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思夏后 江流思夏后
关注数: 35 粉丝数: 113 发帖数: 6,047 关注贴吧数: 11
二挂之外,还有游坦之这个小挂 天龙前十一僧二挂三老四绝,第十一名绝壁要排到游坦之。 易筋经是六脉级的武功,全书最强内功没有之一。一般这种档次的大挂作者只会给主角开,例如张无忌,这次开给了游坦之,导致读者对它有所低估。其实游坦之的六七成易筋经丝毫不逊段誉的六脉。要知道直到少室山上,段誉也只能熟练运使一脉神剑。而游坦之在他的回目里也是主角地位。 自击一掌还能怼赢丁春秋,对掌玄慈稍占上风,对掌萧峰不露败象,对掌虚竹不落下风……单凭这些战绩,可以判断单论硬怼,游坦之不会输给全书任何一个角色。 所以,游慕夹攻萧峰的主力妥妥游坦之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段: 【萧峰以全力和慕容复相拚之际,游坦之再向他出招,不由得寒气袭体,大为难当。】 是因为慕容复虽然弱,萧峰要杀他也得用全力。好比张无忌对玄冥二老,不用乾坤大挪移七层就赢不了,用了就是秒杀: 【这一牵一引中贯注了九阳神功,使的是乾坤大挪移第七层最高深的功夫。这层功夫最耗心血内力,丝毫疏忽不得,稍有运用不善,自己便会走火入魔,因此适才分心助赵周二女驱除寒毒之时,虽然情势危急,却不敢使用。玄冥二老是顶尖高手,如以第五六层的挪移乾坤功夫对付,却又奈何二人不得。】 所以慕容复实打实的是个菜鸡。王语嫣断定他胜不了玄悲,当然也胜不得达摩堂首座玄难,更加不如玄慈。书末被段延庆虐菜一样虐。可以说比五本还低着半档,客观评价,也就稍胜段正淳的水平。
高手练的不是武功,而是自己 武功只是工具而已。【便舍船,从口入】,武功就是这里边的【船】。 第一,同样武功不同人学不同水平。黄蓉配置跟郭靖一模一样,实力不同;大小武配置逆天,然而没有卵用。 第二,同样武功对不同人效果不同。九阴真经王重阳只用了十多天就豁然贯通,郭靖却要经过一灯讲解、黄蓉探讨,外加练了十多年,还不能赶上法王。 第三,从来没有蠢材靠配置练成天才。我们眼里的*丝主角,其实无一不是根骨资质上佳的太子。天龙三兄弟的遗传都是逆天级别。萧远山名列四绝,段延庆段家第一,玄慈百年一遇。张翠山悟性武当第一(旁白:张三丰择徒极严,非悟性人品俱是上佳者不授。)杨过天才不说,郭靖内功天才(原来郭靖心思单纯,极少杂念,修习内功易于精进,远胜满脑子各种念头此来彼去、难以驱除的聪明人)。 由此推论,武功无强弱,只有适不适合。降龙十八掌需要勤学苦练,性子贪懒的黄蓉就不适合。独孤九剑需要心中无招,拘泥不化的岳不群就不适合。 由此推论,强大并非武功强大,而是主角强大。武功只是主角的一样趁手兵器而已。杨过华而不实,所以重剑无锋就是他的趁手兵器。令狐冲被岳不群教坏,所以独孤九剑就是他的趁手兵器。张三丰一招双圈手破解何足道招式,并非罗汉拳强,是张三丰强。玄难敢用太祖长拳挑战萧峰,并非太祖长拳强于天竺佛指,是玄难的太祖长拳强于玄难的天竺佛指。 【神山聪明颖悟,武学上识见又高,只见到波罗星和玄生对了那一掌,便瞧出了“天衣无缝”这招的精义所在,心想:少林寺这些和尚都是饭桶,上辈传下来这么高明的武学,只怕领悟到的还不到三成。只要能让我好好的钻研,再加变化,数年之内,便可压得少林派从此抬不起头来。】 七十二绝技是很强大的工具,然而倘若所托非人,【只怕领悟到的还不到三成】。 因此关于天龙四绝跪舔少林绝技的话题,根本不值一哂。四绝强大在于资质,不在于武技。就算承认四绝原本武技不如少林绝技,又怎么样?四绝练的不是武功,是自己啊。
论武要从大处着眼 比细节没有意思。全书细节千万个,难免不出矛盾。惟有大思路是不会错的。 比如【六脉神剑是比一阳指、火焰刀、降龙十八掌高一个档次的武学】,这是贯穿全书的线索。这个论点如果不成立,那么许多重要人物的行为动机,通通无法解释(鸠摩智为什么一见到六脉神剑就“心下暗服”,完全不顾段誉的六脉神剑是三脚猫水平),连带整本书的关键情节都无法自圆其说(阿朱为什么要死)。站在作者的角度,显然不会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 又比如【越是厉害的运用法门,越需要强大内力支撑】:这门心法所以难成,所以稍一不慎便致走火入魔,全由于运劲的法门复杂巧妙无比,而练功者却无雄浑的内力与之相副。正如要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去挥舞百斤重的大铁锤,锤法越是精微奥妙,越会将他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脑浆迸裂,但若舞锤是个大力士,那便得其所哉了。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旁白,只是为了说明如此简明的一个道理,足见这条道理是作者的核心思路。以此来评价逍遥派武学,当能有客观的结论(内力低者看一眼就晕倒)。 又比如【凌空距离是掌力/指力强弱的量度】。原书许多人物的功力强弱,都是用凌空距离来间接比较、衡量的。一旦这个大前提不成立,作者三段论式的描写就出现了逻辑错误。例如:段正淳指力造诣颇不及乃兄,难及三尺之外。又如:天下武术之中,任你掌力再强,也击不到五丈之外。又如:就算是绝顶高手,也决不能将内力运之于二丈之外。丁春秋其时与阿紫相距六七丈之距离,居然能一招手便将她拖下马来,武功之高,当真是匪夷所思。 又比如【武功练到最高境界,手中有无兵刃相差极微】,【剑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剑胜有剑】。 读者从这些大处着眼,论武自然不会误入歧途,站错队伍。又好比挟天子以令诸侯,顺应作者的主要思路组织论据,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不至于举步维艰。
【指瑕】九剑剑理的谬误 原文:【独孤九剑的要旨,在于看出敌手武功中的破绽,不论是拳脚刀剑,任何一招之中都必有破绽,由此乘虚而入,一击取胜。】 与之矛盾的原文:【东方不败身如电闪,快得无与伦比,虽然身法与招数之中仍有破绽,但这破绽瞬息即逝,待得见到破绽,破绽已然不知去向,决计无法批亢捣虚,攻敌之弱。】 可笑之处在于,九剑竟然把“破绽”视为一种绝对凝固的事物。一方面高喊“你有破绽”,一方面又说“你慢点,慢点,太快了,我打不到你的破绽”。试问,我有破绽,你打不到,那和没有破绽有什么分别? 破绽是相对的,同样的一招,在庸手眼里全无破绽,在高手眼中可能满是破绽。这区别不在于见识高低,而在于实力有别。好比这一段: 【两人出招越来越快,他心下却越来越不明白:“我外公和宋大伯都是武林中一流高手,但招数之中,何以竟存着这许多破绽?外公这一拳倘若偏左半尺,不就正打中宋大伯的胸口?宋大伯这一抓若再迟出片刻,那不恰好拿到了我外公左臂?难道他二人故意相让?可是瞧情形又不像啊。 其实殷天正和宋远桥虽然离身相斗,招数上却丝毫不让。张无忌学会乾坤大挪移心法后,武学上的修为已比他们均要胜一筹。但说殷、宋二人的招数中颇有破绽,却又不然。张无忌不知自己这么想,只因身负九阳神功之故,他所设想的招数虽能克敌制胜,却决不是比殷、宋二人更妙更精,常人更万万无法做到。正如飞禽见地下狮虎搏斗,不免会想:“何不高飞下扑,可制必胜?”殊不知狮虎在百兽之中虽然最为凶猛厉害,要高飞下扑,却是力所不能。张无忌见识未够广博,一时想不到其中的缘故。 旁白清楚表明:【但说殷、宋二人的招数中颇有破绽,却又不然】,【张无忌见识未够广博】。可见金庸也认为:破绽是相对的,实力是绝对的。抛开实力,空谈破绽,是典型无知的表现。 又比如这一段: 【灭绝师太微觉诧异,道:“昆仑派的‘峭壁断云’!”倚天剑微侧,第一招便即抢攻,竟不挡格对方来招,剑尖直刺他丹田要穴,出手之凌厉猛悍,直是匪夷所思。 张无忌一惊,滑步相避,蓦地里灭绝师太长剑疾闪,剑尖已指到了咽喉。】 这里灭绝师太一眼瞧出无忌剑招中的破绽,一招破剑式,当场破掉无忌的剑法。然而当无忌发挥其速度优势,掩护破绽时,师太的表现: 【但见他四下转动,迫近身去便是一刀,招术未老,已然避开。这一次攻守异势,灭绝师太竟无反击一剑之机。】 师太还是那个师太,然而破绽已经不是那个破绽了。 可见破绽是相对的,速度是绝对的。所谓“只要有招,便有破绽”,根本是无稽之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