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kk sltkk
关注数: 62 粉丝数: 645 发帖数: 21,034 关注贴吧数: 11
【转帖】来京剧吧看看,想起一则民间故事 在百度京剧吧看到一个帖子,觉得很有点耐人寻味,就转了过来,作者没有留名: 不敢说懂戏,只能算个京剧爱好者吧,无意中发现有个京剧吧,本来是想学习交流的。看过几页贴子后,庆幸自己没有一来就发贴,否则不知道要被人怎么嘲笑“外行”。     京吧的氛围,令我想起一则民间故事。     故事说,有尊神像,不知道被什么人丢弃于水沟旁。有过路的人,觉得天天在水沟上跨来跨去的费劲,便把神像横搭在水沟上作桥,踩着神像的身体过沟。此后,来往行人皆以神像为桥。某日,一位信男见神像受辱,大为不安。忙把神像扶起来,端端正正安置于路边,还恭恭敬敬地施了个礼。待信男跨沟时,神使了个法术,令他掉进沟里,说:“这是对你的惩罚。”信男不服,说:人家把你的像丢弃于沟旁,你不惩罚它;行人在你的像上踩来踩去,你不罚他们。我对你如此恭敬,你为什么要罚我?     神说:丢弃我的是恶人,本来就是专门干坏事的,我为什么罚它?行人不信奉我,我拿他们有什么办法?你既然是我的信徒,我就管得着你。你见我蒙难,不把我请回庙里去供奉,只是把我扶起来了事,如此轻慢,不够诚心,我当然要罚你。     我想说什么呢?京剧如今虽式微,但毕竟有过辉煌,热爱的人,想亲近它的人还是有的。京剧迷们把京剧架上的神坛。令人难以亲近。而且这神并没有多大的威力。对于恶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只会拿自己人开刀。     有许多曾经的京剧演员难奈清贫与寂寞,转行了,京剧和戏迷都没能把人家怎么样。很多人反感京剧的程式化,慢节奏,不屑一顾,也没有人能怎么样。可是,一旦有人“胆敢”来亲近京剧,哈,那就别怪“戏迷”们发威了,就像神像对信男发威一样。     对演员来说:你是梨园世家的后代,干别的戏迷拿你没办法。胆敢子承父业,定要指出你诸多毛病,喝令“别丢你家先人的脸。”你要是坚守京剧阵地不改行,老老实实“某派传人”,定要说这派的创始人如何唱得好,扮得好,你——“差远了”,顶多说一句“有几分意思”就算夸你了。你要是还敢有点自己的风格,那简直是“欺师灭祖”要不得,你就是京剧的罪人了。     对京剧爱好者来说,你敢说自己喜欢当红的几位京剧演员,比如于魁智,李胜素,袁慧琴。那更要嘲笑你不懂戏,没品味,没听过正宗的“某派”     对创作者来说,你敢编新戏,简直大逆不道。唱词也不雅,唱腔也不对……     总之,你不喜欢京剧,没办法,你如果喜欢京剧,而不是名家本人,不是只爱听那几位名家的“戏迷”,你就等挨骂吧。
转帖:来京剧吧看看,想起一则民间故事 在百度京剧吧看到一个帖子,觉得很有点耐人寻味,就转了过来,作者没有留名: 不敢说懂戏,只能算个京剧爱好者吧,无意中发现有个京剧吧,本来是想学习交流的。看过几页贴子后,庆幸自己没有一来就发贴,否则不知道要被人怎么嘲笑“外行”。 京吧的氛围,令我想起一则民间故事。 故事说,有尊神像,不知道被什么人丢弃于水沟旁。有过路的人,觉得天天在水沟上跨来跨去的费劲,便把神像横搭在水沟上作桥,踩着神像的身体过沟。此后,来往行人皆以神像为桥。某日,一位信男见神像受辱,大为不安。忙把神像扶起来,端端正正安置于路边,还恭恭敬敬地施了个礼。待信男跨沟时,神使了个法术,令他掉进沟里,说:“这是对你的惩罚。”信男不服,说:人家把你的像丢弃于沟旁,你不惩罚它;行人在你的像上踩来踩去,你不罚他们。我对你如此恭敬,你为什么要罚我? 神说:丢弃我的是恶人,本来就是专门干坏事的,我为什么罚它?行人不信奉我,我拿他们有什么办法?你既然是我的信徒,我就管得着你。你见我蒙难,不把我请回庙里去供奉,只是把我扶起来了事,如此轻慢,不够诚心,我当然要罚你。 我想说什么呢?京剧如今虽式微,但毕竟有过辉煌,热爱的人,想亲近它的人还是有的。京剧迷们把京剧架上的神坛。令人难以亲近。而且这神并没有多大的威力。对于恶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只会拿自己人开刀。 有许多曾经的京剧演员难奈清贫与寂寞,转行了,京剧和戏迷都没能把人家怎么样。很多人反感京剧的程式化,慢节奏,不屑一顾,也没有人能怎么样。可是,一旦有人“胆敢”来亲近京剧,哈,那就别怪“戏迷”们发威了,就像神像对信男发威一样。 对演员来说:你是梨园世家的后代,干别的戏迷拿你没办法。胆敢子承父业,定要指出你诸多毛病,喝令“别丢你家先人的脸。” 你要是坚守京剧阵地不改行,老老实实“某派传人”,定要说这派的创始人如何唱得好,扮得好,你——“差远了”,顶多说一句“有几分意思”就算夸你了。 你要是还敢有点自己的风格,那简直是“欺师灭祖”要不得,你就是京剧的罪人了。 对京剧爱好者来说,你敢说自己喜欢当红的几位京剧演员,比如于魁智,李胜素,袁慧琴。那更要嘲笑你不懂戏,没品味,没听过正宗的“某派” 对创作者来说,你敢编新戏,简直大逆不道。唱词也不雅,唱腔也不对…… 总之,你不喜欢京剧,没办法,你如果喜欢京剧,而不是名家本人,不是只爱听那几位名家的“戏迷”,你就等挨骂吧。
【09-03-02】★高校扩招生!应该为他们写出戏! 近来在关注一则消息:"对于参加了今年考研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来讲,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硕士研究生扩招了,这被看作是为了应对当下大学毕业生求困难的一个药方"。  媒体如是说,但随后的一千多条跟帖却大半是这样:      “五六万新增硕士生招生名额,相对于700万大学毕业生,也是杯水车薪。”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不要拿研究生占整体人口的比例来说事,研究生教育本来就是一种精英教育。”      “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表面上看,我国人才的文化程度是提升了,但是一系列的扩招政策使的研究生的门坎就低了。”      “论文抄袭、一个导师带几十名学生,有些学生毕业时才能见导师一面……”      “本科普及了,硕士普遍了,读完博士三十五了,找到老婆四十了,生完孩子四十五了,买到房子五十了,等到翻身又退休了。没钱的时候找爹娘,有钱的时候没爹娘了。这样一辈子,图个啥……”     “考完学士考硕士,考完硕士考博士,考完博士考壮士,考完壮士考勇士,考完勇士考烈士,当了烈士还不算,继续攻读冥斗士!”     “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我希望有一天,  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能真正像研究生一样。  我希望有一天,  我们的本科生能像本科生一样。  我希望有一天,  我们的博士能像博士一样。  我希望有一天,  当每一个被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农村孩子,  能够享受一个人才,一个知识分子真正的待遇。  我希望有一天,  我们改革的不仅仅是教育制度。  我希望有一天,  高校不再是社会问题的避难所。  我希望有一天,  我们扩大的不仅仅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  而是不断增长的就业机会。  我希望有一天,  我们的国家能真正的富强起来。  我们广大的基层农村会活跃起来  我希望有一天,  在我们发达的国土上,  年轻的我们不要为了寻找工作而背井离乡。  我希望我们年轻的汗水浇灌的不仅仅是异乡的国土,  也是我们自己的家园。  我希望有一天,  我能自由地说出,  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的家乡,我的人民。  我希望在那样的一个时刻,  我们许多渴望国家富强的心灵,  在一个精干的,廉洁的,富有责任心的**的领导下,  用自己的双手,  建设美好的家园。  我希望有一天,  世界是如此的美好,  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烦恼。”      也许,学弟学妹们偏激了!但既然有这么多人偏激,那就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既然是问题,就应该设法解决。而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以,我觉得应该把目光对准这些学子们,看看这些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他们到底生活得怎么样?他们是如何考上高校,如何攻读,如何求职,如何工作,他们的心路历程究竟是怎样?用一出戏,把这些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给社会,给民众,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我想,这出戏应该并不复杂,只需要把他们的真实生活,截取若干鲜明的片段,如实叙述即可,因为真情实感是根本无需渲染,用不着“煽”的! 
转贴:大型传统唱腔整理发掘工程召开专家座谈会 转贴自《安庆黄梅戏会馆》网站: 本报讯  2月24日下午,大型传统唱腔整理发掘工程“寻找湮逝的黄梅”专家座谈会在安庆大酒店丽园厅举行。著名黄梅戏作曲家马自宗、凌祖培、王敏、陈儒天、王小亚等应邀出席座谈会。黄梅戏会馆执行董事吴敬东,《黄梅戏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何成结,国家二级作曲家、传统唱腔整理工程负责人陈华庆等也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副团长余登云主持,他首先向与会专家通报了前一阶段大型传统唱腔整理发掘工程的具体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并就传统唱腔整理工作的标准作了详细介绍。对于初步选定的108段传统唱腔,余团长表示因为时间紧、压力大,可能还存在疏漏,希望各位专家积极指正补充。听完余团长的汇报后,与会专家就传统唱腔的选曲和演唱配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华庆在发言中指出初步整理的唱段都具有黄梅戏传统唱腔特色,有很多还是失传已久的老段子,虽然此次整理不一定能使唱段达到前辈艺人时的状态,但能够将这些无谱的东西用有声状态保存下来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马自宗、凌祖培、王敏三位老专家在回顾了黄梅戏的发展历程后颇有感触的说,黄梅戏会馆牵头整理黄梅戏传统唱腔让许多黄梅戏工作者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他们建议在选曲时要注意地区的广泛性和历史的延续性。王敏指出选取的段子不仅要能代表安庆的黄梅戏特色,还要能表现黄梅戏的完整历程,让黄梅戏的印象扩大,使全国观众都能欣赏到最具特色的黄梅戏。马自宗在谈到唱段的配器时指出,整理传统唱腔不仅要将唱段曲谱光盘整理出来,还要让这些段子流行传唱,有些老段子艺术性较强,很难演唱,那就要在演唱手法、录音配器上下功夫,要在保证老腔老调味道不变的情况下丰富演唱形式。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儒天在详细了解唱段整理工作后也提出要在继承中发展。他指出,继承传统的最好方式是发展传统,要尊重传统也要正视传统的不足,不断完善黄梅戏唱段。与会的许多专家还就初步选定的唱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最后,黄梅戏会馆执行董事吴敬东对各位专家对黄梅戏传统唱腔整理工程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初步选定的108首唱段来自不易,我们要通过该工程把黄梅戏资源挖掘出来变成经济优势促进黄梅戏的发展,把更多更好听的传统唱腔送上市场、送到黄梅戏迷面前。
【09-01-15】★【转帖】谈谈做粉丝最忌讳的事 在《雪花神剑》吧里看到了,觉得挺值得琢磨的,就转过来了,大家觉得呢? 1、不要在偶像头上加个“最”字。所谓各花入各眼,枪打出头鸟,你最喜欢的一定不是所有人最喜欢的,一个“最”字,就立马把你的偶像放在了枪头炮口的位置让众人烘,那得罪的可不是一个两个粉丝,而是除你同伴外所有的粉丝,所以本人以为此乃第一大忌。事实上很多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人现在用这个计策来黑人而不是捧人了。         2、不要让你偶像的名字不合时宜的高频率的出现。譬如别人开贴谈一个明星,可能谈喜欢他(她)的演技,可能谈他(她)的人品,可能谈相貌或气质,是说的有条有理有纹有路的一篇美文,回帖的人也都在谈他(她),而此时某粉丝进来就是一句“最爱XX”“XX最美”“XX最好”,然后就消失,这样大倒胃口的不是这个粉丝,而是这个XX,因为粉丝大家不认识,但XX大家认识。越高频率出现,倒的胃口越多。         3、做为一个资深粉丝不要骂人。资深粉丝即指在论坛里人人都知道你是谁的粉。这时就不可以再随便说话了。这是一种责任。因为这时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你偶像的形象。别人讨厌你时,往往会殃及池鱼,讨厌你的偶像。这是人之常情,不可不防。所以要么别让人知道你的偶像是谁,如果让很多人知道了,你就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来保护你的偶像不因你而受伤害。         4、不要在别人说你的偶像不好时破口大骂。其实大家都知道,破口大骂不仅没有为你的偶像挽回一点面子,反而丢分。即使是他人恶意的漫骂,可以举报,可以理智的回击,但不要漫骂,这么做不但不会使你的偶像难堪,还会为她加分哦。一群有修养有素质的人崇拜的偶像是什么样的人,即使不了解你的偶像的人们,也不难想像吧。      
【08-11-4】★转贴★“黄梅戏之乡”奇缺编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0日03:08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 安庆名片,当然首推黄梅戏,在外地人看来,安庆人就连说话都像黄梅戏一样好听。“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黄梅戏《天仙配》里的这一句台词几乎全国人都会唱。然而,如今因为再难有突破《天仙配》之类的好剧本,黄梅戏之乡正经受着尴尬。   今年5月20日,安徽安庆市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被共同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作为安徽省代表性文化品牌,安徽省委、省政府早就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 然而近年来,即使是黄梅戏之乡也难见“人人争看《天仙配》、街头巷尾说黄梅”的现象,原因之一是像《天仙配》那样百姓喜爱的好剧本不多。   《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告诉记者,现在安庆的黄梅戏看上去很风光,但已经出现了很多危机。他认为,现在安庆最缺乏的就是黄梅戏编剧。他说,黄梅戏编剧既需要有文学功底,又需要对黄梅戏非常了解,目前安庆市只有10个黄梅戏编剧,平均岁数已经超过了55岁。年轻人没人愿意来写黄梅戏,因为“写小说挣钱更快”。何成结说,创作一部比较大的黄梅戏剧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即便被剧团采用,能拿到手的稿费也只有1000—3000元。   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一方面社会抱怨精品太少,另一方面创作被严重弱化,剧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为此,必须抓紧黄梅戏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本土化的剧作家,必要时可社会公开招标征集优秀剧本,让黄梅戏唱得更加响亮。 (晓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