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莲旻🌙 大Gurren团
诗话文情映莲景,千万义理汇旻天。
关注数: 173 粉丝数: 360 发帖数: 25,260 关注贴吧数: 73
杨澄甫对太极拳术理的看法 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人家在【评论】一节里明确写:「论太极不在外形之姿式,全在内理——劲与气耳。理通之后自悟,神而化之可成全功。」 那练法呢?人家在【杂说】里讲:「有人问太极拳几年学好,我说同志练拳,不可以共论也。老师傅传拳一样传法,各人性情不同,有一两年学好的,有三五月学通的,亦有十年不明白的。好拳不在身之高低,又不在年岁之大小,全在各人聪明耳。」那个传法就是所谓的练法,而练法不重要,聪明才重要。那人要怎么聪明?那就是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劲与气】之理通且能做到,通了你才能有体悟。 那术是什么?大家看《使用法》里有太极枪有【单人用功法】,后面紧跟着【又一练法】,里面明确写了:「单练对练用功纯熟,又变化各种秘法。」,所以练法是程序,它为什么可以变化出各种秘法(即独门练法),因为那个理(劲与气)你真正内外具通了。你才可以用它变化出各种不同的练法。你才知道你需要单练,对练。你会自己去找练法,所以人家讲「理通自悟,神而化之」,化什么?就是你理通后,自己用那个理想出来的练法。 那理也分身和心。就是人家讲的「武功得文体於心身」,你只有知道人家究竟在讲什么,你才能做,这就是十三势歌里讲的「入门引路需口授」,口授什么?就是把体系告诉你,你先要相信。才能往下练,所以才叫「法自修」,「重老师」是相信老师。「轻老师」则是「枉费力」。那怎么相信?老师不和你讲具体身体的操作,你光从练法上找感觉,那就成某些门派讲的滑拳了。杨澄甫明确写「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后熟心不歌手能如意,亦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你光念念十三势歌能手操之吗?歌诀是讲原理告诉你,手操之时心中谨记原理。手才不会错,那你到底做对做错,是理解(聪明)的问题。所以老师的职责是判断,给你修正。保证你初学时身心不错,你才能去「手熟」。 人家有段关于学练的原话:「十三势初学期三个月学会,一年习熟,五年练好,日后愈练愈精,但非真传不可。太极拳不得真传不过身体略壮耳,拳理实所终糊涂,焉能知精微奥妙。知觉运用,若得真传,如法练去,金刚罗汉体不难矣。不但体壮,自卫防身之能力厉焉。」 所以真传是什么?是拳理,否则不过是身体略壮。
杨澄甫所说的弸劲 其实他写在太极十要的用意不用力里 原文:「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 那什么叫如棉裹铁?如何使分量极沉?其实这是一种结果,他把肌肉比喻作棉花,把骨头比喻作铁。但他讲的棉花不是空中飘的,而是说棉包。他讲的铁也不是指密度,而是重量,所以后面跟了一句分量极沉。那正是沉肩追肘要做到的。而老谱里讲的如水负舟行,周身弹簧力,都是对能力的描写。而很多人因为一句「水负舟行」把弸劲当成「水」,就大错特错了,弸劲在这里是「舟」在「水」的自然力,即坠力。对方的力才是水的浮力,舟放到船上能吃住水,但是水的浮力能使舟走。而舟再怎么走,一定是吃住水的,这就是「分量极沉」的表现。 而「周身弹簧」,也不是指你受到外力时伸缩反弹。其实是《初学者必读论拳》里讲的「周身骨节,自然松开」,松开似弹簧,开合都是我主导的,所以是开合来达到弹簧的动态力量。这样才能让对手漂浮。 那怎么学练呢?其实还是撑筋拔骨,他在《沉肩坠肘》里其实就两句话「肩松开下垂,肘往下松坠之意」其他的都是对做错的描述,但做错千百种,做对就一种。可他做错只写一种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个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你感受错误的原理时说的。而且沉肩坠肘,只有肩松下垂,肘的往下松坠才有意,否则都算悬起。其实这里讲的肩到底是什么,他没讲,不过在青年拳照里有体现,比如扇通背、单鞭的前手,可以清晰的看到有个隆起的地方(我画圈了)那个就是他讲的肩,所以是肩头,而肩胛骨呢?他讲的沉肩是松肩而垂,松肩的确是肩头,可是垂就不是了,垂是指肩胛骨。肩胛骨垂下接腰肋,所以像白鹤亮翅,手抬再高也不违反「沉肩坠肘」 其实说那么多,都是利用地心引力,但前提是关节要松开。我为什么没用提手旁或者木箱字旁?因为的确身具【多少】张弓,在肩肘,就是腋下筋拉出来。而想要做到就必须在肩松情况下去坠肘(顺便讲一下沉坠坐塌落【即垂】,都是往下的。但力的松紧程度都不一样),否则讲再多,你都不会相信的。因为你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松,很难,却也很重要。理解错了你就不会产生杨澄甫青年的架子了。没有练到,再怎么翻拳经歌诀都是胡说八道。
杨澄甫对太极拳断与续的看法 有人可能看了《太极拳初学必读杨澄甫论拳三则》他里面写了两段,其一:「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其二:「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就认为太极拳应该没有断续,但这篇文章是要杨澄甫任教北京体育研究社时和张鸿逵讲的。那是说给外行听的。所以看起来全是大道理,可一句传授都没有。他里头的「骨节松开自然」没有解释过,所以你以为的自然不是自然,他讲的这个其实俗语叫撑筋拔骨,那个是初学太极的资格。所以某些贴吧里的常驻嘉宾连练太极拳的资格都没有。 那什么是真的传授呢?《太极拳使用法》里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杨澄甫解析:此三说总而言之,解说容易明了。曲中求直即随曲就伸之意,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是放一理也,就是神如捕鼠之猫之理,一二语道尽,学家宜自得之。」 什么叫曲中求直,它和曲后伸直有什么区别?什么叫蓄,它和收有什么区别?你到底有没有力由脊发,步随身换。为什么收即是放,能够断而复连? 这是关键,拜师才能学的。而从这一段就能明显看出太极拳应该是有断有连,而不是那种行云流水,其实那是你练成后给外行看的结果。 太极拳讲「挨着何处何处击」,现在人都理解成人家往我肚子打一拳,我肚子怎么把对方的力量吸过来,再反弹。他们把这个叫蓄而后发,但实际上那个完全是假的。只有不能打的推手/摔跤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陈式发明出了胯靠、臀胯、裹鞭这种“打法”,实际打斗根本武事根本没用。 它那里讲的是一种转换的契机,那就有人说了,转换不叫击,你这说不通啊!但实际人家上面写的很清楚收即是放,才能断而复连。即步随身换,形随意转。
杨澄甫单鞭解析 不是我直接给大家解析,而是发现有人解析杨老前辈晚年套路照片的时候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点。看得出不懂装懂 1、他圈出头的部份,文案写:「眼为神之窗,眼看左,则意与势合。」 首先第一,眼看左,那是个动作吧,我可以替他解释成眼带头往左看。好,一个头部动作,就表示意与势合了吗?势是全身的重量朝向,所以人家不是头看左。 2、他圈出前胯,文案写:「前胯微填,有上领之意,则势峥嵘气泓浓。」 那填胯,我也不知道他想讲的是什么意思。可能是身形往前胯填的意思。那就图势来说,杨澄甫晚年单鞭是重力偏落在前胯上的。所以前胯非但没有产生上领之意。反而填完之后是下沉的,这才是他套路里小腿直的原因。看到的上领,其实是他前臂的弸劲拉出了曲线而已。 3、他用箭头在两只手上画了一条直线,文案写:「右臂略高于左臂,取奔流之意。」 如果你仔细看他的两只手掌的高度,你会发现他是一条直线的。不存在哪个高哪个低。所以他看出来的略高是人家重力前松的表现。而奔流也谈不上,因为这个是套路里的定式姿势。他的重心在两脚中间。 奔流之意,图2对敌图贴切点 4、他圈出前腿小腿,文案写「定膝竖踝,入地三尺为桩。」 可能配图的人也看过何静寒老师的文章,知道了一个弓箭步应该「膝尖不过脚踝」,但其实看上面对敌图,杨澄甫只遵守了骑马步里的膝尖不过脚尖,为什么?因为何老师的文章前面提到了一个「也有桩横斜摆放,但那只是辅助支撑」,其实这里面主要支撑的是后腿,前腿只是辅助支撑。所以对敌图杨澄甫脊柱和后腿是一条线的。其实辅助支撑说的都不对,杨澄甫前胯虽然沉,但前腿是个活腿。这叫避免双重,而定式是打完站定,攻防的转换则是在站定以前转换。 有这么多问题,从姿势学习来看,其实是因为他们没看过下面这样杨澄甫青年拳照,甚至他们因为看不懂,甚至说什么摆拍花架子,不够虚灵。我只能说小儿科! 可以看得出,杨澄甫青年拳照其实是左胯微合,脊柱朝向偏向前脚脚尖的方向,后腿伸开撑住。所以这个架子是五五各开,左身是前桩合,右身和后桩合。 而左身你能更显看到,沉肩坠肘的力量与抽胯顶膝的力量相合。所以前手的曲线弧度比晚年拳照更明显。而掌根很明显塌掌,所以小臂是不是中间有条线,外缘感觉突出来?这就是两根筋,突出来的接侧身,中间那根接任脉。 而后身,注意看后手与后脚是不是在同一个位置点上的?这个何静寒老师也说过,而且后手手臂拉出来多长,大家看。说花架子的,你也可以尝试下,后手拉到同一个位置。 有人应该会抬杠任督二脉,因为何老师讲过太极是督脉起,任脉降。这个看起来不太像。其实我在「2、」里有提到重力偏落问题,如果是八卦的任脉起,督脉降,脊柱应该是垂直于地面的。而他这一式的劲是督脉往中脉方向走,所以脊柱才有盖势的感觉,像只老虎似扑非扑。 但不要觉得单鞭就是这样的,其实杨澄甫的这张拳照是一个现在讲的大架,但实际上牛春明,杨守中,董英杰这几位的视频里单鞭,都是前手掤后身合,人是斜的。有点斜单鞭的感觉,所以说杨式太极拳不止一种练法。 (PS:大架是给你撑筋拔骨用的)
体力活与练武,的受伤 干体力活会受伤吗?百分之一百会,说不会受伤的,是没有真正在生活里干过体力活。健身房里推杠铃拉背器那些东西,那是很小心的训练。所以你才会觉得自己身强力壮嘛! 那练武会不会受伤?我不知道吧里有多少人看过解剖的书。人体的血管分布很全面的。而且就算是练内家拳,练武也是让微血管充血的行为。过了就会受伤,年纪大了,杨禄禅晚年还会像年轻时那样练武吗?不可能了嘛! 那为什么有些拳师明明是练对的还是会受伤,因为他不像杨禄禅年纪大了可以把教徒弟的任务交给儿子。尤其现代60多岁的拳师,你要能够做标准正确的示范,你的强度就必须要有啊!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民国时期的名家之后,他们晚年传拳的,他们的徒弟全都练走样。因为他们晚年示范做不到位了嘛!又没有一个练得比较好的大徒弟做示范,所以只能老师自己勉强教学啊! 很多当代,他健身房式练太极。甚至发各类名家视频式公园偶尔练拳的。他们能力的深度,以及动作的标准都不行。但他们既不是专业开班的教拳,也不是职业打比赛的。所以说风凉话,只能说温室宝宝需要自嗨。 很多民国前辈晚年是不真正收徒的,就算是太极拳名明之家都不例外。所以很多人说拜师的时候,师父已经60往上了。要么是本身有成就者代艺投师,要么就是挂一个师徒名。师父教的既不认真,学员学的更不认真。当然前面讲到的两种练太极的人,有部份是有师门挂靠的,他们的师父你去查查晚年医疗记录。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当然不会和徒弟学员讲。你就认为没有,那要么是美好的谎言,要么就是五六十后不敢下深度了。 但你要想,像何静寒老师,老弱病残都可以标准的做伏地弹跳,一个自诩健康的人他做不了。还去挖人家自暴的受伤经历来打算黑人家。能力差距可见一斑,他是没的好辩了,才打算从侧面想要去标签人家。 但人家是有受伤的身体资本,那某些人,你有这个资本吗?有的话,不妨工地搬搬砖。或者参加个职业拳赛训练几年。
太极拳的核心定义合理才是评判好坏的标准 而其核心其实分为理和术(即内外)。 理的部分是阴阳。但什么是阴阳,却很少有人真正在意。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在意了。为什么我说了句矛盾的话呢?因为阴阳是力量的变化,但什么叫力量的变化,却没人讲清楚。阴是直接转阳吗?阳是直接转阴吗?根据四象的阴阳变化演变来说当然不是,阴又叫太阴,爻来说是阴阴,阴阴先转阳阴,之后才是阳阳。这是理的部份,它包括了阴阳的关系。而不是只知道一个阴、阳。 那术的部份就是动作 掤转捋,它是直接转的吗?掤极是不会直接生捋的,不信的自己做到极限,你看看他会不会自然转变!但它会产生一个有利于捋的契机。那个契机的名称就叫转的过程。对通晓阴阳的人来说,从来没人掌握阴阳转的顺不顺,而是掌握阴阳之间可以做什么变化,让它丰富,为我所用。 太极拳来说一个动作是由多个姿势要领顺自然之势转变而成的。 那什么叫自然?自然是符合天地来说的,你说蹬腿转胯扭腰送肩伸肘叫不叫自然?只能说如果天地是你,那可以叫符合自然。自然在人体上来讲就是地心引力,太极拳讲立身中正。你得以大地为根,立在地上,腿、胯、腰、背、肩、头都得中正。那最自然的方法是小腿立直、胯往下落、然后以上的一节节在那个垂直面对齐叫中正。然后身上六条大筋把关节撑起来叫立住(具体是哪六条,看这个:https://tieba.baidu.com/p/9885471333?&share=9105&fr=sharewise&is_video=false&unique=4732807D02C44222D09D4E629A73B85F&st=1759240413&client_type=1&client_version=12.90.1.1&sfc=copy&share_from=post) 所以到底什么是好拳,什么不是。看什么?看他符不符合核心,以及你对核心的定义到底合不合理。所以别说你觉得某些老师「只是嘴上功夫」,人家董英杰、牛春明他们自己练拳(不是对外表演哦!)你也会觉得乱七八糟的,因为是你觉得对外表演的录像才是真的。
中国传统武术分类太繁复,所以拳理是最难简单阐明的 为什么有各式各样的分类呢?因为你不能定义一个比方讲太极拳的标准,来和形意拳或者八卦拳做彻底的分割。 甚至和外家拳彻底分割也不行。所以武术才有阶段性,学的这个阶段各门各派只要是中国传统武术要求几乎都一样。就好像你上学时,基础课。每一个系和专业都有。再往下,同一个系,都有一样的基础课。再到不同专业,有不同对应专业的基础课。武术也一样,只不过武术是一个学校,直接分专业。然后归类出系而已。所以它一开始不一样的东西只是形式不同。入了门后,因为每个拳种的思维认知不完全一样。所以它会无限趋近相同。那这种不一样,现在的社会你很难裁定对错,一来是术理传承只在明家手中,二来是大家的目的不完全是强求某一个拳种,而是练出点成就感。 不信的去看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开篇写的身法要求,里头明确写到「手与肩平,胯与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哪个门派没有?哪个门派要求尾闾不正的,哪个门派要求尻道张开的? 不一样就是练法不一样,或者讲劲不一样,就算是八卦拳的何静寒老师他练太极,用的依然是太极的劲。人家为什么有讲过太极拳和八卦拳的区别?原因就是他有学员分不清。练成一样了,那为什么可以练成一样?因为一开始身体要学的条件都一样啊! 那为什么很难直接阐明?原因就在于,拳理是很广泛的体系。他如果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那各门各派为什么要出版内容丰富的拳谱?照理来说每个门派就下一本拳谱就可以了。能简单阐明的拳理,几乎都是单一目的性的。这种拳理只能叫拳术,它不成理。因为有局限性。 其实一个拳师比方讲刘云樵(八极拳李书文徒弟,后来拜师八卦拳宫宝田),他教的八卦到底严格意义是不是八极拳的东西,外人真的能看懂吗?还是你看了他的出身,知道他一开始是练八极的,就默认它的八卦是八极的系统。其实能这么说的人,那就表示你未必真懂八卦拳系统。
学练者最忌讳分享「自己」 (当然有些人是以这种方式找老师,有些心是不错的。有些就是打算集百家之长了) 为什么?因为分享「自己」不论是感受心得,还是自己演练拳路。都会出现其他拳友对与错的异议。 而这些异议往往所说的对错都没有任何价值,因为几乎所有评论的人都会避而不谈自己的看法在哪一个学习阶段。也避而不问,分享的人在哪个阶段。就盲目的把一个问题放到自己认为的“全局”来看。即使分享「自己」的这位真有错,往往他也不觉得自己错了。还觉得这个错只是自己门派的小异。但其实这个错,和他这个门派没有任何关系,错的可能是他这个人。 所以往往讨论出的对错,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轻易的和其他学习者讨论,反而会破坏教学法的育人大计。 而分享自己的心得,分享自己拳路。那都是自己学成之后出师,起码是得到自己老师认可之后。你也开班收徒时可以做的事。否则分享自己演拳视频那就是在瞎比划,分享自己心得那就是信口开河。坦诚说两句实话,如果还破防的话。那只能说明,破防之人极其不尊重传统文化。 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网路的时代。谁都可以发个视频,分享心得扮武学奇才。但不是谁都可以真正实打实教人的。所以传统文化择师,不要看露脸,也不要看他的逻辑说了什么。先看他有没有自己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他的言论里到底第一步的可发展性是单一目的的,还是广泛目的的。当然网络上的确有免费视频是为了卖课的商业化,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干,至少台湾武术家何静寒老师在哔哩哔哩都是免费分享自己课堂侧录,只有精华视频现在充电供养账号了。其他的老师,看了他的宣传视频没用。因为那个是单一的,没有接下来教学体系的,顶多算个术,培养培养专才也要看你的“天赋”,它(单一目的的基本功)是绝对不适用所有人的。可所有人不能盲目的试自己的专才。这时候要做的是实地拜师(非去交流切磋)。所以尊重受众,反而是店大欺客。道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真的不仁吗?不,天地是一视同仁,也就没有仁不仁的概念了。 扯远了,接着说分享。善于分享「自己」的人,除非你是老师,否则其实没有资格分享「自己」。这个没有资格不是说你分享的东西,在你这个阶段不对。而是你根本无法说明自己所处的这个阶段,到底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大家需要的。很明显不是,因为不是所有都刚好情况和你一样,你的分享也未必会帮助人进步。人家看分享的,就看得一头雾水。可能你也会有合理化出自己的一套宣传体系,阶段境界。可是这种编出来的东西,就止步于你自己的相信了,加上看的人一头雾水。就滋生了,类似国外身心灵、国内气功热的那些大师了。小白更会盲从。 传统文化的教学阶段,无非是———学练悟用。尤其武术,学就是很实质的在你身体各个部位分开给你依归到武术通用概念,让你有资格练;练的阶段就是各种的门派基本功给你扣细节。悟的阶段就是老师和学生聊天中的论武,老师的看法往往让你在学练迷茫时给你相信的力量。用则广泛好多,包括如何练武生活化,如何防身式打斗,如何能触类旁通。所以真正找一个老师,是十分重要的。 最忌讳分享别人的时候,明明自己都不相信,不太懂。还分享别人出来问这位老师怎么样的。哪位老师都比我们学员都高尚的多,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混网络的都是学员,学员就没有资格谈什么成就者才能做的事。如果你觉得自己成就了,那你早桃李满世界了,也不用混网络了。
师徒五人与五行五脏的对应 唐僧属水,孙悟空属火,猪八戒属木,沙僧属土,白龙马属金。 元杂剧的版本龙马是属火的,是南海火龙。作者应该注意到了这点,和他要表达的五行不符,所以南海改西海,火龙改白龙。西方属金,色白。 而金和水的关系,火和木的关系。王重阳说“真阴(肾水)之气聚于肺(金),真阳(心火)之气藏于肝(木)。” 所以猪八戒叫木母,那孙悟空为什么又叫金公,这个解释起来很复杂。 首先我们应该要有中医知识,知道心和肺各主什么,心主血,肺主气。气血是以气牵动血,那怎么小说里反过来写呢?因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有这么一句话:「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也就是说心不定,常被欲望所牵动,那牵动不可能直接牵动血液的,所以仍然是以气行血。所以心才是金公,代表他们是一个整体。 其实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小说中佛祖和唐僧公认,猪八戒是挑担之功,牵马的是沙僧。而道家练水火既济是中宫脾土使金木相逢。所以沙和尚一直是团队里的调和剂,黄婆刀圭就是道家说的脾胃。 说几句题外话,猪八戒好色,又是黑猪,有人就说都对应他主肾。其实不对,精关是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而木克土,所以是猪八戒大战沙和尚,木叉收悟净。为什么唐僧属水,除了江流儿的名字外,还有他面对女色时心神大乱的表现,四圣试禅心时写:「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这里很明显他快要撑不住了,这时候猪八戒作为疏泄功能,自然接话代替了唐僧的表现。使得肾稳固下来,也符合道家固肾水的表现。 而之所以是黑猪则是因为中国的白猪要等80年代才被引进,就这么简单。 道家要固肾水,息心火。息心火的表现其实一直是猪八戒挑唆唐僧收拾孙悟空。是借用木来息心火的意思。但是往往当中还要有个调和的沙僧。 水火既济就是息心火加上固肾水,你可以把它比喻成取经。 一定会有博学之人知道王重阳也说过“意属土而多情”,所以白龙马是意马应该属土。但王重阳还说过“黄婆者真意也。”黄婆显然不是小说中说的白龙马,而是沙僧。所以小说中的意马,极有可能不是真意之意。意马是对应心猿,所以意马之意,是心意之意。心意之意其实就是太上老君清静经里写的牵引心的那个「欲」。
分享:谈谈武术的「系统」问题(by何静寒) 「传统武术」的珍贵在于其「教学系统」,就算一位武术家练出通天的本领,如果他无法发展出「教学法」引导后人达到他的境界,他的功夫就随他入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其实有限。 每一派的「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的传衍下去,是因为他们发展出自己的「教学法」,每一代的「传人」所要保留传递的只是这个「教学系统」,各代的徒子徒孙们或许体会不同,境界有异,只要「系统」这个「根」还在,这个门派的文化价值就可以绵延流长。 到底什么是一个武术派别的「教学系统」?到今天是很难说明的一件事情,因为长久以来许多人学武术采取「功能导向」~只学他需要的,所以「兼学各家」的人很多,从头到尾完成一个系统的人很少,所以他们只能把一些招式套路单独看待,个别解释,所以有的人说「套路无用」,有的人擅自更改招式动作,因为他们只见树不见林,不知道整个拼图是什么面貌。 如果只讲「打斗」、「健身」、「表演」各自的功能,每个人可以为了一时一地的需要去做更改,所以「自由格斗」、「养生太极」、「现代武术」都无所谓,但是如果考虑到「保存文化的根本」,我们就要虚心慎重一点,因为毕竟「文化」的生命与影响都比个人长远许多。 我认为许多的武术朋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不足,导致许多「传统武术」「面目全非」,所谓「传统」就是把自己放在「过去」与「未来」的连结之中而慎重的负起责任,如果一个人观念中失去了这种「连结感」,或者故意逃避这种连结关系,问题就很难处理了。 我尝试说明「八卦拳系统」的架构,我体会到自己能力有限,实在没有把握能不能让大家明白,总之,为所应为吧。
分享:所谓「兼得各家,取长补短」(by 何静寒) 有学生针对「能力教学法与实用教学法的区别」一文,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该文说:『也有些人凭着A系统培养出来的能力来学B系统的运用方法,比方用太极拳的能力来打八卦拳,或是用空手道的能力来打太极拳、、、』 , 这是说不同系统所需的能力不同,所以不可能把能力运用方法互相套用的意思? 难道各个武术运用所需的基本能力都没有相同之处吗? 同是内家拳的武术所需能力不会比较相近? 这么说来的话武术界有叫做"八卦太极拳"(还是太极八卦拳?我忘记先后顺序)的好像是融合了太极功法来加强培养更好的八卦劲.........这样说来前辈他们这样花心思去截长补短融为一炉的苦心就白费了?」 我最近读到一些书法名句,姑且引用一些答覆「一门深入,兼习各家」的问题: 「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明。项穆 「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清。梁巘 「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宋。欧阳修 「精于一则尽善,遍用智则无成」~元。郑杓 「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直是不成书耳」~清。冯班 我想学习任何一种有深度、有文化的技艺都是如此。 而所谓「截长补短」也是一种迷思。 庄子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所谓「长短」是相对的, 用「尺」去量「丈」就显得短, 用「寸」去量「分」就绰绰有余, 端赖使用者的「存乎一心」。 每一个流传下来的门派系统其本身都是完整有效的, 差别只在学者有没有把那条路走完, 多数「兼学各家之长」的人其实都是浅尝而已,如何能「得其所长」? 到底是「兼得各家」? 还是「三心二意」? 学者自己要弄清楚。
分享:在限制中开发潜能(by 何静寒) 朋友跳「自由舞蹈」要我提供意见,她希望藉由「自由舞蹈」开发出身心的自由。 她放出音乐,然后跟着感觉舞动、、、, 三分钟后我请她停止,因为我没有看到自由,只看到肢体动作的贫乏。 许多人都像她一样,用「倒果为因」的方式追求「自由」。 现在许多教育方式或潜能开发课程希望学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条件下,开发出身心潜在的能力,他们认为任何的限制都是束缚,都会影响潜能的发挥,这种想法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 什么是「穷」?就是被限制到了没有任何其他选择的时候。 因何而「变」?根据现在仅有的条件而变。 如何能「通」?尝试现有条件的所有可能性,终而找到出路。 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在限制之下完成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面对有限的空间、时间、工具、颜色、音符、文字、格式、、、激发出无限的创意与个人色彩,当资源越丰富,作品就越浅薄,个人特色也越贫乏。 所有的科学发明也是在限制下才有「奇想」而产生突破,当电子产品要求轻、薄、短、小,革命性的元件和技术才会一一出现。 「限制」产生「压力」,「压力」造成「激发」,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六十分就可以轻松过关,「潜藏的能力」没有出头的需要。如果我们要得到充分的「自由」,就必须经过「限制」的训练以拓展能力,从而扩大自由的范围。 舞蹈、绘画、音乐、文学、、等等「文化」,都是「人」所呈现的结果,「人」才是「肇因」,所以教育的重点永远在「人」。 许多学习武术的人一开始就要学打斗,殊不知每个人的打斗方式都是其肢体习惯与能力的结果,粗浅的「因」不可能产生奥妙的「果」。 「八卦拳」在训练阶段给予学者许多限制,比方动手不能动肘,动腰不能动胯,踢腿不能晃身,内动而外静或者外动而内静,在这种限制下开发出每一个部位与层面的自主运动能力,使每一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开发,然后再把他们整合一气,身心于是可分可合,可离可在,自由变化,随心所欲,从而达到最大的自由。这就是「先分再合」「由规矩而成方圆」的潜能开发法,舞蹈以及其他的文化表现也应如此。 「自由」的吊诡在于无法定义,井底蛙与大鹏鸟,乌龟与鲸鱼,风与树、、、,谁的自由比较大?我想就看我们是谁吧! 但是在得到最大的自由之前,必须在最大的限制中开发出最大的潜能。
分享:分清楚「教學法」與「應用法」 By 何静寒老师 在我們開始談「八卦拳」之前,有一個混淆很久的觀念要先說明,那就是「教學法」與「應用法」的關係,「教學法」是用來循序漸進的養成學生「應用」的能力,「教學法」的內容常常不能直接使用,有時甚至會變成「應用障礙」,比方文法熟練、字彙豐富的學生不一定能會話流利,有些生動活潑的會話不一定合乎文法規則,又比方「企業管理」的學者不一定能管好企業,「金融理財」的學者可能常常投資失敗,這種「學」無以致「用」的情況存在於每一個教學領域,此所以各種「補習班」應運而生,但是「補習班」永遠不能取代「學院」,「教學法」是人類經驗得以傳承的法寶,也是一門學問得以積累無數先人經驗的地基,而一門學問的真正價值也在於這個「教學法」。 我曾經要求一位非洲神父教我打非洲鼓,因為我聽他打起鼓來自然流暢而充滿想像,他說:「我不知道怎麼教?」,我問:「你當初是怎麼學的?」,原來他們從小就跟著族人打鼓,他們並不覺得在學「樂器」,「鼓」是他們相互溝通、模仿自然、抒發心聲的工具,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了,如今碰到我這個「硬生生」要學非洲鼓的人,他才開始觀察他自己是怎麼打的,才開始想怎麼教我,後來他去了大陸,也許有一天他會發展出一套他自己的「非洲鼓教學法」,但是他的學生可以打得跟他一樣嗎?我頗懷疑,但是起碼一套教學法可以帶領很多人進入他的經驗,「師父引進門」是靠「教學法」,應用得好不好就靠「修行在個人」了。 中國武術也是這個情況,光靠一兩個英雄好漢能打能殺不能成為一個門派,要能教出一代代徒子徒孫才有資格「自立門戶」,中國武術每個門派所傳承的都是一套「教學法門」,各代弟子功夫或有深淺,成就各自不同,但是這套「教學法門」差別應該不大,否則就失去了一派的根本,不能稱為該派的「傳人」。 「基本功法」、「單操法」、「徒手套路」、「對練套路」、「內功心法」、「外壯練法」、「器械套路」、「拳法理哲」、、、都是「教學系統」的一環,一個門派發展越久,內容越多,最後難免產生「倒因為果」「以指為月」的狀況。 此所以歷來國術界都有人主張「打破門派」、「套路無用」,自創一套「補習班」的方法想要「速學速用」,民國初年的「王薌齋」先生就是其一。 王薌齋先生的時代,中國的尊嚴遭受到外國的挑戰,許多文人武將看到中國人積弱不振,都想有所作為,「武術救國」是當時很流行的思維,從國家倡立的「中央國術館」到民間的私人教學,大多賦予中國武術「強國強種」的重責大任,在此大環境的氛圍之下,「十年小成」的「學院教育」當然緩不濟急,於是有志之士紛紛主張推翻傳統教學方式而以「武術補習班」的思維取而代之。 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王薌齋之後何來王薌齋?孫祿堂之後何來孫祿堂?在當時全國全民通力合作的情況下,「武術補習班」的成果如何?歷史已做了見證。 為甚麼?原因很簡單,補習班的老師們都不是「補習班」教出來的!而發展出一套適才適用、歷久彌堅的「教學法則」需要更大的才智或是更多大師的參與,不是一人一時所能究竟的,遺憾的是,現在仍有不少武術朋友混淆了「教學法」與「應用法」的功能,有些人硬要把「教學法」拿來應用,有些人發現其不好用而忽略甚至拋棄「武術教學法」的傳統內容,更有些人自創一些練法求其速成,在我看來都是「見事不明」產生的錯誤。 我所傳承以及所要介紹的「八卦拳」是指它的「教學法」,而不是「八卦拳功夫」,一個系統源遠流長,教化不斷,可能代有才人出,個人功夫再好,也難免與身俱亡,歷史價值其實有限,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兵」,面對歷代祖先的文化傳承,我們都是「流水兵」,自己受益之餘,所該關心的就是把這個「營盤」維護傳遞下去,這是我對「中國武術」傳承的基本看法。
分享:西方人可以学到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吗? By何静寒老师 Facebook 2020/10/29 2010年10月25日结束了「净影传统武学观摩研讨会」,我们一行人落脚河南郑州市旅馆,等待明天一早飞回台北。 与我同房的是一位以色列学者孙少游(David Goldberger)先生(以下简称「孙」),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易筋经」,也练中国武术,中文能力不错,他想问我一些问题,因为明天早上四、五点就要起床,所以我们干脆不睡觉,彻夜长谈到天亮。 孙比较关心「武术文化」的问题而不讨论门派与技术,我长久以来都是把中国武术当做「文化」而不是「技术」进行学习与推广,可说与孙不谋而合。 在所有的问题中,我觉得孙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西方人不学中文,不深入中华文化,能不能得到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下的产物,尤其许多「柔」与「不争」的武术观念直接与道家文化有关,如果思想上不能「信仰」(只是「知道」是不够的)「柔」与「不争」,为人处世不能实践「柔」与「不争」,身体与技术就一定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若要学习中国武术的这个部分,不但要「深入」,更要「信仰」而身体力行这种文化。 但这不仅仅是「西方人」的问题,大多数的「东方人」因为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以及西方文化的熏陶,也成为广义的「西方人」,他们学习传统中华文化的障碍不但与西方人相同,有时甚至面临更多的迷障~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是「西方人」了。 孙所提出的问题就是问题所在:「西方人可以学到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吗?」,许多东方人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前,也会问这种问题。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思考逻辑,这是一个文化的根底特色。 比方中文说:「好好用功读书,将来才会出人头地」,英文是说:「You will be outstanding in the future if you study hard now」,中文的逻辑是「先因后果」,英文的逻辑是「先果后因」,前者可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后者则要「先问收获,才肯耕耘」,前者是享受当下的生活艺术,后者是期望未来的商业计算。 当今世界是一个超强的商业时代,人们习惯于计算「投资报酬率」,绝不投资报酬不明确的目标,付出之前一定先考虑回收,不幸的是,真正的中国武术是一种「生活艺术」,中国武术没有「最高境界」,中国武术的境界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我跟孙谈到「感悟」这件事,习武跟修道一样需要「悟」,我师父强调四个阶段:「教、学、练、悟」,「教、学、练」的目的只在得「悟」,而每个人的「悟点」不同, 学生的聪明才智各异, 所以老师「教无定法」, 有时严,有时松,有时多,有时少,有时走,有时停,而学生自我练习的专注与强度,更影响「得悟」的快慢,此所以真正的教学无法「量化」。 更重要的是「悟」由「感」来,苦练而无感,永不得悟,那么「感」由何来?「感」是「艺」与「人」融合之后的自然反应,「艺」要「熟」,「人」要「空」,如果心里一直带着目的,一直想着「最高境界」,学者将一直要求学习新的进度而不会有耐心把眼前的艺练熟,就算勉强练熟,但因心中充满「得」的欲望,熟练的艺将仅止于技术层面,不会与人合一,所以我一直告诫学生:「不要苦练」,「苦练」者不得放松,也不得「感悟」。 孙问:「得悟就是最高境界吗?」,他以为修行的目的就是「开悟」,「开悟」就是「得道」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但是许多西方人也都这么认为,我告诉他「悟后起修」,「得悟」只是「入门」,差别在于得悟前靠老师,得悟后靠自己。 凌晨四点多,我问孙明白吗?他说听懂了,但要做到很难。 当然难,因为这不仅是学习方法的差异,生活哲学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更是中西两种文明的基本差异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