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上将王翦🌞
-
签名是一种态度,我想我可以更酷...
关注数: 195
粉丝数: 643
发帖数: 73,900
关注贴吧数: 127
二次北伐直接走陈仓道攻入关中其实是个意外,主要是因为受魏吴战争影响,最为蜀汉所患的张郃率领关中诸军东进支援荆州战场,方让诸葛亮有了乘虚而入的想法。若按照诸葛亮的原计划,应该还是向祁山进军,但目标不是像上次一样,一举拿下整个陇右,而是拿下武都、阴平两郡。
诸葛亮的二次北伐与首次北代发生在同一年,一个在春季,一个在冬季。按常理来说,如此短的时间里不应该密集用兵的。只是机会实在是太好了,曹休在石亭的那场大败天下震动。及至十一月份,曹休本人也死了。为防吴军乘乱北伐,魏国能动用的兵力都在调往对吴战场,包括紧急把刚接任豫州刺史的满宠调到江淮前线。 第一次北伐虽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无功而返,但总得来说蜀汉这边损失并不大。毕竟整个过程中得了那么些郡县,后撤时带走的物资足以弥补消耗。为了这次出征,诸葛亮再次上表刘禅,这就是同样著名的《后出师表》。“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典故、名句,都是出自这封奏表。 《后出师表》还透露出个让人伤感的消息,那就是赵云在随诸葛亮入驻汉中的一年多后去世了。除了赵云以外,蜀军还损失了七十余名中低级军官,以及一千余步骑。这些损失并不都是战损,但不管什么原因损失的,都让他们的丞相非常非常心痛。按诸葛亮的说法“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蜀汉当下是只有一州之地,能与魏、吴两国分庭抗礼,靠的是是刘备打拼数十年积攒下来的家业。如今天下三分已定,意味着人才大流动时代正式结束。如果就这样偏安西南,用不了多久这些精兵猛将都老去的话,将再无机会匡扶汉室。 正因为补充困难,诸葛亮在用兵的时候才会偏向保守,更会为街亭的损失心痛不已(虽然损失并不大)。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般,用一万人去赌的做法,诸葛亮是肯定不会同意的。需要说明的是,按赵云的本传记载,这位传奇将军是在建兴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去世的。诸葛亮是在建兴六年十二月二次北伐,次年一月撤军回师。赵云应该是在这次北伐的过程中病逝的,只是未必到了前线。至于“后出师表”,则很可能也是在战时补的奏表。曹休是建兴六年十一月八日去世的,诸葛亮收到消息后即刻北伐。《后出师表》与其说是请战书,倒不如说是诸葛亮在向刘禅解释,为什么自己要如此急于出兵,以至于都来不及先行报备。
夫差如何痛失好局? 越王勾践的那次复仇,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出名的。这一方面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对于励志教育的卓越贡献;另一方面则要拜美女“西施”的影响力了。对于这两者的演绎,二千多年来已经有无数文人骚客在做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仍然是其中的地缘背景。至于西施是否真有其人,亦或勾践尝的是什么胆就不做讨论了。 在这个戏剧化的故事中,有一点想必大家都十分清楚,那就是夫差的妇人之仁,放勾践归国,以至于最后国破身亡。这也被认为是吴国败亡的根本原因。如果从根源上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毕竟越国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反攻倒算成功。不过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灭国不灭祀”在春秋之时是很普遍的事情;另外吴国其实也没有能力,将越人一网打尽。
吴王夫差导演的视觉系大片“黄池会盟” 当吴国崛起之时,齐、晋、楚三国都已经相继称过霸了。这三个国家与吴国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边缘国家”。所谓的边缘国家,意味着他们的背后没有能够对其形成威胁的势力。当然,吴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吴人自以为已经扫清的后院不久以后就要起火了。
石亭之战(下) 满宠感觉曹休会出事,不仅仅是出于对地形环境的了解,更是因为有敏锐的军事嗅觉。这年春季有两名叫张婴、王崇的吴国将领率部投魏,提到吴国正在紧急备战,并且风言在江北将有军事行动。满宠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进入战备状态。此外还有一点,满宠认为曹休经验不足,用他上表时的话就是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意思是说曹休虽然聪明果敢,但带兵打仗的经验有点少(容易轻敌冒进)。 这话怎么说呢?刚才我们还列了曹休的一堆战绩。其实满宠的意思,是在说曹休做统帅的经验不足。具体分析曹休这些战例,你会发现他的特点就是冲冲冲。不管是在下辨之战,还是南征广陵时都是如此。这一特点在给曹丕那封请战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说白了,曹休做个虎豹骑统领还是很称职的,做统帅有点太冒进。两军相遇勇者胜,有这种不怕死向前冲的胆气,固然是军人应该有的,但曹休这种做法显得赌性过大。虽然赌赢了好几次,一次不慎却有可能把本钱都赔进去。孙权针对曹休而不是司马懿布这个局,就是因为曹休才有可能上这个当。 敢战不代表莽战,要说敢战之心,驻军于豫州的满宠和刺史贾逵都不缺的。尽管史书中分析,满宠是担心自己辖区内的西阳受袭,但如果你看位置就会知道,吴军不可能深入到那么远。满宠的备战是准备随时顺大别山麓而下,支援庐江前线,而这一战略则是贾逵制定的。
吴国伐齐的AB路线 在夫差自认为解决了越国的问题之后,吴国需要向北方扩张了。实际上对于已经自认为是中央之国一员的吴、楚两国来说,与长江流域的竞争对手互搏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你不能让那些河、济之滨的诸侯国认可自己实力的话,这些江淮大国即使能够为自己找到更高一级的华夏先祖,也仍然无法洗脱自己蛮夷的身份。基于这个原因,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我们会经常看到,楚人在中原的西线与晋人争斗不休。而现在吴国已经成为江、淮地区的老大了,基于同样的原因,吴国将东线开辟为了主战场,PK的对象则是山东半岛上的齐国。 经过我们之前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吴国的日常生活乃至军事行动严重依赖水运。也就是说,水道延伸之处,都有可能是吴人扩张的方向。但问题是,在中央之国目前的版图上,江、河、淮、济这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能够将东西向的地理单元串接在一起,却没有一条河流能够从南北向将这四渎连接起来。 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中国西高东低的整体地势,决定了自西向东的河流是主体,而那些南北向的河流由于水量的问题,在自然竞争的情况下,只有可能作为东西向河流的支流。看来吴国人如果想向中原及至更远的纵深扩张,打造一条南北向的河道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了。不过将主攻目标选定为齐国的吴军,暂时还不用面对这样的烦恼,因为他们有一条天然的水上路线可以直接攻击齐国,那就是“海路”。 吴军对于海上航线的使用并不陌生,在之前的“柏举之战”中,从吴都出发的舰队就是从吴淞江东向入海,然后沿海岸线北向进入淮河河口,并最终溯淮河而上,攻击楚国的信阳通道的。
大家觉得唐门的此女颜值怎样唐门中生代了,长的居然和那些小姑娘一样年轻
长矛,欧洲佣兵时代的利器,步兵冷兵器最后的核心 武器发展可谓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从250万年前起,武器就被人类用于杀戮动物或者同类相残。随着文明的进步,武器杀戮的效率越来越高,人类使用武器的技巧也越来越好。而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随着火药武器的登场,传统的刀枪剑戟等冷兵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石亭之战(上) 与蜀汉和曹魏死磕到底,孔明六出祁山,姜伯约十一次北伐不同的是,东吴自白衣渡江起就一直两面下注,主动进攻的次数较少。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三国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蜀汉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三国演义的最后四十回,几乎看不到东吴的身影,虽有抑曹兴刘的成份在里面,但的确也有东吴有点守成,故事不够精彩的因素。 守成一说只是相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孙权怎么会不知道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曹丕代汉之后,对东吴征伐不断。曹丕之死无疑是个报复的好机会,仅仅两个月后,东吴的第一拔反攻就拉开了序幕。孙权已经在夷陵之战时,把都城迁到了地属荆州的武昌。如果不开辟荆州战场,这次迁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考虑到在江淮战场,孙权曾两战合肥未果,也是时候找个新方向突破一下。就像曹丕总认为,他在广陵开辟的新战场,是父亲未能尝试过的,会更有可能成功一样。
吴越“夫椒之战” 由于吴国是从江淮丘陵渡江的,因此在穿越江东丘陵后,他们最先到达的是苏锡常平原,也就是太湖的东、北面,这里也成为了吴人的地缘中心。对于吴人来说,太湖南面的杭嘉湖平原并非不是进行地缘扩张的方向。 只不过当他们在苏锡常平原干得有声有色时,浙闽丘陵上的越人也已经从吴人的开发中意识到,这些湿地其实是可以为越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一个能够交流的空间中,技术优势并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因此越人也决定向太湖平原进发,而最先进入越人视线的就是杭嘉湖平原。最先进行这项工作的并非我们所熟悉的越王勾践,而是他的父亲——允常。 就越人和越国这两个概念而言,其实也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应该说广义的越人由南至北广泛分布在东南沿海丘陵之中,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越国”之人在当时被称之为“于越”,应该是迁移的距离最远的。能够占据浙闽丘陵的北部,也让他们有机会与来自长江以北的族群接触,并接受新的文化。
丁嶋安还是强呀 唐门这个长老周旺牛逼哄哄的怼唐门门长唐妙兴,嘲讽另一个长老唐秋山结果带着5个唐门中生代高手,遇到丁嶋安也不敢放肆被迫答应小丁让他见金凤婆婆
泡软又出来作妖了
吴楚争霸之柏举之战 上次分析到吴国开始越过长江,与楚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争夺。这其中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是两个位于淮河下游的东夷小国——徐国和钟吾国,这其中的徐国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其实将徐国定义为“小国”,徐国人一定会觉得很委曲。因为在周人的势力开始向东扩张之前,徐国可是东方大国。那时他们根基在山东丘陵地区,只不过在齐鲁两国的压力之下,徐国被迫南迁,而现在的徐州就是徐国南迁后的新都。 但徐州并不是徐国的最后一站,在吴楚两国将江淮地区作为战场的时期(也就是春秋末期),徐国已经顺着泗水南迁至淮河北面的泗县了(今属安徽)。
吴楚争霸之柏举之战 上次分析到吴国开始越过长江,与楚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争夺。这其中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是两个位于淮河下游的东夷小国——徐国和钟吾国,这其中的徐国需要重点说明一下。 其实将徐国定义为“小国”,徐国人一定会觉得很委曲。因为在周人的势力开始向东扩张之前,徐国可是东方大国。那时他们根基在山东丘陵地区,只不过在齐鲁两国的压力之下,徐国被迫南迁,而现在的徐州就是徐国南迁后的新都。 但徐州并不是徐国的最后一站,在吴楚两国将江淮地区作为战场的时期(也就是春秋末期),徐国已经顺着泗水南迁至淮河北面的泗县了(今属安徽)
柴派横练算异人里的顶级炼体术吗? 不考虑那如虎,只看柴言这表现的话。
就春秋的历史来说,吴国的这段应该说是非常好看的。一则是它跳出了泛黄河流域,将一个全新的,属于长江流域地理单元加入到了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中。尽管之前楚国已经代表长江流域的蛮夷们成为了北方诸侯的恶梦,但吴国及江东地区的加入无疑全面拉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神秘的面纱。 另一个让吴国历史好看的原因就是,吴国的兴盛时间很短,基本上就是吴王阖闾、夫差两代。但其实所造成的地缘影响却遍及整个江、淮流域,以至北方那些以华夏自诩的诸侯们都不得不为之侧目。更为具有戏剧性的是,吴国在他的最高峰之后,便迅速消亡,取而代之的则是越国。而越国从地缘特征上来看,可以说是吴国的延续。以至于吴、越两字在后世已经合为一体了。 由于作为国家来说,吴国的消失是那么的彻底,而它的兴盛期是又那么的辉煌,用“生如夏花”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而吴国的这一系列辉煌又与二个“外国人”有些密切的关系。一个就是楚国人伍子胥,一个就是齐国人孙武。据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个诸侯国都是吴国最主要的对手,吴国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战胜了楚齐两国。也许吴王夫差犯的最大错误并不是留下了越王勾践,而是没有收服范蠡,否则吴越之间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探讨某位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是历史史家及文人所热衷的,在这里就不再凑这个热闹了。我们还是借这段历史来了解江、淮地区的地缘结构吧。既然伍子胥是那么的有才,复仇之心又是那么的强烈,而于公于私吴国和楚国都将会有一场总决战,那么吴国将首要攻击目标定为楚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说吴国是长江流域的后起之秀的话,那么楚国则当之无愧的是长江流域的老大了。对于北方诸国来说,这个从荆山上下来,以蛮夷自居的国家,永远是那么让人头痛。在王室还能够号令诸侯的时候,部署在南阳盆地的汉阳诸姬们还能够阻挡住楚人向北方渗透。但当王室势衰,诸侯们内斗不止之后,等待汉阳诸姬的命运就只能是被各个击破了。 除了向北,向东也是楚人的渗透方向,而在这个方向,楚国的主要对手就是吴国。如果将处在长江以北的楚国(江汉平原),与处在长江以南的吴国(太湖平原)南北对齐,拉两条线的话,我们会发现,淮河与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成为了双方的缓冲地,或者说成为了双方都想争夺的战略空间。而长江与淮河本身的控制权,则是决定这争夺鹿死谁手的关健。当吴国开始希望越过长江成为“国际政治圈”的一员时,楚人已经在江、淮流域获得了足够的战略纵深了。
别再吹张楚岚老爹了 这货10几年前被张怀义隔着20米一掌打飞,都没反应过来现在就算又练了十几年,实力撑死了也就武当唐门长老级别就别碰瓷陆瑾吕慈了跟比他年纪还小的两豪杰更是不在一个水平上的
伍子胥如何增强吴国地缘实力 就长江的下游而言,南京是一个分界线,长江过了南京之后,开始正式拐向东流。而在此之前一直到江西九江的江面(也就是鄱阳湖的背面),可以看作是南北向的。 一直到三国时期,孙策渡江仍然是选择从这段江面横渡长江,进入太湖地区。在那时,镇江一线的江面宽度仍有40里,并非不能渡江,只是远不及南京以上的江面容易过。因此在唐朝以前,如果希望进入长三角的话,方向上的选择90%仍然是由西至东的。既然选择了东西横渡长江,那么江东的概念也就深入人心了。
一出祁山(下) 蜀汉这边丞相亲自领军北伐,曹魏那边就真的指望夏侯楙这个驸马爷了?当然不是,听闻蜀军要北伐,曹真已经以张郃为先锋领军西进。只不过受箕谷疑兵的影响,曹真没有第一时间进驻陇右,而是驻军于郿县。这倒也不能怪曹真失算,毕竟上次曹操南征走的就是褒斜道,惯性思维会认为蜀军也会这样攻,何况你要不设防的话,说不定赵云还真攻出斜谷了。
看最新话王蔼说了秘画派和全性大小厮杀无数。那是不是说明秘画和神涂其实都是可以作为攻击性手段的某些人非要扯秘画神涂是辅助性的就不对了
齐桓公的争霸之路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齐桓公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争霸之路。无论春秋五霸的称号究竟应该颁给哪五个君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都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上也正是齐恒公正式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在此之前的郑庄公,虽然也曾经在中原称雄一时,但只能被称之为“小霸”。 这一方面是由于郑国在扩张过程中与王室反目,不能名正言顺的号令诸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郑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困难重重,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在实力上与边缘大国相比(郑国当时视齐为联盟对象,并非常尊重齐国的大国地位)。郑氏三公之所以能够在春秋历史上拔得头筹,在郑国部分已经分析过了,盖因老虎们还在整合自己家园。
老一辈高手们还是给力呀 居然能把马仙洪太爷和爷爷打成残废马仙洪爷爷和太爷的功力绝对比马仙洪强很多已知马仙洪全副武装下能短时间抗起码5个临时工级的。。当年追杀马家的高手们实力想想就可怕
王并的天赋似乎不弱呀。居然会三种异能:符箓,拘灵遣将,神涂要 王并的天赋似乎不弱呀。居然会三种异能:符箓,拘灵遣将,神涂要是每天少打打游戏,多修炼一下起码有风沙燕贾正亮实力
齐、鲁的地缘结构 今天我们要跨过“河济平原”去解读一下齐鲁大地的地缘结构。根据一般的常识,“齐、鲁”二字一直都是可以和山东省划上等号的。不过这两个字带有的地缘属性却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就山东省的地缘气质来说,并不会是只有一种面目示人,而这一切又与山东省的地理结构有关。 让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重要的地理属性影响了山东的地缘结构,或者说是成就的齐、鲁两国的百年恩怨。
一出祁山(上) 与东吴结盟也好,威服南中也罢,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北伐。作为一位战略家,诸葛亮深知此时三国的格局,已经不是他做隆中对时为先主所规划的那样。荆州一失,三国中力量最弱小的蜀汉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北伐。唯有在有生之年拿下关中,恢复汉室才有可能。如果等创业一代尽皆故去,北方士民对汉室的最后一点记忆,亦将消失殆尽。而那些生长于巴蜀之地的二代精英们,你很难要求他们都能像父辈那样,对匡扶汉室有那么大的热情。 南中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曹丕离世。尽管曹丕在位6载,三次伐吴,没有对蜀汉用过一次兵,但最强对手的离世对蜀汉总归是战略利好,尤其诸葛亮已经把攻击目标死死的锁定在曹魏身上。公元227年4月(蜀汉建兴二年三月),大汉丞相诸葛亮亲自领军入驻汉中,准备开启他的第一次北伐。出师之前,诸葛亮上表后主以明心志,这封奏表就是著名的《前出师表》。 入驻汉中之后,诸葛亮并没有急着兴兵,而是着手做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方方面面,除了集结、训练军队,筹集粮草、物资以外,更重要的是凝结军心。这里面说个细节,可以帮助说明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得到各方及后世的认同。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后,一直没有子嗣(应该跟长相无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这种情况可以纳妾解决的。不过史书并没有记载诸葛亮有此作为。 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倒是生了三子一女,长子诸葛恪以聪慧闻名于江东,后来成为东吴重臣。诸葛乔时人评价虽然才能不及哥哥,但品性和功业却长于兄长。诸葛亮无子便请求哥哥把诸葛乔过继给自己。这件事虽是家事,却也是国事。诸葛瑾不敢自作主张,得到孙权同意后方送子入蜀。此时双方已经化解了夷陵之战之仇再次结盟。这件事于公与“和亲”之举颇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如果不是看到这点,诸葛亮也不会做此请求的。
目前出场的横练高手表现都不算好米二何时画画那如虎的戏份我想看他爆衣开着横练一拳一个临时工的画面
征南中(下) 李恢接任庲降都督一职时,刘备已经在打夷陵之战了。之所以强调下这个时间节点,是因为刘备在任命他接手南中事务时,还给他加了个交州刺史。当日孙刘结盟默认的是交州归属东吴,现在两家已经翻脸,蜀汉自然没必要再遵守这个约定。虽然荆州被关羽丢了还没拿回来,但益州亦有通往交州的传统通道,那就是由对应贵州的牂柯郡,顺珠江北源属性的北盘江而下,直至广州所在的珠三角平原。
征南中(上) 诸葛亮对刘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过刘备三顾茅庐后打的那些仗,从博望坡到赤壁之战到谋蜀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其实都是他亲自领军打的,诸葛亮之于刘备来说,更多是个战略设计师及后勤部长,类似汉初三杰中张良+萧何的定位。这倒不是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纯粹是因为刘备纵横沙场数十载,临阵之事并不需要诸葛亮来教他怎么做。刘备一死,对诸葛亮来说是不幸也是幸事。不管他本心愿不愿意,都得挺身而出再为自己加个韩信的人设。 每当政权交接,内部总归会经历混乱,孙权接班时有,曹丕接班时有,阿斗的能力比这两位要差得多,蜀汉更没理由就此平稳过渡。混乱的苗头在刘备病重白帝城时就已出现。率先发难的是汉嘉太守黄元。汉嘉郡是刘备称帝以后新设的郡,前身为蜀郡属国(西汉曾经设过),地理上对应的是成都平原南部附属山地,行政上大体对应现在的四川省雅安地区,郡治为汉嘉县,与现在的雅安市相距约30余公里(四川省芦山县东北)。
黑莉这叛徒怕了 前几周喷川皇 山洞 盘乱。现在看情况不对又准备去佛州见领导了结果川皇不鸟她
郑国扩张路线与太史伯 关于郑国东迁这件事,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当郑人感觉到渭河平原已经不适合做为长居之地以后,郑人是最先决定搬迁的。搬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搬到哪里去。北方正是犬戎所在之地,除非郑人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否则肯定不能作为选项。南方有秦岭阻隔,如果不是为了观赏到更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暂时也不会成为考虑的对象。
曹丕伐吴(下) 第一次伐吴虽没有取得进展,曹丕自己还是有很大收获的。首先臧霸和泰山诸将的忠诚可以不用再怀疑。后来青徐两州的将领都换了防区,被调入洛阳的臧霸却得到了曹丕的重视,特别授予了护卫京师安全的“执金吾”一职,并且经常就军务问题咨询臧霸;其次曹丕认为广陵战场大有可为,将之定为了自己伐吴的主攻方向,之后两次伐吴都是由广陵进军。 广陵之于襄阳、庐江两郡的最大优势,是有水道直通长江。理论上曹丕可以从洛阳坐船直抵长江。夏侯尚和臧霸用轻舟都能和吴军打得互有胜负,使得曹丕认定只要打造出足够多的战船,抵消东吴水军的数量优势就能够一举踏平江东。为此,回到洛阳的曹丕马上就着手准备下一次伐吴。
东周核心圈河洛地区地缘结构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古都之一,特别是当统治中国的政权来源于渭河平原时,他们一定会在东出“崤函通道”之后,选择洛阳作为新的政治中心,以便控制中原地区。当然,更多的时候,后世的帝王们也不会放弃渭河平原的长安。东西两都的结构更加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不过对于周王室来说,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洛邑(洛阳)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渭河平原对于王室来说已经成为了过去。至于能否重新回到周人的控制之下,一要看秦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扫平渭水两岸的犬戎;二则要看秦人会不会尽臣子之道,将王室迎回镐京。 最终的结果当然是王室只能在洛邑保留他们仅有的尊严,而渭河平原则成为了秦人的兴盛之地。我们并不能责备秦人未尽臣子之道,在那个王室已经没有能力控制局面的年代,任何人站在秦人的角度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更何况秦人并不是王室衰败的直接促成者,如果一定要为这个结果找一个罪魁祸首的话,那么那个曾经备受王室信赖的“郑”国就是始作俑者。 这个时候的郑国已经不是渭河平原东部那个郑国了,在随王室正式东迁后,他们被安排在了河洛之地的东部,也就是黄帝兴盛之地的“轩辕之后”东侧建立新的国家。这和他们渭河平原的方位一样,都是为王室把守东大门。为了和以前的郑国相区别,后世也称之为“新郑”,这个名称一直留存至今,目前为河南的省会郑州所辖。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周王室的悲剧也正是从他的核心圈——“河洛地区”开始的。让我们先将这一地区放大,仔细观察一下东周核心圈的地缘结构。 附:河洛及其周边地区地缘结构图(春秋)横屏观看
曹丕伐吴(中) 陆逊在夷陵防着刘备,朱然和诸葛瑾在江陵跟曹真、夏侯尚死磕。那孙权在哪,是在江淮前线吗?都不是。孙权还在武昌,但他的任务不比这几个战场要轻。魏军兵指江陵之后,跟武昌隔江相对的蕲春郡却叛吴入魏。蕲春的情况之前介绍过,是江夏郡的东部加上原庐江郡的寻阳组合而成,以蕲春县为治(位于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三角形的大别山与长江在江东与江汉平原之间,包夹出一条V字形的谷地。西边这条现在为湖北省黄冈地区所覆盖,可命名为黄冈谷地;东边这条主要为安徽省安庆地区,名称为安庆谷地。
春秋初始各诸侯卡位情况 即使只通过中学历史的学习,我想我们也都知道春秋时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在王室因为搬迁降低了自身的实力时,那些诸候国中的强者却通过与异族的战争,而扩大了自己的人领地。在王室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之后,战争的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那些不承认中央这国统治地位的边缘民族了,实力才是决定你命运的终及因素。 当然,能够对这一“盛世”作出突出贡献的,并不总是那些出身正统“高贵”的封国。那些愿意按照中央王国的管理方式改造自己的边缘地区,也同样显示出非凡的实力。 我们先根据中国史家“以人为本”的传统观念,看看春秋时代都有哪些“英雄人物”,并通过观察他们所属封国的地缘位置,来透视一下其中的地缘规律。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顶级英雄,无疑是要具备国君的身份。于是“春秋五霸”便成为了这个英雄群体的历史标签。之所以用“五”这个数字,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人用“五行”来描述这个世界的物资观。 在中国人看来,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足以组成这个世界所需的一切物资。而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向,更是构成“华夷五方”的基本架构。这种观念的影响力一起延续至今,以至于华山论剑也要按照五个方位评出五个最厉害的武林高手。 不过也正如华山论剑所评出的高手并不能涵盖所有顶尖高手一样,“春秋五霸”的评定也不能达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没有争议的有三个,即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而宋襄公、 秦穆公、郑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则需要竞争另两个名额。 关于春秋五霸究竟是个人荣誉,还是国家荣誉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认为这是一种国家荣誉。评定的标准也应该以其所处的封国或者地区,具不具备成为霸主的条件为主要依据。这就好象江湖中更多的是以门派实力来排定座次,而个人的成就也往往是代表的自己所属的门派一样。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候选国与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封国,在春秋初期,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缘位置。
曹丕伐吴(上)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孙权肯定能想到,自己与魏国不可能一直和平下去,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曹丕当了六年皇帝对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伐吴。前后三次伐吴,却没有一次伐蜀。夷陵之战后仅三个月,曹丕的征吴大军就已经出发。而就在刘备入驻秭归,准备开打夷陵之战时,曹丕还特地亲手写了篇《报吴王孙权书》,回复上表请战的孙权,鼓励他努力杀敌。夷陵之战后孙权上书请功,曹丕不光赏赐,还亲手抄写了自己做太子时写的论著《典论》以示嘉奖,结果转过头去就下了《伐吴诏》兴兵伐吴。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让人胸闷的事。 曹丕伐吴的表面理由,是孙权并非真心归顺。按照曹操定下来的规矩,归顺的话必须送子入京为质,这次又是孙权主动示好,曹丕遂在称帝后的第二年封孙权长子孙登为万户侯,召其入洛阳。本来说帝王之家为了权谋,牺牲一个儿子算不得什么,但孙权得子的时间在当时不算早,到目前为止亦只有两子,老大孙登在这年是十二岁,老二孙虑这时才八岁。别看孙权跟曹操、刘备斗了这么多年,但他其实跟曹丕是一辈的。曹丕称帝时孙权的年龄还不到四十,比曹丕大个五岁。 人有旦夕祸福,东吴前两代话事人都短寿,如果这个过几年就能成年的儿子再送去做人质,于国本来说不利。于是孙权遂以孙登年幼为名,婉拒了曹丕的封爵。换句话说,就是没把儿子送过去。对于孙权的这种推托,曹丕肯定是不满意的,甚至故意问孙权的使者,东吴担不担心魏国东征。当然,孙权不送质这事其实并不意外,就算送了儿子当人质,也不代表真的臣服。双方心里都清楚,魏吴始终是两个国家。从这个角度说,孙权不送子为质这事,最多只是个催化剂。
夷陵之战(下) 陆逊的破敌之法,就是“关门打狗”。南津关这个峡口节点是双向的,即可阻止蜀军进攻,也可防碍蜀军回撤。由于江水流向的问题,蜀军回撤的难度要远高于进攻。这一担心,随刘备一起行动的黄权,在出兵前已经向刘备提出来了。黄权是刘备入蜀之后最大的收获,不仅有将才而且对刘备够忠心。黄权的意思是吴军不好打,我方的水军是顺流而下,进易退难,希望自己领军驻于猇亭前线,主公领军殿后。
曹丕代汉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本来应该是刘备的幸运年,春风得意马蹄爽的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刘封和孟达又取了东三郡,关羽还紧接在襄樊之战把于禁给俘虏了。如果不是孙权和吕蒙在背后插刀,刘备还真有机会一日看遍长安花。然而这就是三国,比起两强相争模式来说,永远存在一个相关第三方。 关羽被斩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按阳历算是死在公元220年。不出意外的话,关羽之死应该是这一年最大的事件。不过意外总是会有的,很快关羽的风头就被盖过了。东吴这边,以生病为由**关羽的吕蒙是真的生病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忧心忡忡的孙权用尽了所有办法,仍未能救活这位集周瑜、鲁肃优点于一身的都督。不光吕蒙死了,一同参与白衣渡江事件的孙皎和蒋钦也前后脚的病故了。以至有后人怀疑,是不是又有了疫病。考虑到荆州刚刚遭遇一场大水灾,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时间又是传染病高发的冬季,这种可能性的确是有的。 如果说吕蒙、孙皎、蒋饮的死可能是因为同一种传染病,那么远在中原的曹操,随后病故应该就是华佗也没能根治的顽疾了。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年3月,一代枭雄曹操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时年六十六岁。按古人的寿数来说,这个年龄只要不是死于非命,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寿终正寝。
晋国扩张路线图 在分析晋国的初封地之前,我们来来观察一下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流向问题。汾河在流至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分水岭时,顺着山势向西而不是向南流入了黄河。这也使得位于汾河下游整体呈现一个“J”字型。 不过位于汾河下游的临汾盆地,却并非完全的按照汾河的流向来塑造自己的轮廓。在这个“J”字型的底部拐角处,又向东延伸出了一个突出部。这使得整个盆地的外形呈现为一个不太标准的倒“T”字型。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晋国最初的封地位于汾河以东,临汾盆地中间那个向东的突出部内。 应该说这是个非常好的位置,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可以让晋国处于最佳的防守状态。当晋国希望向外扩张的话,向北可以进入临汾盆地的北部,并进而渗透入太原盆地;向西可以沿汾河直至黄河,将临汾盆地的西部收囊中,并跨越黄河进入关中盆地;向南则可以渗透入运城盆地。 即使是向东,在跨越中条山脉之后,长治盆地也可以成为另一个目标。 当然要做到这一切,晋国的自身实力要足够强。否则这个可以四面出击的位置,也有可能让他成为四战之地。 不过,对于晋国人来说,最强的对手是盘聚在长治盆地野蛮人——“赤狄”,而这个方向恰恰有足够的山地作为保护。其他那些分封在临汾平原以及运城平原的封国,并不会给晋人带来太大的威胁。
晋国的兴旺之地 提到“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的确,在很多时候“晋”就是山西,山西就是“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因为春秋时的晋国主要国土在山西境内,并且由此而成为春秋时代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即使在春秋末期,晋国被拆分成“赵”“魏”“韩”三国,大家也仍然习惯性的称之为“三晋”。 当然那时候的“三晋”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充到华北平原以及河洛地区了。不过一个“晋”国所拆分出来的国家,就在战国七雄中占了3席。晋国当年的地缘实力之强,就可想而知了。 西方有句谚语叫作“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晋国也是一样。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日后的霸主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是从哪里开始的。 先上一张在炎黄时用过的〈山西地形图〉。让我们猜猜看,在那一串如珍珠链般串起的冲积平原中,到底哪一个平原才是“晋”国的兴旺之地。
“打工者”秦人成为渭河平原新主人 周人决定东迁至河洛地区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天下的共主,只有将政治中心设在中原核心区,才能够将影响力更为有效的幅射至各边缘地区。 从这一点上看,周人似乎是吸取了商人的教训。对于商人来说,放弃河洛地区的据点,将政治重心放回到黄河以北是一个错误。这一点在周代商的那一节已经分析过了。
大意失荆州(下) 建安二十四年闰十月(公元219年),陆逊见关羽已经不怀疑自己的诚意,亦没有派军回防,便立即通知在建业的孙权和吕蒙行动。这次行动孙权的本意是参照赤壁模式,由吕蒙和时任江夏太守的孙皎,分任左右都督共同领军。作为孙权的堂弟,孙皎是接替程普做江夏太守的。孙吴的这些能上位的宗室,能力都很强,亦都立有不少战功。吕蒙对孙皎的能力同样是认可的,他几年前呈给孙权的计划中,就有以孙皎驻守江陵这一环。 然而平素从不争权谋位的吕蒙,这次却明确以当时周瑜、程普不和,险些误事为由拒绝了这一安排。告诉孙权,如果认为自己能行就用自己,认为孙皎有才就用孙皎,切不可再分左右都督。吕蒙这个人平时真是不争,当日有几个将领去世。按规矩他们的军队应该由自己的子弟继承,但是年龄都太小,孙权想把这些兵马都并给吕蒙。吕蒙却连续三次上书表示拒绝,并请来老师悉心辅导几个将领的孩子,让他们能快速成长领兵。 吕蒙这次争权,纯粹是为了令出一门,孙权哪会不知,当即同意由吕蒙独自领军,孙皎做他的后援。著名的“白衣渡江”事件就此启动。这里要解释的是“白衣”不是说吕蒙带的人都穿一身白色衣服,白色衣服在古代多是充作孝服,除非出殡不会有一群人穿着的。白衣的意思指的是“便服”,引申出来就是老百姓,就跟没当官的人被称为“白丁”一是个意思。 如果吕蒙带着水师就这么逆江而上的话,很可能还没到关羽地界就会被地方的细作发现,所以偷袭部队一到吕蒙的封地寻阳,就把水手更换为百姓,将先锋船换成商船。这样做是因为军士跟百姓的气质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只让水手更换便服充作百姓,有可能会被心细者看出端倪。历史上因这这种细节没做好,被对手看出马脚的案例很多。这些细节,包括在寻阳而不是陆口就换装,可以看出吕蒙的心有多细。
大意失荆州(上) 三方博弈模式最大的变数在于第三方的态度。在魏、蜀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东吴客观上成为了最游刃有余的常驻第三方。现下蜀汉与曹魏先后进行了汉中、襄樊两场大型战役,是到了该东吴做出选择的时候了。应该说在关羽出征之前,孙权心中的天平就已经倾向于乘机袭取荆州。为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以及主动表示愿意配合关羽北伐,并在遭关羽痛斥后仍然陪笑脸,都是为了**关羽。 吕蒙是计划的操盘手。建安二十二年,距关羽北伐还有两年时间,接替周瑜镇守荆州的鲁肃病故。鲁肃原本驻军于陆口,在湘水划界又在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一带筑了一座巴丘城。这座城位于湘江东岸,西望洞庭、北依长江,实是东吴监控关羽最好的选择。巧合的是,当日周瑜是在返回江陵的路上,也是病逝于巴丘一带。吕蒙时下在东吴的人望,以及他在湘水划界中,不费刀兵轻取三郡的表现,使之成为了鲁肃继任者的不二人选。
襄樊之战(下) 曹植不堪大用,但曹操的援兵肯定还是要派的。在援兵到达之前,身在樊城的曹仁首先要撑住。这场大洪水不仅把城外的三万兵马消灭得干干净净,更是高到几乎漫过樊城城墙。彻底扫清外围的关羽,随后用战船将樊城包围了几层。平素攻城,攻城方还需要花费不少时日,就地打造攻城器械,堆筑土山。现在倒好,直接坐在船头都能往城墙上跳,与防守方短兵相接。想象一下这幅画面,真有点活久见的感觉。反观那些站在城墙上拼命抵抗的曹军,放眼望去不是水就是敌人的船只,绝望之情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夯土建造的城墙被大水浸泡之后,还不时出现崩塌现象,便是关羽围而不攻,看起来也支撑不了多久。关键时刻,是满宠帮曹仁稳定了军心。满宠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留在当阳协防曹仁,关羽绝北道时,还与徐晃合兵前往汉津阻击。周瑜拿下江陵后,曹仁退守襄阳,当阳也被弃了。正好汝南太守李通在驰援江陵的路上病故,曹操就安排他去做汝南太守,战前又被曹操调入襄阳给曹仁做助手。
襄樊之战(中) 庞德之后最先赶到荆州的并不是万众期待的于禁,而是在破袭马鸣阁道,让曹操得以从容北归的徐晃。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曹操自是能感觉到西线战事失败后,中线和东线将不再平静。除了调集各州地方部队支援合肥以外,徐晃在获得假节的殊荣后被派往荆州,入驻刚刚平定的宛城。 徐晃抵达宛城后,南阳太守东里兖即南下樊城,以为前线大军协调物资保障工作。侯音据宛城谋反时,本来是扣住了东里兖。结果东里兖手下的功曹宗子卿曲意迎合,告诉侯音叛曹是顺民心,做的是大事。远近都会望风而降,扣住太守也没什么用处,自己愿意和他同心协力守城。而且现在看形势,等关羽到了曹操的救兵也不会到。 结果侯音就真的把太守给放了。说起来倒也不是他心软,纯粹是因为杀了太守的确可能有负面影响。曹操的屯田令要求各级主官都重视民生,发展生产。选任派驻各地的主官,一般都因此官声不错,杀了的话反而会在民意上失分。上次马超在冀城就是吃了这个亏,不然也不至于人一出城,就把冀州给丢了。 更何况宗子卿的大帽子给他戴上了,即是正义之师就得显得大度点。结果刚把东里兖放了,宗子卿这边回头就瞅准机会逃出了城,跟东里兖一起谋划夺回宛城之事。宛城原有的兵将都在侯音手上,所以宗子卿和东里兖就在城外从百姓中招募新兵,与侯音对峙,等到曹仁和庞德的援军到后,再一起攻破了宛城。 为什么要交待这一节呢?因为徐晃来的急,并没有带什么人马。入驻宛城之后,手上能调度的大部分就是这些平叛时紧急招募的新兵,战斗力十分堪忧。不过人都是有用处的,就看你怎么用。后面我们会看到,徐晃是如何在襄樊战场上,让这些新兵发挥价值的。 宛城是南阳的郡治,是整个襄樊前线的大后方。曹操急调徐晃入驻樊城的本意,是让他去稳住这个刚经历过大乱的中心城邑,给曹仁做个战略支撑。把新兵留给他,一是因为宛城当下不是前线;二是为抵御关羽北伐,整个荆州的兵将此刻都在向襄樊方向集中。比如当时的章陵太守吕常,就被调入襄阳城,并被委以襄阳主将之任。
看来打仗太谨慎了也不好 纵观桓温两次北伐之战,均败在谨慎。在伐秦时,桓温驻军灞上,以粮草不济停滞不前,想要就地取粮,又被前秦坚清壁野所阻。如果在抵达白鹿原时,借胜利之势,趁前秦在长安一带防御为稳时迅速出击,或许能够占领长安。在伐燕时,当时东晋在河南尚有范围,有着基本的战略基地,已经具备了取胜条件。但与之前一样,桓温的所有行动无不是为了加强自己权势,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兵临敌国不进,有歼敌良机而不利用,看似谨慎,实际上是另有所图。而在伐燕最初,他不敢采用郗超之计,渡过黄河后徘徊于黄河高岸而不进,既失去了晋军锐气,又给了前燕准备的时间。 按照《晋书》所言,当时东晋,武将早已兼统地方政务,桓温掌握军政大权后,有篡位之心,为了积累声望,故而两次率军北伐。但又害怕失败而损失名望,所以慎之又慎,这也是为什么郗超建议的计策桓温不采纳的原因。而两次失败也均以此故。
襄樊之战(上) 建安二十四年秋,在刘备拿下汉中晋位汉中王后,关羽北伐的准备工作也已经做好了。在这个当口,孙权又主动添了一把火。此前被关羽拒绝儿女婚事的孙权非但假装不生气,反而主动派人告诉关羽,自己会出兵相助他北伐。孙权说的出兵相助,不是派兵在襄阳配合关羽北伐。如果这样做的话,无论是战时的协调,还是战后的利益分配都是很让人头大的事。 孙权的意思是同时北伐合肥,在江淮开辟战场,包括在江夏牵制文聘。这番举动看起来很合理,东吴这段时间的本意就是坐山观虎斗,看哪只虎受伤了再跟上去补一刀。现在曹操兵败汉中,需要时间调整,襄阳战事若起,此刻拿合肥是再好不过的时机。然而东吴这边却并没有真心打合肥,最起码不是急着打。孙权一边提前告诉关羽说自己已经出兵;一边却只派了点人在江淮前线做进攻状,搞得曹魏那边非常紧张,却又没真的动手。 孙权的真实想法是以联合军事行动为主,鼓动关羽北伐。然后自己先不动,看看襄樊前线的战事进展再做选择。如果曹魏的主力都被吸引到襄樊,自己再主力出击胜算会更大。如果关羽成了受伤的老虎,这刀要补在谁身上可就不好说了。总之对于孙权来说,坐看曹操在汉中、襄阳两线与刘备拼个你死我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本来以当时的形势来说,就算孙权不主动说搞联合军事行动,关羽也是要北伐的。有孙权一起行动自是更好,最起码关羽会觉得东吴的主力都用在合肥,江陵这边没有后顾之忧。虽说现在是两家结盟,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何况前年孙权还主动与曹操休战示好。结果关羽这边于禁都抓到手了,孙权那边还没有真的动手。以至于关羽气到大骂孙权是“貉子”,恨恨道:我能攻破樊城就不能攻灭你(孙权)吗?貉子的“貉”就是一丘之貉这句成语里说的那个动物,属于犬科,长得像狗还有点像浣熊,用这来骂人就是骂人像条野狗。“虎女安能嫁犬子”的艺术灵感,估计就是从这来的。
刘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拿下汉中,七月晋位汉中王的。在知道刘备拿下汉中之后,荆州这边就已经着手准备北伐了。相比由秭归起兵取东三郡的孟达,关羽北伐襄樊的战略意义要更为重大,也更夺人眼球。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曹操在汉中虚耗了无数钱粮。作为蜀汉武将将之首,又在荆州独挡一面,关羽不趁这个机会北伐,一举拿下襄阳这个关键节点,更待何时。 这里要先解读下“五虎上将”,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刘备晋位汉中王后,循例要对臣下大加封赏。依汉朝军制,武职中最高是大将军,次为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几个级别都位比三公,刘备当时没封,算是给大家留点提升空间。刘备这次封的是前、右、左、后这四个位比九卿的将军。其中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这当中关、张、马三人都没问题,问题最大的是黄忠。 三国志中将关、张、马、黄、赵合著一传,后世遂有“五虎上将”之说。早期的三国演义话本,亦是按正史中的排序来排的。再后来清朝毛纶与毛宗岗父子,在前人基础上修编成现在通行版本的三国演义后,排序就变成了关张赵马黄。最大的变化是赵云排到了第三,把马超和黄忠挤到了身后。鉴于赵云在历史和演义中出彩的地方特别多,而且形象上忠勇无双,这个排序看起来更符合看官们心中的定位。
为何我发的好多帖子都被系统屏蔽了? 为何我发的好多帖子都被系统屏蔽了?
地图上的战争:大唐名将李愬风雪突袭蔡州,藩镇之乱终于平息 元和十二年,唐王朝在淮西战场中一直拖沓不前,长时间和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对峙,已经让唐王朝面临着极大的财政压力,如果不能尽早结束和吴元济的对峙局面,吴元济即便是不会主动出击,也足以将唐王朝在淮西战场中的十几万人马迅速拖垮。 面对这种僵局,宪宗皇帝为了能够快速打破这种僵局,开始频频调兵前往江淮之地,试图对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展开全面的围剿。 眼看着唐王朝开始屯集重兵侵逼淮西叛乱的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开始和吴元济沆瀣一气,企图阻挡唐王朝进军的步伐。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开始频频突袭唐王朝在洛阳的粮仓重地---河阴仓。
汉中之战(下) 夏侯渊战死,坐镇长安的曹操决定亲征汉中。由关中直入汉中盆地有两条道可以选择,西面的褒斜道及东面的傥骆道。曹操选择的是由北面的斜谷和南面的箕谷所组成的“褒斜道”,这样他一出箕谷口,只要再西行三十公里就可以进抵阳平关前线。刘备一是担心强渡汉水会被对张郃半渡而击;二是知道曹操的援军将至,遂索性不再北攻,退回定军山一线,把注意力放在加固防御工事上。
“打工者”秦人成为渭河平原新主人 周人决定东迁至河洛地区从战略上来看是正确的,因为作为天下的共主,只有将政治中心设在中原核心区,才能够将影响力更为有效的幅射至各边缘地区。 从这一点上看,周人似乎是吸取了商人的教训。对于商人来说,放弃河洛地区的据点,将政治重心放回到黄河以北是一个错误。这一点在周代商的那一节已经分析过了。
大唐终结者朱温10:不是帮助而是个大麻烦,朱温烦了,皇帝死了 护送下从凤翔回到了长安。对于唐昭宗来说,落在朱温手里,还是在另一个藩镇李茂贞手里没有太大的区别,至少现在不用担心挨冻受饿关小黑屋,所以君臣二人在短短数日旅途中感情融洽,唐昭宗按安史之乱旧例任命皇子为诸道兵马大元帅,朱温为副元帅,进爵梁王,朝中大小事务全部委托。 在朱温之前,有过李克用和李茂贞两个赐姓亲王,以及吴王杨行密、越王钱镠两个异姓亲王,不过后两者是唐昭宗在凤翔期间喝多了胡乱任命的,已经被取消。也就是说,朱温是唐末第一个一字异姓王,就如当年魏王曹操、晋王司马昭一样成了天子之下第一人。 百多年前的安史之乱让大唐郡王满天飞,但都是没有封地的虚衔,到了现在这个王朝末世,裂土分封的诸侯王开始成批出现,大唐帝国距离覆灭又近了一步。
汉中之战(中) “下辨之战”失败后,张飞和马超由武兴道退往阳平关与刘备合并。与他们一同北攻下辨的吴兰、雷铜,却在撤军过程中被杀。杀害吴兰的是来自广汉属国的氐人。两汉的行政设计中,“属国”是来安置边疆部落的特别行政区,如果说“道”对应的是现在的民族自治县,那么属国就相当于自治州,当时与郡国属于同一行政级别。 有的属国是边疆部族内迁后,特别划出的土地成立的。比如安置乌桓人的“辽东属国”,有的属国则是对左近边疆部族控制区的一种承认,广汉属国就是这种情况,在西汉时期它还是广汉郡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还有原属蜀郡的“蜀郡属国”。这种分割意味着,东汉时期的成都平原,对边缘山地民族的控制力有所下降。 广汉属国位于白水关和秦南谷地之北,地理上属于秦岭山脉的最西端。贯穿这片山地的水系是白龙江中游河谷,及其右岸支流属性的“白水江”。整个广汉属国的地缘政治中心,是位于白水江河谷中部的“阴平”县(甘肃省文县)。但凡对三国演义有了解的人,都对“阴平”这个名字不陌生,邓艾后来就是从“阴平小道”进袭属地的。
大唐终结者朱温9:寒冬帮了大忙,围城半年之久,终于唐昭宗到手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四月,朱温结束了第二次攻打河东李克用的战事回到了河中,此战与第一次一样,虽然给李克用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最后的堡垒太原城仍然没有被攻克。 这两年朱温兵进关中、山西,拿下了河中镇,两次攻打太原城,又兵围凤翔李茂贞,关中群雄无人能挡,说是威震天下毫不为过。不过朱温出兵的两大战略目标一个也没实现,既没有控制住唐昭宗,又没有彻底消灭李克用,对此,朱温是不甘心的。 这时,朱温在朝中的盟友,宰相崔胤赶到河中与朱温会和,并哭着喊着要朱温别放过李茂贞,一旦李茂贞把唐昭宗挟持到了蜀中山南地区,朱温就会更加被动,实力再强大,也架不住这个皇帝三天两头用大喇叭喊话号召天下人讨伐自己。 于是,朱温下定决心,精选五万精锐二次西进凤翔,一定要把皇帝掌握在自己手中。
汉中之战(上)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时年五十八岁的刘备终于要完成他入蜀的原始使命,那就是北取汉中。区别在于现在的刘备不是帮刘璋而是帮自己取;对面的敌人也由张鲁变成了更为强大的曹操。当下这个局面偏安是不可能的。谁都看得出曹操上次降张鲁、定汉中,没有乘势取巴蜀,不是他不想得陇望蜀,而是当时力有不足。刘备不出动主击打拿回汉中,那就只能等着曹操回过手来,通过这个跳板打自己。 之所以说是“拿回”,是因为按东汉的行政区划,汉中郡本来就是益州的一部分。想要拿汉中的话,最直接的线路是先回到刘备当日驻扎的葭萌(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葭萌这个点,是嘉陵江与其右岸支流白龙江、青竹江交汇之处。按照后世常用的路线,应该是继续溯嘉陵江河谷而上进入武都郡境内。如果你想去陇上或关中,可以走祁山道或者陈仓道;如果你想去汉中,那就在接近汉中盆地时转向。 由嘉陵江河谷转入汉中,蜀军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曹操上次走过的,由现在的陕西省略阳县城,东南接入阳平关的“武兴道”。这条道路之所以得名,是后来诸葛亮在略阳县城的位置上修了一座武兴关。对于北代的蜀军来说,倒还不用走到武兴关再转向汉中,而是在北距武兴60公里处,就可以转向接入阳平关。在嘉陵江河谷的这个转向处,之前就有一座关城控制这个战略要点,这个要点的名字简单又粗暴,就叫“关城”。法正当日给刘璋的劝降信中提到“关城”和对应三峡西口的“鱼复”关,是益州的祸福之门。以之连通汉中的通道,我们可以称之为“关城道”。
川普要创办电视台了 好消息呀川皇威武
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夺回在濡须口之战时放弃的皖城,见曹操亲自领军南下,方放弃再攻合肥。时逢刘备取益州,孙权遂将注意力放在索还荆州一事上,待次年“湘水划界”后,曹操又去南征张鲁。孙权终还是要回来取合肥的。 濡须口之战(建安十七年)结束后,曹操在合肥留下了张辽、李典、乐进三员猛将及七千兵马。曹操给他们的任务是防御,虽然皖城丢了,但只能算是失去一个进攻东吴的跳板,只要合肥不失,这个任务仍是可以完成的。三将中张辽、乐进位列曹魏五子良将头两名,李典在曹魏非宗亲诸将的排名亦仅随五子良将之后,从将领配置上来说绝对算是豪华阵容。 然而三将之间多有矛盾。张辽当日跟乐进在驻守颍川时就有摩擦,与李典更是有血仇。乐进是在曹操募义兵讨董时期,就跟了曹操的,那时还回老家帮曹操募兵上千;李典的家族则在曹操接任兖州牧时归附,并在反击吕布的战争中立下大功。在这场战争中,李典叔父李乾被吕布手下所杀,此后李典方成为李氏族人的代言人。 与这两位相比,张辽加入曹军阵营的时间要晚,还是吕布旧部,而乐进、李典都与吕布苦战多年。更重要的是,张辽以降将身份深得曹操信任,屡立大功。两位资格比他老的将领心里多有不忿是人之常情。曹操并非不知道乐进、李典与张辽不睦,尤其是后者。但他也同样清楚这些将领会以大局为重,不会互相拆台。只要绝对忠于自己,猛将之间有点竞争心态,对曹操来说不是坏事。 出征张鲁之时,曹操已经料到了孙权会乘机袭取合肥。走的时候,他派东郡人薛悌为护军前往合肥。作为自己的代表现场协调三人的关系。薛悌还给三人带了一封密封好的信,封袋上写了四个字“贼至乃发”,意思是孙权打过来才能看。这个桥段是不是很眼熟?演义中诸葛亮在刘备东吴娶亲时,给赵云留锦囊妙计的情节,灵感就是从这出来的。 作为合肥主将,张辽虽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自上次救援皖城未果后,就已经开始着手为合肥保卫战做准备了。张辽是在硖石收到皖城被攻破的消息。硖石的位置很关键,之前说过安徽境内的这部分大别山脉被称之为“灊山”,轮廓呈三角形,一条边与长江包夹出以皖城为中心的“安庆谷地”,一条边直面江淮丘陵。将整个庐江郡分割为了沿江和江淮两个地理单元。
破除误解,隐藏在兵马俑坑里的凌厉杀阵 兵马俑所处的态势则属于“陈兵”状态, 类似咸阳卫戍军处于检阅状态而非临战状态。如果转入行军或接战状态,咸阳卫戍军的布局和组织形式必然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形而上学地静态地理解兵马俑所提供给我们的军阵信息,只有从实战角度,配合相关历史记载才能真正了解秦军的作战方式,并破除之前对秦军作战模式的很多误解。 第一个要破除的误解就是秦弩在秦军作战体系中的作用。一些影视作品塑造了秦军“无敌箭雨”的艺术形象,仿佛弩是秦军最重要的打击力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不可否认的是,秦人确实非常重视弩的使用。出土的秦弩弓干长176.1 厘米, 径4.5 厘米,弦长140厘米,而另一军事强国楚国的弓干长160 厘米。出土的秦弩机与楚弩机相比,秦弩的弩臂由51.8 厘米增至60 厘米,悬刀也有所增长,望山与弦牙距也有所加宽。秦军的青铜镞,大都是三棱镞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成的三出刃镞,其特点是飞行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由此可见,秦弩比楚弩更有威力。
濮阳之战与曹操的死里逃生 在吕布进据濮阳后,作为曹操留驻兖州的主将,夏侯惇成为了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人物。在他赶往鄄城之时,一件突发事件差点打乱了荀彧的安排。受整个混乱局势的影响,夏侯惇的帐下也发生了叛乱,叛乱者劫持他为人质索要财物。
详解马超取陇及陇西的地缘结构 尽管在潼关遭遇失败,但马超、韩遂并非没有退路。他们基本盘本就在陇右,是董卓和旧凉州军团祸乱天下,才有机会入主关中。关中呆不住的话,再回陇右便是。最大的问题是凉州军阀们在关中都互不统属,在没有大平原的陇右之地,更是各据其地。这就牵扯到一个地盘划分问题。 先来回顾下凉州的行政区划。东汉凉州故地原有十郡之地,由东至西分别为:北地郡、安定郡、汉阳郡、武都郡、陇西郡、金城郡六郡,加上并称为“河西四郡”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中原名天水郡的汉阳郡因控守陇关道,是关中平原对接陇右的枢纽板块(曹魏后来又将汉阳复名为“天水”)。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