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1辈子 糊涂1辈子
女人不给男人自由,男人就不会给女人幸福.
关注数: 264 粉丝数: 187 发帖数: 2,240 关注贴吧数: 6
世界摔跤协会总教练常东升 保定摔跤是明朝建文年间蒙古人传入的,摔跤己有600多年的历史,经武林英杰代代加工锤炼,把摔跤的扳法同拳术中的身法相结合,形成了保定快跤风格。 清真寺街系回族聚居区,回民群众有着尚武传统,他们历来多从事清真食品,牛羊肉、鸡的生意,买卖闲暇和晚上时间,男孩子们都要在空地扔沙袋、踢花键,习武、摔跤,形成了全民健身运动,一些精英由于刻苦锻炼,奋发图强,不断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久而久之,不管是武术、摔跤、花键方面都涌现了一批批名人,群星璀璨,其中有人走出了国门,清末民初这里曾是武术、摔跤冠军的摇篮。 清咸丰年间,保定清真寺街回民马长春大败清室"跛士胡"(皇族摔跤手),名声大振。清朝末期,涌现了著称的武术大师平敬一、杨洛志、许二把、白洛俊等人。平敬一是名扬全国的武术家、摔跤家,武艺冠绝一时。平敬一的弟子前后有40多人,其中马蔚然、张凤岩、马良、王福田、尹长禄、于殿奎等八大弟子技艺最高,张凤岩居八大弟子之首。 “武术加跤,越炼越高”,清真寺街习武人员注重技术,轻视蛮力,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灵活巧妙、快速多变的摔跤技巧,擅长用“撕、崩、通”,以小制大,讲究“四两拨半斤”。要想学好快跤,首先练习“十三太保”:霸王扛鼎、枯树盘根、犀牛望月、倒望天海、铁牛耕地、金鸡独立、海底捞月、李逵托爷、旱地拔葱、天王举塔、倒踢绣球、劈山赶月、乌龙戏尾。练好“十三大保”才能练习“二十四式”。 民国时期保定的摔跤手们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摔跤技艺,使其更加实用和系统。马良著有《摔跤二十四式》:踢、拐、道、爬、拿、搓、绷、弓、搋、花、手别、过桥、崴踩、腰别、犁、道沟、穿档靠、大别子、铁板桥、弹拧子、脑切子、挑勾子、假中真切、假搓真拧、跪腿得和乐。使中国式摔跤走上了统一轨道。他还编著了《中华新武术》、《摔跤教科书》、《武术教科书》等。1932年保定国术馆建立,清真寺街于殿奎任武术摔跤教练;同年在清真寺街建国术分馆,馆长安古琴系保定军校骑科教官,教员有白运章、张凤岩、白洛镇、赵洛永等人,主要教授武术、摔跤,培养出一批摔跤高手,在全国一系列比赛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33年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上,清真寺街国术分馆阎善益获重量级摔跤冠军;1933年在南京武术国考中常东升获总冠军;1935年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马文奎获摔跤重量级冠军;常东升在全国第七届运动会又取桂冠,舆论界誉之为武状元,赞誉他为"中国摔跤大师"和"花蝴蝶"。他在1949年到台北后,仍为推广国术不遗余力,先后在中央警官学校、中央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美国德州大学、俄亥俄州大学、日本等地传授摔跤数十年,1982年组织世界摔跤协会,身任会长,致力于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著有《摔跤术》、《世界摔跤协会手册》,录有常门录像带,被尊奉为"现代摔跤之父"。1937年春,张凤岩弟子安松泉在保定国术第二届观摩会上获“银盾”奖,银盾奖上面有四个大字“我武维扬”、王福田弟子白书田的“锁口枪”在器械比赛中荣获第一名,获奖品“子午剑”。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七届全运动摔跤比赛中,保定的常东起、常东波、姚长在,分别获得中丙级、中乙级、重量级冠军;据老前辈们介绍,过去大师们曾经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很多好成绩,人已故去,没有记录下来,奖品也遗失了,甚是遗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体育运动,把摔跤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保定回族摔跤选手在全国各类武术、摔跤比赛中取得了辉煌战绩。1982年我市回族摔跤队,在沧州举办的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6枚金牌,2枚银牌;1964全市摔跤比赛在体育场进行,清真寺街在十二个级别的比赛中,获四项冠军和四项亚军;有很多人员在省市摔跤武术表演赛中获奖。 跤师安松泉之子安义忠、安义勇积极继承发扬前人的事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摔跤馆,国家民委、省民族厅的领导多次光临跤馆给以关心指导,这里建立了“保定市穆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省、市摔跤基地,安义勇任馆长、安洪喜任总教练,跤馆正在培养一批学员做为武术摔跤后继之人。
孙禄堂学习太极拳 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     "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武林>>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     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
武学泰斗孙禄堂 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 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 单刀叙述:     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他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 顾坚叙述:  孙录堂先生的功夫确实如传说中的,高的无底,当时民国时期是最有实力的拳家,可惜他的武学没有很好继承下来,随着他儿子存周的去世,孙家武学基本失传了!  包不同叙述: 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  精武门叙述:     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日的<<大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 skate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
太极拳名家旧事录 瀛人叙述:      1. 杨少侯自杀海上.关于杨少侯自杀,在陈微明的《海云楼集》中有明确记载.那么杨少侯为什么自杀呢?是因为有几位国术馆的教师通过李景林约好了杨少侯,要与杨进行切磋交流.时杨已68岁,虽名气很大,但真打起来已力不从心.杨少侯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请人试了回手,确感非常吃力.由于答应李的事又不好回绝,为了保全杨家太极的名声,于是选择了杀身成仁.      2. 郝维祯潦倒京城.民元郝维祯来京,遭杨健侯冷遇,在京城站不住脚,于是去了天津,去访李存义和李瑞东,在河北公园李存义的徒孙李玉琳向郝请益,试了回散手.郝维祯竟不能胜.于是又折回北京,斯时盘缠用尽,病困交加,潦倒在宣武门,几于毙命.后经人救助才终于得以返乡.      3. 吴鉴泉汗颜西子湖.民国十八年,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吴鉴泉应邀为评委,同时作为表演员表演太极拳,时评委副主任褚民谊是吴的学生,吴颇得意,评判时对朱国禄的拳击打法颇有微辞,认为朱的打法不和于国术.时朱国禄之胞弟朱国祯邀吴与自己作一对上台一较,朱国祯称:我只用国术,不用拳击,看能不能赢你.朱站在台上三次邀吴,吴不敢应.时值深秋,而吴竟汗流满面,双手微颤.后经李景林与陈微明调解,才作罢.      4. 陈照丕动口不动手.国术馆有摔跤名家杨法五,生得虎背熊腰.闻陈谈太极拳以轻破重之高论,欲与陈一拭,陈远避之.一日陈教拳时,杨又至,立于一旁.陈望见,立刻解散学员.至杨前顿首曰:"您总得让我混碗饭吃,我不敢在您跟前练拳,可您总得让我有个说拳的地方吧."      5. 武术家也是普通人,真正修养高深的没有几位.1979年在京的老武术家在西单聚会,由于文革后很多武术界的老人儿很久都没见面了,一般见了面都客客气气.都相互称对方为"某老师".孙剑云看见吴图南向吴打招呼说:"吴老师您来的早啊."吴回答道:"我在等你那,干闺女."孙剑云反映可是真快,立刻跟了句:"哎,你这干孙 子,怎么几天没见,跟姑奶奶开起玩笑来了!"吴图南站在那儿尴尬地笑了笑,没敢再说话.旁边不知是谁说了句:"真是自取其辱." 往事历历在目,讲出来是想说明今天的人不要被故事和文字异化了.  包不同叙述:     汪佩琴说“(马岳梁老师)一足着地,以金鸡独立之势,用少腹迎着三十来岁青年拳师的双推掌。双方相持不到一分钟,这位推人的小伙子满头大汗,脸上神色显得十分尴尬,而八旬老人依然是单足着地,神态自若。”青年说:“我在推马老师少腹时,只觉得他腹中有一股气在跟着我的手转,只要我一用力,这股气就会聚到用力处,使我的力在圆形的气团上滑过去。”马老师还曾在香港以金鸡独立之势迎着五名摄影记者的推击而不动。  skate评述:skate初学杨式太极拳时,所接触的书籍文章无不是说杨式拳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天下无敌,杨少侯乃是杨家第三代中功夫最精纯者,但其自杀一事一直是个迷。如瀛人先生所言为真,则殊为遗憾,须知李存义晚年在山东也曾经栽过,但也无损其一世名。
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旧闻 内家拳旧闻三十九——李派太极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旧闻  老熊叙述:关于天津中华武士会,据我所掌握的来看,成立于1912年没错,问题是,在宣统二年时,李瑞东先生就和其金兰兄弟李存义、张兆东等人在天津创办了一个“中华武术会”,但是,当时由于客观原因,中华武术会的规模不大。也没有形成多大影响力。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宣统二年成立“中华武术会”,单就其名称来说也还是属于非法的,所以响应的人不会太多。另一方面,当时清廷也无暇顾及这类事务,尽管中华武术会对于清廷来说属于非法,竟也无人过问,只是中华武术会没有成功,散了。后来,民国元年时,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遂下帖请李瑞东先生担任其拱卫军武术总教长,李瑞东先生推脱不过,也就赴京任职了。同年,李瑞东先生到天津与盟兄弟李存义、张兆东,朋友的弟子李书文等人在天津成立“中华武士会”,成立这样的组织在当时是经过袁世凯政府许可了的。需要说明得是,李瑞东先生并不是常在天津,而是由自己的弟子李进修等人代为执教。而李瑞东先生自己则常在北京任所,偶有重大活动,先生才去天津。中华武士会的会址设在天津中心公园的大四合院内(此处曾为清朝的造币厂之一),李瑞东先生一派占北正房东屋,李存义、张兆东占北正房西屋,其余各派各占厢房。李瑞东先生担任中华武士会名誉会长。期间在李瑞东先生的倡导下,于中心公园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比赛,有意思得是当时称为“天下英雄会”,先生主持了大会,并亲任“总裁判长”,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武术名家前来参加。当时的武术比赛还没有分类,拳法套路、器械套路、气功和各种表演都混在一起进行,而且也没有对抗性的比赛(主要是怕伤人)。最后由裁判们凭印象排名次。这当然很不合理,但毕竟是初次举行武术比赛,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 比赛的最后,大家一致要求李瑞东先生作表演,先生推托不过,就在场地中表演了一手功夫:用一把单刀刀尖冲下,用一根手指顶住刀把,将单刀顶入三合土夯过的坚硬的地面下,然后用两根手指夹住刀把,将单刀拔出,只留刀尖在地面下,然后跃上刀把,一只脚站在刀把上。先生二百余斤的体重竟没有将单刀压下去一丝一毫,胖大的身躯随着刀把颤动着。顿时全场震惊,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最后裁判们在排名次时一致要将先生列为第一,先生执意要把一位练铁线拳(“线”字不一定对,是这个音)的拳家(失其名)列为第一,最后裁判们将先生的表演列为第二,李存义的表演列为第三,沧州李书文表演的大枪列为第四。 以上情况是由李派第三代传人李仰真老先生以及其他李派传人讲述的,李昭印,号仰真,出生于1883年,是李瑞东先生的弟子李进修的侄子,曾经在1912年参加了中华武士会,并长期留在那里工作。据老人的讲述,李派长期留守在中华武士会的主要是李进修的儿子李昭堂、李昭棣,李瑞东先生只是不定期地去看看。 先生一直在北京从事武术教学,直到191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因煤气中毒逝世的前两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八日才从北京回到武清家中过年,这一点和李瑞东先生亲属的说法是一致的。而且在民国出版的武术书籍上所记载的相一致,应该是确凿的。李仰真老人曾经亲自接触过李瑞东先生,而且还受过先生的指点,对其师爷的经历是比较了解的。李仰真还曾在南开中学协助其师叔蒋治中(李瑞东先生的弟子)创办“广武学会”,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是张伯苓先生。李瑞东先生的另一个著名弟子李子廉(是先生的亲外甥)也曾在天津教拳,李子廉的弟子主要有两位比较著名,一个是郝铭,一个是山东人杜咸三(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当时在天津从事教学工作),郝铭字金沛,是京剧名家郝寿辰的胞弟,1936年中国出席柏林奥运会的领队就是郝铭先生。 李瑞东先生曾经在清宫当了六年侍卫兼教师,后来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先生在该年年底辞职回武清,处于半隐居的状态。这一阶段,先生潜心研究武学,将平生所学六大门派的武术融会贯通,创李派太极拳,并广泛传授弟子。 直到1912年袁世凯当了民国大总统,派人下帖接李瑞东先生赴京,先生才再次进京,此后一直在京从事武术教学。这是很确凿的事,其实先生在袁世凯的手下做事也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因为毕竟袁世凯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李派传人一般不愿意提起李瑞东先生的这段经历,但历史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该抹去。 二十多年前,大成拳传人王选杰撰文《两个武术家在旧社会的遭遇》说什么李瑞东先生在逝世前的一个月,和王乡斋比武给袁世凯看,事实上袁世凯早在1916年六月即已病死,也就是说在李瑞东先生逝世之前的一个月,袁世凯已经死去半年以上了!李王比武给袁世凯看,逻辑上怎么能够成立呢?还有的意拳传人在《武魂》发表文章说在1903年,王乡斋比武战胜了李瑞东,因此李瑞东一气之下离开北京。事实是王乡斋出生于1890年(户口记载),1903年王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怎么可能独自一人到北京与李瑞东先生比武呢?还有的意拳传人说什么1913年,王李比武,李瑞东败北后一气之下离开北京,“因此武林中有王乡斋气走鼻 子李之说”,事实是李瑞东先生是在191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逝世前两天(腊月二十八日)才从北京回家过年,何来“王乡斋气走鼻子李”之说呢? 李瑞东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拳论和笔记,对自己的学艺得传经历以及个人经历有一些比较详尽的记述,有的事件还记载了年月日。因此,李瑞东先生一生的经历是清晰的。先生创中华武士会,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也是不言而愈的。
宋式形意掌故  纯然叙述:据我所知宋氏形意拳有别于其它派是其发劲后肢体有明显的抖动,即抖劲,也是孙福元所说瞬间爆发明显的弹性炸力。程素仁说:抖劲是宋氏形意拳的重要特征。宋氏形意从宋世荣、宋铁麟、宋光华一脉相承。 《拳意述真》中对宋世荣的燕子抄水、狸猫上树、散手技击有精彩的描述。 孙禄堂得益于宋世荣先生的教诲,告诉他“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从“论内家外家之判”中,可以看出宋先生对拳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1923年《拳意述真》书成,1924年孙禄堂便去山西拜访宋世荣前辈,时宋在离太谷不远的介休教拳,当时年76岁。当时河北形意门人到山西访学的不在少数,并获益良多。 宋世荣逝,孙禄堂友吴心谷为之做传,并陈明原由:(孙禄堂)尝以公生平得止语谷,谷感其德高艺绝,堪为后世师,故濡笔为之记,使后之人有所考焉。 在传中评价宋世荣的功夫:以故盘根冲空,超神入化,技至此,无以加矣。 宋铁麟生于1885年,1935年太谷国术馆成立,宋任馆长兼十二形教练。90余岁其弟子孙福元来访,为之示范炮拳,发劲如炸,头足上下为之剧烈颤抖。宋之弟子吴立孝、田种兰、史一峰等都是好手。 宋光华生于1932年,是宋铁麟先生长子,也是唯一家传弟子。《宋氏形意拳》一书从拳理上讲没有什么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都是引用宋世荣的话,并略加解释,所珍贵的是初次公布了麟角刀。 如果刘伟祥能做到落地无声而又踏碎青砖,说明刘伟祥已经功入暗劲。那么,张烈的形意拳功夫恐怕是不能和刘伟祥先生比的。张烈只是较为正确地掌握了形意拳的发力技术,从形意拳工夫的进阶上讲似乎尚未臻暗劲的层次。刘伟祥先生是一代形意拳巨匠,那绝不是现代人业余练练就能企及的。 顾坚叙述:宋虎臣号称虎爷,功夫在铁麟先生之上,可惜后人出功夫者较少,宣传不够所以很少有人提及.一说到宋家,就提铁麟师傅,似乎把虎臣师傅忘了.
田镇峰眼中的形意拳家  纯阳叙述:原山东国术馆教务主任形意拳家田镇峰认为,形意拳有真实造诣者代不数人。田认为在形意拳历史上有真实造诣者只有:姬隆峰,戴龙邦,马学礼,李能然,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孙禄堂,尚云祥等九人而已。其中,功臻化境者仅戴龙邦,李能然和孙禄堂三人。 田镇峰曾因提倡国术实验运动,大搞技击实践而名噪一时。田的形意拳技承郭宋两派,并兼练李景林之太极,无论走到哪儿都访名手切磋,好写文章批判名家,是30年代国术界的一个风云人物。 田镇峰既是宋世荣的徒孙也是郭云深的徒孙,他没有理由贬低郭宋二位大师。 田镇峰的这个评价是写在山东国术馆的国术月刊上的。当时郭云深的另一位徒孙,李奎元的弟子马耀南先生就在该馆教授形意拳。因此,田镇峰也不可能胡写。此外无论是戴龙邦李能然还是孙禄堂先生都与田镇峰无任何利益瓜葛,甚至可以说田镇峰对孙禄堂先生还抱有很深的成见,是当时有名的反孙健将。加之田镇峰一向标榜自己求实,曾创办《求是》月刊。因此,我认为田镇峰的评价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姜容樵先生对郭宋的评价与孙禄堂先生对郭宋的评价相近。姜先生曾在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月刊上撰文,将拳术分成四层及四层以上的功夫。姜先生认为郭宋等人达到了拳术的三层功夫,所谓炼神还虚的境界,但还未臻至虚的境界。姜先生的这个评价与孙先生在〈拳意述真〉的评价是一致的。姜容樵先生还认为达到四层以上功夫境界的,据他所知就只有孙禄堂先生一人了。姜先生对车毅斋先生的评价不高,在对车先生的评价上,姜的认识与《拳意述真》上的记载似不同。  顾坚叙述:田镇峰在解放之后,担任国家体委分管武术的领导,他对孙录堂前辈有意见和看法,对孙在拳术上玄密的说法,曾在不同的场合提出批驳.但在人格与武功方面还是很尊重孙老的.
形意拳家逸事 纯阳叙述:上海支燮堂的形意拳也是一辈子只打刚劲,支燮堂与某名拳家交手,一记马形,使对手向后飞去,撞破砖墙而出,骨折筋断。如此刚劲,挡者皆糜。支燮堂一辈子没有大肚皮。其入室弟子张仲华今年81岁,每日骑车往返60里教授生徒,步履矫健,至今仍打刚劲。同样没有大肚皮。我师吴子珍先生到老也是打刚劲,后来身体不行了,才多打太极。真实造诣还是要落在刚劲上。柔的作用是以柔育刚。没有刚就别谈拳!  包不同叙述:《拳意述真》载:郭云深先生“又练虎形拳,身体一跃,至三丈外”,后有人说虎形起步为一小步两大步,实际是对前辈神乎其技感到不解才有此一说。纯阳君看到过请多高人身手,难怪语气有点那个。这也可以理解。四民成立后有许多名家常来常往,耿老先生和李存义、张占魁、程廷华、刘凤春等七人为盟兄弟,晚一辈如孙禄堂、尚云祥诸先生也是常客。只是你入门时,这些名家都已凋零。吴子珍先生没有门派观念,是很开明的一个人,他还让其徒戴玉斌随吴斌楼老师学戳脚,并在社内传少林拳。孙存周先生只活到了七十岁,为什么功夫高的享不了高寿呢?形意门中功高且寿高的有宋铁麟、布学宽、郭汉之,都是九十多岁。  铁拳叙述:李存义是位很好的教练员。教出了许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云祥、郝恩光、马玉堂、黄伯年、傅剑秋、李文亭、李耀亭、李彩亭、姜玉和等,此外张兆东、韩慕侠师徒的形意也是学自李存义。经管李存义晚年与人比武有辱师门,但是上了岁数的名家大师依然敢与人切磋,确实是很有点现代体育精神的。 在形意拳的发展壮大史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孙禄堂先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形意拳的理论研究、技术完善和个人造诣上。另一个就是李存义先生,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联络各界、发展组织和培养出大量人才上。如果没有这二位的奋斗,形意拳是发展不到现在这种规模的,更不会产生现在这么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拳之一。  顾坚叙述:形意拳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几人之力的,象姜容樵,董秀生,董子英等等前辈名家不惜余力,尚文从武是分不开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