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思夏后 江流思夏后
关注数: 35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6,047 关注贴吧数: 11
论特技名称设计的几大矛盾 1.个性和军队的矛盾 特技本是塑造人物性格的最好工具。例如关羽的“神勇”,诸葛亮的“神算”,既是特技名字,又是人物性格的最好概括。但这不意味着可以特技起名可以“对号入座”——只要你有这个性格,就给你性格对应的特技。 例如“百出”,本是形容捷对的词语(“捷对”,见《世说新语 · 捷对》,专门汇总了三国时期),暗荣原版给的诸葛恪在历史上就是出了名的答对敏捷。与他类似的还有蜀国的伊籍。问题在于日常交谈中善于接话、抖机灵,不等于临阵对敌时智计百出。有道是“坐谈立论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恰好诸葛恪就是这样,所以“百出”无论如何不适合诸葛恪。历史上奇策百出的“荀攸”,才是真的该给这一特技。【然而三国演义中并未全力塑造荀攸的“多谋”形象,反倒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给读者印象更加深刻。因此我把“百出”给了郭嘉,荀攸改成“奇策”(智力高于敌将时计策奇效),对应历史扰乱文丑军,趁机斩之的战绩。从结果“文丑被斩”来看,荀计的的确确是收到了“奇效”,这么分配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同样逻辑,法正一句“可击”,直接导致黄忠斩了夏侯渊,所以法正也给“奇策”。最后一个“奇策”,给了“许攸”。有人要说了,许攸哪配“奇策”?不过是仗着情报优势罢了。这就涉及第二个矛盾了。】 正本清源,特技应该是能力和性格的结合体。持有者既要有特技名称所描述的人格,又要有达到特技效果所需要的能力。例如我给“连战”起的名字“跋扈”,只给了魏延、甘宁、孙夫人,其余通通不给。甚至孙夫人都是勉强给的,为了给虚构人物加戏而已。为什么?因为个性嚣张跋扈的人很多,但“跋扈”对应的统兵特效“令士卒有力气连续作战”,却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水平。史载魏延善养士卒,甘宁斗将难得,两人都是本国的头号战将,给“连战”是实打实的能力。至于原著中的“上将”邢道荣、五关六将等,无一不是嚣张跋扈之人,但却当不起“连战”这一特效。如果给了他们特技,就破坏了人物强弱的整体格局。一言以蔽之,让名将的归名将,路人的归路人。 至于“神算”“神勇”“横矛”(我给“斗神”改的名字),虽然也是“个人英雄主义”,但这种个人能力在三国演义原著中是实实在在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的。关羽神勇斩颜良,解了曹操白马之围。张飞瞋目横矛,喝退了百万曹兵,保住了刘备小命。诸葛亮回回神机妙算,虽然是一人之谋,却带动了全军起飞。因此这一类特技,尽管描写的是个人,但只要符合本人在历史上(或小说中)的战绩,就可以慷慨赋予。 还有一类特技,是无法兼顾性格与特效的。例如“挽强”(“挽弓当挽强”的“挽强”,扩大弩兵射程的那个特技),带上以后全军射程扩大,这和个人能不能挽强弓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仍然只能给到吕布、黄忠、严颜、太史慈、关兴这些能开强弓的神箭手。不然,给谁?鲁班?发明连弩的诸葛亮?这一类特技的特效,是放大了个人作用的。这是因为游戏规则本来就放大了人物能力——将领弓兵适性S不S,直接决定部队能不能“乱射”,这本来就是在夸大人物作用。但无论如何,这总是将领的真才实学(武艺)反映为部队能力,而不是诸葛恪“百出”那样把和战争八竿子打不着的小聪明和战场奇谋混为一谈。 总而言之,特技名字应该优先贴合人物的性格,其次才是贴合特效,最后考虑持有者有没有造成特效的能力。
在我看来,原版三11一个重点就是结构松散。各种玩法之间毫无联 在我看来,原版三11一个重点就是结构松散。各种玩法之间毫无联系。而三大革命最大的意义,就是给三11铸造几条了主心骨。 功阶系统,将三大玩法联系起来了:官职、成长、特技。原先改特技只能找庙,现在呢?刷功绩。原先武将成长只能按进行,现在呢?刷功绩。功绩越大,能力越大,官职才越大,【功绩】一下就成了武将的一个魂,成为了五围之外的第六围。 接着是大绝系统,联系的是战斗、地图两大系统。从前的三11,野战部队是一盘散沙,就算全破竹全昂扬,个别恫吓。也没有多少“战场”的概念。依然部队是部队,地图是地图。现在有了大绝,大绝覆盖的区域,就是战场。 然后是位置系统,联系的是位移、战法两大玩法。同理。一个具体表现就是【飞将】由两个独立技能的拼装变成了真正浑然一体的一门特技。 最后是连携系统,联系的是适性和战斗。原先三11的战斗系统,其实是没有适性的作用的。适性只在出征时筛选组合一下,选定兵种以后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有攻防,而攻防又可以换算成统帅,故而适性≈统帅。(至于战法解锁,相信没人会拿A以下的将领出征吧)现在哪怕选定兵种,上了战场以后,未被选的兵种适性仍然在起作用,效果和统帅截然不同(还隐隐然有混编兵种的错觉)。 综上所述,新系统的最大意义,就是创造三11各种玩法之间的联系。而老三11,是玩法虽多,却无法同时享受不同玩法,仍然难免单调,暴击就是暴,没有绕后暴花式暴等等。sire修改骑兵强挑率,稍有改善,原因也是结合了单挑和战斗两大系统。 综上,四大革命的成功,源自【联系】的创造。以后再有大神革命,也不妨从这个角度着眼。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何谓“举轻若重” “举轻若重”一词出自《天龙八部》第二十二章: 【行到二十余招后,段延庆手中的铁杖似乎显得渐渐沉重,使动时略比先前滞涩,段正淳的长剑每次和之相碰,震回去的幅度却也越来越大。萧峰暗暗点头,心道:“真功夫使出来了,将这根轻飘飘的细铁杖,使得犹如一根六七十斤的镔铁禅杖一般,造诣大是非凡。”武功高强之人往往能“举重若轻”,使重兵刃犹似无物,但“举轻若重”,却又是更进一步的功夫。虽然“若重”,却非“真重”,须得有重兵器之威猛,却具轻兵器之灵巧。眼见段延庆使细铁棒如运钢杖,而且越来越重,似无止境,萧峰也暗赞他内力了得。】 在《神雕侠侣》第三十二回,也有一段类似的描写: 杨过【寻思:“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功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段的异曲同工是武评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出自两书,却似乎在说同一件事。连文字都大同小异:【轻飘飘】【近(六)七十斤】。也是我跨书论武最喜欢用的桥段。然而仔细考察第一段原文,会发现一处矛盾: “须得有重兵器之威猛,却具轻兵器之灵巧”,这两句话,本来是形容“举轻若重”的。但用来描述“举重若轻”,似乎也无不可。首先,“举重若轻”既然是“若轻”,自然是“具轻兵器之灵巧”,这不用说;至于“有重兵器之威猛”,“举重若轻”者使用的本来就是重兵器,又怎么可能无“重兵器之威猛”? 这样一看,似乎“举轻若重”完全是句废话,只是轻兵器使用者炫耀内力的法门,效果上和“举重若轻”没有区别。是这样吗?
降不了龙的降龙十八掌 金庸对降龙十八掌实在偏爱过甚。“外门武学中的巅峰绝诣”“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而且专门为其中一招“亢龙有悔”单独写了一个章回。新修版为了抹除降龙十八掌的黑点,特地指出降龙十八掌在北宋以前不强是因为存在有“蛇足之嫌”十掌。经萧峰删去,后世才发挥出它全部的威力。 这门掌法,顾名思义,是金庸赐予主角,用以“降龙伏虎”的掌法。和“打狗棒法”相对。男主角降龙,上挑毒龙,外排猛虎;女主角打狗,下驱宵小,内攘邪徒。使命崇高无比,定位天下无敌。 然而这套武功真的名副其实,能够降龙伏虎吗?实打实看战绩,只怕未必。 【郭靖掌力急加,一道又是一道,如波涛汹涌般的向前猛扑。欧阳锋口中咯咯大叫,身于一晃一晃,似乎随时都能摔倒,但郭靖掌力愈是加强,他反击之力也相应而增。】 【初推出去时看似轻描淡写,但一遇阻力,能在刹时之间连加一十三道后劲,一道强似一道,重重叠叠,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这是他从九阴真经中悟出来的妙境。纵是洪七公当年,单以这一招而论,也无如此精奥的造诣。】 看好了,无坚不摧、无强不破的亢龙有悔,就是没能摧得了、破得了欧阳锋的蛤蟆功。这是具体的武功威力。连蛤蟆也没降成。 我们再看抽象的意义。郭靖作为神雕侠侣中降龙十八掌使用者的代表人物,可以说降龙就是郭靖,郭靖就是降龙。(脓包大小武可忽略。)如果说郭靖本书中的是“降龙者”,那么谁是“龙”呢? 答案:蒙哥(大汗),忽必烈(王子),金轮法王(龙的爪牙)。 蒙哥是杨过飞石击死的,金轮法王是杨过一脚踹翻的。忽必烈没被谁降,反而灭了大宋,把郭靖给降了。 尤其是书中的头号boss金轮法王,虽然屡遭挫折,但始终不曾除去,从英雄大宴一直蹦跶到大战襄阳,最后还要靠游侠杨过来驱除。读者不禁想问:号称降龙手的郭靖干啥去了? 即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看过程。过程中郭靖遇上法王,从没一次真正占到上风。反而被法王搞得颇为狼狈,甚至满地乱窜。英雄大宴作为法王的徒儿辈压阵,还没到出场就已经一败涂地,幸亏古墓派及时赶到。襄阳鏖兵,一箭劈断法王的强弓,终于有了点“降龙”的风采:【法王刚呆得一呆,突然疾风劲急,铮的一响,手中铁弓又已断折】。本以为第三箭就要了法王的性命,谁想到【他连珠三箭,第一箭劈箭,第二箭断弓,第三箭却对准了忽必烈的大纛射去】。就算金轮法王不算敌人渠帅,可放过这个数次几乎将郭家灭门、倾覆中原武林的大敌,实在令读者大跌眼镜。 之后在蒙古营打碎了毫无防备的法王的酒碗,随即被法王一掌打吐血。郭靖的降龙史就这么以失败告终了。
论武如论文 一直以来,外界对武侠小说都存在一个质疑:什么是“内力”?这可以说是武侠小说虚构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不得归为历史小说,登不得大雅之堂(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源。 为了弄清楚内力是什么,我们先看看内力有什么特性。 内力可以积累,这点无庸赘述。 内力不能速成,哪怕像张无忌、游坦之那样惊世骇俗的内力,仍是日复一日积累出来的。只是积累效率高而已。 内力没有上限。无涯子盖世无双的悟性,七十多年的勤修苦练,理应接近凡人峰顶。可虚竹吸了无涯子全身内力之后,仍然能吸取和无涯子功力相近的童姥、秋水的内力。不但毫无副作用,而且当即“力道沛然不可复御”,全身舒泰。 内力可以传承,典型例子如无涯子将七十余年内力渡入虚竹体内。 内力不会消灭。例如萧峰以真气为阿朱、阿紫续命,尽管一时筋疲力竭,之后却只需“打坐调息几个时辰”,就又能尽复原观。 内力哪怕不练,也能自然增长:例如萧峰插石壁。 以上是内力本身的特性。当他附着于人身时,又有如下特性: 能够拉高眼力、听力、脚力的下限:“他身具无涯子七十余年功力,自然而然地耳聪目明”“他轻功本来并不甚佳,但轻功高低,全然系于内力强弱”。尤其要注意,这种拉高几乎是线性的、无止境的,内力有多高,脚力就有多强。张无忌从没练过轻功,脚力却能齐平韦一笑这种轻功天才,可见一斑。 能够拉高运用法门的境界。这点尤其荒诞。按理来说,内力再强,也不过拳脚力道变大。至于姿势对不对,认穴准不准,选招是否恰当,变招灵动与否,仍然要靠侠客的经验智力。而武侠小说中的内力,不但能强化肌肉,还能提高(运动)智商。例如张无忌的龙爪手:“出招的手法劲力、方向部位,更是稳迅兼备,便如有数十年苦练之功一般”,郭靖的越女剑:“本来劲力使不到的地方,现下一伸手就自然而然的用上了巧劲:原来拚了命也来不及做的招术,忽然做得又快又准”。实在匪夷所思。 综上所述,要从物理世界求得内力的解释,可说捕风捉影,几无可能。然而倘若我们换条思路,就像虚竹破解珍珑棋局一般,数十字倒脱靴,先彻底放弃武侠小说的现实性,将其彻底看成“寓言”,那么“内力”是否可以象征现实中的某样东西呢?
无招胜有招的真正含义 许多吧友吹九剑,只会空谈“无招胜有招”,似乎这是九剑的专利;甚至把它当成一种境界,似乎很难达到。其实是根本没理解原文的真意。所谓“无招”,是相对“有招”而言的。搞懂什么是“有招”,才懂得什么是“无招”。 “有招”的第一重含义:招与招之间是割裂的。 原文:『风清扬指着石壁上华山派剑法的图形,说道:“这些招数,确是本派剑法的绝招,其中泰半已经失传。招数虽妙,【一招招的分开来使,终究能给旁人破了】……”令狐冲听到这里,心中一动,隐隐想到了一层剑术的至理,不由得脸现狂喜之色。风清扬道:“你明白了甚么?说给我听听。”令狐冲道:“太师叔是不是说,要是各招浑成,敌人便无法可破?”风清扬点了点头,甚是欢喜,说道:“我原说你资质不错,果然悟性极高。”』 “有招”的第二重含义:临敌时只使用学过的招式,不会随时自创新意。 原文:『风清扬道:“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抒】,能成大诗人么?”』 无招是有招的反面。所谓“无招胜有招”,付诸实战时,只需做到:①出招节节连贯②必要时自创新招即可。根本不难达到。 原文:『张三丰道:“太极圆转,无使断绝。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张无忌武功已高,关键处一点便透……这一下变招,果然体会了太师父所教“圆转不断”四字的精义。』 『要知张三丰传给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招”,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对比令狐冲的:『令狐冲所学的独孤九剑全无招数可言,随敌招之来而自然应接。敌招倘若只有一招,他也只有一招,【敌招有千招万招,他也有千招万招】。』 甚至全然不会武功的段誉,出手也是无招:【鸠摩智只觉得对方内劲越来越强,剑法也是变化莫测,随时自创新意,与适才本因、本相等人的拘泥剑招大不相同,令人实难捉摸。】 完全符合风清扬说的:【一个从未学过武功的常人,拿了剑乱挥乱舞,你见闻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剑要刺向哪里,砍向何处。就算是剑术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并无招式,‘破招’二字,便谈不上了。只是不曾学过武功之人,虽无招式,却会给人轻而易举的打倒。】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