蔻蒲山人 蔻蒲山人
关注数: 37 粉丝数: 354 发帖数: 11,220 关注贴吧数: 27
小九是又露出BUG一处吗? 新章节,本次北直隶院试录取了1000多名秀才。 我们来算算。府试九说取50人,北直8府2直隶州(按府算)一共500人,去年没院试,留了500人。一共新童生参加院试的1000人。 那院试岂不是全取了? 哦,不不不,还有以前的被院试刷下来的老童生。这些人又有多少,按九说此次院试人数比乡试会试还多。而成化弘治北直乡试取135举人,录取率是25取一。差不多参加顺天乡试的会有2300余人,按现存史料看明代中晚期会试每科参考举子基本上是4000左右。所以本次参加院试的人数要超过4000.除了前面说的新童生1000人,那历年累计刷下来的老童生有3000以上,假定为3500左右。 那么本次录取率是4.5取一。20%以上的比例大概是科举里最高的了。 等等,遗才怎么这么多?如果按这个比例算,那前年的院试应该至少取500人,大前年的院试取1000人,和本次相同,以往三年两试取1500人,而三次府试就取1500人,所以不应该有这么多遗才啊。 让我们来合理化一下,首先除了顺天府府试是50人名额外,其他各府名额更多,这不对,顺天是首都,名额应该最多,各府直隶州名额要比顺天少,这样的话,每年府试名额还不到500.(所以录取率不算高) 其次每次录取这么多的话,不到20年就可以凑够10000了。40年20000(超过40年有生老病死,不再计算了),这和明代一些有关科考的记录人数是吻合的 再次,本次录取1000人也可能是特例,说明今年童生素质高。 总之我也糊涂了。
关于国子监和监生 小说里已经几次提到国子监和监生,沈理曾希望沈瑞考中秀才(生员)后去南京国子监坐监,三老爷曾经提到沈瑞如果去北京国子监里读书也不错。 明代国子监监生分举监(举人入监),贡监(优秀生员入监),荫监(官员子弟),例监(捐纳),前三种也算正途出身。监生在明早期直接授官很多,主要担任一些低级京官和地方州县佐贰官,甚至更差的首领官,而弘治正德时期,监生出身的累计人数越来越多,官缺又少,监生直接授官减少;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完善,考中进士的人越来越多,朝廷高官完全被进士们占据,他们看不起监生出身的官员;监生的前途黯淡。 沈理希望沈瑞入南京国子监,主要是希望他摆脱沈举人及家庭影响,但是沈瑞要用什么名义入监呢?贡监(每年名额固定,一府不过一二人,而且明中期已经逐渐从选优变成选资历老的了,瑞哥这个新科秀才基本没希望),荫监(瑞哥当时父亲才是举人,沈理的关系又太遥远,而且沈理自己还不具备恩荫条件,也不可能),难道走捐纳,那瑞哥是不是不用考秀才呢,但这样对要走科举正途的瑞哥来说岂不是有了点历史遗留问题。(监生一般来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三老爷说这话倒是很实际,尚书老爹弄个荫监很正常。跳过秀才,直接考举人吧。
乔家三老爷官职问题 乔家三老爷是沈洲内弟,也就是前文提到沈洲因内弟是南直隶提学,才可以给沈源举荐一个府学教授的位子。所以从行文情节看,南直隶提学这个位子是没错的。 但文中后续写到这位是五品南直隶按察使司佥事兼提学,这就有问题了。整个明朝,南北两直隶都是不设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的,其政务都是有中央六部及其他机构直辖(所以称为直隶),而事权又逐渐被后设的巡抚(如应天、凤阳巡抚)所取得。南北直隶的提学差事是由都察院监察御史一员兼任,由于学政是美差,对于属于清流的御史来说,是属于清流之上品的缺(相对浊一点就是巡盐御史)虽然品级相同还是七品,但能获得此缺一般要有点资历的御史,而其后升迁也快,直接升两级三级的都有,甚至直接做巡抚的都有(初期巡抚品级并不高)。南北直隶出人才,此地提学一任,今后出个状元子弟都要算在他功绩里,名利兼收。而且官宦子弟多,这关系搞搞,互相提携一下也是很正常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位子位卑但清贵。 结论就是乔家三老爷未必就是如文中所说混的一般。未来空间也不小。乔五是他长子,未来和沈瑞等还会有计较的。 而以按察使司副使、佥事充任提学是另外十三省的惯例。与南直隶不同。 总的来说,对于翰林出身的人员来说,学政可是名利兼收的美差。沈洲可以谋一省提学副使(四品)比较适合。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