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上将王翦🌞 -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642 发帖数: 73,900 关注贴吧数: 127
刘邦到汉武帝时期名将一览表 曹参战绩 1.将击胡陵、方与,攻秦监公军,大破之。 2.东下薛,击泗水守军薛郭西。 3.复攻胡陵,取之。 4.徙守方与。方与反为魏,击之。 5.丰反为魏,攻之。 6.击秦司马枿军砀东,破之,取砀、狐父、祁善置。 7.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章邯车骑。 8.攻爰戚及亢父,先登。 9.北救阿,击章邯军,陷陈,追至濮阳。 10.攻定陶,取临济。 11.南救雍丘。击李由军,破之,杀李由,虏秦候一人。 12.其後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 13.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 14.追北,西至开封,击赵贲军,破之,围赵贲开封城中。 15.西击将杨熊军於曲遇,破之,虏秦司马及御史各一人。 16.从攻阳武,下轘辕、缑氏,绝河津,还击赵贲军尸北,破之。 17.从南攻犨,与南阳守齮战阳城郭东,陷陈,取宛,虏齮,尽定南阳郡。 18.从西攻武关、峣关,取之。 19.前攻秦军蓝田南,又夜击其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 20.初攻下辩、故道、雍、斄。 21.击章平军於好畤南,破之,围好畤,取壤乡。 22.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破之。 23.复围章平,章平出好畤走。 24.因击赵贲、内史保军,破之。 25.东取咸阳,更名曰新城。 26.参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参,参出击,大破之。 27.参以将军引兵围章邯於废丘。 28.以中尉从汉王出临晋关。 29.至河内,下脩武,渡围津。 30.东击龙且、项他定陶,破之。 31.东取砀、萧、彭城。 32.击项籍军,汉军大败走。 33.参以中尉围取雍丘。 34.王武反於黄,程处反於燕,往击,尽破之。 35.柱天侯反於衍氏,又进破取衍氏。 36.击羽婴於昆阳,追至叶。还攻武彊,因至荥阳。 37.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军东张,大破之。 38.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 38.击魏王於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 39.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 40.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於邬东,大破之,斩夏说。 41.韩信与故常山王张耳引兵下井陉,击成安君,而令参还围赵别将戚将军於邬城中。 42.戚将军出走,追斩之。 43.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 44.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 45.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馀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 46.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47.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 48.黥布反,参以齐相国从悼惠王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会击黥布军,大破之。 49.南至蕲,还定竹邑、相、萧、留。
弓箭这种简单而又伟大的工具的发明,使得人类从此可以在远距离上准确并有效地杀伤目标,不必再冒着巨大风险近身肉搏。堪称火器诞生之前,人类双手最伟大的一次延长。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军事冲突不断,兼并战争频发。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组织、作战方式与战术水平相较殷商与西周时期,都有了普遍的飞跃。商代晚期以至西周,精熟射艺成了对贵族子弟抑或精锐部队的要求。而战国前期的魏国,时任上地守的李悝(公元前455 年~公元前395 年)为了激励(或者说逼迫)辖下民众精熟射艺,居然颁布法令:当发生不容易判决的诉讼时,以原被告双方之间的射箭比赛来决定官司输赢。以至上地郡民把大量精力花在练习射箭上,几乎人人都到了精熟射艺的地步,待到与秦国作战时,还因此大败秦军。这个例子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全民习射的写照。在赵国,则发生了一项影响更深远的改革。 地处北疆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为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灵活机动的骑射兵种,延续自商周的“左人持弓, 右人持矛,中人御”的呆板兵车战术难以对抗。因此主要依靠传统的车兵、步兵来进行作战的赵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公元前307 年,赵武灵王下令国人改穿胡人的服装,练习骑射,是为“胡服骑射”。与人们的固有观念不同,“胡服骑射”并非是中国骑兵的骑射之始。至少早在赵国尚未完全立国的赵襄子时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5 ~公元前425 年),赵氏便已拥有骑兵。可是,时人的服装上衣、下裳(即遮蔽下体的裙)、宽袍、大袖,根本不便骑马射箭,所以想要掌握娴熟的骑射技术就必须改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事实证明,骑马本是习惯于乘车的中原人所不熟悉的,在马背上使用弓箭射中目标更是中原人一时难以掌握的。但只要愿意向“北方的老师”模仿、学习骑射技术,并勇敢地革除弊病,就完全能够取得成功。果然,改革十分有成效,赵国骑兵很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渐次足以与胡骑相对抗。
戈,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啄击钩杀兵器,“干戈”一词在汉语中可以代指所有军事行动,“金戈铁马”则成为战争的代名词。人们一直以为戈是一件专门的车战用兵器,从武器演化发展史上看也似乎如此:随着战国后期战车失去在军队中原有的核心地位,戈也随之退出了战场这个兵器的舞台。考古工作者在秦兵马俑坑清理出的戈头基本都是作为戟的部件而出现的。从发掘出的残存痕迹上来看,并不存在单独的戈头长柲兵器,基本在所有戈头的附近都能发现作为戟刺的青铜矛头,部分还能清晰地看出,残留木柲朽痕的顶端联装着戈头和矛头组成的戟。从发现数量上看,戈头数量也要低于矛头的数量,俑坑反映出的秦军步兵方阵主要装备了三种类型的长兵器—矛、戟、铍。 车战中,车右们必须在两车错毂时才能使用各自的兵器交手。战车最大的特点是战马于车前排列,这就造成了战车在面对面相遇时两车上武士正面的距离达到了6米。显然车上甲士不可能操着长达六七米的长柄兵器,隔着两排驷马互刺,只能在车毂交错的一瞬间施出杀招。 戈可谓是车右甲士手中最多能的武器了:战车快速经过敌兵身侧时,相比只能刺杀的长矛,戈在横向任何角度上都能实施钩啄攻击,甚至车右只需将长戈向侧面远远伸出,便可以杀伤对方,不像长矛只能在正面的一定角度(通常难以超过60度角)内才能有效刺中目标;同样基于这一点,戈的打击范围比矛更大。同样是3米长的木柲,矛(当然矛的木柲要长于戈)只能杀伤(以战车侧面车厢为基准)横向距离为1.5米左右的敌人,而戈可以攻击到横向距离为3米的敌人。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收复平壤 万历二十一年一月六日,李如松会同朝鲜军,进抵平壤城下,在靠近平壤城的地方安营扎寨。李如松同诸将及沈惟敬绕平壤城勘察地形,只见平壤东、南两面临近大同江,西面靠着陡峭的山崖,北面的牡丹峰高高耸立,形势最为险要。日军在平壤城的四周布置了拒马、地炮,城上守兵徘徊观望,很难急攻。平壤有四个主城门:西北门七星门,西门普通门、南门含毬门、东门大同门。勘察完毕后,李如松分兵围住平壤城,让人在城外竖立白旗,上面写着:“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平壤城内的日军见明军、朝鲜军进抵平壤城下,先分兵1000余人,由松浦镇信率领,驻守城北的险要之地牡丹峰,他们竖起青白色的旗帜,大喊大叫地朝联军放铁炮;又分兵5000人,站在自城北到普通门的城楼上,手里拿着盾牌和刀。此外,一个日军大头目,带领数百劲兵,竖起大将旗,吹锣鸣鼓,巡视城上,指挥诸军。 此前,小西行长收到明军大举袭向平壤的消息后,就派遣使者向驻守在后方白川城的黑田长政、凤山城的大友义统、牛峰城的小早川秀包讨要援兵。在求援信中,小西行长夸张地说,明军兵力有20万人,本想博取友军的同情,不料这个数字却吓退了三人。大友义统派出斥候去侦察敌情,使者回报称明军兵力在10万以上,充斥山野,已经和小西行长打了起来。大友义统非常吃惊,认为明军兵力这么庞大,小西行长肯定已经战死了,于是直接放弃驻守的凤山城(黄海道),一路逃向王京(京畿道)。后来,大友义统因此事被丰臣秀吉没收全部封地。黑田长政、小早川秀包二人虽然没有这么窝囊,但也犹豫不决,商量来商量去,终究还是不敢出兵救援平壤,于是只能由小西行长独自等待命运的裁决。(《义弘公御谱中》)
古代战争中到底有没有“武将单挑”?小说情节是不是真的? 古代武将打仗单挑常见吗? 在《三国演义》之中,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经典情节。看着确实是很过瘾,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疑问,打仗是一支军队和一支军队的较量,其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而不是个人的武力。 为什么关羽斩了华雄,那仗就打赢了呢?这不正常啊,是不是纯属小说的夸张? 这么想也不是没道理,大家仔细想想明清时期的一些战事,尤其是一些正史记载,极少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吧?是啊!打仗是队伍和队伍的事情,不是个人与个人的事情! 所以,如果单纯从技术性角度来分析,这种单挑似乎没有任何意义!历史事实也是如此,现代人对单挑的认知起源于明、清年代之小说,当时多本有名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将当时对战争模式的见解加以夸张化,继而形成武将与武将间一对一决斗的情节,为之单挑。 在真实的历史当然并非如此,武将是珍贵的人才资源,主要是用于指挥而不是斗兽,由于前往单挑的武将均可能要付上性命为代价,加上武将在单挑后的胜负将直接决定全军士气,故基本上,单挑是一种高风险的决斗方式。古时大部分战役亦甚少出现此情况。到了热兵器时代,由于兵器及战术上的进步,单挑所可以造成的影响减少,因此这战斗方式更变得绝无仅有:占据优势一方的队伍为什么会给弱者单挑的机会呢?
古代中国“甲骑具装”的黄金时代与重甲骑士最后的辉煌 甲骑具装”的黄金时代 南北朝是中国重甲骑兵的黄金时期,不仅马镫等马具逐渐完善,马铠亦在此时迅速发展。实际上,在汉末三国时期,马铠算不上新甲种,因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马铠的记载,而秦陵兵马俑中的完整马铠也证实了前人很早就注重对战马的保护。 这种习惯被汉代沿用,根据宋人修的类书《太平御览·魏武军策令》记载,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就装备了马铠,曹操言:“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 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这里反映了一个问题,即袁绍有“铠万领”,马铠“三百具”。而曹操有铠“二十领”,马铠“不能有十具”。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人铠的数量都远高于马铠,这也应该是当时的普遍情况。其次,这也证明虽然汉末群雄战争中沿用了马铠,但其数量不能与后来的南北朝时期相比。 两晋之前的马铠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西晋之前,马匹非常贵重,战争中仍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有限,以至于马铠并非主流,但自汉末以来逐渐被各路诸侯推广使用;其二,对马的防护古来就有,汉末三国时期,马铠材质仍以皮甲为主。 至西晋倾覆,五胡入侵,匈奴、鲜卑、羯等游牧民族问鼎中原并建立政权,割据一方。这些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军队以骑兵为主力,他们的到来使中原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骑兵成为北方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与骑兵崛起同时进行的, 是马铠的进化。首先是马铠的普遍化,其次是马铠的金属化。那么,重甲骑兵是什么时候大规模装备金属马甲的呢?根据现有考古成果来看,铁马铠在军队中普遍使用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巅峰,这一时期的史籍中,“甲骑具装”动辄成千上万,足以说明重甲骑兵已成为当时的主要兵种。
基于严酷军事纪律和训练,蒙古大军的“假撤退”战术 蒙古军队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案例,从未有民族进行如此宏伟的战略,赢得了如此多的战斗,征服过跨度如此庞大的区域,并因为残酷的屠杀政策被占领区如此强烈地厌恶。无数彼此都没有见过或听闻过的民族,从东欧的波兰、匈牙利至俄罗斯,从西亚的小亚细亚地区至叙利亚,从波斯地区至远东中国,从日本至缅甸,竟然都在对抗同一个可怕的敌人。 弓与箭是草原骑兵们最核心的武器,蒙古人当然也不例外。不过无论是西方史料,或是中国本身的史料,对于蒙古骑兵除了骑射也非常重视冲击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事实上,轻弓骑兵与重骑兵的配合之前已经被无数民族演绎过。先通过轻弓骑兵的箭雨覆盖,两翼包抄,削弱及诱敌,然后重骑兵伺机发动决定性突击。无论是公元前的帕提亚王国,还是波斯萨珊帝国,或是突厥人的游牧骑兵,都有这样的配合。但蒙古轻弓骑兵与重骑兵的配合是建立在严酷的军事纪律和训练之上的,较当时其他游牧民族发挥得更为完美。蒙古名将哲别与速不台的第一次攻俄之战,充分显示了这种铁一般的军事纪律,以及决战中蒙古重骑兵的重要性。 蒙古军队在面对敌人时,常采用诸多游牧民族擅长的“假撤退”战术。但多数游牧民族的假撤退战术是用来不断地袭扰,而蒙古骑兵高度严格的军纪,能保证更加长期且有序的假撤退,有的时候连续达到数天。甚至在长途追击的敌军队形陷入混乱时,蒙古军队的撤退阵型依然井然有序,还能够反过来,在有利的条件下突然发动令敌军无法预料的决战。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