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的少年🔥
漂流的少年123
为平安喜乐故,请常念嗡玛尼帕篾吽
关注数: 13
粉丝数: 356
发帖数: 19,186
关注贴吧数: 20
犹如最胜冶⾦料 【犹如最胜冶⾦料 垢⾝得此将转成 无价⾄宝佛陀⾝ 稳固执持菩提⼼】 首先是用冶金料来比喻,显示成佛的利益。菩提心的生起就如最上等的冶金料般,所谓冶金料是一种将铁变成金的水银,样子像金子。 一两下等的冶金料可将一两的铁变成金子;一两中等的冶金料可将一百两的铁变成金子;一两最上等的冶金料可将一千两的铁变成金子。 菩提心生起就如最上等的冶金料,一两能将一千两的铁变成金子一般,菩提心生起,能将鼻涕、口水、涎液、脓血、黄水、脂肪等不净的如铁凡夫身,于未来变成降伏四魔相好庄严如无价金宝的佛身。 因此,如是的愿、行菩提心,应像在受菩提心戒时,在心中稳固严加护持,这是寂天教诲后学徒众的。 ——贡噶旺秋法师
犹如最胜冶⾦料 【犹如最胜冶⾦料 垢⾝得此将转成 无价⾄宝佛陀⾝ 稳固执持菩提⼼】 首先是用冶金料来比喻,显示成佛的利益。菩提心的生起就如最上等的冶金料般,所谓冶金料是一种将铁变成金的水银,样子像金子。 一两下等的冶金料可将一两的铁变成金子;一两中等的冶金料可将一百两的铁变成金子;一两最上等的冶金料可将一千两的铁变成金子。 菩提心生起就如最上等的冶金料,一两能将一千两的铁变成金子一般,菩提心生起,能将鼻涕、口水、涎液、脓血、黄水、脂肪等不净的如铁凡夫身,于未来变成降伏四魔相好庄严如无价金宝的佛身。 因此,如是的愿、行菩提心,应像在受菩提心戒时,在心中稳固严加护持,这是寂天教诲后学徒众的。 ——贡噶旺秋法师
若⽣发菩提⼼已,即刻称名善逝⼦ 【轮回狱系苦有情 若⽣发菩提⼼已 即刻称名善逝⼦ 世间⼈天应礼敬】 具有为利他而仅是意乐获得圆满佛陀果位的愿菩提心,或是已生起的愿菩提心,或具有为获得佛陀果位仅是意乐自己如法修持六度和四摄法的行菩提心,或真正实行的行菩提心,如果在自己心中生起,则即使过去是处在有如监狱的三界轮回中,被业、烦恼的索炼一再紧系著的困苦平凡众生,于刹那间也成为善逝佛陀的心子,称为菩萨,名字改变了,这是名字改变的利益,不但名字改变,实质上也变了。 世间神中如梵天、帝释,转轮王以及小国的国王等,总之,天、人和非人都要以头顶的顶髻宝,向任何心中已生起菩提心的众生卑下的脚顶礼,有如〝顶礼心之至宝生起的身〞般。 过去,如是的菩提心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并没有生起,当自己追求并获得生起时,不但名字改变成为菩萨–善逝佛子,实质上也改变,成为世间上地位崇高、权势严竣的天、人所顶礼的对象,具有如此大的利益。 ——贡噶旺秋法师
若⽣发菩提⼼已,即刻称名善逝⼦ 【轮回狱系苦有情 若⽣发菩提⼼已 即刻称名善逝⼦ 世间⼈天应礼敬】 具有为利他而仅是意乐获得圆满佛陀果位的愿菩提心,或是已生起的愿菩提心,或具有为获得佛陀果位仅是意乐自己如法修持六度和四摄法的行菩提心,或真正实行的行菩提心,如果在自己心中生起,则即使过去是处在有如监狱的三界轮回中,被业、烦恼的索炼一再紧系著的困苦平凡众生,于刹那间也成为善逝佛陀的心子,称为菩萨,名字改变了,这是名字改变的利益,不但名字改变,实质上也变了。 世间神中如梵天、帝释,转轮王以及小国的国王等,总之,天、人和非人都要以头顶的顶髻宝,向任何心中已生起菩提心的众生卑下的脚顶礼,有如〝顶礼心之至宝生起的身〞般。 过去,如是的菩提心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并没有生起,当自己追求并获得生起时,不但名字改变成为菩萨–善逝佛子,实质上也改变,成为世间上地位崇高、权势严竣的天、人所顶礼的对象,具有如此大的利益。 ——贡噶旺秋法师
欲灭轮回百种苦 【欲灭轮回百种苦 欲除众⽣诸不乐 欲享百种多乐者 恒时不舍菩提⼼】 如声闻、缘觉想去除三界轮回中的生老病死和寒热饥渴愚痴被役使等百千种苦; 如菩萨的心意想除去父母众生身心中所有的不乐痛苦,想令自己和他人能享受百千种暂时的善道悦乐,如人天的长寿无病、具大受用、具有权势等,以及遍知、究竟解脱无漏大乐者,心中恒常不舍弃愿、行二菩提心的生起。 也就是说,已生菩提心受菩提心戒的有福者,一开始就要执持它、不舍弃它、不令其退失。 ——贡噶旺秋法师
欲灭轮回百种苦 【欲灭轮回百种苦 欲除众⽣诸不乐 欲享百种多乐者 恒时不舍菩提⼼】 如声闻、缘觉想去除三界轮回中的生老病死和寒热饥渴愚痴被役使等百千种苦; 如菩萨的心意想除去父母众生身心中所有的不乐痛苦,想令自己和他人能享受百千种暂时的善道悦乐,如人天的长寿无病、具大受用、具有权势等,以及遍知、究竟解脱无漏大乐者,心中恒常不舍弃愿、行二菩提心的生起。 也就是说,已生菩提心受菩提心戒的有福者,一开始就要执持它、不舍弃它、不令其退失。 ——贡噶旺秋法师
诸佛见此最饶益 【多劫仔细深思惟 诸佛见此最饶益 依此无量有情众 顺利获得最胜乐】 经由三大阿僧衹等多劫不断思惟、观察,何种对治法是断除罪恶最好的方法后,能仁中最胜的释迦牟尼等诸佛们见到愿、行菩提心是对治 罪恶力量最大、最好的方法。 无数生起菩提心的众生们能够又快速又容易地获得最胜乐的佛陀果位。 ——贡噶旺秋法师
诸佛见此最饶益 【多劫仔细深思惟 诸佛见此最饶益 依此无量有情众 顺利获得最胜乐】 经由三大阿僧衹等多劫不断思惟、观察,何种对治法是断除罪恶最好的方法后,能仁中最胜的释迦牟尼等诸佛们见到愿、行菩提心是对治 罪恶力量最大、最好的方法。 无数生起菩提心的众生们能够又快速又容易地获得最胜乐的佛陀果位。 ——贡噶旺秋法师
此⾮圆满菩提⼼ 何有他善能制伏 【以是善⾏恒薄弱 罪恶⼒⼤极难当 此⾮圆满菩提⼼ 何有他善能制伏】 为获得暂时的善道和究竟的解脱遍知果位,其真正的因是善行,但此力量十分的薄弱,而时常堕入恶道的罪恶,如杀生、不予取和邪淫等的 力量却很大,大到无法忍受,这些正是轮回恶道的因。 如欲去除、制伏这些罪恶过失,除了为利他而思惟自己要如何才能获得圆满菩提果位的愿、行菩提心外,任何其他的善是无法去除摧伏的。 ——贡噶旺秋法师
此⾮圆满菩提⼼ 何有他善能制伏 【以是善⾏恒薄弱 罪恶⼒⼤极难当此⾮圆满菩提⼼ 何有他善能制伏】 为获得暂时的善道和究竟的解脱遍知果位,其真正的因是善行,但此力量十分的薄弱,而时常堕入恶道的罪恶,如杀生、不予取和邪淫等的力量却很大,大到无法忍受,这些正是轮回恶道的因。 如欲去除、制伏这些罪恶过失,除了为利他而思惟自己要如何才能获得圆满菩提果位的愿、行菩提心外,任何其他的善是无法去除摧伏的。 ——贡噶旺秋法师
犹如乌云暗夜中 【犹如乌云暗夜中 刹那闪电明亮显 , 如是因佛威神⼒ 世间偶⽣福与慧】 犹如没有太阳、月亮、星星的阴暗夜晚,乌云密布著,若是刹那间闪电,就能清楚、明亮地显露出当地的山岩、屋子、牲口等。 有如此例般,我们凡夫现在的心续中没有像佛陀如日般的遍知智慧,就像没有太阳的夜晚般;没有像圣菩萨如月般的证无我智慧,就像没有月亮般阴暗;没有像资粮道、加行道菩萨们如星星般的知无我义共相的心(注:只是心中思惟,知无我义,而非真实证得),就像乌云笼罩一般。 没有佛陀如太阳的智慧就有如在夜晚般,没有菩萨如月的智慧就有如阴暗般,没有声闻、缘觉如星星的心就有如乌云笼罩般。 在这个时候因佛陀的加持力,身为世间凡夫的我们,心中为了利他而想要获得佛陀果位的愿行菩提心,才会难得的生起,生起这种褔德智慧,好比千百次中的一、二次,这是心依难生之理。要经常思惟它,如果已生起些许的菩提心,要一再不断地思惟此理。 ——贡噶旺秋法师
犹如乌云暗夜中 【犹如乌云暗夜中 刹那闪电明亮显如是因佛威神⼒ 世间偶⽣福与慧】 犹如没有太阳、月亮、星星的阴暗夜晚,乌云密布著,若是刹那间闪电,就能清楚、明亮地显露出当地的山岩、屋子、牲口等。 有如此例般,我们凡夫现在的心续中没有像佛陀如日般的遍知智慧,就像没有太阳的夜晚般;没有像圣菩萨如月般的证无我智慧,就像没有月亮般阴暗;没有像资粮道、加行道菩萨们如星星般的知无我义共相的心(注:只是心中思惟,知无我义,而非真实证得),就像乌云笼罩一般。 没有佛陀如太阳的智慧就有如在夜晚般,没有菩萨如月的智慧就有如阴暗般,没有声闻、缘觉如星星的心就有如乌云笼罩般。 在这个时候因佛陀的加持力,身为世间凡夫的我们,心中为了利他而想要获得佛陀果位的愿行菩提心,才会难得的生起,生起这种褔德智慧,好比千百次中的一、二次,这是心依难生之理。要经常思惟它,如果已生起些许的菩提心,要一再不断地思惟此理。 ——贡噶旺秋法师
暇满此⾝极难得 暇满此⾝极难得,既得成办⼈⽣利。 倘若此⽣利未办,往后怎得此圆满。 此中所谓『暇满』就是:不生于违缘八无暇处叫做暇;具足顺缘十圆满叫做『满』。 若稍加详细解释,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邪 见、无佛、瘖哑愚痴,此等是八无暇。地狱道被寒热折磨;饿鬼道在饥渴之苦中过日子;畜生道散逸于愚痴、被役使中;无想长寿天散逸于妙欲中,或散逸于禅定中。这种不获人身的四道众生无暇(没有时间)修法。 在人道中生于边地,不知信仰佛法;认为没有三宝、业因果,没有过去、未来世的具邪见者,心中杂染邪见;过去佛的教法已灭、未来佛尚未降临之间,完全没有佛法,无修持佛法的环境,就是无佛期;所谓瘖哑愚痴是指哑巴,和心什么都不知道的愚痴者,这是生为人却没有时间修法的四种情形。 如是,不处在修法的违缘八无暇处,就称为暇,就是有时间修持佛法的意思。 满是具足修持佛法的顺缘,此有五个自圆满和五个他 圆满。 顺缘由己具足的五自圆满: ◎ 生为人,获得人身得到殊胜身的圆满。 ◎五官具足,眼等五官具足,是五官功能具足的圆满。 ◎业际不颠倒,不造杀父杀母等的邪恶业,是自己的褔份圆满。 ◎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是地处的圆满。 ◎对佛法有信心,对应生信心的佛法生起信心,是自心信心的圆满。 顺缘由他具足的五他圆满: ◎佛降临,现在释迦牟尼佛降临世间,所以是佛降临圆满。 ◎ 佛说法,佛不但降临,还依徒众根器不同,在瓦拉那西等地宣讲三藏等各种教法,是佛说法圆满。 ◎ 佛法住世,佛法到现在仍住世间犹未灭,是佛法住世的圆满。 ◎追随佛法,佛法住世自己也进入追随佛法,是追随佛法的圆满。 ◎值遇具慈爱心的善知识,具有慈悲心引导他人的善知识,赐予佛法修持,是值遇对他人有慈爱心的善知识的圆满。 顺缘需在自、他具足的五自、他圆满上都具足,如是,不在违缘的八无暇处,修法的顺缘十圆满也具足,就是所谓的殊胜十八暇满人身,或称有法的人身。这种人身从因、喻、数上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是能成办人生利益的自性,所谓人(士夫)是具有能力的,从这人身能获得暂时人天善道果位,也能获得究竟解脱遍知佛陀果位。 现在得到能成办人所需要的殊胜人身时,就要如实修行肯定能利益自己和他人的佛法;如果不修,等到寿命穷尽后,来世堕入地狱、饿鬼、 畜生等道,那时要想再得到像这样八暇十圆满的有法人身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后世要遇到像这样清净圆满的人身,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得到这个殊胜的人身时,要如实修行能利益自他的佛法,这是讲身依难获的道理。 ——贡噶旺秋法师
暇满此⾝极难得 暇满此⾝极难得,既得成办⼈⽣利。 倘若此⽣利未办,往后怎得此圆满。 此中所谓『暇满』就是:不生于违缘八无暇处叫做暇;具足顺缘十圆满叫做『满』。 若稍加详细解释,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邪 见、无佛、瘖哑愚痴,此等是八无暇。地狱道被寒热折磨;饿鬼道在饥渴之苦中过日子;畜生道散逸于愚痴、被役使中;无想长寿天散逸于妙欲中,或散逸于禅定中。这种不获人身的四道众生无暇(没有时间)修法。 在人道中生于边地,不知信仰佛法;认为没有三宝、业因果,没有过去、未来世的具邪见者,心中杂染邪见;过去佛的教法已灭、未来佛尚未降临之间,完全没有佛法,无修持佛法的环境,就是无佛期;所谓瘖哑愚痴是指哑巴,和心什么都不知道的愚痴者,这是生为人却没有时间修法的四种情形。 如是,不处在修法的违缘八无暇处,就称为暇,就是有时间修持佛法的意思。 满是具足修持佛法的顺缘,此有五个自圆满和五个他 圆满。 顺缘由己具足的五自圆满: ◎ 生为人,获得人身得到殊胜身的圆满。 ◎五官具足,眼等五官具足,是五官功能具足的圆满。 ◎业际不颠倒,不造杀父杀母等的邪恶业,是自己的褔份圆满。 ◎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是地处的圆满。 ◎对佛法有信心,对应生信心的佛法生起信心,是自心信心的圆满。 顺缘由他具足的五他圆满: ◎佛降临,现在释迦牟尼佛降临世间,所以是佛降临圆满。 ◎ 佛说法,佛不但降临,还依徒众根器不同,在瓦拉那西等地宣讲三藏等各种教法,是佛说法圆满。 ◎ 佛法住世,佛法到现在仍住世间犹未灭,是佛法住世的圆满。 ◎追随佛法,佛法住世自己也进入追随佛法,是追随佛法的圆满。 ◎值遇具慈爱心的善知识,具有慈悲心引导他人的善知识,赐予佛法修持,是值遇对他人有慈爱心的善知识的圆满。 顺缘需在自、他具足的五自、他圆满上都具足,如是,不在违缘的八无暇处,修法的顺缘十圆满也具足,就是所谓的殊胜十八暇满人身,或称有法的人身。这种人身从因、喻、数上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是能成办人生利益的自性,所谓人(士夫)是具有能力的,从这人身能获得暂时人天善道果位,也能获得究竟解脱遍知佛陀果位。 现在得到能成办人所需要的殊胜人身时,就要如实修行肯定能利益自己和他人的佛法;如果不修,等到寿命穷尽后,来世堕入地狱、饿鬼、 畜生等道,那时要想再得到像这样八暇十圆满的有法人身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后世要遇到像这样清净圆满的人身,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得到这个殊胜的人身时,要如实修行能利益自他的佛法,这是讲身依难获的道理。 ——贡噶旺秋法师
于此未说昔所无 于此未说昔所无 声律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思利他 为修⾃⼼著此论 《入行论》的内容,没有过去佛陀所没说的、也没有龙树、圣天师徒或无著、世亲兄弟在注释经典时所没说的,所以并非寂天自己的特殊 创见。 过去的经论,文词、声律优美通畅,例如善自在王著的《如意藤本生传》和马鸣著的《三十四本生传》,而我寂天并不精通这些,因此,我并不希冀自己的这部论,未来将会像佛经,或龙树、圣天师徒或无著、世亲兄弟们为注释经典而著的论典那样利益广大的众生。那么,我就没有理由写这部论了吗?也不是没有理由,最主要的是我寂天心中想要自利,为了让自己修持这部论的内容后,菩提心能不断增长,所以我写了这部论。 (四)、生欢喜 3、修善故吾之信⼒ 循此亦得暂增⾧ 善缘等我诸学⼈ 若得⾒此将获益 为了能够不断修持、增长愿行菩提心这样的善而写这部论,并因此论著使得我寂天对三宝的净信力、对业果的胜解信、对解脱遍知果位的 欲乐信力而有相当程度的增加;对他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帮助,和我有同样理解与福份的其他后学徒众,如果得以看到《入行论》的正文内容并了解它的意义,就可以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这是相当需要的。 ——贡噶旺秋法师
于此未说昔所无 于此未说昔所无 声律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思利他 为修⾃⼼著此论 《入行论》的内容,没有过去佛陀所没说的、也没有龙树、圣天师徒或无著、世亲兄弟在注释经典时所没说的,所以并非寂天自己的特殊 创见。 过去的经论,文词、声律优美通畅,例如善自在王著的《如意藤本生传》和马鸣著的《三十四本生传》,而我寂天并不精通这些,因此,我并不希冀自己的这部论,未来将会像佛经,或龙树、圣天师徒或无著、世亲兄弟们为注释经典而著的论典那样利益广大的众生。那么,我就没有理由写这部论了吗?也不是没有理由,最主要的是我寂天心中想要自利,为了让自己修持这部论的内容后,菩提心能不断增长,所以我写了这部论。 (四)、生欢喜 3、修善故吾之信⼒ 循此亦得暂增⾧ 善缘等我诸学⼈ 若得⾒此将获益 为了能够不断修持、增长愿行菩提心这样的善而写这部论,并因此论著使得我寂天对三宝的净信力、对业果的胜解信、对解脱遍知果位的 欲乐信力而有相当程度的增加;对他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帮助,和我有同样理解与福份的其他后学徒众,如果得以看到《入行论》的正文内容并了解它的意义,就可以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这是相当需要的。 ——贡噶旺秋法师
依经教集要宣说 ⼊善逝佛⼦律仪 依经教集要宣说 ⼊善逝佛⼦律仪 这是承诺著作,也就是先向三宝顶礼后著手著论。「入善逝子菩萨律仪」就是关闭一切反面恶行的门,不让恶行进入的意思。总之,如法舍弃 菩萨生起菩提心之一切逆障,此发誓舍弃之心是律仪的本质。加以区分的话有: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众生戒三种。这是菩萨菩提心生的律仪,或称为佛子律仪学处、修行处。如法进入佛子律仪修行的方法,是依经教而不是寂天自己随便写、随便说的,是依佛陀所说的经教而讲的。 既然佛陀已经依化机众生希求、想法的不同,以三种神变说过,是否寂天就没有必要再说?并不然。这里是集要宣说意义,佛所说的十分 广大,经典数量甚多、口诀极深,后学及初学的徒众们不易通晓。为了让不清楚的清楚明显;让秩序混乱的重新组合;让零散的聚集起来,因此寂天在此以集要的方式宣说,以上是承诺著作。 承诺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所写的能够圆满。圣者们不做很多的承诺,若是答应了,就像在石头上刻字画一样,绝不会改变。 在此,附带讲述著论的需要等四法,总之就是要能够去除众生疑虑的想法,亦即,第一、认为此书没有内容,就像知道乌鸦牙齿的书;第二、认为此书不需要,就像娶母亲为太太的书;第三、认为此书不是极需要的,就像取安置在龙王头顶上珠宝的书;第四、认为此书是没有关连的,就像为了追求解脱而宰杀牛羊做供施的书等。将这四种没有意义的疑惑 去除,转而生起如下四种有意义的想法: 一,内 容 :是说善逝子的律仪,即发起菩提心和如法进入实修六度。 二,需 要 :当讲说闻思这部论时,能够知道如何生起菩提心和实修时如何如实进入的方法,这是眼前暂时的需要。 三,究竟需要: 像这样入道实修,究竟的需要是先证实相法性无我,登地之后依次第而上达到究竟获得佛果。 总之,是要彻底追求善逝法身所说的意义、究竟的内容,这是极需的。 四,内容相关 :以上,依内容产生需要,依需要产生极需要,亦即有著依前前生后后的关系。 以上附带说明著论的需要等四法。 ——贡噶旺秋法师
依经教集要宣说 ⼊善逝佛⼦律仪 依经教集要宣说 ⼊善逝佛⼦律仪 这是承诺著作,也就是先向三宝顶礼后著手著论。「入善逝子菩萨律仪」就是关闭一切反面恶行的门,不让恶行进入的意思。总之,如法舍弃 菩萨生起菩提心之一切逆障,此发誓舍弃之心是律仪的本质。加以区分的话有: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众生戒三种。这是菩萨菩提心生的律仪,或称为佛子律仪学处、修行处。如法进入佛子律仪修行的方法,是依经教而不是寂天自己随便写、随便说的,是依佛陀所说的经教而讲的。 既然佛陀已经依化机众生希求、想法的不同,以三种神变说过,是否寂天就没有必要再说?并不然。这里是集要宣说意义,佛所说的十分 广大,经典数量甚多、口诀极深,后学及初学的徒众们不易通晓。为了让不清楚的清楚明显;让秩序混乱的重新组合;让零散的聚集起来,因此寂天在此以集要的方式宣说,以上是承诺著作。 承诺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所写的能够圆满。圣者们不做很多的承诺,若是答应了,就像在石头上刻字画一样,绝不会改变。 在此,附带讲述著论的需要等四法,总之就是要能够去除众生疑虑的想法,亦即,第一、认为此书没有内容,就像知道乌鸦牙齿的书;第二、认为此书不需要,就像娶母亲为太太的书;第三、认为此书不是极需要的,就像取安置在龙王头顶上珠宝的书;第四、认为此书是没有关连的,就像为了追求解脱而宰杀牛羊做供施的书等。将这四种没有意义的疑惑 去除,转而生起如下四种有意义的想法: 一,内 容 :是说善逝子的律仪,即发起菩提心和如法进入实修六度。 二,需 要 :当讲说闻思这部论时,能够知道如何生起菩提心和实修时如何如实进入的方法,这是眼前暂时的需要。 三,究竟需要: 像这样入道实修,究竟的需要是先证实相法性无我,登地之后依次第而上达到究竟获得佛果。 总之,是要彻底追求善逝法身所说的意义、究竟的内容,这是极需的。 四,内容相关 :以上,依内容产生需要,依需要产生极需要,亦即有著依前前生后后的关系。 以上附带说明著论的需要等四法。 ——贡噶旺秋法师
善逝法⾝菩萨众 与诸应礼悉敬礼 善逝法⾝菩萨众 与诸应礼悉敬礼 向谁顶礼呢?对象就是三宝。所谓善逝是指佛宝,善逝的梵语称为〝苏噶达〞〝苏〞译成藏语是善、完全、不退;〝噶达〞的竟思是〝逝〞(去到),有断和证两层意义,亦即断除烦恼障,如实证得法性无我义,名「善逝」(善去到),譬如相好庄严的转轮圣王之子,身上有华丽的衣服装饰,比世间的离贪塞迦仙人等还殊胜;断除所知障了知一切事物,名为「全逝」(完全去到),譬如水满瓶子,比预流、一来、不还的有学 声闻缘觉还殊胜;不论何时,断证都不退,名为「不退逝」(不退去到),譬如得水痘的人痊愈后将不再感染,比无学的声闻阿罗汉和如麟角的独觉还殊胜(麟角比喻为独觉)。 法身是法宝,法界自性清净中突然暂时的(客尘)垢染全部清净为二净,是究竟灭谛;证二净的智慧是证悟法身或称道谛,道谛和法界(即灭谛)的本质不聚不散、无二无别,称为证之法身,因是功德之所依,所以称「身」。说灭、道二谛的佛经称为教之法身,此中般若等了义的经,称为「甚深法身」;解深密经等不了义的经称为「种种法身」。 佛子是僧宝,佛之子有三,即身之子、语之子和意之子,其中主要的是十地菩萨的意之子,由于持佛之姓(传承)、持胜法藏、担任上师调伏 弟子这三因而成为佛子。 总结大乘三宝的定义是:二利圆满、究竟皈依处是佛宝;大乘圣贤心续具集的教证法清净谛是法宝;具有明智和解脱功德的不退圣菩萨是僧 宝。三宝是究竟皈依处,是自己所要追求获得的,也是顶礼的对象。其他虽不是究竟皈依处,但是,是功德田的声闻缘觉们、对自己有大恩的堪布、师长和父母,也是应该顶礼的对象,对他们也都应该三门恭敬顶礼。 寂天在著《入行论》前,为了著论时能没有障碍究竟圆满,因此向三宝顶礼,也为了让寂天自己属于胜士夫、让学子能进入教授、听闻他所著的论典,以及后学化机徒众的心中能圆满资粮等,因为有这些用意,所以寂天先礼供。 ——贡噶旺秋法师
善逝法⾝菩萨众 与诸应礼悉敬礼 善逝法⾝菩萨众 与诸应礼悉敬礼 向谁顶礼呢?对象就是三宝。所谓善逝是指佛宝,善逝的梵语称为〝苏噶达〞〝苏〞译成藏语是善、完全、不退;〝噶达〞的竟思是〝逝〞(去到),有断和证两层意义,亦即断除烦恼障,如实证得法性无我义,名「善逝」(善去到),譬如相好庄严的转轮圣王之子,身上有华丽的衣服装饰,比世间的离贪塞迦仙人等还殊胜;断除所知障了知一切事物,名为「全逝」(完全去到),譬如水满瓶子,比预流、一来、不还的有学 声闻缘觉还殊胜;不论何时,断证都不退,名为「不退逝」(不退去到),譬如得水痘的人痊愈后将不再感染,比无学的声闻阿罗汉和如麟角的独觉还殊胜(麟角比喻为独觉)。 法身是法宝,法界自性清净中突然暂时的(客尘)垢染全部清净为二净,是究竟灭谛;证二净的智慧是证悟法身或称道谛,道谛和法界(即灭谛)的本质不聚不散、无二无别,称为证之法身,因是功德之所依,所以称「身」。说灭、道二谛的佛经称为教之法身,此中般若等了义的经,称为「甚深法身」;解深密经等不了义的经称为「种种法身」。 佛子是僧宝,佛之子有三,即身之子、语之子和意之子,其中主要的是十地菩萨的意之子,由于持佛之姓(传承)、持胜法藏、担任上师调伏 弟子这三因而成为佛子。 总结大乘三宝的定义是:二利圆满、究竟皈依处是佛宝;大乘圣贤心续具集的教证法清净谛是法宝;具有明智和解脱功德的不退圣菩萨是僧 宝。三宝是究竟皈依处,是自己所要追求获得的,也是顶礼的对象。其他虽不是究竟皈依处,但是,是功德田的声闻缘觉们、对自己有大恩的堪布、师长和父母,也是应该顶礼的对象,对他们也都应该三门恭敬顶礼。 寂天在著《入行论》前,为了著论时能没有障碍究竟圆满,因此向三宝顶礼,也为了让寂天自己属于胜士夫、让学子能进入教授、听闻他所著的论典,以及后学化机徒众的心中能圆满资粮等,因为有这些用意,所以寂天先礼供。 ——贡噶旺秋法师
《三主要道》导论 今天,我们讲《三主要道》的导论。我们在前面已 经讲了许多纠正动机的内容,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不再 讲纠正动机的部分。但请大家以非常清净的动机来谛听 佛法,念想:我要为利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寻求无上正 等觉佛陀果位,为此,我要认真闻、思“三主要道”。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般所说的“道”,是指道路,也就是如何到达目 的地的一种途径。然而在这个地方却是用来表明,我们 从凡夫地到达佛陀果位的方法。“三主要”是指:出离 心、菩提心、性空正见。无论显宗、还是密宗,不经过 发出离心、菩提心、通达性空正见,就无法到达佛陀果 位。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讲的就是这三个 主要之道。通达佛陀果位之道有很多,具体的比如六度、 四摄、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等等。再如所谓资粮 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声闻、独觉的五道, 与大乘的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藏 地称之为五道)等等,实际上都是修行的次第和修行之道。总而言之,最主要的就是三个:出离心、菩提心与 性空正见。故而称为“三主要道”。如《菩提道次第 广论》那么大的一部书,其中所有的内容集中起来也就 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性空正见,就这三个内容。因为 《三主要道》颂所言乃“三主要道”最核心的内容,故 称此颂为“根本颂”。 ——夏坝仁波切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解脱的第一步是生起出离心,知苦离苦。然而,厌离轮回,追求解脱, 又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呢? 对多数人而言,轮回二字恐怕主要还是停留在书面上的模糊概念,与自 己的切身经历并没有建立起多大的关联。 在你的印象中,轮回,指的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地方,或者可以干脆把它 比喻成一座监狱,里面的囚犯分成六个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最低级的, 地狱里的重刑犯,没日没夜上酷刑。比他们稍好点的饿鬼和畜牲,活着尽挨 饿受苦,终日为了争抢一点可怜的食物打架打得你死我活。从人往上,算有 点尊严了,可也好不到哪里去:人活着大部分时间在发愁或在生病;对阿修 罗而言,生的乐趣在于争斗;天人是无所事事混日子,都很没意思。尽管如 此,这种等级的划分如果是一经确定永远有效的话,能一直做个高级囚犯也 不坏,但问题在于它不是永远有效,囚犯们得轮流到各个牢房去受苦。所 以,如果想一直活得舒服,还是应该脱离这个叫轮回的地方,而那种一直都 比较舒服的生活状态,就叫解脱。 很难说,这样去理解轮回和解脱,是不是对真正的解脱会有所帮助,因为这个“轮回”只存在于佛教知识的范畴里,充满其间的痛苦也只停留在你 的概念里。“轮回及其痛苦”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 你差不多只有在百忙当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功课的时候,才会想起还有“轮 回”这么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这时候,你或许会想:轮回是个可恶的东 西,的确应该像上师说的那样去摆脱轮回,寻求解脱。解脱后就过上幸福生 活了。这辈子不会再生病,永远不衰老,夫妻恩爱,子女乖巧,反正现在生 活中所有麻烦、发愁的事都没了,做什么都称心如意。下辈子起点更高,从 一开始就没完没了地享福,因为摆脱轮回了。 如果这就是你追求的解脱,那恐怕没有比这种解脱更真实的轮回了。 ——希阿荣博法师《前行笔记耕耘心田》
佛菩萨会因为弟子犯错就不加持他了吗? 师长您好,请问佛菩萨会不会因为弟子所犯的过失而不去保佑他加持他呢? 迦那格西法师答:这种想法由于不了解佛法而产生的愚痴颠倒的想法,是把佛菩萨当做了世间组织的领袖。实际并非如此,了解佛菩萨是如何修行证果以及具足怎样境界后,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佛菩萨具足大慈大悲,昼夜不停利益众生,不会惩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如果过去做的不好,需要依止四力忏悔,更加努力修行,这样佛菩萨会欢喜赐予加持。按照这个方向修持,可以欢喜安乐。 按照你说的想法,难以解开心中郁结,只会更加苦闷。比如遭遇不顺利时,会疑惑是否是过去不恭敬佛菩萨等的原因,从而苦上加苦。道次第中说过去造过恶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恶业不加以忏悔。 我希望你能好好修学佛法,尤其转恶缘为道用的教授,这样不止今生,来世也可以安乐。
佛菩萨会因为弟子犯错就不加持他了吗? 师长您好,请问佛菩萨会不会因为弟子所犯的过失而不去保佑他加持他呢? 迦那格西法师答:这种想法由于不了解佛法而产生的愚痴颠倒的想法,是把佛菩萨当做了世间组织的领袖。实际并非如此,了解佛菩萨是如何修行证果以及具足怎样境界后,就不会有这种想法。 佛菩萨具足大慈大悲,昼夜不停利益众生,不会惩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如果过去做的不好,需要依止四力忏悔,更加努力修行,这样佛菩萨会欢喜赐予加持。按照这个方向修持,可以欢喜安乐。 按照你说的想法,难以解开心中郁结,只会更加苦闷。比如遭遇不顺利时,会疑惑是否是过去不恭敬佛菩萨等的原因,从而苦上加苦。道次第中说过去造过恶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恶业不加以忏悔。 我希望你能好好修学佛法,尤其转恶缘为道用的教授,这样不止今生,来世也可以安乐。
念咒得益的三个主要原因 师父好,关于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净除业障,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如《观无量寿佛经》云:“......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只要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净除业障。第二种:净除业障需具备四力,持诵阿弥陀佛圣号也需配合四力才能净治恶业。请问哪种说法正确? 迦那格西拉上师答: 计数念诵具相密咒功德主要有三,一、消除外内密障碍及罪障,二、积集福报,三、获得三宝加持。能否获得这些功德,需观待多方面因缘,概括为三种。 首先是具足信心,自身对所持诵的咒语有强烈的信心,绝对相信持诵会得到如前所说的极大功德,对此毫无疑惑。由此信心之门计数念诵,无论发音准确与否,都将会获得前说三种功德。例如过去印度曾发生饥荒,有一妇人为养活孩子,无奈只能煮石持诵准提佛母咒祈求,持咒后石头竟可以食用,当时有许多人饿死,他们家却每天都能吃饱。藏地色拉寺有一柄马头金刚橛,是萨迦班智达时一人修持所依。此人念诵马头明王咒发音并不准确,但以信心持诵后获得功德,能将橛随意插入大石中。又有一妇人,日常念诵大白伞盖咒,发音不准,而由信心之故,当殊胜时节时其住宅上会出现伞盖等瑞兆。以上所说,都是以信心获得功德的实例。 其二是动机。动机非常关键,起码应在现后二世中,以后世利益为主作为动机,其上为出离心、慈悲心的动机,最殊胜者是菩提心的动机。以此类动机持咒,不论发音如何,也可获得功德,这样的例子也有众多。 其三,所念咒语需为具相密咒,即释迦牟尼佛所传的具加持的咒语。念诵这样的咒语,无论信心、动机如何,念诵到一定程度,由于咒语自身具足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获得共同成就,但不能获得殊胜成就。由咒语之力获得共同成就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听到他人诵咒,虽然不知其意但模仿念诵,从而脱离非人伤害、疾病康复、事业兴盛等等,这种情况很多,此不赘述。 所有具相密咒都有相同的功德。有些咒语名为根本咒、有些名为心咒、有些名为事业咒等等,各有各的意义,详细内容只能对具足信心已获得授权者教授。具量的密法仅仅咒语的功德即不可思议,在既无信心又无了解的情况下念咒也会有利益,密法真正是不可思议! 通过以上内容,想必可以解答了你的问题。总之,若以信心、贤善动机,按照标准念诵清净密咒,理应获得佛所说的功德,如此即是比较圆满的念咒方法,能否获得圆满功德主要观待是否达到相关要求。
念咒得益的三个主要原因 师父好,关于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净除业障,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如《观无量寿佛经》云:“......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只要持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净除业障。第二种:净除业障需具备四力,持诵阿弥陀佛圣号也需配合四力才能净治恶业。请问哪种说法正确? 迦那格西拉法师答: 计数念诵具相密咒功德主要有三,一、消除外内密障碍及罪障,二、积集福报,三、获得三宝加持。能否获得这些功德,需观待多方面因缘,概括为三种。 首先是具足信心,自身对所持诵的咒语有强烈的信心,绝对相信持诵会得到如前所说的极大功德,对此毫无疑惑。由此信心之门计数念诵,无论发音准确与否,都将会获得前说三种功德。例如过去印度曾发生饥荒,有一妇人为养活孩子,无奈只能煮石持诵准提佛母咒祈求,持咒后石头竟可以食用,当时有许多人饿死,他们家却每天都能吃饱。藏地色拉寺有一柄马头金刚橛,是萨迦班智达时一人修持所依。此人念诵马头明王咒发音并不准确,但以信心持诵后获得功德,能将橛随意插入大石中。又有一妇人,日常念诵大白伞盖咒,发音不准,而由信心之故,当殊胜时节时其住宅上会出现伞盖等瑞兆。以上所说,都是以信心获得功德的实例。 其二是动机。动机非常关键,起码应在现后二世中,以后世利益为主作为动机,其上为出离心、慈悲心的动机,最殊胜者是菩提心的动机。以此类动机持咒,不论发音如何,也可获得功德,这样的例子也有众多。 其三,所念咒语需为具相密咒,即释迦牟尼佛所传的具加持的咒语。念诵这样的咒语,无论信心、动机如何,念诵到一定程度,由于咒语自身具足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获得共同成就,但不能获得殊胜成就。由咒语之力获得共同成就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听到他人诵咒,虽然不知其意但模仿念诵,从而脱离非人伤害、疾病康复、事业兴盛等等,这种情况很多,此不赘述。 所有具相密咒都有相同的功德。有些咒语名为根本咒、有些名为心咒、有些名为事业咒等等,各有各的意义,详细内容只能对具足信心已获得授权者教授。具量的密法仅仅咒语的功德即不可思议,在既无信心又无了解的情况下念咒也会有利益,密法真正是不可思议! 通过以上内容,想必可以解答了你的问题。总之,若以信心、贤善动机,按照标准念诵清净密咒,理应获得佛所说的功德,如此即是比较圆满的念咒方法,能否获得圆满功德主要观待是否达到相关要求。
想去东方,又想去西方? 问 72:我既向往极乐净土,又想修持药师 佛的琉璃净土,怎么办呢?如果我既修极 乐净土法门,又修药师佛土法门,死后会 往生何处呢? 答:这不是一个要去忧虑的问题。你不需担心弥陀及药师佛争着要抢你去他的净土,也不用担 心其中一位会因为你不专一而把你拒绝于门外。 如果你成就了其中一个法门,自然会往生于 该净土。如果你成就了这两个法门,就视乎临终之 念系于哪一个净土及看与哪一佛土的因缘较深了, 甚至可能会有选择的机会。 只要你达到了一个净土,其他净土是起念即 达的,并不似人间的国土疆界那样要签证及坐飞机 才能到访。 但你也要考虑另一方面:如果你既修这个净 土,又修那个净土,临终时是否有把握专注系念呢?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修持以专注于一个 法门为上佳,上述的两个法门及本尊,你择一而修 可能会更有保证。如果修弥陀净土的人同时也修观音或度母法门,则不算是另修一个法门,因为观音、 度母与弥陀是同一净土、同一坛城的、观音之普陀 净土实与弥陀的极乐净土并无分别。 一般来说,我们修持以专心用功为有效力; 如果三心两意,结果或许两个法门没一个能成就。 我们最好视自己之因缘喜好,选择决定一个法门, 然后终生不变地去勤修,这样才容易得到相应、加 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尺, 你今天在东边掘十尺,明天在西边掘十尺,一年后 你或许已经掘了近四千尺的总深度,但总找不到水 源。其他的人,或许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也是同 一回事,如果你既修这个、又修那个,最终一事无 成,这是诸佛的错吗?难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无用的结论吗?这是你本人的错误,不是诸佛、师长或 法门的过失!如果一门专修,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大藏寺祈竹法师
想去西方,又想去东方 问 72:我既向往极乐净土,又想修持药师 佛的琉璃净土,怎么办呢?如果我既修极 乐净土法门,又修药师佛土法门,死后会 往生何处呢? 答:这不是一个要去忧虑的问题。你不需担心弥陀及药师佛争着要抢你去他的净土,也不用担 心其中一位会因为你不专一而把你拒绝于门外。 如果你成就了其中一个法门,自然会往生于 该净土。如果你成就了这两个法门,就视乎临终之 念系于哪一个净土及看与哪一佛土的因缘较深了, 甚至可能会有选择的机会。 只要你达到了一个净土,其他净土是起念即 达的,并不似人间的国土疆界那样要签证及坐飞机 才能到访。 但你也要考虑另一方面:如果你既修这个净 土,又修那个净土,临终时是否有把握专注系念呢?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修持以专注于一个 法门为上佳,上述的两个法门及本尊,你择一而修 可能会更有保证。如果修弥陀净土的人同时也修观音或度母法门,则不算是另修一个法门,因为观音、 度母与弥陀是同一净土、同一坛城的、观音之普陀 净土实与弥陀的极乐净土并无分别。 一般来说,我们修持以专心用功为有效力; 如果三心两意,结果或许两个法门没一个能成就。 我们最好视自己之因缘喜好,选择决定一个法门, 然后终生不变地去勤修,这样才容易得到相应、加 持及成就。 修持就好比掘井,如果水源在地底下五十尺, 你今天在东边掘十尺,明天在西边掘十尺,一年后 你或许已经掘了近四千尺的总深度,但总找不到水 源。其他的人,或许老早就找到水了。修行也是同 一回事,如果你既修这个、又修那个,最终一事无 成,这是诸佛的错吗?难道你就可以作出勤修无用的结论吗?这是你本人的错误,不是诸佛、师长或 法门的过失!如果一门专修,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大藏寺祈竹法师
哪个净土好? 问 70:佛陀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到底哪 一个净土是最好呢? 答:每一个净土法门都是好的,否则佛就不会 开示它们了。但因应个别众生之根器及因缘,我们 与各净土之因缘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会较易往 生于某些净土,较难冀望能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 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与各净土及各佛之 因缘不同而已。 弥陀的西方极乐净土与汉人及藏人有很密切的 因缘。衲有时与西洋弟子说笑:“极乐净土虽说是 ‘西方’的净土,却老早被东方人占满了地方,你们还是改修其他没那么挤迫的净土吧!”这当然只 是无聊说笑而已,净土是没有人满之患的。但极乐 净土的确是与汉地有特别因缘。观音之普陀净土与 极乐净土是一而非二,所以也与我们有极深的因缘。 故此,汉地的人修这两个净土或许较有因缘。 在末法期后,弥勒佛会在人间化生及示现成道 及说法等事业,所以弥勒现在所处的兜率净土与我 们也特别有因缘。我们格鲁派的历代祖师中,有很 多都往生兜率净土之中。因为这传承加持的因缘, 我们与兜率法门也特别有深缘。 此外,药师佛对末法众生是尤其垂佑的,所以 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与我们末法众生又有这特别 的因缘。 我们千万不要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个净土是最好的, 佛陀却开示了这么多的其他净土法门,岂不是说佛 陀在说废话?佛陀既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当然是 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所以我们不能说 某净土是最殊胜的。 ——大藏寺祈竹法师
哪个净土好? 问 70:佛陀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到底哪 一个净土是最好呢? 答:每一个净土法门都是好的,否则佛就不会 开示它们了。但因应个别众生之根器及因缘,我们 与各净土之因缘是有深浅之分别的。我们会较易往 生于某些净土,较难冀望能成就另一些净土,这并 非净土或诸佛之分别,只是我们与各净土及各佛之 因缘不同而已。 弥陀的西方极乐净土与汉人及藏人有很密切的 因缘。衲有时与西洋弟子说笑:“极乐净土虽说是 ‘西方’的净土,却老早被东方人占满了地方,你们还是改修其他没那么挤迫的净土吧!”这当然只 是无聊说笑而已,净土是没有人满之患的。但极乐 净土的确是与汉地有特别因缘。观音之普陀净土与 极乐净土是一而非二,所以也与我们有极深的因缘。 故此,汉地的人修这两个净土或许较有因缘。 在末法期后,弥勒佛会在人间化生及示现成道 及说法等事业,所以弥勒现在所处的兜率净土与我 们也特别有因缘。我们格鲁派的历代祖师中,有很 多都往生兜率净土之中。因为这传承加持的因缘, 我们与兜率法门也特别有深缘。 此外,药师佛对末法众生是尤其垂佑的,所以 药师佛的东方琉璃净土与我们末法众生又有这特别 的因缘。 我们千万不要说只有某净土是最好的,或者某法门是唯一殊胜的法门。如果有某个净土是最好的, 佛陀却开示了这么多的其他净土法门,岂不是说佛 陀在说废话?佛陀既开示了多个净土法门,当然是 说它们都是好的及能成就往生的,所以我们不能说 某净土是最殊胜的。 ——大藏寺祈竹法师
消业往生?带业往生? 问 69:有些人认为必须消尽了业障才能往 生净土,有些人却主张可以带业往生,到 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答:净土又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 净土及应化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境时 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 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弥陀如来 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 指佛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 不同,如果我们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 生其中的条件了。 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 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 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 质,也是类似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 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 可以达到。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 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统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 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须致力于 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可 说是我们上路所需的盘缠。对弥陀供养、塑造弥陀 的圣像、持诵弥陀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 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积集生于其净土的因。 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 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如来生起信心,这些都是往 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罪障一点也不生 悔,又完全不作任何忏罪的修持,则很难奢望能具 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忏罪的确是有利于往生极 乐净土的,但却不能说必须要达到完全没有罪障的 境地才可以顺利往生! ——大藏寺祈竹法师
消业往生?带业往生? 问 69:有些人认为必须消尽了业障才能往 生净土,有些人却主张可以带业往生,到 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答:净土又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 净土及应化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境时 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 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弥陀如来 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 指佛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 不同,如果我们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 生其中的条件了。 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 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 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 质,也是类似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 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 可以达到。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 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统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 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须致力于 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可 说是我们上路所需的盘缠。对弥陀供养、塑造弥陀 的圣像、持诵弥陀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 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积集生于其净土的因。 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 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如来生起信心,这些都是往 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罪障一点也不生 悔,又完全不作任何忏罪的修持,则很难奢望能具 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忏罪的确是有利于往生极 乐净土的,但却不能说必须要达到完全没有罪障的 境地才可以顺利往生! ——大藏寺祈竹法师
求生净土是小乘吗 问 68:有人说净土修持只为一己往生,所 以是小乘的修持,这见解有何错处? 答: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并非小乘的修持。 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达净土修 持法门的发心。 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 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 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 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我们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 法,而且该土并无令我们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 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我 们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 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 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 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 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 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 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真正的 净土法门行者,是应以大乘的菩提心作为动机地去 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都取决于发心而定夺是否佛 法或是否大乘,并不取决于修持的内容。例如持咒, 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诵,就是小乘的修持,成为解脱 生死之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诵,则成大乘之修持, 成为成就佛境之因;如果以求寿求福的心去修诵, 虽然也会有成效,但就说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大藏寺祈竹法师
求生净土是小乘吗 问 68:有人说净土修持只为一己往生,所 以是小乘的修持,这见解有何错处? 答: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并非小乘的修持。 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达净土修 持法门的发心。 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 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 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 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我们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 法,而且该土并无令我们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 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我 们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 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 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 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 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 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 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真正的 净土法门行者,是应以大乘的菩提心作为动机地去 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都取决于发心而定夺是否佛 法或是否大乘,并不取决于修持的内容。例如持咒, 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诵,就是小乘的修持,成为解脱 生死之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诵,则成大乘之修持, 成为成就佛境之因;如果以求寿求福的心去修诵, 虽然也会有成效,但就说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大藏寺祈竹法师
该如何处理? 问 67:我不再需要的佛经及佛像应如何弃 置呢? 答:已归依三宝的人,必须视佛像为真正的佛 陀,不可以世俗之价值及新、旧观念待之。旧的佛 像,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旧 的丢弃或送走。新归依的三宝弟子,最好先勿过度 兴奋地购置过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当然是好事,但若后来没有足够地方供置而要丢弃岂不是糟糕? 一个完整的佛坛,只要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一本佛 经及一个舍利塔就已完备,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师像 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养,一尊如来已 能令你藉而长养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养,越多 佛像反而令你积累越多不善业。 佛经虽非究竟义的法宝,但却代表了法宝,所 以我们不能胡乱丢弃。如果实在未用得上,又不能 转赠他人,你可以观经上的字全部合融为一个梵文 “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经典之法已尽入自己, 又想着现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纸,然后恭敬焚毁, 把灰烬放入干净的江河中。此外,佛经不要放在地 上或在上面跨过,以免积集不敬法宝的缘起。 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经及历代开示,并非衲个人之观点。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依循归依之各别学 处及共通学处而行。 ——大藏寺祈竹法师
该如何处理? 问 67:我不再需要的佛经及佛像应如何弃 置呢? 答:已归依三宝的人,必须视佛像为真正的佛 陀,不可以世俗之价值及新、旧观念待之。旧的佛 像,绝不可以因为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旧 的丢弃或送走。新归依的三宝弟子,最好先勿过度 兴奋地购置过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当然是好事,但若后来没有足够地方供置而要丢弃岂不是糟糕? 一个完整的佛坛,只要有一尊释迦牟尼像、一本佛 经及一个舍利塔就已完备,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师像 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养,一尊如来已 能令你藉而长养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养,越多 佛像反而令你积累越多不善业。 佛经虽非究竟义的法宝,但却代表了法宝,所 以我们不能胡乱丢弃。如果实在未用得上,又不能 转赠他人,你可以观经上的字全部合融为一个梵文 “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经典之法已尽入自己, 又想着现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纸,然后恭敬焚毁, 把灰烬放入干净的江河中。此外,佛经不要放在地 上或在上面跨过,以免积集不敬法宝的缘起。 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经及历代开示,并非衲个人之观点。作为三宝弟子,就必须依循归依之各别学 处及共通学处而行。 ——大藏寺祈竹法师
忘了供佛怎么办 问 66:供了佛的食物应如何处置?如果有 一天忘了供养怎么办? 答: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 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了,则只好丢 弃吧! 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 只放一分钟而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 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 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 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了。 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 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劣质饮食品,当然不 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 供品,但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 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 忘了供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 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会因你忘 记供养而要挨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 不是圣众有此需要。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因 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 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 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 不忘记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大藏寺祈竹法师
忘了供佛怎么办 问 66:供了佛的食物应如何处置?如果有 一天忘了供养怎么办? 答:如果仍然是新鲜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 送予别人;如果供品已经变坏或过期了,则只好丢 弃吧! 供在佛坛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时间,即使 只放一分钟而在心中供养,也已足够了。佛经并未 开示必须供多久的时间,但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 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圣众受用完毕才撤 供,略供一会儿即可以了。 供养饮食的时候,不应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 质的。连你自己也不会受用的劣质饮食品,当然不 宜作为供佛之用途。虽然诸佛并不会真的受用这些 供品,但为了吉祥缘起及积集功德,你仍须供上合 适的供品,否则就宁可不作供。 忘了供养并无问题。诸佛不同于凡俗的众生, 你毋须担心他们会生气或报复,他们也不会因你忘 记供养而要挨饿。供养只为了自己之积聚功德,并 不是圣众有此需要。不过修持之要诀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养等最好不要中断,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过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买菜购物,只要把买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 菜式作供即可。这样的话,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 不忘记每天吃饭,就不会忘记作供。 ——大藏寺祈竹法师
要烧很多香吗? 问 65:在佛坛上烧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 的庇佑呢? 答:供燃香的意义在于供上香气,并不是在于 供黑烟。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两枝还可以。 如果是极劣的化学制品,就最好避免了,宁可用有 限的钱买少一点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质化 学香为适宜。 既然供香的意义在于香气,你毋需把大束大束 的香堆在佛像面前熏烧,只要在佛坛前手持香枝供 养及祈愿,然后把香枝插在较远的香炉中即可。香 炉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经及咒语的那种。经咒是用 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用作装饰法器的图案。如果 炉上没有印上经咒,可以把香炉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坛熏黑。我们供香 的对象是诸佛等圣众,不是面前的铜像。诸佛不同 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们面前才能令他们嗅 到香气。事实上,供香乃为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做 的,诸佛等根本也并不需要我们之供养。如果把整 束香枝放在佛像前熏,会令佛像很快就被熏至乌黑 肮脏,这样反而不好。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 在我们为众生之利益而供养诸佛时,功德就会增大 同等的倍数,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 会得到利益。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去供奉,即 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能积无量功德。反 过来说,如果只以为自己求福的狭窄心态去供养, 因着发心的浅小,功德也自然一样地浅小,供上更 多的香枝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 在供香时,心要想着是在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 与菩萨等,对面前圣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认为是在 对着面前之铜铁像供养,并不会生起什么功德。 此外,供香如果用电力的假香,就没有供香气 的意义了。供灯是在供养光明,所以绝对可以用电 灯代替;供香却是供香味,并不能以电香代替,而 且电香的闪烁微弱之闪光并没有吉祥的缘起。 ——大藏寺祈竹法师
要烧很多香么 问 65:在佛坛上烧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 的庇佑呢? 答:供燃香的意义在于供上香气,并不是在于 供黑烟。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两枝还可以。 如果是极劣的化学制品,就最好避免了,宁可用有 限的钱买少一点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质化 学香为适宜。 既然供香的意义在于香气,你毋需把大束大束 的香堆在佛像面前熏烧,只要在佛坛前手持香枝供 养及祈愿,然后把香枝插在较远的香炉中即可。香 炉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经及咒语的那种。经咒是用 来念诵及领会的,不是用作装饰法器的图案。如果 炉上没有印上经咒,可以把香炉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坛熏黑。我们供香 的对象是诸佛等圣众,不是面前的铜像。诸佛不同 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们面前才能令他们嗅 到香气。事实上,供香乃为我们自己积聚功德而做 的,诸佛等根本也并不需要我们之供养。如果把整 束香枝放在佛像前熏,会令佛像很快就被熏至乌黑 肮脏,这样反而不好。因为众生的数目是无量的, 在我们为众生之利益而供养诸佛时,功德就会增大 同等的倍数,我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 会得到利益。只要以清净及正确的发心去供奉,即 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能积无量功德。反 过来说,如果只以为自己求福的狭窄心态去供养, 因着发心的浅小,功德也自然一样地浅小,供上更 多的香枝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利益。 在供香时,心要想着是在供养三世十方一切佛 与菩萨等,对面前圣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认为是在 对着面前之铜铁像供养,并不会生起什么功德。 此外,供香如果用电力的假香,就没有供香气 的意义了。供灯是在供养光明,所以绝对可以用电 灯代替;供香却是供香味,并不能以电香代替,而 且电香的闪烁微弱之闪光并没有吉祥的缘起。 ——大藏寺祈竹法师
问 64:为什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答: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 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最重 要是供品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心 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 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 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 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 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 清水是不需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 没有什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 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需以各种 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 一种。 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 十分吉祥: (一)清凉——表义戒德清净; (二)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 (三)性轻——表义身心壮健; (四)质软——表义意念柔顺; (五)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六)无臭——表义障碍消除; (七)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及 (八)养胃——表义健康无病。 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 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 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 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 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 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 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 要以双手持壸,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 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 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 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小节是多余的执着,对凡 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 ——大藏寺祈竹法师
问 64:为什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答: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 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最重 要是供品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净。“供养心 之清净”是说不要在供养时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贵重 供品后又后悔。“供养来源清净”是指不可以是经 由杀生、邪淫、妄语等不善业而换取的供品供养, 僧众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 主而得来之物品作供。 清水是不需辛苦得取的东西,在世俗上而言又 没有什么贵重的价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供 水时供者必定不会生悭吝后悔的心,也不需以各种 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为了最佳的供品之 一种。 水有八种功德,分别有八种表义,所以缘起亦 十分吉祥: (一)清凉——表义戒德清净; (二)味甘——表义得享百味食; (三)性轻——表义身心壮健; (四)质软——表义意念柔顺; (五)清澈——表义意念清明; (六)无臭——表义障碍消除; (七)益喉——表义成就妙语;及 (八)养胃——表义健康无病。 供水之时,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 在杯中放少许水才放坛上排列,然后才倒添至近满, 这样做是因为供空杯之缘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 放空杯在供坛上。添水时不要满溢,亦不要太少, 加至距杯缘一颗米之粗度为宜。杯与杯之间之距离 勿过窄或过阔,亦以一颗米粗度之距为宜。在放下 杯时,要恭敬轻轻放下,勿粗鲁地掷投。在添水时, 要以双手持壸,似是对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们一 般会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干另放。 以上细节是为自己积聚功德而做的,不是为诸佛而 做的。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小节是多余的执着,对凡 夫来说,小节正是很重要的成就关键。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关佛像开光 问 62:既然“心诚则灵”,为什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答: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 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 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 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 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 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藏及启请胜住。 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 有资格的人装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 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 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 来佛像向衲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 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 仪式中,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 “装藏”是把如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 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料 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什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 都要依佛经所述地去做。 如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藏,可以 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嗡”、“阿”、“吽” 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藏, 心内要生起“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关佛像开光 问 62:既然“心诚则灵”,为什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答: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 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 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 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 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 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藏及启请胜住。 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 有资格的人装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 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 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 来佛像向衲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 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 仪式中,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 “装藏”是把如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 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料 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什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 都要依佛经所述地去做。 如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藏,可以 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嗡”、“阿”、“吽” 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藏, 心内要生起“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关放生... 问 60: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 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答: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 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 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 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 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 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 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 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 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什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 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 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 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 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 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 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 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 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 授予三归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 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归依心。如果严格来讲,并不 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归依,但念诵归依之过程 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归依的善种子,所以 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 的未来生带来很大的利益。 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 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 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 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 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 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 “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 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 放生的意义了。 ——大藏寺祈竹法师
问 60: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 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答: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 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 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 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 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 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 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 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 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什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 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 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 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 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 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 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 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 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 授予三归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 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归依心。如果严格来讲,并不 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归依,但念诵归依之过程 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归依的善种子,所以 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 的未来生带来很大的利益。 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 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 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 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 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 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 “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 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 放生的意义了。 ——大藏寺祈竹法师
问 59: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 何用处呢? 答: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 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 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 了忏罪之法门。 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 (一)境力——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 作不善,其对象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 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 众生作利益事业等; (二)追悔力——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 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 (三)对治力——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 及 (四) 誓愿力——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 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 与好比水分及养分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 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 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大藏寺祈竹法师
问 59: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 何用处呢? 答: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 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 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 了忏罪之法门。 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 (一)境力——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 作不善,其对象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 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 众生作利益事业等; (二)追悔力——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 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 (三)对治力——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 及 (四) 誓愿力——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 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 与好比水分及养分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 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 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关禅定... 问 55:修禅定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令我 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答:如果没有禅定成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 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与圆满次第之证悟亦无法 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 内。如果要得到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 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者。 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 们成就佛境的一项工具,并非单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 及正见,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 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我们成就解脱 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 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以出离心为动机去修它,就 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如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 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 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连出离 心也未有,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 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令 你解脱六道生死。 要成就禅定,必须先具备六个先决修件: (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 (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三)心常满足; (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 (五)戒行清净;及 (六)离弃欲求。 依经论述及历代祖师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修 持条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年内可以成就禅 定。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 一天修上一、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 除晚上作少许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整天都在 修定。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关禅定... 问 55:修禅定的作用是什么?它可以令我 成佛吗?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答:如果没有禅定成就,显乘上的大证悟是无 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与圆满次第之证悟亦无法 成就。禅定就好比一个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 内。如果要得到解脱,我们需要成就出离心及空性 的证悟,但要证空就必须配合禅定及观察修二者。 只修禅定并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 们成就佛境的一项工具,并非单靠它就足以成佛。 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备出离心、菩提心 及正见,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出离心,则所修 禅定并不堪称为修持佛法,哪里会令我们成就解脱 或成就佛地呢?外道与内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 原理一样,但内道弟子以出离心为动机去修它,就 令它成为了解脱之因;如果以菩提心为动机去修定, 则成为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并不 能令你成佛,也不属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连出离 心也未有,则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 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会令你成佛,也不能令 你解脱六道生死。 要成就禅定,必须先具备六个先决修件: (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 (二)不执恋世间华衣美食等; (三)心常满足; (四)完全离弃世间俗事; (五)戒行清净;及 (六)离弃欲求。 依经论述及历代祖师之经历,若能具备上述修 持条件而于静处精进闭关专修,半年内可以成就禅 定。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闭关专修,并非说 一天修上一、二小时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闭关中, 除晚上作少许休息及日常食饭的时间外,整天都在 修定。 ——大藏寺祈竹法师
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 法背道而驰... 问 54: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 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答: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 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 事? 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 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什么过失, 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 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 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 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就只有怪自己了。 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 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 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 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不是圆满的圣人, 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 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 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 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 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 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 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 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在传统中,一个 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没 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 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 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 尽管可再依止其他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 其他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 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 依止一位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 了。 ——大藏寺祈竹法师
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 法背道而驰... 问 54:如果发现自己之师长所作所为与佛 法背道而驰,怎么办好呢? 答:我们必须在依止一位师长前详加观察,不 是看到报纸宣传便一窝蜂地前去依止。世间上的学问,我们尚须择明师而依止而学,何况生死成就大 事? 如果已经依止了一位师长,我们就应该看他的 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过失。如果他有什么过失, 你应该早在观察期中决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经在心 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迟了。没有人逼你 去依止一位师长,这纯粹是你个人的决择。如果并 未好好去观察便盲目依止,就只有怪自己了。 如果我们以批评及狭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 是有过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样会 是充满过失的。佛陀在世时的俗家亲戚提婆达多便 是一个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不是圆满的圣人, 反而是他的敌人,所以他还处处陷害佛陀。若透过 智慧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学习及尊重的特质,何况自己的师长呢?你 眼中的师长之过失,极可能是你内心的反映而已, 并不一定是师长真的有过失。 如果你真的肯定师长在客观上有过失,或根本 没有真正之不断传承等情况,最好是悄悄地疏远而 另寻师长,但绝不可批评已依止之原来师长,心中 仍要视他为自己的师长中之一位。在传统中,一个 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师长,所以再依止其他大德是没 有过失的,但谤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师长则是不如法 的。如果你已与某人建立了师徒关系(即使只是在 心中依止而并无告知师长),就不要再批评他。你 尽管可再依止其他师长,但不要评谤原来的师父。 其他人如果与他并无师徒关系,这个人又的确真的 有很大的根本过失,或许还可出言以维护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为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总而言之, 依止一位师长前要观察入微,依止后就要视师如佛 了。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问 49: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答: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门,那是最好的事,但这对你来说并不可能。 如果你的“修持”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号 的话,多持几位佛的咒或名是没问题的,可以尽管 多修几个无妨。如果是说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则宜 选定一个,把有关这个法门的所有细节都学懂,也 要求得有关之清净不断传承,然后好好地专心修这 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可以当作为旁支辅助的修持。 譬如你以弥陀为本尊,就专修他的持名、持咒及迁 识等法门,但可配合金刚萨埵法门以作忏罪、文殊 法门以作增长智慧……等等,但弥陀法门才是你最 主要的依归。对你而言,弥陀法门是终生不弃的专 修法门,其他的法门只是旁支的辅助,心中仍以弥 陀作最终的依止对象。 曾经有祖师说:“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证得与一尊相应,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却能成就百尊 的相应!”只要你好好去专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时 自然会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应,这一点你毋 需担心。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问 49: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答:若果你能修持所有法门,那是最好的事,但这对你来说并不可能。 如果你的“修持”只是指持一下咒或念名号 的话,多持几位佛的咒或名是没问题的,可以尽管 多修几个无妨。如果是说到真正的深入修持,则宜 选定一个,把有关这个法门的所有细节都学懂,也 要求得有关之清净不断传承,然后好好地专心修这 个法门,其他的法门可以当作为旁支辅助的修持。 譬如你以弥陀为本尊,就专修他的持名、持咒及迁 识等法门,但可配合金刚萨埵法门以作忏罪、文殊 法门以作增长智慧……等等,但弥陀法门才是你最 主要的依归。对你而言,弥陀法门是终生不弃的专 修法门,其他的法门只是旁支的辅助,心中仍以弥 陀作最终的依止对象。 曾经有祖师说:“愚者修一百本尊而不能证得与一尊相应,智者只修一位本尊,却能成就百尊 的相应!”只要你好好去专修一位本尊,在成就时 自然会得到等同修持所有本尊的相应,这一点你毋 需担心。 ——大藏寺祈竹法师
咒音不准便修持无 效呢? 问 45: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 效呢? 答: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 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师长的教授发音而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 的。 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 是较发音正确来得更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 咒或持号,如果对师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 疑,则不易得到什么成就。衲并非说正确的发音并 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衲只 是想指出,对咒及师长的教授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 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 在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的 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 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 一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 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 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 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师(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师, 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达查华。在讨论修持 之对谈中,大师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 正确读音应该是“嗡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嗡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在大师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 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 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音 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 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 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 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纹的大 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圣地点。 在西藏,很多大师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 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 就!所以,我们固然要尽力学习正确的梵文咒音,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大藏寺祈竹法师
咒音不准便修持无 效呢? 问 45:在持咒时,是否咒音不准便修持无 效呢? 答:持咒的时候,如果能依据最准确的梵文咒 音诵持,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能的话,只要能依自己师长的教授发音而至心诵持,则也是可以 的。 在准确发音及信心这二者之间抉择,信心绝对 是较发音正确来得更为重要。修持的人,不论是修 咒或持号,如果对师长的教授及修持的法门有所怀 疑,则不易得到什么成就。衲并非说正确的发音并 不重要,也不是叫大家可以随便怎样去发音。衲只 是想指出,对咒及师长的教授之信心才是成就的关 键,发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次要的因素而已。 在古西藏,曾经有一个叫做“固青达查华”的 伟大行者。这个行者专修一种叫做“普巴金刚”的 密法,拥有各种奇妙的神通力。在修法的时候,他 一边持普巴金刚的真言,同时手持一种叫做“普巴 杵”的尖锥形法器。因为持咒的力量,这位行者可以用“普巴杵”在大岩石上随意切划出深刻的痕迹, 情况就好似我们用刀子在豆腐上切割那般。有一天, 著名的萨迦班智达大师(注:十二世纪的佛法大师, 萨迦派五祖之一)遇上了固青达查华。在讨论修持 之对谈中,大师指出这位行者专修的真言发音有误, 正确读音应该是“嗡 班渣奇里奇啦呀 吽呸 ”, 但行者却把它错误地念成“嗡 班渣几里几啦呀 吽呸 ”。在大师离开以后,固青达查华便放弃了错 误的一贯读音,开始以标准的发音持咒,却发现他 的“普巴杵”不再能穿入石中,这是因为他对咒音 起了疑心。后来,这位行者决定维持一贯的信心及 以往的发音,他的能力又再回来了。这件史事告诉 我们,咒音是否完美正确只是其次,信心才是最重 要的成就关键!顺带一提,固青达查华修法时用“普巴杵”在大石上划切,这些表面上有无数刻纹的大 石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朝圣地点。 在西藏,很多大师的说话及念诵都带有浓厚的 地方口音,但他们的弟子在学咒后至心持诵都有成 就!所以,我们固然要尽力学习正确的梵文咒音,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对诵持的咒有很大的信心!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朋友诽谤怎么办? 问 43: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 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答:他人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有一定认识,不妨对 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或许能令 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 谤三宝。 朋友对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 行未能表现佛法。如果你的内心洋溢出慈心及悲心, 相信大部分不论什么信仰的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 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或他人的 不善业,只会令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 初归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 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 现慈心及悲心,他人自然会察觉,最好的教育往往 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说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 及善巧。有些人在归依以后,一见到他人的过失,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 果自己没有了一堆朋友,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 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反过来说,如果 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 近,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他们 反感。 即使与其他信仰的人相处,只要有安忍及悲心, 大家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衲是一个佛教僧人,但 衲有十几个很要好的天主教神父朋友,有时候衲还 会去他们的修院闭关禅修。在一九九七年,衲的一 位神父朋友也跟衲一起往大藏寺(注:大藏寺乃祈 竹仁波切所属寺院)朝圣,他甚至还计划再到大藏 寺进行天主教式的静修,所以在寺院的后山建了一 间关房。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可以是很包容的。如果你在归依后变得自鸣清高和轻视他人,就肯定是 你对佛法之了解错误。作为依随佛陀教法的人,我 们可以不求令他人也来归依,但却应改变自己成为 更包容及更易相处的好人。在与人相处中,你不一 定要在外表上处处表现你的信仰,反而应在内心上 培养佛法,以你的包容及爱心来表现你的信仰。 ——大藏寺祈竹法师
朋友诽谤怎么办? 问 43: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 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答:他人信不信佛,并非由你来决定,而是他们自己的因缘。如果你对佛法有一定认识,不妨对 亲友略谈一下佛法的殊胜及因果等教法,或许能令 亲友生敬信而依止三宝,或起码令他们不至天天评 谤三宝。 朋友对你的信仰反感,往往是因为你自己的言 行未能表现佛法。如果你的内心洋溢出慈心及悲心, 相信大部分不论什么信仰的人都不至对你反感。如 果你处处标奇立异,天天评击别人的信仰或他人的 不善业,只会令人讨厌你,亦祸及你的信仰。 初归依的人,首要任务是管好自己,不是去激 进地向他人布教说法。如果你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表 现慈心及悲心,他人自然会察觉,最好的教育往往 不需要说话。即使要弘法说法,也需要很大的安忍 及善巧。有些人在归依以后,一见到他人的过失,就搬出一大堆佛法戒条及因果理论来吓唬他人,结 果自己没有了一堆朋友,却未能令一个人对佛法生 欢喜心,反而令他们都讨厌佛法。反过来说,如果 自己的言行都向好的方向改变,别人自然会喜欢亲 近,你说的话也较易令他人接受,至少不会令他们 反感。 即使与其他信仰的人相处,只要有安忍及悲心, 大家一样可以成为好朋友。衲是一个佛教僧人,但 衲有十几个很要好的天主教神父朋友,有时候衲还 会去他们的修院闭关禅修。在一九九七年,衲的一 位神父朋友也跟衲一起往大藏寺(注:大藏寺乃祈 竹仁波切所属寺院)朝圣,他甚至还计划再到大藏 寺进行天主教式的静修,所以在寺院的后山建了一 间关房。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可以是很包容的。如果你在归依后变得自鸣清高和轻视他人,就肯定是 你对佛法之了解错误。作为依随佛陀教法的人,我 们可以不求令他人也来归依,但却应改变自己成为 更包容及更易相处的好人。在与人相处中,你不一 定要在外表上处处表现你的信仰,反而应在内心上 培养佛法,以你的包容及爱心来表现你的信仰。 ——大藏寺祈竹法师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问 42: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答:他人信不信三宝,是他们的业力、因缘及 个人自由,与你无关。要遇上三宝及依止三宝,不 单是因缘际遇及个人选择,还要有一定福报,不是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 家人不信三宝,你可以尝试为他们讲说一点佛法,最重要的是先修好自己,以自己的改变作无言 的开示。你绝不应该强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对他们 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你的信仰而令他们生嗔。佛法 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 等,你可以不设佛坛,在内心密修佛法,那就不会 令家人生嗔恨心了。佛法教示我们修习安忍,佛陀 又说父母是我们的福田。透过忍让父母及令其生喜, 也是在修持佛法。只要你运用善巧,同时修持佛法 而又不伤害到家庭和气是绝对不难的。 ——大藏寺祈竹法师
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问 42:自己信佛而家人不信,怎么办呢? 答:他人信不信三宝,是他们的业力、因缘及 个人自由,与你无关。要遇上三宝及依止三宝,不 单是因缘际遇及个人选择,还要有一定福报,不是 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福报。 家人不信三宝,你可以尝试为他们讲说一点佛法,最重要的是先修好自己,以自己的改变作无言 的开示。你绝不应该强逼家人信佛,也不要对他们 不信而生嗔心或因为你的信仰而令他们生嗔。佛法 修的主要是心上的功夫,如果家人不喜欢见到佛像 等,你可以不设佛坛,在内心密修佛法,那就不会 令家人生嗔恨心了。佛法教示我们修习安忍,佛陀 又说父母是我们的福田。透过忍让父母及令其生喜, 也是在修持佛法。只要你运用善巧,同时修持佛法 而又不伤害到家庭和气是绝对不难的。 ——大藏寺祈竹法师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