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围炉
功夫老陈
石崇英先生入室弟子,习练活步老架108(杨氏大架)太极拳、马维祺派八卦掌和形意拳二十多年,愿为
关注数: 229
粉丝数: 498
发帖数: 5,216
关注贴吧数: 5
一龙:我无需证明我自己 来自格斗迷网址 本文由张尧 提供 昨日,华商报记者从渭南市体育局方面获悉,“WLF环球拳王争霸赛”将在下月登陆渭南。届时,由“武僧”一龙、“入云龙”董云飞、“不败女神”龚艳丽领衔的全明星阵容,将迎战来自8个国家的顶尖高手前来挑战。 武僧一龙 身为“KO王”,俗家弟子武僧一龙自2009年登台亮相后,便受到了众人的追捧和拥戴。当然,随之带来的“炒作“质疑和谩骂声,也让一龙成为了全国武术界的风云人物。昨日,一龙接受华商报记者独家采访,在众人面前眼神犀利的他,却展示了不一样的一面。 华商报:刚才大家请你在现场展示拳法时,你却打了套咏春拳,为什么? 一龙:我要留着劲儿打外国选手啊!开个玩笑,咏春拳看起来很柔,但其实柔中带刚,可以出其不意。 华商报:这是你的内心写照吗? 一龙:怎么说呢,刚才大家突然让我打拳,我倒有些不好意思,所以选择了咏春。 华商报:陕西有很多武术爱好者,下个月将首次来到陕西比赛,期待吗? 一龙:非常期待,我希望届时13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能让陕西的观众感受武术的魅力。 华商报:从2009年首次登台到今天,你用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出场费最高的职业散打赛选手,对此有什么感想? 一龙:每场比赛我都全力以赴,出场费也是我一场场拼下来的,我从来不想成为所谓最高,只想成为最强。 华商报:能谈谈比赛感受吗?尤其是对阵外国选手? 一龙:当我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无论身边有多少观众的呐喊声,我都听不到。我的眼前只有舞台和对手,我只会去想全力以赴地战胜他。打外国选手也是一样,不过虽然在场上我们打得很激烈,但场下都是朋友,这里是有规则的舞台,是交流武术的平台,不是战场。 华商报:成为“KO王”后,外界开始质疑你的比赛造假,是为了炒作,怎么看? 一龙:有支持就有谩骂,对此我依然重申,我的拳法和比赛都是货真价实的,无需刻意证明什么。 华商报:去年开战的“中国真功夫”散打争霸赛,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赛事。这次来陕西比赛,有没有压力? 一龙:我们来到陕西比赛,是宣扬武术精神与文化,中国有许多拳击、散打赛事,“中国真功夫”也是个不错的品牌赛事。 华商报:去年7月,全国锦标赛第五名的包舍日古冷在“中国真功夫”的舞台,KO了来自巴西的自由搏击冠军杰克逊,而杰克逊此前曾击败过你。这次来陕西比赛,有没有想过给证明什么? 一龙:我知道那件事,当时我也做出了回应。我和杰克逊的比赛很多人不知道,是裁判的误判。不过,无论外界的评价和对比是怎么样,我都是用心去打好每一场比赛,所以这次来到陕西,我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证明什么,我只要做好我自己。 华商报:因为伤病,你今年缺席了许多比赛,包括此前拉斯维加斯的分站赛,现在身体如何? 一龙:基本无大碍了,在休养中我的内心也升华了许多,我想这对比赛是有帮助的。
实战中下盘稳定很重要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ODAyMjQ4Mjk2.html&urlrefer=319792c069d870cd2f0d9903ca284e4a
源流和正宗真的没必要争论 争来争去得到了什么?拳无好坏,只看个人喜好。至于谁来源于谁,要看拳的基因,而不是其它。练好自己的拳,别管他人的事,谁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至于怕有人受误导,更是多操心,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都不缺骗子和受骗的人。
在气则气滞的含义 个人感悟是:内家拳要求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本来心意一动气就到,如果打拳时想着气怎么运行,反倒慢了与心意不合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传武真的一无是处吗? 某人满嘴脏话骂传武,成为当今武林的热点话题,那么,传武真的一无是处吗? 在此,我不想长篇大论,只想举几个例子,请大家自我评判。 1、柳海龙,95年开始在莱州中华武校练习武术,98年被选拔到山东散打队接受散打训练,后来加入国家队,成为首位散打王。 2、一龙便跟随少林和尚一边习武一边卖艺的生活,一年多下来,一龙便把师傅们的少林功夫学完了,他们发现一龙在练武上有绝对的天赋,和他们一块也是埋没人才,于是把一龙推荐给了一位练咏春拳的师傅,两年之后这位咏春拳的师傅推荐给了其他人,八年的时间一龙的足迹遍布了全国十几个省,先后习练了少林、太极、咏春、拳击、摔跤、散打、泰拳等,2007年获得了广东佛山国际咏春拳黐手擂台赛冠军,2009年一龙参加武林风。其比赛成绩有目共睹。 3、邱建良,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然后进入武术学校进行系统学习,2008年在考试中以南拳和文化课第一名考入阜阳师范学院,在大学中接触并自学散打和泰拳。2012年阜阳师范学院南拳专业毕业后,自费赴泰国学习泰拳,成为泰拳选手中的佼佼者。 有兴趣的人可以找找这几个人的访谈节目,看看他们自己对传武如何评价。 我个人认为,传武是土壤,现代博击是开在这些土上的花朵,靠骂传武博出名的人,真的没必要理他。一个真心实意追求真相的武者,完全可以到陈家沟、河北保定、河北沧州、广东佛山、湖北武当山、河南少林寺等地走一走,切磋切磋,等切磋完回来,再骂大街不迟。
李经梧前辈推手视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qiyi.com%2Fsports%2F20121011%2Fff25115c2384c2ad.html&urlrefer=3921dc602314cce3a771bce439b682a8
要得真东西,须下笨功夫。 世上没有捷径可走。
要得真东西,须下笨功夫。 没有捷径可走。
老人的反应真不错!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v.qq.com%2Fiframe%2Fplayer.html%3Fvid%3Dy03473p1jrb%26tiny%3D0%26auto%3D0&urlrefer=aa5b72549824e081c783987146e0703f
拳打不识:高腿KO集锦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U2OTU4NDQzMg%3D%3D.html&urlrefer=980e40f930d9ed6bbcb18544e496cfd9
练武为了什么? 看到一段话:读书是为了心平气和地和傻逼说话;练武是为了让傻逼心平气和地和你说话。
(原创)谈谈如何站桩? 站桩是内家三拳的基础功之一,也是入门的基本功法,不论有没有基础,入门后都要先练习站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站桩呢? 一、头正项直,下颌微敛,虚领顶劲。头要中正,不偏不依。下颌微敛的作用就是要虚领顶劲,把颈部弯曲要拉直。很多文章中把虚领顶劲写成了“虚灵顶劲”,以至于很多人把它弄得玄而又玄,其实就是虚领顶劲:下颌微敛,把颈部弯曲拉直,颈部与上衣服领子之间就有了空隙,就是所谓的虚领;顶劲和虚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虚领自然顶劲,顶劲自然虚领,颈部弯曲一拉直,百会穴自然有上顶之势,谓之顶劲,这个劲不是主动使劲,而是把颈椎拉直后与下边的脊柱接通传导上去的大地反作用力。 二、舌抵上颌。静有小周天,站桩属于静功,久站自会通小周天。人在母腹中是混沌状态,周天是全通的,静脉自与动脉血不分,人一出生,从第一声哭泣开始,静脉血与动脉血立即分开,周天上断于口,下断于肛,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符合周天规律的运动,使得大小周天越来越阻塞。内家拳属于道家范畴,以道家思想作指导,是一种返先天的练习,通过各种功法的练习,再形成大小周天。舌抵上颌的作用就是搭鹊桥——接通周天下行之路,上文提及的下颌微敛就是下重楼,便于周天下行。舌抵上颌站桩,久站会满口生津,滋润五脏六腑,利于身体健康。 三、 含胸拔背。含胸与站军姿的挺胸是相反的,挺胸显出男人的阳刚之气,但含胸是练习功夫的要求,如果挺胸站桩会有胸闷之感。拔背不是驼背,很多练习者都理解成了驼背,这是错误的。拔背就是上下对拉,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最后把从百会到尾闾的脊柱拉成一张弓。含胸的关键在下颌微敛,拔背的关键在尾骨前顶,二者要同时做到,否则就实现不了含胸与拔背。 四、沉肩坠肘。 沉肩就是肩部放松下沉,坠肘相对于横肘,坠肘有利于力达梢节。 五、松腹敛臀,双脚内扣。丹田在腹部,放松才能聚气;敛臀就是尾骨前顶;双脚要45度内扣。通过松腹敛臀与双脚内扣,双胯与尾骨能够形成瓢状,像一双手一样把丹田捧于其中,这样有利于结丹成丹。需要说明的是:敛臀不是顶胯,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动作,很多初学者做不到敛臀,很容易做成顶胯。敛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接通肛门,也就是缩谷道,有些气功练习者做成提肛,我们不要提肛,因为提肛有主观意念,不如尾骨前顶缩谷道来得自然。 六、两臂弧形前伸。两臂如弧,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太极、形意、八卦桩的身法相同,不同的手形代表不同的桩,两手自然下垂为无极桩,两手横向相接为混元桩,两手变竖掌十指向上为八卦桩。 守住以上要领,站桩的身形就有藏风聚气之势,站桩时要七星不外露, 即头、手、肩、肘、胯、膝、足七个部位形成一个圆柱形轮廓,不能有凸凹之处。长期练习站桩,能够下盘稳固,形成静态的整劲,打通小周天。(2016年9月18日下午于郑州)
如何站桩? 站桩是内家三拳的基础功之一,也是入门的基本功法,不论有没有基础,入门后都要先练习站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站桩呢? 一、头正项直,下颌微敛,虚领顶劲。头要中正,不偏不依。下颌微敛的作用就是要虚领顶劲,把颈部弯曲要拉直。很多文章中把虚领顶劲写成了“虚灵顶劲”,以至于很多人把它弄得玄而又玄,其实就是虚领顶劲:下颌微敛,把颈部弯曲拉直,颈部与上衣服领子之间就有了空隙,就是所谓的虚领;顶劲和虚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虚领自然顶劲,顶劲自然虚领,颈部弯曲一拉直,百会穴自然有上顶之势,谓之顶劲,这个劲不是主动使劲,而是把颈椎拉直后与下边的脊柱接通传导上去的大地反作用力。 二、舌抵上颌。静有小周天,站桩属于静功,久站自会通小周天。人在母腹中是混沌状态,周天是全通的,静脉自与动脉血不分,人一出生,从第一声哭泣开始,静脉血与动脉血立即分开,周天上断于口,下断于肛,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符合周天规律的运动,使得大小周天越来越阻塞。内家拳属于道家范畴,以道家思想作指导,是一种返先天的练习,通过各种功法的练习,再形成大小周天。舌抵上颌的作用就是搭鹊桥——接通周天下行之路,上文提及的下颌微敛就是下重楼,便于周天下行。舌抵上颌站桩,久站会满口生津,滋润五脏六腑,利于身体健康。 三、 含胸拔背。含胸与站军姿的挺胸是相反的,挺胸显出男人的阳刚之气,但含胸是练习功夫的要求,如果挺胸站桩会有胸闷之感。拔背不是驼背,很多练习者都理解成了驼背,这是错误的。拔背就是上下对拉,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最后把从百会到尾闾的脊柱拉成一张弓。含胸的关键在下颌微敛,拔背的关键在尾骨前顶,二者要同时做到,否则就实现不了含胸与拔背。 四、沉肩坠肘。 沉肩就是肩部放松下沉,坠肘相对于横肘,坠肘有利于力达梢节。 五、松腹敛臀,双脚内扣。丹田在腹部,放松才能聚气;敛臀就是尾骨前顶;双脚要45度内扣。通过松腹敛臀与双脚内扣,双胯与尾骨能够形成瓢状,像一双手一样把丹田捧于其中,这样有利于结丹成丹。需要说明的是:敛臀不是顶胯,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动作,很多初学者做不到敛臀,很容易做成顶胯。敛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接通肛门,也就是缩谷道,有些气功练习者做成提肛,我们不要提肛,因为提肛有主观意念,不如尾骨前顶缩谷道来得自然。 六、两臂弧形前伸。两臂如弧,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太极、形意、八卦桩的身法相同,不同的手形代表不同的桩,两手自然下垂为无极桩,两手横向相接为混元桩,两手变竖掌十指向上为八卦桩。 守住以上要领,站桩的身形就有藏风聚气之势,站桩时要七星不外露, 即头、手、肩、肘、胯、膝、足七个部位形成一个圆柱形轮廓,不能有凸凹之处。长期练习站桩,能够下盘稳固,形成静态的整劲,打通小周天。(2016年9月18日下午于郑州)
转身蹬屁股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video_5607881.shtml%23_v_www4&urlrefer=628391d7a4c15056692b48d6afc95338 这招不好防,但反应够快听劲够好的话,可以待对方一转身就蹬他的屁股。
看看散打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video_5607881.shtml%23_v_www4&urlrefer=628391d7a4c15056692b48d6afc95338 传统武术习练者需要这样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论练什么,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跟不上,都成不了高手。
笑一笑十年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fOOrriSiNXA%2F%23&urlrefer=e5e2ac00351148c2eeec356c1301cc86
沾衣十八跌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Y1MjIxNjEy.html&urlrefer=4fec8bfe90466355561aa26c0dfc5296
如何欣赏形意拳? 形意拳简单、直接、高效,是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的拳种。那么,如何欣赏形意拳呢? 笔者认为,欣赏形意拳,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整劲。表演者打拳的过程中,是否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同进同退?拳劲是否发于根?身形是否稳如泰山不左右前后摇摆? 二、看腿蹬劲。有整劲的形意拳,人体像是一个原子弹,威力虽然巨大,但要想伤到敌人,还得有把原子弹投放到敌人身上的运载工具,这个运载工具就是腿蹬劲。看腿蹬劲,主要看表演者是否能够利用后腿蹬的力量把表演者的身体平行弹射出去,就如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器把舰载机弹射出去一样。 三、看惊炸劲。就是看表演者身体是否能够支撑八面?看表演者的梢节和根节之间是否相争? 看表演者发力是否弹抖脆快?看是否发得突然、停得迅速。 四、看身法。看打拳时是否保持站桩身法?低头猫腰,武艺不高,如果打拳时丢掉站桩的身法,那么这套拳打得就不怎么样。 五、看步法。形意拳斜行直进,一般不走直趟子,道理嘛,找个人双方拿红缨枪互捅就知道了。 六、看眼神。形意拳讲究惊起四梢,现在有些人虽然为了养身不讲究怒嗔了,但也要提神聚气,眼中有物。 七、看发声发气。有修为的形意习练者,功夫到一定程度后,会丹田充盈、真气鼓荡,练拳时会自然而然地发声发气,声气相助,拳打得虎虎生风。初学者切忌发声发气发力,空发伤身。 以上几点浅见,供方家指正。(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人能练出太极拳?(转) 什么人能练出太极拳的内功 作者:采天之气借地之力 2-14 17:16 自古修炼凭道德,缘分不到难归家。 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传统太极拳以武演道,遵循天地运转之机,行拳时内气在体内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犹如日月运行,寒暑往来,无始无终,无首无尾。在郑师傅所赠的李派秘谱里,在李季英序里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太极拳为最深奥,即不激烈急缓适宜,最合人身之生理。练习时体天地运转之天机。”真不愧为太极宗师,一语道出太极拳之真谛,此言足以证明,李季英所言的体天地运转之天机,就是体悟内气在体内运行之玄妙。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运行内气的本领,那所学所练,无论学自那家名师,模仿那派拳架,一定不是内家拳,只能是有内家拳之形而无内家拳之实而已。要运行内气必然先要有内气,所以,我还是感觉第一要得气,第二要养气,第三要运气。这就如生活中,第一就是要学会怎么赚钱,第二就是学会怎么攒钱,第三就是学会怎么花钱的道理是一样的。得气在呼吸,养气在心静,运气在导引,三者结合练习功效更大。太极拳内功的修炼,是传统太极拳训练体系中“理、功、法、术”的功法部分,这些功法本来是太极拳修炼的基本功法,只是原先的老人们太保守,他们得艺不易,当然也有艺不妄传之古训,自然不会轻易说出,虽然现在人不保守了,但同样要识人而授。静中触动动犹静,静中的动,就是内气的流动,内气的流动是在静寻得,也在动中体悟。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练得内功呢?在李派的秘谱里的王兰亭序论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说:“无智无愚,无闲无忙,皆可行之。智者以圆悟而速成,以纯一而竟成。闲者以积功而徐至,忙者以念切而超前,学者不可不悟也。”对于练习太极拳总结的何其精炼,我理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能练出真正太极拳功夫的只有两类人,那就是智者和愚者,智者能悟通理法,练习时不走弯路,所以是速成。愚者不投机取巧,不为旁门所惑,心有所专,日久自然功成。最可怕的是半智半愚者,理悟不透,功又不专,还想取巧走捷径,最后只能劳碌一生,亦不能成功了。二是无闲无忙,道出了练习太极拳时总心法。说的通俗一些,就是不要拔苗助长和帮倒忙,宇宙能量的运转自然着遵循道的规律,体内内气的运行要随自身通透的程度而定,在身心俱静的状态下,体悟宇宙的能量对自己体内的内气触动,在感知内气触动的状态下,进一步放松肢体,为内动的动创造条件,不要用意驱使,也不要留意阻止,一切都让其自然而然的一动全身内外俱在动的练习,这才是一动全动的无闲无忙的要求。能这样遵循宇宙规律的人,自然也是自律之人,能够如此自律,也必然是道德高尚之辈。道德经有另一种解释法,就是倒着读,德(得)道经。也就是老一辈人所说的:“有德者得之,无德者失之。”修炼的道理,修是修身,炼就炼体。修身也就是养德,德厚了自然会养出浩然之气!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鮮 苦练基本功,形成较强的抗击打能力和打击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喜欢的善用的一两个招式用好用熟,就能应付一二了。
美国亚裔散打王康李的训练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3MzgxODUxMg%3D%3D.html&urlrefer=4fe901e1b995e1d2d060ebaaff9623aa
关于武术思想:转一个形意拳吧友的贴子 http://tieba.baidu.com/p/4970607166
7分20秒方便那一拳有传武影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ew.item.btime.com%2F91ija8pl7nnja0vg68tu3srqgee%3Ffrom%3Dbrowser&urlrefer=4f44e73ff1ac6bcd4384391874b2a37d
前人总结的太极形意八卦(转) 老祖宗的总结:形意,八卦和太极 形意如山;八卦如风;太极如水。山厚重;风飘忽;水绵柔。山推着走;风卷着走;水漂着走。山时时都有,不动,厚重,任何东西撞到山上也只是烟尘;动,也厚重,山崩地裂,远超泥石流和雪崩;风时有时无,不动纤尘不起,动如龙卷风,参天大树可拔根而起;水似有似无,受力如“抽刀断水”,山岳倾其中而不伤,而发力则奔腾飞荡,席卷万物。 形意打截劲,抢半步迎着打,把对方的劲憋住,顶而不顶,似顶非顶;八卦打闪劲,变半步转着打,把对方的劲拨开,丢而不丢,似丢非丢;太极打顺劲,让半步贴着打,把对方的劲接住,粘连黏随,不丢不顶。 形意是骨,把架子撑起来;八卦是腿,让架子活起来;太极是肉,让架子柔起来。 形意如捉虾,不要很重但出手要快;八卦如推磨,脚下要碾住地,落地生根,举步有力;太极如摸鱼,眼睛看不见,全凭手上的感觉,一触即抓。 形意如钢球,以实击实;八卦如钢丝球,变实为虚;太极如气球,避实击虚。 形意如枪,直刺,纵向发力,走立圆,发弹拱劲;八卦如刀,抡砍,走横圆,发旋拧劲;太极如剑,挑点,圆走直击,走球劲,发沾化劲。 形意为经,类地之方;八卦为纬,类天之圆;太极为合,类人之和。 形意合儒,儒至诚,诚中也;八卦合道,道至虚,虚中也;太极合佛,佛至空,空中也。 形意在“十”中求,八方撑开,直打直撞;八卦在“T”中求,如辐催轮,横走直打;太极在“O”中求,浑圆一气,无横无直,亦横亦直。 形意打穿透力,用震;八卦打剪切力,用摔;太极打吞吐力,用发。 形意以动制动,不等你的劲发出来,刚在萌动时我的劲就把你憋住了;八卦是以动制静,不怕你等在那里,以逸待劳,通过我的游走,旋转,推拖带领,把你调动起来,从而露出破绽;太极则是以静制动,等你的劲发出来,接住化掉再打。
民间武者的练拳心得(转) 我最初练习形意拳时,师从某名家,由于当时热情极高,肯吃苦。下功很大。先打刚劲,三四年后,能打出刚暴凶猛的刚劲来,如果表演,别人看了都感到劲力很好,很吓人。但真正和人一搭手,浑身都是空的,所学的东西一件也用不上。这种情况自己总以为是功夫不够,需多下功。 后来又遇到一位名家。当时此老先生年纪己经很大。我将自己练的给他看。老师父讲,你身子没坐下去,劲还有身上绑着,看着劲大,实际不行。用不上。此言正中要害,我确实也为此苦恼。 老师父对我讲,你要把身子折曲起来劲才能拔上来,你现在身子是展的。都是稍节上的力气,根本没有根上的劲。 后来我随老师父学习了两年多。从他那里我才算真正懂得了形意拳。现在感到如果还是跟着第一个师父,可能一辈子也练不出什么来。 跟老师父后,他教我的诀窍就是坐住身子。每次我行拳或站桩时,他总要托着我的臀部,让我往里收,身子往下坐。老师父没文化,他总是用很俗的话跟我讲,屁眼要抠回去。后来我慢慢接触得多了才知道,他讲的屁眼要收回去,就是一些有文化的拳师所强调的逼臀。就是臀部的肌肉要往里收,身子要坐住。 这样练,我渐渐地感到身子折起来了,腿上的劲出来然了,然后因为身子下坐,所以胯也往下沉,这样腰胯上的劲也出来了。渐渐的背后的劲也被拔出来。感到背向后靠的劲出来了,这样肩松沉开后由于有靠劲,劲被送到手稍上去。 这样我才体会至过去很多老师所讲的劲是从尾巴骨发出来的。 然后老师父又教我吐纳呼吸,这样练了近两年,我感受到身体的动作有内里的呼吸是一体的,即使时脚指头手指头一动,也是由内到外的全身动。这样我和人动手时,每一动都是从底下来的全身的劲。 后来我又练习戴家拳,才明白戴家拳更是强调龙蜇身,原来练得还远远不够我。有道是拳如炮开龙蜇身。要求将身子折曲到极致辞。戴奎的名弟子任大华老先生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要把身子蹲成三折。太难了。我们一般练拳都讲究舒展。但戴家却要求将身子极力曲起,如同胎儿在母体中相仿。等真正入进去才知道这种练法的好处,原来吃得苦并不是白费的。 所以我认为练拳的第一要义是就是坐住身子,折曲起来。所以老一辈名家常讲虎坐窝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就是臀部要极力收回,臀部的两个坐骨结节要露出来。身体要往下坐。胯部从大腿连的地方要觉得有折劲。腰上的劲要拔出来。为样以腰为中心,上面的劲片上拔,下面的劲往下拔。 用四个字讲就是坐,顶,靠,拔。 首先身子要坐住。这样头上才能有了顶劲。背上才能有了靠劲,然后一送到到了手。身上的劲以腰为中心,相对拔。 2,要松。 松应当是拳法的核心。这点大概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非要有名师指点才行。不是你想松就能松的。松和紧是相对的。这点我练了戴家后才真正明白。我的体会具体做法是单重,唯有单重才能真正松开。 一定要把重力都坐在后腿上,人是站着的,不可能一点都不受重力。解决的方法就是把重力都放到一条肢体上,除了一条腿是实的,浑身都是空的。这样才能真正松开。当对方的劲来了的时候,不管他来的快还是慢,不管劲多大,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只要身子是空的,很容易就可以化解到,对方也会感到你是空的。这点要具体口传心授才行。 所以前贤讲三体式有武艺与道艺之别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我体会到真正的传统武术就是要一接手就使人脚离地把人打飞才算是真正的传统武术。我讲得是一接手。就是一触就可做到。而这样的技艺不是来自我们所谓的招法,拳法,而是简单特别的单一的练法。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杂式捶都可看做不重要的东西。只是在精通基础上的一种变化。只挑适合自己的一两手练练即可。 看到有人表演实战在水泥地上你打我一拳,我拍你一下,还自以为是得法。其实连边都没有摸着。我想再好好练几年,等四十多岁以后,择优而选几个学生,把这些传统的宝贵的东西传下去。 3,实战。 很多人讲,拳练得好,还要经过实战。认为通过和人点到为止的实战就可以提高实战技艺。 对此我过去也有过这样的看法,但后来遇过几次事后。我完全明白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真正遇事的时候凭的最根本的还是功夫,也就是所谓的劲力。其他可以说都不是很重要。有些人平时很厉害,与人交手点到为止。别人都以为他了不起,但真正和人动起手来,遇到事的时候。平时点到为止的东西根本发挥不出来。 我就是这样。这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平时我也注重和人对比,交流。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实战水平。但是你平时和人点到为止,用的得心应手,但真正碰到事的时候,那完全是两码事。这时候你感到你打人用的是功夫,不是你平时沾连粘随的得心应手的技巧。 通过几次这样的体会,我对那么平时认为点到为止就以为的所谓交流实战根本看不上眼。 而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功夫不是练什么五行拳,十二行就能练出来的,就能用的。一个人劈拳练得很好,与人交流时把人劈的得心应手,但当真正遇到两人翻脸对搏时,其实平时得心应手的东西根本没用。 所以功夫各家都有除五行拳外自己独特的练法,真正能打人的不是什么五行拳,十二形拳。当然,五行,十二形中有人练得行法,也不排除很好用的,比如虎扑。但这和平时练的所谓五行,十二形完全是两码事。 功夫出在简单的一两式。 我们练拳要的是功夫,不是拳,要的是身上的劲,不是招式。这才是真道理。 那种点到为止的交流或许可以提高反应能力,节奏感等等所谓的想当然的实战能力,但真正遇事时,你会体会到没有功夫,这些都是空的。 4,刚柔 有很多人喜欢刚练,有很多人喜欢柔练。并都认为自己练得对。 这点我也不敢肯定那家错对。 但我的体会是光练柔不练刚是根本不行的。 不练刚就没有杀劲,没有恨劲。真动手的时候就会手软。所以任大华老先生讲要把内里的恨劲练出来。拳谱上讲要惊起四稍,如果没有刚劲的发力,一辈子也不要想惊起四稍。这是真话。 这点我很赞成戴家的练法,慢练重动,一开始练,为了找到劲,你要慢练,慢慢找。要柔练,等劲都找到以后,就要快练,为得是急上加急,出手快,出手狠。 这和形意拳练法正好相反,形意拳一开始讲打刚劲,要用力打,把劲发了来,后来要打柔劲,暗劲,认为这是高层次。 而戴家正好相反,一开始要柔练,慢慢找劲,等劲找到以后,再练刚,再练快。此时的刚劲和形意拳一开始讲的明劲完全是两码事。是一种内外合一的快劲。如鞭稍抖一样的劲。这样发劲人不会受伤害,而一开始要练刚,如果没有好的师父教,适可而止,往往会对身体有伤害。 不管那种练法,我认为必须得把恨劲练出来,快打慢,狠打善才是真交手时的真理,那咱妄图通去柔化,粘连想要在双方都想一下放倒对方的情况下去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种技术的实现只能体现在点到为止的友好交流中。 所以吴役《手臂论》中讲枪法时要两人狠命截革。不能手软,为的是真正上战场时着着杀人。这真是金玉良言。
从郭靖拜师学武看明师与庸师的区别(转) 【图片】[转载]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和庸师的区别 原文地址: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和庸师的区别 作者:中小学校长之家 来源;新浪博客 名师和庸师的区别到底有多大?看了《射雕英雄传》以后,你就会恍然大悟。 郭靖打小就跟着“江南七怪”学习练武,练习了十年的时间,训练刻苦,时常被打骂。同时那几位教练也是兢兢业业,含辛茹苦,生怕郭靖在哪个环节偷懒,并且干扰到儿女情长这些事情上。 可是十年下来,郭靖的武功并没有得到大的进步,甚至摔跤时候都常被欺负。那天终于在无助的时候遇到了“全真教”的马道长,马道长教他爬山,教了仅仅两次,郭靖就学会了。 马就问:“你的师傅是谁?”郭很干脆的回答说:“江南七怪”, 马随即摇头说:“怪不得你的武功这么差呢,原来是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啊!”就这个“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就能更好的总结出名师和庸师的区别了。 “江南七怪”忌讳弟子跟着别人学武功,他们有时候也不承认自己武功比别人差,要不怎么和丘处机打赌呢?当郭靖离开离开心中那个“大名鼎鼎”的“七怪”以后只身到中原闯荡,遇到的几位老师才是高手,尽管郭愚笨,接受能力不强,但是也轻易的学会那些高深的武功,是“江南七怪”永不不能及的。 这是什么原因?答案很简单,就是:“教得其法,学得其道”再加上刻苦训练。 在我们现实教学中,“江南七怪”一样教学方法的老师普遍存在,他们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苦口婆心,在行动上绝对是一个巨人,而在教学方法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侏儒。 名师和庸师的区别就是:一些高水平老师能教会学生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一些低水平老师就用复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高水平的老师做到事半功倍,而低水平的老师却往往事倍功半……
形意拳为什么要斜行直进? 看完视频你就知道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5NjExOTA1OA%3D%3D%26mid%3D2651484425%26idx%3D3%26sn%3Deea5a84d4cccc65d06f39f3aba150e00%26scene%3D22%26srcid%3D08101VyryvxQ28diYJR1OuER%23rd&urlrefer=1cafe3f415b7b48c66f8ed1840f2a693
散打运动员的身伤和心伤(转) 综合其它华商晨报[微博]2013-03-22 [导读]对于散打运动员来说,没有伤病是不可能的,区别只在于伤多伤少。很多队员一次大伤就导致退役。 “受伤是谁都无法避免的。”中国散打队队医侯建强感慨道。 在这个圈子里,他天天帮助散打队员与伤病做斗争,也经常能看到队员因伤退役,所以其时常感叹命运的无情。 身伤 往往一次大伤就导致退役 对于散打运动员来说,没有伤病是不可能的,区别只在于伤多伤少。 侯建强告诉记者,散打运动员有个小伤小痛都算是幸运的,100个选手里,只有两个人能这样。2011年1月的中俄散打对抗赛中,国家集训队小将冷鑫右小臂粉碎性骨折,但他仍然忍着剧痛战胜对手。回到西安后,冷鑫进行了手术,后来带着钢板参加了全国锦标赛,成绩并不理想。由于过早地重返赛场,冷鑫的右臂已经不可能如以前一样自如出拳,无奈之下,只有早早退役。 不要说冷鑫这种初出茅庐的年轻队员,就算是中国散打第一人柳海龙[微博],也因伤在巅峰期选择了退役。2006年,在一次对抗训练中,柳海龙一记转身鞭拳打在了对手张开印(微博)[微博]的额头上。额头骨非常硬,挨了重重一臂的张开印没什么事,但柳海龙的左手小臂骨却骨折了。随后,柳海龙被送到医院做手术,在骨折处放了钢板,钉了6枚钢钉,缝了12针。 柳海龙以往小伤不断,都没有影响比赛,但这一次的受伤却直接导致了他的退役。 心伤 很多队员都需要心理辅导 除了身体上的伤病,散打运动员有时还要忍受心理上的折磨。 众所周知,散打选手几乎每天都要进行剧烈的接触性进攻与防守,稍有疏忽,就会被击倒或击伤。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长期以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极易出现心理疲劳。对此侯建强表示,队内会定期地找心理专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 另外,一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遭遇也会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伤害。2011年的一场比赛,崔飞对阵名将上官鹏飞(微博),他一记摆拳将对手击倒在地。正是因为这一击,上官鹏飞被送往医院救治,最终去世。 事后,外界将指责的焦点放到了赛前体检上,但崔飞却始终无法释怀。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始终无法站上擂台,最终选择了退役。
祝贺石老又收高徒 1月20日中午2点多,师父石崇英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我前一段时间介绍过去的广州黄先生今天正式拜师入门了,我接电话时正在午休,迷迷乎乎地听了电话,很为师父高兴。 自从我拜师入门练拳后,先后给师父介绍徒弟近十人,今天入门的黄师弟广州人,习咏春拳二十多年,实战功夫不错。因网上结缘,他看到我发的石崇英先生视频后,让我从中引见,今天终成同门,也为新入门的师弟祝贺! 入哪个门派练何种拳术,一看自己的缘份,二看自己的见识。希望有缘入得同一门的刻苦练习,将本门功夫发扬光大!
泰拳十三肘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Q2MjM5NjE2.html&urlrefer=ac89683d93bec1b4fc41fc97441f4657
祝贺师父又收新徒! 中午2点多,师父石崇英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我前一段时间介绍过去的广州黄先生今天正式拜师入门了,我接电话时正在午休,迷迷乎乎地听了电话,很为师父高兴。 自从我拜师入门练拳后,先后给师父介绍徒弟近十人,今天入门的黄师弟广州人,习咏春拳二十多年,实战功夫不错。因网上结缘,他看到我发的石崇英先生视频后,让我从中引见,今天终成同门,也为新入门的师弟祝贺! 入哪个门派练何种拳术,一看自己的缘份,二看自己的见识。希望有缘入得同一门的刻苦练习,将本门功夫发扬光大!
春节快到了,给各位吧友拜个早年! 提前祝各位吧友新春快乐!如果过去有什么得罪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新的一年可能不再发主题贴了,最多有空了在朋友的贴子里说上两句。 来贴吧一是学点东西,二是消磨时间,三是交些朋友。有时候意见不合说几句难听的,骂几句,也都不是什么深仇大恨,见了面可能还是朋友,所谓不打不成交。 最后感谢大吧及各位吧务的辛勤劳动,营造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秩序。 祝大家新春快乐!鸡年吉祥!
李连杰谈套路与散打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udou.com%2Fprograms%2Fview%2FvsnRn3E1jqA%2F%3FresourceId%3D0_06_02_99&urlrefer=da556686c65ca49181fd3e1fc5dd3d98
内家拳核心三要素 无它,一是沉,就是下盘稳固。二是转,就是旋转。三是冲,就是位移。沉转冲是内家拳之核心精华。
石崇英传形意拳之炮拳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jQ3MjI1ODk2MA%3D%3D.html&urlrefer=308bcbfdc1983df6b810671974d47288
形意拳不只有套路 看到不少武术贴吧把形意拳引偏了,以为站好三体式打好五行拳就行了,殊不知,没有正确的功法,不打好功夫底子,光练一身空架子是不会有什么用的。得往深里学,须下苦功夫。
狮子与毒蛇谁厉害? 狮子是草原之王,但狮子遇到毒蛇时,还是不敢轻易招惹,为什么?
骨肉分离感觉的实质 所谓骨肉分离感觉,其本质是肌肉作左右斜向旋转,筋骨作上下斜向运动的结果。习练内家功夫一年以后就会出现这种感觉。
骨肉分离感觉的本质 所谓骨肉分离感觉,其本质是肌肉作左右斜向旋转,筋骨作上下斜向运动的结果。有空了我再写文章细说。
民间武者的练拳心得(转) 我最初练习形意拳时,师从某名家,由于当时热情极高,肯吃苦。下功很大。先打刚劲,三四年后,能打出刚暴凶猛的刚劲来,如果表演,别人看了都感到劲力很好,很吓人。但真正和人一搭手,浑身都是空的,所学的东西一件也用不上。这种情况自己总以为是功夫不够,需多下功。 后来又遇到一位名家。当时此老先生年纪己经很大。我将自己练的给他看。老师父讲,你身子没坐下去,劲还有身上绑着,看着劲大,实际不行。用不上。此言正中要害,我确实也为此苦恼。 老师父对我讲,你要把身子折曲起来劲才能拔上来,你现在身子是展的。都是稍节上的力气,根本没有根上的劲。 后来我随老师父学习了两年多。从他那里我才算真正懂得了形意拳。现在感到如果还是跟着第一个师父,可能一辈子也练不出什么来。 跟老师父后,他教我的诀窍就是坐住身子。每次我行拳或站桩时,他总要托着我的臀部,让我往里收,身子往下坐。老师父没文化,他总是用很俗的话跟我讲,屁眼要抠回去。后来我慢慢接触得多了才知道,他讲的屁眼要收回去,就是一些有文化的拳师所强调的逼臀。就是臀部的肌肉要往里收,身子要坐住。 这样练,我渐渐地感到身子折起来了,腿上的劲出来然了,然后因为身子下坐,所以胯也往下沉,这样腰胯上的劲也出来了。渐渐的背后的劲也被拔出来。感到背向后靠的劲出来了,这样肩松沉开后由于有靠劲,劲被送到手稍上去。 这样我才体会至过去很多老师所讲的劲是从尾巴骨发出来的。 然后老师父又教我吐纳呼吸,这样练了近两年,我感受到身体的动作有内里的呼吸是一体的,即使时脚指头手指头一动,也是由内到外的全身动。这样我和人动手时,每一动都是从底下来的全身的劲。 后来我又练习戴家拳,才明白戴家拳更是强调龙蜇身,原来练得还远远不够我。有道是拳如炮开龙蜇身。要求将身子折曲到极致辞。戴奎的名弟子任大华老先生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要把身子蹲成三折。太难了。我们一般练拳都讲究舒展。但戴家却要求将身子极力曲起,如同胎儿在母体中相仿。等真正入进去才知道这种练法的好处,原来吃得苦并不是白费的。 所以我认为练拳的第一要义是就是坐住身子,折曲起来。所以老一辈名家常讲虎坐窝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这个意思。具体做法就是臀部要极力收回,臀部的两个坐骨结节要露出来。身体要往下坐。胯部从大腿连的地方要觉得有折劲。腰上的劲要拔出来。为样以腰为中心,上面的劲片上拔,下面的劲往下拔。 用四个字讲就是坐,顶,靠,拔。 首先身子要坐住。这样头上才能有了顶劲。背上才能有了靠劲,然后一送到到了手。身上的劲以腰为中心,相对拔。 2,要松。 松应当是拳法的核心。这点大概人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非要有名师指点才行。不是你想松就能松的。松和紧是相对的。这点我练了戴家后才真正明白。我的体会具体做法是单重,唯有单重才能真正松开。 一定要把重力都坐在后腿上,人是站着的,不可能一点都不受重力。解决的方法就是把重力都放到一条肢体上,除了一条腿是实的,浑身都是空的。这样才能真正松开。当对方的劲来了的时候,不管他来的快还是慢,不管劲多大,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只要身子是空的,很容易就可以化解到,对方也会感到你是空的。这点要具体口传心授才行。 所以前贤讲三体式有武艺与道艺之别是很有道理的。 现在我体会到真正的传统武术就是要一接手就使人脚离地把人打飞才算是真正的传统武术。我讲得是一接手。就是一触就可做到。而这样的技艺不是来自我们所谓的招法,拳法,而是简单特别的单一的练法。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杂式捶都可看做不重要的东西。只是在精通基础上的一种变化。只挑适合自己的一两手练练即可。 看到有人表演实战在水泥地上你打我一拳,我拍你一下,还自以为是得法。其实连边都没有摸着。我想再好好练几年,等四十多岁以后,择优而选几个学生,把这些传统的宝贵的东西传下去。 3,实战。 很多人讲,拳练得好,还要经过实战。认为通过和人点到为止的实战就可以提高实战技艺。 对此我过去也有过这样的看法,但后来遇过几次事后。我完全明白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真正遇事的时候凭的最根本的还是功夫,也就是所谓的劲力。其他可以说都不是很重要。有些人平时很厉害,与人交手点到为止。别人都以为他了不起,但真正和人动起手来,遇到事的时候。平时点到为止的东西根本发挥不出来。 我就是这样。这点我有切身的体会。平时我也注重和人对比,交流。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实战水平。但是你平时和人点到为止,用的得心应手,但真正碰到事的时候,那完全是两码事。这时候你感到你打人用的是功夫,不是你平时沾连粘随的得心应手的技巧。 通过几次这样的体会,我对那么平时认为点到为止就以为的所谓交流实战根本看不上眼。 而我真正体会到的是,功夫不是练什么五行拳,十二行就能练出来的,就能用的。一个人劈拳练得很好,与人交流时把人劈的得心应手,但当真正遇到两人翻脸对搏时,其实平时得心应手的东西根本没用。 所以功夫各家都有除五行拳外自己独特的练法,真正能打人的不是什么五行拳,十二形拳。当然,五行,十二形中有人练得行法,也不排除很好用的,比如虎扑。但这和平时练的所谓五行,十二形完全是两码事。 功夫出在简单的一两式。 我们练拳要的是功夫,不是拳,要的是身上的劲,不是招式。这才是真道理。 那种点到为止的交流或许可以提高反应能力,节奏感等等所谓的想当然的实战能力,但真正遇事时,你会体会到没有功夫,这些都是空的。 4,刚柔 有很多人喜欢刚练,有很多人喜欢柔练。并都认为自己练得对。 这点我也不敢肯定那家错对。 但我的体会是光练柔不练刚是根本不行的。 不练刚就没有杀劲,没有恨劲。真动手的时候就会手软。所以任大华老先生讲要把内里的恨劲练出来。拳谱上讲要惊起四稍,如果没有刚劲的发力,一辈子也不要想惊起四稍。这是真话。 这点我很赞成戴家的练法,慢练重动,一开始练,为了找到劲,你要慢练,慢慢找。要柔练,等劲都找到以后,就要快练,为得是急上加急,出手快,出手狠。 这和形意拳练法正好相反,形意拳一开始讲打刚劲,要用力打,把劲发了来,后来要打柔劲,暗劲,认为这是高层次。 而戴家正好相反,一开始要柔练,慢慢找劲,等劲找到以后,再练刚,再练快。此时的刚劲和形意拳一开始讲的明劲完全是两码事。是一种内外合一的快劲。如鞭稍抖一样的劲。这样发劲人不会受伤害,而一开始要练刚,如果没有好的师父教,适可而止,往往会对身体有伤害。 不管那种练法,我认为必须得把恨劲练出来,快打慢,狠打善才是真交手时的真理,那咱妄图通去柔化,粘连想要在双方都想一下放倒对方的情况下去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种技术的实现只能体现在点到为止的友好交流中。 所以吴役《手臂论》中讲枪法时要两人狠命截革。不能手软,为的是真正上战场时着着杀人。这真是金玉良言。
武禹囊故居对联
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与庸师的区别(转) 【图片】[转载]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和庸师的区别 原文地址: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和庸师的区别 作者:中小学校长之家 来源;新浪博客 名师和庸师的区别到底有多大?看了《射雕英雄传》以后,你就会恍然大悟。 郭靖打小就跟着“江南七怪”学习练武,练习了十年的时间,训练刻苦,时常被打骂。同时那几位教练也是兢兢业业,含辛茹苦,生怕郭靖在哪个环节偷懒,并且干扰到儿女情长这些事情上。 可是十年下来,郭靖的武功并没有得到大的进步,甚至摔跤时候都常被欺负。那天终于在无助的时候遇到了“全真教”的马道长,马道长教他爬山,教了仅仅两次,郭靖就学会了。 马就问:“你的师傅是谁?”郭很干脆的回答说:“江南七怪”, 马随即摇头说:“怪不得你的武功这么差呢,原来是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啊!”就这个“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就能更好的总结出名师和庸师的区别了。 “江南七怪”忌讳弟子跟着别人学武功,他们有时候也不承认自己武功比别人差,要不怎么和丘处机打赌呢?当郭靖离开离开心中那个“大名鼎鼎”的“七怪”以后只身到中原闯荡,遇到的几位老师才是高手,尽管郭愚笨,接受能力不强,但是也轻易的学会那些高深的武功,是“江南七怪”永不不能及的。 这是什么原因?答案很简单,就是:“教得其法,学得其道”再加上刻苦训练。 在我们现实教学中,“江南七怪”一样教学方法的老师普遍存在,他们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苦口婆心,在行动上绝对是一个巨人,而在教学方法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侏儒。 名师和庸师的区别就是:一些高水平老师能教会学生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一些低水平老师就用复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高水平的老师做到事半功倍,而低水平的老师却往往事倍功半……
名师与庸师的区别(转) 【图片】[转载]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和庸师的区别 原文地址:从郭靖拜师学武看名师和庸师的区别 作者:中小学校长之家 来源;新浪博客 名师和庸师的区别到底有多大?看了《射雕英雄传》以后,你就会恍然大悟。 郭靖打小就跟着“江南七怪”学习练武,练习了十年的时间,训练刻苦,时常被打骂。同时那几位教练也是兢兢业业,含辛茹苦,生怕郭靖在哪个环节偷懒,并且干扰到儿女情长这些事情上。 可是十年下来,郭靖的武功并没有得到大的进步,甚至摔跤时候都常被欺负。那天终于在无助的时候遇到了“全真教”的马道长,马道长教他爬山,教了仅仅两次,郭靖就学会了。 马就问:“你的师傅是谁?”郭很干脆的回答说:“江南七怪”, 马随即摇头说:“怪不得你的武功这么差呢,原来是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啊!”就这个“教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就能更好的总结出名师和庸师的区别了。 “江南七怪”忌讳弟子跟着别人学武功,他们有时候也不承认自己武功比别人差,要不怎么和丘处机打赌呢?当郭靖离开离开心中那个“大名鼎鼎”的“七怪”以后只身到中原闯荡,遇到的几位老师才是高手,尽管郭愚笨,接受能力不强,但是也轻易的学会那些高深的武功,是“江南七怪”永不不能及的。 这是什么原因?答案很简单,就是:“教得其法,学得其道”再加上刻苦训练。 在我们现实教学中,“江南七怪”一样教学方法的老师普遍存在,他们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苦口婆心,在行动上绝对是一个巨人,而在教学方法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侏儒。 名师和庸师的区别就是:一些高水平老师能教会学生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一些低水平老师就用复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高水平的老师做到事半功倍,而低水平的老师却往往事倍功半……
传武与散打的关系 感觉有点类似于京剧与流行歌曲。
传统杨氏太极拳三十七式套路名称 传统杨氏太极拳三十七式套路名称 1、起势 19、双峰贯耳 2、揽雀尾 20、进步栽捶 3、单鞭 21、翻身白蛇吐信 4、提手上势 22、左右野马分鬃 5、白鹤亮翅 23、玉女穿梭 6、搂膝拗步(左右左) 24、上步穿掌 7、手挥琵琶 25、十字腿(单摆莲) 8、抱虎归山 26、进步指裆捶 9、肘底看捶 27、上步揽雀尾 10、倒撵猴 28、单鞭下势 11、海底针 29、左右金鸡独立 12、扇通背 30、退步七星 13、斜飞式 31、退步跨虎 14、云手 32、转身摆莲 15、单鞭 33、弯弓射虎 16、高探马 34、搬拦捶 17、右分左蹬脚 35、如封似闭 18、转身左打虎 36、十字手 37、收势
太极拳发劲歌(转) 心里发狠身势松, 丹田气鼓劲前冲。 突然全凭神意动, 勇敢皆从胆中生。 惊心动魄来势冷, 势如强弩透其胸。 陡然一震五脏烂, 方是太极真功夫。
太极拳发劲歌诀(转) 太极拳发劲歌诀: 心里发狠身势松, 丹田气鼓劲前冲。 突然全凭神意动, 勇敢皆从胆中生。 惊心动魄来势冷, 势如强弩透其胸。 陡然一震五脏烂, 方是太极真功夫。
老祖宗的总结:太极、形意和八卦(转贴) 老祖宗的总结:形意,八卦和太极 形意如山;八卦如风;太极如水。山厚重;风飘忽;水绵柔。山推着走;风卷着走;水漂着走。山时时都有,不动,厚重,任何东西撞到山上也只是烟尘;动,也厚重,山崩地裂,远超泥石流和雪崩;风时有时无,不动纤尘不起,动如龙卷风,参天大树可拔根而起;水似有似无,受力如“抽刀断水”,山岳倾其中而不伤,而发力则奔腾飞荡,席卷万物。 形意打截劲,抢半步迎着打,把对方的劲憋住,顶而不顶,似顶非顶;八卦打闪劲,变半步转着打,把对方的劲拨开,丢而不丢,似丢非丢;太极打顺劲,让半步贴着打,把对方的劲接住,粘连黏随,不丢不顶。 形意是骨,把架子撑起来;八卦是腿,让架子活起来;太极是肉,让架子柔起来。 形意如捉虾,不要很重但出手要快;八卦如推磨,脚下要碾住地,落地生根,举步有力;太极如摸鱼,眼睛看不见,全凭手上的感觉,一触即抓。 形意如钢球,以实击实;八卦如钢丝球,变实为虚;太极如气球,避实击虚。 形意如枪,直刺,纵向发力,走立圆,发弹拱劲;八卦如刀,抡砍,走横圆,发旋拧劲;太极如剑,挑点,圆走直击,走球劲,发沾化劲。 形意为经,类地之方;八卦为纬,类天之圆;太极为合,类人之和。 形意合儒,儒至诚,诚中也;八卦合道,道至虚,虚中也;太极合佛,佛至空,空中也。 形意在“十”中求,八方撑开,直打直撞;八卦在“T”中求,如辐催轮,横走直打;太极在“O”中求,浑圆一气,无横无直,亦横亦直。 形意打穿透力,用震;八卦打剪切力,用摔;太极打吞吐力,用发。 形意以动制动,不等你的劲发出来,刚在萌动时我的劲就把你憋住了;八卦是以动制静,不怕你等在那里,以逸待劳,通过我的游走,旋转,推拖带领,把你调动起来,从而露出破绽;太极则是以静制动,等你的劲发出来,接住化掉再打。
教拳收费是个难题 老师教拳收费,是理所应当的事,但现在,收多少费,怎么收费,确实不好把握。 个人认为拜师费要以拿出来刚好心疼为标准,心疼钱了才知道珍惜,才能够坚持下去,这样一旦开始学拳,就不至于半途而废。 我原来也交过一些免费的学生,但免费的学生没有一个能练出个明堂的。但有的学生贫寒,有的学生富足,收得多了有些很想学武的的确拿不起,收得少了学生不知道珍惜,付出得少,一遇到练武中的困难就放弃了。 教师授徒就像栽树,挖个坑栽棵树浇上水,活了自然高兴,一旦死了,老师会暗地里伤心一段时间,当老师的也不容易啊!
郑州练形意的 平时见的比较少。
看看小个子如何打败大个子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news%2Fsociety%2F201611%2F0104302a-decf-416c-bf55-d41643560092.shtml%23_v_www4&urlrefer=9396b98e297d3b7060c4c2dabaa09544
杨氏活步老架太极拳 郑州石崇英先生传 视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gxODM2Mjc3Mg%3D%3D.html&urlrefer=ddab1d82d60cfdc11e35cefdc85d0778视频:#(null)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gxODM2Mjc3Mg%3D%3D.html&urlrefer=ddab1d82d60cfdc11e35cefdc85d0778 视频来自:优酷
杨氏活步老架太极拳(1—19式)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gxODM2Mjc3Mg%3D%3D.html&urlrefer=ddab1d82d60cfdc11e35cefdc85d0778
汉字的魅力
汉字的魅力
如何站桩 站桩是内家三拳的基础功之一,也是入门的基本功法,不论有没有基础,入门后都要先练习站桩。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站桩呢? 一、头正项直,下颌微敛,虚领顶劲。头要中正,不偏不依。下颌微敛的作用就是要虚领顶劲,把颈部弯曲要拉直。很多文章中把虚领顶劲写成了“虚灵顶劲”,以至于很多人把它弄得玄而又玄,其实就是虚领顶劲:下颌微敛,把颈部弯曲拉直,颈部与上衣服领子之间就有了空隙,就是所谓的虚领;顶劲和虚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虚领自然顶劲,顶劲自然虚领,颈部弯曲一拉直,百会穴自然有上顶之势,谓之顶劲,这个劲不是主动使劲,而是把颈椎拉直后与下边的脊柱接通传导上去的大地反作用力。 二、舌抵上颌。静有小周天,站桩属于静功,久站自会通小周天。人在母腹中是混沌状态,周天是全通的,静脉自与动脉血不分,人一出生,从第一声哭泣开始,静脉血与动脉血立即分开,周天上断于口,下断于肛,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符合周天规律的运动,使得大小周天越来越阻塞。内家拳属于道家范畴,以道家思想作指导,是一种返先天的练习,通过各种功法的练习,再形成大小周天。舌抵上颌的作用就是搭鹊桥——接通周天下行之路,上文提及的下颌微敛就是下重楼,便于周天下行。舌抵上颌站桩,久站会满口生津,滋润五脏六腑,利于身体健康。 三、 含胸拔背。含胸与站军姿的挺胸是相反的,挺胸显出男人的阳刚之气,但含胸是练习功夫的要求,如果挺胸站桩会有胸闷之感。拔背不是驼背,很多练习者都理解成了驼背,这是错误的。拔背就是上下对拉,通过各种身法的调整,最后把从百会到尾闾的脊柱拉成一张弓。含胸的关键在下颌微敛,拔背的关键在尾骨前顶,二者要同时做到,否则就实现不了含胸与拔背。 四、沉肩坠肘。 沉肩就是肩部放松下沉,坠肘相对于横肘,坠肘有利于力达梢节。 五、松腹敛臀,双脚内扣。丹田在腹部,放松才能聚气;敛臀就是尾骨前顶;双脚要45度内扣。通过松腹敛臀与双脚内扣,双胯与尾骨能够形成瓢状,像一双手一样把丹田捧于其中,这样有利于结丹成丹。需要说明的是:敛臀不是顶胯,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动作,很多初学者做不到敛臀,很容易做成顶胯。敛臀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接通肛门,也就是缩谷道,有些气功练习者做成提肛,我们不要提肛,因为提肛有主观意念,不如尾骨前顶缩谷道来得自然。 六、两臂弧形前伸。两臂如弧,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太极、形意、八卦桩的身法相同,不同的手形代表不同的桩,两手自然下垂为无极桩,两手横向相接为混元桩,两手变竖掌十指向上为八卦桩。 守住以上要领,站桩的身形就有藏风聚气之势,站桩时要七星不外露, 即头、手、肩、肘、胯、膝、足七个部位形成一个圆柱形轮廓,不能有凸凹之处。长期练习站桩,能够下盘稳固,形成静态的整劲,打通小周天。(2016年9月18日下午于郑州)
北京师兄弟聚会 二十年前旧友, 一千里地山河。 郑州北京几相隔, 当年练武事, 能否杯中说? 师弟常家振战, 北医教授搏导。 医学武术健身, 活动搞得真好! 还有杨常胜利, 功夫实战高超。 为人豪侠仗义, 八方朋友争交。 悉数门里兄弟, 个个都比我高!
武僧一龙KO集锦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ifeng.com%2Fnews%2Fsociety%2F201610%2F01ea5706-5bc5-403f-9006-8337ffd7d395.shtml%23_v_www3&urlrefer=087db9cc2d1fd9dfb161ee5454a334e7
杨氏活步大架太极拳片段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3MzQ4MTQyMA%3D%3D.html&urlrefer=6da7aa004b2d9267c16a5800ec86de57
杨氏活步大架太极拳片段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c3MzQ4MTQyMA%3D%3D.html&urlrefer=6da7aa004b2d9267c16a5800ec86de57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