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越乐心 清越乐心
关注数: 285 粉丝数: 238 发帖数: 10,994 关注贴吧数: 21
济群法师:健康而智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作为 济群法师:健康而智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修行! 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包含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循更高的道德准则,即在家居士所应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张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们杀生,一定有被杀的对象;我们偷盗,一定有被盗的对象;我们邪淫,一定有被淫的对象;我们妄语,一定有被欺骗的对象。同时,造恶带来的果报还会影响到未来的生命,如杀生会导致短命和多病的果报;妄语则会使我们被人欺骗或不能取信于人。只要是我们种下的恶因,最后也一定由自己来品尝它所结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助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来,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从眼前利益出发而为所欲为。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要为更长远的生命着想,眼前的几十年虽然是短暂的,而未来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如果为了眼前利益而殃及未来,岂非舍本逐末?如何才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要严格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所以,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 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着智慧。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会做,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原有的情绪式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于是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心事也就没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清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象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增多。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使心灵被很多事物和执着压迫着。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看好自己的念头。禅宗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就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象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象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象野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著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象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象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更要时常观照着它。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此刻正在想些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结果让这些烦恼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净界法师:法华经---【563】什么才叫正念真如?【学员提问 净界法师:法华经---【563】什么才叫正念真如? 【学员提问】打一个譬喻,如果有一天我们哪个学长突然就跑过来问我们说,你有没有正念真如?那这个太抽象了。我们《法华经》有说,直心正念真如。那弟子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正确,请师父慈悲开示。 真如是一个功能性,我们的念头就像是一个平台。假设你起正念的时候,真如就在正念的这个平台上运作;你起妄念,那真如就在妄想的平台上操作。所以说我们要外修因缘,内观真如,就是遇到一些因缘,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这个时候,不随妄转、有觉照的功夫是否就是有在念真如这个意思?那应该就是说,你要念真如,要有这个正念,这个正念就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理作意上去操作这个念头,那也就是在正念真如。是不是这个意思?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净土宗经常会讲一句话,你不知道真如本性,你好好念佛,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很多,对不对?其实你不正念真如,你不要说念佛,你持咒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其实每一个人都在走上真如,但是,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这样懂吗?你说,欸,这个人愚夫愚妇,他好好念佛,他不知道真如,他也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是啊,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你不明白真如,其实你在念佛的时候也是走在真如上面。那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差很多。你不知道,你就会心外求法。 一个乞丐,不管他知不知道,他爸爸就是大富长者。尽管他做一个乞丐,他爸爸是大富长者,但这个父子天伦不能改变,不管他知不知道。就是说,他今天回到他们家打工,他把他爸爸当做外人,跟把这个老板当做他爸爸,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内涵。知道吗? 就是,他知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他本具的,他知不知道他“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知不知道,差很多。因为,你不知道,你就容易仁者心动,你自己心里没底,你看到什么相状你就会怕,很自然的。其实不管你知不知道,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关键是你不能借用它的力量,就是说,真如没有办法加持你。你不知道,它就好像一个电力公司,你插头不插上去,就跟没有一样,是吧?你不跟它感应,你不跟真如感应,那对你就是没有了。 就是说,你不观它,其实它也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就没有,从因缘的角度你就没有,你就是一个孤儿,就是一个流浪汉。当你知道以后,你就再也不是流浪汉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差在这里。 观看视频妙法莲华经(字幕版) 第三十一讲 https://mp.weixin.qq.com/s/BIqR5zYQ9Oh6CEnbj0AaDA
法华经---【563】什么才叫正念真如?【学员提问】打一个譬 法华经---【563】什么才叫正念真如? 【学员提问】打一个譬喻,如果有一天我们哪个学长突然就跑过来问我们说,你有没有正念真如?那这个太抽象了。我们《法华经》有说,直心正念真如。那弟子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正确,请师父慈悲开示。 真如是一个功能性,我们的念头就像是一个平台。假设你起正念的时候,真如就在正念的这个平台上运作;你起妄念,那真如就在妄想的平台上操作。所以说我们要外修因缘,内观真如,就是遇到一些因缘,心常觉照,不随妄转。那这个时候,不随妄转、有觉照的功夫是否就是有在念真如这个意思?那应该就是说,你要念真如,要有这个正念,这个正念就从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理作意上去操作这个念头,那也就是在正念真如。是不是这个意思?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父答疑】净土宗经常会讲一句话,你不知道真如本性,你好好念佛,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很多,对不对?其实你不正念真如,你不要说念佛,你持咒也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其实每一个人都在走上真如,但是,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这样懂吗?你说,欸,这个人愚夫愚妇,他好好念佛,他不知道真如,他也是暗合道妙、潜通佛智。是啊,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你不明白真如,其实你在念佛的时候也是走在真如上面。那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你不知道跟知道差很多。我这样讲,你听得懂吗?差很多。你不知道,你就会心外求法。 一个乞丐,不管他知不知道,他爸爸就是大富长者。尽管他做一个乞丐,他爸爸是大富长者,但这个父子天伦不能改变,不管他知不知道。就是说,他今天回到他们家打工,他把他爸爸当做外人,跟把这个老板当做他爸爸,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内涵。知道吗? 就是,他知不知道真如本性是他本具的,他知不知道他“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知不知道,差很多。因为,你不知道,你就容易仁者心动,你自己心里没底,你看到什么相状你就会怕,很自然的。其实不管你知不知道,真如都没有离开你,但是关键是你不能借用它的力量,就是说,真如没有办法加持你。你不知道,它就好像一个电力公司,你插头不插上去,就跟没有一样,是吧?你不跟它感应,你不跟真如感应,那对你就是没有了。 就是说,你不观它,其实它也没有离开你,但是对你来说就没有,从因缘的角度你就没有,你就是一个孤儿,就是一个流浪汉。当你知道以后,你就再也不是流浪汉了。其实这个地方就是差在这里。 观看视频 妙法莲华经(字幕版) 第三十一讲
净界法师: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未来的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现在凡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的问题;第二个是外在的业力的问题,当然这两个会互相作用。我们讲过,心理创造了业力,业力又牵动了心理。所以这个心跟业,我们一般凡夫纠缠不清,有业力、有心力,这两个就人生无解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处理问题,因为你的心受业力的牵动,业力又受你心力的创造,两个人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开始解决我们的障碍。大智慧的佛陀,他先处理心理问题,他知道业力是无解的,业力这一块先不能碰。因为这个无始劫来的业力,盘根错节已经是说不清楚了,这一块业力是无解了,它积习太久。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去改变外境,这个是错误的,因为你改变不了,错综复杂,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够去改变他的外境,佛陀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圆满。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并不是没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但是他是怎么样?“于佛为法王,以法自在”,他不随外境而转。当心力跟业力,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诸位你要先掌握正确的方向,先处理心理这一块。佛陀告诉我们:你一开始学佛要先听经闻法。 我们在内心当中,从听闻佛法要成就两种善根:一个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观照业果。我们心中要经常存有业果的思想,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心就住在这个业果的思想,这是我们第一个安住处,第一个家,虽然这个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个流浪汉好多了。我们慢慢以这个家为我们生命的目标,以道为住,就是以业果之道为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愿景。你人生没有目标,你就很难有修行的动力。因为我们的修行,来自于一种思想的改造,但是我们的习气已经太重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你很难下定决心去做心灵的改变,所以愿力它是一种改造的动力,我们希望来生是安乐的,这第二个。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先让我们心中产生一个安住力跟引导力,把这两种善根确定下来。当我们的心中有智慧的观照,有一种愿望以后,佛陀开始处理业力的问题,开始施设法门,让我们断恶修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始处理无始的业力。 比方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个就是在处理业力的问题。但是你在处理业力问题之前,你要先建立你内心的善根,就是“发心”跟“正见”这两块。   我们从一种人天乘的修学,从一个流浪汉,至少我们的生命,能得到一个确定,佛陀的保证,至少你不堕恶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车,就是运载我们离开三恶道,而趋向人天,就是所谓的不堕恶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只要开始修学佛法以后,你能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包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如法地操作,你一定不堕恶道,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因为这个业力,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报,当然你必须改变你的思想。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背负了很重的罪业,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生做了什么。但是合理地推论,我们应该都做过很多重大的罪业,现在末法时代还在流转,但是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因为佛陀是大医王。只要在我们生命死亡到来之前,我们如法地吃药,我们起码能够把最重的病,所谓三恶道的病治好。  所以人天乘不保证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证你能够解脱,但起码保证你不堕恶道。它能够让我们的罪业,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已经枯萎,暂时让它沉淀下去,枯萎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未来的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节选自《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未来的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 现在凡夫,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心理的问题;第二个是外在的业力的问题,当然这两个会互相作用。我们讲过,心理创造了业力,业力又牵动了心理。所以这个心跟业,我们一般凡夫纠缠不清,有业力、有心力,这两个就人生无解了!我们已经没办法去处理问题,因为你的心受业力的牵动,业力又受你心力的创造,两个人相辅相成狼狈为奸。   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开始解决我们的障碍。大智慧的佛陀,他先处理心理问题,他知道业力是无解的,业力这一块先不能碰。因为这个无始劫来的业力,盘根错节已经是说不清楚了,这一块业力是无解了,它积习太久。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去改变外境,这个是错误的,因为你改变不了,错综复杂,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够去改变他的外境,佛陀的圆满来自于内心的圆满。我们看佛陀的一生,他并不是没有挫折,佛陀的一生也充满了挫折,但是他是怎么样?“于佛为法王,以法自在”,他不随外境而转。当心力跟业力,纠结在一起的时候,诸位你要先掌握正确的方向,先处理心理这一块。佛陀告诉我们:你一开始学佛要先听经闻法。 我们在内心当中,从听闻佛法要成就两种善根:一个是智慧的善根,第一道善根就是观照业果。我们心中要经常存有业果的思想,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的心就住在这个业果的思想,这是我们第一个安住处,第一个家,虽然这个家不是很大,但是好歹比一个流浪汉好多了。我们慢慢以这个家为我们生命的目标,以道为住,就是以业果之道为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愿景。你人生没有目标,你就很难有修行的动力。因为我们的修行,来自于一种思想的改造,但是我们的习气已经太重了,如果你没有一个愿景来引导你,你很难下定决心去做心灵的改变,所以愿力它是一种改造的动力,我们希望来生是安乐的,这第二个。  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先让我们心中产生一个安住力跟引导力,把这两种善根确定下来。当我们的心中有智慧的观照,有一种愿望以后,佛陀开始处理业力的问题,开始施设法门,让我们断恶修善,所谓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始处理无始的业力。 比方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个就是在处理业力的问题。但是你在处理业力问题之前,你要先建立你内心的善根,就是“发心”跟“正见”这两块。   我们从一种人天乘的修学,从一个流浪汉,至少我们的生命,能得到一个确定,佛陀的保证,至少你不堕恶道。所以五戒十善的第一班车,就是运载我们离开三恶道,而趋向人天,就是所谓的不堕恶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只要开始修学佛法以后,你能如法地操作五戒的方法,包括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如法地操作,你一定不堕恶道,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因为这个业力,你只要不刺激它,它不能得果报,当然你必须改变你的思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背负了很重的罪业,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生做了什么。但是合理地推论,我们应该都做过很多重大的罪业,现在末法时代还在流转,但是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因为佛陀是大医王。只要在我们生命死亡到来之前,我们如法地吃药,我们起码能够把最重的病,所谓三恶道的病治好。 所以人天乘不保证你一定往生,也不保证你能够解脱,但起码保证你不堕恶道。它能够让我们的罪业,没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已经枯萎,暂时让它沉淀下去,枯萎下去。所以不要小看五戒十善,起码它让你未来的生命,达到善得人身,六根具足,这是一个起码的标准。——节选自《佛法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法华经---【561】我们在日常修行中,是否要各花一半时间去修学安住心性,然后修学因缘? 【学员提问】心性很重要,因缘也同等重要,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日常修行中要各花一半时间去修学? 【师父答疑】安住心性,然后修学因缘。我觉得,你如果是一个初学者,要在心性多下功夫,因为它是根本。就是说,心性你一旦没有安住,那我跟你讲实在话,后面成佛之道你很难走,你真的很难走。光是走出过去你就没办法。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从零开始。诸位!什么叫学佛?我们从一念清净心堕入轮回以后,心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业力,无量无边的烦恼,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生死,然后才来学佛的。好了,你现在的心中是到处惹尘埃,才来学佛。那你要佛陀怎么做?你告诉我,你要佛陀怎么做?你这个水,一潭污水,佛陀丢给你五戒十善,所有都被你染污了。所以,你今天不找到一念清净心,你修什么善法都会被你过去的习性所曲解、所误导。佛陀把六度给你,你也把它修成人天乘了。你今天如果不归零,佛陀给你讲无上甚深微妙法,别人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操作起来,来生变生天了。就算佛号给你念,你也念成只有生天而已。你说你怎么怪佛陀呢?你心理素质就这么回事嘛!所以,我们今天不知道怎样把心归零,问题很多。你走不出过去,你就永远活在过去的阴影。你说怎么办?你要佛陀怎么办?你说,欸,我今生学佛,学到最后就生天了。这怎么回事呢?因为你走不出过去,不是法门的问题。诸位!首先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角色,佛陀没办法改变你的思想。你懂吗?佛陀不能够说,哦,不可思议,进入你的内心世界,把你的开关改变一下,你的思想就改变。没有这回事情!佛陀是指导一个方法,让你自己走出你自己的过去。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你自己下功夫。因为今天这个局面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也只能我们自己去收拾。当然,我们不否定佛陀的开示的重要,因为他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个人觉得,安住一念心性是极端重要,因为它影响到你未来的成败,就是你未来走的路是走得快还是走得慢,你是不是成功地摆脱过去的习气。虽然我们不可能马上改变自己,但是你安住一念心性,你今天看人生的角度不一样,你的改变会很快。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你今天去拜忏,你站在我本来就没有业力的角度去拜忏,还是起惭愧心?拜一部八十八佛,别人要拜百千万拜!如果你执着,我就是业障凡夫,我就是时时勤拂拭,我今天擦一点,明天擦一点,那你就很麻烦,你会成钝根人了。同样一部八十八佛,操作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心性很重要,因缘的修证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能力可以的话,你先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在心性下功夫,你绝对值得。你建立一种“从心性看人生”,再回顾你过去,你会很有自信,你会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没有安住心性,你敢讲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敢讲?你不敢讲,这句话你讲不出来。你悟入一念心性,你敢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而且你还敢讲一句话:“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有底气讲出这句话来。虽然我有如梦如幻的业力,但是这个都不是我本来的东西。所以这个地方,我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确有必要在根本上下功夫。虽然你一开始花很多时间,但是我跟你保证你绝对值得。
净界法师: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学员提问】《法华经》讲到称 净界法师: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学员提问】《法华经》讲到称性起修,弟子觉得从知道到做到,所谓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真的很难,因为弟子还是比较喜欢在寂静中修。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师父答疑】《法华经》的借假修真,的确是有寂静修跟历练修。我是觉得这样,这个跟我们的根性、跟我们的年纪都有关系。这个我只是讲原则,其实你最了解你自己。我们讲出一个原则,你们自己去判断,你应该寂静修、是动中修,比例多少。我们讲一个原则。有些人,的确我自己看到,我的同参道友或者我的学生,有些人他是从历练当中进步很快,的确是这样。他越发心,你看他去年跟今年相比,真的进步很多。明白道理以后,有些人的根性,他是越面对复杂的环境越激发他的潜能,的确有这种人。但是有些人,他明白道理以后,他要先保养圣胎,要从寂静里面先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地从空出假,也的确是有这种人。这第一个。第二个,年龄的关系。一般你年纪越大,理论上你要越收心,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待会会讲到净土宗。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我们的熟境界,是吧?虽然你明白心性了,但是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毕竟是熟境界。所以从修净土宗的晚年来说,我们不很鼓励你面对太多复杂的因缘。就是你不能对自己太有把握,你懂吗?你道理懂了,但是你没有证得。所以,到底是寂静修或历练修,第一个要看你的根性。有些人是越到复杂的地方他的潜力越好,他发挥得越好;有些人是越单纯他发挥得越好。这第一个,根性。第二个,年纪。净土宗,越接近死亡的时候越要收心。因为你要带业往生,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今天要沉淀。所以这个地方跟年纪有关系。
法华经---【562】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学员提问】《法 法华经---【562】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学员提问】《法华经》讲到称性起修,弟子觉得从知道到做到,所谓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真的很难,因为弟子还是比较喜欢在寂静中修。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师父答疑】《法华经》的借假修真,的确是有寂静修跟历练修。我是觉得这样,这个跟我们的根性、跟我们的年纪都有关系。这个我只是讲原则,其实你最了解你自己。我们讲出一个原则,你们自己去判断,你应该寂静修、是动中修,比例多少。我们讲一个原则。 有些人,的确我自己看到,我的同参道友或者我的学生,有些人他是从历练当中进步很快,的确是这样。他越发心,你看他去年跟今年相比,真的进步很多。明白道理以后,有些人的根性,他是越面对复杂的环境越激发他的潜能,的确有这种人。但是有些人,他明白道理以后,他要先保养圣胎,要从寂静里面先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地从空出假,也的确是有这种人。这第一个。 第二个,年龄的关系。一般你年纪越大,理论上你要越收心,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待会会讲到净土宗。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我们的熟境界,是吧?虽然你明白心性了,但是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毕竟是熟境界。所以从修净土宗的晚年来说,我们不很鼓励你面对太多复杂的因缘。就是你不能对自己太有把握,你懂吗?你道理懂了,但是你没有证得。 所以,到底是寂静修或历练修,第一个要看你的根性。有些人是越到复杂的地方他的潜力越好,他发挥得越好;有些人是越单纯他发挥得越好。这第一个,根性。第二个,年纪。净土宗,越接近死亡的时候越要收心。因为你要带业往生,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今天要沉淀。所以这个地方跟年纪有关系。
法华经---【562】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学员提问】《法 法华经---【562】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学员提问】《法华经》讲到称性起修,弟子觉得从知道到做到,所谓从空出假、借假修真,真的很难,因为弟子还是比较喜欢在寂静中修。寂静和历练需如何取舍? 【师父答疑】《法华经》的借假修真,的确是有寂静修跟历练修。我是觉得这样,这个跟我们的根性、跟我们的年纪都有关系。这个我只是讲原则,其实你最了解你自己。我们讲出一个原则,你们自己去判断,你应该寂静修、是动中修,比例多少。我们讲一个原则。有些人,的确我自己看到,我的同参道友或者我的学生,有些人他是从历练当中进步很快,的确是这样。他越发心,你看他去年跟今年相比,真的进步很多。明白道理以后,有些人的根性,他是越面对复杂的环境越激发他的潜能,的确有这种人。但是有些人,他明白道理以后,他要先保养圣胎,要从寂静里面先站稳脚跟,然后再慢慢地从空出假,也的确是有这种人。这第一个。第二个,年龄的关系。一般你年纪越大,理论上你要越收心,尤其是净土宗。我们待会会讲到净土宗。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我们的熟境界,是吧?虽然你明白心性了,但是理可顿悟、事需渐修,毕竟是熟境界。所以从修净土宗的晚年来说,我们不很鼓励你面对太多复杂的因缘。就是你不能对自己太有把握,你懂吗?你道理懂了,但是你没有证得。所以,到底是寂静修或历练修,第一个要看你的根性。有些人是越到复杂的地方他的潜力越好,他发挥得越好;有些人是越单纯他发挥得越好。这第一个,根性。第二个,年纪。净土宗,越接近死亡的时候越要收心。因为你要带业往生,娑婆世界的因缘你今天要沉淀。所以这个地方跟年纪有关系。
看经要能解意,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便是被经转(广钦老和尚) 有时间就看点经书,看经是要了解,知道要怎么修,不是看了以后去讲说。有些人看经和社会人一样,心没有寄托,所以很多是愈念愈糟。要把握时间不空过,可看经书、念佛、拜佛、静坐、诵经等。 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是否做到,心生分别,徒增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则批评别人,自己岂不是也与他同类?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查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 自以为是,从文字般若上去学佛,而不身体力行的人,终究会为文字所缚,心不得解脱。 师父的开示要多看,把正念的种子种下去,现在还不晓得,以后如果碰到事情,这正念自然会出来,自己就有主,就不会走错路。 听师父开示,自己要回光返照,不要辩驳说:「我没这样,我是那样啦!……」没这样?心如果动起来,那可不是没这样!现在在师父面前什么都没有,一出去,可什么都有了,马上又被外境抓去,恶的种子又跑出来了。 师父今天跟你们讲彻底一点,大家累世带来的坏种子太多,一不注意,坏念头就跑来乱,很危险,如果不修行,猪窝、狗窝还有我们的份。 听开示不是听得多不多,而是听得进、听不进,听得进也要会应用。自己会去觉悟到的,是有根基的,如果没有根基的,很多烦恼。会听的,开示才有用,如不会听的,开示也没有用。
【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大恩上师慈悲开示 依发心的本体来分,可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一、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中,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的差别,是指缘“果”或缘“因”而立下誓言。简单来说,愿菩提心,是“发愿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要安置一切众生得到佛果, 是缘“果”而立誓。行菩提心,是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不仅心里发誓,还实践六度万行,累积成佛的因,是在“因”上立誓与行动。佛经把这二种发心,比喻为“想要做事”和“正在做事”的人。譬如,你们在下班后,想要到佛堂听闻佛法、作义工,帮忙一些法务。这种“想”行善,想利益人的念头,就是一种“愿”。如果发愿希望所有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具备了以悲心缘有情,和以智慧缘菩提佛果这两点,叫做“愿菩提心”。当你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不只是“想”来上课、帮助法务,而且开始收拾东西,去吃晚餐,动身来道场上课、作义工,不管是骑车、开车、搭巴士、走路而来,这不止于“愿”,还将愿力化成实际行动在进行。同样的,如果为了利益众生,圆满佛果发愿,实际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就是“行菩提心”。愿菩提心的学处,是观修自他相等、观修自他相换、观修爱他甚己,这三种观修就是三种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世俗菩提心是有二元分别的发心,也就是有“慈悲者”和“被慈悲者”分别的发心。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以及见道以上的菩萨在出定时的发心,都是世俗菩提心。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分别念已经融于法界的智慧,是出世间的智慧。这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入定时的境界,以及佛的状态。从胜义菩提心中,空性智慧和无缘大悲自然流露,了悟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因此无需刻意,会自发地利益一切众生。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仪轨。我们在资粮道和加行道上,依靠世俗菩提心,透过闻思,长期不断修行。当达到“见道”时,已经证悟空性,见到诸法实相,这时是胜义菩提心。也就是说,胜义菩提心,不依赖于仪轨,必须依靠修行和大信心,才能证悟。胜义的空性实相,无法用言语文字清楚表达。我们以前跟着上师学习时,有一次,上师讲解龙树菩萨《中观论》,有一位年纪比我们大很多的师兄,整堂课中,书本没有翻动一页。下课后,他在外面一直叹气,我就过去问他:“阿贾叔,你为什么叹气啊?”他就说:“唉!佛菩萨怎么那么会折磨人呀?怎么‘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也不是,世上还有这样的道理吗?佛菩萨应该讲清楚一点,是这个就是这个,不是这个就不是这个嘛!”因为讲的是般若空性,但他无法理解,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厚厚好几大叠、几大函的书都讲不完?已经讲了几十年了,还在讲?他觉得不可思议。胜义智慧,佛也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必须靠个人真实的修行,才能体会。龙树菩萨说过:“要说此为何?佛舌亦难言。”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于没有经验的人,真的无法说清楚, 并不是佛陀故意要这样解释。
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心做人不要在这个世间计较什么事情了,唯一勤 利益众生的无上菩提心 做人不要在这个世间计较什么事情了,唯一勤行利益众生。 赶快、赶快去忙,不分有钱没钱。这个跟钱没有关系,就是没钱更要修福报啊。多布施水、多布施米、多布施爱,但这个水跟米请你加入一个爱就好了。一个悲心念什么都没关系,走到哪里,黄金呢,布施。 所以我们的修行里面这个里面各种的咒语,他就可以变各种的形式去利益众生。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你布施百千万亿黄金,去造佛像啊,去做世间的善事,还不如以一颗米用悲心布施,用悲心。 这个悲心是什么? 一般人布施很多钱,我为人做事,那蚂蚁我不管他,杀掉。那就不叫悲心,那是个善心。悲心是符合了众生平等,众生平等。而且这一只蚂蚁也是做过我的父母,这个叫悲心,了解吗? 用悲心布施一颗米给饥饿者,超过百千万亿布施百年的功德。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我为什么一直讲菩提心,一个觉悟的了解万法,了解众生皆我父母,了解所有众生皆有佛性,而愿为他们而成就的无上心,叫无上菩提心。简单的说,佛陀的心,觉悟者的心。 各位我这么说,希望各位从今天开始,一心念佛,一心,只有一条路。人生是一条单行道,不能够离开无上菩提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去承担众生苦,去老、去病、去死。身体可以死掉,身体可以死掉,人可以被侮辱,但是无上菩提心不能死掉,一秒钟都不行。 慈悲心是我们的呼吸,菩提心是我们的生命。 就像医院的病人,你把他的呼吸管子插掉他就死了。离开慈悲心,离开菩提心,生命没有存在的意义。 2020.03.21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By5wJUxpe-XHnRNWshVMHA&urlrefer=532dfc7ae9c2a3cc44589013e687dde7 直播开示第46分钟开始
海涛法师:如何超度情债债主首先你要跟他忏悔!情债债主就是假设 海涛法师:如何超度情债债主 首先你要跟他忏悔! 情债债主就是假设你今天抛弃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让对方痛苦,那是前世。但是现在你做人,他(她)做鬼,所以他(她)找你。他(她)会破坏你的感情,所以你要把他(她)当作上辈子你把他(她)抛弃了。 还有一种更可怕,这些情债债主还带着小孩,古时候她替你怀孕的,你把她抛弃,她投河自杀,小孩也死,这个很难缠呢,这个很难超度的!是因为我曾经超度这个,对方还附在另一个人身上说:“除非他永远不去看别的女人,不然我不原谅他”。你说他答应不答应?你还是要答应哦!只要先把她超度了去净土了,她就不计较。以她现在的嗔恨她当然计较,所以你说好,我真心地发愿,然后我超度她,让她快乐,给她功德。等她生天了,去净土了,就没问题。 所以各位不要制造情债债主! 过去有的,我们忏悔。 不要再制造新的情债债主! 如果你去欺骗女人了,玩弄别人感情了,破坏别人家庭了,不管男人女人呢,都一直在制造情债债主。那你现在起了邪淫跟造情债债主的恶业,过去世的就会来找你报仇。你过去世伤害我,你现在还伤害别人,就会恶性循环。这样了解吗?所以有情债债主的人婚姻一定不好,感情一定不顺利,因为中间就有好几个在破坏呀,无形的。 2020.04.14日 直播开示第80分钟开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HnxCMyaxVLOocoyGqBThBwhttps%3A%2F%2Fmp.weixin.qq.com%2Fs%2FHnxCMyaxVLOocoyGqBThBw&urlrefer=30710ad5eee562d68239f6e3fcf4b0d7
不要在那些人天福报上去浪费自己的光阴!(大安法师)好,下面请 不要在那些人天福报上去浪费自己的光阴!(大安法师) 好,下面请看第四十七段:宜问脱轮回之法。 你应该要问一个大的问题:怎么了脱轮回之苦——这个方法。 这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当时有人在临坛,他问菩萨。问什么呢?问终身。 终身就是问自己的命运:我的命怎么样呀,有不有财呀,活多长寿命啦,等等这些。问这个,这叫祸福吉凶。 觉明菩萨针对这个人说:“你要问终身的命运吗?我这里可没有断终身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无量劫修行,不曾学到这件事情。” 意思就是说,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是要解决人生当中最终极的问题:了脱生死轮回之苦,成就自性本具的佛性。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大事。 现在一般的人,由于这种世间的心很重,看不破世间命运的好坏都是梦幻泡影。这就是愚痴,所以他必然就喜欢问这些命运的情况。 所以你看佛门里面——寺院,为什么抽签算卦那么多人非常热衷——是最跑火的地方。那有的寺院呢,也用这个来谋取寺院的利益,甚至还故意串通。现在有些地方的旅游团队跟这些所谓的旅游寺院,就搞成了一个商业链。 商业链呢,就是带了一个旅游团队来,故意到一个寺院。有一个大师在那儿,或者上师,这个上师就在那里给他算一算,弄一弄,说说他的终身命运。说完了之后,旁边的那个导游就说:“哎呀,说得很好呀——大师今天说的,你们也做点功德吧。”人家不好意思就做功德了,或者几百块,甚至几千块。 甚至他们串起来:实际这个所谓的大师他也并没有宿命通什么,也算不准;那个导游呢,就会把这些游客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身体情况,先提前告诉这个所谓的大师。 “大师”了解这个信息,跟那些人讲,讲来讲去还讲得是那么回事,好像是真的似的。搞得人家就更相信,都掏钱。现在把这个都搞成一个商业链了。 这个事情搞了这么多年,但还是生意很跑火。这就是由于一般的人都很愚痴,他喜欢问这些东西。 实际上在佛法——正法里面,算卦呀,算命啦,抽签啦,这些都属于邪命了——五种邪命之一,是不许可的,是犯戒的行为,不能用这个去谋财的。 所以你看觉明妙行菩萨在这里就很直截了当说:“你问这个东西是太愚痴了,终身也不过如此嘛!你问它有什么利益呢?” 你活一百岁跟你活七十岁又有什么差别呢?你财富的多少,最终临死你一点都带不走。 再加上人一生的命运——确实是有命运——这就好像看电影一样的,一幕一幕下去,既然它会这么演过来,你提前知道它的结局又有什么意思呢?你就顺着它的过嘛。 但是你要关心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菩萨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你的头发快白了,脸面上的皱纹多了,身子骨也软了,死亡——无常,很快就要到了。你就到阎罗大王面前,接受阎罗王的审判。” 阎罗王旁边有一个业镜,那个业镜一照,你一生行为造作——善恶业,乃至举心动念,都在业镜里面照得一清二楚。 这时候面对你一生的行为——你造业这么多,阎罗王就得把桌子一拍:你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那样。你怎么辩解? “怎么用一言半语来辩解?在这样的恶业面前,你怎么避免下地狱遭受苦刑——那种披枷带锁的结局?”菩萨讲这个是非常严峻的。 你不问问:你身上的恶业这么多,即将要到地狱里面去,你怎么避免下地狱的果报?你不问问这个,还问你能活多长寿命,有多少钱,“我一年一年的八字流年怎么排”。你问这些干嘛?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去问问? 这就向我们点示我们生命当中的终极关怀,直指生命的大事:了生脱死——轮回之大事。不要在那些人天福报、这些小枝节上去浪费自己的光阴。因为那些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一个接一个梦——梦幻泡影的事情。好也罢,坏也罢,都是假的。为什么不关心真实的事情? 那这里跟前面一起来看,这个菩萨处处指点要把道念生起来。 道念生起来,他马上行为就不一样了,就不再像原来因循苟且去过日子了,就得要奋发起来,在道业上专注他余下的生命了。 莲池大师在他的《竹窗随笔》里面写了一个他同时代的故事,叫“今日方闲”。 说杭州有一个中年人,他脸上长了一点麻子,姓鲁,大家就叫他鲁麻子。可能青年、中年都忙于事业。等到中年一天,他把子女都集中起来了,说:“我现在世间的事情都做完了。这个女儿嫁出去了,儿子娶亲结婚了,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们也都可以自立了,那我现在要求闲。” “吾将求闲”。他怎么求闲呢?他有一个特别的做法,叫子女把棺材打好,把这个丧事——就是死亡的丧事——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准备好,就在那一天出殡,让子女都披麻戴孝引着这个棺材,自己在后面坐着轿子:就是让子女做一个把自己送殡的场面。 他在西湖做了一个别墅,然后他全家人把他棺材送过去。他把棺材放在别墅的庭院中间,就跟子女说:“好,就算你们出殡把我送到这里了。你们都回家了,我再也不回家了。你们也不要过来了,就当我死了。” 在门口写了四个字:今日方闲。带着棺材在那里开始修行,一辈子再也不回家,不到城里去。 这就是他生死心切。真的要办成这个事情就得要动真格的,要在心理上跟家人、跟亲属都划清:今日方闲,我再也不管世间任何事情了,就是修行。 由这件事情,莲池大师非常感慨,发了一个议论——他主要是对出家人发的。“出家者,本闲也”,本来是很闲旷的。但是看看呢,反而出了家还这么劳形苦志,还这样奔走名利——每天忙得不得了。 每天忙于名利而不知道休息;你对比一下,人家一个居士——中年人,都“今日方闲”。你一个出家人天天去忙于名利,还忙得团团转,那你可能在你的寮房要写四个字:今日方忙。那不是今日方闲了——今日方忙,忙忙叨叨。 这些都要我们引起警觉,我们一定时时关心生死之大事,世间名闻利养的心要把它放下。 虽然有些弘法度生的事情,也不要执着,随分随缘地去做。还要更多地关注自己净业——能否往生之大事,身、口、意三业都要念兹在兹——这个大事。 在我们内心,把世间的念头要逐步地洗涤干净。这样才能冲破三界六道长久轮回的铁网,蒙佛慈力加持,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最要明白、最要办的一件大事。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讲记) [图片]
《妙法莲华经》第一堂课时间及直播网址《妙法莲华经》上净下界法 《妙法莲华经》第一堂课时间及直播网址 《妙法莲华经》上净下界法师宣讲 第一堂课时间7月29日 周三 19:30-21:30 网络直播链接 http://live.luhuijun.com/hls/index.html(网址有误,更正见底下留言) 网址每堂课前10分钟才会开放,大约延后20秒才能看到画面。观看直播时,如遇网络拥堵不畅,学员可于第二天登录下载音频文件学习。非学员可于一星期后于官网下载区或者师父微信平台(sjxjfs 昵称:净界和尚)观看。 法華經講表下集 第四期補充講表 敬致各位学长 阿弥陀佛!《妙法莲华经》即将开学,自2020年7月29日起至2020年10月7日止。1.主讲人:上净下界和尚2.音讯时间:课程音讯于每周一、四(台湾时间)放置官网。3.上课教材:《妙法莲华经》下集、补充讲表第四期、课程时间表(电子档)。 注: ◎若想学习《法华经》,但还没有注册,请您先注册妙法莲心学院网站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mflx.org&urlrefer=ce75f8fb60207d35d447029c04509d04 学员。(网络班注册与学习指南点击此处) ◎第三届网络班第二学期因导师上净下界和尚宣讲《妙法莲华经》故中级及初级班停课至 2020 年 11 月 03 日再恢复上课。 ◎师父上人的《法华经》是独立的课程,为期五年,从2017年开讲至2021年圆满,每年有约40天的讲授时间。1-32集是2017年的内容,33-70是2018年的内容,71-106为2019的内容。需要复习以往课程请至:本平台菜单栏>大乘要义>法华篇。◎未报过法华课程初级班学长需选课以后才可以线上学习《法华经》。(注册学员2020年《妙法莲华经》选课点击此处) ◎已经报过《法华经》的学长,这次无需选课,直接进入系统课程列表即可。 ◎法华经第三期考试成绩已录入,请至妙法莲心学院查询。(查询方法点击此处) ◎所有课程考勤、上课、考试及分数都在妙法莲心学院网站www.mflx.org查询,净土教观学苑官网不再承担网络教学功能。 专此 顺颂法安净土教观学苑谨启
 缁门崇行录浅述|看病如己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  缁门崇行录浅述|看病如己 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病在己。旦夕问候,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天稍寒,抚其背曰:‘衣不单乎?’或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乃至命终者,不问彼有无,常住以礼津送。   赞曰:‘经称八种福因,看病第一,岂不以衲子无家,孤单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悯!作僧坊主,而病不于我调,死不于我殡,岂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以高庵为法。’ 【译文】   宋朝南康军云居寺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寺,一听到有出家人病重,被移到延寿堂(又名涅槃堂、无常院、如意寮等,为病僧入灭之处也),就叹息不已,好像是自己生病一样。早晚去问候他们,亲自料理饮食,煎煮药物。药物都自己先尝尝看,没有毒性或副作用,才安心地拿给病人服用。天气稍冷了,就关心地抚他的背,说:‘衣服是不是穿得太少了?’天气热了,就察看他的脸色,问:‘是否太热了?’甚至命终圆寂的,不管他有钱没钱,常住(僧是流动的,道场是永久的,所以叫常住)都照礼数津贴送终。   赞道:‘梵网经上说八种福田(天台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阇梨(受戒时教授威仪之阿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此中佛与圣人及僧为敬田,和尚、阇梨、父母为恩田,病人为悲田。若人向此八种人能恭敬供养,慈愍惠施,则能生无量之福果,故曰福田),其中照顾病人为福田中第一大福田。良以出家人没有固定的家,独自游化五湖四海——即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无依无靠,一旦患病痛苦,实在非常可怜而值得同情的啊!当僧众中住持的人,如有出家人生病了,不去照顾他,圆寂了,不办理他的丧事,岂是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所应有的态度吗?凡是当住持的人,应效法高庵禅师的德行和作风。’(吴锦煌居士白话浅述)
缁门崇行录浅述|看病如己莲池大师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 缁门崇行录浅述|看病如己 莲池大师 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病在己。旦夕问候,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天稍寒,抚其背曰:‘衣不单乎?’或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乃至命终者,不问彼有无,常住以礼津送。   赞曰:‘经称八种福因,看病第一,岂不以衲子无家,孤单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悯!作僧坊主,而病不于我调,死不于我殡,岂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以高庵为法。’  【译文】   宋朝南康军云居寺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寺,一听到有出家人病重,被移到延寿堂(又名涅槃堂、无常院、如意寮等,为病僧入灭之处也),就叹息不已,好像是自己生病一样。早晚去问候他们,亲自料理饮食,煎煮药物。药物都自己先尝尝看,没有毒性或副作用,才安心地拿给病人服用。天气稍冷了,就关心地抚他的背,说:‘衣服是不是穿得太少了?’天气热了,就察看他的脸色,问:‘是否太热了?’甚至命终圆寂的,不管他有钱没钱,常住(僧是流动的,道场是永久的,所以叫常住)都照礼数津贴送终。   赞道:‘梵网经上说八种福田(天台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阇梨(受戒时教授威仪之阿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此中佛与圣人及僧为敬田,和尚、阇梨、父母为恩田,病人为悲田。若人向此八种人能恭敬供养,慈愍惠施,则能生无量之福果,故曰福田),其中照顾病人为福田中第一大福田。良以出家人没有固定的家,独自游化五湖四海——即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无依无靠,一旦患病痛苦,实在非常可怜而值得同情的啊!当僧众中住持的人,如有出家人生病了,不去照顾他,圆寂了,不办理他的丧事,岂是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所应有的态度吗?凡是当住持的人,应效法高庵禅师的德行和作风。’(吴锦煌居士白话浅述)
简单施食仪轨与施食功德——海涛法师 佛在经上说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童男、童女及诸人天都可以施食的,没有所谓的只有出家人才能施食的说法。施食请准备干净的杯子或其他容器用七粒以上的米饭(生米、面条也行)加满清水(或者牛奶也行)。 简单施食仪轨: 一、普召请真言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本尊释迦牟尼如来、南无安住大地菩萨众、南无一切龙天善神,愿以威神加哀护助。我今召请十方剎土,尽虚空界,一切六趣,饿鬼有情类,以三宝威神力故,悉至我所。 南nan 无mo 部bu 部bu 帝di 唎li 伽qie 哩li 哆duo 哩li 怛dan 哆ta 哦ye 哆duo 耶ye(咒语七遍) 二、解怨结真言(三遍) 唵ong 三san 陀tuo 啰la 伽qie 陀tuo 娑sa 婆po 诃he 三、开咽喉真言(七遍) 唵ong 步bu 步bu 底di 哩li 伽qie 哆duo 哩li 怛dan 哆ta 哦ye 哆duo 耶ye (诵此神咒满七遍,观想诸鬼等以此咒力,咽喉通息,猛火息灭,无復痛恼,身心泰然。) 四、变食真言(七遍) 南nan 无mo 萨sa 缚wa 怛dan 他ta 哦ye 哆duo 缚wa 噜lu 枳zhi 帝di 唵ong 三san 跋ba 啰la 三san 跋ba 啰la 吽hong (诵神咒七遍,观想许多食充塞虚空,周遍法界,是时十方一切饿鬼,以陀罗尼威德力故,皆得食喫,亦不变化作脓血,亦无遮禁,自恣啖食,充足饱满,灭饥汤火,身体安乐,无诸痛恼。) 五、甘露水真言(七遍) 南nan 无mo 苏su 噜lu 婆po 耶ye 怛dan 他ta 哦ye 哆duo 耶ye 怛dan 侄zhi 他ta 唵ong 苏su 噜lu 苏su 噜lu 钵bo 啰la 苏su 噜lu 钵bo 啰la 苏su 噜lu 娑sa 婆po 诃he (观想此水咒力加持,清净湛然,周遍法界,令诸饿鬼咽喉自开,法界众生一时皆得甘露饮食,诸鬼神等充足饱满,欢喜无量。) 六、念七佛如来名 (三遍) 南无多宝如来 南无宝胜如来 南无妙色身如来 南无广博身如来 南无离怖畏如来 南无甘露王如来 南无阿弥陀如来 (多宝如来能破一切诸鬼,多生已来,悭吝恶业,即得福德圆满。妙色身如来能破诸鬼丑陋恶形,即得色相具足。广博身如来能令诸鬼咽喉宽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饱。离怖畏如来能令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灭,离饿鬼趣。) 七、普供养真言(三遍) 唵ong 哦ye 哦ye 曩nang 三san 婆po 缚wa 伐fa 日ri 啰la 斛hong 八、三昧耶戒真言(三遍) 唵ong 三san 昧mei 耶ye 薩sa 埵duo 鑁wan 九、施无遮食真言(分为早中晚) 如果你是早上施食的念: 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唵ong 度du 利li 益yi 莎suo 诃he (咒语七遍) 如果你是中午施食的念: 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唵ong 穆mu 帝di 莎suo 诃he (咒语七遍) 如果你是下午和晚上施食的念: 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ong 穆mu 帝di 陵ling 莎suo 诃he (咒语七遍) 十、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群生,施者受者皆共成佛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简单施食仪轨完) 可以在家念完之后把杯子里面的食物和水倒在外面比较干净的地上或者无人的阴凉角落或树下(桃树、石榴树、柳树除外),另外住在高楼不方便下楼的,可以从阳台洒下去(记得先看楼下以免洒到人),如果楼下环境也不允许,可以拿一个大的盘子放在阳台上,放置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60厘米.然后洒在里面,待下次施食时,再重新清洗下盘子。
寄钱会少,寄话会多,都是这样。慧律法师坛经讲解摘记 你今天讲话态度诚恳,这才是真的。外行(xing)于礼就是说,你对人非常地诚恳,没有虚伪。这个礼就是直心,非常地直,很诚去透达本性,透过我们的本性,外在现出很慈悲的相,不与众生计较,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我教诸位一个办法,你听我的话,我告诉你,假使你现在活得很痛苦时,你看到那个人很讨厌,或是说你目前来说,我今天告诉你,你今天回去马上就很好过。假使说你今天四周围的人,包括你先生,你公公,你婆婆,或者是包括你太太也好,任何人都好。你现在:或是今天来时刚好又阻碍你,或是过去有一段恩怨,你现在听我的话,你现在回去,你永远沉默。第一点你先学这样,第二点,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若是有因缘来找你,你就对他很好。你不要抱怨,你也不要抱怨给别人听。因为抱怨会传话出去,你抱怨给别人听,别人又把话传过去给对方,他就会误解你的意思。你只要默然,学这一门沉默,你也不要抱怨,也都不要对别人诉苦,你跟这个仇人保持一点距离,你对他非常好,我告诉你,他撑不了多久,再过一年你看他如何,两年后你的日子很好过,他的日子也很好过。你不要牢骚,你不要抱怨,你都不要埋怨,就当做他再成就我们,你先学这样,不得了!看你要从何烦恼起?我们得烦恼是从何处来的呢?一直气愤,一直不满,摆不平。人家都讲,不平则鸣啊,你不平就会呱呱叫。鸣,心里不平,他就会呱呱叫啊,就会牢骚、抱怨,而我们人又很会传话,话一乱传,他的误会就愈来愈深,就是因为乱传话。寄钱会少,寄话会多,都是这样。因此第一个所要涵养的,这张嘴要保持沉默,不牢骚、不抱怨,众生想做什么都不要紧,我永远保持这样,他误会你也没有关系,你就是对他很好,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感化他。若是遇到不能感化的众生,那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至少你能够活得没有烦恼,我没有对不起你,你再怎么牢骚抱怨都与我没有关系,那是你的修养不好,不是我的问题,我对待你这样,已经非常有良心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但是众生就没有办法。所以说,如果能够体谅众生的,叫做佛菩萨。而众生就是一直不能体谅对方,一直抱怨,那就叫做凡夫。所以你跟人家争,你不如人家,人家跟你争,他不如我们。你要记得师父这句话,他跟我争,他不如我,你小事情跟人家争,你不如人家,非常简单!所以你跟众生在斗争那些小事情,那你也是凡夫啊,你说他不好,你跟他也差不多。他一来你就一往,这样岂不是化友为敌了?这样就变成敌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会好过呢?我告诉诸位,所以我现在都用一招 ,很厉害!我知道那个人在背后批评我,我就跟他保持一个距离,我还是对他很好。经过三个月,五个月,一年,我都当做不知道,其实我完全知道,我都当做不知道,完全没有听到,看你想怎么样,你若是不改,那是你的烦恼,不是我的。我没有对不起你,没有话讲,日子很好过,你用我的方法试试看,你跟他保持一个距离,那一种人,你就是不要接近他,一接近我们就会起烦恼,不要接近他,我还是对你很好,我们也不要牢骚抱怨,不要讲话传来传去,这样就没有第二句话,你试试看,虽然你没有明心见性,你若是用师父的办法,我告诉你,你每天都会很轻松,你不管他要说什么,你要记得!就算把话传遍每一个人,或是全忖都知道,都对你不满,你也没有关系,你若是有这种修养,你就入道了,与道相应。师父教你们的方法,拿来用看看,真的很管用。可是有些人会说什么呢?但对方正是我的婆婆呀,那么很简单,你该侍奉她的就要打理好,她若是会牢骚、抱怨,她有权利牢骚、抱怨,你有权利不要听,你要记得师父的话,你刚好是人家媳妇,你怎么做,婆婆都不满。她有权利一直唠叨,你有权利不要听,你唠叨你的,对不对?但是你不要去左邻右舍诉苦,你去向左邻右舍诉苦,她又跑去告诉你婆婆,你反而是死路一条,会更凄惨。你愈牢骚抱怨,你会愈凄惨,事情就会愈严重!忍耐。佛祖在看,人在做,天在看,你在做,佛祖在看,看得很清楚。临命终时,我们是要往生的,我们不要跟他们计较,是不是?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慧律法师维摩经讲记——摘录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   佛法跟药相同,药能治身病,佛法能治我们的心病。   有的人问:请问师父!其它宗教,包括一贯道,都是劝人为善,为什么佛教对他们的看法不同?   我就举个例子告诉他,我说:正统的佛教,就像有正字标记,有注册的药,一贯道看起来不是佛教、不是基督教、不是天主教,都不是。又像佛教、又像药,模仿,同样是药,你若吃正统佛教的,就是说你接受正统的正法,你的菩提心会一直增长,你的正知正见会增长,到最后你会成佛,就表示你有经过正统的医师指导,你的病一定会好!模仿的药吃了也会好,头痛,吃这颗药马上好,比如说,人若空虚,听到一贯道的道理,也很有道理,都是劝人为善,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听、听、听..,他的知见错误,也讲《金刚经》、也讲《心经》、也讲《六祖坛经》,不过,他的知见错误,开始残留在体内有毒素,吃这个药、吃那个药,头痛好了,虽是没错,但是,留在体内却有毒素,毒素就是一直灌输你错误的知见,你还认为他对,到后来就开始诽谤三宝,所以,模仿的药有后遗症,他不能成佛做祖,不能究竟的解脱,但是,以他而言,如果已经入好几十年,无法改变,他肯定自己的看法是正确。   所以,法,法就像药一般,法是以知见为主,若亲近一个恶知识,他对你讲的知见错误,你也认为他是正法,那就麻烦了。所以说,善疗众病,就是诸佛菩萨所讲的都是正知正见的法,他能够治疗心病,治贪、瞋、痴的病。   【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你得到什么病,他就给你什么药,让你好好服,服这个药。
为什么这些灾难你都没有?这就是你修行的效果!文:梦参长老修行 为什么这些灾难你都没有?这就是你修行的效果! 文:梦参长老修行有没有效果呢?不修行没效果,修行绝对有效果,起码你的烦恼渐渐轻,你的智慧逐渐增长。好多人虽然他没有早念、晚念,但是皈依佛了,经常地听课,经常地薰习,经常磕头拜忏,渐渐感觉到过去发脾气,心里很急,居然不发脾气了,逐渐地就转化了。或者跟工友、或者跟职员们,经常的发脾气,责备人家,但是他学了佛之后,渐渐能心平气和跟人家说,再不发脾气了。所以我到他们公司去,他们职员说:“老师父!我们都要皈依你。”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的董事长不跟我们发脾气了。”这叫效果,因为他一个人来影响他们的公司差不多上百人,一层一层的很多职员,如果董事长不发脾气,能转变了,别人认为:“像他这样个性的人,居然也能转化过来,佛法的力量还是很大的。”所以一定有效果。我们现在就有七八十位道友,如果我们大家都学得很好,这七八十个人放出来的光辉,放出的光明,你周围的六亲眷属,乃至你公司的职员,同参道友,你所认识的人,他一看,“这个人变化这么大啊,现在这么好啊。” 以前看你的眼睛瞪多大,嘴巴一说话,眼睛一鼓,很吓人的;现在看你,像菩萨了,一看到你,就很喜欢。你给人家一个喜欢的相了,这叫效果。因为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受了皈依,就依止三宝了,依靠三宝了。三宝有一种威力,在你的身上发生作用。这种威力不是人见了就害怕,而是有感人的力量。或许本来对你很不好,现在他看你,他不敢不好了,“人家这么好的人,我为什么对人家不好?”他看你的相貌,不是说你长得漂亮或长得丑,或者你会化妆,这完全没用的。我们知道道安律师的历史,他长得最丑,但是谁见到他就是恭敬得不得了。像智者大师,以前有一位将军,他在战场上统兵百万,到了智者大师那屋子去,他吓得混身是汗。他出来说:“为什么?百万军众,我从来不怕,怎么一个老和尚在那边静坐,我吓得这个样子!”他不知道,那些护法神的威力。这些都是我们所不能见到的,这叫依止三宝的威力。你所有的苦难就渐渐消除了,消除你这些无形无相的苦难,你自己并不知道,然后你会很平安的。 还有一位道友问我:“师父!我信佛将近二十五年,现在感觉什么都没有。”我说:“你想有什么呢?”“起码有些感应嘛,让我财富能够再大一点,我的房子小了一点,让我对于我的公司再没什么障碍。”我说:“你现在还有挂碍吗?”“有啊!还怕它赔啊。”我说:“佛菩萨已经加持你很多了。”他说:“没有啊!”我说:“这些年来,你害病没有?”“没有,确实没有。”“你太太生病没有?”“也没有。”“家宅平安否?”“还算平安。”我说:“你的儿子读大学,给你惹麻烦没有?”“还没有,小孩都还听话。”他有四个孩子。我说:“这不是加持你啊!你看看人家儿子,让家里父母操好大的心啊。”就他隔壁的邻居,也是他公司的成员,我说:“他一年轻就害病,光医药费去了好多。你不害病,你不是得到了吗?”他说:“那是因为我身体好啊!”我说:“那不见得,他身体不好,没害病的时候身体好,害了病了就身体不好了。”人要知福,要报佛恩。现在这种经济不景气之下,你的公司收入一年的盈余都是十分之二,就是十成得二成利,他已经得五成,哪有这种事。 现在这个时代不是那个时代了,买股票有时候买十成得十成的,翻一翻的也有,但是也有跌的时候,跌的时候你要跳楼了,你不也什么都没有了。有时候,我们往往误解这个效果。你只要正心诚意的信念不退,你感觉平安,现在就是福。现在社会灾难好多,你能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正常生活,很不容易了。你如果皈依三宝至诚念,在佛经上说,可以能免八苦。远离亡难,不会抓你关监牢,无缘无故的这些难都没有。兵难、贼难、监狱难,风灾、火灾、水灾,这些灾难你都没有,这就是你皈依三宝的功德,能使你得到这些好处。同样的灾难,别人有了,在你身上没有,乃至于中毒了。好比我们这一个桌子吃饭的,别人都中毒了,你没有。那怪了!因为你吃了一种别的东西,恰恰对着那个毒,好像菩萨安排似的。其实不是的,是你自己的因缘。这些事,我也知道一两件。还有非人之祸。非人,就不是人道的,就是大力鬼神,他会降灾害给你,或者要报复你,或者你对他不敬了。是因为现在你的信愿之心坚定诚恳,自己身体健康,家宅平安,你的财富虽然没有增加好多,却也没失掉。
《维摩诘经》中八位大菩萨 《维摩诘经》一开头就讲了,当时有32000位菩萨和佛陀在一起,这些菩萨都很不得了,他们大部分是从十方世界来的,我们娑婆世界没有几位。《维摩诘经》中对这些大菩萨,只举出有代表性的菩萨们,不可能全举;因为全举的话,以这部经的篇幅就只能书写他们的名号了;所以只举出主要的几位,可是其他的31900多位,其实也都是在十方法界中很有名的,只是经中排列不下,就略过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经中举出的其中八位大菩萨吧,从中可以看出菩萨真的不可思议,菩萨道也多么不可思议,实在太殊胜了。   一、光相菩萨。   光相菩萨是说他证实诸法的相貌以后心得转依,转依之后发起心光。人的色身有光,但是那个光不值得羡慕,因为所有众生都有光;但是心的光不一样,心的光显现出来的时候,一般的仪器无法测量,只有天眼通才能够看见。而这位菩萨深入种种法去了知种种法的相貌之后,因此转依了,产生了心光而显现出来,这样就叫作光相菩萨。   二、宝积菩萨。   什么叫作宝积?也就是代表菩萨身上所挂的璎珞、臂钏,甚至有的菩萨还戴手环。菩萨又不是女人,为什么戴手环,还戴臂钏呢?那都是代表他所修的种种功德,所以叫作功德宝。这一切的功德宝是一世又一世不断累劫修集的结果,所以成就了天法界的菩萨所有的天冠,胸佩的璎珞,腰佩的璎珞以及臂钏、手环。天界的璎珞不是经由人工去打造的,而是由福德所修集成就的。这意思就是说,修集菩萨应当有的种种璎珞,这时就叫作宝积菩萨。   三、常举手菩萨。   有位菩萨常举手,见了人就举手,不管见了谁就举手。这种菩萨在禅宗很多,只是他换个方式,所以俱胝和尚见人就举一指,跟常举手菩萨一样。关南道吾禅师也是一样,他上堂呢,就打花鼓上堂,其实他不是单纯的打鼓。禾山,禾山禅师是个女人——比丘尼,她每一次上堂,就拿一个鼓挂在胸前咚、咚、咚、咚的打着上堂;人家问她:“如何是禾山家风?”她说:“我禾山懂得打鼓”。不管问什么,她都说:“禾山懂得打鼓。”这叫作“禾山解打鼓。”解就是懂的意思。关南禅师也是,他不是只打鼓,他是打花鼓,弄出很多变化的鼓声出来:“咚嘟隆冬、咚咚”,他会变出种种不同节奏。“如何是关南家风?”关南禅师回答:“关南解打鼓。”也是说他自己懂得打鼓,意思都一样。德山入门便喝,临济入门便棒,跟这个常举手菩萨是一样的,他们的目的在做什么?在告诉众生说:你本来就是涅槃。常举手菩萨就是在告诉众生“你本来就是涅槃”,谁遇到他,他就表示这个意思,也就是 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   四、常惨菩萨。   常惨菩萨他生生世世都示现给众生看;生生世世示现给众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就是生生世世都是贫穷,没有任何财富,每一世都是卖身,卖身所得的钱财拿来护持正法;为了护持正法,但是没有钱财而卖身,用卖身所得钱财来护持正法,所以叫作常惨,一世又一世都是这么凄惨的示现。他真的没有福德吗?有!已经世世卖身来护法了,此世怎么会没有福德?但他就是故意示现这样:即使卖身都要护法。让众生知道正法的可贵,所以世世常惨的示现,所以十方法界中都叫他常惨菩萨。   五、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是说他的心犹如虚空含藏一切诸法,能够为众生示显示。有许多很详细说明如来藏妙法的经典,都以虚空藏菩萨为主角,就是这个缘故。   六、宝勇菩萨。   宝勇就是说,因为他有这个心宝,所以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实相,因此发起大勇,无所畏惧,要以这个法来利乐众生,所以叫作宝勇菩萨。你如果悟了(开悟明心)之后,以这个心宝发起勇气,能够出来摧邪显正,护持正法救护众生,那你就可以成为宝勇菩萨。   七、无缘观菩萨。   为什么叫作无缘观?因为菩萨证得心珠、心宝之后,现前观察到:这个菩提心、实相心于六尘万法都无所缘,祂根本就不攀缘,祂出生六尘万法给众生去玩,可是祂自己不攀缘,一点儿都没有执著。菩萨在这上面去观行:我的如来藏出生了万法,让我一直去攀缘,可是祂根本就不攀缘;祂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显现种种影像,众生在那影像里面玩,可是镜子对自己所生的影像都不攀缘,一点儿都不动心。这位无缘观菩萨这样观察以后,就转依了如来藏而不攀缘,于一切法都如是观之后,就不会再随顺以前的意根自己、意识的自己到处乱攀缘,他就会安住于寂寞的境界之中,所缘都是内心的万法,去一一加以深入观察整理,所以都是住在自心内境,不向外攀缘的,这样的人就称为无缘观菩萨。所以,如果悟后还一天到晚向外攀缘,今天去哪里玩,明天人家烤肉,他要去烤素食肉,那就不是无缘观菩萨,得要叫作攀缘菩萨。由于无缘观菩萨有这种无缘观的关系,所以他都住在自心内法里面,由于住在自在心内法里面的缘故,所以他的智慧不断的增长。   八、天王菩萨。   所谓天王菩萨,天,有四种,这四种天叫作生天、世间天、解脱天、第一义天。生天,是已经生到天界去的天人;什么叫作世间天?国王就是世间天,像现在的总统也叫世间天,不过只有四年,也许当六年,或者当七年、八年,并不一定,他也是世间天。换句话说,国王就是世间天,总统也是世间天。什么叫作解脱天?诸阿罗汉就是解脱天。因为阿罗汉胜过生天,胜过天人、天主,更有资格当天,所以他就叫解脱天。还有一种最高天是第一义天,就是开悟明心以上的菩萨,其中有一部分同时也是解脱天。 玄奘菩萨当年在天竺诸大论师推崇为第一义天,确实当之无愧,因为没有人能胜过他,解脱天的阿罗汉也不行。所以 玄奘菩萨当然更够资格称为第一义天。且不说 玄奘菩萨,单只是开悟明心的菩萨所知道的如来藏自心现量境界,阿罗汉们都不懂,那些解脱天们都不懂的;如果是眼见佛性的菩萨呢,阿罗汉们更不懂了,所以眼见佛性以后当然更有资格被称为第一义天。因为遍山河大地上面,乃至狗屎上面都看得见自己的佛性,可是佛性却又不在狗屎上,不在山河大地上。你说:“怎么这么怪?”就是这么怪!可是等你看见了,一点儿都不怪,这是这样见而已,也没有什么可以说明,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更没有什么可以在见后整理的。
维摩诘所说经简介 维摩诘所说经   佛教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斜、“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 简介维摩诘所说经   佛教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1]。后秦鸠摩罗什译,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斜、“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 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认为“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虽“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此即“通达佛道”的真正“菩萨行”。又把“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排除一切是非善恶等差别境界,作为不二法门的极致。僧肇在《维摩诘所说经[2]注序》中称:“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认为此即“不思议之本”。 主要注疏   主要注疏有东晋僧肇《维摩诘所说经注》10卷;隋慧远《维摩经义记》8卷,智顗《维摩经玄疏》6卷、《维摩经文疏》28卷,吉藏《维摩经玄论》8卷、《维摩经义疏》6卷;唐湛然《维摩经略疏》10卷,窥基《说无垢称经赞》6卷等。日本圣德太子曾撰《维摩经义疏》。此外,势范、凝然、凤潭等也各著疏钞流通。在中国还有藏语译本。1928年,日本河口慧海将其译为日语刊行,题为《汉藏对照国译维摩经》。高振农 各种版本   根据各种版本的比较,此经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2世纪,是印度大乘佛教时期出现的经典之一。在印度颇为流行。但梵本大部已散失,只有一些片断。它用寓于象征意义的谈话形式,显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极意,为同类经中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作品。后世把《维摩经》作为在家佛教的重要经典,而维摩诘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体现者。此经于后秦弘始八年(406)在长安大寺译出。但据《开元释教录》介绍,此经在中国早有流传,从东汉至唐初,除鸠摩罗什译本外,还有7个译本:①东汉严佛调译《古维摩诘经》2卷(已佚);②吴支谦译《维摩诘经》2卷;③西晋竺叔兰译《异毗摩罗诘经》3卷(已佚);④西晋竺法护译《维摩诘所说法门经》1卷(已佚);⑤东晋祗多蜜译《维摩诘经》4卷(已佚);⑥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6卷;⑦东晋支敏度还曾将支谦、竺叔兰和竺法护三译糅合为一,名《合维摩诘经》行世。
◣阿弥陀佛◥____地藏经可以分开诵吗?诵经暂停的衔接方法问 ◣阿弥陀佛◥____地藏经可以分开诵吗?诵经暂停的衔接方法 问题:   诵《地藏经》时,想要将上、中、下卷分开念,应如何衔接?请法师开示! 照愿法师:   居士在家诵经时,应根据当前拿到的法本中的仪轨和经文内容,依次读诵。《地藏经》共有三卷,如果分开诵,可按以下两种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种情况:长时间分开。   有的居士一天诵一卷《地藏经》,三天完成一部。这样一来,每一卷《地藏经》便是一次定课,要有完整的仪轨。就当前流通的法本而言,其仪轨的内容依次是:炉香赞,净口业真言、净意业真言、净身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觉林菩萨偈、赞、称圣号、开经偈、经文、七佛灭罪真言、灭定业真言、补阙真言、赞偈、菩萨圣号、回向偈、三皈依。我们诵第二卷、第三卷时,也要按照上述仪轨来进行。如果有“礼十方”,也要加上“礼十方”,然后再做回向、三皈依。   第二种:短时间分开。   有的居士一天可以诵完一部《地藏经》,只是每诵完一卷要暂停一下,休息一会儿再诵第二卷。由于这种暂停通常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我们诵完一卷时,只需读七佛灭罪真言、灭定业真言、补阙真言以及每一卷后面的赞偈,休息结束再三称“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就可以接着诵下一卷,直至诵完整部经。   以上就是诵经暂停的衔接方法,各位居士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如法的仪轨。
◣阿弥陀佛◥____慧律法师六祖坛经讲记摘录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简单来说,就是要自己悟,不能只靠别人一直教我们、一直教我们,我也常告诉诸位,我教这些徒弟,我早就对他们做过比喻,我这些徒弟,我都这样告诉他们:你们要自观自照,才能够自在。徒弟若是整天都靠师父逼着在旁边教的话,那就像判死刑,变成没有用的徒弟,捡角,**了。那有人这样的?佛陀那有整天跟在徒弟身旁逼他修行的,没有人这样子的。我都跟徒弟讲得很清楚:你们心中有油,无量智慧的油,里面有一支灯芯,你要自己观照,啪,要将它点亮,自己的智慧要点燃。譬如说,你不将室内的灯火点燃,屋外的灯光虽然往里面一直照,你始终不点亮油灯,自己不肯点燃,我就算一直照明,用很强烈的灯光照射,那盏油灯能够点燃吗?我问你!还是不能点燃,没有作用。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智慧,每一个徒弟都有智慧,你要自观自照自在,你不要整天只想靠师父,想了生死一定要靠自己。这间道场你想想看,每一个人都用智慧观照,这些徒弟三十几个人散发出来的,大家都是本性的功夫,师父都不用讲他们,我也不用太管他们,他就会把自己管得妥妥当当的,我老人家就长伸两脚卧,睡到八点、九点,安闲无事,为什么?徒弟自己就会把自己管得清清楚楚了。这才是厉害,这才是真正厉害的师父,若是需要师父整天盯在后面,像这种徒弟也没什么用了,没什么用,没什么作用了,这种人教到死去活来也是没有用,徒弟自己要会自动拜佛,自动修行,而不是整天还要师父喊他:法觉啊!去拜佛了!还要拜托他,拿香去请他,那就完了,这样就凄惨了!教到这种徒弟也没有用了。该做的事情做完、办妥了,你就应该去拜佛,公事公办,在家人也是这样,你的般若智慧,我也告诉过你们,你本来就是具足,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就了解,要藉着善知识引导你,然后要自己点燃,点燃这一刹那就是自观,自己观照,自照,再来你就自在,我们就是缺少这种功夫,没有自观、没有自照,当然你就不自在,一切般若智慧皆由本性出来,本性而生。不从外入,不能藉由外力,要自己点燃,点燃你心中的智慧。
◣阿弥陀佛◥____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惧,要行菩萨道就有困难净界法师 首先,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内心要尽量地远离“声闻、独觉”这种二乘的作意。二乘的思想,他生命的规划,就是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对成佛的功德庄严不生好乐,对众生的苦也没有承当力。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完全没有任何的感觉,你说诸佛的功德有什么好,他没有好乐心;你说众生多么的苦,他也不受你感动,这个叫作“卑劣”的“作意”,这个“作意”是我们应该“断”除的。就是你修空观的时候,要保持你的菩提作意,这个菩提作意是不能够没有的。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其实大小乘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小乘人对生命是没有存在任何的希望,没有任何的期待;大乘佛法是要有希望,他有希望成就无上菩提,有希望下化众生。 我们要加以说明的是:菩萨在初学对治烦恼的时候,在法门上有很多地方要共声闻学,在戒定慧对治三界烦恼的时候要共声闻学。但是内心的思想完全不同,我们不能有小乘的作意,但是我们应该要共小乘修习一切法。所以这个地方,你不应该产生这种自私自利、自了汉的心态,这个你应该“断”,因为这个生起的时候,你好不容易栽培的菩提心会被破坏。前面是讲栽培菩提心,这个地方是要防止过失。 二、断异慧疑: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 前面的障碍,是你自己打妄想,由虚妄分别产生的;这个地方的障碍是别人给你的,就是这邪知邪见的恶友。“大乘”佛法有很多的功德、智慧,都是不思议境,它是讲中道的东西,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完全是离空有二边的一个中道路线;而中道的路线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很多人会产生“疑”谤,小乘的学者、学术界的朋友,都会产生“疑”谤。我们面对于这样一种邪见的思想,要“永断异慧疑”,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理解,不要被他们所迷惑。 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觉得愈到末法时代,大乘的善根愈难栽培,我看以后一代一代能够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愈来愈少,因为这个障碍太大,这些邪见的人太多了。这个时候,我个人的情况,我是觉得:当你遇到很多很多不同的说法,都在冲击你内心那个薄弱善根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你要归依上师。你相信历代传承的祖师──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这些绝对没有错,不要被现代的人所迷惑。所以密宗很强调归依上师,他经常用美好的言句来赞叹他的上师,我们中国对这方面修得不够,佛法一定要重视传承。所以我们根据清净的传承,坚定自己的信心,来断除这些恶知识的诱惑。 三、断法执: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 当我们开始听闻大乘佛法,如理作意的思惟大乘佛法,内心当中会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庄严出现,这个时候要离开“我”跟“我所执”。这个“我执”就是说,一个人在修学大乘佛法的时候容易生起高慢,自我的高慢,就障碍自己的进步了;第二个“我所执”,对于自己所修的法门认为是最殊胜的,这种“我执”跟“我所执”都应该断除。 大乘佛法应该要广学,对于“法”门的“执”取,《菩萨戒》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思惟,佛陀说:“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就是说你修行不要依止自我意识,你的所知依、你生命的根源是“如是一心中”,就是把你的生命想象它就是一片的心性,没有一个对立的我相、你相──我或者你的对立,不要这样子想,就是“如是一心中”。在一心中干什么呢?“方便勤庄严”,把这一念心性用福德智慧加以庄严,那就是好的,那就是平等法界。就是说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的不同,它必须要广泛地学习很多的知识,甚至于世间法都要学习。如果你执着太重,就会障碍你的广学,你把自己的地位提得太高,障碍你的广学。所以我是觉得“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这个是一个妙法。  四、断分别: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 “断分别”就是断除心中的不平等,修无分别智。这个我们先说明。“由于现前现住”,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历缘对境,遇到很多现前安住的人事因缘,叫“现前现住”;或者说“安立一切相住”,这个“相”是你自己名言安立的,就是在你静坐当中,你想出很多很多的影像,不管是日常生活的人事、或者你在止观当中的影像,心中都要保持“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尽量不要落入好坏得失不平等的思考,尽量保持离二边的思考,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远离一种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因为这种有所得的不平等思考会障碍菩提心。 诸位我们要注意,你要经常观察一天当中,你心中都在讲些什么话?这个很重要!不是说你讲出来,不是!当然讲出来也算,就是你心中会不断地讲话。如果你心中的话都是不平等,就是讲一些很偏激的话,那你这个人的感情肯定很重。一个感情重的人,他讲的话就是很不平等:这个人非常好、那个人非常坏。那你的情感还是非常的重,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惧,你要行菩萨道就有困难。 一个人要去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一个菩萨能够勇猛地去弘护正法、续佛慧命,他必须要无所畏惧;一个人要无所畏惧,他内心要经常保持平等、无罣碍,才能够无有恐怖。他为什么无有恐怖呢?他内心就是保持无分别,把得失好坏的分别通通放下,做你该做的事,你心中就不会有恐惧。恐惧就是一个人心不平等,才会有恐惧。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你要是经常用一种很偏激的语言来诠释事物,你的菩提心会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要断分别。一个人要尽量把情感淡薄一点,多一分的理智,少一分的情感。
◣阿弥陀佛◥____掌握诵经的窍诀,这样诵经才能真正功德无量!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佛教徒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要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若如法地按窍诀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诵经的窍诀有六个步骤: 一、观想法会圣众 我们不管诵哪一部经典,首先要把我们诵经的处所观想为讲这部经典的法会场所。然后要明了的将大恩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法会圣贤等众清清楚楚地观想出来。再观想自己身在法会之中。这样观想就会使得诵经者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经义。 二、修供养 我们如前所说把一切诸佛圣贤等众都观想出来后就要开始修供养。这时我们要观想自己在意念中以种种七宝供养佛陀及诸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经云:行者无物供养三宝,于意幻观想供养亦可得如实供养的功德。意幻供养和真实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在诵经时亦可以修供养。 三、修皈依 我们在诵经时若不能生起究竟地归投三宝的心,就不能于三宝所弘之法相应。所以在诵经前必需要修皈依。我们供养完法会圣众后,就要紧接着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恭敬对三宝前顶礼皈依,心中念诵皈依偈颂。 四、发菩提心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佛法都是大乘教法。我们修学者一般学的经典都是大乘经典。学大乘法就要有大乘的心态,什么是大乘的心态呢?那就是菩提心。所以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时就要有相应的发心。当我们修完皈依后就要观想自己在诸佛面前发起大愿来。心中这样想:慈悲的导师佛陀啊!愿您加持愚痴的我,令我开启无上的智慧,成就圆满正等觉,圆满度化一切众生。这样发愿后,再观想自己发完愿后,佛陀很是欢喜地从五体中同放清净宝光灌入我们的头顶来加持自己,由于佛陀地加持从而清净了自己的闻法业障。我们在往昔时曾经造过好多对佛法的诽谤等障因。所以此生要想很快的领悟佛法,就要清净往昔所造闻法违缘的障碍。若不观想净除业障就不可以很快的了解法义。必需发起菩提心来。这是很重要的。 五、安住 前面的前行具足了以后就要趋入正行而来诵经。在诵经时我们要把心安住在经书的字里行间中。一边诵一边观想这些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诵经不要追求速度和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的来诵经是最好的。 六、回向当我们诵完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后就恭对佛陀之前发愿回向。把诵经的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能成就无上智慧,究竟地出离生死轮回诸苦。我们圆满了这六个窍诀来诵经典,这样就会获得诵经的觉受,这样才可以很好的理解经意法理。同修们啊!要知道,欲想出离轮回诸苦,就要在闻思经书教理时注重窍诀而实在的行持。
只要有正念,你就安全了一行禅师我们应该好好地照料愤怒,认知它 只要有正念,你就安全了 一行禅师 我们应该好好地照料愤怒,认知它的存在,并好好照顾它,在心理治疗上,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发现愤怒”。这是一种美好而重要的修持,你必须在愤怒生成时,认知它、拥抱它、而不是压抑它。 但有个重要的问题是,到底是“谁”在发现愤怒呢?是谁在照顾、觉察它呢?愤怒是种能量,如果这能量太强大,你就可能成为受害者。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培养其他可以觉察并照顾愤怒的能量。愤怒是个需要被抚慰与觉察的能量,但问题是什么能量可以拥抱、觉察愤怒呢?那就是“正念”的能量。所以每当生气时,为了能触动内心正念的种子,并培养正念的能量,我们必须好好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 正念不是要用来压抑愤怒的,而是在那里迎接、觉察它。向它说:“嗨!我的小愤怒,我知道你在那里。嘿!我的老朋友。”正念是帮助我们认知“什么东西在那里”的能量,就是对某件事物保持念念分明。当你念念分明地呼吸时,就是呼吸的正念;念念分明地喝茶,就是喝茶的正念;念念分明地吃饭,就是吃饭的正念;念念分明地走路,就是走路的正念。 同样的,我们也能练习如何念念分明地面对愤怒:“我觉察到自己在生气,愤怒就在心里。”因此,正念的能量是用来接触、觉察、问候与拥抱愤怒的,而非用来打击或压迫的。正念所扮演的角色就像母亲,当孩子受苦时去拥抱、抚慰他。愤怒就在你心里,它是你的孩子,你必须照顾它。当正念觉察到愤怒时会说:“嗨!我的愤怒,我知道你在那里。不用怕,我会好好地照顾你。”只要当下保持正念,你就安全了。你开始微笑,佛陀的能量已在心中升起。 如果你不知如何处理愤怒,它就能杀死你;少了正念,你就可能会成为愤怒的受害者,它可以让你气得吐血,甚至死亡。很多人是活活气死的,因为愤怒能让人身心机能突然失常,在内心制造无比的压力与痛苦。但是当佛陀现前,正念的能量升起时,你就获得保护,它会帮助你处理当下的情况。就如有大哥在,小弟就安全了;有母亲在,孩子就会安全了。透过修行,你内心的母亲或大哥就会愈来愈懂得如何照顾愤怒了。 当认知并拥抱愤怒时,一定要持续地培养正念,我们可以藉由不断地练习念念分明地走路与呼吸来培养它。如果心中没有正念,你所做的每件事都无法获得解脱,即使用尽全力打枕头也无法帮助你探索愤怒与了解它的本质,甚至连枕头是什么都不清楚,如果你真正明白枕头是什么时,就会知道它只不过是颗枕头,根本不是敌人,为什么要搥打它呢?因为你不知道它只不过是颗枕头而已。 当你认真地去探索某个东西,就会知道它真正的本质;如果你深刻地探索某个人的内心,就会知道真正的他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没有正念,你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或任何人,而会成为愤怒的受害者,被它推使做出具有伤害力的事。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