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兑言舌 言兑言舌
关注数: 17 粉丝数: 325 发帖数: 3,579 关注贴吧数: 36
绯色的风车 旋转著 旋转的 Moulin Rouge 血红色的花儿啊 几度荣枯 飞舞着 飞舞的 Moulin Rouge 虚妄的骑士礼啊 刀光剑舞 诞生於黑暗时代的恐怖双子,他们追逐的事物名为冯普罗多黑夜中横行於世界的魔物啊,他们的存在被成为UNLIGHT 被命运所愚弄的,这时代的他们啊,可曾祈祷过曙光的来临?见证过许许多多的死亡,他们啊,终究难逃命运的 (啊…………) 只剩下,手中紧握的剑 难掩盖亡者哀嚎的天边 只剩下,彼此依靠的肩 在那无路可退的危险 在哪里?抓不住的距离难 以忘记的染血的身影 在哪里?记忆中的笑颜 成为了折磨的梦魇 毁灭了世界的血洗的火焰 残存的记忆碎片 悲伤的脸 近在眼前 狂风嘶哮,伴随身边的你悲恸的长笑 哭不出的音调 讽刺可笑 那绝望的拥抱 最后一次你温和的微笑 只是离开前的告别的曲调 手心中紧抓的最后的一片 血红色的苍天 我和你终究难逃的离别 仰天咆啸,伴随身边的你悲恸的长笑 哭不出的音调 讽刺可笑 那心中的哀愁 最后时刻你轻轻地一搂 只是离开前的告别 Addio 沦陷在那逃不出来的惊天动地的马蹄声 终结混乱的一生 我和你将重逢在那没有光明的意外重生 在那之后,Gemelli啊…… 旋转著 旋转的 Moulin Rouge 绯红色的花儿啊 几度荣枯 轮回著 轮回的 Moulin Rouge 虚伪的诞生祭啊 刀光剑舞 啊……沉睡吧 醒来吧 Moulin Rouge 生共死的界限啊 回归虚无 Addio Addio Fatello 祈祷之后第一句是 Buongiorno 《 Moulin Rouge》 此处可有【记忆】的存在?
昼与夜的故事 诞生降世的黎明和 归于死亡的晚上的故事(Roman)… (Roman) 啊…我们的这孤单的颜色 正宛如“宝石”(Pierre) 诞生降世的意义 归于死亡的意义 在你所生存的现在 这11个字的“留言”(Message) 幻想故事(Roman) “第五道地平线” “Roman…” “那里可有Roman在吗?” 我们一边哭泣一边来到 心里怀着同样的苦楚 我们一边微笑一边远去 往遥远的地平线而向 辗转相遇的你的双唇啊…仿佛将我的诗歌点亮… (la Vie) 终有一日会相逢的故事(Roman) 我们一边哭泣一边来到 心里怀着同样的悲伤 我们一边微笑一边远去 往遥远的地平线而向 辗转相逢的你的双唇啊…仿佛将我的诗歌点亮… (la Vie) 我们的相逢的故事(Roman) 诞生降世的黎明和 归于死亡的晚上的故事(Roman)… (Roman) 啊…我们的这瞬间的颜色 正宛如“美花”(Fleur) 太阳之风车 月亮之摇篮 永续彷徨的“火焰”(光)的故事(Roman) 毁坏的人偶 骸骨的男人 欺骗时间的“幻想”(暗)的故事(Roman) 右手中是紫罗兰的公主…(la Mademoiselle Violette qui est a la main Droite) 而…(et) 左手中是绣球花的公主…(la Mademoiselle Hortense qui est a la main Gauche) 啊…在代替我辗转循环的…这个世界之中—— 能够生出我的故事(Roman)吗? “来,到这里来” “好,谢谢”(Oui, Merci) 辗转循环的生的喧闹 太阳之风车 辗转往复的死的安宁 月亮之摇篮 我们乃是在回忆中彷徨的 转动的“风车”(Moulin à Vent) 无论在辗转往复的哪一道地平线上 都将把诗歌点亮…… 这是—— 在生命到来之前 就走向死亡的我的故事(Roman)… (Roman) 啊…我们已不能相逢 但现在依然生存着“憧憬”(Roman) ——继续歌吟(探索)吧 → 为了使你不再迷茫…… “昼与夜”的夹缝间… “火焰”的摇荡… “宝石”被抓取… “手臂”被伸出… “风车”的转动… “星尘”的闪耀… “天使”的告别… “美丽”的幻想… “葡萄酒”的陶醉… “贤者”的逃避… “留言”的真意… “地平线”的知晓… 右手中是死 左手中是生 持续倾斜的冬之天秤 “再见吧…” Ro…man… “谢谢你…” “那里有Roman在吗?” “那里可有Roman在吗?” “那里有Roman在吗?” “说谎者究竟是谁?”
一场“狂奔”14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士兵,在这场撤退中会有什么感受。他处身于20多万人之间,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海。他一直生活在北方,原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到这个叫淝水的地方来。他知道马上就要爆发一场血战,自己很可能会战死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对岸的晋军到底有多厉害,他没有把握。但是不久前发生的洛涧之战,听说自己这边死了很多人。想起这些,当然会让他高度紧张。而周围人口密度偏又如此之大。这不但不会缓解他的压力,只会弄得他更紧张。恐惧在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互相传递、互相加强的。   有些指挥官的话他可能听不懂,即便队长和他操同一语言,他可以听的懂,也很难理解。领导认为:大家应该后撤某个距离,好让晋军渡河,然后返回身来对晋军作战,把他们赶到河里去。这个说法对他过于复杂,再说领导未必真正给他说那么详细,他所知道的就是长官让他后撤,到底为什么后撤他并不清楚。   好,大家转回头走路。他们知道,晋军就在他们背后,随时可能向自己冲锋。这种想法自然会让他们觉得危险。可以想像,他们中某些人很容易加快步伐。越想身后有好些晋军,可能就走的越快。自己还有老婆孩子呢,可不敢随便死了。他们一走的快,周围的人也就不由自主的跟着走快。而眼看到周围的人越走越快,大家心里自然也越来越恐惧。这是一个糟糕的正反馈。不难料想,如果任由这个正反馈发展,结局一定是大家集体奔跑。   按理说,应该有外力来打断这个正反馈。这个外力就是指挥官。但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面对如此纷杂的编制,如此庞大的人员,指挥官也很难应对。当时没有什么像样的通讯措施,除了军旗、号鼓,就是靠人嗓子喊。基层指挥官和高级指挥官很难联络,加上语言障碍,那就更难了。基层指挥官很可能也不理解事态发展。晋军是不是打过来了?自己这边是不是已经打败了?现在是后撤还是败退?他也未必清楚。他自己很可能也卷到这个洪流里去,正奋力奔走呢。 等到混乱局面已经蔓延的时候,即便是指挥官也已经无能为力了。恐惧的力量是无穷的。眼看着20多万人从行进变成竞走,从竞走又变成了赛跑。 战争结束后,间谍朱序自称自己在制造这场大混乱中起了很大作用。前秦部队后撤的时候,他躲在阵后高喊:我们败了!我们败了!快跑啊!这个说法是在朱序的一面之词,很可能是为了向东晋邀功请赏才捏造出来的话。即便他喊了这个话,那么他的话对这次混乱起了多大作用,也是很难说的一件事情。从事情经过推测,前秦军队更可能是自我崩溃,有没有朱序的那一嗓子并无关紧要。
一场“狂奔”13 这20多万军队集结于一地,对将领的指挥能力,也很大的一个考验。符坚部队里面云集了各族的军人,编制非常复杂。秦军精锐必是氐人士卒,他们多半集中在符融指挥的中军。此外大军中更有诸多汉人、鲜卑人、羌人、乌桓人。他们对“非我族类”的氐人帝国未必有多强烈的效忠心,多半还是“畏威而来”,因为害怕官府,不得不上阵打仗。   种族上的纷杂必然会增加编制的复杂性。指挥起来,也势必更加困难。光是语言就是一个问题。各族语言不同,也未必都会说汉语,符融的命令很可能要先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才能下达。这20多万人来自五花八门的种族,又多半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如今在淝水岸边挤在一起,即便神仙做他们指挥官,只怕也很难调度自如。      双方沿淝水严阵以待,一时都倒没什么举动。这时,符融收到谢玄写的一封信。谢玄出身于士族,笔下十分来得,信写的很是雅丽。他在信中说:“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从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翻译过来的话,就是说:您孤军深入,在淝水边摆开阵势,难道您还要打持久战么?那多不好。如果你肯稍微往后退一下军,腾出点地方,让小的们好好打一架。咱们悠然观战,岂不美哉?   谢玄的打算是尽快决战。按照计划,他将率领8000精锐部队渡河作战,如果形势顺利,后续主力就渡河发动大规模后续攻击。如果失利,也可以有主力做接应。   对谢玄的要求,前秦领导层有很大的分歧,大家多半认为这里有问题,应该严词拒绝。但是,符坚和符融认为:等晋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让骑兵向他们发动冲锋,哪有不大获全胜的道理?因此,符坚下令军队后撤。   符坚的想法看上去并没有错误,秦军以逸待劳,用骑兵来对付渡河晋军,在战术当然占有很大优势。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他有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军队秩序井然后撤?他只考虑了对岸的敌人,而没有认识到,自己身边的这20多万人,可能是更危险的敌人。   后撤指令下达了。一场巨大混乱随即爆发。
一场“狂奔”11   恩格尔教授(D W Engel)曾经对亚历山大军队的后勤作过详细分析。这种分析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值得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恩格尔教授的结论是: 如果沿途没有补给,只靠军人自己携带粮草,那么他们最多可以维持九天。当然,军队可以带上牛车马车,但是拉车的牛和马也要吃东西。按照他的计算,你带上再多的牛车马车拉粮食,也只能走出12天。   中国军队和亚历山大的军队不大一样。亚历山大的士兵携带的盔甲装备就有44斤重。中国士兵没那么矫情,装备重量至少可以打个对折。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可以走的更远一点。但是再远也终究有限。   恩格尔教授的模型当然是个简化了的模型。哪怕你是在敌国行进,一路上也不会什么粮草都找不到。但你要是把这个模型告诉符坚,他听了多半也不会很吃惊。做些修正以后,我想符坚是会赞同恩格尔教授的结论的。   符坚在部署军事计划的时候,脑子里可能也会浮现出和恩格尔类似的想法,所以他的让主力部队尽量不远离黄河、颖水、淮河等河流。离开了水路,几十万军队的补给马上就会变成让人头疼的事情。      符坚掌握了一个很庞大的帝国。从数字上来,他可以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由于上面说的这些限制,这些人力物力大部分都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他可以发动97万人参军,也可以让各地的粮食都往战区拉。但是几十万人白白地在路上奔走,数以万吨计的粮食白白地在路上消耗,或者干脆堆在后方。整个帝国骚动起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这些努力里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发挥作用。这就应了王熙凤的话:大有大的难处啊。 走向终点   从史料上来看,符坚是一个优秀的君主。晋朝的任何一个皇帝都远远不能和他相比。他在357年杀死了自己的堂兄符生,登上了皇位。符坚的前任符生,被史书描述成一个坏的出奇的人。据说他随身携带刀斧铁锤之类的凶器,见谁不顺眼就上去给一家伙。而他看不顺眼的又非常多,倔强的人他杀,拍马屁的他也不饶。他的妻子、舅舅都被他杀掉。朝廷高官更是几乎被杀光。他杀官员虽然没有斯大林杀的那么彻底,但也已经是相当可观。
一场“狂奔”6 你就是这么一个苦人儿。      你这么着拼死拼活地干,能得到啥呢?得到的就是政府拨给你的一块地,是政府偶尔给你拨发的一点口粮,比如你要是去出征,政府是会给你提供期间的口粮的。此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府可能给你分配一个媳妇。政府对军户的婚姻问题很关心,之所以要拿强制拿寡妇配人,也是为了保证军户都能娶到老婆,以便生出小军户来接班。   这样的生活,比起一般老百姓来说,也是颇有不如。很快军户的社会地位直线下降。一般老百姓都看不起军户,把他们看做一群下三滥。官府自己也把军户看做贱民。当时对罪犯的处罚,经常就是全家罚为军户。如果某人作战勇敢,立了战功,政府有时候就会褒奖他,让他的子孙免除军户身份。政府此举,等于公开宣布军户等于劳改农场里的劳改犯,改造的好的话提前释放。   这样的军户,其实跟国家奴隶差不多。如果让军户自由选择,只怕军营里都会跑空。所以,政府只能靠严厉手段来确保他们不敢逃跑。曹魏的法令规定:军户逃亡,抓到杀头。他亲属不去组织抓捕,不报告官府,也一并杀头。如果报告,可以不杀头,但也不能轻饶,全家要罚做奴隶。这些军人的家属就是政府手里的人质,军人想要逃跑的时候,考虑到家里的妻小,就不能不掂量掂量。不光军人本人不能逃亡,他的孩子是未来的军户,皇上的宝贵财产。如果逃跑,军户全家也要受株连。   政府对军户的婚姻问题如此上心,一方面确实是考虑要保证军户的繁衍,一方面也是要给他添个人质,好栓住他。再说,他老婆孩子还能给公家干活呢。也是在曹魏时期,政府甚至一度在全国搜罗寡妇,把她们集中起来分配给军户当老婆。种株连是古代政府的一贯作风。尚书仆射(副总理)毛阶对这个法律不满,发了些牢骚,说天不下雨,就是因为这个法律太不人道了。皇上听了把他下了大牢,让司法部长钟鹞来审问他,钟鹞怒斥他说:“搞株连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自古圣明皇帝,都搞株连。《尚书》里都说:‘左不共左,右不共右,予则孥戮女。’(翻译过来的话,大意就是说你不好好干,我杀你全家!)你为什么要诽谤这个良好制度?”   这种制度下,军户子弟的前景很不乐观。《晋书 赵至传》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军户子弟的故事。   赵至出身军户,他的父母却送他读书,希望他能好好读书,摆脱军户身份。他在教室里读书的时候,听到自己父亲在外面牵牛上田的吆喝声,他就痛哭流涕,老师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自己年纪小,不能“荣养”父亲,老爸还得牵牛种地,所以我悲痛万分。”但是他是军户出身,到了岁数也得当兵,怎么“荣养”老爹?读书读的再好也没用。   拿破仑说“每个法国士兵的包裹里都有一个元帅的权杖”,意思就是说:每个士兵好好干,都有当上元帅的可能。但在当时中国,军户的包裹里可没什么元帅手杖,有的只是霉干粮。赵至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脱离军户,靠读书混出个名堂。但是他又不敢逃跑,如果逃跑,他的家庭就要按照当时良好制度受到严惩。按惯例,赵至到了16岁就得光荣参军。于是赵至在15岁的时候,决定装疯。等到大家都觉得他确实是个疯子了,他就逃亡到了辽东。一个未来的士兵逃亡,对皇上是个损失,但是一个现行的疯子逃跑,皇上没有蒙受任何损失,可能还减少了一个负担。所以也就没人追究。   赵至到辽东以后,开始踏上仕途。后来一直干到州部从事(相当于厅级干部)。虽然他也成了领导,但是如果他被发现出身军户,他的仕途会大成问题。这等于向组织隐瞒成分,躲避兵役,一旦被揭露很容易被清除出干部队伍。赵至当然可以说他的疯病到了辽东,因为水土好的缘故,不治而愈。但是领导又怎么会相信呢?所以他的父母依旧不敢和他相认。等他知道自己的母亲病死,而自己却没能尽到任何孝道,感到非常内疚,很快也吐血死掉了。 这些军户是政府的财产,按理说皇上应该优待他们,让他们保持一定的斗志,才是道理。但是自古以来,就有一条规律,越是被政府控制得牢的人,政府就越忍不住拼命欺负。看着一群能随便欺负的人,而忍住不欺负,这对领导们的道德要求实在有点过高。
西班牙光复2   还需要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犹太人的行为。在中世纪,虽然同样源出犹太教,但同期的基督教要比伊斯兰教对犹太人歧视和压迫的程度更甚。所以在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人的过程中,犹太人普遍采取了与阿拉伯人合作的姿态。而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述,是犹太人勾引阿拉伯人入侵,并多次出卖了所居住的城市,为阿拉伯人打开城门的事例,犹太人的这种举动也为八百年后西班牙人驱逐犹太人埋下了伏笔。随着阿拉伯人统治的建立,由于居于绝对少数地位,为了加强亲伊斯兰的势力,更多的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和亲穆斯林的犹太人向西班牙移民,加上本地的改宗者,形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和构成欧洲犹太人主体的两大集团之一—西班牙系犹太人。之所以特别提到犹太人,是由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与西班牙,很接近蒙古人和回回与中国的关系。都是建立了一个异族分等级统治的殖民政权,而当地人自然成了最受压迫的民族,而犹太人和回回色目的地位都是二鬼子。当然,回回与犹太人比较而言,对中国的态度和行为,要尤为凶残恶毒。最初在宋代进入中国的回回,不但没有受到迫害,反而受到优待重用,从而发达起来。但在蒙古人入侵的时候,以泉州蒲寿庚为代表的回回,用残杀数万南宋宗室百姓向蒙古人邀功投降进行了回报。而回回的主体,则是蒙古人入略中国时,带来的仆从军的后裔。回回这一群体,构成了蒙元统治时期的四个民族等级中仅次于蒙古人的等级——色目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