一个偏实。在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的过程,必须转换。即裆裆劲于身向右转时,则右松左紧,紧松不太过了,才能灵,才有圆活之趣。一转的偏了,就成直线,当然就不圆,而不活。所以这是讲下盘变化的,也是讲左右旋转的。意气是合理的劲,意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 原文: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凡是发劲,前手发劲,后手塌劲,两手的劲和方向要成为一线,自然可以沉着松静。试看射箭时,弓弦和箭杆,和弓的动作,可以体会此理。 这是讲前后的配合手法。 原文: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身要中正安舒,必须重心稳定,但在运动时,要求重心稳定,就必须腰转时裆劲换的圆活,手劲配的相称。能这样,则四面八方如何来劲,全可旋转应付。支撑二字嫌太死板,不可误解,我们可以改为“周旋八面”,这是讲身法。 原文: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九曲珠之行气是缠劲,螺旋劲,是方向的变化;百炼钢之摧坚,是时间的快速。 原文: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外形动作如鹄之速灵,内神专静如猫之安逸,山岳江河是加倍形容。 原文: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这是讲发劲的。想发劲,须先蓄劲,比如想把箭射出去,必须先把弓拉开,使弓的两端向后弯,弦也向后缩,放箭时一撒手,箭经弓弦中心的劲发出。但弦上的劲,还是仗着弓靶两头的劲,所以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但是这个地方,还不恰当,太极拳的发劲,完全是用螺旋推进发出的,公转中还有自转,我们用枪膛里的来复线来比方发劲,就更合式。 太极拳发劲有几种:一种是像轮子边上的劲,什么东西碰上就打飞了,可是不至大伤损。二种是轮子里边的劲,当轮子飞转时,如把棍子伸到里边,立刻搅折。三种是钻头的劲,钻头虽然小,因为转的快,木头、瓷器、钢铁全能钻透了。这种劲,尖上是一种劲,钻身上还有一种劲。四种是崩炸的劲,如同炮弹一样,必须功夫很深,才能发出来,但全离不开螺旋形式。这样曲中求直,没有东西可以挡住、使他发不出来,弓的曲,还是可以制住的。 原文: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发劲是走螺旋形的,但是从哪里推动呢?所以又告诉我们“力由脊发”,发时不是从脊背往前直推,而是旋转推进。推动时,身的方向必须变化,如步子不变,劲就不一致,或至被牵掣,所以又说“步随身换”。身向何方,步就换向何方。步的变换,也不必一定移动进退,足尖的方向,和身体一致就可以了。但是后足尖要冲前斜角,前足尖冲身的正前方,成为似丁为丁,似八非八的形式。 原文: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这句话,很容易叫人糊涂,用轮子来讲,来的劲,加到轮上,使轮子往右转,右转是收,但一面仍从左边转过来,左边的劲,就是放。圆圈是相连不断的,发劲时,有一虚线一抛线,也就是劲断意不断,所以放中也寓收。 原文: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是来复线,不可认为是直的,转换全是裆劲,一松一紧。 原文:极柔软,而且极坚刚。 这又是句矛盾的话,叫人迷糊。凡是练太极拳的,全知道“柔能克刚”,“不丢不顶”,但是一逢人来按我,我就后退,做到不顶和柔了,怎么克不了刚呢? 可见柔软是转的圆,坚刚是转的快,圆则来劲到不了我身,转回的快,则力无穷。 原文: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呼吸固然是人人所能的,可不是人人全能灵活,所以这里的“呼吸”二字,不可看的拘泥了。动作的旋转,必然有进退,进退就等于呼吸。能做合乎规律的旋转、进退就等于善于呼吸,又能全身调协,所以能灵活。到了功夫深时,呼吸可以配合动作,化劲是吸,发劲就是呼。 原文: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直应当作顺字讲,顺则气旺。曲当作螺旋解,旋则劲足。 以上是讲劲的运用和气劲的调养配合。 原文: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编者注)。 心发命令,令出气为传达,腰如大旗,不可摇摆,这是说内外的关系。 原文: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这是说练拳要求的程序,先上来求开展,是一个“松”字,全身骨节全要松开,动作时,不用一点拙力。第二步求紧凑,是一个“圆”字,任何动作,全是圆圈,公转中还有自转,处处连环,自然紧凑,最后越练越熟,经大圈到小圈,似乎无圈,就达到缜密的程度,这是一个“密”字。 原文: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心能支配形体,但要注意必须先明白太极拳的原理和运动规律,才能把形体运动,支配的恰当。 原文:腹松气敛入骨髓。神舒体泰,刻刻在心。 腹中松,要使气沉丹田而不浮,也就可以敛入骨髓。精神要安舒,身体虽动,还是静的。中心稳定,则动中能静,如一部机器,按的不松不紧,圆滑自如,开动时,虽转而不摇摆。这个道理,要刻刻留心。这是讲到内气舒畅,精神安逸,虽动犹静。 原文: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 全身配合调协,可以作到这样,牵动往来,如同机器轮子,用皮带挂上,来回旋转。 原文: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脊骨是督脉,所以气贴此处运行,仍收入此处。 原文: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内中静而动,外形动而静。 原文: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进步退步灵活,而劲走螺旋。 原文: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力则力拙。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这句话又和次先讲的有些矛盾,我们先要什么是“用意不用力”,意是理想,有理,就有方法。所以说全身动作,用理想精神支配运动,不用横气,用横气则动作发生障碍,而致滞缓。气横,则力(劲)发不出来,不用横气才能柔中纯刚。 原文: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腰是轴子,轴子转,气就支配手足也转,如轮子一样(这个气是顺的)
《十三式歌诀》浅释(洪均生) 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腰是轴,须旋转;膝是活塞,调节轮子转的方向;裆部一松,则膝上提,裆部一紧,则膝下沉,重心永远平衡,这就是变转虚实的方法。得法则周身是圆的,没有障碍之处,就不会少滞。 原文: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kúi)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彼动我随,是“静中触动”,动的圆,所以“虽动犹静”,全是因对方来劲而变化。他的方向变化大小、时间快慢,我不但随着变化,而且争取主动,比他占先一点,看似神奇,实缘一定规律。妙处全在一个“熟”字,平时练拳每式全要揣思它的道理、作用,日久,自然得悟其妙。 原文: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头两句是说中腹内气,注意腰间旋转时,腹中能松而静,则内气旺盛舒畅。后二句是说外形,下盘要求尾闾中正,尾闾俗名尾骨,即长强穴,要作到中正,须略使向后上翻,如正身端坐时状态,尾骨上翻,则前边小腹斜向后合,而气舒松,精神直通到头顶。这是和上盘的连系。上盘则百会穴如同悬上一绳,把全身提起来,所以满身轻利。 原文: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练拳时一个小动作也要耐心仔细推求原理,应当怎么做,怎么屈伸开合,这里说“听自由”不可误解,不是随便的自由屈伸开合,而是按照原理规律很自然的动作。所以又说:“入门引路需口授”,不但要求明师口讲道理,并且要正确示范①。然后根据所学的,仔细推求,长期锻炼,则于拳法自然修进。这是学拳的程序,说明入门不经人讲明道理不行,不自己仔细揣摩不行,不下工夫锻炼也是不行。因此,我得到的规律是多听(听道理)、多看(看示范动作)、多想(揣摩道理和示范动作)、多练(照理照样的练)。 原文: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体是动作的形式,用是作用,不拘形式和作用,全是以合理的意气为主,最后的结果是为了益寿延年、劳动生产。 原文: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这是讲的道理,字字真实切要,已无保留,全在乎学者是否推求多练。如不用心推求,而盲目的练,等于白费了工夫,所以实践必须结合理论。 注:①高明的老师既要做到口授(口讲道理),又要做到身传(正确示范)。
破锋八刀教学片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UWa1tTNfEt8%2F%3Fbid%3D03%26p&urlrefer=0934630cd8a8ce0cce607a79bd99f707
慢练与快用 在习武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些人问同样的问题:“你练功时慢腾腾的,在实战时有用吗?”我有时告诉他们慢练就是为了能够快用,有时则一笑置之。 一、功夫要慢练 练习内家拳之初,要用系统的功法,把人体的肩胯膝踝等各大关节拉开,把围绕着各大关节的筋抻长,把肌肉与骨头分离。这三项重要的功课,必须用系统的功法,慢慢地练,在不断劲的前提下,越慢越好,慢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节节贯通,把每个阻力点逐个克服掉,这样才能达到拉开关节、伸长大筋、肌肉螺旋运动的目的。如果不慢练,而是快练,那么就可能会漏掉一部分阻力点,这些被漏掉的阻力点就像拆迁中的钉子户一样留在那里,就无法节节贯通、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就无法实现内外三合。 二、慢是手段快是目的 慢是练功的手段和程序,不是目的,不是为慢而慢。手段和目的可以不同,散打的训练也是这样,万米跑、深蹲、俯卧撑等等,都是一种训练的手段,实战擂台上不可能在对手面前去表演深蹲、俯卧撑,而是利用这些训练手段练出的速度、力量去战胜对方,传统武术也一样,内家拳练功时的慢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功夫的快用 功夫慢练到一定程度,达到节节贯通、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六合归一境界时,就可以快用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可以快用的,只不过那种快没有六合归一后出手如电的感觉。我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常有徒弟问我“为什么你出手这么快!”我都会告诉他们同一个答案:“慢练!”达到六合归一后,心意一动,脚下之力瞬间就能传到梢节,想不快都难。说白了,能够在用时快是因为发于根的劲瞬间能够达到梢节。 慢练是开山凿渠的过程,渠一旦修通,山洪自然会急速奔腾而下。练时根节要催梢节,所以要慢;用时根节要追梢节,所以能快。
慢练与快用 在习武的过程中,不断遇到一些人问同样的问题:“你练功时慢腾腾的,在实战时有用吗?”我有时告诉他们慢练就是为了能够快用,有时则一笑置之。 一、功夫要慢练 练习内家拳之初,要用系统的功法,把人体的肩胯膝踝等各大关节拉开,把围绕着各大关节的筋抻长,把肌肉与骨头分离。这三项重要的功课,必须用系统的功法,慢慢地练,在不断劲的前提下,越慢越好,慢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节节贯通,把每个阻力点逐个克服掉,这样才能达到拉开关节、伸长大筋、肌肉螺旋运动的目的。如果不慢练,而是快练,那么就可能会漏掉一部分阻力点,这些被漏掉的阻力点就像拆迁中的钉子户一样留在那里,就无法节节贯通、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就无法实现内外三合。 二、慢是手段快是目的 慢是练功的手段和程序,不是目的,不是为慢而慢。手段和目的可以不同,散打的训练也是这样,万米跑、深蹲、俯卧撑等等,都是一种训练的手段,实战擂台上不可能在对手面前去表演深蹲、俯卧撑,而是利用这些训练手段练出的速度、力量去战胜对方,传统武术也一样,内家拳练功时的慢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功夫的快用 功夫慢练到一定程度,达到节节贯通、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六合归一境界时,就可以快用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可以快用的,只不过那种快没有六合归一后出手如电的感觉。我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常有徒弟问我“为什么你出手这么快!”我都会告诉他们同一个答案:“慢练!”达到六合归一后,心意一动,脚下之力瞬间就能传到梢节,想不快都难。说白了,能够在用时快是因为发于根的劲瞬间能够达到梢节。 慢练是开山凿渠的过程,渠一旦修通,山洪自然会急速奔腾而下。练时根节要催梢节,所以要慢;用时根节要追梢节,所以能快。
练功如何生活化 对于把武功当生活禅的人来说,每天挤出时间练功是个问题。现在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偶尔挤出大块时间练功是没问题的,但每天都如此,怕是也难。既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又要保证坚持练功,就必须练功生活化。 一、行中练功 日常生活中,行占的比重较大,在行走中练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注意脚跟平起;二要上下相随;三要周身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四要两脚不能双重。上述要点是平地行走的练功方法,如果是上楼梯,就容易多了,可以直接用走桩(步)的方法练习。 二、站中练功 站立的时候,要保持站桩身法,可高架双重站混元桩,也可高架站三体桩,其关键是始终保持站桩身法。若站三体桩,一条腿站累了可以换另一条腿,与人交谈、看书时均可采用此姿势。 三、坐中练功 坐的时候练功,和站立的时候相似,只不过对下身无法做过多要求,只要上身保持站桩身法,把百会到尾闾一条脊椎拉成弓即可。在单位开会、在家里看电视时,都是坐中练功的好时候。 四、卧中练功 卧的时候练功,是最轻松的,只要做到浑身放松,意念下沉,放空一切,周身若无骨即可。虽说是练功,其实若做到这些,不出三分钟,就会进入甜蜜梦乡了。 练功是生活禅,活到老,练到老,是一辈子的修行。练功也是功夫练人的过程,你付出得越多,功夫给你的就越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与同道共勉。
练功如何生活化 练功如何生活化 对于把武功当生活禅的人来说,每天挤出时间练功是个问题。现在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偶尔挤出大块时间练功是没问题的,但每天都如此,怕是也难。既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又要保证坚持练功,就必须练功生活化。 一、行中练功 日常生活中,行占的比重较大,在行走中练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注意脚跟平起;二要上下相随;三要周身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四要两脚不能双重。上述要点是平地行走的练功方法,如果是上楼梯,就容易多了,可以直接用走桩(步)的方法练习。 二、站中练功 站立的时候,要保持站桩身法,可高架双重站混元桩,也可高架站三体桩,其关键是始终保持站桩身法。若站三体桩,一条腿站累了可以换另一条腿,与人交谈、看书时均可采用此姿势。 三、坐中练功 坐的时候练功,和站立的时候相似,只不过对下身无法做过多要求,只要上身保持站桩身法,把百会到尾闾一条脊椎拉成弓即可。在单位开会、在家里看电视时,都是坐中练功的好时候。 四、卧中练功 卧的时候练功,是最轻松的,只要做到浑身放松,意念下沉,放空一切,周身若无骨即可。虽说是练功,其实若做到这些,不出三分钟,就会进入甜蜜梦乡了。 练功是生活禅,活到老,练到老,是一辈子的修行。练功也是功夫练人的过程,你付出得越多,功夫给你的就越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与同道共勉。
田俊霞太极刀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jk2NDcyNTQ4.html%3Ff%3D22139175%26from%3Dy1.2-3.4.10&urlrefer=fa7e458fb32efe6cc0ffc234db98ca05
男人当习武 男人当习武!习武的人生更精彩。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留给你的能随时感受到的,就是流汗练出的功夫和辛勤养育的子女。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