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heng611 fusheng611
关注数: 14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6,083 关注贴吧数: 21
警惕儒黑!! 黑儒家的风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西方在中国传教开始的! 西方列强挟传教进入中国,而传教在中国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朝廷,而是浸润在儒家教育形成的传统文化中的人,对西方这类宗教有着严重的抵触。从唐朝开始,西方宗教就进入中国传教,但一直传播得非常艰难,你以为这些传教士不知道这其中的文化原因? 要打开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就必须清除儒学思想与传统,这些传统与西方宗教信仰也是有严重的冲突的。 这个清除行动在中国发生最严重的事,就是一百多年前发生的在中国损失1.4亿人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场运动之后,就是各地教案频发。但那时就是列强的武力全面介入之时,在武力威胁之下,清廷正式允许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允许开设教会学校。 这就是列强清除儒学思想与传统文化手段的一文一武。他们在各地教会学校中培养了大量的认同其宗教教义关系的思想的人。这些人成为了攻击抹黑扭曲篡改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主力。 日本图华,同样在中国培养出来了大量的代理人。并且资助大量的留学日本的留学生为其文化思想统治中国作铺垫。 所有外来势力统治中国所作的文化渗透与颠覆,都必然要针对奠定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 民国时产生了大量攻击抹黑扭曲篡改儒家思想的人,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不清除抹黑扭曲篡改儒家思想与文化,则在中国传教是很难展开的,你如果还有一些历史知识的话,孙蒋娶宋氏姐妹的事。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宋家何德何能,能左右孙蒋的政治图谋?宋家是印圣经的! 这就是清末到民国一直到现在,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洗劫大半个中国的那块运动,竟然没有什么史料留下并且少有人提及的原因。 前几天丘成桐教授说中国的数学不如美国的四十年代,这个逢人就说自己是基督教的大师,贩卖背后的私货,才是他的目的。。。
儒家是善恶观教化 大三角局势对霸权,中俄联通一线,伊朗icon作为破局犹太支点对其核心以色列人,以犹太人的利益观是附属于霸权金融运作体系美国icon的根。以资本权益运作了这个世界地域政治平衡的地理布局,分出了霸权体系与分配制衡关系的地理布局而体现的政治统治利益与平衡关系的这百年来的布局。 是谓世界潮流。 这是一个千年局。 犹太教icon不是以善恶观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宗教,基础逻辑是利益平衡关系,生存关系发展出资本运作,形成犹太人上千年的流通式生存。利益观辩证法是旧约的底,运作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模式发展出新约,形成基督教,产生民主共和两个理念分野,新约产生偏民主关系的辩证法产生天主教,偏共和关系的辩证法产生伊斯兰教。 以意识形态流发展出地域布局。体现出地理布局下的宗教发展形式,并伴随着宗教发展出政治统治平衡关系的变迁。 地理大发现下资本利益运作体系发展出美国的霸权形成史。 意识形态流最后于东方交汇。 西方宗教史发展的地理政治平衡模式最后与东方文明形成阵营对抗。东方文明的底线模式与西方是不同,东方文明是以善恶观辩证形成的文明,西方宗教是利益观发展的文明。在地理上夹在中间的,是以印度icon地域发展出来的意识形态流,底线是原始性的生存适应。 最终都是文明体系的对抗。
端午 龙非实物,乃是天地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九个数一起协同相维发展前行的道体拟物化,寓意前进,强壮,永恒,吉祥。道体的发展形式是承震四在兑二两两相对的应同而来,展现出两两对应相维的交结翻滚形态。故龙的形象就是盘旋向前翻滚,谓之盘龙。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只不过古人认识得更加深刻,把这个螺旋上升的情态解构出九个关系。又以九个关系协同相维成一体,故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其间思维推演,常人不可得其精妙。 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即是道,道即是龙,每一个华夏儿女在行礼的实践中推动着道的前行。因为我们都是这条龙的一部分,都是这条龙的实践者。龙是依靠人的实践而存在,人不动,则龙不行,人人积极,龙则飞升,人人消极,龙则萎靡。龙的传人不仅是现状描述,更多的是担当与责任。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实践自身道德,推动大道流行,处其中,承上以孝,承下以教,不逾矩,不偏行,礼也!代代相传,以致永恒。 粽子分四角,震四分成礼,以四分而二合,米米仁合。端午节吃粽子的人文设置原因,估计不是因为纪念屈原,而是儒家文化在民间的文化积淀,在五月初五,以吃粽子的形式劝诫自己合乎礼仪,达乎中庸,四分合一志五,还是那句话,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其义大矣!
天人合一 儒家文化,是带有神性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特别是礼制,以震四分相合而发展巽五的上下一体性,表述基础的存在都是环境的产物,基础的四分皆处于往复之下的中庸态。上可通天,下可达地,人在其中。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你在天地之间应同浃合,从大道洪流中格出一道,在震兑分合之下铸造而成立,义也,利也! 义,正也!乘礼循道,可通天极,我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产物,也是乡邻融合的产物,也是民族塑造的产物,直至宇宙,礼制,上敬至大,下恤至小,礼制国度一定会祭天,这是自我由来的追思,君王祭天,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德行是否合于礼,由祭天反省自己的不足,体恤民间苦难,改正德行,引领民族走在礼制的道路上。 礼制社会,是一种极具扩展性的社会,可以把周围非礼制社会收纳在自己的范围之下,这个过程叫王道,现代叫做普世价值,但礼制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所发展出来的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神性。如中医,就是超越西方认识的存在,背后的逻辑就是建立在归一演绎基础之上,底层逻辑即1+1=1,震四分二合发展负载,以三为基础再行发展兑二应同,则发展为组织结构体坤六,维持组织结构体整体性和独立性的机制为艮七,艮体都是独立性的,古人称之为素体,素数,为只能被自身和一整除的数,黄帝内经有一本叫《素问》,就是在表述对独立组织体内在运行的追问和解析。以艮者震之主去看,又回到礼的范畴。同理,明白了中医的逻辑,你的认识对象何止是人,猪狗牛羊,一村一国,一公司一家庭,通通可以用同样的逻辑去认识,这就叫做天人合一。 先秦儒家是何等牛逼!穷理尽性到这个地步,惊为天人!秦始皇把文脉斩断了啊!!!
欧拉公式里的道 在西方数学中,欧拉公式被称为最伟大的数学公式,因为它把数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几个元素联系了起来,体现出极致的数学美感,数学家们无不感叹其为上帝的创造。其实这个公式在易数的推演过程中有其明确的演绎,自然逻辑的一个基本关系,任何事物皆是由更小的基础所组合构成,在由小积大的过程,皆是承震四的分化,以兑二的相合而不断的发展事物的涵盖,并构筑事物之界限。这个过程所承的发展机制谓帝出乎震,其质实为三系的递进涵盖。故此形而上逻辑在形而下的形式表达上,就以离三居上,在数学里的表达为正向一。一二三四五为先天数,五六七八九为后天数,五即是先天数也是后天数,在五五相得的往复相应关系里,以五为中,以下承上之数三为正,以上系下之数七为负。艮者,七也!道之反,限也,止也,止而下,在数学里表达为负向一。 自然界皆一也!然而在易数里却没有一,因为易数是一门认识自然的认知体系,通过易数去解构自然运转的根本机理。故必须把自然一去掉,然后再贯通起来,这个贯通至一的知识体系即是孔子在课堂上讲授的本来内容。兑,数二,一分为二,两次分二,分为四,反过来即为二合为一,两次二合,则为四合于一。这样的分合关系并不能引导我们进入易经的世界,因为易是辩证的,两次二合于一之下,只能是以两两相应的三维于一而存在于自然演化关系中,则基础皆是以两两相对的应同关系发展为协同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之间是皆同关系,以皆同关系于四分相合于组织,并构筑界限。这个基础的演化过程同时表达了二三四三个逻辑关系在里面。故二为皆同之下的合,仁也!三为基于皆同仁合之下的递进,义也!四为两两互动应同同一规则,礼也!在数学里,二可以理解为两点相连成一条直线,四可以理解为两两互动交结翻滚的圆,圆的产生就是在一对应同力垂直叠加同样的一对应同力,则基础的表达就由直线转变为圆。礼,规也!三人行之时,礼已在其中了! 欧拉公式的主体其实就在于自然对数在复指数形式下等于-1,用易数理解,即是对艮数七反复的数理解构。在自然逻辑里,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在以指数扩展环境里往复相维的。离三取象为火,表示为前进扩展态,其内在的数理本质是指数形态,以物自身为体,又以物自身为用,体用合一,在数学里表示为平方的数理关系。在一维的实数范围内,正向为正数,负向为负数,正负的表述的是方向,在一维的垂直方向,引入了虚数概念,一维上的正负问题就可以转换为二维来解决和再认识。虚数i为-1 的平方根,它的意义在易数里面表示由大到小,由组织向基础不断同一深入的关系。无论其正反,基础所承的皆是以震四的关系正反相承,正向为帝出乎震,反向则为艮者震之主,震四在二二应同之下化圆,内涵π的关系,在与自然对数和虚数构成的指数形式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向下的螺旋线。先秦儒家对此螺旋线描述为“曲直之性”,五行为木。 用道学去理解数学公式,其实并不切合,但彼此的联系却是明确的。
儒家的关怀 一个人,在世间的所有行为,均是在维持此身的健康,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行为,均是在维持家庭的和睦延续,一个国家,所有的国家行为,均是在维持民族的长存。凡此维持自身存在的机制,为艮。道之反也。上艮下震,山雷颐,养其下以顺其正。万物莫不执此道而存。需,上坎下乾,云上于天,君子小人各处其所,各归其位,各行其事,养乾以正行。大亨通也!需卦卦义所述,即是儒之本义,言人皆是体系下的人,在其位谋其事,在体系的组织里面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组织的发展提供该有的力量和功能。且不正是君子以饮食宴乐所示乎?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坎者,入于穴,自力至穷,因其无位也!组织受其损,乾体下纳其入内,再行构建上下亨通的组织运转结构。有孚也! 世间的人各有不同,有君子,有小人,有尊贵,有贫贱,有壮,有弱,有男,有女,这是自然本来的样子,谁也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圣人就顺于自然,法于自然,承认了阶级的存在与客观性,即天尊地卑,伦常有序,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信的存在,在于上下之间,小以积大,先有其小,后成其大,再成其更大。其中有信也,有孚也!修齐治平便是由此而来。尊者之所以尊,因其卑下者承之,中国民间传统社会民和大人之间有信,如今没有了。就是在这样的上下互承的关系中,大人小人,尊贵贫贱者,强者弱者,男女均有位,各司其事,共同合力完成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有反哺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更加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三者,多也,指大环境,也指乾体向前的洪流。顺应之则有所得,故吉!
儒家的关怀 一个人,在世间的所有行为,均是在维持此身的健康,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行为,均是在维持家庭的和睦延续,一个国家,所有的国家行为,均是在维持民族的长存。凡此维持自身存在的机制,为艮。道之反也。上艮下震,山雷颐,养其下以顺其正。万物莫不执此道而存。需,上坎下乾,云上于天,君子小人各处其所,各归其位,各行其事,养乾以正行。大亨通也!需卦卦义所述,即是儒之本义,言人皆是体系下的人,在其位谋其事,在体系的组织里面找准自己的定位,为组织的发展提供该有的力量和功能。且不正是君子以饮食宴乐所示乎?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坎者,入于穴,自力至穷,因其无位也!组织受其损,乾体下纳其入内,再行构建上下亨通的组织运转结构。有孚也! 世间的人各有不同,有君子,有小人,有尊贵,有贫贱,有壮,有弱,有男,有女,这是自然本来的样子,谁也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圣人就顺于自然,法于自然,承认了阶级的存在与客观性,即天尊地卑,乾男坤女,其中最重要的是信,信的存在,在于上下之间,小以积大,先有其小,后成其大,再成其更大。其中有信也,有孚也!修齐治平便是由此而来。尊者之所以尊,因其卑下者承之,中国民间传统社会民和大人之间有信,如今没有了。就是在这样的上下互承的关系中,大人小人,尊贵贫贱者,强者弱者,男女均有位,各司其事,共同合力完成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反哺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更加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有不速之客三人来,三者,多也,指大环境,也指乾体向前的洪流。顺应之则有所得,故吉!
道学不在道家 中国文化最大的错误,就是百分之九十的学者以为中华道学在道家,在老子,在《道德经》,毕竟道德经里面有个道字,学者们理所当然得把道学于道德经关联起来。如果当初不是这个书名,也许中国文化也不至于如此迷糊,近代,西方文明的强势压垮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于是开始从老祖宗的经典中去寻找真理,重建自信。这没有问题,可错就错在大多数人选择了《道德经》,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伪书,是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儒者写的,成书年代晚于孔子,是伴随者隶书体汉字推广,孔子思想普及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者研习孔子思想,然后加入自己的思想,假托为一个孔子曾经请教过的史官所著,名为老子。实为杜撰而已,不可考证! 然而后世文人为何如此推崇《道德经》,几乎奉为最高经典。这与秦始皇掘断华夏文脉有关,秦后儒家思想逐渐式微,真理隐沈,孔子所述一以贯之的道学体系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学者以为道德经里的道学就是先秦道学的正统,而儒学逐渐转变为伦理道德学说,不再是关于自然真理的思想体系。再加之佛教的传入,道家的“无为”与佛家的“空”似乎得到了互证,这让很多学者更加认为本土的道家思想是关于真理的文字,大谬也!!刷头条,见得太多太多了,真的是又气愤又惋惜,历史形成的妄见,非圣功不足以再度启蒙。 道是什么?道是自然变化所承的规则,河里流动的水,今天在流动着,明天还在流动着,亿万年之后还是这么流动着,今天流动的所承之因,与亿万年后流动的所承之因是同一的。把河水格掉,人世社会的流传难道与河水的流动不是一样的吗?前水流逝,后水相继,前人作古,后人相承。道一字,从文义上就能解读出前后应承的时空义。孔子之于河水与牛顿之于苹果,其理相同,谓格物致知。也即是说,道学是一门对自然的认识体系,它的对象是自然变化本身,而非事物本身,这是孔子与牛顿的不同,以由格物致知发展出的逻辑形式也表现出不同,孔子道学发展出河图形式,牛顿科学发展出公式形式,河图是对变化关系进行统一的描述,具有高度的普适性,而万有引力定律仅对大尺度大质量物体有效的部分描述,西方科学的公式都是不完备的,都只在其一定范围内有效,所以西方科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寻找大统一理论。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个工作孔子已经完成了,那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道学。始于孔子,迄于秦,随着孔子思想的推行,中华道学已经发展出相当丰富,且逻辑严密的道学体系,直接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在医学,社会伦理,天文历法,文字文学,饮食等方方面面建立起理论基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传统文化概念,基本都是这段时间建立起来的,道学是一门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有所知,常言“知道”就是如此来的,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得道”开始流行的,这两个词的转变,也意味着中华文明从理性时代转变为感性时代,由生生不息的大仁大义转变为无为空谈的不仁不义。文明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佛道空谈玄思误人误家误天下,佛教当初发展不下去了,看我华夏生生不息,曰东土有大乘气象,急忙寄生于华夏。就因为佛教是不善的宗教,它无法解决自生的存在问题,需要强大内生力量的社会才能提供其延续的土壤,道家亦然,常处无为,以柔弱应天下,文明何以炳然。更有狂狷者,妄图得道升天,陋不可言。
礼者,震四也 万事万物的存在,皆是形而上自然逻辑演化的呈现,谓之情伪,又以其呈现是否具有延续性而分善恶,继之者善,不继者恶,此也是周易里吉凶断辞的本义。 一基础,必是大结构下的基础,故基础必皆同,其运动又必是基础间的相合的演化为互动应同,在数学中表现为两点一线的直线关系,在基础皆同性的大背景下再行演化互动应同,直线关系就演化为二二的叠加,在原有的直线关系上叠加了一个径向的应同关系,则产生了由线变圆的几何表达含义。在这个叠加互动应同的过程中,在皆同的原则下就产生了三系界限,此一界限是后续生成演进的基础。三生万物即是三系的再行发展应同关系下,生坤六乾九,乾坤者,天地也,盈天地者,万物也!天地就是万物。 在西方文明里,二三四是数量多少概念,而在中华文明里,二三四不是数量多少,而是关系变化概念,二不是指两个东西,而是指系于整体大一之下基础的互动应同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三不是指三个东西,而是三维于一的递进扩展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四不是指四个东西,而是指基于应同而发展出名物的所承之因。礼也!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震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其贯穿于整个思维演化,万物皆承震四而生发,离开震四的同一机制,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震四的发展体现了时序性,古人所言的四时之序,非言四季变化,而是言承互动关系发展三系负载结构体。以三系负载结构体来表达时序过程,毕竟万物皆有缘起和终结,这也是义的逻辑。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其内部一定有自身的规范法则,组织里的每一个基础都按照规范法则行为,组织就得到了存在和发展,当基础都不遵守规范法则,组织体就会离散溃败,直至消亡。在易经六十四卦体里,四爻位多无咎。为何?因个体基础遵守上下卦相承的发展关系,何咎之有?!坤卦六四,括囊,无咎无誉,组织体在系于乾九动力之下,发展为收敛并结构,在发展到四爻位时,基础个体皆遵守坤道的规范法则,这时的组织体就构筑了底线关系,于是开始收敛,把一个两头都有开口的布袋从底部打一个结,括囊也。再看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基础在无规范法则的约束时,行为具有开放性(见龙在田),一旦遵守组织的规范法则,其行为就闭合在一个范围之内,呈现螺旋向上的情态。既然遵守了规范,当然无咎了。渊,回水也!颜回的名字应与此爻位所述的涵义有关, 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世间无恒常之物,任何组织结构体的存在,都是一时的存在,都是建立在基础发展互动应同的关系之上。而其互动应同又是以四分发展同一性去体现。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言巽五在震四分发展组织体同一整体性,这也是五行土的逻辑,五位巽体都是中庸态,消融个体四分于整体之下。即事物皆是中庸态而存在,换句话说,事物都是发展的事物
礼者,震四也 万事万物的存在,皆是形而上自然逻辑演化的呈现,谓之情伪,又以其呈现是否具有延续性而分善恶,继之者善,不继者恶,此也是周易里吉凶断辞的本义。 一基础,必是大结构下的基础,故基础必皆同,其运动又必是基础间的相合的演化为互动应同,在数学中表现为两点一线的直线关系,在基础皆同性的大背景下再行演化互动应同,直线关系就演化为二二的叠加,在原有的直线关系上叠加了一个径向的应同关系,则产生了由线变圆的几何表达含义。在这个叠加互动应同的过程中,在皆同的原则下就产生了三系界限,此一界限是后续生成演进的基础。三生万物即是三系的再行发展应同关系下,生坤六乾九,乾坤者,天地也,盈天地者,万物也!天地就是万物。 在西方文明里,二三四是数量多少概念,而在中华文明里,二三四不是数量多少,而是关系变化概念,二不是指两个东西,而是指系于整体大一之下基础的互动应同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三不是指三个东西,而是三维于一的递进扩展概念,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四不是指四个东西,而是指基于应同而发展出名物的所承之因。礼也!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震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其贯穿于整个思维演化,万物皆承震四而生发,离开震四的同一机制,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震四的发展体现了时序性,古人所言的四时之序,非言四季变化,而是言承互动关系发展三系负载结构体。以三系负载结构体来表达时序过程,毕竟万物皆有缘起和终结,这也是义的逻辑。 一个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其内部一定有自身的规范法则,组织里的每一个基础都按照规范法则行为,组织就得到了存在和发展,当基础都不遵守规范法则,组织体就会离散溃败,直至消亡。在易经六十四卦体里,四爻位多无咎。为何?因个体基础遵守上下卦相承的发展关系,何咎之有?!坤卦六四,括囊,无咎无誉,组织体在系于乾九动力之下,发展为收敛并结构,在发展到四爻位时,基础个体皆遵守坤道的规范法则,这时的组织体就构筑了底线关系,于是开始收敛,把一个两头都有开口的布袋从底部打一个结,括囊也。再看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基础在无规范法则的约束时,行为具有开放性(见龙在田),一旦遵守组织的规范法则,其行为就闭合在一个范围之内,呈现螺旋向上的情态。既然遵守了规范,当然无咎了。渊,回水也!颜回的名字应与此爻位所述的涵义有关, 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世间无恒常之物,任何组织结构体的存在,都是一时的存在,都是建立在基础发展互动应同的关系之上。而其互动应同又是以四分发展同一性去体现。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言巽五在震四分发展组织体同一整体性,这也是五行土的逻辑,五位巽体都是中庸态,消融个体四分于整体之下。即事物皆是中庸态而存在,换句话说,事物都是发展的事物
国人必须找回信仰 两年未来,孔吧越发感觉凋零,时下,社会经济否塞不通,人人各自生计,也越发艰难,估计以后更冷清。就如同当下青年男女纷纷躺平,男女对立,不再践行人道。于我华夏,真的是不仁不义了。时也! 近来刷头条,经常刷到一些外族的人文视频,能明显感觉到一种力量感,同时也让我感受莫名的恐惧感。就在五分钟前,刷到一个抖音,一群外族大胡子男人,围成群,里三层外三层,在民族音乐下一起舞动,齐声高呼。我相信这一刻,他们的灵魂在群体的氛围渲染之中得到了升华。 祭神如神在,果有神乎?非也,神的存在因其人的信仰而存在,如无信仰一途,何来帝居其上而系之于民。一个名物,各循各自的秉性而生发,五行之木道也,承震四之协同相维而构筑名物之界限,同时因其界限而生秉性,两者阴阳相属。震四者,四分而同一,因其皆同于一体之下,则个体的四分皆是以相合的关系而表达四分,即任何一个发展的组织体,个体的存在都是二合四分之下的互动产物。如生命体必是氢二碳四之组合结构,畅于四支,发于事业,言物之形上逻辑。其义大也! 仰观宇宙,俯察地理,万物莫非一也,一花一草,一乡一村,一个民族一个宗教,统所有万物,亦为一自然,自然的内在就是这一个一个的事物所相合结构而成,朋友自远方来,承于一分之二,言逆数而合。你与我虽然是不同的个体,因其相同的志趣信仰而走到一起构成一个组合体,此一组合体,难道就不是一个一?一个宗教的存在,即是因个体信众的皆同性而兑合于一,在这一宗教的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其个体信众不断二合叠加之过程,叠加一次生四而有名,叠加两次生八而有体,至此,易数备。 然,自然果真有一吗?一之下实为众多的一构成的,众多的一之下又是更基础的众多的一所构成。极限之下,自然且不是消失了?!是的,自然本无常,所存者,只是那一个一个事物所运转成一个大一的过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数上下相承,协同相维发展。与天地同德,古人拟物为龙,格物谓道。故万物莫不承震四而同一,莫不承震四而得其名。孔子所言礼,其涵义为震。形而下可理解为规范,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由基础的分化而使组织体上下通达的运转机制。 一个民族,若是无了礼,就失去了生命力,个人表现自私自利,整体则一盘散沙,失去共同的信仰之下,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起互通仁德,我之苦,你无感,你之悲,我也无感,人人各自为利,这样的民族必然松松垮垮,毫无生命力,外来有组织力的敌人可以轻松摧毁。
创汉字,开文风 我的老师杨宇林无数次地向大家提示,易经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繁体汉字,这是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对中国最伟大的贡献,直接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这才是后世尊孔的真正原因。而非那些关于道德伦理的言述。当单个的汉字在纪数的原则上创制出来以后,藉由汉字的组合而构成词语,再成语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表达体系。即是说,之乎者也的文风是孔子所开创的,原始儒家所发展的,而孔子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工作,其实就是在用自己所创制的文字进行全面的翻译和改造。因为三代时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文言表述体系。其文风与后秦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易经上面的卦辞爻辞里面的文字,所出现的文字与卦义本身联系非常紧密。颜回应该参与了这个工作。孔子和其弟子所创制的原始文字是隶书,随着儒家在之后的蓬勃发展向整个中华地区普及开,这套文字也得到推广,这才发展出秦篆,也就是说隶书是比秦篆更早的文字。再后来又才发展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道德经》所用的文字和文风,就注定了它只能晚于孔子时代,写道德经的人很大概率是一个不成器的儒者,此人没有真正把握到孔子思想的核心,学有不达必旁行,旁门左道,乱我华夏!道有章法可循,以恍惚玄妙言道者,不知道者也!常言所谓的知道就是这方面的文化沉淀。那有什么得道这个玩意!
观物 认识一个东西,不要被当下的所见所闻所役,要去思考此物的由来。物有形质,即照即应,是如此的自然,以至于大部分人从来不去思考此物由来的所承之因。故,小人观物,内应入坎,大人观物,外应成革。小人得其所适宜,大人知行艰涩。为何?格物而至知也! 圣人之道,必须要改变现有的世界观,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在一个发展的关系网中呈现其体与用的存在效应,我们对其认识的方法不是眼耳鼻舌的简单照应,而是需要进行抽象认识,探究事物形而上的存在机制,而以自然数理的关系去建构认识体系,推理出一套万事万物无法逾越的,必须遵守的法则。古人谓之道。 苹果落地的一刻,牛顿眼里是不会有苹果的,他所见的只是承于一个事物的运动现象而关注于运动本身的由来。这就是格物的本义,因格物而知晓事物运行的机制,为后世人类社会的文明作出极大的贡献。所以牛顿也可以称圣人。而孔子格物,格得更加彻底,把万物理论都抖漏了出来,孔子的思想其实就是大统一思想,已经不是一个公式所能描述清楚的,因为万物理论不是用科学认识论的属性体系去认知的,而是关系体系的思辨,使其归宗于一,在其归一的过程中,现代知识体系的几乎所有概念都会找到其对应的环节,如数学中的微积分的微分和积分,在易数中的表达是以震四的压缩为微分,以兑二的相合为积分,以离三为界限,在承于四分二合的递进机制下,最终填满三系界限。又如黎曼函数的质数分布规律,必与基础的震系互动所形成的圆关系密切,现代的量子力学,电磁理论等等统统在易数归一的过程中有对应。 孔子的思想里,一定有个上帝,他在决定着我们的一切。但是孔子并没有把上帝进行特别强调,他强调的是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上帝的存在是因为你的侍奉而存在,侍奉以礼,这就是上帝与你同在的逻辑。西方人并没有从逻辑上证明上帝的存在,所以沦为宗教,如果深入了易数的世界,你就触摸到了上帝的灵魂。
随便说几句 中华文明的理论体系无疑就是易经,而易经又是以自然为对象,于动态之中进行抽象,以此建立起形而上的思辨体系。也就是说,中华文明是一个理性的文明。也只有理性才能发展出文明,大义矣! 中国历史数千年,真正触摸到易经的核心要义的人并不多,最多的应该是在周代早中期,从周朝的社会组织架构来看,有易学思想的影子,周朝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定性为一个奴隶社会,其实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时代,到了周代晚期,知易的人已经不多了,然后逐渐消失,在即将完全消失的时候,孔子站了起来,接续了华夏精神,眼看就要在中华大地普及开来的时候,秦始皇抹杀了一切,断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而保留的就是秦代的统治机制,这也就造成了后来的中国历史无非秦朝统治方式的不断再现。汉代所谓的独尊儒术,有其名而无其实。即便如此,汉代所造就的功业也是后代无法比拟的。正是有了对儒家的宽容,这时期儒家思想非常艰辛地恢复,大部分所谓的儒者并没有通达孔子要义。但却有一小部分触摸到了孔子的灵魂。因为焚书坑儒的教训,他们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再高调宣扬真正的孔子思想。知易者,必有君子之心,必有忧天下之情。世道既然不允许自己宣扬正义,那就以另外一种方式传承下去。那就是汉字,汉字的奥义非知易者不知其义。到了宋代儒学,就彻底变质。把佛老的东西参杂进去,由理性转变为感性,开始谈心性,开始讲修持,失去了儒家本该有的洁净精微搞得乌烟瘴气。宋儒思想产生不了任何文明,反而会摧毁文明,宋以后的历史进场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心学理学之流只对后世文化的美学有一定影响而已。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着很多人的思想。严格来说,我们已经不是华夏儿女了,因为我们不是华夏精神的环境里教育成长的。现在的中国人大部分人都没有华夏精神的基因。但我相信第二个孔子一定会到来。反正那个地方水很多。
圣人与教主 圣人与教主是不同的,圣人在于启蒙,教主在于入蒙,两者所致力是相反的。人类社会在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扮演着器的角色,既然成了器,则必入蒙。而圣人的职能就是代天而言,告诉蒙蒙中的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建立起文明体系,而教主则不然,自己创造出一套理论,使人们认同这套理论,以信众支撑自身的发展,并不在乎是否合乎道义,另一方面宗教的内部就会发展出对信众的信仰程度的要求。看你信得深不深,信仰不坚定是不行的。这就是入蒙。 蒙与知是相对的,乾以易知,从小格局之蒙向大格局之知发展,这个过程表述为乾。圣人之学就是让学者不断的启蒙,不断的知,此谓之格物致知,由于人是不可能否定自己的,是看不到自己的错误的。在向更上一层楼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所以圣人之学就是要不断反躬自省。脱离蒙蔽,知行广大。 圣人代天地而言,而天地无心,圣人终究也是一个人,与凡人不同的是,圣人有超绝的直觉和慎密的思辨能力,发现自然的真理。真理的最终归处便是人世社会,以圣人之教化而建立和谐的社会,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圣人之功,仅此而已,伟哉!可圣人终究还是一个人,并不超越其生存环境而存在。现在的人把圣人理解为道德楷模,那是因为对圣学的无知。道德至上很容易造成社会空心化,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不能因为圣人做了一点不好的事,就大书特书加以批判,有这个必要吗?
普世价值 孔子学院里面坐的应是各国的精英,是顶尖的科学家,数学家,宗教学者,政治家,大学者。孔子的学问是一套严密的形而上学,需要高超的思辨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可现在的孔子学院名不副实,向外兜售那点自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播,首先就需要具备普世价值,没有普世价值观的文化是永远也传播不开的,说白了,现在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传统国学,并没有把握到中华文明的核心。写点毛笔字,穿几件汉服,拨弄几下古琴,读写诗词歌赋,就以为自己是国学的传承者了,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从传统的文化里面去寻找普世价值观。仁!它就是普世价值嘛!乾卦九二,孔子说,德普施也!说得如此直白,居然从来没有人点出来。二,兑,以泽象之,其中一个点振动,就会以波浪的形式向外传播开去,这是从象的角度理解,象的后面还有一套数,一分为二之下,二必合一,形成组织体系的偕同,以偕同而构成互通,任何一点的震荡,都会在组织体系内形成传递。普世价值观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他们看见别的人没有人权,受到剥削压迫,他们会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内部施行的仁政,是生生不息的,所产生的波浪不断向外扩散,碰到和他们不相同的人了,波浪就停止。这个时候这个仁政里的人特别不舒服,浑身不自在。他们为了自己的内部保持永恒的生生不息,那就一定会对没有普世价值地区进行影响,使其转变到自己频道上来,这样波浪就能继续传播了,他们自己也舒坦了!也就是说,传播文化,首先你得让别人认同你,这样才能相通,亨通也。如不然,凶!!
何为善! 自然永恒得处于是以基础的上下相承关系所达成的动态平衡之中。基础在组织中的经营运作皆涵组织自身的运作机制,即现代所谓的基因概念。也就是说基因的运作一定要与组织形成了同一性,以此形成彼此的往复支撑关系。以基础的运作去支撑和保障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如果能保障组织的存在和长远,那么就是善,反正,则为恶! 这也是孔子说继之者善也的逻辑关系。 一个家族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自然关系的呈现,每一代人都经历成长,立业,生育小孩,死亡。如果出现断代,则为不善!因为所承的道是永恒生生不息的。如果一个人思想出了问题,不想结婚,不想生子。家族的延续就此停止,此人为莫大的不善。道赋予万事万物传承的功能与思想,必有其用也!看见性感的异性,我们为什么会有生理反应?看见萌萌的小孩为何会去爱护他。老来没有孙辈为何觉得失去生活的意义?从人还是个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天道就赋予了你我传承后代之功能。使用这些功能,我们就能传承后代。食色性也!善也! 儒家思想几乎所有的言辞都指向一个核心,如何建立和谐的人世社会关系并以至于永恒的长远。 先贤即没,圣教尚在,先贤的智慧部分地注入到中华大地,在民间代代相传,中华文明为何传承了数千年,所依靠的就是儒家所建立的这套社会组织关系。佛道都不足支撑社会的长远相继。现在那些国学爱好者,他们是看不到这个层面的。所谓的三教统一,根本就是扯淡,玩弄的其实就是多重标准,造成人格的分裂。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孔子说得很清楚。奈何后世学者自以为高明,把光明正大的儒家思想,搞得乱七八糟。所建立的理论体系错漏百出。
信仰非常重要 信仰非常重要,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和群体,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很多人说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信仰。我认为是不对的,其实中国人的信仰比西方的信仰要深刻地多,只是现在被打破了而已,我们这里大部分人家的大堂里都供奉了一个神龛,牌位中央是五个醒目的大字“天地君亲师”,而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只不过现在年轻人都对此很淡漠了,基本不懂祭祀的流程,更不会懂得其中的意义。 天地君亲师,天地的意思等同于西方的上帝,为最大,君次之,君不是指皇帝,而是反应人民意志的大人,是由人民所举荐,所推崇的官员,类似选举出来的官。绝对不是空降而来的官,因为这五个字体现的是往复同一性,并呈现序列化。亲,指代的是祖宗,感恩赋予血脉之重,没有先祖,何来我的此身呢?师,指的是教育者,启蒙者,传道受业解惑者,是人生建功立业的直接关系人。 西方人的信仰是上帝,而中国人的信仰不是神,而是一个关系组,我之所从来,是天地之成乎?是也,是君主之庇佑乎?是也,是先祖之传承乎?是也,是师傅之教育乎?是也,由大到小,由空泛到近切,层层下系,呈现出系列的关联,在易数里面,就是三系离卦的过程,三系在应承于四系的往复同一关系下,呈现为递归与扩展,而我这个人就是大环境所递归而来。那么三系就体现出一个一个存在关系,并体现出序列化的往复相维状态,此谓三生万物。如果西方的圣贤当初把这个关系搞明白了,他们一定会打破上帝一神教,分解为一套序列的关系组来建立其信仰体系,很显然孔子及其儒生精通此中原由。 信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维系人们存在而立的一个高于自己生态阶层的同一关联,没有信仰,个体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宗教的发展模式,在早期先行成立一个概念和一套理论,不管这套理论是否合乎天道,到后期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让人们认同这套理论,使其沦为信徒。再由信徒与他人的交流,继续把更多的人纳入到同一个信仰体系之下。比如我提出:“XX神是最牛逼的神,比上帝和佛祖都牛逼”,先不管错误与正确,只要我把这个概念传输给周围的人,让他们认同这个概念,他们就会自发地向更多的人传播这个教义,于是这个宗教就成立了。可能只是我当初的一句胡掐,也可能是真的合乎天道。神道设教的过程就是这样,立一个神,大家认同了,教就成立了。古往今来,不管什么宗教,什么组织,每一个宗教和组织都有自己特有的宗旨,宗教与组织下面的人无不维系在宗旨之下,形成信仰。众多的信众在同一个信仰之下形成了互通,反过来,因互通而以四分的关系相合,就形成了负载递进的扩展状态,其对应的基础则发展为收敛状态。于是信众就入坎了。
做学问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 做学问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自然,所以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对的,通过对自然事物的属性认知,这个过程屏蔽掉了人为的批判意识,所得出的理论结果小范围地符合了天道,而宗教的认识方法就不对,宗教其实一套社会组织关系,并不会对百姓进行认知上的启蒙,相反地,不仅不会启蒙你,还是还会给你下蒙汗药,让你往坑里跳,跳进去就出不来,教主给你一套理论和一些概念,你认同了,那么宗教组织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宗教就开始发展开了。而儒学不是宗教,也不是科学,以自然为对象,它是辩证解构自然本身的内在运行关系,设立一个基础,再推演基础的运行关系,然后又把一这个概念消除掉,那么学者所执的就是关系本身。也就是说孔子提出的诸多概念,都是关系概念。各种概念最终统一到一上面去,一以贯之,也就四个字而已,真的深入进去,万万字不能尽其貌。 个人在社会中的经营运作,是以自身生命为底线的维系状态,当其生命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向底线发展,一个人快饿死的时候,只能去偷爬抢了,对他大谈道德,鸟用没有。这个就是道的范畴,是一个自然本身的关系呈现,当我们明晰了自然本身的运转关系,那么就可以利用道的规律来规范人世社会,这就是教的范畴,教育人们遵守道的规律来建立社会组织关系,儒家的这套教育系统其实非常完备,非常先进,从汉以后,就一直在民间有传承,基本上没有受到上层封建阶层的破坏,可怕的是,这套教育机制被当朝打得稀碎。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辨善恶,不是学技术,如果以学技术为目的,教育出来的人,进入社会其所作所为都是利己,最后整个社会一盘散沙,是非善恶不分。有人提出现在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深表赞同!
知与不知 考察评估一个时代的贞否,并不是着眼于现有的即成事物,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发达的咨询而确定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而是应该去考察社会的运转机制,机制的关系才是确定性的,周易里的元亨利贞就是对事物发展所承的运转机制进行抽象表述。同样的,孔子所提出的诸多概念,统统都是关系概念,用后天已然形成的概念去套,几乎无所适从,越解越乱。所以,学者务必要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由静态的向动态的转变,由型质的向抽象的转变,由固有的向周流的转变。可知道天地之化由。这其实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那么的自然,以至于人们无法觉察到自然本身的内涵,只因人本生就是载道之器,人自身的种种行为与自我意识都只是自然的应承关系而已。这才是人的本质。坎者,二的三次方,应同关系的三次叠加,形成一个内相应并协同相维关系体,并扣成一团,也就是说,基础的应同交互只是在组织的内部进行,于外在没有关联。故,坎,又谓陷,陷入其间,而不知其外。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在其成长的过程,形成与自然的交互界限面,再对应于外在的三重应同之后,人就形成了自我意识,与其不相应的,在他看来都是错的。百姓者,常人也!常人行常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不会去探究自然的真谛,他们已经深深的陷入在自相应的一个体系里面,而不再对应于外界。当他要对应于外界的时候,并且产生交互,那么原有的自身应承体系就要崩溃瓦解!这也就是周易六十四卦三爻多凶之故。
近观新闻偶感 中国人如不找回自己曾经的信仰,等待大家的将是无穷的灾难,察识今世种种人的行为和思想,皆不在的道义,女不承男,男不载女,少不知善恶之分,老不知教育之由,社会体系分崩离析,信仰体系完全瓦解,原有的社会组织关系荡然无存,其间之人,全都碎片化原子化。 德不孤,必有邻,人是环境和历史的产物,当社会当中全是小人的时候,并且形成了以小人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你我的行为必然会趋同于小人,以此建立通达的基础,不然无法自利于己或被社会所抛弃。即小人之世造就了你我的小人化。纵观中国近代史,从民国时期的传统社会到新中国的阶级斗争为纲再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三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造就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人,民国时期,物资资源匮乏,社会变革剧烈,但传统的中华道统关系并没有改变,男女老少各行其道,民间社会运转井然有序,在这样的社会里面,人的良知都清明不少,所以那一段时期出现了不少大师。解放后,为了方便统治,则必然要打破一切原有的社会关系,重新塑造人民的人格,那段时期的人无比疯狂,什么仁爱,什么道德,全都扔了。到了改开,从上到下,利己主义大行其道,信仰再次改变,由协同相维向独守自利转变,社会公义名存实亡。一旦国家经济发展不动了,必生事端,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一代人促成了一个时代。在个体的人与大组织体的往复同一下,个体的人如不遵守大组织体的内涵相维规则,有其位乎?这其实就是一个存在效应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礼的内在逻辑,礼,始于至小,终于至大,层层依顺,层层协同,由下往上,是直的,是扩展的。呈现出来的是光明。礼在儒家思想体系里面是最最重要的概念,远远超过仁,因为礼已经包含了仁,并且礼是人世社会发展的必须条件,礼制社会,强调的是序列化,同一化,虽然仁提供了个体基础的皆同关联,但并没有形成序列化,也就是说组织体系只有在礼制的往复同一下,才能确立组织体系的建立。换句话说,就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孔子口中的道,是理性的,而佛道的道,是感性的。发展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只有建立在理性上,万物出乎震也!
以柔克刚,真是见鬼了! 刚才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影》,只看了一半就退出了,整部电影的基调晦暗,沉闷,剧情拖沓,其中有一场戏,讲解如何破解至刚至阳的武功时,果然还是老一套的以柔克刚,于是果断关了。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关于阴阳的解释和发挥,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张艺谋也错了。这不能怪他,是前人挖的坑。 对于阴阳的解读,要从动态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静态地把一个事物平等分成两半,再经验地分别辨析,如一天分成白天和黑夜,于是就是白天归类于阳,黑夜归类于阴,人也分成男女,男人为阳,女人为阴,这样分辩阴阳的认识方法,只能提升我们感性的辩物经验,却无法转换到理性的逻辑道义层面。自然世界的运转从来都是客观的,确定的,而不是主观的,随机的。 阴阳之间的动态辩证是这样的,可以先行设定一个客体,这个客体有形有质,客体流行于大道之中,它就一定会与其他的客体产生应同交互,即万事万物皆不是纯粹的,而是以集合体的状态存在的,客体在应同交互之下,其自身就作为基础参与了更大的客体的组成相维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自身的分化表达,既然是表达出来的,就存在时空属性,这就是阳,而客体就是阴,阳的分化就是阴的形成过程,呈现出收敛形态,坚冰至也。阴的分化过程展现出的时空属性呈现扩展形态,阴阳互为其根,交互前行,形成一个一边收敛一边扩展的发展序列形态,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思。 阴为阳载体,阳为阴之分化,做通了其中的逻辑,就可观见自然的奥妙,天道的下行,必以阳资乎阴,以阴承于阳,万物之动,奉天承运,运以化生。 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孔子所言的仁义礼智信等等概念就是理性地解构这个运动的内涵。无有其他。至于以柔克刚等概念,只是人们基于现实经验的总结反馈,人立于世,就是一个不断与自然社会求和的过程,遇到强权了,总希望在保存自己性命的前提下,重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妄图以至少的代价化解强力的危害,不管发展出来的法门是否行之有效,但不对等的基本面已经客观存在了,而这恰恰违法了仁道内在的同一与对等,以柔克刚这个概念产生的背景,绝对不是一个好时代,充斥了不对等的阶级冲突,强权几乎是弱者无法逾越的存在,弱者自然会发展处自己处于弱者的文化,这正好就是自然的逻辑的反应,即人总是在追求同一与对等, 最近看了几个视频,太极宗师挑战散打,莫要太搞笑!!以柔克刚,真是见鬼了!
最最基础的关系——应同 画两个点,然后在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这样就把两个点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融为一体了,在孔子思想里面,就是太极生两仪所言的二分法的逆数关系,即应同为一。那么在一之下的两个点,就在一的系动之下,两点合一了。孔子所提出的仁,背后的逻辑关系,就是这样来的。 下面的两个点之所以能合一,很显然是因为他们上面有一个共通的一。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开篇就是在说这个二合一的应同关系。二合一之后就完事了吗?合的那个一,它又要参与下一个二合于一,无穷二合于一下去。在这个无穷的体系中。我们就会发现每一个点都是相通的,并且所展现的运动机制也是相同的。万物皆同!只有在这个皆同性上,才能理解一生二。 二,兑也,常言中的勾兑,完整地保留了兑之义。就是勾通对应的意思。即两个基础产生关联性。二合一也!所以在兑卦的象辞中孔子再一次说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之间因为有相同的志趣,故一定能应同。因同而应,以应而同。理解了这个基础的关系逻辑,就很容易理解仁的意义了。把对自然的认识理之于人世,在二的旁边加一个单人旁,于是这个汉字就创制好了,然后被人们应用于人世的理解,什么仁者爱人等等。开始出现各种名词和概念。并且深深地印在学者的脑中。而这个汉字是这么来的。谁也不知道了! 仁,人与人之间,两相应,以应而同一,反过来因同一的存在,则必仁合。你爱音乐,我也爱音乐,那就一起聊呗!你是四川人,我也是四川人,那就扎起撒!每一个人身上都叠加了无穷无穷的仁合关系,并以仁合的叠加造就了此刻的我。我因为这些仁合的的关系,我就能知晓每一个仁合的对面的基本信息。比如一个病房里面相同病的病友,他身上的痛苦,我知道是什么回事!而病房外面一个过路者,我与其无仁合关系,那我与他就是互不知晓之状态(当然同是人的任何状态是存在的,另外说一句,佛道用兑,不履而知,不行而至,儒教用震,行之以礼,顺之于义,佛道不吉祥,中华儿女万不可从啊!!),所以仁又可以理解为互通。
再论祭神如神在 人在当下的思想与见解,是由过去与环境交互的历史所形成的,当下所作出的行为和认识,会体现出过去的历史的基本面信息。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大致明了他过去所经历的事件和生活环境。过往事件的繁复和环境的变迁,深矣,广矣,大矣。然终究仁合归集到人这里。以此化界,过往的退藏於密,形成基础支撑,此谓先天!再以即成之人在应二的四分表达之下,也就展现出了退藏於密下的基础应承于负载的递进,形成了前后致一关联。 一个人20岁的时候,他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在25岁的时候因为某事被打击,濒临崩溃,信仰了宗教从而改变了世界观。由于支撑基础的不同,他会在21的时候与人辩论世间是没有鬼神的,对此,他深信不疑。在26岁的时候与人辩论世间是由鬼神的,对此,他同样深信不疑。基础改变了,支撑的关系也就改变了。 神的存在是因为有信众基础而存在,没有信众基础,神就不存在,信众的思维在应承于震系分化,而发展三系结构负载中,形成前后往复式相应,从而发展为束缚效应,即是说信众在信仰的过程不断强化神化意识,导致不见其外,这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逻辑关系。二的三次方为八,北坎也!水性就下。以下的二合四分(二四为八)发展三系负载于递进,南离也。火性炎上。水火相射,言以坎承离,逻辑上就是应同关系(二)的三次方,以此解构自然发展的内涵。一个相信有鬼神的人,在以后的再行应同交互之下,他就再也跳不出来了。正是由于他跳不出来,他的思想和行为完全按鬼神存在的方向进行施为。所以又推动了整个大系统的发展。祭祀的意义,就是一个再行应同交互的过程,大家已然信仰了鬼神,再通过祭祀的方式,就进一步加深信仰者之于鬼神存在的意识。然后鬼神就在大系统的集体意识中存在了。 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是在强调有或者无吗?不是的,他是在说一个应同的自然的逻辑关系。可现在很多人看了孔子关于鬼神的一些话,都去争辩鬼神的有无了。
光义 帝出乎震,行礼以明义,义者,见也,道之体,礼者,起也,道之用,礼之不成,则义不现也! 礼,四分下的往复同一,下以应仁合,交互成三系负载于递进而成上,在上下之间形成同一的关系,一人之性,一家之性,一县城之性命,一省之性,一国之性,在这些层次之间往复而同一,乾卦九四或跃在渊之谓也,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人必成什么样的国,有什么样的国必成什么样的人,一个事件与组织的发展,一定要形成由基础到上层的同一关系,才能形成事件与组织的发展的确立。如官场,当从上往下都是贪官的时候,一个有良知有原则的人进入其中,则一定会被排斥。因为无法保持同一关系。又如人体的免疫系统,更换器官的后,同样因为不同一而被排斥。 当我们以静态的观念去理解体系下基础的更换,那么就如同换一个零件,更换之后并没有不同,但如果以周易的动态思维去理解零件的更换,就会涉及到事件与组织发展的确立与否。能发展则为吉,不能发展则为凶。元亨利贞,所对应的易数为一二三四的关系,理于人世则为人仁义礼,当事件与组织的发展得到确立的时候,就是贞的意思,也就是往复同一性建立起来了。而仁的皆同关系就作为礼的基础关系,体现万物关联相通的背景机制。一分为二之下必有二合于一,此谓仁德,一分为四之下必有四合于一,此谓道德。一个可以发展的组织体系,内在的基础必须以自身在应二的四分之下才能得到确立,在逻辑上,只有对称的分出四个胳膊,在以五系的上下相承关系下,才能形成一个圆球。这也是碳基生命所秉承的自然本源关系。同理,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也必须在人的四分协同于往复同一下,才能体现出扩展和递进。看得出曾参曾经对这个关系进行过思考,修齐治平,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扩展,此为文,为明,为义。无礼的社会,绝对不可能向更广大的体系发展。现今中华,已经不可能向外文化扩展了。 近来看见一个新闻,美国科学家把光速减慢到零速度,发现光子是一个碳基摸样,中间一个点,分出四肢。如果他们深究过孔子数千年以前就说了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句话,将来西方科学的世界观将会被重新改写。
应与同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一个一分为二的过程,在无穷无尽的一分为二之逆数关系下,每一个点演绎参与二合而构建上一级的同时又是由下一级的二合而来,也就是说每一点都是二合的产物,同时又要参与二合。并且归宗于太极之下。每一个点的演绎以应而同,以同而应的皆同关系。 兄弟之间,弟受伤害,兄痛在心,彼此之间感同身受,为何?因为有同一的父母,在这个同一的关系下,兄弟之间的应力极强,兄弟各自成家,下一代之间通过同一个爷爷奶奶而同一,那么孙辈之间的应同之力就小了,以此类推,繁衍亿万之众,彼此之间的亲合力越发的淡化了,然而它依然存在,构成一族一国的内在联系,现今国人谈论华夏子孙,其实就是在试图重建一种同一的关联。 一分为二之下,二之间必然以应而同一,在叠加两个一分为二的关系下,个体必然要四分而产生往复的同一关系,由仁之二向礼之四转变,那么仁之二就成为了礼之四的内涵关系。也就是由单纯的应同转化为协同。帝出乎震之谓也!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它必然存在于一个集合环境之内,在环境的不断仁合之下,反馈于自身而构筑自身的界限,我的自我意识必然要有一个外部环境的映衬才能形成自我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则必然产生一个界限,并以此界限而产生你我他的分别。在这里再进行推理,自我的形成又必然需要自我的维持能力,则必以四分协同于外界,正向发展乾,反向成乎艮。这里就存在了公义与自私的互承关系,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小人以自利于己而四分形成自我的界限,艮者,震之主也!小人之四分而成乾,君子之德,得其所效也! 天下没有无所应之物,没有所应,必不存在此物,它一定存在于一个集合之内,物以群分,人以类聚,孔子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思辨的,价值观相同的人一定会走到一块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德不孤必有邻等等,这些言语都清晰地指向了这个大背景,而价值观不同的一定会发展出分化而产生自身的界限。
试写的一段情景喜剧《欢乐摄影室》 店长:葛大伟 32岁 资深摄影师:刘艺 27岁 平面设计:湛小梅 24岁 接待兼司机:包强 26岁 第一集:开业小吉 一组城市镜头:高大的建筑群,川流不息的汽车,时尚的帅哥美女 日 楼道间 卡拉季摄影工作室门外摆满了花篮,前来庆贺开业的客人刚好转身离开,葛大伟高兴得和最后一个客人握手道别。 葛大伟:老张,有空常来玩 老张:你这能有什么好玩的?! 葛大伟:可以来喝茶聊天嘛,对了!你可以来摆造型,随便你怎么摆,爬着,躺着,蛇型,猴型,让你玩个够。 老张:我吃饱了没事干,跑你这来耍猴呐! 葛大伟:对你,免费的 老张:够朋友,就这样吧!我还有事,你忙你忙 葛大伟看着老张离开后,走进了办公室。 日 办公室 办公室里刘艺、湛小梅、包强四人摆弄着各自的办公桌、相机、电脑等。 葛大伟:集合! 包强:集合!什么集合 葛大伟:没列过队,做过操吗 湛小梅:我知道了,你两个过来站好,排成一行,我们的葛总有话要说。 葛大伟:嗯!不错,还是小梅同学有眼力见,作为你的老板,我十分喜欢你。 湛小梅:呵呵呵!是欣赏,是欣赏 三人列队 葛大伟:我先考考你们,今天是什么日子,刘艺,你先回答 刘艺:1962年的今天,周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提出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份子,这是多么伟大的论断啊!作为一个搞艺术的,我时刻保持着劳动人民的特质。 三人打量着刘艺。 刘艺:有什么问题吗 包强:总理说的可是知识分子 刘艺:摄影是一门平面艺术,艺术就是知识,所以我也算是知识分子 三人摇头同时说:没看出来 葛大伟:包强,该你回答问题了 包强:今天不就是2018年元宵节嘛,话说是不是该请大伙吃汤圆 湛小梅:好啊!好啊!这个提议不错,汤圆最好不要全糯米的,全糯米的太粘太腻,一定要那种兑得有籼米的那种,吃起来特别有质感,特别的满足。里面最好包芝麻馅的,一定要黑芝麻,如果可以的话,葛总你需要自己合米粉,市场上的汤圆都放了很久,不新鲜,我吃不了多少,四五十个就足够了…… 葛大伟:你说完了吗 湛小梅:还没有,让我算一算,我最近在减肥,我考虑还是少吃五六个把,四五十个减去五六个,算下还也就是四五十个,那就这样吧,葛总辛苦你拉! 葛大伟:湛小梅!! 湛小梅:怎么啦! 葛大伟:吃吃吃!就知道吃,要不要我喂你呢? 湛小梅:“不用,我自己吃就行拉 葛大伟:快回答我的问题 湛小梅:今天三月2号,让我想想!阿……,我记得我家附近的购物广场有店铺打折搞活动 葛大伟:天啦!我招的都是些什么员工啊 葛大伟捂着胸口坐在一边的椅子上。 三人安慰:大伟,你怎么啦,身体不舒服吗 葛大伟:很不舒服,都是被你们气的,你们再好好想想,今天究竟是什么日子 三人沉思装。 包强:我是真想不起来今天是什么日子。 葛大伟: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再说不上来,我就扣你们工资 刘艺:小梅,你快想,这都还没有接单,工资都开始扣了 湛小梅:我也不知道啊!你指望我干嘛 刘艺:你说是不是大伟他私人的喜事 湛小梅:有这种可能,莫非大伟又要结婚了,可是他不是已经有老婆了吗。 刘艺:那肯定就是讨了一个小老婆 湛小梅:正常你个头啊!现在可是文明时代。 葛大伟:你俩在嘀咕什么呐 刘艺:我们在讨论你讨小老婆的事。 刘艺意识到说错话,急忙捂嘴。 包强:嗯~有这等美事,我也要讨论。 葛大伟拍案而起:胡闹,都给我站好。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