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kk
sltkk
关注数: 62
粉丝数: 645
发帖数: 21,034
关注贴吧数: 11
转贴:“黄梅戏之乡”奇缺编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3:08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 安庆名片,当然首推黄梅戏,在外地人看来,安庆人就连说话都像黄梅戏一样好听。“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天仙配》里的这一句台词几乎全国人都会唱。然而,如今因为再难有突破《天仙配》之类的好剧本,黄梅戏之乡正经受着尴尬。 今年5月20日,安徽安庆市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被共同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作为安徽省代表性文化品牌,安徽省委、省政府早就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 然而近年来,即使是黄梅戏之乡也难见“人人争看《天仙配》、街头巷尾说黄梅”的现象,原因之一是像《天仙配》那样百姓喜爱的好剧本不多。 《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告诉记者,现在安庆的黄梅戏看上去很风光,但已经出现了很多危机。他认为,现在安庆最缺乏的就是黄梅戏编剧。他说,黄梅戏编剧既需要有文学功底,又需要对黄梅戏非常了解,目前安庆市只有10个黄梅戏编剧,平均岁数已经超过了55岁。年轻人没人愿意来写黄梅戏,因为“写小说挣钱更快”。何成结说,创作一部比较大的黄梅戏剧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即便被剧团采用,能拿到手的稿费也只有1000—3000元。 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一方面社会抱怨精品太少,另一方面创作被严重弱化,剧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为此,必须抓紧黄梅戏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本土化的剧作家,必要时可社会公开招标征集优秀剧本,让黄梅戏唱得更加响亮。 (晓安)
请教:为啥林冲是生行?赵云、马超是武生? 林冲按小说的描写,生得是豹头环眼,和张飞相仿,为何二人在戏曲中分属生、净两个行当,扮相、唱腔大不一样?赵云、马超和罗成一样,都是白马小帅哥,为啥前两位是武生,用大嗓唱,后者却是小生,用小嗓?还有裴元庆,只有十几岁年纪,为啥也是武生,而不是娃娃生或小生?而吕布据有人考证比刘备的岁数还大(小说里也有吕布称刘备“贤弟”,张飞为此差点跟吕布干一架的描写),为啥他是个连胡子都没有的小生,刘备却是须生?戏曲人物归属哪个行当究竟依据什么标准?人物年龄、性格?还是约定俗成?或者别的什么?这些问题相关小说帖吧的人很关心,因为涉及到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到底是个什么形象的问题,请知道的老师不要嫌荒唐,不吝赐教!
小白问题:请问《宝莲灯》里的刘彦昌是大嗓小生吗? 京剧我看得少,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多包涵!昨天看了央视播的《宝莲灯》,其中的刘彦昌让我挺感兴趣,好像是李军老师扮演的,很俊!我记得李军老师是老生演员,但这刘彦昌明明是小生扮相,当时我就觉得挺有意思。一开口,也是老生的唱法,并不是叶派那样用小嗓唱的。猛然想起听哪位说过京剧里有“大嗓小生”,比如《野猪林》里的林冲,这刘彦昌莫非也是?我觉得挺好听的!
【08-11-02】★转贴★几张照片 转贴自黄梅阁论坛,作者汪定朝。(不知道是哪个活动的照片?看到得奖的是孙新雨,颁奖的有韩姐,估计是05年的“安庆旅游形象大使——七仙女”评选活动。但是这个活动有几年了。)
转贴:新编黄梅戏《徐锡麟》27日举行首演 转贴自王晓马老师的博客和《大家的黄梅戏》博客:10月27日晚8点,华灯初上,安庆石化俱乐部里掌声雷动,“好”声不断。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排演的新编黄梅戏《徐锡麟》正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 继《红楼探春》后,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再度与《六尺巷》的编剧王小马、导演李杰合作,推出黄梅戏新剧《徐锡麟》。该剧讲述了该剧讲述了民主geming者徐锡麟的故事:徐锡麟为掩护geming活动,捐资入官,得道员衔,且深得巡抚恩铭信任。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徐锡麟以安庆巡jing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7月8日乘巡jing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qiyi军共同攻打南京。不料叶仰高叛变,安徽巡抚恩铭掌握了革命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
【08-10-29】★转贴★新编黄梅戏《徐锡麟》27日举行首演 转贴自王晓马老师的博客和《大家的黄梅戏》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8a7b90100bdj8.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6aeba0100baca.html10月27日晚8点,华灯初上,安庆石化俱乐部里掌声雷动,“好”声不断。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排演的新编黄梅戏《徐锡麟》正在这里举行首场演出。 继《红楼探春》后,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再度与《六尺巷》的编剧王小马、导演李杰合作,推出黄梅戏新剧《徐锡麟》。该剧讲述了该剧讲述了民主革命者徐锡麟的故事:徐锡麟为掩护革命活动,捐资入官,得道员衔,且深得巡抚恩铭信任。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不料叶仰高叛变,安徽巡抚恩铭掌握了革命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但起义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审讯中,徐锡麟英勇不屈,最终惨遭剖腹挖心酷刑,壮烈牺牲。国家一级演员熊辰龙以优美的唱腔、生动的表演成功塑造了徐锡麟的革命英雄形象。 近年来,安庆黄梅戏创作呈现良好势头,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先后排演了新戏《孔雀东南飞》、《六尺巷》、《红楼探春》等。此次新剧《徐锡麟》的首演,更为安庆黄梅戏创作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晚,有数百位观众入座欣赏该剧,并被台上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他们忽而屏息凝视,忽而情绪激愤,忽而扼腕痛惜。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肯定了演员的精湛演技和该剧的革命教育意义。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张同学说:“这个戏太感人了,没有那些革命者就没有今天,我们要记住历史、记住那些英雄……” 徐锡麟……熊辰龙扮演
转贴:新编黄梅戏《徐锡麟》即将公演 转贴自王晓马老师的博客: 昨天晚上八点正,又是华灯初上时,石化俱乐部,新编黄梅戏《徐锡麟》准时准点进行了内部第一次彩排。 导演要求,不带观众,但剧场里还是来了不少至亲至友…… 在各种招呼中,没拍几张照片,还不清楚,只能算是画面消息了。 今天27,正式对外彩排,28、29、30、31、正式公演…… 徐锡麟……熊辰龙扮演
【08-08-29】★转贴★新编黄梅戏《徐锡麟》即将公演 转贴自王晓马老师的博客:昨天晚上八点正,又是华灯初上时,石化俱乐部,新编黄梅戏《徐锡麟》准时准点进行了内部第一次彩排。导演要求,不带观众,但剧场里还是来了不少至亲至友……在各种招呼中,没拍几张照片,还不清楚,只能算是画面消息了。今天27,正式对外彩排,28、29、30、31、正式公演…… 徐锡麟……熊辰龙扮演
戏曲栏目主持人很难选吗? 大家对目前戏曲栏目主持人意见最大的一点似乎就是不懂行。对此我一直感到纳闷,虽说现在戏曲行业从业人员不多,票友也少,但毕竟这只是比例,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比例再小绝对人数也少不了,每年戏校毕业那么多学生,还有一些演员改行,难道这些人中没有一个可造之才?都不适合搞主持?我看一些地方台的还是不错嘛。是不是选材的眼界太窄了点?
无聊帖:孙悟空为什么会被五行山压住? 变小一点不就钻出来了吗?或者地行术,土遁法,或者干脆野蛮一点把石头咬烂。
沙僧的兵器是电视上那样吗? 书上写“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里边一条金趁心,外边万道珠丝玠。名称宝杖善降妖,永镇灵霄能伏怪。只因官拜大将军,玉皇赐我随身带。或长或短任吾心,要细要粗凭意态。”看来,这个东东材质是木头的(桂树);功能和孙悟空的金箍棒类似,可以变化大小(猪八戒的钉耙也有这个功能);形状不明,但被猪八戒称为“哭丧杖”,似乎就是一根棍子,如果是像电视里演的“一头金钟,一头月牙”的铲子,猪八戒可能要说是锅铲或者铁锹了。
请问黄梅戏里有几出“王小六”的戏? 我只看过《夫妻观灯》和《王小六打豆腐》,但是我听说还有《王小六娶老婆》、《王小六买牛》等等好多。请问一共到底有多少?都是什么剧情?怎么这么多同一个主角的系列剧?莫非王小六实有其人?呵呵!
请各位介绍几本关于黄梅戏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目前我只知道一本《黄梅戏通论》,不知道还有没有类似的。我挺想了解“花腔”“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等这些到底指什么,一般用来表现什么?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这次到安庆,在书店里找了找也没找到什么。
转贴:王晓马:黄梅戏《徐锡麟》即将问世 [转自王晓马博客]新编黄梅戏《徐锡麟》首发阵容(以官方发布为准,博主所发仅供参考)首演时间:2008年10月下旬 地点:安庆:石化俱乐部编剧:王晓马导演:李 杰 朱茂生舞蹈设计:张文林作曲:程学勤 陈华庆配器:董润淮 韦宁指挥:汪玉龙打击乐设计:夏积成司鼓:夏积成 余永东舞美、灯光设计:孟彬(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服装设计:范晓蕙(国家京剧院)人物造型:王红道具设计:万玉生 徐俊舞美制作: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舞美制作中心 新编黄梅戏《徐锡麟》首发阵容:徐锡麟(字伯荪)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出场时34岁由国家一级演员熊辰龙扮演 恩 铭(字新甫)安徽巡抚,出场时55岁,由国家一级演员董家林扮演王淑德(贞姑)徐锡麟夫人,出场时31岁,由“新一代五朵金花”王琴扮演冯 煦(字梦华)布政使,由崔克勇扮演夫 人 恩铭夫人,出场时30岁左右,由白红扮演顾 松 巡警学堂收支委员,出场时33岁,由刘东胜扮演陈伯平(字白萍)由潘文庆扮演马宗汉(字子畦)徐锡麟的助手,由檀春芳扮演李 姐 恩铭的姨太,由何玉扮演 官吏甲、乙丫环数人清兵数人 各色群众由本团演员扮演
转贴★图片记录★位于安庆的安徽黄梅戏学校 位于安庆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大门安庆的黄梅戏学校,真正名称是安徽黄梅戏学校,在黄梅戏行当里,业内人士称作是黄梅戏的黄埔军校,黄梅戏的元老新秀名家,差不多都与它有关联,只是在众多宽大华丽的商家店面之中,它小小的门脸真不引人注意,门脸本来就不大,再关上一大半,做两个广告,尽力宣传着自己,真难为它了.
【08-10-17】★转贴★图片记录★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转贴自《盛唐山人的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shengtangshanren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二团座落在安庆菱湖公园的西边,这个名列古城十二景的菱湖公园就是郁达夫当年在安庆任教时闲逛和玩赏的所在,”风景很别致”.它大门口的梧桐树叶都洒到二团的大门前了.二团的西边就是当年郁达夫任教的学校:省立政法专科学校,如今的安庆师范学院,以后的安庆大学.二者景色都不错,相比之下,夹在中间的二团就显得差得多,连招牌上的字都卷曲了.
转贴★图片记录★安庆戏剧创作研究室 戏剧创作研究室外景东晋先贤来到安庆地界,面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和风水,由衷叹道”此地宜城”,这就成了六百年后安庆建城的理论依据,但古城安庆还真是地无三尺平的,”九头十三坡”就是安庆一大地形地貌特色,眼前这个坡够大够陡的了,真有点登天下狱的架式,田震唱过"好大一棵树",她要是见了这个坡,说不定她会唱成"好大一个坡"呢,但这个坡还算不上安庆”十三坡”之列的呢.老专家们在这里上班,顺带也就做了健身运动了.
转贴★图片记录★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转贴自《盛唐山人的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shengtangshanren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二团座落在安庆菱湖公园的西边,这个名列古城十二景的菱湖公园就是郁达夫当年在安庆任教时闲逛和玩赏的所在,”风景很别致”.它大门口的梧桐树叶都洒到二团的大门前了.二团的西边就是当年郁达夫任教的学校:省立政法专科学校,如今的安庆师范学院,以后的安庆大学.二者景色都不错,相比之下,夹在中间的二团就显得差得多,连招牌上的字都卷曲了.
转贴★图片记录★安庆市黄梅戏一团 转贴自《盛唐山人的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shengtangshanren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巷口一团座落在安庆宣家花园街北巷里,这是一条很短很小的巷子,平时清冷得很.巷口只容得一台小型车辆的进出,一团出门演出的时候,先得把道具运出巷子,再装上汽车.这时巷口就显得热闹和拥挤.邻里们一看到巷子口热闹了,就知道一团要出门了.
转贴:黄梅君子潘璟琍 作者:WSZ 2002原发表于《黄梅阁》BBS一、“寻找”潘璟琍影片《天仙配》在全国上映后,严凤英、王少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两颗戏剧明星。黄梅戏迅速风靡全国,一时江南江北到处飘荡着优美的黄梅戏曲调。但热爱黄梅戏的观众,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黄梅戏历史上,还有两位可以与严凤英、王少舫大师并列的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黄梅戏一代元老潘璟琍和张云风。笔者也是在接到写潘璟琍和张云风的任务后,才第一次走近潘老和张老,并为他们的艺术和人品所折服!“她是黄梅戏堪与严凤英、王少舫相提并论的一代宗师,也是无愧于德艺双馨称号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与潘老合作一辈子的鼓师王文龙先生在采访结束,由衷地这样说道。黄梅戏梅开三度,演员英才辈出,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使黄梅戏从田边地头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在潘璟琍老师诞辰七十周年的时刻,戏迷们没有忘记她对黄梅戏的贡献,潘老与她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一起,依然活在人民的记忆中。她芙蓉般的美丽面庞、莲叶般的袅娜身姿,和凤冠下的一笑一颦,都早已定格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随着采访的深入,拭去岁月的尘埃,潘璟琍老师的形象,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她是电影《天仙配》中的善良的二姐,她也是舞台上的翩跹的七仙女,她还是《女驸马》中通情达理的公主,她同时是《春香闹学》和《玩会跳船》中,那个鲜亮俏皮丫鬟;她不仅能演花旦、青衣、老旦,还能演武旦,小生,而且,除去凤冠霞帔后,她又把革命者“江姐”“党的女儿”演绎得令人热血激荡……
请问:大家期待的下一部黄梅戏是什么样的? 我希望是传统的、简单的:直白、生动、形象的讲述一个民间故事,有趣而感人!大量采用传统板式、调式,而又修改得更加灵动、富于变化的唱腔,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通俗易懂、古朴具有韵律美的唱词!采用大量戏曲程式,吃功而不死板,夸张而不做作的表演!华丽的服饰、布景、灯光、道具统统可以不要!
【08-10-06】何喂!何喂!何不早早来?――安庆之旅散记 终于!了了一个夙愿!圆了一个梦想!到安徽,到安庆,去看了一次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美得我直到现在还在怀疑我是作了一场梦!我已经不记得掐过自己多少回了!不疼!真的!
何喂!何喂!何不早早来?――安庆之旅散记 终于!了了一个夙愿!圆了一个梦想!到安徽,到安庆,去看了一次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美得我直到现在还在怀疑我是作了一场梦!我已经不记得掐过自己多少回了!不疼!真的!
何喂!何喂!何不早早来?――安庆之旅散记 终于!了了一个夙愿!圆了一个梦想!到安徽,到安庆,去看了一次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黄梅戏!这感觉,真是太美妙了!美得我直到现在还在怀疑我是作了一场梦!我已经不记得掐过自己多少回了!不疼!真的!
想看星矢他们长大的样子! 星矢、一辉、瞬、紫龙、冰河,圣域五巨头!令敌人胆寒,后辈仰慕的神一样的人!孤僻、冷酷,折磨、考验小辈。被敌人陷害,惨烈的战死!死前或刚毅地,或微笑着对晚辈们说:雅典娜就托付给你们了!
帖几张图,各位喜欢哪种风格的化妆?呵呵! 吴美莲老师的《女驸马》
请教:“花冠鱼肠”是什么? 开脸里经常听,挺耳熟,但细想却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恳乞赐教!还有“抹额”“冰盘”“三叠倒挂吞天兽”等等,具体都是什么?感觉有的像京剧的长靠,但不知道到底指的是哪一部分。
如果你是刘备,在接受刘安款待以后,你会怎么做? 如题
从现实来讲,机器可不可能有感情呢? 我觉没什么不可能的,毕竟人类也是物质构成的,追根溯源也是石头这样的无机物经过N亿年变来的。所以有朝一日,机器有感情也是可能的。
关于《明月清照》的念白 今天早上看了央视播的《明月清照》,起晚了,只看了一点,别的感觉还好,就是剧中的念白,感觉不像韵白,也不像普通话和安庆话,不太习惯!
请问还有没有人记得电视剧《诸葛亮》? 很小的时候看的,记得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都挺胖的,司马懿鹤发童颜,主题歌很好听,但是记不得词了,呵呵!
“七实三虚”终是虚--本菜对演义“七实三虚”的理解 国语玄妙,言简意赅,却又因人遐想无限,演义之"七实三虚"就是一例!我个人认为这句话只是说本小说七成素材依据史料,三成内容为作者虚构,但并不是说因为这部书史实成分占多数,就导致了它是一部有偏差的史实;恰恰相反,它是一部以史实为素材的小说,小说的本质就决定了这部书的根本属性是虚构!“七实”骨肉,“三虚”是点睛之笔,是灵魂。“实”是为“虚”服务的,符合作者主题思想的史实作者就选用,不符合的就予以改造或者干脆弃置不用另起炉灶。也许用港台影视剧常用的一句声明能比较恰当地解释这句“七实三虚”--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坐。
杨戬的梅山六将和封神榜里的梅山七怪有联系吗? 如题
请问王虎的大招跟谁学的? 请问王虎的招式跟谁学的?那个什么紫电爪没有见童虎和紫龙用过啊,而且是虎拳不是龙拳,但是看威力又好像是跟当时的升龙霸一个级别的,属于青铜战士中较高的水平,应该超过邪武等人的大招了,仅凭他跟普通人打架的经验自悟出来,可能吗?
无聊帖:关公战秦琼(常规作战关强,允许使用暗器秦猛) 力量:二人的主战兵器都是81斤,说明力气相差不远。 武艺:缺乏直接证据,不好比较,只能勉强说一说: 关二当时威震华夏,起码是排名全国前五名的人物,而秦二排名在十名开外。 秦二是姜维的第N代非正式徒孙,而姜维本人只怕也不敢说比关二强。秦二不是魏文通对手,而魏文通的武功也是关二一系(春秋刀法),看来关二武功应较秦二为高。 暗器:秦二的暗器功夫较强,曾箭射双雕,还有连环撒手锏、例不虚发,而关二多次中箭,说明箭防能力不高,因此如果秦琼暗算的话赢面很大,。
请教:“腕悬钢鞭”是怎样一种武器佩戴方法? 《水浒》里说孙立腕悬钢鞭,《说唐》里也说秦琼腕悬双锏,可是我觉得手腕上挂一根铁棍,甩啊甩的,别说持枪格斗了,就是走路都费劲。如果说除了手腕上有个挂点以外,肘部附近还有一个,倒是不甩了,可鞭、锏的长度一般都超过人的前臂,这多出来一截,还是碍事!不知真实情况是怎样的?请高手解惑!有图尤佳,谢谢!
小白问题,轻点拍!击剑比赛的那种剑,实战中怎么用吗? 电影《佐罗》里见过,但那时候好像已经是火器时代了,想知道这种剑在当时的战争中主要起什么作用,谢谢!
【08-08-13】★转贴★新编黄梅戏《红楼探春》之我见 转贴自《小志的博客》(百度现在不允许贴网址,请感兴趣的朋友在新浪博客中搜索登录,阅读原文) 今天晚上终于如愿,跟踏歌学姐、含笑兄弟三人见过宜水老先生后一起去石化俱乐部欣赏了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首次公演的新编黄梅戏《红楼探春》,该剧共8场,演出时长2小时,主要剧中人和扮演者: 贾宝玉---------------------董家林 探 春---------------------汪 莉 迎 春---------------------郑玉兰 惜 春---------------------夏圆圆 贾 母---------------------严桂兰 王熙凤---------------------白 红 姨 娘---------------------夏丽娟 侍 书---------------------张 丽 其他参加演出人员:马丁、何玉、金菊、熊东旭等(不好意思,有几位老师我不能认出来。) 剧情主要讲叙的是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探春”的一段故事,我总结认为分三节:1、王熙凤偶恙,探春巧得大观园管理权限;2、赵姨娘耍泼,探春叹抄大观园贾府中落;3、三姐妹凋零,探春情伤大观园远嫁海外。 剧中人物各具性格特征,汪莉老师对探春性格的把握十分到位,探春才情四溢,聪慧自信,胆识过人,处事公允,管理有方。也因此而得罪阴谋泼辣的王熙凤及其势利无赖的生母赵姨娘和一帮趋炎附势的贪利奴婢,这与探春远嫁海外也不无关联。 还有两个悲剧性的人物迎春和惜春,郑玉兰和夏圆圆处理得非常得当,迎春嫁与孙府,受尽夫君凌辱折磨最终命殇黄泉,惜春也因此深受感触,又得知元春已薨,而看破红尘,出嫁为尼。这三姐妹不同的悲惨命运直接影响了探春接受做出远嫁决定的事实。一句“怨只怨我生不逢时春难探”唱出了四位封建女子的凄惨和无奈。 唱腔方面汪莉老师有三个特点:调高、腔圆、层次清,很是动听。最为出色的是董家林老师,虽出场不多,表演不多,但是一段独唱和最后一段对唱,那是赢得了绝大部分观众的掌声,他那嗓音穿云破雾,表达的悲情可谓感天动地,加上行腔自然流转,不得不让人叫好!郑老师的唱腔不多,但情感把握准确,极具感染力,夏老师我认为她较擅长演悲剧性人物,能以声带情,张嘴就能感动人。 总之演出非常成功,要说不足,我认为:1:富丽堂皇的贾府,人人也因此会雍容华贵,服饰上欠讲究(含笑语);2:贾府是书香门第,年轻人们成天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台词略显文气不足;3:音乐跌宕起伏不大,尤其在悲时震撼力不够,与同是黄梅戏的《红楼梦》宝玉哭灵一段(虽然我对这段唱腔不感冒)相比,那“重拍这门板”一句实实拍在了每位观众的心上了,这里尚不能达到那种效果。也有可能是连日的演出疲劳所致,汪老师在唱腔上没能最好的带出情来。与她自己曾经演唱的哭战袍一段相比有欠缺。4:探春远嫁海外,言行显示已至海边,若此时布景呈现的是一叶孤舟,可能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还能表达隐喻一种意境(踏歌语)。诚然,由于是第一次演出,相信经过多次的打磨,该剧一定会至臻完美! 本人浅知拙见,如有不足之处请给我留言,我会在第一时间做出修改。
转贴:新编黄梅戏《红楼探春》之我见 转贴自《小志的博客》(百度现在不允许贴网址,请感兴趣的朋友在新浪博客中搜索登录,阅读原文)今天晚上终于如愿,跟踏歌学姐、含笑兄弟三人见过宜水老先生后一起去石化俱乐部欣赏了安庆黄梅戏剧院一团首次公演的新编黄梅戏《红楼探春》,该剧共8场,演出时长2小时,主要剧中人和扮演者: 贾宝玉---------------------董家林 探 春---------------------汪 莉 迎 春---------------------郑玉兰 惜 春---------------------夏圆圆 贾 母---------------------严桂兰 王熙凤---------------------白 红 姨 娘---------------------夏丽娟 侍 书---------------------张 丽 其他参加演出人员:马丁、何玉、金菊、熊东旭等(不好意思,有几位老师我不能认出来。) 剧情主要讲叙的是名著《红楼梦》中人物“探春”的一段故事,我总结认为分三节:1、王熙凤偶恙,探春巧得大观园管理权限;2、赵姨娘耍泼,探春叹抄大观园贾府中落;3、三姐妹凋零,探春情伤大观园远嫁海外。 剧中人物各具性格特征,汪莉老师对探春性格的把握十分到位,探春才情四溢,聪慧自信,胆识过人,处事公允,管理有方。也因此而得罪阴谋泼辣的王熙凤及其势利无赖的生母赵姨娘和一帮趋炎附势的贪利奴婢,这与探春远嫁海外也不无关联。 还有两个悲剧性的人物迎春和惜春,郑玉兰和夏圆圆处理得非常得当,迎春嫁与孙府,受尽夫君凌辱折磨最终命殇黄泉,惜春也因此深受感触,又得知元春已薨,而看破红尘,出嫁为尼。这三姐妹不同的悲惨命运直接影响了探春接受做出远嫁决定的事实。一句“怨只怨我生不逢时春难探”唱出了四位封建女子的凄惨和无奈。 唱腔方面汪莉老师有三个特点:调高、腔圆、层次清,很是动听。最为出色的是董家林老师,虽出场不多,表演不多,但是一段独唱和最后一段对唱,那是赢得了绝大部分观众的掌声,他那嗓音穿云破雾,表达的悲情可谓感天动地,加上行腔自然流转,不得不让人叫好!郑老师的唱腔不多,但情感把握准确,极具感染力,夏老师我认为她较擅长演悲剧性人物,能以声带情,张嘴就能感动人。 总之演出非常成功,要说不足,我认为:1:富丽堂皇的贾府,人人也因此会雍容华贵,服饰上欠讲究(含笑语);2:贾府是书香门第,年轻人们成天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台词略显文气不足;3:音乐跌宕起伏不大,尤其在悲时震撼力不够,与同是黄梅戏的《红楼梦》宝玉哭灵一段(虽然我对这段唱腔不感冒)相比,那“重拍这门板”一句实实拍在了每位观众的心上了,这里尚不能达到那种效果。也有可能是连日的演出疲劳所致,汪老师在唱腔上没能最好的带出情来。与她自己曾经演唱的哭战袍一段相比有欠缺。4:探春远嫁海外,言行显示已至海边,若此时布景呈现的是一叶孤舟,可能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还能表达隐喻一种意境(踏歌语)。诚然,由于是第一次演出,相信经过多次的打磨,该剧一定会至臻完美! 本人浅知拙见,如有不足之处请给我留言,我会在第一时间做出修改。
黑社会为啥不拜单雄信? 单二哥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兄弟誓死不降,为百姓抛头洒血,大反山东,独踹唐营,多豪气、多义气啊! 再说人家是山东五省绿林总瓢把子,真正的黑社会老大!黑社会为什么不拜他,而要去拜关公这个朝廷将军呢?“号令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 某单人独一骑我把唐营踹,只杀得儿郎叫苦悲哀。 遍野荒郊血成海,尸骨堆山无处里葬埋。 小唐童被某胆吓坏,某二次被擒也应该。 他劝某降唐某不爱,情愿一死赴阳台。 今生不能把仇解,二十年投胎某再来! 一口怒气冲天外,大骂唐童小奴才! 胞兄被你父箭射坏,兵发洛阳为何来? 今生不能食尔肉,你坐江山爷再来! 休要提起来结拜,提起了结拜恼胸怀。 你在那唐营为元帅,俺在洛阳为将才。 叔宝咬金被你拐,点手又唤罗成来。 锦绣江山被你卖,你是个人面兽投胎。 见罗成把我牙咬坏,大骂无耻小奴才! 曾记得踏坏瓦岗寨,曾记得一家大小洛阳来。 我为你造下了三贤府,我为你花费许多财。 忘恩负义投唐寨,花言巧语哄谁来? 雄信一死名还在,奴才呀!奴才! 怕的尔乱箭攒身尸无处葬埋! 这一句话儿真爽快,叫贤弟把酒斟上来。 贾家楼,曾结拜,唯有你我同心怀。 满营将官俱已在,不见叔宝栋梁才。 问一声秦二哥今何在? 啊!好汉哥呀,二哥押粮未归来。 等候二哥回营寨,把我尸首好葬埋。 我今饮他三斗酒,快叫唐童就把刀开!”
七夕纪念!谈谈打动过你的巾帼英雄吧! 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威震寒江的樊梨花、大破天门的穆桂英、击鼓战金山的梁红玉……小时候听评书,说书先生们老把这些传奇女英雄挂在嘴边,虽然故事我只听了个一知半解,但对这几个名字也算是耳熟能详了! 后来大一点了,又读了一些类似的作品,其中有几个艺术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兴唐传》里的新月娥,我还专门写了几篇相关的文字。 明天就是七夕,女孩儿们乞巧的日子,这个时候我不禁又想起了这些故事里飒爽英姿的薄命红颜! 不知各位有没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各位心目中,有没有曾经打动过你的巾帼英雄,她们给你们的感受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想听听!将来如果有机会,我还想讲给我女儿听听! 谢谢!
假如祢衡舌战孔明,会是个什么场面? 决战紫禁之巅,对王之王对穿肠?
安庆一团新戏<<红楼探春>>即将上演! 安庆一团新戏<<红楼探春>>6号晚上在石化俱乐部内部彩排,7号晚正式对外演出! 消息引用自夏圆圆老师的博客。
安庆一团新戏<<红楼探春>>即将上演! 安庆一团新戏<<红楼探春>>6号晚上在石化俱乐部内部彩排,7号晚正式对外演出!消息引用自夏圆圆老师的博客。
若华容道曹操一众皆丧,天下又将如何? 如题
请教:《三盗九龙杯》什么时候出现在京剧舞台上的?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不是清代?
诚心求教!究竟“移步不换形”是什么意思? 这个概念到底怎么理解才准确?这个概念刚开始听,似乎是听懂了,大概就是有的能变有的不能变,不变不行,变得太离谱也不行;但是仔细一想还是没懂,到底哪些能变哪些不能变,应该怎么个变法,变到什么程度,这个“谱”究竟是什么?我还是一头雾水!!!这个概念是梅兰芳先生提出来的,那么在戏迷中肯定是京剧迷理解最深刻、最准确,所以我到这里诚心求教!请求各位点拨!谢谢!
这期的《燕升访谈》很值得一看! 邀请的都是幕后人物(徐志远、王长安、侯露、唐跃),但我感觉这才是真正能决定黄梅戏未来走向的人物,现在的很多戏(节目中讨论或提到的有《秋千架》、《徽州女人》、《风雨丽人行》、《青铜之恋》、《孔雀东南飞》、《雷雨》等等)都是出自他们的手笔,一出戏成功不成功,他们的意见也很有分量,他们的观点、想法直接决定未来黄梅戏会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觉得作为戏迷,特别是关系黄梅戏未来发展的戏迷,一定要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节目中谈到了黄梅戏的改革与创新(向音乐剧发展、年轻化与都市化等等问题),黄梅戏的流派等很深层,但也经常被戏迷们争论的理论问题,还有“散装戏曲”不是戏曲,流行唱段不是衡量剧目成功的标志等比较新颖的观点。
呵呵!原来吴琼的评剧唱的也挺不赖的嘛! 正在看央视11台的评剧电视剧《花为媒》,突然发现那阮妈居然是吴琼!!!揉了揉眼再看,真的是吴琼!接着一听,而且不是配唱,是她本人的声音!!!呵呵!原来吴琼的评剧唱的也挺不赖的嘛!
饿地神呀!今晚的《青春戏苑》我都错过了什么呀! 加班回来,赶紧打到11台,正在播《青春戏苑》,我兴奋得不得了!非常庆幸,欣赏了王琴、程小君、琚翔、吴美莲、张小威、付阳(她的名字怎么多出来一个字?)、赵章伟的精彩表演!本来我是很兴奋的,可后来变得很懊恼!因为我知道了这期节目是央视和安徽卫视合办的,这就是说,我错过了很多优秀青年演员的节目!哪位能告诉我,我到底错过了哪些?谁的?饿地神啊!
请问魏延多大年龄? 第一次出场时多大?死时多大?如果演义中有,只告诉我演义中的就行了,谢谢!
请问《武林外传》的官方网站是?我想向他们建议,关于戏曲版! 昨天看到一则消息:《武林外传》的川剧版即将亮相,下一步还准备制作黄梅戏版。作为一个黄梅戏迷,同时也是《武林外传》的影迷,对于黄梅戏版《武林外传》的制作,我个人非常高兴,很想谈点看法,同时我还想邀请对黄梅戏和《武林外传》都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说说想法,并一起提交给《武林外传》制作方参考,不知有没有这个途径?或者,有没有愿意参加进来的朋友?
《武林外传》真的排成戏曲了! 老早就有这个想法,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很适合排成戏曲!没想到真的有人这么做了,呵呵!转贴:武林外传变脸川剧又进京7月6日至10日“相约北京”亮相长安——— 本报讯 2006年由宁财神编剧的喜剧《武林外传》红遍大江南北,至今仍然是各大电视台的保留热播剧。昨天,《武林外传》出品人郝亚宁宣布,继打造《武林外传》电视剧、网络游戏、动画、话剧、漫画之后,川剧版《武林外传》将于7月6日-10日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的演出节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登台。 同话剧一样,川剧《武林外传》依旧是电视剧《武林外传》的前传,既令人开怀捧腹又深情感人。该剧由著名的川剧流派———“嘉阳河”所在地四川省乐山市川剧团演出,被誉为“川剧第一名丑”的任庭芳先生亲任导演。变脸、喷火、藏刀等最传统的川剧表演手段加上最时尚的人物对白,更有川剧锣鼓演绎的流行音乐以及结合时尚元素的传统声腔,川剧《武林外传》将为北京观众献上一道麻辣火热的川味大餐。 川剧版《武林外传》依然延用宁财神的话剧版《武林外传》剧本,剧情属于《武林外传》前传,剧中将揭开“同福客栈”掌柜佟湘玉“前夫”莫小宝的感情前史和生死之谜。据介绍,这部川剧着重描写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讲述衡山派掌门莫小宝讨厌江湖生涯不愿接替父亲当掌门,但为了还债,空有一身武功的他却四处求生无门,只得在妓院打杂,和被卖到青楼的定春偶然间认识,一个是跑腿的大茶壶,一个是混得差强人意的妓女,两人从互相斗嘴,到渐生情愫,最终冲破重重阻碍,以身相许。 话剧版本中的诸多笑料将被集体“移植”到川剧版本中,如“是你对自己的表达能力没有信心,还是对我的理解力没有信心?”“我叫定春,youcancallme春春,劳模of怡红楼”“有人说过,上帝教育我们不仅要爱身边的人,更要爱欠你钱的人”等,都将被演绎成川味的麻辣版本;而剧中编剧宁财神以“名门正派的扩招现象”和“莫小宝初出茅庐的艰难”等情节,暗喻现实中的“疯狂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象,也将以四川人独有的幽默被大书特书。 “其实,在戏曲领域开发《武林外传》,川剧版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打算制作黄梅戏版,年底还会推出京剧版《武林外传》。”出品人郝亚宁说,之所以先选择制作川剧版《武林外传》,有两个原因:一是四川话很有特点,川剧唱腔别具一格、影响深远;二是四川重庆地区有大批《武林外传》迷,川剧版《武林外传》不愁没有观众捧场。
【08-06-30】★转贴★戏曲应该给外行看还是给内行看?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本来想转贴,结果百度不让,于是选取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 “罗怀臻:我还有一个观点:凡是只满足于内行戏迷看的作品全部完蛋,凡是津津乐道于让内行看的文学艺术门类都将走向灭亡。凡是着眼于让外行看的,首先让外行感兴趣的这门艺术,一定翻身。当代很多艺术,包括国产电影、当代诗歌都是这样。这就说明京剧繁盛的时候、地方戏繁盛的时候、小说繁盛的时候、诗歌繁盛的时候,都是外行人对它感兴趣。我们现在眼光盯着专家、内行、戏迷,仅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对某些剧种来说可能永远凑不齐满满当当的一场观众,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要保持“已有水土”--专家、票友、戏迷,更多要致力于外行观众的介入,这样戏曲观众少的局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不知大家怎么看?
戏曲应该给外行看还是给内行看?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本来想转贴,结果百度不让,于是选取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罗怀臻:我还有一个观点:凡是只满足于内行戏迷看的作品全部完蛋,凡是津津乐道于让内行看的文学艺术门类都将走向灭亡。凡是着眼于让外行看的,首先让外行感兴趣的这门艺术,一定翻身。当代很多艺术,包括国产电影、当代诗歌都是这样。这就说明京剧繁盛的时候、地方戏繁盛的时候、小说繁盛的时候、诗歌繁盛的时候,都是外行人对它感兴趣。我们现在眼光盯着专家、内行、戏迷,仅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对某些剧种来说可能永远凑不齐满满当当的一场观众,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要保持“已有水土”--专家、票友、戏迷,更多要致力于外行观众的介入,这样戏曲观众少的局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我觉得这个观点挺有意思的!不知大家怎么看?
【08-06-25】★转贴资料★(转贴)黄梅戏36大戏、72小戏剧目名: 转贴自《黄梅戏网络戏迷的BLOG》 原帖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261263695三十六本大戏:(注:“--”后是其别名) 1、《天仙配》--《董永卖身》、《七姐下凡》、《槐荫记》 2-4、《张朝宗告经承》--《张朝宗告漕》,此剧分上、中、下三本 5、《鹦哥记》:《西楼会》是其中一折 6、《金钗记》:《春香闹学》是其中一折 7、《卖花记》 8、《乌金记》:《吴天寿观书》是其中一折 9、《吐绒记》 10、《牌环记》--《拷打红梅》、《红梅装疯》 11、《鸡血记》--《血衣记》 12、《赶子图》:《送香茶》是其中一折 13-14、《绣花针》--《绣水桥逃难》,此剧分为:上本《绣针记》,下本《拜金钟》 15-16、《罗帕记》,此剧分上下本:上本《罗帕宝》,下本《三鼎甲》 17、《锁阳城》 18、《桂花树》--《绣鞋记》、《曹正榜逃难》 19、《荞麦记》--《三女图》 20、《破镜圆》--《双合镜》 21、《珍珠塔》--《方卿借银》 22、《毛宏记》--《两世缘》、《毛宏写退》 23、《胭毡记》--《胭毡褶》、《岳州渡》 24、《白扇记》--《鱼网会母》 25、《清官册》--《葡萄渡》、《大清官》、《于成龙私访》 26、《山伯访友》--《上天台》 27、《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下部 28、《铁笼山》--《三宝记》、《二龙山》 29、《罗裙记》 30、《菜刀记》--《蔡鸣凤辞店》 31、《凤凰记》--《张孝打凤》 32、《白布楼》 33、《血掌记》 34、《罗裙宝》 35、《青风岭》--《杜氏卖身》 36、《葵花井》 七十二出小戏:(注:“--”后是其别名) 1、《报灾》 2、《官棚打斗》--《闹官棚》 3、《李益借银》 4、《李益卖女》 5、《逃水荒》 6、《冯氏劝告》 7、《于老四拜年》 8、《二姑娘观灯》 9、《赶会》--《推车赶会》 10、《吃醋》 11、《反情》 12、《双想》 13、《过界岭》--《上竹山》 14、《张二女自叹》 15、《于老四打瓜》 16、《于老四充军》 17、《姑嫂望郎》 18、《小和尚挖茶》 19、《劝细姑》 20、《讨嫁妆》 21、《张三请菩萨》 22、《下南京》 23、《撇芥菜》 24、《张德和休妻》 25、《攀竹笋》--《打猪草》 26、《夫妻观灯》 27、《蓝桥汲水》--《蓝桥会》 28、《送绫罗》 29、《绣荷包》 30、《送表妹》 31、《卖棉纱》 32、《打豆腐》--《王小二卖鞋》 33、《种大麦》 34、《懒烧锅》--《卖斗箩》 35、《钓蛤蟆》 36、《闹黄府》 37、《叶武辞院》 38、《吴三宝游春》 39、《毛之才滚烛》 40、《张监生调情》 41、《张先生邀学》 42、《打花魁》 43、《李广大过门》 44、《杨二女起解》--《糍粑案》 45、《胡彦昌辞店》 46、《余文榜私访》--《小清官》 47、《苦媳妇自叹》 48、《郭素贞自叹》 49、《烟花女自叹》 50、《砂子岗》 51、《杨驼讨亲》 52、《补碗》 53、《染围裙》 54、《痛姐坐院》 55、《水阁亭》 56、《青龙山赶会》 57、《卖大蒜》 58、《汪氏劝夫》 59、《赶春桃》 60、《补背褡》 61、《卖大布》 62、《讨学钱》 63、《登舟找子》 64、《罗凤英拣柴》 65、《卖花篮》 66、《郭华买胭脂》 67、《湘子化斋》 68、《三字经》 69、《王婆骂鸡》 70、《聂汝拣柴》 71、《乾隆游苏州》 72、《剜木瓢》
(转贴)黄梅戏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小戏剧目名: 转贴自《黄梅戏网络戏迷的BLOG》原帖地址: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df4f9c90697c17c0161c43f1172ba7d5027fa5843999732f37501790ac54550775d0d2086c16af384b9af62106361451c38cb88d5e9afbcc2775ce6176671df55c0f8347f29e5125b661cb06bab81990ebad6d84aea582834914d755557ad6f7db5c5416c96df21636a5a1&p=882a9e1185cc40a84ea5ce605b4c&user=baidu三十六本大戏:(注:“--”后是其别名) 1、《天仙配》--《董永卖身》、《七姐下凡》、《槐荫记》 2-4、《张朝宗告经承》--《张朝宗告漕》,此剧分上、中、下三本 5、《鹦哥记》:《西楼会》是其中一折 6、《金钗记》:《春香闹学》是其中一折 7、《卖花记》 8、《乌金记》:《吴天寿观书》是其中一折 9、《吐绒记》 10、《牌环记》--《拷打红梅》、《红梅装疯》 11、《鸡血记》--《血衣记》 12、《赶子图》:《送香茶》是其中一折 13-14、《绣花针》--《绣水桥逃难》,此剧分为:上本《绣针记》,下本《拜金钟》 15-16、《罗帕记》,此剧分上下本:上本《罗帕宝》,下本《三鼎甲》 17、《锁阳城》 18、《桂花树》--《绣鞋记》、《曹正榜逃难》 19、《荞麦记》--《三女图》 20、《破镜圆》--《双合镜》 21、《珍珠塔》--《方卿借银》 22、《毛宏记》--《两世缘》、《毛宏写退》 23、《胭毡记》--《胭毡褶》、《岳州渡》 24、《白扇记》--《鱼网会母》 25、《清官册》--《葡萄渡》、《大清官》、《于成龙私访》 26、《山伯访友》--《上天台》 27、《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下部 28、《铁笼山》--《三宝记》、《二龙山》 29、《罗裙记》 30、《菜刀记》--《蔡鸣凤辞店》 31、《凤凰记》--《张孝打凤》 32、《白布楼》 33、《血掌记》 34、《罗裙宝》 35、《青风岭》--《杜氏卖身》 36、《葵花井》 七十二出小戏:(注:“--”后是其别名) 1、《报灾》 2、《官棚打斗》--《闹官棚》 3、《李益借银》 4、《李益卖女》 5、《逃水荒》 6、《冯氏劝告》 7、《于老四拜年》 8、《二姑娘观灯》 9、《赶会》--《推车赶会》 10、《吃醋》 11、《反情》 12、《双想》 13、《过界岭》--《上竹山》 14、《张二女自叹》 15、《于老四打瓜》 16、《于老四充军》 17、《姑嫂望郎》 18、《小和尚挖茶》 19、《劝细姑》 20、《讨嫁妆》 21、《张三请菩萨》 22、《下南京》 23、《撇芥菜》 24、《张德和休妻》 25、《攀竹笋》--《打猪草》 26、《夫妻观灯》 27、《蓝桥汲水》--《蓝桥会》 28、《送绫罗》 29、《绣荷包》 30、《送表妹》 31、《卖棉纱》 32、《打豆腐》--《王小二卖鞋》 33、《种大麦》 34、《懒烧锅》--《卖斗箩》 35、《钓蛤蟆》 36、《闹黄府》 37、《叶武辞院》 38、《吴三宝游春》 39、《毛之才滚烛》 40、《张监生调情》 41、《张先生邀学》 42、《打花魁》 43、《李广大过门》 44、《杨二女起解》--《糍粑案》 45、《胡彦昌辞店》 46、《余文榜私访》--《小清官》 47、《苦媳妇自叹》 48、《郭素贞自叹》 49、《烟花女自叹》 50、《砂子岗》 51、《杨驼讨亲》 52、《补碗》 53、《染围裙》 54、《痛姐坐院》 55、《水阁亭》 56、《青龙山赶会》 57、《卖大蒜》 58、《汪氏劝夫》 59、《赶春桃》 60、《补背褡》 61、《卖大布》 62、《讨学钱》 63、《登舟找子》 64、《罗凤英拣柴》 65、《卖花篮》 66、《郭华买胭脂》 67、《湘子化斋》 68、《三字经》 69、《王婆骂鸡》 70、《聂汝拣柴》 71、《乾隆游苏州》 72、《剜木瓢》 评论(0)┆引用┆阅读(1)┆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贴几张戏曲图,大家有兴趣的不妨和新版电视剧照对比一下 据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化妆借鉴了戏曲,可我总觉得不是特别像,似是而非,不知大家是什么感觉?昆曲(昆曲《红楼梦》我没有看过,只好找别的剧目来代替)
为什么很多古人会赞同“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一句名言,《水浒传》中虽然似乎没有,但好汉们对这一原则的贯彻,显然是比三国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咱们不谈刘备这句名言当时是否出于真心,有什么目的,我只想听听各位的看法,为什么很多古人会赞同“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因为很显然,罗贯中是把这句话当作刘备美德的体现,而刘备的这句话也感动了演义中的一些人,可见古代这种观点是很有市场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这句话在古代合理不合理?在今天呢?为什么?
为什么很多古人会赞同“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今天咱们不谈刘备这句名言当时是否出于真心,有什么目的,我只想听听各位的看法,为什么很多古人会赞同“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因为很显然,罗贯中是把这句话当作刘备美德的体现,而刘备的这句话也感动了演义中的一些人,可见古代这种观点是很有市场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