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笨本 Xiao笨本
我是一碗皮蛋粥,上面放片醋昆布~~
关注数: 161 粉丝数: 288 发帖数: 9,566 关注贴吧数: 23
【转】请问万市长,如何令原广州人有尊严地生活? 为何保护地方文化,民间比政圝府还关心?(转) 作者:江湖侠客吴仲湛 发表日期:2011-4-10 12:16:00 为何保护地方文化民间比政圝府还关心?一个重要原因是非原籍官圝员空降而至,此等人只对上面负责,为了个人官圝职升迁,不惜“没道理乱发展”。保护地方文化,人人有责。保护粤语不致湮没,民间比政圝府还关心。地方文化几时都系民间着紧过政圝府。政圝府有一班贪圝官当圝道,有几个是懂得尊重当地文化的? ////////////////////////////////////////////////////////////////////////////////// 最近万市长在公开场合表示:“要为外来人口营造良好的社圝会环境,要着力保圝障‘新广州人’合法权益。”。这我十二分赞同,但是,原广州主人的合法权益谁来保护?难道不关你广州市长的事? 我想问一句万生:如何令原广州人有尊严地生活? 某些学校为何要剥夺我们在校园使用母语交流的权力?这是有尊严吗?您作为市长,您做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为何广州小朋友在广州不能收看本地母语的卡圝通节目?这是有尊严吗?您作为市长,您做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部分本地人在本地寻找工作机会被排斥,这是有尊严吗? 您作为市长,您做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外地人没有工作可以退回老家,还有退路,广州人退到哪里? 本地政圝府就应该首先为本地市民服圝务,不首先考虑本地市民的感受、文化、语言。而首先去照顾什么“新广州人”,就系不务正业!又不见中国政圝府首先照顾非洲人? 在没有解决此类问题之前,您这样做是不务正业!只会加大广州人的排外情绪!只能加剧广州与外来人之矛盾! 在此澄清:本人绝对赞同给予外地人公平的待遇,他们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但您作为广州市长,首先应该解决广州人的问题!满足广州人的需要!否则,我只能给您起个花名,叫 “ 不务正业市长 ”
【惊闻】已有250名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差头司机来沪开车了 已有250名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差头司机来沪开车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online.sh.cn%2F&urlrefer=acbabb48689b5d782a5f77a8fd7c909f 时 间: 2011-08-12 09:24:08 来 源:东方早报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上海出租行业首批外地驾驶员试点1个月前上岗 近250人来自江苏、安徽等地 传闻已久的外地驾驶员在沪当“的哥”的消息昨日得到证实。自今年7月起,首批近250名外省市户籍的驾驶员,已经在各大出租汽车公司悄然上岗,这些驾驶员在上海的驾龄都已超过2年。 不过,这一举措目前仅仅处于试点阶段,也暂无扩充计划。 “适应能力比较强” 昨日,锦江出租汽车公司二分公司特意为来自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50名外地驾驶员 开设了培训课,在教授服务规范、安全要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克服语言关、道路关。 作为首批非沪籍“的哥”,上岗一个月以来自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烦心事。在培训课上,一位“的哥”提出,有一次捡到一位乘客的手机,但由于当时停机,他就拿回家充电,没想到第二天这位乘客打电话过来,二话没说就要报警。 负责培训的管理人员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将手机送到车队,由车队进行处理,车队会与其联系乘客来取。 第一个月的酸甜苦辣让外来“的哥”感到压力不小。锦江出租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批“的哥”在与乘客交流时肯定是有一定的语言困难,公司着重从这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总的来说,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 “外地的哥”入沪试点已满月 首月收入有六七千元 不过,外来“的哥”的首月“成绩单”却相当不错——安全行车无事故,规范服务无投诉,日均营运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一位非沪籍“的哥”表示,自己能吃苦、服务态度好,所以乘客们感到满意。据悉,这些外地籍“的哥”7月份的收入一般在六七千元。 目前,上海出租车保有量一共约5万辆,虽然驾驶员缺口大、单班车现象普遍,但上海对招聘外省市户籍“的哥”仍然十分谨慎。 这首批上岗的近250名非沪籍“的 哥”还在试点阶段,目前也暂无扩充计划。
已有250名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差头司机来沪开车了 已有250名来自江苏安徽等地的差头司机来沪开车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hi.online.sh.cn%2F&urlrefer=acbabb48689b5d782a5f77a8fd7c909f 时 间: 2011-08-12 09:24:08 来 源:东方早报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上海出租行业首批外地驾驶员试点1个月前上岗 近250人来自江苏、安徽等地 传闻已久的外地驾驶员在沪当“的哥”的消息昨日得到证实。自今年7月起,首批近250名外省市户籍的驾驶员,已经在各大出租汽车公司悄然上岗,这些驾驶员在上海的驾龄都已超过2年。 不过,这一举措目前仅仅处于试点阶段,也暂无扩充计划。 “适应能力比较强” 昨日,锦江出租汽车公司二分公司特意为来自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50名外地驾驶员 开设了培训课,在教授服务规范、安全要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克服语言关、道路关。 作为首批非沪籍“的哥”,上岗一个月以来自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烦心事。在培训课上,一位“的哥”提出,有一次捡到一位乘客的手机,但由于当时停机,他就拿回家充电,没想到第二天这位乘客打电话过来,二话没说就要报警。 负责培训的管理人员告诉他,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将手机送到车队,由车队进行处理,车队会与其联系乘客来取。 第一个月的酸甜苦辣让外来“的哥”感到压力不小。锦江出租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批“的哥”在与乘客交流时肯定是有一定的语言困难,公司着重从这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培训,“但总的来说,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 “外地的哥”入沪试点已满月 首月收入有六七千元 不过,外来“的哥”的首月“成绩单”却相当不错——安全行车无事故,规范服务无投诉,日均营运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一位非沪籍“的哥”表示,自己能吃苦、服务态度好,所以乘客们感到满意。据悉,这些外地籍“的哥”7月份的收入一般在六七千元。 目前,上海出租车保有量一共约5万辆,虽然驾驶员缺口大、单班车现象普遍,但上海对招聘外省市户籍“的哥”仍然十分谨慎。 这首批上岗的近250名非沪籍“的 哥”还在试点阶段,目前也暂无扩充计划。
到底要错过多少上海味道才能体会痛心?——海最老书场或将拆迁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评弹书场,位于原卢湾区(今黄浦区)顺昌路315号的雅庐书场,因近日的拆迁传闻广受关注。多家媒体纷纷以“上海最后的书场”、“上海最后一家专业书场将被拆”聚焦报道,但传闻始终因为没有得到明晰的官方回应而扑朔迷离。书场究竟拆还是不拆?拆迁传闻从何而来?如果拆,“雅庐”品牌可否保留迁往他处?如果不拆,评弹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日前本报记者请雅庐书场所在区的管理部门对社会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作出解答。 拆还是不拆?“可能面临动拆迁” 【管理部门回应】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评弹文化的保护传承,为保障我区仅有的雅庐书场的正常运作,每年投入近百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场地维修和人员等日常开支。 根据居民区内不宜建造剧场的有关规定,也考虑到目前雅庐书场处于旧式居民里弄区,将来可能面临动拆迁,经相关部门研究后,拟于明年在区文化馆内增设固定的雅庐书场演出场所,这样既可以还市民一个设施安全、环境舒适的书场环境,同时也通过评弹艺术传播,进一步丰富、充实文化馆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我们不拆的。”采访一开始,雅庐书场的工作人员便如此主动告知。 据了解,该地段正在进行的动拆迁,确实不包括雅庐书场。然而,根据管理部门的回应,其将来面临动拆迁的可能性并不小,但“雅庐”品牌可保留“迁”往区文化馆。 这家有91年历史的评弹书场,位于城市中心旧式里弄顺昌路一间有90年历史的房屋内。 盛夏的下午,记者绕到弄堂里的雅庐书场门口,在好几辆自行车、电动车簇挤着的上方,在许多待售的廉价睡衣、休闲装悬挂着的右方,有传统的大红色牌子介绍当日书目:1点半,常熟评弹团《双凤引》,票价5元。而门内售票处额外注明:5元,奉茶。 连茶资都已包含在内,还能听满两个小时———这样的开销着实不多。 通往舞台处的墙壁已有些剥落,而舞台倒同一般的书场没两样,两位评弹演员,一桌两椅,两架麦克风。台下8排靠背座,百余个位子,记者一数,竟有60多位听客———在所谓电影“大片”都难以在下午时光吸引多少观众的今天,这样的上座率不算低。 下午3点半,当日书目结束,听客陆续走出。蓝色的卷帘门拉下,雅庐书场的一天营业结束,全天仅两小时。 站在门口往外望,对面街上“依法动迁”、某某“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的字样醒目地跃入眼帘。 拆迁传闻何来?“发展面临若干瓶颈” 【管理部门回应】雅庐书场建于1920年,自50多年前从柳林路搬迁至顺昌路后,逐步成为上海中心城区历史较为悠久的评弹书场。 近年来,雅庐书场的发展面临若干瓶颈问题:首先是现有的评弹作品对现代人群特别是青年人缺乏吸引力,雅庐的观众还是以老年观众为主体;其次,随着城区改造的逐年推进,观众人数也逐年减少,雅庐平均每天观众不足五成;第三,雅庐书场所在房屋已有90年历史,空间狭小,消防安全设施十分陈旧,维修保养工程只能“治标不治本”,安全隐患无法根治。 雅庐书场的命运,只是中国书场没落史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上半叶,评弹市场十分繁荣,上海的书场达到五六百家。那时的评弹,堪称上海滩仅弱于电影的第二大休闲活动:书场一天能演9到12场,说书人在书场唱一天,还能再去电台唱;每天演出结束后,装演出费的手巾包统统抖开,银元能装一面盆!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中心的旧区改造,旧书场纷纷让位于商场大厦,再没能够重建。 “雅庐算是幸运的。上世纪50年代初私营书场改国营,雅庐从柳林路迁出来,得到了一个唱绍兴戏的场子,就是现在的地方,当时场内可坐400多人,生意兴旺。改革开放后,雅庐开了早场、日场、夜场,一年能有1000多场演出,还捧出了上海市书场里唯一一个劳动模范。”雅庐书场的工作人员介绍。
【科普】语言会塑造思维吗? 我们使用的语言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吗?我们仅仅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还是语言的结构(在我们毫不知情或未经我们允许的情况下)塑造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呢? 光看“蛋头先生坐墙头……”这句儿歌就能说明各种语言之间会有多大程度的差别。在英语中,我们需要用动词的不同形式表示不同的时态,所以“坐”用的是“sat”而不是“sit”,而在印度尼西亚语中,你不需要(事实上,你也不可以)通过动词变形来表现时态。 在俄语中,不仅有时态的变化,还要有性别的变化——如果是蛋头夫人坐在那里的话。此外,你还需要考虑“坐”这个动作是否已经完成。如果我们的蛋形主人公整段时间都如他所愿安坐在墙上,而不是从墙上摔了下来,那么我们就需要使用另外一种动词形式。 在土耳其语里,你需要通过动词来表现你如何获得了这一信息。例如,如果你是亲眼看到这个胖子坐在墙上,你会使用动词的某种形式,但如果你只是读到或者听说此事,那么你需要使用不同的动词形式。 英国人、印度尼西亚人、俄国人和土耳其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关注、理解和回忆自己的经历,仅仅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语言不同吗? 在心智研究领域的所有重大分歧都同这些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对政治、法律和宗教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直到最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实证研究都是少之又少。很长时间以来,语言可能塑造思维的观点客气点是被说成站不住脚的,更多时候则被认为是疯狂而且错误的。现在,一系列新的认知学研究表明,事实上,语言的确会对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语言是否决定思维方式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宣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就拥有了第二个灵魂。”但是,这个观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大行其道时就不再受科学家认可了。乔姆斯基博士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本质上是采用了一种通用的语法,各种语言之间其实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其理论认为,既然语言之间没什么差别,研究语言差异会否导致思维方式差异是没有意义的。 对语言共性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但是数十年来,没有任何一种所谓的共性经得住推敲。相反,随着语言学家对世界上各种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全世界大约共有7,000种语言,得到分析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无数预料之外的差异显现了出来。 当然,不能仅仅因为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就推断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过去十年来,认知科学家们不仅已经开始研究人们如何讲话,也开始研究人们如何思考,探索我们对空间,时间以及因果关系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可以由语言来构建。 以澳大利亚偏远的土著部落Pormpuraaw为例,当地土语中不使用“左”和“右”这样的表述。不论他们谈论什么都是以绝对的基本方向(即东西南北)来表达,这意味着他们会说出这样的话,“你西南方的腿上有一只蚂蚁。” Pormpuraaw部落的人在打招呼时会问,“你要去哪儿?”一种符合现实的回答可能是,“我要去南-西南方向一个很远的地方。你呢?”如果辨不清方向的话口那么你简直连个招呼都没办法打。 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语言(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使用)依靠绝对的方向来表述空间。经过这种长期的语言训练后,讲这些语言的人在辨别方向方面表现优异,即便在陌生的地方也可以知道自己所处的方位。他们表现出了科学家们原本认为超出人类能力的方向辨别本领。这是一个重大的差异,一种藉由语言训练得的完全不同的空间定义方式。 人们看待空间方式的差异并不仅限于此。人们依靠自己的空间知识构筑了其它许多更加复杂抽象的表征,包括时间、数字、音调、血缘关系、道德和情感。如果Pormpuraawa部落的人对空间有不同的认识,么他们对其他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同吗?比如说时间。 为了寻找答案,我和同事艾丽丝•盖比(Alice Gaby)去了澳大利亚,拿给Pormpuraawa人几组表现时间发展的照片(例如,一个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一条渐渐长大的鳄鱼,或者一根正在被吃掉的香蕉)。他们要做的就是把一堆无序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放在地上。每个参加测试的人都要进行两次测试,每次面朝不同的方向。我们曾对讲英语和希伯来语的人做过同样的测试,结果讲英语的人会按时间顺序把照片从左往右摆好,而讲希伯来语的人则会从右往左摆(因为希伯来语的书写方式是从右往左)。 我们发现Pormpuraawa人会把照片按时间顺序从东往西排列。就是说,如果是坐北朝南,排序会是从左往右;坐南朝北时,排序又会是从右往左;坐西朝东时,排序是冲着自己,等等。当然,我们没有告诉任何一名参与者他们面对的是哪个方向。Pormpuraawa人不仅知道了他们面对的方向,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利用这一空间方位构建了他们的时间表征。世界上的语言体系中还存在其它很多种给时间排序的方式。在中国的汉语里,人们可能会将未来的事情排在下面,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排在上面。在南美洲的艾马拉语(Aymara)中,未来被排在身后,而过去被排在身前。 除空间和时间外,语言还可以塑造我们理解因果关系的方式。比如说,英语通常采用施动者做某事的方法来描述事件。讲英语的人往往会说“约翰打碎了花瓶”这样的话,即便约翰是无心为之。而讲西班牙语或日语的人则更可能会说“花瓶碎了”活着“花瓶被打碎了”。这些表述上的差异对于说话人如何理解事件,如何构建因果关系与主体作用的概念,作为目击者对事件产生下什么样的印象、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责备和惩罚别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斯坦福大学的凯特琳•弗塞(Caitlin Fausey)做过一项研究,她让讲英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的人看几段录像,录像里有两个人有意或者无意地弄破气球,打碎鸡蛋和洒出饮料。随后他们出其不意地对每个人进行记忆测试:在三个不同的事件中,你记得录像中的两个人中谁是施动者吗?她从测试者的记忆中发现了惊人的跨语言差异。讲西班牙语和日语的人对偶然事件中施动者的记忆不如讲英语的人表现优异。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很好地记住了故意事件中的施动者(因为西班牙语和日语在对这类事件的表述中会提及施动者)。但是对于偶然事件而言,西班牙语和日语中通常不会提及施动者,所以他们同样不会对事件的施动者进行编码或记忆。
部分小学开课教讲上海话 幼儿园开设“上海日” “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月亮亮,家家小囡出来白相相…… ”7岁的王越用上海话念着儿歌,来接孙子过周末的王奶奶有些惊喜地笑起来:“侬今朝哪能讲起上海闲话了。” 王越是家里的独苗,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不过,从小到大,王越学的说的都是地道的普通话。随着市人大代表的倡议,上海话进学校引起不少关注。不过,上海小囡说上海话现状如何?该怎么让上海小囡学习上海话?上海话进课堂有必要吗?早报记者就此进行一番走访。 【案例1】 静安小学某班 25人中22人只听不说 王越就读的静安小学是本市为数不多的寄宿制小学之一,生源绝大多数是上海本地小朋友。上学期,学校准备拓展校本课程,向老师们征集点子。消息传到顾老师那里时,“我没多想就准备报上海话课程的方案了。”顾老师说,学校学生,百分之八九十是上海本地小朋友,少数是外地甚至外籍小朋友。不过有意思的是,她曾经留意,一个班25个人,只有两个小朋友会说流利的上海话,22个小朋友上海话大概能听懂,但从来不开口说。“我自己也有孩子在读小学,他也是,从来不说上海话。” 而本市一所民办小学招生,其中一道题就是让小朋友模仿周立波说上海话清口相声,或者让念一段上海话歌谣。结果,近一半的学生被“上海话”考倒。 【案例2】 现代宝贝幼儿园 “上海日”专学上海话 市教委强调,上海执行的是“推广普通话,但不消灭方言”的基本语言政策,结合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现实需要,努力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上海话的关系。 市教委在答复市人大代表提案时透露,今后在坚持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的前提下,将为师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上海话保留相当的空间。 在近日由市教委印发的《2011年供本市托幼园所选用的教学资料目录》中,记者看到,一本《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赫然在列。 据悉,早在2007年,这一由市教研室编纂的教学资料就成为本市托幼机构的选用教材。教材内容包括沪语儿歌、民间游戏、生活情景对话三部分,还配上了CD,可以让孩子们在听听、说说、玩玩中学说沪语,通过对家乡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了解家乡文化,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现代宝贝幼儿园,每周五就是孩子们的“上海日”:早餐,吃吃上海的传统小吃大饼、油条;中午,老师和小朋友会一起用上海话进行广播;课余时间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上海话童谣和弄堂游戏让孩子们参与。“不会说上海话,不了解上海传统文化,是现在不少上海年轻人比较普遍的一个状态。因此,要从幼儿教育着手,在幼儿园推广海派文化是绝对应该的。”园长凌捷表示,“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中,对沪语、普通话和英语是一视同仁的。” 【案例3】 愚园路一小 周立波成模仿“教材” 静安小学的顾老师上学期便开出上海话选修课,名字就叫做“上海话从头说”。专门针对二年级小朋友开课,每周一堂课,每堂课35分钟。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打算教小朋友一些新一点的上海话词汇。比如周立波的‘诙词典’里的内容。后来渐渐发现,小朋友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立波秀并不能完全满足小朋友,于是又加了上海话儿歌的内容。”顾老师称。 和顾老师有着同样想法的愚园路第一小学教导处王敏健老师,早在几年前就开出了沪语兴趣班。她的课不纯粹学沪语,而是将上海历史、弄堂游戏、童谣、生活场景一并放入课堂练习。“小朋友毕竟小,太枯燥了肯定不喜欢。有时候我也会让小朋友模仿周立波来一段秀,小朋友可踊跃了。” 王老师介绍,她的沪语班,来的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最开始,班级限定25人,后来还有小朋友无论如何一定要报名,这学期已经增加到了27人。 王老师还统计过学生们报名的原因:有家长要求来的,有为了弄堂游戏及学上海话来的,还有就是外地的小朋友,“外地小朋友来报班的大多平常不太说话,多多少少是希望能找到新朋友,寻找一种认同感。”
对《达人秀》评委们的一点建议 这两天偶然间瞄到了《达人秀》第二季, 发现现在的达人秀评委在评判时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朝着一个非常不公平的方向发展。 恰巧最近美国又出了一个新的歌唱类选秀节目《The Voice》,讲两个节目一对比,精彩程度大相径庭。 《The Voice》4位评委在听选手表演时,是背对着选手的, 只有当评委按下灯后,椅子才会转过去,看到选手长什么样,这样就避免了评委评审中的主观因素。 参加《The Voice》的选手中有许多也是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去比赛仅仅是看中了奖金,为了改善生活去的。有一对夫妇一直住在地下室里,参加《The Voice》就是为了能买一套department,这无可厚非。但是,与《达人秀》不同的是,评委在评审时是完全不知道这些的,即便是评审结果出来后,评委关心的也不是你的家庭条件或情况,更不会有选手在舞台上哭哭啼啼地博同情。另一方面,所有晋级的选手,评判他们的标准只有一个:唱功,这样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 所以,我的建议,请《达人秀》的3位评委在选手表演结束后先评判,Y or N,结果确定后,如果真的对选手的生活境况那么干兴趣,那时候再了解也不迟。但是,另一点是,无论选手的条件多么困难,都不允许更改结果,何况我认为,达人秀的舞台上本就不该出现那么多煽情的东西,看着非常的做作。如果《达人秀》再朝着这样主观煽情的方向方向发展的话,这种变了味的选秀节目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一份不在婚礼上的家长致辞。 写在前头: 这是我的好友在异国结婚时,他父亲从大陆寄来的信,结婚当日司仪当众就把全文朗颂出来,那是我见过最安静的一次请客场合,在场学生无不为其父母的挚爱而感动,虽然事隔多年但那个场景仍然深深印在脑海中,这篇文章后来流传开了,我则是一直保存到现在,在父亲节从新校誊,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示.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一份不在婚礼上的家长致辞>> 萍儿: 爸妈听到你要结婚喜讯,真为你高兴,远隔千里,我们不能参加你的婚礼,不能在婚礼上献上我们的家长致辞,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点遗憾. 但你是我们的女儿,相信你能理解爸妈的一份感受. 那天放下电话,我和你妈沈默了良久--我们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长大了? 后来,你妈对著镜子淡淡地说: 你看,我的白头发又多了,萍儿也该结婚了. 我数著你妈的白发,那些白发竟像许多往事,一件一件浮上心头.你妈提醒我:还是给女儿写一封信吧!就算是我们送你的一份新婚礼物.    萍儿,我们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也只是天底下最平凡的女儿,我们不奢求太多,只是希望我的孩子踏上婚姻之路,走向人生之旅后,能满怀感恩,一路平安在这里,给你一个我们的生活体会. 先要告诉你: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 这句话听起来,很没有道理,但千真万确, 这句话是真理,是至理,是多少夫妇,多少家庭(包括我们家)用多少岁月,多少辛酸,多少爱恨,多少是非,多少对错,在纠缠不清难解难分的混乱中,梳理出来的一个最后结论. 当夫妇之间开始据理力争时,家里便开始布上阴影. 两人都会不自觉地各抱一堆面目全非的歪理, 敌视对方,伤害对方, 最后只能两败俱伤,难以收拾. 多少夫妻,为了表面的一个〔理〕, 落得负心无情. 他们不知道,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不是算帐的地方. 那么,何为〔家〕,家是什么地方? 萍儿,我们年轻的时候, 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也像许多夫妻那样, 为一点小事争闹不休. 那一年为了你小叔的调动问题, 我和你妈大吵了一场, 甚至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只是在那个时代我们还缺乏勇气. 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战友在他孩子的婚礼上说: 〔希望你白头偕老,相爱永远〕时, 爱这简短的字,像春雷响在我心里. 是的,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家该是讲爱的地方. 爱一时很容易, 爱一生一世却不容易, 这里面有许多妙处需要我们去总结和体会. 其次我们要告诉你: 婚姻是个空盒子, 你必须往里面放东西, 才能取回你要的东西; 你放的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 很多人结婚时,对婚姻有许多期盼, 期盼从中可以得到富贵,藉慰,爱情,宁静,快乐,健康, 其实婚姻开始的时候, 只是一个空盒子. 走到一起的两个人, 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 去给,去爱,彼此侍奉,彼此赞赏, 日后,那个空盒子才会日渐丰富起来. 空盒子最先该放的应该是〔思念〕, 思念是一种使我们刻骨铭心的东西. 它是两个人有了肯定,有了情感, 然后进而关怀,进而疼爱的一种情绪. 〔思念〕是疲惫时通向家里的一条小路, 是寒冷冬夜里的一股暖意, 是匆忙推开家门后扑面而来家饭香.... 空盒子里还要放进〔艺术〕,婚姻生活中的艺术. 在婚姻生活中, 需要讲艺术的地方无处不在, 生气有艺术,吵架有艺术. 有一对夫妇含辛茹苦养育了五个孩子, 其中之艰难,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 一天,夫妻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吵起来, 越吵越厉害,眼看不可收拾了,妻子突然说: 等一下,我要去生孩子了. 这句话,就是吵架的艺术. 婚姻的盒子里,除了放〔思念〕和〔艺术〕外, 还有许多东西,都可以放进去, 这有待于你们自己去填补. 写到这里想到一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 〔你们生养他,教育他,你们的责任已尽,而你们给他最好的礼物,是一对翅膀〕. 萍儿,这封信,就是爸妈送给你的结婚礼物, 他们希望你带著我们的祝福,快乐的飞翔! 爸爸,妈妈
【转】《新民晚报》的进步大家可否赏脸支持一下? http://tieba.baidu.com/f?kz=1035960296 看到我们真雷龙出海的贴子《新民晚报发声音了[头版!!]》 http://tieba.baidu.com/f?kz=1034720853 我们都能发觉曾经的《新民晚报》又回来了! 那张上海家家户户都看的报纸,喜爱的报纸,为上海人讲话的报纸, 虽然曾经它的文章伤害到了我们,但作为一个从小听著“夜报,夜报”长大的小孩, 看到“夜报”的“回归”我还是非常欣慰的。 我也想过,为什麽曾经的“夜报”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是因为它“江郎才尽”,真的日暮途穷了? 还是因为它办得“太得人心”,某些人怕了? 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前书记——良宇(也称“两条鱼”)兄,一个广受爱戴的书记是什麽下场? 反观我们的现任素鸡——X素鸡,一个被千夫所指的素鸡,却看著他平步青云了。 我更想保护我们的“夜报”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mwb.xinmin.cn%2Fxmwb%2Fhtml%2F2011-03%2F25%2Fcontent_666209.htm&urlrefer=eb931dee8bb877ba9c968941b1367016 这是本文的源链接地址,希望各位能赏脸抽空支持一下这篇文章(不用注册,可直接评论), 因为我看到下面的评论不容乐观,还有很多的不知有何目的人极力反对这文章, 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烦,让编辑们听到我们支持的声音! 让“夜报”重新飞进千家万户! P.S.《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专版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让它能如火如荼的长久办下去~~ 笨笨在此先感谢各位~~
《新民晚报》的进步大家可否赏脸支持一下? 看到我们真雷龙出海的贴子《新民晚报发声音了[头版!!]》 http://tieba.baidu.com/f?kz=1034720853 我们都能发觉曾经的《新民晚报》又回来了! 那张上海家家户户都看的报纸,喜爱的报纸,为上海人讲话的报纸, 虽然曾经它的文章伤害到了我们,但作为一个从小听著“夜报,夜报”长大的小孩, 看到“夜报”的“回归”我还是非常欣慰的。 我也想过,为什麽曾经的“夜报”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 是因为它“江郎才尽”,真的日暮途穷了? 还是因为它办得“太得人心”,某些人怕了? 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前书记——良宇(也称“两条鱼”)兄,一个广受爱戴的书记是什麽下场? 反观我们的现任素鸡——X素鸡,一个被千夫所指的素鸡,却看著他平步青云了。 我更想保护我们的“夜报”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xmwb.xinmin.cn%2Fxmwb%2Fhtml%2F2011-03%2F25%2Fcontent_666209.htm&urlrefer=eb931dee8bb877ba9c968941b1367016 这是本文的源链接地址,希望各位能赏脸抽空支持一下这篇文章(不用注册,可直接评论), 因为我看到下面的评论不容乐观,还有很多的不知有何目的人极力反对这文章, 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烦,让编辑们听到我们支持的声音! 让“夜报”重新飞进千家万户! P.S.《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专版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让它能如火如荼的长久办下去~~ 笨笨在此先感谢各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