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huayihun xihuayihun
关注数: 6 粉丝数: 115 发帖数: 7,464 关注贴吧数: 46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作者: 米伍作 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的研究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拙文试图从自然属性角度来探寻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文化的影响。 一、 凉山自然地理概况 凉山的地形“为西部高原区和东部山地区。西部有大雪山山脉,东部有大凉山山脉。 雪山山脉间耸立着太阳牦牛山。太阳山由西北而东南,东至冕宁,南抵米易、盐边,绵延数百里,山脉中部于冕宁境内被雅砻江截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太阳山东有锦屏山,向南延伸经西昌,南至安宁河,牦牛山东有安宁河,西有雅砻江,为一狭长山脉,海拔平均在3200—3000米左右。位于自治州东部的大凉山山脉北起石棉,南及金沙江。由东而西,主要大山有小相邻,是凉山州越西、喜德、冕宁的分界邻,由石棉经越西于泸沽被孙水河切断。地势陡然下降,向南延伸至西昌县境南部拔地而起出现螺吉山。主峰海拔高达4000米,向东南延伸至宁南,会东直抵金沙江北岸为鲁南山,向南延伸至会理县境东部为龙帚山,再是碧鸡山,由甘洛向南延伸经西昌、昭觉、普格、宁南等地,最高峰海拔4500米左右。大凉山主脉黄茅埂,绵亘于自治州东北部雷波、马边、美姑三县境内。最高峰为美姑、马边交界处的大风顶,海拔在4035米。
承认与认同: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 王文光、朱映占 2012-7-3 14:23:46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宁)2012年1期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建构即是在他者承认(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与自我认同的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国内的他者大致可分为政学两界人士以及普通人,国外他者主要包括侵略势力、传教士、科考人员等。政学两界作为国内他者的主流,其承认或努力建构的西南少数民族身份是国族的一分子,普通人却停留在对少数民族固有的偏见当中;国外的他者却都在塑造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特别之处。作为主体的西南少数民族则在他者的影响下,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努力建构自己新的身份。 关键词:民国时期;承认;认同;西南少数民族;身份建构   作者简介:王文光,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西南民族史研究;朱映占,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179(2012)01-0084-09   承认与认同是个体或群体身份建构过程中,对建构者而言客体意识和主体意识产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客体或他者的认知及承认与主体或自我的认同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主体的身份建构。然而,正如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言:“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所以,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会遭到实实在在的伤害和歪曲,如果围绕着他们的蔑视的图像。这样是说,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扭曲的承认能够对人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1](P45)   民国时期,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包括当时的西康和重庆)、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在他者(包括国内政界、学界、普通人,以及外国人)的承认过程中,就经历了歧视、忽视、扭曲、部分正视、有意拔高等多种形式;而其自我认同也与他者的承认相呼应,不断调适。   一、他者的承认及其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影响   他者是相对于自我的存在。对于影响民族集团形成的“他者性”问题,有学者称:“指的是在众多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处于强势一方的族群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不断影响周边的弱小族群,并且在强势族群这一‘他者境界’中形成的异族印象也会通过同化等方式移植到弱小族群中。”[8]民国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就曾被他者笼统地划归在“苗”“夷”“蛮”“番”“边民”“边胞”等称谓下,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排除在参与共和国家建设的“五族”当中,或者被归类到汉族的宗支当中。而且,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建构过程中,处于边缘的西南少数民族身份的塑造,“与近代国民国家体制的形成过程几乎亦步亦趋,同时展开的。这种类型的‘民族集团’的形成过程,往往是经历了来自国家权力、主流社会以及近代科学等‘他者’规定的过程,而不是迄今我们所强调的‘共同的文化’等要素”[2]。   (一)政界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知   政界即来自国家权力的认知与承认,对于西南少数民族而言,事关其国民身份的取得,以及政治、经济权利的分享等。然而,民国初期,西南少数民族在国家的政治话语中处于缺失的状态。“民初实行共和,初行民权,而边疆民意代表仅为蒙族藏族,对于回族与其他西南各民族,照料欠周,实失共和本质。”[3](P40)即使“及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民国政权初步确立中央领导和对各区域的管治后,开始构思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立法机构来合理化自己的权力。在1937年初公布的‘国民大会’草议章程中,除全国各地的选举名额外,还有240席提供给包括蒙古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名额,但没有包括在西南地区的所有非汉族少数民族。在这个建构中的国家体制内,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族群身份并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4](P26~27)
彝族大学生责任与使命(一些零散的建议) “大学生”是个神圣的字眼,但自从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等教育呈大众化趋势“大学生”不再神圣。各高校更是分成了三流九等,从"985""211"到其他部委直属再到省属然后三本院校大专院校如此排序。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大学生”泛滥,许多以“大学生”为身份的人其实不学无术。作为特殊环境出身的特殊群体的彝族大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该怎么定位自己,本人从自身感悟出发悟道一二,我也非成功人士,也非985 211 ,所以本该无什么资本YY,但还是经历过些事,感悟良多。 一,实力是永远的真理,努力奋斗是唯一的途径。 彝族学生大都来自高山远地,我们没法跟城市的孩子拼爹,拼钱,拼背景,甚至拼学习设备通信设备生活设备。我们只有跟别人拼成绩,拼谁学到的多,这是唯一我们可以拼地方,同时这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它将关系着你的证书,最重要它将关系到你的以后出去的能力基础。所以在校的同学少干点酒,多用点心。说到这不得不啰嗦几句,彝族同学口碑是不怎么好的,我们高中的物理老师甚至嘲笑西南民大彝文系的“除了喝酒还是喝酒”,我们该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勇敢面对和改过。酒是好东西,但记得中国不是俄罗斯,大西南的温暖气候也不需要我们用酒促进血液循环。 二 记得自己是特殊的一员 虽然大学生泛滥,但在我们的民族,由于历史或者各种原因相较其他地方比较落后,所以进入大学学堂的怎么说也是佼佼者了,你该看到自己的很多同辈没进入学堂,这时候你该感到荣幸同时也应该感到这是一种责任,因为你在外面学习,你该看得更远,想得更多。你该承担着一种先头部队的责任,想想中国历史上,辛亥**大部由留洋学生倡导发动,现代“两弹一星”由许多留外知识分子的影子,在我们民族我们就是留外知识分子,我们该承担着让自己的家富起来,让自己的邻居亲戚富起来最好能强大到让自己的民族富强起来这富包含从精神到物质的东西,而不单指物质富裕)。即使不能做实质性的工作,你也可宣传见解科学卫生在外见闻等方面相当于是短期培训班。 三 永远思索进步和成功永远不放弃 昨天或者浪费了,但今天意识到了那么还不晚,行动。上次失败了吸取教训再上,总有一次会成功。没有人看好你,不要紧,只要自己看好自己,只要今天过得比昨天好,今年比昨年好。我亲身体会,在我高中没人看好我,所有人都反对我读高中,都觉得我没希望,劝我放弃,但我没听他们的,我坚持到最后,我考起了大学,这并不是多大的胜利,但这是一种坚持和努力的胜利。
中国大网访彝族青年学者、彝族人网总编普驰达岭 普忠良  [主持:cndawang]:欢迎普老师接受大网的采访。对此次采访普老师有什么预想?   普驰达岭[以下简称:普]:很高兴大网为大家搭建起这样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这样一个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精神港湾。我想通过这样一种面对面的访谈方式,重拾现代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生存空间层面上所缺失的心灵互动的积极的有益因素,增进个体与群体间了解、沟通与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很值得倡导的事情。   [主持:cndawang]应当说普老师是年轻有为了,还这么英俊潇洒就已经著作颇丰,普老师如何看待这些年来自己的研究?   [普]:年轻有为说不上,只能说生活把我推到了这样一个工作岗位,这也是一个命定的责任和生活的缘。可以说能够在中国最高的学术研究单位工作,能够在一个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做点对本土文化传承方面的探索工作,对我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幸运之事。我想不是每个彝人都有这样的缘分和机会,既然走进了中国这个最高的学术殿堂,那就该对得起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我不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也没有那么大的抱负。依托这样的生活平台和工作环境,我想在我有生之年为传承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尽份力,这也是我该为之突奔的。   1970年11月,我出生在云南禄劝一个彝族山村,这里彝族传统文化风土浓厚。1993年从西南民族学院民族语言文学系彝语言文学专业(现改为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毕业后,我以优越的成绩直接步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所从事的都与民族有关的学术前沿问题。我作为一个来自南高原彝族山村的彝族学人,从小对彝族地区的彝族同胞的生存状况可谓耳濡目染。我所居住的云南禄劝属古夜郎地域,夜郎发祥于滇、蜀、楚之交界的黔地毕节,此系笃慕之“六祖”后裔居地。唐南诏部地,宋大理国曾在罗婺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传奇与神话。从小故土的传统文化元素早在我孩提时就深深地烙入我的血质里。彝族毕摩(祭司)那低于树林的姿态,高于峰峦的心境诠释彝族古老文化的深邃面孔,在我幼小的心里埋藏得很深。可以说,我走上了从事彝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神密的不期而遇的母语的感召。同时我所生活的千里彝山那一座比一座更高的大山滋润了我,这种厚重的背景所带来的原生乡土文化源头,促动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有机会接触彝族语言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逐步积蓄了以审视、研究、借鉴的目光投入到彝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工作中。   一路走来,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彝族古老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心灵撞击出深刻绝伦的美感与冲动,至今难于割舍。虽然没有取得研究上的很大的突破,但我想能够在彝族语言、文化和历史的缝隙间游走自如,在前人的基础上选择没有涉及的研究课题,发出自己作为一个彝人的声音,同时,还可以在有心灵感印的时候,写写与族人历史文化事象有关的诗歌文学等自己所爱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喜欢这样的生活,虽然安静、平凡,但振地有声。   [主持:cndawang]:在普老师的研究中涉及了对语言的研究,目前很多民族同胞对民族语言的前景堪忧。普老师你是如何看待民族语言包括彝语言现状的?   [普]:我在有关的讨论中好象说过这样一句话: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文字是是一个民族入住文明族群之列的象征,而一个民族的天文历法是这个族群文明生活的重要写实与表达。这话现在看来虽然不能说是接近真理的东西,但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出了语言文字对一个族群生存过程中所担负与承载古老文化的地位与角色中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只有语言还不能说她也入住文明的族群,拥有承载文明的族群或个体文字才是最主要的。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族群的国家,能够同时拥有语言和文字的民族并不多,就拿中国官方所认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来说,有5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有语言同时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在解放前也仅为21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帮助没有自己文字的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说明语言文字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族群社会,不同的语言所遭遇的命运与前景都大同小异,只能说是有的民族的语言在使用功能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有的语言因为其使用功能在社会发展中逐渐缺失走上濒危。这是一个全球化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所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与必然。这种现象只是在现实社会语言濒危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凸显出来而已。因为语言濒危或是语言消亡是自古有之的社会现象,就拿古代中国来说,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语言,如西夏、鲜卑、契丹、女真、龟兹等语言先后都消失了,在国外也有众多的语言消亡了,如梵语、巴利语、哥特语、高卢语、赫梯语等。据估计,世界上现有的六千多种语言中有三分之二的语言将在21世纪消亡,这虽然只是一个可能的估计,但能够说明现代社会的众多语言已面临濒危的威胁。同样,在我国,语言濒危现象的存在已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了,因为语言濒危涉及多元文化的保留、人文生态的平衡以及现代化环境下的语言演变趋势等重大问题。
【历史纵横】1943-1944年国民政府与布托彝族,普雄彝族之战 1943年冬天,驻守西昌普格场的“西宁彝务指挥部”指挥官金安仁使计把住在马雄的邓秀廷委任的彝务大队长水耻阿则弄到普格来“喝血酒”同样委任了个彝务大队长的名义,金安仁企图很明显,因为邓是他的死对头他这招是挖邓秀廷的墙角。正在这时马雄区长蒋伯检因到水耻支地铲烟苗跟水耻阿吉发生争执,蒋把阿吉杀了,阿吉的家族把蒋杀了,蒋带去的一个中队全军覆没,中队长陈忠义被俘。事发后屯委会派宁西特区区长李士安前去办理善后,经过多方交涉才把蒋伯检的尸体要回,中队长长陈忠义德于释放。每多久邓秀廷指使手下彝兵对西昌泸山一带抢汉人。西昌行辕乘机大造舆论说屯委会对彝务没有办法只有请邓秀廷出来地方才能安宁。西昌行辕随即召开“西昌近郊治安会议”由24军136师部,24军靖边司令部驻昌办事处,西昌县政府等负责人参加。行辕主任张笃伦在会上提出:布托彝人不断抢劫西昌近郊,甚至胆大包天扰及“委员长官邸”罪大恶极,当以痛剿,以儆效尤。他的主张得到靖边部的拥护。但是屯委回与136师部不赞同,他们认为办理彝务应从全局着眼,先打最强悍的,只要最强的打平,其他力量彝会闻风归附。因此,他们说应该先剿普雄而不是布拖。而行辕主任张笃伦等却认为普雄虽强,但未作乱,师出无名。会议开到第三天双方任然各不相让。靖边部不让试因为普雄跟邓秀廷的老窝甘相营仅一山之隔,如果打平普雄屯委会在那里做了设置就会威胁到邓的老家,三年前屯委会普昭彝务指挥全安仁就曾进攻过甘相营。屯委会不让试由于布拖土司安树德曾经是忠良区的筹备元,而他姐夫岭邦正还到过大邑安仁镇刘文辉家里做过客,是屯委会在布拖的可靠力量。屯委会正准备筹设个普托取,想以安树德为第一区长,打布拖不就是自减羽翼。最后张笃伦调和了两方意见,决定对布拖,普雄都进行剿办,但还是先打布拖。其实张笃伦这时候正在跟邓秀廷联姻,他只要把自己的儿女亲家邓哄抬出来,帮他完成给刘文辉“制造麻烦”的任务,不管打哪里他都是乐意的。会后行辕起草了个“剿办布拖,普雄匪彝以安后防”的计划呈报重庆,这时蒋介石正愁刘文辉把辖区彝藏关系搞的太好,日子过的太平静,接到呈报喜上眉头,大腿一拍“准奏”。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招募调查凉山特殊困难儿童志愿者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国内外关心彝族发展事业的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2005年成立以来,中心以受毒品和贫困影响的妇女儿童为主要工作对象,在乡村社区开展以能力建设和权益保护为目标的公益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凉山社会文化特点的妇女儿童发展经验和模式,逐步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的力量。 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关注大凉山失依儿童”的专题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打来电话希望能“一对一”“一对多”助养一位大凉山的特殊困难儿童。预计今年新增救助儿童的规模为500人以上。 为了保证中心救助的孩子确实是最需要帮助的,纳入救助范围的儿童需要经过入户调查和严格的信息核查,以确保这些孩子符合被救助的要求和他们信息的真实性。今年此项凉山特殊困难儿童核查的工作量较大,我们现面向社会招收多名调查志愿者。 这些孩子不仅是彝族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已经受过良好教育的本民族同胞的支持,也需要我们各个民族共同的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来探望这些乡村里亟需救助的孩子们!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7日报道 2012年7月9日——7月29日 Ø 主要职责: ●参加调研相关培训; ●参与下乡调研(涉及的县为美姑、普格、昭觉、金阳、普格),包括入户走访,按照问卷记录信息,拍摄材料照片,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汇总整理等。 Ø 所需人员要求: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热爱儿童工作,能够用心走访彝族乡村,了解所核查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并如实记录; ●具有团队意识,服从工作的分配,并能够与其他队员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善于与人沟通,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平等、尊重当地风土人情; ●能够洁身自爱,不酗酒、不赌博、不斗殴,生活和工作作风严肃; ●保证能够至少10天以上在凉山的调研时间; ●取得家人对此次志愿调研活动的理解和支持。 ●欢迎同校(社团或者院系等组织)的在校大学生组团报名。 Ø 优先考虑 ●懂彝语; ●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以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 ●本人来自贫困山区、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 Ø 志愿者待遇与收获: (一)志愿者待遇 ●在志愿服务前参加调研培训,全面了解此次调研活动的相关信息; ●签订正式《志愿服务协议》,依据工作表现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可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必要的工作餐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和意外保险。 (二)志愿者收获 ●锻炼各类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了解和参与大型社会调研活动,分享调研成果; ●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态; ●开阔视野,深入认识社会; ●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Ø 报名方式 ●下载报名表,填写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到[email protected]并注明主题“调查志愿者”。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7月3日 Ø 备注 ●项目相关负责人会对有意向人员进行适当的筛选,择优录取; ●中心将对被录用为“2012年凉山特殊困难儿童调查”志愿者的队员进行专业的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培训,并配必要的彝语翻译。 机构地址:四川省西昌市西乡乡古城村六组,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3365499,传真:(0834)3365633 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syzdcwc.ngo.cn&urlrefer=e06392d6a1779327e72359c133989c8a
【尼人】从“彝人之子”到“世界之子”   2009年,彝族著名诗人阿库乌雾应邀访问了美国6所大学,历时20余天,先后走访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艾德华州立大学、俄勒岗州willamette大学、俄勒岗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所到之处,均以演讲、讲座等形式推介作为中国文明标志之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   11月13日回国后,阿库乌雾又应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邀请,在北京大学作了“我用母语与世界对话”的演讲,并朗诵了两首他的彝英对照诗歌,获得了来自美国、日本、越南、韩国及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院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吟唱着动听的母语诗歌,从生育他的大凉山,滋养他的雅砻江,一路走来,走到了密西西比河,走上了美国的大学讲堂,开启着民族文化的中西对话之路。”国内媒体《光明日报》和《中国民族报》分别以“吟着彝歌走向世界”和“带着彝族母语诗歌走世界”为题,对阿库乌雾的此番访美进行了深度报道。   12月13日,记者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专访了阿库乌雾。在访谈中。他表示自己一直坚持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的目标就是:彰显彝族文字与本民族书写文明的卓异之光芒,传承彝族古老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神脉,揭示文学叙事与母语生命内涵之关联,保护中华本土文明之源流,唤醒人类文明多元共生之意识,捍卫世界少数族裔母语叙事之尊严,实现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国际共享之路。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招募调查凉山特殊困难儿童志愿者 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由国内外关心彝族发展事业的人士共同发起成立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2005年成立以来,中心以受毒品和贫困影响的妇女儿童为主要工作对象,在乡村社区开展以能力建设和权益保护为目标的公益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凉山社会文化特点的妇女儿童发展经验和模式,逐步形成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的力量。 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关注大凉山失依儿童”的专题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打来电话希望能“一对一”“一对多”助养一位大凉山的特殊困难儿童。预计今年新增救助儿童的规模为500人以上。 为了保证中心救助的孩子确实是最需要帮助的,纳入救助范围的儿童需要经过入户调查和严格的信息核查,以确保这些孩子符合被救助的要求和他们信息的真实性。今年此项凉山特殊困难儿童核查的工作量较大,我们现面向社会招收多名调查志愿者。 这些孩子不仅是彝族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已经受过良好教育的本民族同胞的支持,也需要我们各个民族共同的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来探望这些乡村里亟需救助的孩子们! 调查时间: 2012年7月7日报道 2012年7月9日——7月29日 Ø 主要职责: ●参加调研相关培训; ●参与下乡调研(涉及的县为美姑、普格、昭觉、金阳、普格),包括入户走访,按照问卷记录信息,拍摄材料照片,收集相关数据,信息汇总整理等。 Ø 所需人员要求: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热爱儿童工作,能够用心走访彝族乡村,了解所核查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并如实记录; ●具有团队意识,服从工作的分配,并能够与其他队员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善于与人沟通,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平等、尊重当地风土人情; ●能够洁身自爱,不酗酒、不赌博、不斗殴,生活和工作作风严肃; ●保证能够至少10天以上在凉山的调研时间; ●取得家人对此次志愿调研活动的理解和支持。 ●欢迎同校(社团或者院系等组织)的在校大学生组团报名。 Ø 优先考虑 ●懂彝语; ●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以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 ●本人来自贫困山区、农村或少数民族地区。 Ø 志愿者待遇与收获: (一)志愿者待遇 ●在志愿服务前参加调研培训,全面了解此次调研活动的相关信息; ●签订正式《志愿服务协议》,依据工作表现出具《志愿服务证明》; ●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可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必要的工作餐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和意外保险。 (二)志愿者收获 ●锻炼各类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了解和参与大型社会调研活动,分享调研成果; ●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态; ●开阔视野,深入认识社会; ●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Ø 报名方式 ●下载报名表,填写后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到[email protected]并注明主题“调查志愿者”。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7月3日 Ø 备注 ●项目相关负责人会对有意向人员进行适当的筛选,择优录取; ●中心将对被录用为“2012年凉山特殊困难儿童调查”志愿者的队员进行专业的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培训,并配必要的彝语翻译。 机构地址:四川省西昌市西乡乡古城村六组,邮编:615000 联系电话:(0834)3365499,传真:(0834)3365633 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lsyzdcwc.ngo.cn&urlrefer=e06392d6a1779327e72359c133989c8a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