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heng611
fusheng611
关注数: 14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6,083
关注贴吧数: 21
祭神,如神在 子曰不言鬼神,为何此处自言鬼神,怪哉!其实这句话是在表述一个自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认同关系。一个人的思想和意识,它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历史和环境下陶铸而来的。当一个人还没有接受一种思想的时候,他对未来即将接受的思想是完全无知的状态,然后开始学习这种思想,然后就会用这些思想去看待,评判外界的事物,在这个对应的关系下,会促使这门思想在他内心的固化,一旦碰到与此思想有不同的,其内心就会感到不舒服和抵触。因为,他在不断的应用这门思想去应证外界,又反馈于自己的内心,形成了自我世界的对与错的观念。当然这只是他一个人的对错观念。 宗教的发展和确立,同样也是这么一个逻辑关系,由无知状态,到接受,然后在信仰的过程中,不断的用鬼神之观念去看待外部世界,在这个群体中,信仰者的思维都会被某种并不存在的神迹所牵引,而组织自己的思维意识。这一刻,在他们的心里,神是确实存在的。而在旁人心里就不是存在的。我还是小孩的时候,随同奶奶到寺庙去拜菩萨,住持组织了一场法会,用一丈长的细竹,在末端挂一个纸幡,握在手里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然后等在神迹的发生。果不其然,周围的大爷大妈们不断地有人叫喊起来,我的幡动起来了,不由虔诚地说着阿弥陀佛,老天保护。我看别人都陆续收幡了,有些焦虑起来,看着那一缕纸幡,希望赶快发生神迹,因为我已经跪了半个多小时候,但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一刻,周围宗教的氛围开始感染我,促使我信仰了它,恍惚之间,一股神奇的力量控制了我的双手,在颤抖,在涌动,我看到了,纸幡跳动了起来,神与我有了感应!这一刻,神确实存在。奶奶在一旁十分高兴,收了法器之后拉起我的手抢宵夜去了。当然,我的小脑袋周围全是大大的问号。 这个世界有神吗?你信它,它就在你的内心世界存在,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信者因为信而组织利于有神的方向而构建思想,不信者因为不信而组织利于无神的方向构建思想。这个过程,信者与不信者完全不知道对应的思想是如何构建完成的。这也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思。孔子这话的主体是鬼神吗?如果用这句话去辨世间有无鬼神,那就太无聊了。
仁也
一点感想 在演易的过程中,秉承原始要终的关系,以万物同一为始,万物同一为终,人具天地之德,即是说造就人此时此刻的身体,思想,行为之种种全体,是由环境和历史所就化,这个就化的机制,古人谓之神。由基础往上推,万物皆应承在一个至大至广的维系体之内,内在的基础必被其所系。在人看来是自我意志的体现,在大系统上,其实是必然的。从这个逻辑上而言,确实有个上帝,不过不是拟人化的上帝,是立足于自然关系的形而上,人文化地理解为人格上帝也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为宇宙,理解为天,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易出于上古时代,那么上古时代的民间应该是信仰上帝或者拜天地的,其实这样算不上宗教,但却是信仰,如果搞成宗教,就有格局的限制了,不利于天下大同,如果信仰系在一个同一各的大体之下,内部各基础才会形同同一性,怎么由小基础走向天下大同,正好就是孔子说的那些东西,如果不经历一番穷理尽性,怎么能格物致知呢?颜回早死,用脑过度死的!
正在进行的日本天皇杯 10场比赛全部打平,全部进入加时赛!!!!!
坎 坎者,八,二的三次方关系,三八相对,水火相射,事物的发展,由肇始到最终确立,是一个逐渐建立同一关系的过程,二合于一,亲和之基,四合于一,往复同一,八合于一,协同同一。二四八,相合之力有一个程度的递进,二合,同类想与,四合,规范化界,八合,分内外。比如说,人不是乱相合于外界的,只能是同类才能相合,人不可能与一个蚂蚁相合,只能是在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范围内进行相合,这是最基础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之上再叠加一次二合于一,那就变化为四合于一,这里就开始产生界限关系了,即人的行为不是胡乱仁合的,是以自身的行为在四分之下,建立个体与组织的上下往复同一关系。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不符合组织的行为,就一定会被组织所排斥,礼,便是在这个逻辑关系下提出来的,八合于一的时候,又在往复同一的关系下再一次叠加二合关系,开始出现内外的关系了,坎又有言陷,陷进去就出不来了,坎字在日常生活在也表示一个限度之义,土坎,堡坎等,入了坎,身心蒙蔽,不见其外。在承于乾的反系之下,基础自身都会被压缩在一个范围之内,在范围之内协同相维,演绎自身与组织的同一性。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鼓之以雷霆者, 震离以顺动而发展负载相承, 在应承于互动应同与协同相维于震系的分化下, 以再行应同相维于震系而发展结构负载的协同相维,而发展三系动力负载转化的重重相应, 而承于震系分化而后继发展连续负载相承与互动应同与协同相维的机制, 而演绎其分化发展的连续性, 并演绎无穷无尽. 以重重所系于震系应同与协同的相维的驱动与分化, 谓鼓之以雷霆. 此即天行健, 自疆不息而谓震系的序列相维. 润之以风雨者, 风者巽也, 促成共存维系体以互动协同相维于震系序列的相维组织范围。并再之衍承于互动动力以基础的应同于结构组织协同的负载相维. 雨者坎也, 所驱动动力以三系协同与基础应同而产生承于基础动力的趋向负载. 构成以动力的负载之系而发展束缚负载相维的关系.谓之巽乎水而上水。 日月者, 日者谓之三. 月者维系体相承转化于一体之系下的再之以互动而承于再行以基础相维下的相应. 所以月为二. 寒者: 以三系应承于震系分化于互动相承于震系分化的皆同性而及散, 以身体比拟为寒也. 暑者: 共存维系体的相对运行, 形成动力维系载体的无穷分化与聚合成应承于结构负载扩展相应的重重互动相承, 构成离状,表现为热效应, 则各体形成动力之汇集与维系束缚, 并演化震系分化扩展下的结构负载再行扩展于震系皆同性的负载分化之应, 此则暑之义也. 乾道者田力也, 田谓动力应同于互动的上下相承构成组织协同相应的相维,构成乾的属性表现. 田者震也, 震者以动力应同之系分化与协同的相维而产生四系序列顺反相承的束缚, 构成上下相承互动的相维, 并承于所系的基础与外在动力的对应与反馈效应. 表现的即是力. 以生命组织关系,并衍承于相维的组织关系应用于男的概念. 坤道者: 以乾之三系的负载产生维系结构相承于互动的相维,而形成互动动力相应的负载. 即动力依附于维系的相应, 形成应承于互动皆同性负载于互动之维, 简明之符号为三叶结, 即女字. 后以在社会思维情感的演化历程中, 生命以自身适应而应用了原理概念于自身. 此也是一个普遍规律. 同时男以动力维系驱动, 女以包藏与依附动力的维系负载之应, 并转承束缚于动力继之以形成化育为乾. 女字在古时多作对对方称呼之用,即“你”之义. 在易理上作三重依附于维系动力的结构相承的运行而解析. 它其实是一个演绎转化相承之系于互动所承并转承于相应的关系. 即在称呼你时, 即与我呈现对应下应同与协同的相维维系关系, 而与对方则必定存在所牵涉的事物维系相关. 并呈现出相对并依附于维系对应运行维系的关系, 在运用于数理上, 它还是一个三的关系. <<说文>>日: 太阳之精也, 从口从一. 此义之为太极之地, 口者相对之合, 一者一体之维也. 其太阳并不指今恒星太阳之义. 而指乾元极性以一体相系之动. 所以日指乾体自身组织发展的协同相维而产生的依附与上下相承的维系束缚, 并作用于三系结构负载相承的运行。而月指维系体的再之相应. 在整个易经上, 日月之义皆指如此. 在书中, 如字是指: 依附于维系相对的运行体再之相对运行于一体上下相承的转承. 即女与口的合字. 来表述如字这一概念. 如: 天地如之. 乘马斑如. 所有与女字相关并与女字搭偏旁的文字, 皆与三重依附构成负载结构后续相承维,并相应于组织关系的转化运行有关. 与今义之女性之义不同. 而今义之女, 它只是继之以演化应用于人与社会与其生命之维的观感, 才发展演承于人性分别的应用而已. 而纯粹的乾体一体之维它也有一个文字所示, 它就是田字. 即四重相对运行合一体而自身对分并驱动相辅相成的应承范围的重重转化. 即纯粹意义与数理概念的天数五. 其相对运行即见龙在田. 龙指重重相对并环环相扣的动力驱动与应承之系下相继于震系分化而发展上下相承的应同与协同的上下相维。用龙作描述用词.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吉凶生类。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 天尊者天为本也, 地卑者为相承于乾系之动而促成于应承动之相维, 而系于乾体的应承之系而转承于动之应, 以乾之相应与所承的分化, 而发展应承于乾而作用于互动之系继之应承于乾的相维而发展上下相承的互动相维, 形成束缚于乾产生维系上下相承的结构组织负载相维而成地. 是以乾坤相衍而生天地也. 卑高者以所承于乾, 而系于乾, 因应承于相系而产生相维而聚之于乾, 并承其相维而转承于体系相承的结构序列, 而发展基础负载相维而应承发展递进结构上下序列相承的体系相承关系,此者则陈其位也。以所承范围而产生组织协同相维的递进,构成包藏负载基础与应承序列上下相维的重重相维,以其应承相维的机制作用于序列的相应, 此谓卑高以陈. 此则以基础的发展而分所应的组织范围与系于乾之动的相位关系,而构成体系与结构体系的序列. 此则物之所现, 而谓物之基. 聚于乾系负载相承谓之坤. 贵贱者, 以所从所依与所向所驱的结构负载序列相应而分类与层. 而形成趋向负载应承于乾之系下,而发展互动相维的组织范围。并以所承的基础负载相应而发展负载应承于互动相维的序列, 而呈于贵贱之势. 也谓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 皆相辅相成与趋向所系而应承于基础相维与相维下的组织序列, 而分高下与贵贱. 并体现它的负载效应。 动静生常, 而断动静所承之因, 是谓刚柔相交而以应承动力互动的相维, 以相承转化互动下相应的动力平衡与否, 而形成动静之象. 方者系于动而应承于动力上下相承的于应同相维的组织关系,构成应承于震系序列相维的转化之应, 此即四时之序. 并形成载体与结构上下相承与分化驱动,而发展再行负载应同与协同的组织体系的互动相继, 是谓以动维而产生相聚与相维, 而应承于所承基础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度量关系, 而分相承之类。物以群分者, 谓之坤. 以结构负载相承的体系上下相维的互动相应, 而作用于相互之间的应同与协同而产生物以类聚的效应。,以动力应同与协同的相维效应与所承的震系序列转化于互动的关系构成其所承基础下的分群。产生同类的检测与协同相维而发展互动相应的规则. 吉者: 以系于整体而负载基础,构成上下相承而产生组织相维下的转化, 演绎所承基础发展的结构体系的, 而形成应承于基础相维下的贞固之势而断吉凶与否. 在天者, 以本源之动力分化而发展互动相承的驱动, 而成之于动之源, 以所系的相维互动并交汇而感, 此之为乾也. 象者乾之生也. 地者动力之维,而应承于应同之系而发展上下相承的互动相应, 以应同与协同的结构负载而相聚, 谓系于乾而形成乾之维系体, 此则有其形也. 乾坤以其动, 而汇之于动之体, 并以各体发展的组织相承而构成不同基础与组织范围的转承效应, 而衍生于变化之象, 而反应于内在. 八卦者, 四相而生也. 而四相者: 即辅佐上下相承的应同与协同相维下的束缚,而构成所系分化下发展的三系负载结构的重重相应,而承于发展的动力互动转化关系。 左右者: 震左兑右。以基础的应同所系的而转化基础上下相承的相维, 以动之维的对应而分解,形成其演示法则, 谓八卦. 也即乾离坤坎, 谓之以所承之动谓之乾, 所维之动的结构负载于基础应同与分化的皆同发展相应谓之离, 以结构负载于应同与协同的上下相维而构成动力相承负载之系的转化谓之坤, 再之应承于基础应同而发展组织结构负载相承下的转化谓之坎。此八卦之源, 皆数理分解法则而已. 则以互动相应而系于应同的驱动相应而谓兑。 以应同之系与协同相维的束缚与分化而谓震。 以构成上下相承的自组织互动相维而再行发展与外在的动力相应谓之艮。 以整体上下相承与震系序列的协同相维于整体而谓巽。 是故, 立本源所承的演化基础, 以刚柔相摩, 而生之于动力与动力维系的互动相承之化, 而立于八卦, 释其万物之根源. 易之河洛之理, 是以八卦之基, 河洛之理者, 透视万物之根本因由也. 作易者以光成像之理而解析物理根本之动, 并推理其根源, 并倚于数, 并极其之数, 将事物推至原点, 而成易之理. 是以设卦观象, 并因象而设卦. 即自然关系是所有关系的根本因素。以理于自然关系的发展。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转过程的表现,生产关系的完善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这两个概念辩证一体,生产力是义的范畴,生产关系是礼的范畴,生产力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效应,为阳,数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背后的运转机制,为阴,数四。具象化的理解,可以把义理解为竖以系,为光明,为时间,为扩展,礼可以理解为横以承,为不显,为四方之筐,为压缩。 生产关系一发动则表现为生产力,由礼出义,生产力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障碍,那么生产力就会返回去重新整理生产关系,重新疏通,然后再行发展生产力,这样生产关系更加合理,生产力就更加强大。社会中法律的完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无法进一步发展,再返回去重新疏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
深夜闲聊 很多人看老庄的书,都感觉玄妙高深,奥义难测,老子根本就没搞明白什么是道,那句经典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绝非他的原创,应该是从上古三代流传下来的书里面引用过来的,毕竟他是图书馆的管理员,接触上古三代的书比较多,如果他真明白了这句话,他的思想就不会走向无为了,孔子明白了,走向有为,发扬自性,创造事业,提出了仁义礼中庸等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在里面,条理清晰,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理清了自然之道才说这样的话,而老子没有搞明白,其著作的文风就感觉出想说清楚,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无法整理成一个个概念进行辨析,只好感性的,文学式的表达。也就注定了后面的道学家,看得稀里糊涂,然后再稀里糊涂看世界,可学者们已经死死地认定有个道的东西,可又理不清,只好走向修持了。佛教也是,佛教徒也理不清,于是走向修持,心学理学都说不清,最后也一定会走向修持。王阳明搞个知行合一,朱熹搞个存天理灭人欲,这些修持法门都违反了人道,违反了人性,是反儒学。性欲,这个词其实应该广义地理解,人为什么要吃饭,要性交,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宽一点,像牛顿看苹果那样思考问题,从大系统的角度去思考。食欲,性欲本身就在承道啊!能灭吗?灭了道就没有了,乾坤就熄灭了。中华儿女都饿死了,都没有后代,一代人的功夫,中华从地球上彻底灭绝!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延续自己的性命最重要的事了,当自己的性命得到保障后,还没有完事,你还要延续下一代,教育下一代成人,完成任务了,就可以去死了,不死还不行,你不死,道流不动,大道是永不停息的,反过来,人就必须要死。 最能代表真理的书是教科书,教科书的特征就是不会带入是非感情,善恶道德。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矫揉造作。这就是诚的意思,一旦加入感情的,道德的,修饰的就会蒙蔽真理的光辉。就不再诚了。所以论诚的功夫,现在那些儒者远远不及一个严谨的科研工作者,诚才能知道,所以科研工作者才能制器以利天下,利了才能造成文明。 老庄的著作,我看过一点,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华,算得上文学经典之经典,但与真理关系不大,庄子书里有孔子思想的体现,应该是当时学者研习儒学的平均水平,高于后世儒者很多。可惜他走偏了。另说一句,对汉字进行隶楷修改的那个人绝对惊为天人的存在,我百度过进行这个工作的人物叫王次仲,孔子之后非他莫属,汉字是人类文明最**的存在,如果将来有高级外星文明造访地球,他们只会认识繁体汉字,因为宇宙是同一个自然的逻辑,而汉字就是以纪数的原理创造而来的。吾师经常提到,认识汉字才是儒学的门径,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就是推广这一套隶楷文字系统。
文章与序列 宇宙之大,粒子之小,穷思之不得其尽头,大之外还有大,小之内还有小,这个问题困扰了几乎所有人,只因为认识的方法错了,既然找不到尽头,为何不从由至小到至大的这个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呢?
厚德载物 义之递进相维于一体之下,演绎的就是扩展,在承于四系的往复同一性规则下,原有的三维基础被不断的包藏,不管被如何包藏,它始终是作为维系体的基础内涵存在,并以自身的分化应同于一体之维,演绎自身本性。任何一个客体的存在,都是可分的,都是基础单元构成的一个维持体。既然来之必分,则往之则必合。分而合之,合而分之,都是作用于基础之上的,人终究是在不断运动之中。以自身的分合去推动组织的发展,以组织的发展反向系于基础的应同于协同,维于组织的递进之义。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以一个单元存在于一个大组织之中,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其实就是儒学研究的大背景,人因何而聚,物因何而分,人因仁而聚,物以私而分,不管是聚还是分,都是大道流行过程中的解构而已,仁,言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并以同一性而相合的应同关系,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应同关系,朋友关系就是一个仁合的典范,他们之间有相同的爱好志趣和理想,在相同的理想的牵引下,两者之间就会应同合一,当是三个人的时候,再同一个理想的牵引下,两两相互仁合,其中任何一个人都是经历两次仁合的叠加,每个人都形成相参的经验积累并臻于完善,并构成成长的历程,在整体上形成三角形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维系结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二与三,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数学里面的数字,是以生化的自然关系而设定的数字,也就是说汉字的数字本于自然演化的关系上而设定的,西方的数字是静态的比拟关系上设定的。“女”字的造字原理就是以三系的递进负载关系而立字义,女字的三叶结构型,其内涵逻辑为三系相维一体之递进,系于递进的效应之下形成载体。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必然有一个化育的过程和职能的分工,所有的人都是女性化育并延续的。坤以厚德载物之谓也。
华夏无道!华夏无道! 莫要空谈心性了,这些东西都只是自己和自己玩,就算有所感悟,可对社会一点帮助都没有,相反的,对社会注入了负面因素,中国人受到的苦难够多了,如今中华大地妖孽横行,世道污浊,很多人的精神都是畸形的,怪谲的,看米指的砍人事件,是谁的错!世道也!世无道,则人无道,而世道又是人道组成,反过来就教化出妖魔,妖魔无义。华夏文明真的到最后危险的关头了。
儒家的气质 人,不可能超越自然!定矣!儒学研究第一对象是自然,不是人,在自然关系下,一个人和一只蚂蚁没什么区别,两者在各自的生存体系里面演绎着同一套自然关系,万物同一也!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打转纠结,完全不与外界应同交流,有所行乎?有事业乎?有光明乎?中庸者,震四分之在巽五,四支发于所应,协同相维于一体之系下的递进扩展,展现出光明事业。光为什么明亮的,是直的,义也! 人是载道之器,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发扬自身所秉之自性的,性者,道之先予,情者,器之后发。无性之所得,何来道之流行?人为什么有繁育后代的本能与欲望,是哪个生生不息之道赋予的,器之已成,则必然要去发扬践行,男女不相思,后不相继,乾坤息也!然今之世,中庸解读何其乖戾,居然以不发去应对于周围环境,想都不用想,必然是个无礼的环境,以求合应对的反馈而发展出的一种谋略而已,毫无营养。 自然是无情的,客观的,它从来就不随人的意志发生改变,饿了就要吃饭,累了就要睡觉,不管你境界有多高,把头砍了一样要死,世界上没有超越自然的学问,子不语怪力乱神,包括一切玄思玄解的东西,比如佛道心学理学之流,有所行乎?有事业乎?有光明乎?纠结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面,不发扬自性,不去创造,不去发展事业,人道息也!如人人谈性空,论虚静,尚阴谋,造成仁不合,义不行,礼不昌,最终造成贫瘠,柔弱,退让的人性。当遇到一个强力的时候,强力必进,不进就违反自然了。然后就被灭了。
启蒙 每个人的受想行识都是在自然之内,它不可能超越自然的限定,只能是本于自然而应承于自然。易传里面说得十分清楚,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伏羲是一个人,一个自然的人,他所处的环境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那么伏羲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他对自然的认识进行了深入剖析,知道了万事万物所秉承的同一性,记录而成易,为后世万民提供了认识自然的正确指导并理学万民的人文,即法天则。 儒学研究的恰恰就是自然,通过格物穷理对自然的关系进行分解剖析,以其表面现象去穷尽事物所承之因,在明了了事物发展的因由内涵之后,再运用于人世社会,孔子所提出的仁义礼中庸等等概念,皆是本于此而成一个个定论与概念。自然的发展,严格遵循自然逻辑,我们的意识同样也在遵守自然的逻辑,当一个人接受了一个概念之后,他就会用这个概念去组织自己的思维,再应对于外界,并构成返归于自身,至此这个概念就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从而形成一个不可摧毁和反抗的执念,履霜坚冰至也。也就是说,人都是无知的。在应承于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演绎载道之器。常言所谓的小器与大器,便是以无知的程度而言不同的。 所以,研习儒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因为学者也是一个自然的人,他在应对自然的历史过程中,会不断的形成定论,这些定论会干扰他在后面的格物穷理。如,学者把仁理解为仁者爱人,然后这个概念就深深地嵌入了他的思维里面,他在后面格物的过程中,仁者爱人这个概念始终认为是正确的,即便他意识到有问题,但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十分痛苦。执之用黄牛之革也。否定自身真的不容易,谁会没事抽自己的耳光呢?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不可能作践自己而违反了自然的逻辑,可是自然的演化一直都是如此进行的,器以载道,无器何有道哉!
天山遁 再说一遍,艮,是一个限止的关系,在震四的分化下承乾的一个反作用力,在大系统中,基础单元都有一个反力,在反力的作用下凝结为一个客体的存在。人在社会中,就是一个不断反向维持自己存在和长远的过程,即自私自利。在这个关系上,吃饭睡觉运动,一举一动,一思一虑无非是这个反力的表达。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私自利,其实就是大系统在自私自利,改革开放以来,大系统的党国层面是为了自身的富裕而发展国的自利,而要完成这个目标,又是通过人去执行,那么人必然要自私自利才能形成党国的自利,这样就在基础单元和大系统之间形成了同一性关系。 遁卦,以下卦的艮为体,以乾为用,即以艮承乾而系于艮,再发展艮。这就是一个小人当道的意思,整个社会形成了发展自身为基础的动力结构,人们以维持自身存在的施为,产生应同与协同的同一性上下相承。构成遁卦的时义。用个象来说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只有自私自利的人才能理解他的心内世界和行为,这也是仁的意思,同样的,无数个自私自利的人组成一个社会,他们必然要仁合再礼分,才能产出价值,这些价值刚好等于每一个载体的自利成果,所以人也就认为自私自利是道德的,是正义的,是合理的,人们根本就不会反思,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全部,当人人都是这样的思想的时候,让他们之间相互仁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了。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一个人认同了一种思想,你想说服他接受另一种思想,几乎不可能!因为艮在承乾的发展过程中,艮的反力是非常坚固的,十头黄牛都拉不回来。
思不出其位 单元在大系统中,都是以自利自维于自身的存在长远而施为并应同于外界,百姓者,不求知晓大道,他们只是以自身的需求相维,并以维持家庭的长远而形成思想和意识,这个思想和意识是一个自组织的反向力,只向内,而不再对外。这便是思不出其位,在任何体系中,单元体在应承体系发展的过程中,都会被束缚而固化并同一于大系统的属性关系。也就是说单元的属性会被大系统同化,生在中国,那么任何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表现出中国这个大系统的特征,每一个中国人在历史的发展中被束缚并同一,此谓坚冰至也! 小人,施行者也,女人,负载者也,组织体系的发展,大人为尊,男人为上,大人以组织整体的发展来组织自己的思维,男人以生产力的表达系于女人,小人在指令的引导下协同相维于递进而发展,女人在田力的系动下并化育后代体现其负载关系,小人与女人都是坤作成物的载体,载体的施行一定是向内的,即以小人和女人的自私自利来表达,他们的思维和意识从来都不会体现出对大系统发展和长远的关怀和兴趣。但是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才是真正在自然关系。 与中人以下者论道,怼你一句能吃饭吗?这便是自然,孔子深有感悟的!
天人感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以自身应外界的仁合为基础内涵,在仁合的叠加基础上去支撑时间和空间,故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就是皆同性的叠加扩展,在层层递进中被包涵,在无尽无尽的包涵之下,唯物的概念就被打破了,原来事物的本质其实是一团关系的集合,这团关系就是镶嵌在天道的序列里面,以自身的分合往复协同于大系统。人的存在方式不是那个自我的意识,而是道的一个载体!在载体之上下还有无数的载体。每一个人都紧紧系在上面的载体之下,极其限,谓之天。天地君亲师,太有道理了! 真的有上帝,它在控制着我们的一切,凡是违法上帝法则的都将被剔除于体系之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肆无忌惮的进行破坏,上帝一定会惩罚我们,一个男多女少违法皆同性的无道社会,将来也一定会受到惩罚。因为人与天是相互感应的,听天命,尽人事,天因为你的美好而美好,因为你的邪恶而邪恶,尽量去讨好上帝吧!
小人与大人 组织体系的发展,是由基础单元相互应同与协同相维而来的,在三系的层层递进中,基础发展的自维效应其本身就是系于乾的发展,所以,基础单元的富有和健康,它同时也代表着组织体系的富有和健康,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并返归而应用于自身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水平。艮,产生的是一个界限,张三与李四,他们各自深深的维系在各自的世界里面,从而形成了分野的关系,东北之艮丧朋也! 小人,言不识大体,唯自利者也!大人,识大体,以体系的发展和长远为己任,以体现出职能关系。大人管理小人,小人行使大人的指令,共同维护和促进了组织体系的发展,其发展的成果最终又返归于小人,小人得其所艮,大人得其所乾。无小人能行乎?
止于至善 止,言艮,善,言乾,艮是限止的关系,单元个体在震四分的应同与协同的关系下相维,并以相维产生内外两个向面的发展,对外以发展的巽五而成乾,对内发展基础单元的维系而成艮。即,人以自利的关系发展自我的维系,那么人必然要相合于外界,从而提供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在这个由艮至乾的辩证关系中,作为基础单元的人如果不是以礼去行使自利,则无法达到体系的通泰而成善。 万事万物在体系的发展中,都伴生这一个返归的关系,这个关系体现出向内整理以至于保持体系的完整性,整体性。这便是人自私自利之心的由来。但返归关系所承的是扩展的乾,人之自利之所以能自利,它是相合于外界形成乾道发展的基础上伴生而来的,是一个互承的关系,没有乾的存在,又哪来自利的返归呢?如人人都是不拔一毛以利天下的社会,必然会消失得干干净净(这种社会,人们的健康会出大问题) 止于至善,人的行为不能自利到不顾体系的发展和长远,体系的发展是天道,人的自利之心是天性。这中间就看人合礼不合礼。艮者,震之主也!
亢龙有悔 盈不可久也 初上者,无位也!无位者,自求安生,孓然无所应也!乾言力于一贯至于无穷,且能戛然而止!乾之刚健不息,同于二,立于三,分于四,合于五位中庸化生天下,光为何能体现出光明通达正直之性状,其内涵的衍化同样是一个二三四五等同相应并协同相维的过程。内涵的基础本具龙德,则外在的组织会再行演绎二三四五的龙行天下。万事万物都是以二三四五的关系融合与体系中,作为体系的基础参与二三四五的关系演变,以此而言有位与无位。 初与上,是原始要终的关系,即初本身就是上一个道律的上,而当前的上是下一个道律的初,所以在乾卦的关系里面,需要站在初的位置去认识上,那就是一个亢的表现,在上的位置去认识初,那就是潜的表现。合在一起认识乾,那就是不断的前进无法停息的效应。在上没有外在的对应关系的时候,其内涵的基础依然还是前行。就造成了基础内涵的堵塞。如河流被堵塞形成堰塞湖,形成盈满。可乾德终究是要前行不息的,在这个前提下,它会去返回去寻找可以继续流行下去的办法,去疏通基础关系,再一次构建龙德。以此不断循环而刚健不息。 上者!止了吗?!止于至善也
见龙在田 德普施也 从这里就看得出孔子的思想是民主思想,当代不管是儒黑还是儒者都不在道上,两者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宋代理学,宋代理学是本体论思想,凡是本体论思想都不是以礼之发扬自身并中庸于天地,走的是玄思和修持,这与孔子思想的积极入世完全相悖,所以理学和心学的产生断送了汉唐的儒家的道统,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非常正确。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自然逻辑学,它是一套万事万物运行的大统一法则,并在这个统一的道上进行往复的辩证,从而分解出一至九的关系。以数的关系去表达万事万物背后所遵循的那一套万事不易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道是序列化的,和佛道的所谓的道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之道是可以在数的关系上进行推演模拟的,而佛道的道是玄乎缥缈了不可闻的。很明显,一个是理性到极致的道法自然,一个是感性到对自我人性进行泯灭不彰。一个理性的民族必然会创造灿烂的文明,而感性的民族必然在自我的精神漩涡里纠结。中华自孔夫子以降,走的就是一个理性到感性的过程。 乾之九二见龙在田,孔子曰德普施也,这恰恰就是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西方普世价值观,这也是孔子“仁”道为什么从二的原因,二在一个发展的自然体系中,表述的是一个皆同的概念,是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的逆数关系,从形而上的太极进行层层二分,每一个基础都是一个二合之下的二分体系,反过来就是二合一的皆同性,转化认识后,其实就是平等公平公正。在道的上下承系关系上二便是一个基础的平台关系,在系与上层的组织效应下,二的发展就会体现出向外扩展的动态演化。如西方的民主普世价值观,它一定是向外扩展的,你挡都挡不住,同样的在汉唐施行仁道的时代,它也一定是向外扩展的,这也是仁者无敌的由来,故乾卦九二见龙在田,是平台关系的建立,那么它的表达便是坤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在承系关系上的直观体现,方言其内在的二二叠加之礼,大言其扩展的体现,不习,道自然也,利,化生之力也! 故,观今之世,礼乐崩坏,中华道统几乎熄也!反宋儒者无咎,反孔者无知!
见龙在田 德普施也 从这里就看得出孔子的思想是民主思想,当代不管是儒黑还是儒者都不在道上,两者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宋代理学,宋代理学是本体论思想,凡是本体论思想都不是以礼发扬自身并中庸于天地,走的是玄思和修持,这与孔子思想的积极入世完全相悖,所以理学和心学的产生断送了汉唐的儒家的道统,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非常正确。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自然逻辑学,它是一套万事万物运行的大统一法则,并在这个统一的道上进行往复的辩证,从而分解出一至九的关系。以数的关系去表达万事万物背后所遵循的那一套万事不易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道是序列化的,和佛道的所谓的道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之道是可以在数的关系上进行推演模拟的,而佛道的道是玄乎缥缈了不可闻的。很明显,一个是理性到极致的道法自然,一个是感性到对自我人性进行泯灭不彰。一个理性的民族必然会创造灿烂的文明,而感性的民族必然发展出尚柔文化。 乾之九二见龙在田,孔子曰德普施也,这恰恰就是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西方普世价值观,这也是孔子“仁”道为什么从二的原因,二在一个发展的自然体系中,表述的是一个皆同的概念,是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的逆数关系,从形而上的太极进行层层二分,每一个基础都是一个二合之下的二分体系,反过来就是二合一的皆同性,转化认识后,其实就是平等公平公正。在道的上下承系关系上二便是一个基础的平台关系,在系与上层的组织效应下,二的发展就会体现出向外扩展的动态演化。如西方的民主普世价值观,它一定是向外扩展的,你挡都挡不住,同样的在汉唐施行仁道的时代,它也一定是向外扩展的,这也是仁者无敌的由来,故乾卦九二见龙在田,是平台关系的建立,那么它的表达便是坤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在承系关系上的直观表达,方言其内在的二二叠加之礼,大言其扩展的体现,不习,道自然也,利,化生之力也! 故,观今之世,礼乐崩坏,中华道统几乎熄也!反宋儒者无咎,反孔者无知!
闲谈春秋 孔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言语所出都是在这个一贯的往复辩证基础上进行的,乍读之,无非都是常识性的伦理道德,细研之,又误入歧途,最后圣学绝,谁也没有真正理解孔子思想。很多人试图通过训字断句去寻找孔子的真义。其实都是徒劳,在没有建立起动态的往复辩证思维前,所有的解读方法都是徒劳,而这个往复的辩证思维恰恰就是易经的敲门砖,也是解开宇宙秘密的唯一钥匙。 孔子之道,才是道的本义,老子的道,它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序列化的感官,吾师曾言,老子一文人耳,算不得思想家,老子曾读过上古所传的易学著作,但他并没有明晰其中的内涵,当不能清晰化条理化认识,必然求之于玄解。所产生的道家思想就偏离了中华文明的主流脉络,而孔子的思想与上古的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的,所有它得到了后世诸贤的认同,并进入了教育系统。春秋时期,群雄割据,周天子名存实亡,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各方权贵需要大才大贤之人提出新思想去打破原有的周朝的意识形态,同时能帮助自己在可预见的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为什么那段时期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呈现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所以有点小思想的人张嘴就来,什么阴阳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只要你有本事说服一方权贵,后世史书肯定也会给你一个贯上一个思想家的名号。与其说是百花齐放,其实只不过是一场政治选秀,隐含的是权力的斗争,选秀结束之后,群雄纷争开始!从春秋的割据平衡到战国的相互杀伐,中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而所谓的百家齐放的文化盛景只不过是需求与投机的关系而已。并没有体现出自由开放是创新的土壤的结论,我虽不了解各家思想,但可以肯定都是出售给权贵的,当然有也权贵看不上的。连儒家也不能脱俗。 短时期之内出现那么多新思想,就注定了有很多思想经不起人和时间的考验,如法家,它是最后的赢家,也就二三十年而已,就被历史所淘汰,如墨家兼爱非攻思想违法了人性的自利天性,也必然会被人们所抛弃,也就是说这些思想在施为于人世间都不能做到长远,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启蒙于人之延续的教化,真正的教育是认知人世的伦理规范,并再行理于体系的延续,这是一个启蒙的过程。春秋时期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孔子一人而已矣!
朋友,同志 朋字,两个月,等同的两个单元,既然是朋友,肯定是可以相与行事的,可以吹**,可以合作做生意,志趣不同了,朋友关系就无法维持了。朋友相合之后产生的行为和事件的关系,才是孔子为什么说了很多关于朋友关系的言论。朋友就是一个仁的关系,以两个单元皆同的关系而成。单独理解朋友,就是皆同性,然后在皆同的基础上一定会相合而产生行为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一个递进的关系,这便是数三的关系。于是孔子又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表达的就是一个递进的关系。于是阴阳的关系就出来了,二阴,三阳。二合是一个收敛关系,三阳是一个发扬关系,众多的光子相互仁合,递进关系如何呈现呢?就是光速,光的发扬就是基于光速二展现。同理,一个没有仁合关系的地方,肯定是冷清一片,而商业中心,人们在密集地仁合,它在递进的呈现上就是热闹繁华,各种霓虹灯,广告牌,此为文明之义也!文字从爻,仁之交互,一横为震兑分合,一点表达往复同一,就体现出序列化而为文字之字义。同样,义字也是建立在这个逻辑关系之上的。
无事闲谈 孔子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言语所出都是在这个一贯的往复辩证基础上进行的,乍读之,无非都是常识性的伦理道德,细研之,必落入一种无理的漩涡状态,即大家认同了孔子的伟大,但谁也不知道他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试图通过训字断句试图去寻找孔子的真义。其实都是徒劳,在没有建立起动态的往复辩证思维前,所有的解读方法都是徒劳,而这个往复的辩证思维恰恰就是易经的敲门砖,也是解开宇宙秘密的唯一钥匙。孔子的高度高到大家无法想象。 孔子之道,才是道的本义,老子的道,它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序列化的感官,吾师曾言,老子一文人耳,算不得思想家,老子曾读过上古所传的易学著作,但他并没有明晰其中的内涵,当不能清晰化条理化认识,必然求之于玄解。所产生的道家思想就偏离了中华文明的主流脉络,而孔子的思想与上古的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的,所有它得到了后世诸贤的认同,并进入了教育系统。春秋时期,群雄割据,周天子名存实亡,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各方权贵需要大才大贤之人提出新思想去打破原有的周朝的意识形态,同时能帮助自己在可预见的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为什么那段时期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所以有点小思想的人张嘴就来,什么阴阳家,法家,墨家,道家,兵家……只要你有本事说服一方权贵,后世史书肯定也会给你一个贯上一个思想家的名号。与其说是百花齐放,其实只不过是一场政治选秀,隐含的是权力的游戏,选秀结束之后,群雄纷争开始!从春秋的割据平衡到战国的相互杀伐,中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而所谓的百家齐放的文化盛景只不过是需求与投机的关系而已。并没有体现出自由开放是创新的土壤的结论,我虽不了解各家思想,但可以肯定都是出售给权贵的,当然有也权贵看不上的。连儒家也不能脱俗。 短时期之内出现那么多新思想,就注定了有很多思想经不起人和时间的考验,如法家,它是最后的赢家,也就二三十年而已,就被历史所淘汰,如墨家兼爱非攻思想违法了人性的自利天性,也必然会被人们所抛弃,也就是说这些思想在施为于人世间都不能做到长远,长远的主要内容无非教育,而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启蒙于人之延续的教化,真正的教育是认知人世的伦理规范,并再行理于体系的延续,这是一个启蒙的过程。春秋时期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孔子一人而已矣!如今之教育,其实是在学技术,谋求生存的资本而已,所教化出来的人并不知晓参与和维护社会的长远行为………………
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组织单元以四分去表达二分的无穷,从而构成五位的上下平衡,先天震四出,过五位中庸,形成个体与组织的同一性,每个人以礼四的关系相合于外界,组织必然会趋向于一体化。我常看到“守中”这个概念,一个人隐藏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独守一隅,不去交朋友,不去谈恋爱,不去融入社会,怎么可能形成这个人呢?怎么形成乾坤大道呢?人之立世,必须要发,而且不得不发,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不断中发的历史过程,不然根本就成不了人,无法立世。义在礼的范围内曲成而来,形成承于四时之序内的扩展,单元与组织就形成了五位中庸下的同一性,这个关系是圆变为球的过程。能形成球,它的内部必然是一个五位关系的架构。一个球,在立体的空间内对称地插四根棍子,以这个关系为单元,把许许多多的这个结构集合在一起,一定是一个球形。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就是这个关系,也正是这个基础的四分于五位的关系,有机物才会形成发展,并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有机分子,有机分子才形成组织体,组织体形成器官,器官形成生物体。在这个四时之序里面,皆是以五位的关系构建个体与组织体的上下平衡关系。 现世所谓的中庸错得很彻底,喜怒哀乐为情,中为性,情未发则为性,性静而情动,性一而情殊,这里面就出现了吊诡的意味了,情发与不发,性皆为适,无论外界怎么变化,都可以圆融的应付。其实这不是道学思维,是阴谋权术手段而已,只能是在一个等级森严,权力系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态中才会产生。儒学堕落如斯!我也是醉了
经典得一批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A2OTUyNjIw.html%3Fspm%3Da2h0k.8191407.0.0%26from%3Ds1.8-1-1.2%26f%3D50890330&urlrefer=b818aa3aa343a813d13407c438018127 越语还是粤语?
履霜 坚冰至 周易的思维,与其他思维方式非常不同,一定要动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眼光去看。现世当中,听到很多类似的说法,其实都做得不纯粹。 乾坤者!后天之化也!坤承乾,体为坤,用为乾,如人为坤,则社会发展为乾,反过来看,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的人民基础之上的,人民就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平台,连人都没有,谈何社会发展?在一个发展体系中,我们从两个方向去观察,前面在发展,后面的保障平台越发的稳固,并在越发稳固的基础之上,前面的发展进程越发的不可能阻挡,如创业,公司走上正规开始盈利了,那么员工的思想也就越发的坚定,然后再以坚定的信念再去为公司做贡献,公司进一步发展,最好员工的信念已经无法撼动了。在这么一个动态的发展中,上为乾之发展,下为坤之束缚。 我们的宇宙,它的本质就是发展的,运动的,统统都是乾的范畴,那么是什么来承载乾之不息呢,那就是物质,乾在发展,发展能量就会被束缚,再发展,继续束缚,物质形态就会出现,任何物质,说到底都是一团发展的能量,打开原子,里面的电子在以光速运转,作为人居然无所感应,此束缚之力是何等强大!这也是为什么宇宙始终是处于一个膨胀的状态之中,支持起这个膨胀效应的原力便是物质保障平台的束缚关系。 履霜,坚冰至也,初爻的展望,已然表述出了整个坤卦在承乾的发展历程,发展得越好,被束缚也就越沉迷,越沉迷,发展得越好!
人与环境 人,存活在世间,它既是物质性的也是行为性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不断与其他单元求合过程(阳)并反哺维于自身收敛(阴),从而达成单元个体与集体组织的平衡态,故五从二从爻,二言仁,三言爻,二三合而为五,中庸者也!言天地万物达成上下之平衡。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存在于一个集体组织当中,既然存在于此组织,则已然是被其他单元个体所认同,这种认同的关系便是仁,仁而再仁,则生礼,由线向面发展,两条线相交确定一个平面,其内在就构成向心力并产生压缩,所有的单元个体仁合而同一,则构成集体的同一,从而产生往复的同一性关系。 我存在于一个集体组织之内,那么我必须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与组织的一致性,我才能在这个组织存在下去,这样我们就能把我和组织画上等号,同理,组织的上面还有更大的组织机构,当我依然还存在于这个组织的时候,我依然可以和更大的组织画上等号,依次类推,推到宇宙,我依然还存在,那么我就可以和宇宙画上等号。此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也!以此构成形而上之道于形而下之器的承系体系,即器以承道,道以系器。 有什么样的环境,必出什么样的人!反过来,有什么样人,必出什么样的环境,人就是在这么一个往复的过程当中界定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一个有阶级的社会,你随处可见高位者视下为低X人群,低位者献媚高位者意欲为尊。人们也就认定了自己的命天生就是尊或者卑,于是仁合就被撕裂了,尊卑有别,各不相合,于是礼就变味了,从反应所有单元意志变成了上以御下的工具,中庸就更谈论不上了。一个人在一个集体组织内成就事业,那么这个人一定就会把这个集体组织的内部运转全景关系通过自己的行为再一次表达出来,同理,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中国人,可以推测出现在中国的全貌,这个逻辑关系也是一叶知秋的关系。 坤艮者,言自身内部之维持,乾巽者,言外部大环境的周流,两相交形成一个交叉,以此去分解上离下坎的收敛扩展关系,人在大环境里面收敛而同一,由基于同一性而构建体系的扩展,在这个辩证的关系中,作为一个人,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要求他如何作为如何思想,更重要的是追求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人们在这个平台之上相互仁合(见龙在田),发展事业(终日乾乾),规范个体(或跃在渊),单元同一(飞龙在天),在返归体系的延续(亢龙有悔)。以此至于永恒。在这么一个正常的道率之中,人没有道德都不行。道德的标准不就是能否相继于永恒吗?道德是什么?符合体系相继于永恒的行为就是道德,一个人做好人好事,做到自己倾家荡产,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何等的大德,在我看来他就不道德,父母宠爱儿女,以致儿女无法自立,这种爱很伟大很符合常人的道德观吧,其实非常不道德,这些道德行为在孔子的大同世界里面是不可得而见的,我虽没有看过儒家的书,不过大概能猜到,孔子的经典里面很难找基于某种良好的愿望去做善事的言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不仅是善待自己,也是善待他人,更屎善待我们的后代, 当下中华无道,不管是个人提倡还是政府主导的道德风尚,最终都会失败,为何?人是自私的,为了存活和延续下去,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求合于这个无礼之社会,于是人们也就没有道德可言了,最后整个社会都会土崩瓦解,因为根本就无法相继于永恒。即便人们内心深处还有一点良知,在自身的性命面前,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原始初衷,这是一个让人变得没有道德的社会。
礼废,何以修德 看到很多所谓的儒者,很是喜欢提倡道德修养,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还是对礼的概念认识不到位,礼,是自然之道在往复关系上的同一性,即环境同等与个体单元,它是在集体的仁合交互中复制到人身上的。一个礼乐的社会环境,是靠所有单元的仁和去支撑,反过来环境把礼乐基因复制到个体单元上,在这个关系中,仁,就体现出人人皆同的基础关系,没有这个关系,也就无所谓礼了。所以,追求人人平等,在平等的基础上去建立礼制社会,后面的事交给自然,人自然就会有道德。在当今这个礼乐崩坏的社会里,搞道德提倡基本就是扯淡。没了礼的社会,人肯定没有礼的基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无礼。现世中的人追求的中庸圆融之道,恰恰就是无礼社会的产物,于是乎道德就熄灭了。
规矩 画两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这是仁,二也,表达的是皆同相合于一,以这条线为直径,画一个圆,这是义,三也!在这个圆的外面画一个四方形,就是礼,四也!当我们把这个图式画在纸上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是绝然不会透析其背后的涵义的,然而万物皆道之分洒,有其象式则必有其所承之理,二四者,偶数也!以对应而合一而表述起外在的机理,负于阳,不可直观而得察,仁与礼为机理,一个组织定了一个规矩,你能看到这个规矩吗?国家颁布了一个法律,你能触摸到这个法律吗?看不见的机制为阴,这才是阴阳的本义!但是我们终究还是可以看见仁和礼,在哪儿?在义这里,义数三,为阳,表述的是以仁和礼的机制的合一进程,很显然,就是一个时空的支撑过程,简单一点说,它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义所承的正好就是礼。 我们的宇宙其实最基本的关系是仁,它是直线的,是没有曲线的。曲线的来源其实是在震四的框架内不断的往复界定相合而成的,人的初始行为都是目的性很强的,在没有约束的时候,它是以直线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在礼四的框架内,他必然会相合于外界而改变自己初始的表达惯性,从而偏离本性初衷,以达到相合于一,而系于往复之道。圆生于方!故义出乎礼!
一叶知秋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基本就能推测出整个社会的全貌,这才是一叶知秋本来的意思,人是形而下,那么国就是形而上,国的内涵便是人的求合界定的范围,国之所以为国,其实就是基础单元的人的仁合礼分的过程,很显然,***用才是国的内涵支撑,国只是一个虚无的认同框架而已。内涵支撑是显性的,为阳,国为外在的框架,为阴,以四函三,以礼匡义也! 礼者,往复同一也,国有其性,民必有其性,民有其性,国必有其性。一个有等级尊卑的国度,尊者必视下为耻,卑者必以上为荣,百姓的思想自然有了一个尊卑的形成,这个思想的来源就是形而上的大环境所赋予的。人无时无刻不在表现他的成长历史的一切,只要他在表达自己,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历史。这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但是我们真的去推理一个人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完全地复原对象的全貌的能力,但这个逻辑关系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取一个干细胞,能复原出本体的逻辑关系的原因,同样的道理,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的人全死了,就剩下一个人,这个人在后以的中庸四分的过程中,一样会复原出原来的村子的原貌。因为人在义行的过程中携带上了大环境的基因, 以坎八而为器,以震四分表达,这就是一个基因复制的过程,雷水解卦,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器者!承道之物也,完全沉沦于其中而不自知,以自身的分化承载道体之流行,统治者最希望百姓都是傻子,然后傻子为了生存而产出,统治者就可以压榨百姓的产出价值,现今的国人都是小器,识大体的大器者很稀少,一个小器的人,在他的震系表达之中,会对当下的大环境进行一个复制,他再去四分的时候,就会把大环境的基因表达出来,一个侍奉皇帝的太监,在别人面前,他一定会把自己当成是皇帝,要求别人像皇帝一样侍奉自己,同样的,一个混迹在官场的人,也会对官场基因进行复制,然后又在别的地方表达官场的基因。百果草木为坎陷之体,震为四分之用,我们很自然地想到种子破壳而出的画面,坎八之体消失,震四之用茁壮成长,然后再次二合四分成坎八之体,又复制基因,以此无限延续。
弱弱地推一场5 克鲁塞罗- 阿瓦伊 1.25盘去克鲁塞罗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