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黄梅戏三十六大戏、七十二小戏剧目名:
黄梅戏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sltkk 楼主
转贴自《黄梅戏网络戏迷的BLOG》原帖地址: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1df4f9c90697c17c0161c43f1172ba7d5027fa5843999732f37501790ac54550775d0d2086c16af384b9af62106361451c38cb88d5e9afbcc2775ce6176671df55c0f8347f29e5125b661cb06bab81990ebad6d84aea582834914d755557ad6f7db5c5416c96df21636a5a1&p=882a9e1185cc40a84ea5ce605b4c&user=baidu三十六本大戏:(注:“--”后是其别名)       1、《天仙配》--《董永卖身》、《七姐下凡》、《槐荫记》       2-4、《张朝宗告经承》--《张朝宗告漕》,此剧分上、中、下三本       5、《鹦哥记》:《西楼会》是其中一折       6、《金钗记》:《春香闹学》是其中一折       7、《卖花记》       8、《乌金记》:《吴天寿观书》是其中一折       9、《吐绒记》       10、《牌环记》--《拷打红梅》、《红梅装疯》       11、《鸡血记》--《血衣记》       12、《赶子图》:《送香茶》是其中一折       13-14、《绣花针》--《绣水桥逃难》,此剧分为:上本《绣针记》,下本《拜金钟》       15-16、《罗帕记》,此剧分上下本:上本《罗帕宝》,下本《三鼎甲》       17、《锁阳城》       18、《桂花树》--《绣鞋记》、《曹正榜逃难》       19、《荞麦记》--《三女图》       20、《破镜圆》--《双合镜》       21、《珍珠塔》--《方卿借银》       22、《毛宏记》--《两世缘》、《毛宏写退》       23、《胭毡记》--《胭毡褶》、《岳州渡》       24、《白扇记》--《鱼网会母》       25、《清官册》--《葡萄渡》、《大清官》、《于成龙私访》       26、《山伯访友》--《上天台》       27、《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下部       28、《铁笼山》--《三宝记》、《二龙山》       29、《罗裙记》       30、《菜刀记》--《蔡鸣凤辞店》       31、《凤凰记》--《张孝打凤》       32、《白布楼》       33、《血掌记》       34、《罗裙宝》       35、《青风岭》--《杜氏卖身》       36、《葵花井》    七十二出小戏:(注:“--”后是其别名)       1、《报灾》       2、《官棚打斗》--《闹官棚》       3、《李益借银》       4、《李益卖女》       5、《逃水荒》       6、《冯氏劝告》       7、《于老四拜年》       8、《二姑娘观灯》       9、《赶会》--《推车赶会》       10、《吃醋》       11、《反情》       12、《双想》       13、《过界岭》--《上竹山》       14、《张二女自叹》       15、《于老四打瓜》       16、《于老四充军》       17、《姑嫂望郎》       18、《小和尚挖茶》       19、《劝细姑》       20、《讨嫁妆》       21、《张三请菩萨》       22、《下南京》       23、《撇芥菜》       24、《张德和休妻》       25、《攀竹笋》--《打猪草》       26、《夫妻观灯》       27、《蓝桥汲水》--《蓝桥会》       28、《送绫罗》       29、《绣荷包》       30、《送表妹》       31、《卖棉纱》       32、《打豆腐》--《王小二卖鞋》       33、《种大麦》       34、《懒烧锅》--《卖斗箩》      35、《钓蛤蟆》       36、《闹黄府》       37、《叶武辞院》       38、《吴三宝游春》       39、《毛之才滚烛》       40、《张监生调情》       41、《张先生邀学》       42、《打花魁》       43、《李广大过门》       44、《杨二女起解》--《糍粑案》       45、《胡彦昌辞店》       46、《余文榜私访》--《小清官》       47、《苦媳妇自叹》       48、《郭素贞自叹》       49、《烟花女自叹》       50、《砂子岗》       51、《杨驼讨亲》       52、《补碗》       53、《染围裙》       54、《痛姐坐院》       55、《水阁亭》       56、《青龙山赶会》       57、《卖大蒜》       58、《汪氏劝夫》       59、《赶春桃》       60、《补背褡》       61、《卖大布》      62、《讨学钱》       63、《登舟找子》       64、《罗凤英拣柴》       65、《卖花篮》       66、《郭华买胭脂》       67、《湘子化斋》      68、《三字经》       69、《王婆骂鸡》      70、《聂汝拣柴》      71、《乾隆游苏州》       72、《剜木瓢》 评论(0)┆引用┆阅读(1)┆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2008年06月25日 13点06分 1
level 6
谢谢《黄梅戏网络戏迷的BLOG》,谢谢sltkk ! 好奇sltkk原贴链接地址是如何打开的为什么我打不开( parameters missed or illegal, access aborted !)
2008年06月25日 13点06分 2
level 9
sltkk 楼主
看完这个名录,我简直馋死了!!!好多我都没有看过!!!不知哪里能看到?!2-4、《张朝宗告经承》--《张朝宗告漕》,此剧分上、中、下三本(没看过!)  5、《鹦哥记》:《西楼会》是其中一折(只看过《西楼会》,全本没看过!) 7、《卖花记》(只听过一段,全本没看过!)  9、《吐绒记》(没看过!)  10、《牌环记》--《拷打红梅》、《红梅装疯》(只看过一折《红梅惊疯》,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戏?)  11、《鸡血记》--《血衣记》(没看过!)  13-14、《绣花针》--《绣水桥逃难》,此剧分为:上本《绣针记》,下本《拜金钟》(没看过!) 17、《锁阳城》(没看过!)  18、《桂花树》--《绣鞋记》、《曹正榜逃难》(没看过!)  19、《荞麦记》--《三女图》(没看过!)20、《破镜圆》--《双合镜》(没看过!)  21、《珍珠塔》--《方卿借银》(只听过一折!) 22、《毛宏记》--《两世缘》、《毛宏写退》(没看过!)  23、《胭毡记》--《胭毡褶》、《岳州渡》(没看过!) 25、《清官册》--《葡萄渡》、《大清官》、《于成龙私访》(没看过!) 26、《山伯访友》--《上天台》  27、《下天台》,即《山伯访友》的下部(《梁祝》看过,但估计不是同一部戏,所以还是没看过!)  28、《铁笼山》--《三宝记》、《二龙山》(没看过!)  29、《罗裙记》(没看过!)  31、《凤凰记》--《张孝打凤》(没看过!)  32、《白布楼》(没看过!) 33、《血掌记》(没看过!) 34、《罗裙宝》 (没看过!)  35、《青风岭》--《杜氏卖身》(没看过!) 36、《葵花井》(没看过!) 统计:三十六本大戏,足足有三十一本没有看过,可怜!
2008年06月25日 13点06分 3
level 9
sltkk 楼主
小戏干脆统计看过的算了!9、《赶会》--《推车赶会》  25、《攀竹笋》--《打猪草》  26、《夫妻观灯》  27、《蓝桥汲水》--《蓝桥会》  31、《卖棉纱》  32、《打豆腐》--《王小二卖鞋》  33、《种大麦》  35、《钓蛤蟆》  36、《闹黄府》  38、《吴三宝游春》  41、《张先生邀学》  46、《余文榜私访》--《小清官》  50、《砂子岗》  60、《补背褡》  62、《讨学钱》  63、《登舟找子》  68、《三字经》七十二部才看了十七部,太可怜了!       
2008年06月25日 13点06分 5
level 9
sltkk 楼主
正确的
原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61263695
2008年06月25日 13点06分 6
level 6
这回能看了,楼主这一天天够忙的(三国、水浒、封神无所不通)你辛苦了!
2008年06月25日 13点06分 7
level 14
够全的,谢sltkk.
2008年06月25日 14点06分 9
level 0
这么多经典剧目,为什么现在不排演呢?为什么要抛弃一些传统的经典的东西呢?
2008年06月26日 00点06分 11
level 0
守着老祖宗留下的这么优秀的资源不去开发利用,有的演员却找不到剧本表演,难以想象。西方歌剧现在都会上演16,17世纪的剧目,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呢
2008年06月26日 01点06分 12
level 9
sltkk 楼主
也许,传统剧目不能参加评奖是原因之一,评奖只评新戏。得的奖越多、越重,剧团、演员才越受肯定。我认为老戏有很多优势:一、新鲜。虽然老,但绝大部分人没有看过。二、精彩。经过时间考验,观众选择,艺术水准可以保证,上座率问题不大,风险小。三、节约。老戏“一桌二椅”,“三打七唱”,对道具要求低,人工也不多,节约成本。
2008年06月27日 08点06分 13
level 6
有没有搞错啊,女驸马都没有?
2008年06月27日 10点06分 14
level 9
sltkk 楼主
也许是因为《女驸马》成形太晚。《女驸马》是在《双救举》的基础上大改而来,1958年才写成,而《双救举》这个本子以前流传并不广,影响很小。
2008年06月27日 11点06分 15
level 6
咦,这个回复好像在别的贴吧见过!
2008年06月27日 12点06分 16
level 9
sltkk 楼主
那是因为首先,这个问题也在别的吧见过。
2008年06月27日 23点06分 17
level 0
同意13楼的经典永远是经典.黄梅戏最流行,最受群众喜欢,最动听悦耳,最通俗易唱的是<谁料皇榜中状元><夫妻双双把家还>.几十年过去了,在现代社会<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戏仍久演不衰,充分说明精品意识,经典剧目的魅力
2008年07月07日 04点07分 1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