蔻蒲山人 蔻蒲山人
关注数: 37 粉丝数: 354 发帖数: 11,220 关注贴吧数: 27
沈沧的官历的猜测 成化十一年中进士,三甲,后授部官,估计主事(六品,第一任官) 他老爹是通政使,是什么时间的通政使,是死在任上还是退休后死,书里没交代。 只好推断一下。从沈珞出生反推,按年龄算沈珞出生于成化十九年。 两种情况,一、沈珞在三太爷死后才受孕出生,由于古代孝道问题,沈洲可不敢孝期行房,加上其母是隔年就去,两个孝期加起来整整3年多,加上受孕10月。那么三太爷死在成化十五年前。成化十三年内阁首辅换人,沈昌(三太爷)作为前首辅商阁老(浙江淳安,三元及第)器重之人,受到新任首辅万安(四川人,二甲传胪)的排挤,次年乞休,翌年病死。此时沈沧当才经一任官。丁忧,其后母亲再逝,继续。起复时成化十八年,万安柄政。大概看不顺眼这个当年不愿投效的通政使之子,原官起复后不久出为外任。因为是排挤,估计没有升两级的待遇。六品州府佐贰官(第二任官)。一任满后,不知走了什么门路,回京,没有理由升迁,小衙门六品官继续(第三任官)。没到期满,万安倒台,刘吉和孝宗等大力革新,沈沧作为前被迫害对象,获得重用,直接户部郎中(正五品)(第四任官),而后至弘治六年以至户部侍郎(正三品),应该是第六、或七任官,中间还可能有两个小衙门的四品官做做过渡。弘治十二年迁刑部尚书,短短十几年,八任官就做到尚书,和马文升、刘大夏等同期尚书比,实在是异类啊。 二、沈珞在三太爷死前受孕。则三太爷死于成化十八年,那三太爷估计就是万安的人马,混到通政使的多数都是首辅的心腹啊,后世最著名的就是严嵩和赵文华啊。这样算节操有亏不?如果这样一来,沈沧升的快的话应该已经可以到员外郎或郎中了(三任官)三年多孝期结束时,已经快到孝宗上台,刘吉也好,徐溥也好,大概都不会重用一个万安党羽后人,所以被排挤出外也是正常。正常郎中外放,地位不低,知府起步,或者就是两司里的四品佐贰官,如果是受到打击报复,那就可能平级调动,只有知州了,这个位子就坑爹了。假设主事人还不算心黑,那安了个知府(四品,第四任官),三年后运作回来。要么和前一种一样仍然郎中(换一个部门,第五任官),要么升迁为其他衙门四品佐贰官。其后两任不满就迁户部侍郎。这样算一共也最多8任官。也是奇葩啊。 第一种情况下沈洲在翰林院混的差就比较好解释,早期受万安一系打压,中期丁忧,后期赶不上雨后春笋般冒上来的新状元新翰林。 第二种情况下沈洲起复没被赶出翰林院就有点意外了。
所谓彭城伯夫人故事是什么 彭城伯是仁宗岳父,武家出身,有军功。姓张,彭城伯夫人就是仁宗朱高炽的岳母。她是永城人。明史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 就是说这位仁宗的岳母,因为认识老家的一个小官,觉得他女儿有姿色,有才德,就向永乐帝推荐,十几岁就把后来的宣宗孙后(英宗生母)送进宫,由当时的太子妃(自己女儿)教养。 孙氏入宫是在永乐八年。 永乐九年十一月初十,十四岁的朱瞻基被永乐皇帝正式册立为皇太孙,明确了其皇位合法继承人的身份,并行了象征男子成年的冠礼。这以后,选择太孙妃被正式提上皇家的议事日程。张麒夫人应该是在这段时间,以“亲家母”的身份,将孙氏推荐给永乐皇帝的。但结果是永乐皇帝感觉孙氏年龄还太小,让继续留在宫中交太子妃抚养,就此应该说孙氏已被“选入皇太孙宫”,成为第一个“皇太孙妃”候选人。不料到了永乐十五年,永乐皇帝对为皇太孙选妃之事却又异常郑重起来,先要占卜确定从哪儿选最好。结果占出了“宜向济水畔求佳偶”,最终选定了原籍济宁的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善祥。据说在此关口,张麒夫人曾以亲家母的身份,提醒永乐皇帝莫忘当初似曾有过的“允诺”,但奈何不了皇帝的“金口玉言”,无奈只为孙氏争得了一个太孙嫔的名分。 后来孙氏因为生了英宗,宣宗废后,改立她为后。
第563章 敌在二条御所 服部保长双眼凶光一闪:“休要吓唬老夫,你那点诡诈的本事当老夫不知道吗?京都城中你所控制的势力大致也是清楚,乱说乱动可就不要怪我等不客气了!” 果心居士才不怕老迈的服部保长,娇滴滴的清脆嗓音里夹杂着魅惑的味道:“却是不知石见守殿竟会关心敌对武士,难道还隐藏着不可高人的目的吗?告诉妾身好不好?妾身绝对不会说出去的。” “废话少说,老夫不管你到底是为谁工作,足利义亲之死权当是个意外,足利义秋绝不能轻易死掉。”服部保长依然不为所动,这等粗浅的幻术还难不倒他。 果心居士见依照不行,眼珠一转又升一计:“这是关东公方的命令吗?妾身却不信这足利义亲猝死不过六七日间,关东公方就能收到情报,再把命令传回京都,这不会是服部石见守殿的擅自行动吧!” 服部保长的声音变的更加低沉:“老夫说过,此事无须你知道!” 果心居士无视他的表情,轻笑道:“算算里程,即使走桂川、淀川进入大阪湾再绕行前往江户城时日不短,妾身学问浅却也知道这一趟来回不是七八日能走完的……” “你当老夫不敢擒杀你吗?识相的速速离去莫要在此生事,最好永远不要在京都城内出现,回到你的九州国做闲云野鹤吧!老夫还要守护小泉城,你去吧!”服部保长选择不理她,身形一隐就要离去。 “石见守殿没听到刚才没听到南朝余孽这几个字吗?妾身恰好也是南朝余党,我们应该是同病相怜的一个整体才对。” 服部保长身形一滞,回过头来郑重地说道:“你说错了!公方殿下乃堂堂关东足利家家督,却不是足利义秋嘴里说的那南朝余孽,要说南朝余孽这城里大概只有你一个人了吧!” “妾身确实是南朝余孽。从未想过掩饰这层身份,反正南朝的武家挺多的,比如锦小路殿、上総足利家之类的……”果心居士仿佛吃定服部保长不敢妄动。其一双方都没有拿下的把握,在这重兵把守的小泉城 服部保长似乎正如她所料的那样。用低沉的嗓音警告道:“废话少说,立刻滚出小泉城,莫要逼老夫痛下杀手!老夫是个粗人,却不会怜香惜玉。” “妾身这条性命谁愿意动手随便拿,妾身却是最不怕石见守的威吓的。”果心居士捂嘴轻笑动作轻盈妩媚,可惜她的动作却是做给瞎子看,服部保长连眼皮都不翻一下。心里恼火着不能在城内轻举妄动暴露行藏,又必须暗中阻止果心居士的疯狂举动。 恼怒的沉默半天,便说道:“有什么话赶快说出来,说完就干脆走。不要在这浪费时间。” 果心居士轻吐一口气,暗自兴奋着多年努力终于要接近自己的目的,于是便轻声说道:“妾身希望与关东公方殿下合作。” 服部保长抬眼盯着果心居士,冷笑道:“你这么个南朝亲王的后裔,身兼畿内贱民河源者与九州南朝余孽领袖双重身份的女人。要和我关东足利家的家督合作?凭什么?” “这双重身份还不够吗?天下子民千万,却要刨除河原者单独核算,而天下河原者有八分散居为畿内,其中又有五分散居于京都侧近,上至猿乐、园艺等净职。下至收尸、乞讨等秽职都是河原者之身,各路大名身侧亦有我河原者出身的同朋众在侧,还不够吗?” 服部保长皱眉说道:“不知道你所图为何?合作与否非我所能做主。” “石见守如实通报回去便是!妾身告退了。”果心居士的身影渐渐隐入秘密丛林里。 …… 五月十九日,沉寂多日的三好家突然行动,天刚放亮没多久三好军一万五千军势便在三好三人众、内藤宗胜与松永久通的率领下,以清水寺参旨为名义大摇大摆的进驻京都,而松永久秀则侍奉在足利义秋的身侧留在下京的东寺本阵。 京都城内的町民们就发觉大街上挤满是三好军整齐的阵势,三好家的武士们气焰十分嚣张,也不给出任何理由就堂而皇之的对二条御所展开围堵行动,不消半个时辰就把二条御所四面八方围个水泄不通,相国寺的三千军势也顺势离开军营前来支援,将左京地方通往京都的几条街道全部封锁。 三好三人众随即发布戒严令,即使大内里的诏令也不得出城,公卿们被堵在自己家门口禁止出外,町民们只好关上房门瑟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向神佛祈祷着这场大战不要波及自己,一时间京都城内人心惶惶,大战的气氛非常浓烈。 近卫前久在自家御所里急的来回走动,几次想出去都被街道上巡逻的三好武士给驱赶回来,这些来自四国的蛮横武士非常土鳖,看到従一位关白左大臣内览的标识竟然毫无所觉,强行推搡着把近卫家的车夫赶回御所里。 足利胜姬担心的站在廊下,看着忧心忡忡的夫君轻声安慰道:“殿下且宽心,义兄贵为幕府公方,无论如何也不会出事情的,相信三好家应该信众有数。” 近卫前久恼怒道:“就怕三好家要乱来啊!听说昨天觉庆在小泉城里会见二条晴良,宣布自己还俗名为足利义秋,不知道具体谈了什么,只听说他有意竞逐将军之位。” “啊!他要竞逐将军之位?那义兄怎么办?”足利胜姬惊讶道。 近卫前久叹道:“谁说不是!觉庆这么胡闹是在对公方殿下施加压力,还嫌京都不够乱,非要在这个时候烧一把火!真是不省心!” 与此同时,二条御所四面堀切纵横石垣增筑,御所内外被一百多名奉公众武士死死把守着,这点兵力是幕府如今掌握在手里唯一的力量,看到势单力薄的武士们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让他们不知不觉的想起这十几年前的尴尬场景,同样是无人可用的尴尬。同样是被人扼住喉咙的痛苦,一如当年那般让人愤怒。 许多幕府奉公众的脑袋一时半会还转不过弯,前几年幕府还作用一万军势掌控山城一国。这短短几年风云突变领地丢失兵力消散,巨大的落差端起内还不能被人接受。更重要的是慈照寺内还有明智光秀率领的三千军势,这是唯一可以依仗的力量。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