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1辈子 糊涂1辈子
女人不给男人自由,男人就不会给女人幸福.
关注数: 264 粉丝数: 187 发帖数: 2,240 关注贴吧数: 6
人生需要放下的八样东西 . 1、放下压力 累与不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有些痛苦的情绪和不愉快的记忆,如果充斥在心里,就会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扫地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就是你总是觉得难受的原因了。 2、放下烦 快乐其实很简单 所谓练习微笑,不是机械地挪动你的面部表情,而是努力地改变你的心态,调节你的心情。学会平静地接受现实,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流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快乐其实很简单,不要自己不快乐就可以了。 3、放下自卑 把自卑从你的字典里删去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内心的强大,能够稀释一切痛苦和哀愁;内心的强大,能够有效弥补你外在的不足;内心的强大,能够让你无所畏惧地走在大路上,感到自己的思想,高过所有的建筑和山峰! 相信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同样可以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4、放下懒惰 奋斗改变命运 不要一味地羡慕人家的绝活与绝招,通过恒久的努力,你也完全可以拥有。因为,把一个简单的动作练到出神入化,就是绝招;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到炉火纯青,就是绝活。 提醒自己,记住自己的提醒,上进的你,快乐的你,健康的你,善良的你,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5、放下消极 绝望向左,希望向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请为“最好的自己”加油吧,让积极打败消极,让高尚打败鄙陋,让真诚打败虚伪,让宽容打败褊狭,让快乐打败忧郁,让勤奋打败懒惰,让坚强打败脆弱,让伟大打败猥琐……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一辈子都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谁能够左右胜负,除了你。自己的战争,你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美好的现实,但美丽的梦想同样可以装点出生活的美丽。 6、放下抱怨 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所有的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 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迹,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坏牌的人创造的。 不要总是烦恼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 7、放下犹豫 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认准了的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一个方向,就只管上路,不要回头。机遇就像闪电,只有快速果断才能将它捕获。 立即行动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那就立即行动吧;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机遇,那就立即抓住吧。立即行动,成功无限! 有些人是必须忘记的,有些事是用来反省的,有些东西是不能不清理的。该放手时就放手,你才可以腾出手来,抓住原本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一时的犹豫,留下的将是永远的遗憾! 8、放下狭隘 心宽,天地就宽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要想没有偏见,就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社会。要想根除偏见,就要首先根除狭隘的思想。只有远离偏见,才有人与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们不但要自己快乐,还要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朋友、家人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分享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更高境界的快乐。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别人,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让路。只有在宽容的世界里,人,才能奏出和谐的生命之歌!
形意拳之十二形拳 十二形是以拳拟十二种动物的生活形态和搏斗的特长而组成的形意传统套路。它包括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鮀、蛇、鹱,鹰、熊,较五形拳练习,又增加了许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丰富、劲力全面,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可锻炼和掌握多种劲力,提高攻防实战能力。   形意拳是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衍变、戴龙邦所传原为十大形,既龙、虎、猴、马、鸡、燕、鹞、蛇、鹰、熊。后由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创添了鮀和鹱形,使形意拳有与心意拳相似之外,但大部分拳理拳法有所不同,使其形意技击之法更趋于全面。 形意十二形之一——龙形 龙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神化动物.。蛰龙升天、.云龙九现、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等,处处显示龙的神奇变换。龙形练神,神发于目,威显于爪,劲源于腰,而起于承浆之穴(下唇下陷处),在动作的技法中我们要学它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势”,顺逆盘旋,起伏变换。在其起钻腾越时,要象蛰龙升天,既轻灵又矫健。在落翻潜沉时,如霹雳击地,既迅猛而又舒放。故龙形形式虽简,而动作劲力难练。务从起伏柔韧,腾潜矫健的动作中求得周身三节惯穿,身腰刚柔形神一气,能如此练习和认识,则形意龙形妙谛可得矣.。   形意十二形之二——虎形 虎有扑食之勇,既能胯打,又擅尾扫,故称“虎有三绝之技”。它纵山跳涧,凶猛异常,不怪称为“兽中之王”。经曰:“虎未扑食头早抱”是指虎未扑食之前,总是先缩身,收腿,两前腿抱于头前额下,借以蓄力待发,并借后蹬腿,展腰之力,使其前扑既能纵高跳远,又能迅猛力大,特别是爪到嘴也到,使被扑动物无法抗脱。就是在奔跑中它最后的一扑,也完全具备这一特点,这就是虎扑食凶猛之所在,也是“虎抱头”亦顾亦打的由来。我们学练虎形就要知其技法,究其窍要,以求形神兼备,技击效果好。 形意十二形之三——猴形 猴性敏且精灵。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我们学练猴形不论进退晃闪转换中,还是纵跳腾挪时,不论是“挂印”、“倒绳”,还是“爬竿”都要意动身随,手脚合一,以求一动周身俱动,并能一发即到,磨砺习久,则不难得猴形之精微 形意十二形之四——马形 拳经曰:“马有疾蹄之功、奔驰之勇“。因之我们在学马形时,就是学它风驰电掣的特点。练马形不能离开形意技法之本,要从“身似弩弓”,“行如槐虫”的训练中逐步悟出来,它绝不是瞎跑滥蹦,只有将“槐虫步”从轻灵合协及稳实中练出“劲疾步大”的技法劲力才对。不管是单马形还是双马形,都要充分发挥形意的腰劲和下肢作用,拳经曰:“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去意好似卷地风”正说明其两腿前趟后蹬作用,只右这样才能体现“践拳似马奔”的高超技法。马形中的两臂在演练中含里搂、前冲的疾蹄之劲,其腕关节尤有扣腕里刨的技法作用,也充分体现“拳打三节不见形”的精微所在。 形意十二形之五——鮀形 拳经曰:“鮀有浮水之精,拨转之妙”。鮀,近代人着书因鼍与之同音,并且会水、凶狠,便误认为是学它。实际鼍是扬子鳄,又叫猪婆龙,它凶狠、贪睡、且会泅水,在水中仅头背处露水面。游水时是直线前游,掌是大巴掌形,并不显轻灵。我们所练的鮀形是浮于水面,做曲线前进的,掌形是拇食指分开,其她三指卷曲,这掌分明是学昆虫轻灵的爪儿,而不是学鼍的大巴掌。实际鮀形是前人谐音会意的自选字,在老拳谱注明为“剪字股”,人们俗称“香油”,也有叫“卖油郎”的灰褐色。长不过寸,六只长腿的昆虫,雨后在水面上常见到它。动物界称它为“水上游客”,译音叫“银芦”,它才我们要学的浮游水上,曲线游进、既轻灵又快速,具有浮水之精的小动物。 形意十二形之六——鸡形 拳经曰:“鸡有独立之形,欺斗之勇”。鸡形有称鸡形撕把(反映其欺斗之勇)或鸡形四把(反映其独立之形)的。叫法不同,是因为要追求的侧重点不同。鸡形因其动作变化大,劲力丰富而被列入形意传统套路之一。加之具有劲力顺达,衔接紧凑等特点,故被形意前辈们所珍视。    鸡形套路中有许多技法应掌握,如:“独立”之稳整,“上架”之轻灵,“食米”之速脆,还有“报晓”、“抖翎”,既有“抻拔筋骨”之巧,又有拧腰抖身之爆发劲,特别是鸡的“欺斗之勇”更别具形威。它不畏强暴、不惧异类,眦裂目突、翅羽猬张、忽腾忽落、亦抓亦啄,真可谓声威骇人。这些充分表现雄鸡的神与气,勇与智的作用,有待于格物致知为我们所用。
王斌魁先生讲拳实录 1、呼吸的要求:均、匀、慢(静)、细、深。 2、许多拳家都练的四肢,不懂得练身体,练主干是关键。不能光练四肢,要练精神,要练童真之勇,不要后天的造型。许多拳术家没有发挥人的本能,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本能。今天练拳要提高本能,发挥人本能的作用,不是限制人的本能。      所谓本能,就是人的身体物质条件和精神作用同时发挥良能,合乎人的生理条件。拳术的这一招那一式都是框框,都是人的精神枷锁。人光靠本能的锻炼不行,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发挥人的本能作用。什么是科学的锻炼方法呢?要总结吸收前人的合理经验,补充个人的不足。以精神假借与体认为根本,不动中求体会,微动中求认识,松紧鼓荡作用于空间,无人当有人,有人当无人(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乃生生不已之动)。 所谓拳理:合乎力学原理,知道角度、面积的变化,利用本身的矛盾,解决和对方的矛盾。如和对方一搭手,在对方预动没动之间的时候,掌握对方矛盾的变化,这是胜败的关键,这是先发制人而不被别人制。彼不动我不动,彼一动我先动。 3、做到“恭、慎、意、切、合”五字诀。 4、知养知发(知练)。桩功、试力、发力(松紧锻炼)同时锻炼,主次分清,不可偏废。 5、求劲别学招。 6、武是尚武,强壮身体。力大神意足。术是活的,力学、技巧。 7、虚灵先定意,意在先。熔炉大冶身,讲的是形,练的是形。陶冶性灵指的是内。 8、功力和技巧没有止境。武是力量,术是技巧。 9、心诚则实,实则静,静极必动,动中出高功。 健身桩 1、练健身(养生)桩要返婴儿寻天籁。(应找一适宜场地,充足阳光,流通空气,有水有树更相宜。) 2、站桩时应是心脏无负担,大脑得到休息。健身桩要求如此,技击桩开始阶段也是这样。 3、“百练不如一站,万动不如一静”。从不动中去体会,从微动中去认识,往往人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不动、微动怎么叫练拳呢?拳劲是从不动中去求取,舍此没有第二法门。蹦跳仅是拳的练法中很少一部分,静练则占拳的重要部分。桩功是根本、是基础,不站桩难入意拳门墙,不站桩永远不能了解拳学真谛。 4、“三圆”养生桩意念好像淋浴,水温适宜,从头流到脚,可以治疗高血压。低血压者可想象下半身则泡在温泉中,也可采用其它姿式,如坐姿、仰卧等。 5、伏按式(休息桩)。两手两脚如同肩宽站立,两手轻轻按伏在桌上,好像休息,可以治疗心脏病。 6、站健身桩时如池(浪)中鱼、(微风中之旗)不上不下、不前不后,浮在水(风)中,平衡要掌握得好,周身浑圆,靠空气的浮力,此时人感觉最舒服。(上有绳吊系,下有本木支撑) 7、“三圆”坐桩:坐在沙发或椅子上,两脚与肩同宽(稍宽也可),两手胸前如抱球状。意念:球为气球,松则脱落,紧则爆裂。两手也可下落到肚脐两侧(高或低点均可),如两手托球状(手指间如夹小气球)。时间稍长,球在手中旋转或跳动。两脚尖也可向上勾起,如脚托球状,往前稍伸、弯曲。全身肌肉放松、精神安静。意念:也可两手如放在水面木板上,这样觉得轻松些。总之,以舒适安祥为原则。此桩适应年老体弱病残者。 8、靠式提插桩:身背靠着一个物体,两脚与肩同宽、稍曲,双手下垂,掌心朝内,手指伸开,又拔又插(意念)。此桩适应老弱病残,如青壮年练功者不须身靠,两脚双重或丁八步站立均可。 9、伏按桩:上身前倾,两手按于胸前。适应胃病或呼吸系统疾病。 10、高式抱桩:手背上斜指,两手同肩宽,高与耳齐,右手心朝左,左手心朝右。此桩练臂力。 11、站桩时感到四肢酸痛时说明缺乏锻炼,不要马上停止,再坚持一会儿,坚持的时间是长功夫的关键。当然,不能坚持下去了不要硬坚持,时间总有个限度嘛。一种姿势累了也可以变换一下姿势、桩法。 12、站桩时要胸怀开阔,身形意念放大,犹如顶天立地万丈高的巨人,身躯挺拔,四肢支撑,周围各物体都叫它与自身相互牵扯,相互有拉力。
意拳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国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单操手、实战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站桩,要求从精神上松紧到肢体上松紧,达到松紧协调,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试力是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发力是拳术的有效打击力量动力,意拳发力,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摩擦步是结合试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强对抗性的技击。推手也叫双人试力,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徒手搏斗。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等。
“裹、践、躜”的真实含义  “翻浪劲”浅说 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大都知道“裹、践、躜”乃为心意大会拳法之要义,但是对于“裹、践、躜”的真实含义,却没有多少人明白。有的人将“踩鸡步”中的三种手法解释为“裹、践、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是三种拳法,即裹拳、践拳与躜拳(可是古人在拳经里从来没有将“裹、践、躜”与拳法沾边)。      实际上,所谓‘’裹、践、躜”并非是三种拳法,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拳术动作,而是贯彻心意六合拳训练始终的根本原则,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体现出来。可以说不懂“裹、践、躜”三字的含义,就不懂心意六合拳。练习心意六合拳,一上来就必须练习“裹、践、躜”,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必须在每一个动作中找到“裹、践、躜”,理解“裹、践、躜”与运用“裹、践、躜”。那么,到底“裹、践、躜”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而且如何又能将“裹、践、躜”练上身呢?      所谓“裹”,也叫“束”或者“存”,是每一个动作发力前的蓄力方法(注意,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方法,而不是动作!)。我们知道,无论哪一种拳法,只要它发力,就一定有一个蓄力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但这是必然的。而蓄力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如何利用地球引力与地面的反作用力的方法,因为这两种力是我们人类向外发放力量所必须借助的条件。心意六合拳的先贤充分了解这一原理,并且十分明确地运用这一原理来指导训练。其具体的作法是:在一个动作的发力运动之前,首先使重心主要移住到一条腿上(此为实腿),于是该腿突然放松,身体(臀部)向地面沉落,一松即紧,一紧即蹬,使地面的反作用力十分明确地向上传达于后腰(牮柱之式),这样蓄力的过程便完成了。当然,“裹”与“践、躜”是不可分割的,这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表述是分段的,但是真做起来是不能停顿的。      所谓“践”,就是向前进一大步,带有前闯之意。此为‘进步”之法,所谓“躜”,就是向前上方运动与发力,也就是要求以头上领之力,挺颈、拔背、提中节,带动身体向前上方“躜”起,发力也是由后下向前上发出。此为“进身”之法。我们说“进身”发力与“近身”发力是不同的,一般人大多混淆。所谓“进身”是身体“躜”起之法,而“近身”不过是接近对手而已。可以说不懂“进身”之法,就不可能获得心意六合拳打人如“拔草”的效果,更无法理解“打人如亲嘴”是什么意思。      在训练中,“裹、践、躜”是不可分的,其运动过程连续地表述就是:先松腰腿(实腿)以沉身---蹬地以使反作用力上行于腰----同时应腿进步跨踩----重心由后向前移动、头上领、拔中书、身子向前上方拔起催动发力。我们知道,心意六合拳练的是“三关九节劲”,“裹、践、躜”的身法调配正确了,“三关九节劲”便贯通了,心意六合拳的所谓“整劲”,或者说“混元劲”也就出来了。      这一个过程的动作形态犹如海浪扑打礁石一般,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起伏弧旋发力的所谓“翻浪劲”。所以,过去心意大合拳被称为“翻浪拳”,盖由此而来。我们说,“翻浪劲”是心意六合拳的基本特征,无论你怎么练,也无论你能练出多少个“真形”,有了“翻浪劲”,你练的就是心意六合拳。如果你根本没有将“翻浪劲”练上身,那么你会的动作再多,也不是心意六合拳。      以前,老拳师教拳时总是强调:“不要用手劲,要用上身劲”,那么如何用上身劲呢?一般拳师未必就知道,所以教的人糊涂,练的人更糊涂,结果大家一味地晃着身子猛发力,无非是蛮练而已,实不足取。如此这般,将先贤智慧练成了蛮俗之法,真是对不起创拳的姬际可老夫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裹、践、躜”不明也!      被一些拳师误认为裹拳、践拳、躜拳的“踩鸡步、摇闪把”的拳势,实际上是先贤为练习“裹、践、躜”而设计的针对性的练功方法。在这一把拳势中,我们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裹、践、躜”的运动方法与过程,长期练习以达到使“裹、践、躜”在身上动力定型的目的。刚开始练习心意六合拳的人,必须反复练习与体会这把拳势,所以它有“母拳”之称,并非过誉与虚妄之言。而且,过去人们说心意大合拳是“打遍天下老鸡形”,也并不是说练习了心意六合拳的鸡形就可以打遍天下,而是说“踩鸡步”的练习包含了“裹、践、躜”的根本之法,练好了它,才能得到心意六合拳的高深功夫,才能借此打遍天下。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