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举轻若重”
金庸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举轻若重”一词出自《天龙八部》第二十二章:
【行到二十余招后,段延庆手中的铁杖似乎显得渐渐沉重,使动时略比先前滞涩,段正淳的长剑每次和之相碰,震回去的幅度却也越来越大。萧峰暗暗点头,心道:“真功夫使出来了,将这根轻飘飘的细铁杖,使得犹如一根六七十斤的镔铁禅杖一般,造诣大是非凡。”武功高强之人往往能“举重若轻”,使重兵刃犹似无物,但“举轻若重”,却又是更进一步的功夫。虽然“若重”,却非“真重”,须得有重兵器之威猛,却具轻兵器之灵巧。眼见段延庆使细铁棒如运钢杖,而且越来越重,似无止境,萧峰也暗赞他内力了得。】
在《神雕侠侣》第三十二回,也有一段类似的描写:
杨过【寻思:“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功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段的异曲同工是武评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出自两书,却似乎在说同一件事。连文字都大同小异:【轻飘飘】【近(六)七十斤】。也是我跨书论武最喜欢用的桥段。然而仔细考察第一段原文,会发现一处矛盾:
“须得有重兵器之威猛,却具轻兵器之灵巧”,这两句话,本来是形容“举轻若重”的。但用来描述“举重若轻”,似乎也无不可。首先,“举重若轻”既然是“若轻”,自然是“具轻兵器之灵巧”,这不用说;至于“有重兵器之威猛”,“举重若轻”者使用的本来就是重兵器,又怎么可能无“重兵器之威猛”?
这样一看,似乎“举轻若重”完全是句废话,只是轻兵器使用者炫耀内力的法门,效果上和“举重若轻”没有区别。是这样吗?
2019年07月21日 06点07分 1
level 10
干活的时候很轻的东西都磨洋工,假装搬不动,跟很重似的,所谓举轻若重
2019年07月21日 06点07分 2
level 12
就是说力气大的意思,木剑境界就是,拿几两重的木剑挥出千斤之力就是了。
用棍子扫断郑克爽的辫子的话就是木剑境界了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3
level 11
其实不然。关键在“若轻”和“若重”两个字上面。
金书中最能代表“举重若轻”境界的,莫过于达尔巴。这个毋庸赘述。而达尔巴不敌重剑杨过,两人存在境界上的差异。这个大概也没人反对。如果算杨过是“若重”,也就是“有重兵器之威猛”,那么只能说达尔巴尚未“有重兵器之威猛”。这个结论,看似匪夷所思,其实是有道理的。
首先我们看达尔巴使动“无上大力杵法”的效果:
【达尔巴见他剑招稍疏,金杵倒甩上去,杨过缩手不及,剑杵相交。本来比武之际,双方兵刃碰撞乃是常事,但金刚杵太过沉重,杨过的铁剑始终翻腾飞舞,不敢和金杵相碰,此时一撞,但觉一股大力激荡,震得虎口剧痛,啪的一声,铁剑断为两截。达尔巴叫道:“是我胜啦!”垂杵退开,将金刚杵往地下一竖,双手合十,躬身行礼。他虽得胜,对大师兄却不敢失了礼数。】
金刚杵正面全力一击,打得杨过兵器震断。然而杨过也仅仅是“虎口剧痛”,对比段延庆的:“段正淳奋力接招,渐觉敌人铁杖加重,压得他内息运行不顺”,可以看出达尔巴对杨过的内力没有造成丝毫干扰。
再看杨过使用玄铁剑的威力:
【法王大叫一声,双轮向前力送,一个筋斗向后翻出。可是玄铁剑上那股威猛之极的劲力毕竟还是不能尽数卸去。他刚站定脚步,身子一晃,便坐倒在地……法王岔了内息,惟觉郁闷欲死。】
差距很明显了。
因此,说达尔巴没达到“若重”而杨过达到了“若重”,是完全
正确的
。举重若轻不仅是灵巧“若轻”,而且威力也“若轻”,至于使用者(例如达尔巴)雄强无比的外功臂力,哪去了呢?答曰:“举重”去了。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4
level 11
然而杨过虽然做到“若重”,却离不开玄铁剑的辅助:
【其实这剑共重八八六十四斤,若非如此沉重,杨过“内力虽强”,也不能发出如许威力。】
从这段原文还可以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兵刃“若重”与否取决于“内力”(强弱)。
因此,十六年前杨过的内力境界,可称【举重若重】。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5
level 11
显然,“举重若重”是“举重若轻”的下一步,而且是“举轻若重”的上一步。有了“举重若重”作为中间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差距就一目了然了。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6
level 11
再回到“举轻若重”的出处——段延庆上面来。段延庆真的做到举轻若重了吗?
有人说,“举轻若重”是萧峰的独白,没有得到作者认可。我们仔细看原文:
【萧峰暗暗点头,心道:“真功夫使出来了,将这根轻飘飘的细铁杖,使得犹如一根六七十斤的镔铁禅杖一般,造诣大是非凡。”】
注意,引号到此为止,以下内容全是作者的旁白:
【武功高强之人往往能“举重若轻”,使重兵刃犹似无物,但“举轻若重”,却又是更进一步的功夫。虽然“若重”,却非“真重”,须得有重兵器之威猛,却具轻兵器之灵巧。眼见段延庆使细铁棒如运钢杖,而且越来越重,似无止境,萧峰也暗赞他内力了得。】
最后一句,虽然有“萧峰”两个字,但除了“内力了得”以外都是作者的旁白,称呼萧峰也是用的第三人称。
很显然,作者是夹一句萧峰的独白,夹一段旁白,以此来求得行文的错落有致。光是旁白,不免枯燥,故而借萧峰之口叙述一部分。作者的意图,和萧峰的独白,在这一段中其实是一致的。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7
level 11
有人又说,“举轻若重”是段延庆虐菜才有的效果。遇到保定帝,他就不能“若重”了。
那么我们想一个问题:(举重若轻的)褚万里(其实应该是傅思归),使用熟铜棒,能否震得段正淳“荡回兵器”“内息不畅”?
可想而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段正淳内力更高。然而褚万里/傅思归用的不是重兵器么?没有“重兵器之威猛”么?
从这一段假设归谬可知,段延庆“若重”,就是若自己的“重”,而不是若褚万里/傅思归的“重”。
再进一步分析,“武功高强之士往往能举重若轻”,那么段延庆早年无疑也能。“而举轻若重却又是进一步的功夫”,说明段延庆是走过了“举重若轻”的阶段,而达到“举轻若重”境界的。难不成达到新境界之后,威力反而不如原来?显然不可能。所以段延庆的“举轻若重”,是相对自己当年的“若轻”而言,威力必然更胜往昔。即便早年的段延庆拿重兵器和今天的段延庆对打,一样会被“震回兵器”“压得内息不畅”。
而无论早年晚年的段延庆,都不是段正淳能够匹敌的。所以说“举轻若重”只能“若”段正淳的“重”,是没有根据的。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8
level 11
结论是段延庆遇到保定帝,只能是互相“若重”,最终不分胜负。“重”还是“重”,只不过你重我也重罢了。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9
level 11
最后再来说杨过有没有达到【举轻若重】。
首先,我们严格“轻”和“脆”的区别。杨过以木剑砍折小树,树断剑亦断,这个只能说明木剑脆,不能说明杨过举轻不若重。
杨过和金轮对拼内力,长剑震断,也不排除是长剑材质的原因。就算杨过真能举轻若重,让重剑杨过和铁剑杨过对刺,后者也有可能被震断兵器。这不说明杨过不能“举轻若重”。
真正暴露杨过“轻重”的,是这一句独白:
【一十六年来,我从未使过玄铁重剑,今日可当真忒也托大了。】
假如杨过能“举轻若重”,那么长剑和玄铁重剑只是断不断的区别,威力是一样的。说不上什么“托大”。因为长剑震断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再不“托大”(谨慎)也预防不了。就是玄铁剑,也一样有震断的可能。而这里杨过惊道“忒也托大了”,说明他觉得玄铁剑能刺出威力更大的一击。例如这里:
【两人交拆了这一招,各自向后跃开,均觉手臂隐隐酸麻。】
用玄铁剑很可能就是法王手麻而杨过不麻。
因此我认为,十六年后的杨过依然未达到【举轻若重】。
2019年07月21日 07点07分 11
level 11
至于杨过苦练十六年的木剑,其实是走了弯路。细考独孤求败的遗刻,木剑分明是“无剑”的象征,并没有一种境界叫做“木剑境界”,——独孤求败原文说的是“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显然不存在“草剑境界”的说法。
因此杨过这十六年,是误以为自己已经重剑大成,其实还没有走到重剑境界的终点(举轻若重)的状态,就去跨级练习“无剑胜有剑”了。而正确的练习路线,是这样的:
举轻若轻——举重若轻——举重若重(重剑入门)——举轻若重(重剑终点)——无剑胜有剑。
2019年07月21日 08点07分 12
level 11
补一段原文:
【行到二十余招后,段延庆手中的铁杖似乎显得渐渐沉重……犹如一根六七十斤的地镔铁禅杖一般……段延庆铁棒上内力不断加重,拆到六十余招后,一路段家剑法堪堪拆完】
二十招左右,段延庆的铁杖就已经达到了玄铁剑的重量——六七十斤。此后又拆了四十招,一杖比一杖重,可想而知已经远远超过了玄铁剑的重量。
2019年07月21日 08点07分 14
1 2 3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