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1辈子 糊涂1辈子
女人不给男人自由,男人就不会给女人幸福.
关注数: 264 粉丝数: 187 发帖数: 2,240 关注贴吧数: 6
大成拳 大成拳:中国拳术的一种,源于心意拳。包括: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单操手、实战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主要由站桩、试力、试声、走步、发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组成。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争力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体,肢体和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意拳认为"松紧"是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诸如力量、速度、争力、灵活、协调等,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所谓松紧,即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要突出一个"意"字。站桩,要求从精神上松紧到肢体上松紧,达到松紧协调,使精神和肢体达到高度统一,肢体间处处相互通连,构成一个整体,相互呼应,即"一动无不动",使本体感觉极其灵敏协调。整体的弹力,做到"无处不弹簧"。试力是将站桩中所获得的浑元力充分调动起来,发力是拳术的有效打击力量动力,意拳发力,就是浑元力的发动,在极短的距离内,用很小的动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击。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在不同情况下随机随势发力。摩擦步是结合试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和整体协调,以利随时发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强对抗性的技击。推手也叫双人试力,在双方有肢体接触时,能够牵制对方并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徒手搏斗。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杆、双把刀等。
武林江湖行话——武技(一) 1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2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白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五代王敬荛,能使30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3 刀为白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4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一种短穗剑,称武剑。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5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6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枪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器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者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7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这条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然而,棍端装枪即为枪,枪若去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交融之处。不少枪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则是相互取长补短。 8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这条谚语说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枪法,所以少林棍为棍法中之上乘。其实谚语主要是讲枪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头部,身体其他部位被打仅能伤及皮肉。而以棍扎人,虽无尖,却能伤及内脏。所以,许多优秀棍法均将枪法融进,为的是增大杀伤力。 9 枪怕摇头棍怕点:遇见使枪的,要警惕枪摇头,遇见使棍的,需提防棍点头。摇头,是指枪尖被抖成一个圆圈。枪若发挥威力,需将搬、扣、刺三动一气呵成。三动迅捷完成,枪尖便被抖成一个圆圈,枪法云:圈为枪法之母,圈抖的快、圆、小、生风,枪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胜防。摇头,还指枪要运用抽打的招术。抽打之前,枪头必做摇摆动作。枪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对方上当。棍,虽重使两端,但一旦揉进枪法,则威力倍增。棍若点头,其意在以棍当枪使了,无论是扎、挑、抽、劈,此时皆可灵活运用。若不提防,仍以其为棍,为祸便不远了。 10 枪如游龙,棍似旋风:或作枪如游龙扎一点,棍似疯魔打一片。枪扎出去要想令对手捉摸不定,绝不能直来直去,而要枪杆抖颤,犹如一条蜿蜒前进的龙蛇,不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劲力便发挥的淋漓尽致,收效也便显著。棍,若要招招见功,必须要快,所谓棍起生风,只有如旋风般劈打抽拦,才有杀伤力。
武林江湖行话——武技(三) 51 稳如泰山,静如处女:这条谚语强调的是在技击中应当保持一种镇定的情绪,有了这种情绪,就会不慌不乱,不急不躁,不受干扰,就会不上当,不受骗,而能以极大的耐力与万分的机警,全神贯注,力量集中,敏锐地观察对方的表现,准确地察觉对手的意图,从而及时、准确、恰如其分的出击。达到制胜的目的。技击,最忌心浮气躁,因为它会使自己陷于混乱之中而不知从容对敌,从而露出破绽,陷己于被动,发挥不出原有的水平。 52 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53 力如千斤压顶,劲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须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达到技击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劲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谓:“身大力不亏”。劲力是后天练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习武者的一个优越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进行必要的力量性练习,使发展大肌肉群和发展小肌肉群配合起来,便会有泰山压顶的力量。这个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为优于对手的因素。劲力是武术技击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它能将全身之力在瞬间集中于一拳一脚之上,如同炸弹爆炸一样,瞬间使一拳一脚具有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先前的力量,这个力量,如利箭穿革,有着极强的穿透力,打在表皮,伤在内脏,这条谚语希望习武者能具有千斤压顶的气力,还具备利箭穿革的劲力。 54 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 55 死力不足贵,活劲最为高。力不打拳:这条谚语所主张的与上两条恰恰相反,他认为,精于力着,不如精于拳者。力为呆力、死力;拳为活劲、巧劲。技击家临敌较艺,均尚劲不尚力,讲究眼疾手快,身灵步活,出手无隙可乘,虚实变换,声东击西,一发即收,令人防不胜防。而死力、呆力则不然,力量虽重,但直来直去,攻防意图,毫不掩饰,有实无虚,顾前失后,全身空虚之处甚多,容易被对手借力打力,乘虚而入。要以拳打力,以活劲打死力。 56 蛮拳打死老师傅: 57 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这两条谚语强调了“巧”字在技击中的作用。巧是精通变化的代名词,是善于应付突然袭击的代词,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词,是能化险为夷的代词,是以弱胜强的代词,是出奇制胜的代词。只有精通武术,熟而又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武术家才能达到“巧”的境界。达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对手力越大,劲越足,心越狠,来势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败得就越惨。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却很小,所以“一巧破千斤”也作“四两拨千斤”。 58 运动在身,用意在心:练武动身不动脑,势必四肢发达,大脑简单,所学生硬,缺少变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变为死手。只有身动心也动,不断探究拳术奥妙,技艺才会日日提高。 59 打拳要长,发劲要短:长,知演练的套路要长,为的是增力长气,锻炼耐久力。短,指击拳出腿时要有爆发力,即在短时间内将全身之力蓄于击出之拳、踢出之脚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拳家也称之为寸劲。寸劲集中体现在击打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落,饱满刚劲的印象。寸劲用的好,出拳有声,起腿生风。练习寸劲,首先要注意发力顺达,避免“力”的传递受阻,使力量顺利地送至一点。其次是先松后紧。力在传递过程中,肌肉应当放松。力在爆发之时,肌肉便当急促收缩,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发力时的加速度,使力量与速度结合得最合时宜,从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数倍。寸劲是武术特有的发力形式。他与呼吸还有密切联系,即所谓“以气催力”。发劲时伴随着发声吐气,气催而力刚。 60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十二句谚语概括了对长拳类武术风格的要求。它在动作、姿势、节奏、速度诸方面都做了恰当的比喻。使习练者能通过喻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则。拳种不同,风格便不一样,但长拳类的几十个拳种,象少林拳、查拳、华拳、花拳、戳脚、翻子、八极燕青等,风格节奏固然有很大区别,但总原则,大体不离这12句。
武林江湖行话——武技(五) 100 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六合手”“五花炮”是少林拳种中散打招势的名称。其招势迅猛巧妙,往往能一举奏效。先发制人者常常使用。谚语用这两个招势代指一个人善用的招法,说明这样一个技击策略,在技击中,自己已经使出了最拿手的技艺,尚不能取胜,那便已说明自己的实力不及对手,就应当考虑战术上的迂回,战略上的转移,以图“东山再起”。最好不要硬打硬拼,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当然,在对敌斗争的生死关头,又另当别论。 101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交手过招,不能实心眼。正所谓“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虚实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变招的虚实,即散手的每一招都可虚可实。如引手(或称逗手)是虚招,可诱敌出击,如敌尚不及反应,这一招可变为实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实招,应当一拳制胜。倘若被敌遮拦,就应当即刻抽拳撤劲变为虚招。这就是“彼能破,手则虚,彼不敌,手则实”。二是相搏中的虚实。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制其于绝地,先卖破绽以诱之。除此以外,还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虚实。彼手上击,下方必虚;左击,右方必虚,前击,后方必虚;脚踢,支撑腿必虚。避实就虚,乘虚而入。虚劲,是试探性的,因此劲力蓄而不发,柔韧有余。实劲,是要一举奏效的,因此劲力充足刚劲。技击要求“虚实互用”,那么劲力的掌握便应是“刚柔相济”了。 102 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刚是硬,柔是软;刚是强,柔是韧;刚,指拳的冲击力量快速、巨大、有爆炸性;柔,指运动绵绵不断、游刃有余,和缓冲击,化解力量。刚,还指气盛神旺,宁折不弯,柔,还指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柔中有刚,是说柔拳中应当时而运用寸劲爆发。如太极散手中的发力。刚中有柔,是说刚拳中应当讲究顺带粘随。如翻子拳散打中的化劲。有刚无柔,刚碰刚,两败俱伤;刚碰柔,尽随人走。有柔无刚,柔碰柔,取胜无由;柔碰刚,难以争强。有刚有柔,才能在技击中运用自如。可以敌刚我柔,敌柔我刚。或以柔制刚,以柔克刚;或以刚制刚,以刚克柔。随机应变,任意而为,则无往不胜。 103 以短*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短遇长,“*”为上。个小为短,力弱为短,拳艺不高为短,兵刃不长为短。短是个弱点。然而,短却并非不能胜长。短欲胜长,常用的是“*”法。*在这里应做接近、靠近、挤进解释。交手双方越接近,则长者有弊,短者得利。长者周转不便,短者可任意发挥。如果短者见长,惧而逃之,长者鞭可及,短者必输无疑。短胜长,闪为进。闪本是躲。如果闪就是为了躲,那是只守不攻。闪,应是为了进攻,是躲避敌人的锋芒,换个位置出击。个小力弱者正面迎击身高力大者,必要吃亏。以闪为进,避实就虚,方能奏效。短胜长,活胜死,技击中,历来是活手胜死手,活步胜死步,心眼儿灵活的人胜死心眼的人。活者,灵活多变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灵活,闪展腾挪,才正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短胜长,速制慢。持久战对短者不利,在战略上,短者应求速战速决,在战术上,也要以快取胜,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先至。 104 拳贵神速,劲发宜促:拳出如迅雷,令对方不及掩耳。劲发宜短促,如万均之力爆发。技击中,虽忌讳多余的预摆和频繁的滑步,更不宜暴露攻击意图。很多拳种的技击法讲究不用预备势,双手下垂,似无备状,其用意在于掩护自己,迷惑对方。以便快速抢攻。快速抢攻,不可顾前不顾后,而要攻中有防,避免抢攻失利,退守无着,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105 “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掩,遮蔽、掩护之意。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是强调“打人先互己”。攻守结合得紧密方为上乘拳术。有道是“有攻无守,破釜沉舟,有守无攻,坐以待毙。”这话固然夸张,但却讲出片面性的危害。所以,有攻必有守。左攻则右守,手攻则脚守。一手出击,则拳攻而肘守;一脚出击,则脚攻而腿守;一步迈出,则进可攻而退可守。保护住自己,才利于消灭敌人。狠狠打击敌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孙膑拳 孙膑拳,又因演练时多穿长袖衣,故亦称「长袖拳」,相传乃战国军事家孙膑所传,但并无有关文字记载;并且《孙膑拳谱》之文字绝不像远古文字,故多认为为是后人伪托孙膑之名而创的;在清末时间,山东有一武士杨明斋(杨二虎)得技,并於1918年至1938年青岛国术馆任职期间传授,使孙膑拳在青岛、济南一带广泛传开。        《孙膑拳谱》记载「孙膑留下长袖拳,三百六十手相连,鸡腿龙腰泼猴性,鹰眼猿臂象鼻拳」,其拳理要求静似雄鸡、动似龙腰、灵似泼猴、神似鹰眼、松肩如长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即南派之凤眼拳惟凸出中指);步法多为「蹒跚步」,蹒跚取意於《孙膑兵法.数阵之法》中「¨¨叛山而退」,叛山即蹒跚,意指撤兵时不走走路,孙膑拳步法亦为如此,左晃右移,拳谱有云「孙膑拳法世间稀,步踏斗罡七星奇,气沈丹田尖点地,蹒跚跛行左右移,前进后退莫换脚,左摇右摆寻真机」。        孙膑拳手法为打穴为主,并以蹦、弹、抓、挑、钻、擂、拉、劈、抄、砍、截、摆、封、捅、砸等为辅;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挂、跪、截、跛等。孙膑拳讲究拧、绞、缠丝旋劲、拳走曲线、曲中求直、直中求曲,并讲究「三出而一主」,即两臂一腿并发劲;交手时主张侧身对敌;技法以「圆、角、线、点」为总则,圆指步法不走直线,角指站立对己有利之角度位置,线指抢占攻敌最佳路线,以求最时间攻敌之所救,点指尽量减少攻防次数,达到一触即发,一发就到,一点就胜。战术有谓「空、诓、虚、实、晃」。        孙膑拳特色乃蹲走跛形地走蹒跚步,       孙膑拳~三十二手:       1.弸拳截踢17.跪膝切打2.弸打弹踢18.上步靠横3.落步劈掌19.横掌蹬踹4.绕劈蹬踢20.弸拳弹踢5.屈膝挂打21.压肘钻拳6.转身挂打22.圈打钩踢7.立步摇砸23.跪膝冲击8.弓步钻拳24.立步弸踢9.挂踢钻拳25.弓步砸拳10.退步劈掌26.挑挂挺击11.顺步冲拳27.退步劈掌12.闪跳反砸28.顺步冲拳13.弓步圈打29.闪跳截打14.顺势横肘30.收步截掌15.弸肘截打31.立步冲拳16.翻拳冲打32.横掌蹬踹
保定清真寺街跤术馆 清真寺街自明代起随着外地回民的迁入,逐渐形成了一个回族聚居区,人们多从事清真食品:牛羊肉、鸡的生意,买卖闲暇男孩们喜欢扔沙袋、舞枪弄棒、摔跤、踢毽子,有着尚武传统。虽然这里是偏辟小巷,房屋简陋,然而却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之地。。 保定摔跤是明朝建文年间由蒙古人传入的,摔跤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保定清真寺街回民马长春大败清室"跛士胡"(皇族摔跤手),名声大振。清朝末期,涌现了著名的武术大师平敬一、杨洛志、许二把、白洛俊等一批人,习武人员有的当了清朝武将、民国将军、武术教官,他们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将军庙街武将安景昌庚子年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斗中为国捐躯、英烈安德馨营长在1932年山海关抗日战争中,身先士卒,施展武功,用大刀砍杀日军,因寡不抵众,几乎全营士兵战死,其事迹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清真寺街的跤术特点是刚柔相济、灵活巧妙、快速多变,把摔跤的扳法同拳术中的身法相结合,铸就了保定快跤风格。经不断地总结经验,使其上升到了理论,“武术加跤,越练越高”,就是经过长时期地探索总结出来的,他们不仅整理出文字,还制出示意图,使跤术规范化,有著名的“十三太保”:霸王扛鼎、枯树盘根、犀牛望月、倒望天河、铁牛耕地、金鸡独立、海底捞月、李逵磨斧、旱地拔葱、天王举塔、倒踢绣球、劈山赶月、乌龙戏尾。还有摔跤“二十四式”:踢、拐、道、爬、拿、搓、绷、弓、搋、花、手别、过桥、崴踩、腰别、犁、道沟、穿档靠、大别子、铁板桥、弹拧子、脑切子、挑勾子、假中真切、假搓真拧、跪腿得和乐。这是一套硬工夫,不下苦工夫难以学成,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钩腿子”,钩腿子指得是保定的摔跤善于用“钩腿”动作,而非讹传的“狗腿子”。
截拳道 截拳道是功夫名星李小龙创造的一种新型实战技击术,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李小龙早年曾岁咏春拳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赴美后在不断的技击实践中结合了跆拳道的腿法以及其它一些门派的特点,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开拓性拳理,致力于追求武术的根本,技法直接而简捷,没有形式,被后人称之为截拳道。正如李小龙本人对截拳道的解释一样:截拳道是没有形式的拳道,它没有门派之分,他所谓的“截拳道”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称呼的名谓而已,但它却顺应任何门派,因为截拳道蕴涵着其它门派的精技,并择用任何门派的技法去全力以赴,从而重创对手。截拳道的悟得应籍由直观之心,坚强的意志力和克制力获得。由一代宗师李小龙所创立武道哲学——截拳道,在世界武坛上独树一帜。(英文Jeet kune do)      李小龙是伟大的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武术革命家、功夫电影开创者、著名武打演员。他从格斗实战出发,以咏春拳为技术基础,撮合空手道、跆拳道、泰拳、菲律宾拳术、柔术、、击剑等26种世界武道精华,汲取中西方哲学及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精髓,以武入哲,于1967年正式确立其武道哲学“截拳道”之名称。截拳道的宗旨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指引人走向自我解放的自由之路。李小龙认为,“截拳道就是武道哲学”(李小龙语),而绝非一种武术门派,截拳道首先是武术观及方法论,其哲学化语境尤其明显。而李小龙遗孀莲达夫人在其文章《什么是“振藩截拳道”》中则认为,李小龙终身所学习及教授之一切哲学思想、强身训练方法及技击术,均包含于“振藩截拳道”体系,因此于1996年,由李小龙女儿李香凝及莲达夫人的建议下,于美国成立振藩截拳道核心,由莲达夫人、李香凝、木村武之大师、黄锦铭等十多位李小龙嫡系弟子组成,以“振藩截拳道”为法律保护的注册名称维护李小龙思想之真涵,以及与世界上一切自称为“截拳道”之“门派”完全区别开来。
少林拳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孝文帝和十九年(一说太和二十年)兴建。关于少林拳的源流,1919年出版的《中国体育史》记载,达摩“所创十八罗汉手即为后世少林拳之滥觞”,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当考》,经过若干考证,认为是“附益伪妄之说”,“不足信也”,这种争议久无定论。达摩、亦作达磨,全名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南天竺僧,或云波斯人,后世论述其生平,多从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和唐释道宣《续高僧传》之说,自宋《景德传灯录》流行后,传说颇多失实,附会日益增多。近世史家对史籍所载达摩“游嵩洛”、“寓止于嵩山少林寺”以及“尝托兹山”等与少林寺有关的事迹,论说不一。根据《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所记传略和《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所作考辨:菩提达摩于“刘宋时来华”,“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至洛阳,曾瞻仰修梵,永宁等寺。此后,他的行踪不出今河南北部,其卒年当不早于公元525年”。达摩在中国创“一乘宗”教派或称“椤伽宗”。“以唐初已很衰微,......文献极少流传......此宗思想亦不可深考”。有关达摩创十八罗汉手及少林拳一说,多出自明代天启四年行世的《易筋经》,存疑很多,不可轻信。实事求是的论断,尚有赖于史籍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考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拳术、发愤武事的记载,最初见于《旧唐书. 稠禅师传》。据《秦王告少林寺主教书》和唐裴《嵩岳水林寺碑》所记,唐初,少林寺僧曾帮助唐太宗征王世充,寺僧有功者13人,唐太宗并赐庄田40顷,扩充庙宇,建立僧兵,僧众达5000多人,少林寺从此进入兴盛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养僧兵后,练武就直接与作战相关连,为少林拳术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提高实战能力,不仅练拳术、器械、而且也练马战、步战、轻功、气功等。寺僧还经常邀请各地武术名家指教,各方武术名人也慕名而至,取经送宝,这样,少林寺实际上已成为全国会武之地,使它有机会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宋以后,少林武术先后汇纳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长拳、韩通的通背,马籍的短打等18家拳法之长,著拳谱于寺,留传后世。传说在金元时期,觉远和尚西出师,李叟和白玉峰人入寺授拳及气功。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访少林寺传授临互相促进,经过历代研练和总结。逐步发展成为有拳法,器械等多种内容。体系完整、大路精湛的武术流派。
保定国术馆 保定国术馆于1932年月4月成立。馆址在县文庙街,当时清苑县县长刘云庭任名誉馆长,正馆长李培恩,副馆长为刘风伦,每年经费900元。馆内教师是第六中学的武术教师刘伟祥(刘于1935逝世)后由韩超群任馆长。韩是北大毕业生,任六中体育教师,曾在中央国样馆取得过拳术第一名,成为拳术国手。1983年李国生任馆长,名誉馆长为清苑县县长刘凯生。李逝世后,1944年由范国珍代理馆长至解放。       国术馆分为成人组、由赵锡忠、于殿奎、韩超群、孙百奎、李国生任教;女子组,由李国生任教;少年组由范国珍任教;摔跤由于殿奎任教。学员三个月为一期限,一年后毕业,毕业后还可以深造,课程内容主要是形意、太极、八卦、少林、摔跤等。    保定于1935年秋和1937年春,举行过两次规模较大的国术观摩大会,均在南关小教场举行。第二次比第一次的运动员增加一倍多,有十余县参加,运动员有一千多人,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原还计划举行第三次擂台赛,因“七七”事变未能实现。       保定形意拳门派的形成在保定市流传的形意拳,又名岳武穆拳。据说岳飞童年时,拳术曾受业于名师。后经元、明、清数代延传,到姬际可得岳武穆拳谱。姬又授于曹继武,曹又授予戴龙邦,戴又授予李能然,李再传给郭云深,郭曾到保定传艺,收徒较多,其中有刘纬祥,刘又传给李国生、范国珍等人。 范先生讳荣祥,字国珍,保定市人。范先生传范英、翟文凤等人、一直延续到现在,其门人遍布各地。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