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7cake im7cake
关注数: 7 粉丝数: 102 发帖数: 6,827 关注贴吧数: 3
汉服吧的狗奴才汉奸管理果然又舔着脸把正经讨论帖给删了 问:依靠汉服真的能复兴汉文化吗? 提问者补充自述 喜欢汉服很久了,在我的认识汉服本身只是个商品,汉服是会让更多人了解汉文化,但是这种了解太有限了,更何况很多人只局限于对服制的了解,一些人对于汉文化本身的了解很少却也喊复兴文化,依靠汉服这种有限的传播真的能做到复兴汉文化吗? ----------------- 答: 不是依靠汉服来复兴汉文化,这种描述的方式是带了误导遮蔽作用的,给换个说法讲才容易听懂: 汉服对于推动复兴汉文化,最直接的方面上有两个作用 1,吸引原先想不到关注汉文化的人,把受汉服吸引而来的人之中有限的一部分转去对汉文化感兴趣。是通过汉服,接入可能对汉文化感兴趣的人,增加复兴汉文化的参与者,而不是通过汉服直接复兴汉文化。 2,通过汉服的推广与在市面上的普及,大量消除对汉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敌对观点,消除大众被灌输联想到的传统文化、汉文化丑化形象。 通过汉文化中的汉服先行在前,获得大众承认本来的正当性,来挤除先前(几十年)的那些人云亦云扩大传播而被放大的丑化声音,从而重新使大众“转变观念”。让先前那些毫无顾忌的打压汉文化的声音,不得不收敛起来,不再敢在街面与日常各处继续明目张胆的诬蔑丑化汉文化,不方便再以某些恶劣的古代形象绑同汉文化。 也就是说通过改变市面声音中至少80%以上的人云亦云部分,扭转「舆论」,扭转成对汉文化不方便再使用先前明目张胆到摆在明面上的恶意伎俩打压。汉服推广起了这么个先行在前的开路作用。 这种“转变观念”的作用,实际并不是说有多少观念真的被转变了,而只是把人云亦云的风向改变了(改变之前**控的偏向于接受丑化说法的风向),就起到巨大的作用了。「舆论传播」的影响本来就是这么个无理蛮横的作用。 在韩国最近的事上其实也可以看见这种背地的影响过程:已经形成的误导,被放大之后变成更多的人人云亦云,变成了韩国市面普遍的误会,而韩国人之中真正知情者,那些知道明明是汉服的人,在周围被放大的不理智声音下,在韩国也不敢出声了。就弄出好似“全韩国都是赞成于市面上热炒的观点方向”的观感了。 ------ 从以上这种分析来看,就算只是对穿衣服有兴趣而已,这么穿上汉服给汉服推广出力,也是值得鼓励、值得欢迎的。在以上所述的范围里不是给推广汉文化帮倒忙。
剧情意义概述总结(分析向) 剧情意义概述总结(分析向) 在丸户笔下,   二次元代表妄想主义,三次元代表现实主义;   二次元代表人多想、追求高而带来的麻烦、细腻心思,三次元代表人淡定、标准低而带来的省事、轻描淡写;   所以二次元使角色性突出,三次元使特征被隐藏...至少在第二部之前是这样的,因为那仍是尚未深入触碰现实中女生想法的,安艺伦也的视角。   这样的安艺伦也,一开始就在追求二次元的极致,而加藤惠,却是在离的最远的地方。   二次元的"创作者",与最初甚至不打算接触二次元,三次元的纯粹"读者"。   在两者的接点上,最初的感动与感谢、吸引与不舍,若是已经隐约有了多少,也只是事务性的感动与感谢、事业性的吸引与不舍。   这样一直一直的堆积,临近第二部,感情终于"隐约"不住了。却仍未至在男女意义上的萌发。   直到已经在男女感情的意义上堆积到满的最脆弱女主角泽村英梨梨无法再承受,被影响到无法继续行动,交棒给了惠为止才开始。藉由英梨梨与伦也,两个人在事务性上对彼此相通的了解,藉由混杂男女感情性与事务性上的冲突、痛苦、照顾、背叛,转化为惠对伦也,由事务性的感情相通作基础,伸展向"同心同调者"受狠伤时激发的男女情感。是出于悲剧的魅力,设身处地代换的同感痛苦,同情可怜,保护欲的激起,感情的突然深入相通,用情之深的感动,人物魅力的了解,或是出于什么?也许都有。   从这时起,三次元与二次元混合到一起了。说是第一女主被卷入二次元了,还是说二次元的创作者被卷进三次元了,都是一回事。   真正适合三次元女主的加藤表现与投入的,能让三次元的女主彻底接入二次元的,不是二次元奇幻虚构的宏大故事背景烘托,而是三次元的细腻点滴,哪怕只需是平淡日常之中的故事背景。让二次元爱好的安艺接入三次元的,同样也是这样的细腻点滴。   两种故事背景带来的角色对比,就像他们前后所做的游戏企划的方向一样。故事太大、太浓,霞诗子的色彩太重,就轻易冲淡了故事中出场人物自身的特性。   越是到第二部后期,伦也越来越被逼至了,不得不了解现实中身边女性的真实想法。哪怕是用猜的,而且不会得到对方确认,哪怕是完全出于自己假设。   对于男女感情上的理想者,安艺的需求很高,虽然很高,一旦接触到现实中产生的情感后就足以被满足;惠的需求很低,虽然很低,然而若不是去专门了解、专门考虑,没找对门之下也一槛难跃。最简单的青涩初恋物语便是大致这样了。
破謬邪方可正本清源 對於淺陋蠻謬的流派,其實很容易揭穿其本質,就是在於人理常情的根本實質還沒入門,僅僅是看到了個人情世故的膚淺外表,卻又有追捧於浮華玄幻高深的需求,就會在佛流派的誘惑下參與進去,投靠進去,裝模作樣大談世界運行之理,也就只能談出無盡的無實虛妄來,并做無限的假言掩蓋。其流派無實虛浮四字就可以概論,以及得知其所有能引發的惡性問題。 所以對其流派的受綁,解藥有時候就是在對人情世故的進一步加深了解上,只有對真正的人情事理尚有潛力來稍微深入了解的人,才能自行解毒。而已投向佛流派中的個體,自然大多是已經會在對人情的態度上已經定型了,受其流派思想的全面淺薄侷限性而卡住了,在這方面很難進步了。所以說能動將死之人,能使其回復活性的僅僅是感情。不一定是潛窄的對人的感情,更是指對萬物萬事抱以的感情,而不是虛破淡滅於萬情、追捧壓抑之道。 從來都是惡意方才會迷惑人們,讓人們不要去追求探問真相,還會假以種種善意的偽裝,好比說人們的想法不同會帶來爭執,好比說爭執是因為人們不可能有相同的認同,好比說毫無真實可言也就不該追究,和推論出好似因此追究了只會助長爭執,甚至反把求真除謬者慢慢塑造成惡意方。 垃圾流派常傳播攪混是非、誤人放棄判斷之詞,其目的很簡單,一定要把有問題的事讓人都忽略,其垃圾內容才能在一併躲過被人們反思糾察揭穿之下得以通行傳播。所以惡之同盟也會扶持這種垃圾流派,來同樣幫助自己不被揭穿,免遭眾人所反。   歷史知名:禿驢常偽造和竄改本土文化,好比假以道名,作道家偽書,以言禿驢之詞。典型好比《文子》,詐誆假裝是秦漢之古實,甚至自稱老子徒弟,歷代考據者皆知其偽書,而若已知禿驢之伎倆,其實不用考據,三字兩語也一眼就能看出其偽。本國古書裡大量有此禿驢偽造現象,更嚴重者直接竄改其原書以誤傳,偷雞摸狗投合其說,以此鋪墊眾多今日之扭曲誤導。   完全不需要是其原文化語言有任何歧異,哪怕基於毫無歧異的文化,只需一代又一代反反覆覆的扭曲竄改,無理空添誤傳新意強算理,強曰作約定的字詞義特別用法而定,然後誤導扭曲之詞就可以大肆積累。初未糾正於此類惡行,此後則千瘡百孔甚至看起來扭曲了億萬次,要還原則無法再無損於眾多的後來基於已扭曲上而生的內容,才致使錯過多而難以僅僅糾正還原。反倒可以由此倒打一耙,反賴作是語言文化本身之劣。   禿驢綁了國推行禿驢流派的年代,就像其流派常作之舍利子、肉樁坐化等伎倆,還會百般設計把偽書假成出土之物,以惑騙大眾於其偽實。可以這麼說,有禿驢在的國家,考古能不被禿驢見縫插針來行惡作詐,能不考出有利禿驢的假東西,都不是考古當場的人身份是否可靠就能保證的。
何所言:大小與盜   何所言:大小與盜   大小   何謂大人小人?大人者,先是其自求大於人,後得公論而讚其大,非個人自稱之大,非順個人之意;小人者,卻必是公論順其所行之獨求小於人,其斥大醜大而求小美小,於之今便常有謂:求於糊塗、假於人非聖賢作護以行非,求於無恥至極以不得敵;醜斥於求公理真理、真假對錯,醜斥於道德公德,醜誣其求正聲者是自視救世主。隨之更甚作混者,以小人之求而自居救世醒眾。   以救世作己責者是正途,非小人能醜之;唯是自稱救世者,言過其實而自大得於愚蠻,又逢以獨求小人之行,其誤人毀人已致非難養可作形容。   大者求公善,小者求自愚充善。   獨求於小,以充作等於人,等在虛構自慰之處,實小於眾人之大而不得等。有恥者不敢承認其是求小,或有甚者不自知是求小,無恥者以求小為榮,小便被謬傳成大。便常見其言,人人有錯,誰都不要說誰,以便誰都不要改,以便不許被別人要求改。   獨求小者,求小而亦無可甚得,唯知於求大者可見小之極,能見大則不拘於小。   水往低處流,能有何難?   .   盜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後世扭曲其文化語言而誤傳,以大盜解作盜之謂,卻不知傳統之字,非新國文化無益之綴字。以字亂副作詞,便可歪解原意。   大盜,盜於大,盜大名盜大理作詐者,是其常用伎倆。盜無實之虛名,以惑人從名不從理,竊他者之名以自居,誘人識錯門而投。竄入一國而得外亂內惡多次相扶,僅以虛名蠻詐便可禍害千年,扭竄文化千年。   傳統之字已是西方之word,詞已是西方之句意,字根是letter,筆劃亦是筆劃,在character上等價letter者本該是偏旁。新國文化所謂之詞,其詞一字,扭竄於古代所謂之詞,又強以無益之字相合而胡亂約定新意,毀於語言而多生歧異反誣作傳統語言之歧異,由毀惡之翻譯教育來自證傳統之惡。假非己之名而扭竄傳於無理,新盜舊盜皆以此誤人相投,何不聯手而愚本地者?便成今勢之毀惡。何況舊盜不行產而念經傳愚教,新盜捧於無產;舊盜教人以小人之行假大,謬言大談行爭是惡,新盜巴不得人人皆小人而不知做大人抗爭。相投又相投。   人何時從追求頂天立地變作追求宵小?正是今朝。
【原创】集總「存在即xx」的根本錯誤性(部分集總)   集總「存在即xx」的根本錯誤性(部分集總)   第一是,「存在於是說明了xx」的成立,是在相反的是「不存在那麼就不說明xx」的前提上,而若相反的是不存在卻也說明xx,那麼就等於了:「說明了xx」,與存在或不存在無關,只是想蠻硬的說出來貼上去強傍而已。   第二是,「存在於是說明了xx」的成立基礎,是認定了「已發生的事,背後一定有某些固定機制才導致」。是認定其機制導致事情發展向固定方向,然後才得以從其「存在」上認定有可學習性、可理解性。那麼發生的事不是受任何固定方向的機制推動的,有沒有呢?隨機就是其中最簡單的一種。而且,「存在」由於具有可製造性,除了有意的塑造、不知不覺有意的塑造之外,還有純粹胡亂的塑造,即是完全無關於「可以從往固向發展中學習」。   也就是说,即使改成「存在即是有原因的」也一样错误。   第三是,當後接於存在的「xxx」若是要形容表達某種「正確」時,那麼在之前先要明白:出現沒出現,和「正確」,顯現性上的事和評價性上的事是兩回事。不然就會成了錯誤的而萬能的「自證正確」,因為已成了所以已成了,因為正確所以正確--偷換一兩次把自己繞糊塗而騙到,變成已成了的就正確。   第四是,時間的時效性導致,存在了的若會消失,那麼學習到的未必是導致其存在性的部分,反而有可能是導致其消失的部分,導致把壞的反當成好的去學去宣揚。學到的是好是壞無法只用眼前存在與否來說明。 .   第五是,某一存在被視作可以利用/合乎理性/合乎邏輯,於其相反的另一存在卻也可以被另一理解上視作可以利用/合乎理性/合乎邏輯,兩方看對方卻會並非於是。   「存在於是xxx」的說法只能用在倚仗抱死於特定一方的「存在」、無視對其他存在的影響時。   在兩方各自看來「xxx」會有唯一性,也可能看來并非唯一,而放到兩方之外的評判中只是變成了多方而使會正確思考的人變多了而已,於立場形式沒有有幫助性的變化。   只說存在可以「被理性所利用」,理性和理性還要分出誰謬誤漏缺來,并不是倚仗個理性二字就不可受批駁了,不是倚仗什麼存在就能說明不該被其他存在視作無用、有害了;而說合於不合於理性,就更不是某方橫蠻抱死所講的存在就能證明的了。 .   第六是,從詞意本身上直接分析。   什麼內容會進入「與理性有關、合理性」範疇,至少是要體現出任何的「有效性」或「有意義」的才會。而「存在」其本身是僅僅只說明對其「存在」這一單獨性質確保有效,在其他的有效性或有意義性上都是未必的。當要追求借鑑的是其存時,借助來的也僅僅就是其「存」性,不是說那「存在」就是內含理性而被借助,最多說「不是必定而是可能」被理性借助利用。這是「存在」內部。   再說「存在」外部。只有在「理性」要將自身調整向合於某一「存」性,而不是相反排斥消滅於其時,這一「存」性才適合於被稱之可以被利用/與理性有聯繫。先要看的是理性選擇於哪個存在,然後才談的上適合,而不能一律說其存在了就適合理性。   也就是說理性未必符合於某一「存」性,而是可能正相反的衝突於其,所以被指做「存在於是xxx」中的這一「存在」,完全可以同樣也是不合於理性、不是有關於理性的,而是被理性要消滅的(即使那理性背後確實也基於另一「存」性,卻不是話裡指的這一存在,清醒的話就不該偷換)。這時顯然不能偷雞摸狗遮掩的獨說其合於理性   另外還要提到「暫時」二字,「存在」其本身是僅僅只說明對其「存在」這一單獨性質「暫時」確保有效,偏偏這「存」的性質還是暫時的。除了要關注於其導致自身出現,還要關注於其導致自身消失,即使在借鑑意義上也是未必值得要從特意指定的某一「存在」裡學習的,說到這就回到第四裡了。 .   第七是,出於存在這一詞的歧異性,只要說出一句話就算這句話「存在」了,在假設中虛擬存在也算存在。但其通過假設而虛擬形成了存在與否,沒有任何可用來證明什麼的用途。   有太多錯誤缺口,卻連一個也感覺都感覺不到,還用的很來劲去向人四處傳播,那此人就很堪憂了。   而此說法誤譯自的出處,以及起初其故意誤譯的zz背景,就不贅述了。 .   一對一指責版本:   存在於是合理/就可以被理性利用/該被利用--對於你,可利用/合乎理性邏輯性的,那對其他人未必,於隨後的事實更是未必,但你卻假藉其存在弄成了綑綁倚仗,好像其存在不可駁就證明了你說的什麼一樣。實際上反到會是要被理性視為不合理的/該消滅的,而不是該被利用的和正當的。 . 另附:   而「你沒xxx所以你不懂、你沒xxx所以你不能批評、你行你怎麼不來啊、你比xx懂那為什麼在那的不是你啊」這類「作奸犯科」卻要求別人參與和支持之後才許評論的流氓邏輯,總結起來就更簡短了。
谈社会精神基础   社会发展扩张下,权力的分摊与细化,导致和趋向越来越严格的等价交换。而这种等价要求、其追求等价精神不止停留在物与物的关系上,更延伸到精神与精神,语言与语言的等价要求上。对语言等价的破坏行为(言论超出能定夺的范围,以预言替代和逃脱行动,出尔反尔,言不符实,词不达意、内质混乱矛盾的语言,以及故意忽略错误和习惯麻木的风俗),会对文化进步形成强大阻碍。古语云:名正言顺--这在新语文化中却会被恶意扭曲成讲究招人厌恶的虚荣虚名和屈从强权,原本以正确来促成交流的良性文化发展风气被扫开,以难得糊涂、顺从强权、大智慧高境界等托词来取代问究正确。更甚至以多元文化、自由观念的借口,躲避开对于对错的争论,掩护了恶意随意破坏有效约定规则,掺杂入无效歧义,制造谬论、增进骗术,而狡辩成是各人见解不同,保护自由做害。   良性发展的社会风气,是越来越依赖需求于等价交换,通过严格等价交换来换得每人内心的公正尺度和内心的清晰明了;而恶性社会风气则是越来越促使放弃应有的等价权力和应拿取的等价,以各种高尚非高尚名义,来要求、诓骗、诱惑交易者,放弃遵循等价原则,破坏良性秩序,不知不觉服务于为恶意方积蓄势力。自由让渡--自以为有助社会风气,却不知何者不该被让渡,不知反到害了别人,进而害了自己。
反传销术,需要心理知识。 反传销术,需要心理知识。   揭露骗术套路的方法,除了正面揭露之外,还可以借而用之,推而广之,扩大化、夸张化,把骗术转移到其他事上做比喻,把骗术简化为让人可以察觉的基本套路,让大众自觉发现此骗术的原理。   关键是除了比喻之外,你还要依照这个比喻,去故意骗那些已经中了骗术之毒的人,甚至让中毒的人说“我又不是傻子”,然后你再指出他原先“也一样傻”的行为,让他说出“和这个是两回事,不一样”,这就够了。伏笔就埋好了。   比如骗术,说你要念经文、念口号、烧香参拜,不然你就要亏功德受惩罚,转世沦为肉畜或者受皮肉苦什么的。你可以反骗回去:“我是有大觉悟的人,境界已经不是你能想象的高了,天界都要以我为尊。你每天要参拜我,给我磕头,给我钱花,不然你就不得好死,阴间所有的鬼怪全都不放过你。你要是敢反驳我、诽谤我,那连阎王都不放过你”。甚至用更夸张、更简化的方法说:“你要给我倒水,不然你死后在阴间就会被xxx。你要给我捶背,不然你来世就会xxx,而我不用给你做这些,因为我已经有境界了”   比如传销套路,“放生可以积教派里的功德,传播开劝别人放生的劝说,更可以积功德”,你可以用最基本的传销原理比喻,“买产品就可以得公司里的回扣,拉拢下家就可以给你更多回扣”,或者用更简单的行为比喻:“你对我好可以积功德,你让你家人都对我好更可以给你积功德,你让所有同事亲戚朋友都来对我好,是可以积大功德”   这样对大众原先出于感情因素而不愿意去怀疑、拒绝怀疑的骗术(再比如毛救星),经过你无休止的反比喻,也会隐隐约约感到他自身所坚信的也未必可信,这就行了。关键是要让对方起疑、敢于怀疑,帮助对方怀疑。你直接指正对方的错误,经常是无效甚至反效果的。甚至你讲得再有理再易懂也不管用,对方只会被逼到死角,去念口号“保心宁”,甚至更愚昧一些,中毒更深一些的,会视你为邪魔派来干扰自己的,甚至说你就是邪魔的化身,是来干扰他“修炼”的
随感   “在意”的原因是潜意识里不认为“单次事件的发生”和“将来会照此发生的全体事件”是割裂的,会认为任何单次事件的发生都会体现全体的趋势,也会影响全体的方向,所以不会轻易把单次想成无所谓,或者把全体都看作不值得报以希望   讲单次的“放下”,放下的其实却是和全体的紧密联系。如此若事事都强逞“放下”这种逃避的本领,甚至吹捧成对社会有益的高尚情操,只会造成更多的割裂和更多的事不关己。即使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照样可以自欺欺人的事不关己。   比起放下,真正该做的是记住,是想办法吸收归纳借鉴,而不是想办法装聋装瞎装傻,装作没发生。拿还没拿起,就强装什么放下,就是所谓的始乱终弃,占便宜没够吃点亏就受不了,装什么眼界开阔,只能显出浅薄自大的浅尝辄止。会写了个一二三就以为自己会写所有数字了。   由于对现代社会环境的不信任,让人产生了对“打着古代文化标志”事物的不信任感,而不管不顾的全然忽略古代部分是否以真身延续至今了,或者被它们的外敌恶意替换了,砸毁、扭曲、篡改了。正巧又赶上古时遗存的某些糟粕也爱假借着“本土传统文化”的招牌招摇撞骗四处传教,假装自己不是被印度清除出来的垃圾,就让人以为打着假借招牌的愚昧宗教足够代表了其他传统文化的一致风貌了。要臭一起臭,拖下水。又或者要无咎一起无咎,也要带上它们--那些疯魔教徒就会假借这类历史事件,滥竽充数把自己的教派也往上贴往上蹭,谎称它们也同样是被“扭曲、歪解”了。不过是谁扭曲篡改的?教徒就不敢说其实就是它们自己了。只是教义内部的正常自然和延伸,彻底显露出了垃圾本质,却被它们睁眼说瞎话狡辩成是“偏离了原意”。可是在它们平常传教的时候却不会提这事,只在传教被批评揭露的时候,理屈词穷之后才会不换套路的嘴硬:自己所传的东西是“偏离”了。   既然你们自己说“偏离”了,你们要么闭嘴别再传播被指明的错误部分了,别将错就错破罐破摔了。中止你们这些并非社会运转基础,不需要你们去做的错误行径;要么编出点什么是不偏离的,别偏和不偏的混杂在一起全让你说了,以此不要脸的嘴硬来为自己的另一句话互相挡箭、互相提携捧抬。编的出来,那就看看别人怎么揭露批评你改口之后所谓“没偏离”的部分;编不出来,还不许人揭露批评你们根本没偏离过的垃圾教义核心,还要喊万岁的口号,喊出个一贯伟大光荣正确。还要借着严重毒害众人的错误继续扩散传销市场,借着招批评来让人辩经,方便自己借着批评的辩论来传教,散播万岁口号,恶心其他观众?   有更好的就拿来替换,没有更好的,被批评了错误还理直气壮继续犯错,不中止了?你们可倒好,有更好的不替换(比如用民主替换独裁),胡扯“大家一样糟”。别人没有相比之下能更好的(比民主更好),你们却说别人不完美那就不该继续传播?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双重标准还真是炉火纯青啊?
《什么是积极?走有特色的灾害灾难引发的思考》   《什么是积极?走有特色的灾害灾难引发的思考》   积极:积极部分是能够解决消极部分产生的问题,才能称为积极部分,而不是掩盖消极部分,假装问题不存在。   见不得阴暗面,说明脆弱无能。   直面阴暗面,见己见彼才可战敌,不然只是乱打一气,耍大刀装大象,或者是找个总能临阵逃跑、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   对于自身无丝毫能力影响的事情,可以放弃关注,但同时等于承认了自己无能,更不要号召别人学习自己的无能。记住自己无能只是自己,不代表别人也无能。可以放弃整个关注,而不要单独忽略消极部分,甚至向别人宣称没有消极部分,因为那是积极所依赖的实质问题基础。对于自身有能力影响的事情,比起干瞪眼去“关注”积极部分,真正该做的是“制造”积极部分,“解决”消极部分的实际问题,才能叫积极。   别不敢直面消极部分,不要只关注积极部分。因为人做事本就是要往有益于事的方向做,这是要借助消极部分的曝光和对照来达到,来得知哪里需要改,在原本消极的基础上改。而不可能是借助积极部分的曝光和对照,在原本积极的基础上改,那是往坏了改。积极部分只是努力的方向,不该作为现况基础去“关注”,固步自封,更不该作为长远的目标被用来“关注”,而是该一步一步真实做出来,展现出来。(起点现况或参考目标,两种都能被称作“对照”,要分清是哪种。一种是要改掉的现况基础,一种是要达到的目标参考。起点现况是消极,目标是积极;或者起点现况是积极,目标是消极。)   看到了消极部分才有可能改,只看到积极部分就大可偷懒了。自身全是光辉面和积极部分,哪里还需要改呢?明确了什么算是坏,是为了明确什么算作不坏,比起明确什么算是好,少了辩解称作不合身的余地,责无旁贷的必须只能改。人在办事的过程,实际就是在解决消极部分,所以实在没必要不敢正视消极部分。关注自己的每一步,才能发掘出真正的积极。盲目乐观的以表面目的代替每一步实效,或者关注虚假遥远的积极部分,反而是害了自己又害别人。   更不该在自己身上只关注积极部分,到别人身上才只关注消极部分,这是彻底搞反了,简直是通过灌输来引导学坏不学好   “关注”积极,无非是安慰自己,却不办实事。报喜不报忧除了安慰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把积极用来“借鉴”就足够了,不要“关注”。过分的自我安慰,刚好就是愚昧的自欺,引发追求刻意造假。   消极值得“关注”,因为需要不断改善;积极不值得“关注”,因为不需要空想。而且要防止借积极空想产生的欺骗,即便有“消极空想”起码不会麻痹听众,不会制造无所谓别人怎样的僵尸触觉。正因为积极空想的无理强压,消极空想才难以舒解,才越来越多,刻意视而不见反到责怪关注问题,是很奇怪的事   如何解决消极部分,靠的就是首先要关注消极部分,才能知道是不是只靠自己真的无法解决,并不是消极的就不该关注。无力解决的时候自己可以不关注,不想解决的时候才会用各种手段阻止别人去关注。   说什么坏事越关注只会越多,这就是光想不干,光看不动手,只等着坏事自己变好的惰性。更不要用这种借口让别人不关注自己致使的坏事,或者是自己不管又不让别人管的坏事。 借助一个好目标作对照,仍然能找出大堆理由不改,称其为仍不够好,归结于特色;借助一个坏的基础作对照,还有什么理由死赖着不改?难道敢公然撕破脸皮抛弃面具吗?目前还没到要求改到多好的程度,只要改到不坏的起码程度   就算没有“好”的目标,也必然有“不坏”的目标,不然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哪还来得约束?有不坏,有约束,就说明还是有好坏之分,而不可能空口抵赖“好坏没有差别”,甚至说什么有过错也有功劳,就不许批评或者惩罚了,甚至说什么留给历史去评论,就想逃罪开脱了。说什么好的里面也有坏的成分,坏的里面也有好的成分,干脆说任何人就都无错无过应该肆意妄为算了。干嘛只帮着权贵势力辩解开罪?到平民的时候怎么就不帮开罪了?   别因为不能一步到位,不能一次把问题全解决,就把那些相比之下好太多的办法,说成因为也有问题所以不值得采取。现在既然到了这种境地了,那么比起要“好”的解决办法,更需要的是“不坏”的解决办法,才谈得上真叫“努力改善”,才能防止把“好”的也能永远硬说成不好,防止贯彻破鞋破路破走,破罐破摔。
量变必须导致质变,而不是质可以不变   量变必须导致质变,而不是质可以不变   量变会导致质变,量变的重新划分会导致“变化程度”的改变,一次方导致一次方改变,二次方导致二次方改变。搞混了之后就会出现“量在二次方上改变会导致质在一次方上改变,于是量在一次方上改变会导致质在零次方上改变,即,质不改变”的这种常见的扭曲观念,认为质变在量变时不一定会发生。进而借这种扭曲的观念,就可以推销一种“没有发生质变,是因为量变不够”的自愿奴化观念。即使黑格尔讲清了,翻译作者也未必能讲清,更何况有些翻译作者故意不讲清---受政治驱使持有某种刻意目的,“引导”去故意搞混,为灌输其他的扭曲观念铺路。   在市面上翻译黑格尔文章的中文文字里,常见有某种见不得人的的混淆目的,尤其是某些推行甚广的简短说法。   实际上,质的改变是随着量每时每刻皆在改变的,只要发生量变就会质变。“可观性”的改变不是“本质”改变这种一次方上发生改变时能体现出的。“可观性”根因、生因是本质改变,但成因、决定因、前一级因不是“本质”改变,而是“明显程度”这种二次方上的改变。    “生因-成因”的区别在上面的例子里也得到明显的体现。举了例子之后下面这句话里的生和成就好理解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量变必须导致质变,而不是质可以不变   量变必须导致质变,而不是质可以不变   量变会导致质变,量变的重新划分会导致“变化程度”的改变,一次方导致一次方改变,二次方导致二次方改变。搞混了之后就会出现“量在二次方上改变会导致质在一次方上改变,于是量在一次方上改变会导致质在零次方上改变,即,质不改变”的这种常见的扭曲观念,认为质变在量变时不一定会发生。进而借这种扭曲的观念,就可以推销一种“没有发生质变,是因为量变不够”的自愿奴化观念。即使黑格尔讲清了,翻译作者也未必能讲清,更何况有些翻译作者故意不讲清---受政治驱使持有某种刻意目的,“引导”去故意搞混,为灌输其他的扭曲观念铺路。   在市面上翻译黑格尔文章的中文文字里,常见有某种见不得人的的混淆目的,尤其是某些推行甚广的简短说法。   实际上,质的改变是随着量每时每刻皆在改变的,只要发生量变就会质变。“可观性”的改变不是“本质”改变这种一次方上发生改变时能体现出的。“可观性”根因、生因是本质改变,但成因、决定因、前一级因不是“本质”改变,而是“明显程度”这种二次方上的改变。    “生因-成因”的区别在上面的例子里也得到明显的体现。举了例子之后下面这句话里的生和成就好理解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什么是什么? 问题的起点   中文思维中的重点:“什么”,“是什么”和“什么是”三词之间范围的关系。   为了防止后面的论述闹的不明所以,先铺垫一个感觉上的例子,用以对应理解的更清晰:“你知道自己感觉到了什么,但是你却不知道自己感觉到的是什么”   然后开始论述---   “什么”在不加“是”的情况下,可以用来描述模糊,也可以用来描述清晰。而加了“是”在前面,虽然必须表示为清晰,但并不一定是指完全彻底清晰,“内部”仍然可以是模糊的。加“是”在后面,比加在前面显得更刨根问底,就像不达到清晰的无以复加就没完似的。   “什么是什么?”就有了两层意思,   一种是要给模糊的什么一个边界,用边界来框住模糊的什么,而并不要求分析清楚这种模糊,在断句上为:什么/是什么,逻辑重心和目的在前者,给出“什么”的范围界限就可以算是成了;   另一种是要用各种可谓清晰的东西,组装起这个“什么”,让什么变清晰。也就是说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在断句上为:什么是/什么,逻辑中心和目的在前者,不说清楚“什么是”就不算结,所以如果掉进了此用于解释它者的什么又需要首先来解释的套环里,也不奇怪了   是什么:如何大概认知?能用一个“什么”的说法,安置下整个的“是”,就算回答完了。等于让“是”凑活买个房子住。   什么是:如何清晰认知?要用不知多少“是”的说法,把“什么”的各个部分四处收集起来装进去。是要给“什么”量身建个房子住   当仅仅是基本问题的住房,也变为买房难、建房禁的大问题,“是”和“什么”无从归宿的国度里,“是什么”或“什么是”混乱不堪也不稀奇了 在此感谢之前在吧里彻底的询问“什么是什么”的那位朋友
解:信仰 信仰的意义,是以大成见驱除小成见,以新经验习性驱旧经验习性,以一信念驱除其他不可取的信念而已,而若非已固有顽疾信念惰性,信仰作为精神支撑而言,本身并无可取之处,甚至有害。信仰相关的知识学说虽有部分可取,但丝毫与信仰可取无关。 斗志 价值观 理想,最近几年全都被蹩脚的所谓“信仰”宣传舆论盖过去了,信仰被拿来乱用乱挥,挑拨无宗教有宗教之间斗争的喉舌实在功不可没 人们舍弃了去传述“为什么怎么做”,而去传述“应该怎么做”,而那个“为什么”本是等待检验的非成品,更是比“应该”怎么做更能明确内心的试金石 扭曲的每个过程都积攒了扭曲 即使通向的结果,看起来达到了目的,但却感到深深的扭曲和失落。这就是为什么总是难以感受到满足,想用麻痹自己的方法,得到麻痹前得不到的东西   无论是信字,还是仰字,都代表了脱离实际,代表了一种“预约”的“固化”   何谓实际,就是指已经发生的,而不是指尚未发生的。并不是说“信、仰”在符合过去的那部分意义里脱离实际(其实片面化解释就已经脱离了),而是说在未必符合未来的那部分意义里脱离实际。   借以某个特定范围的实际(的延伸),来“定论”不在实际框架中的东西。本质就是去脱离实际,去把新的实际切削成旧的。越认定“没脱离实际”,越发现不了脱离实际。 “信仰”这词的本来面目是“情愿”,而不是孕育它的那个清晰的“假设”,更不是理论、观念中的“事实”。 假设是在“不排挤事实、甘心承认是假设、暂时忽略出于假”的基础上, 信仰是在“想排挤事实、不甘心承认是假设、试图一直忘记出于假”的基础上
解:信仰 信仰的意义,是以大成见驱除小成见,以新经验习性驱旧经验习性,以一信念驱除其他不可取的信念而已,而若非已固有顽疾信念惰性,信仰作为精神支撑而言,本身并无可取之处,甚至有害。信仰相关的知识学说虽有部分可取,但丝毫与信仰可取无关。 斗志 价值观 理想,最近几年全都被蹩脚的所谓“信仰”宣传舆论盖过去了,信仰被拿来乱用乱挥,挑拨无宗教有宗教之间斗争的喉舌实在功不可没 人们舍弃了去传述“为什么怎么做”,而去传述“应该怎么做”,而那个“为什么”本是等待检验的非成品,更是比“应该”怎么做更能明确内心的试金石 扭曲的每个过程都积攒了扭曲 即使通向的结果,看起来达到了目的,但却感到深深的扭曲和失落。这就是为什么总是难以感受到满足,想用麻痹自己的方法,得到麻痹前得不到的东西   无论是信字,还是仰字,都代表了脱离实际,代表了一种“预约”的“固化”   何谓实际,就是指已经发生的,而不是指尚未发生的。并不是说“信、仰”在符合过去的那部分意义里脱离实际(其实片面化解释就已经脱离了),而是说在未必符合未来的那部分意义里脱离实际。   借以某个特定范围的实际(的延伸),来“定论”不在实际框架中的东西。本质就是去脱离实际,去把新的实际切削成旧的。越认定“没脱离实际”,越发现不了脱离实际。 “信仰”这词的本来面目是“情愿”,而不是孕育它的那个清晰的“假设”,更不是理论、观念中的“事实”。 假设是在“不排挤事实、甘心承认是假设、暂时忽略出于假”的基础上, 信仰是在“想排挤事实、不甘心承认是假设、试图一直忘记出于假”的基础上
清扫 只说事实 那就不需要意见 上升到总结的高度 自然就会有不同意见 《骗》   崇尚言不由心,以自己语言表态所表出的态为自己的尊严、面子,而其他的脸皮通通可以不要。崇尚骗字,崇尚骗自己, 所以骗自己也变成有理,甚至崇尚骗他人,认为有本事骗也能算成本事。   不比喻的更明确些也许还会有死不悔改的:认为敢偷偷摸摸随地大小便没被人发现也算天大的本事。对自己“聪明”的满意程度到此为止了。   “骗”最严重的来源,是来自于哪里的“样板引领”和“逼迫”,就不用说了   国产的特点:把行为的收益结果代表自己,把自己的外在延伸作为自己(说出口的话、名声的响亮、后代),却反而否认行为本身代表自己,不把自己(的个人原则、道德脸面、去做的事)作为自己。把群体盲从作为挡箭牌,掩护自己的恣意妄为,好的全归自己,坏的归群体。在意对别人而言的自己,却不在意对自己而言的自己。换句话说,这种“实现自己”,是要通过占有欲的满足得到充分实现。自己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的完全无视,只看见达到了目的。 《抱怨》 明确的指出问题,被说成是抱怨也没办法,毕竟只要是意见就有批评否定的成分,现在的情况很好还要意见做什么?硬要扯是抱怨,什么意见都可以说成是抱怨。   毕竟认为“外界人们是在抱怨”的那些个体,认为不需要改进,认为自己满意就已经足够好了,自己满意就代表了一切。   把别人的批评硬捆上“无意义呻吟”的概念。有没有意义是只会捡现成、夸现成的废物说了算的吗?批评别人,而不去针对事情,怎么不睁眼看看谁干的才是“抱怨”这种“无意义呻吟”?   如果硬把明确指出问题说成是抱怨,那么上个世纪的某个党从创立起,名字就该叫“抱怨党”,五毛们骂人民“抱怨”,就等于在骂借抱怨起家的主子 《算计》 自保->算计->厚道上的“有利性”判断力程度。不是自私或功利的问题,而是目光短浅。 《谈资论辈》 甚至把自己的目光短浅当做经验之谈,把自己的无力感当做炫耀资本,说狠点:以自身的废物程度来论辈分,说自己排前排大。   说是倚老卖老都算夸这种个体的,更何况许多只是逞口快的小儿。更准确的形容是:乱抬辈分,为了在不公环境中养成的自卑找平衡,而意图拖人下水,靠自我吹嘘“辈分”,来强夸自己的“经历”,“地位”等等。出发点无非是自身“可怜的地位”和“可怜的经历” 《愤青》   就算想自嘲或自夸为是愤青,也有起码的标准 --- 不骗自己   一开始愤青的概念是好的, 是敢于把问题当做问题的人,而不是把问题硬辩解成没问题的人。后来被一些刻意引导歪的搞臭了 把原来的敢于正视问题的愤青概念,硬给一分为二的说成“愤世嫉俗、仇视人类、不懂人之常情”和“爱国主义”。无论哪一边都有恶意的划分绑定成分 《人格》   言不由衷怎么会有热血激情?目光短浅而自豪自满如何发现自己受害?喜欢骗自己怎么会不怯懦胆小?   建筑在虚浮无实的心态上、行为习惯上的人格,即是无人格,即是无原则。   不是逼谁去非要有人格,而是起码别理所应当的招人唾弃,甚至把招人唾弃都当成了自身卖座的炫耀本钱。舔着脸招人唾弃,能起到推上新闻让社会反思的意义吗?只是搞臭一片水摊的作用而已,只是散播疾病的作用而已。   “木秀于林”的“秀”字,从没有过“优”的意思,却被某些自卑的个体需要硬是抬为优的意思,使劲找东西吹捧自己,就不管说不说的通了,说出来就假装自己说通了。自然而然的就引发下一个普遍问题: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说自己没法表达清楚。
公理与信仰的差别,假设、迷信   信仰的“无条件”,是在有认知矛盾的基础上,否认矛盾。是连“说不通”的情况也要先当成“说得通”,在“事实经验”未足够证明的情况下提出的假设。以“不可被动摇”“不会被驳倒”的真理面目出现,不承认自身出于经验上的假设,而以理性自居,以理性为挡箭牌。   公理的“无条件”,是在没有认识矛盾的基础上,搁置矛盾的可能。是把“说得通”的情况暂时先当成“说得通”,在“事实经验”已经证明的情况下在此基础上假设推论。公理本身本身是欢迎驳倒的,是“敢于”承认自己“非一贯正确”的,是基于视野限制,限于当前阶段所用的“假设”。绝对不会硬吹捧标榜自身的理性   信仰的态度是固步自封的,而理论和观念是自省自检的,从不需要信仰支撑。被信仰支撑的是“无原因无道理的方向”,是把理论和观念总结后而脱离总结内容的,不再去受理论、观念被驳倒的影响,而去遵循一种不断增长的惯性、惰性。脱离后,这种冲动的“无”被混同表达为理论和观念,进而就混同为了信仰   “信仰”这词的本来面目是“情愿”,而不是孕育它的那个清晰的“假设”,更不是理论、观念中的“事实”。 假设是在“不排挤事实、甘心承认是假设、暂时忽略出于假”的基础上, 信仰是在“想排挤事实、不甘心承认是假设、试图一直忘记出于假”的基础上   无论是信字,还是仰字,都代表了脱离实际,代表了一种“预约”的“固化”   何谓实际,就是指已经发生的,而不是指尚未发生的。并不是说“信、仰”在符合过去的那部分意义里脱离实际(其实片面化解释就已经脱离了),而是说在未必符合未来的那部分意义里脱离实际。   借以某个特定范围的实际(的延伸),来“定论”不在实际框架中的东西。本质就是去脱离实际,去把新的实际切削成旧的。越认定“没脱离实际”,越发现不了脱离实际。   如何明确区分信仰和假设   信仰是对即成事实的主观分析,而假设是无所谓事实什么样的。   信仰不愿承认含有假设中“假”的消极意义,又想去单纯只含假设中“设”的积极意义。但其实信仰只占到了假设的消极意义。假设的积极意义-“自由、完全不在意事实”,是信仰丝毫没占到的(何况占到了就变成迷信了)。以为占到了假设中积极意义的感觉,是来自于“坚定性”“惯性”这些和假设完全无关的内含,是因为惰性延续而“被光辉”去导致发展,而不是像假设一样自发“主动光辉”引出发展。   这种惰性是好是坏取决于外界情况,不是惰性本身值得称赞。只有不接触外界的信念才无好无坏,而接触外界的信念也有坏的。外界的情况才决定了信仰是否“可光辉”   信仰和假设的作用,举个例子,比如信仰“长久和平”   信仰不都是坏的,但不敢承认自己出于假设,借信仰的名义框住它者,甚至否定、抹杀它者,必然是坏的   在和平的例子中,用“和平”的名义来否定战争、抹杀战争,只会起反效果   “假设”和平,重点于积极的正面介绍和平相对战争的优势,而并不刻意去根除战争。假设重在加法   “信仰”和平,重点于负面的介绍战争对和平的劣势,以达到根除信仰敌对对象为目的。信仰重在减法,减去它物的动能让自身发光。   迷信   “迷信”只是“信仰”的贬义用法,说的是程度不一样的同一件事。由于出于假设(然后脱离或未脱离假设)的信仰可以被扳正,正视自身的解释不通,但难以扳正的程度各有不同,所以把最难以扳正的那些,才称为迷信。认为信仰不可以被扳正的,正是不敢承认自己是假设的。   正是由于不承认是假设,所以信仰中才有迷信的成分   有人可能会用我之前的举例,“贪”字是把“欲望”硬捆上“无节制”的贬义来冒充栽赃欲望,来反驳我:“迷信”是“信仰”硬捆上“痴迷”的贬义来冒充栽赃信仰。这种反驳说不通在于:“不打算对高深莫测、神秘莫测证伪”这个信仰的本质,是代表了仍然还会去凑上前渲染神秘莫测,依赖神秘莫测找到更多的安慰,这种依赖本就是痴迷。却不是去实质接触高深可测,依赖高深可测发生更多的实质接触。   欲望是可以不“无节制”的,而信仰若不“痴迷”,信仰就抬不到信仰的高度,顶多叫做多种观点中的一种观点   恐惧   “未知带来恐惧,恐惧中诞生信仰 ”   恐惧出于感情应对 恐惧的扩大,感需冲突被明确   恐惧的极致,过度的恐惧,过度的感需冲突-精神分裂   情愿是被动的,意志是主动的,信仰把主动被动揉到了一起
“世事无对无错”---找借口护错、言它的论调   无需认定正确 不需要去证明永远正确 只需要认定不正确,而认定不正确就很容易。比如“认定正确”就是不正确。在没有认定正确的压迫下,不正确就没了心理倚仗和话理倚仗,少了“正确大旗”遮掩的不正确,才无处可藏(关联到另一篇短文:世事无对无错---用借口护错、言它的论调)   没有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会好好说话,却四处硬扯空话大道理装懂,说什么“没有绝对的对错”。   没有绝对的对错吗?那么连这句没有绝对的对错就也错了。“认定”是对,就已经足够错了,除非你认为“认定对”也是对,不然“认定对”就是错的。但“认定对”若是对,那么“认定错”也是对,于是对错就是可以认定的。   无绝对这话的本身,就是绝对“没有绝对”,自然说出来就是自己踩自己脚的一句废话。连自己把自己否定了都没有能力察觉,还以为自己显摆了句大道理。如果没有绝对,那么更没有“一律无对错”的这种绝对;有绝对,那么连这句话本身的绝对立场都彻底不成立,更何况包括了因为命题对象“对错”有绝对就驳倒了论点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大家可以看看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听见这句空话被扯出来。   比如两个人在辩论的时候,一方借这句话打压另一方的辩论优势,试图抛出一个无法证伪的无关命题来硬显出对方不如自己,挽回自己辩论的劣势,而不会相反的,因为自己占优势,就胡搅蛮缠乱抛出一个命题替自己“扳倒”优势,替对方挽救劣势,这就太滑稽了,如果一个正在顺利讲理的人会突然无缘无故不讲理,那这个人为什么讲理?   通过无意义的贬低别人压倒自己的理并不“万能”,硬扯别人的正确实际不正确,用来证明自己更正确别人才是错误,才会抛出这句自以为是的空话,而不会相反的,在证明自己的错误别人的正确,硬扯自己的正确是错误时用。知道自己的是错误,还会一边承认错误,一边用错误去和对方辩论,这是精神分裂?   更何况如果真有就事论事的思维能力,只会具体举出例子说明错误、说明正确,而不是没头没脑的用口号压别人一头,硬说自己有理别人没理。   四处传染愚痴教派学说主张的说法,却连自己的话真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没能力判断分析不承认自己没能力,却借口万事本无对错,动不动就“无绝对”甚至觉得这么放屁很有大道理的味道   一心认为自己的对,别人的不对,却又无力伸张反驳,无力讲理,无理可言,就只好借这种假装公正,实际连自己也否定的废话,去骗自己成功否定了别人,这是“对错无绝对”绝大部分的用法。在这种心态下,自然会假装自己“公正”,骗自己去认为说出了这句自己也没占着便宜,只是“公正”了一把,绝不敢正视自己承认是在借否定别人来占理   想自己骗自己是“与世无争”,别跑到人堆里朝别人骗自己,恶心别人。   “有绝对”的基础上,是“可以无绝对”的,才“可以无绝对”,而不是因为有“无绝对”的事就连绝对基础都否定了;而“无绝对”的基础上,是不能有绝对的。   “有绝对”可以包含了“无绝对”,而并不说一切都有绝对;“无绝对”不能包含“有绝对”,“无绝对”所表达的并不是某些对错是未必,而是所有对错都未必。有、无,用在“绝对”上并不同级。   对和错本身就不是一个等级的概念,对是固有的,正常的,而错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硬把对错归于同一个等级上讨论,只是为“错”找当挡箭牌的借口,就像只要对的不永远对,错的就不能被算错一样。几百年为错误堂而皇之的狡辩已经够了。   哪怕说“对的也是错的,错的也是对的”,起码承认错还是错,这就比借“绝无对错”来遮掩错强的多。承认了错才可能在有错的基础上“试图”让错变少,“努力”让错更少,对更多。借空话废话的歪理死不承认有错才不用改、不用改善。通过“对也是错,错也是对”试图来得出“对错无绝对”这种“错不是错,对不是对”的残疾结论,是表达能力障碍辅以自满自大的一种体现。表达能力障碍,还以为自己推论的错误有道理,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这就恶心交流的人了。   对的里面有错的,就把错的原因分出来,挑出来,而不是因为有错,就说整个的“对”也是错的;错的里面有对的,就把如何对单独提炼出来,把剩下错的继续摒弃,而不是就认为错也值得吹捧了。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和挑拣筛查的基本分析解构能力,就不要满街标榜自己有大道理,就不要硬想去打压别人。   混淆是非,有本事吃煮鱼的时候永远别吐刺,全咽下去,有本事吃到异物的时候永远别挑出来,全咽下去啊?彻底不要做“人”,而去做个桶。人所以是人就因为可以挑拣异物,有能力认为、认同异物是异物,而不是有能力骗自己骗别人,那不是人的属性。
语言、文字,自由、约束,感性理性、道德政治   语言、文字,自由、约束,要、不要,感性理性、道德政治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用来记录事实行为的,不是用来捏造事实行为的。   是记录过去的,不是记录未来的。   硬拿来描述未发生,是透支了行为,透支了事实。   语言文字是透支了行为。即使是记录了事实的,越多次的重复,越透支一个早先不足以被扩大的事实。   应去“做”,而不应去“说”。   应该被传阅,而不该被复制、被翻倍、被刻意“宣扬”。   “预言”是过去发生过的未来,不是未发生的未来,虽然未发生的可以沿用发生过的。   宗教、自由、教条   有些人说只有宗教才保障了自由。这是彻底搞颠倒了。   宗教只是吸取了一部分的自由。是包含吸纳了一些自由,而不是自由。而是教条、是约束。在约束的框架内填入多少自由,也仍然是约束。   宗教是以教条化的自身自由,去约束他人的自由。这就是宗教受到反感的源泉。   认定了自己的自由高于别人的自由,包含了、领导了别人的自由,这就是宗教受到反感的源泉。   投身于宗教后,轻易以自身的自由就认定了别人的自由是什么样子,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敢看别人的自由是自由,不敢承认自身的自由是不自由。   完全得到真传的,是敢于从书本中走出来的,去批判书本的。完全自由下的真正自由,是敢于踢开不自由的。   自由是理性的、发散的、不受约束的。正是由于不受约束,才有约束的需要。   宗教是感性的、收缩的、约束的。约束的来源在于教条。   教条的约束方法,决定了教义的自由性的多少。约束越少的教义,越是精于扬弃自由、提炼自由中的有益部分,抛掉有害部分。   何为有益的自由,何为有害的自由:明显,或潜在威胁别人自由的,是有害的自由;让每个个体的自由都最大化,不互相干扰、妨害对方的自由,是有益的自由。自由在每个人都适当的最大化,自由对每个人都一样,于是自由就有了平等。   要 不要 对 不对   提出一个“要”,就表示了一个“没有”而需要。对别人要求了一个“该”,就吹嘘了一个自己“已做到”   提出一个“不要”,就表示了一个“有”而多余。对别人要求了一个“不该”,就吹嘘了一个自己“没去”   每当一个教条,提出一个“要”,就记录了一种“没有”,去代表、去宣扬了一种“缺”,去扩张开了这种缺。即使本身不缺,被扩张了之后,被认同了之后,也变的缺了起来。   每当一个教条,提出一个“不要”,就记录了一种“有”,去代表、去宣扬了一种“损”,去扩张开了这种损。   教条的传播者,就可以装作像自己“有”,而要别人也去“有”   去宣扬“自由”,就是宣扬现在不自由,就是对别人宣扬自己懂得自由。若真的懂得,那么就不会只停留在“说”,而是被众人看见了更多的“做”。越用语言透支,传开的只是更多的透支,传开的是“说”,而不是传开“做”,于是传开的是怀疑。而且是有确实理由的怀疑。   符合,是对;不符合,是不对。透支并补偿,是对;透支不补偿,是不对。   硬说符合“也未必是符合”,硬说“没有真的对”,那么就不要假装自己是对,假装自己有多符合。假装了,却发现不了是在假装,甚至不敢承认,是可悲的。   除非符合从表面上就是不符合的,不然在其他层面上的符合与不符合,并不影响在此层面的符合。一码归一码,话要说清楚,而不是混为一谈胡搅蛮缠。喜欢混为一谈,不喜欢理清头绪,却又要对别人使用语言,等于是语言马路上的交通杀手。不想好好的上语言马路的,不要出来堵塞交通。   感性 理性 道德 政治   感性,是个体的行为。理性,是个体的思想。意志、目标、热情、信仰、情愿,是用行为去约束思想,用思想去指引行为,是个体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好的方法,和坏的方法。自满自欺固执排外的方法,和谦虚正视自省接纳的方法。   政治,是群体的行为。道德,是群体的思想。宗教,是用行为去约束思想,是群体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好的方法,和坏的方法。   “大部分人又改变不了什么,为什么还会去关心政治呢”   ---如果想不到那么远,自然不知道从何改变。就像下棋一样,看见一堆棋子,看不出来棋子在后面会有什么变化。就是因为会可以看见后面的变化,所以才会才要去关心。   等你看出来丁点趋势,或者看出来丁点规则了,你就开始关心变化了。   大部分人虽然没力气改变,但是通过关心,起码可以接收情报,接收引导自己方向的“主路”信息。每个人走支路,但是也可以走主路,支路也是被主路影响的。主路的车流量大,支路的分压量就要变大。   你可以去不关心主路,但是你关心,就知道你的支路会不会在前面有变化了。尤其是在支路水泄不通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想去寻找前面的路的变化,哪里更通。所以就去关心主路,关心政治。 不对国家、不对周围生活、不对自己生活担心,自然不用去关心。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群体思维的一部分,自然可以投入到政治中。就像每个人的感情,都是群体感情的一部分,自然可以投入到道德中。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实践主义 经验主义以事实为参照物,为基础材料,汇总后归类划分事实,预测事实, 理性主义以规律为绝对物,为关联通道,以一个为基础核心,其他全用来辅助证明,预测走向(规律) 所以经验主义得出的结论倾向于 模糊而被近似后确定的(出发点不确定,结论从感觉上很确定) 理性主义得出的结论倾向于 清晰而不确定的(出发点很确定,结论从感觉上不确定) 科学对应理性主义,延续性强连接平滑,能懂的也要先想想才懂,不懂的多想想也能懂。因为清晰所以给观众感觉确定,但发起 者心里明白结论都是基于假设的。就算这种假设说通了,也可以有另外的不同假设,从另一条路线说通。 艺术对应经验主义,冲击力强阶梯分明,能懂的不用想也立刻懂,不懂的费死劲。观众容易觉得不靠谱,像变魔术。但是发起者 自己得心应手,而且几乎不可能怀疑自己。经验主义下,看见他人不同的经验,很难相信他人路线的同样导向正确 把“结论”用作信仰和动力的是经验主义 把“可能”用作信仰和动力的是理性主义 同样是追求可信、可靠、共识 把真相、成效当成兴趣的是经验主义。方法未必适用,规律未必不变(在规律上反而信仰可能) 把方法、规律当成兴趣的是理性主义。真相未必只有一个,成效未必短期可见(在规律上信仰结论) 错的地方有很多吗?
“存在与合理有关”这个常见误解中的逻辑问题, “存在与合理有关”这个常见误解中的逻辑问题,和在生活中折射出的现象 1.0   常见有人嘴硬的时候搬出一句"存在怎么怎么理"   最简单的办法,先让它定义什么叫合理。它肯定会定义混乱,或者不敢定义,这时候你就依它的逻辑发散:在网上在现实里骂它的人,不管骂它什么都是合理的。逼它学会把合理分成两种,一种是"说得通"的,一种是"事实"的。说得通的不一定是事实,事实的也不一定是说得通,让它长出这脑子,别再偷换两种合理   (国人语言里偷换概念的现象太多了,经常被人直接说破也发现不了。其原因就是:一个词经常是绑着好几个概念,用其中一个概念给另几个做靠山,只要硬绑在一起的是一个词,就硬得出用这个词表达的几个概念在一个概念合理的基础上都合理)   有人说别人没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东西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大多数人不明白而滥用---其实这么说的人也没弄明白到哪去,只是以为自己弄明白了。这种人没弄明白,错不是错在这。存在不一定有原因,没原因也一样可以存在。只是没有不存在的原因而已(这大段之后有三段详述)。存在如果都有原因,那么连“不存在”也都有存在的原因。于是就没有什么“没有存在的原因”了,进而就没有什么不存在了(甚至死不悔改的得出“任何都是存在”之后心里还挺美,却没有思考能力发现这种存在根本不涉及理的讨论。小心如果错了两个字得出“一切都是存在”,就会开始在脑子里把“一切”立刻偷换成“自己观点里能指的一切”)。这种人没弄明白其实是存在这词就有歧义,是话本身有问题,而不是自己臆想的"别人滥用"。别人是合理推导到极限在用,而不是只推导到自己需要的地方就认为话没错。认为自己推导不到的都是错的,认为某个角度证明了自己结论的就是对的。(大部分念经的就喜欢干这事,见到个自己以为是好处的,就说一定是好事,四处吹捧)   (接下来三段建议跳过,到最后再翻回来看)   从前存在,继续存在,是两个概念,被混在了同一个存在的表达里。从前存在是从前存在的理,继续存在不合从前存在的理。继续存在的理不能用从前存在的理导出,否则从前存在的就将一直存在。“存在的原因”,不止包括“维持的原因”,还包括了“仅仅是曾经出现的原因”,但又没有“不存在的原因”于是幸存。   没有存在的原因,不等于有不存在的原因(于是不存在)。不会“因为没有存在的原因,就有不存在的原因”,所以没有存在的原因也可以存在。并不是相互转化的这种关系,转化的关系就等于说:1.“存在的”是因为没了“不存在的原因”才存在,没了“不存在的原因”就一定存在;2.“不存在的”是因为没了“存在的原因”才不存在,没了“存在的原因”就一定不存在。1和2都是未必的,而且都是发生顺序颠倒,又不符合实际的。第2条举例:“濒死”仍然可以被“存在的原因”(比如奇迹)主动找上门,“存在的原因”甚至可以一直有,而一直有存在的原因就一直不会发生不存在。于是在“不存在的原因”发生之前,无从判断是否“没有了存在的原因”。除了“濒死”还可以举例“物种克隆”。克隆发生,难道是没有存在的原因突然变成没有不存在的原因了?   (接上上段开头)否则若等于,就会推导出“没有不存在的原因,就等于有存在的原因(于是存在)”,可是,没有任何原因不原因的事物,难道也因为没有不存在的原因,就要存在了?   实际上,   一切事物同时有存在的原因和不存在的原因,两种原因共同决定存在或不存在。存在就算有原因,也包括了不存在的原因,而不是只包括存在的原因。也就是说存在不是纯合理,存在也同时不合理,不然存在就会一直存在。而且合理和不合理没有大小多少之分,分了大小多少也没用,因为大小多少是随时变化的,不可能分出大就一直大,否则又会一直存在。硬说合理大就必须代表包括现在大和以前大,而实际上只是以前大,现在未必大,现在是无从判断的,将来更未必大,人作为现在的存在,只能得知曾经大,不能得知现在大和以后大,现在的人说存在中的合理只能说以前的存在,不能说现在的存在,说“以前的存在合理大”和没说一样,因为后一刻未必,何况认为合理大只是假设;另外是不是真大,不是人随自己高兴决定的,认为哪个大是真大也只是认为
列一些哲学吧常见问题 并附一些见解。 1L.哲学是什么tieba.baidu点com/p/2099062555 2L.何谓道德 3L.理性、感性的关系 4L.何为真实? 5.存在 实在 实有 名词 定义 概念tieba.baidu点com/p/2095982829 6.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7.何为强者,何为弱者? 8.起步,思维分析,学习经验 9.重解、异解“无为”“有为”tieba.baidu点com/p/2095982829 10.笛卡尔所说的“完满”,怎么理解?tieba.baidu点com/p/2063429789 11.为什么会有“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12.特修斯之船非悖论,新的和旧的哪个是特修斯,或都是? 13.理发师悖论是否有循环互指错误? 14.为什么我思故我在?(外文翻译难免产生一捆概念中的搬运漏失问题)tieba.baidu点com/p/2070580241 15.多次投硬币的极端情况下,概率是否还是50%?(“投硬币概率50%”折射出的思想意识)tieba.baidu点com/p/2107921501 16.一定是血型、星座决定每人的特性?(血型、星座的本末倒置) 17.物质、精神、记忆(试图劝止物和心谁决定谁的争吵) 18.“科学”是什么?是真理吗?是文化吗? 19.真正去研究,理解文学,是不是要细到每个字的发音? 20.如何算命? 21.国人真的无信仰吗? 22.同情心、怜悯心来自哪里(试用感同身受的角度来解释) 23.为什么靠近一个人才可以看清楚真面目? 24.爱是什么? 25.解词:高尚 26.蝴蝶效应建立在偷换概念上? 27.优胜劣汰是把一个研究环境里的结果泛滥应用为普遍 28.水、火只有(重新命名水火)tieba.baidu点com/p/2102865354 29.疑问真的解开了吗?疑问阶段tieba.baidu点com/p/2083311539 30.小赞美一下黑夜 31.第四维“空间”简单理解法。普及
“投硬币概率50%”折射出的思想意识   连续掷一千次硬币,假如出现前999次都是正面,那么现在掷第一千次,你认为正反哪种可能概率大。   A.无论多少次,概率都是0.5。都一样   B.既然前面999次都是正面,但是连续投一千次正面的概率本身就是无穷小的,最后一次,我选反面。   C.正面都已经出现了999次,说明正面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是大概率事件,我选正面。   也就是说,50%这个观点的作用对象,三个人不一样   第一种认为50%的是每次概率相比固定,实际总概率相比浮动。   第二种认为50%的是总概率相比固定,实际每次概率相比浮动。   第三种认为50%是人工预测,并非总概率,也并非每次概率   根结的问题是50%的概率到底指什么概率。   1.如果想指单次,单次不存在50%的“概率”之说,只存在100%“结果”   2.如果指总数的概率,此概率的源泉是什么?参与概率结果的,除了“构成”因素外,是否有“维护”因素?概率结果是否又构成、维护那些“构成因素”和“维护因素”?从原因和从结果上,谁产生了谁?   也就是说,单次结果与总概率之间是何种牵扯关系?。   3.如果指非总数的数次,如何解决原题中“一次”概率的问题?   4.指不停延续的过程,而不指任何片段。但这个过程具体作用在一个片段时,作为浮动曲线的位置是未知的   实际单次,预计单次,实际总数,预计总数。   第一种观点认为:   第1000次的50%,是独立的50%,无所谓去不去补正实际总概率向50%,单次不影响预计的总概率,预计的总概率也不影响单次。实际总和概率在此情况是未知且浮动的。   即使只投一次,50%的两种情况也是全部发生完了的,不带入随后的事态中产生影响。   实际总概率趋于预计总概率的原因是自发堆积,而非被“预计体”牵引。   单次结果与总概率只存在单向构筑关系,而单次结果不受“预计总概率”补正影响,双方都不会刻意补正对方。   此种思维常见于无神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第1000次的50%,是“总1000次”必引导“每次”去补正实际总概率偏向50%,偏差越大,引导的力量越大,即,每次实际都必须受预计总概率调控,单次概率不固定,   投完一次,未发生的情况(势)就将积累到后面的发生中,去影响随后的事。   实际总概率趋于预计总概率的原因是受“预计体”牵引。   单次结果是总概率的缩影,预计总概率会补正单次结果,使单次结果补正实际总概率。   此种思维常见于有神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预计单次概率”和“预计总概率”在50%的预计上都可调。单次实际概率“说是”50%,未必是50%,预计总概率只是初始时以50%为第一标杆,随后实际概率引导预计概率改变。   此种思维常见于随波逐流为主的现实主义   一、二都见于轻信“任何事情皆有理可寻”者,闹不好抱定一个理之后就不愿放手。如果在一二之间犹豫不定,反而进步空间更广。   三倾向于相信世间没有那么多道理,许多事情是无理的。持此态度者,优点是“纯粹”,且轻度的怀疑也是对探索有好处的,缺点就不用细举了。此倾向过于严重者,会怀疑人与人能依靠建立合理共识的基础来发展社会
重新建立有、无、质、量的文字逻辑坐标系   有,是可以感觉,不能理解的;无,是可以理解,不能感觉的。   认为“有”也可以理解,这是出发于无的误解。“无”不能感觉,这到是大家都明白。   另一个在“有”上的误解,就是认为“有”代表了一切存在,不“有”则不存在。   其他不属于“有”的存在怎么办?在迷信“有”就包括了一切的近代文化里,必然会将“有”以外的视为迷信。   (用数学做比喻:在“有”这条坐标系上,看不见数字的,任何坐标点都为迷信)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无”的迷信,基于此类的迷信,就被误认为比“有”看的更深,好像更有智慧似的,使劲吹捧   说有无,不得不提道德经。   从九章算术中可得知,零的概念在之前还未发芽。而道德经正是在零的概念出现之前,提出的“无”的概念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无不是零的意思,而是作为一个相异于“有”的存在,并且不是不共戴天、两个只能存在一个的相 反关系,而是相生相化而共存。   换到近代的数学里讲,就是“无”垂直于“有”。   此“无”只是不可见,并非不存在,更不是零。   后世有好事者,把无的意思传扬成了零,就此埋下了陷阱。   自己看不见嘛。自己看不见就都归给零。   于是就有了“没有即是无,无即是没有”的此般理解。   本文在此郑重声明:没有不是无。没有,是在“有”这个命题环境(坐标)下,产生的一种残缺的有。   同理,没无,也不是有。   产生这种“残缺的有”的原因,才与无的参与有关。   有被无化,化为无,就是将有旋转向垂直方向。此称有生无,又称无化有。生可视作加,化可视作减。   无被有化,化为有,也是同理。称为无生有,又称有化无。   在教育中,由于把零当成了无,自然就在偷换概念后得出了“不存在也是存在的一种”。   实际上这种结论也是极为站不住脚,很容易驳倒的。   既然认为零又是不存在,又是存在,那么   用反方向,同样的道理推回去,零既然是一种存在,零里面有无数的零,那么必然“存在也是一种不存在”   把零当做只能是存在,那么“不存在也是存在的一种”就说不通了;而把零当做只能是不存在,另一方同样也说不通了。   正是由于在教育中同时把零当成了两种含义,所以:   若想得出“不存在也是存在的一种”,那么必然得出“存在也是一种不存在”。
重新命名水火 以此篇提醒,欢迎打算潜心研究玄学等深层本质道理的初学者。 水,通常是指液态氢氧 而在八卦中,可能为了便于传播理解,也将坎说成了水。 实际坎更合适的现代词义,至少应该是冰,而不是水。 液态氢氧,即 "氢氧 "的离、坎特征各半的模式。 固态氢氧-冰,即 "氢氧 "坎特征为主的模式。 气态氢氧-汽,即 "氢氧 "离特征为主的模式。 把氢氧换成铁来同样进行描述 液态铁,即铁水,为离、坎特征各半的模式。 固态铁,也就常说的铁,是坎特征为主的模式。 气态铁,即离特征为主的模式。 “生命需要水、人需要水”这样的类似观念,只是“碳氢氧生命”需要在可接受的温度频率范围内,补充构成元素。 可以夸张的想象,一个“铁氯”生命,可能会说“生命需要铁水” 在纠正后,将上述氢氧物和铁物,称为:氢氧冰,氢氧水,氢氧汽;铁冰,铁水,铁汽。 固体-坎。动体-离 通常所指的火,即明火,实际上也该仔细的说成是:氧火 物质被氧“氧化”放热,产生的明火称作氧火,而其他的氧化放热,比如氯火,硫火,氮火,磷火 除了氧化还原产生的火,其他容易理解的,比如太阳上发生的“氢火”,即把聚变、裂变之类同属产热的过程,也作为火。 让液态氢氧独占水的名称,让氧火独占火的名称,这对初学者难免有很大的误导。就好像其他的水不是水,其他火不是火了一样   可以想象,若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地球几百度的星球,主要的水形式,当然不会再是液态氢氧。在此环境下出生的生命,也 更可能依赖那个温度频率范围的“ xx水”,把那种物质也称为生命源头的水。
强者、弱者   经常见到说“讲理无用”的人,崇拜武力,认为武力才是真道理   能说出这话的人,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愿意讲理的。   想讲理,但是讲理讲不到位置,则为无力,则无效。一可以狡辩,二可以不理。   久而久之,自然就因为反抗无力,而信奉了讲理无用的规则。   但,你若从此握有他人不可辩驳之至理呢?你还会打算浪费动手的力气吗?只张张口,别人就连站在你面前的脸面都不剩,挖地三尺不足以遮羞,更无颜面再公然耐你何。   伤和气?是谁自找的,是谁挑起的事端?若不是对方行为激得此回应,谁会故意伤和气?   你若有至理在身,不会愁讲理压不过他人。他人不论如何不讲理,通常还是有一些脸皮、羞耻的。你若以理服得他人,他人除非冒着敢被称为“无理之恶行者”的名义对你打击报复,不然是不能对你怎么样的。有那么多人敢堂而皇之的说自己“就作恶了,怎样”吗?   那是对不讲理的,以至于完全不要脸的,才讲理无用。所以说最可怕的就是推行一种不要脸的宗教,让人学会不要脸,学会无所谓。“被批评了又怎样?被视为恶行又怎样?理不在外人手里,只在自己心中”的这种教义推广开了,全社会不要脸的平均水平只会没有下限。   相信了“讲理无用”的人们,醒醒吧!别再被骗了。当你心中的不可辩驳之理有了伸张、发扬的基础,当道理协同着道理,传遍每条大街小巷,脱去黑暗的笼罩后,你的心将同道理一起迎来光明,愿意讲理的人们才会得到真正握于自己手中的权力。   中国人其实是最爱讲理的,最愿意讲理的,不是吗?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理?别闹了,那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立场”,道理可不是多到每人一种的东西,立场不可以调和,道理可以。道理可以让每个人都有舒适的位置,而武力无非是让一小撮暴徒舒适。   所谓“强者”用即成的规则欺负了你,你为了摆脱弱者身份,就去顺应它的规则?那只是去做强者的随从、奴隶,不是翻身去成为强者。顺着强者的满意往上爬,自称什么有忍耐力的新生强者?不过只是有意淫力、自欺力的弱者!即使你从随从发展成对等关系,甚至复了仇,你复仇所报的只是一个前台小丑而已。幕后那股势力、真正的元凶,你仍然是属于顺从它们的,甚至你在复仇的过程中,助长了这股势力。   你能保证爬到顶峰的时候剿灭这个规则,重新建立规则吗?闹不好自己都深陷其中无法挣脱了。你挣脱不出来,报复就会像你所报复别人一样,再次报复到你身上。甚至在你往顶峰爬的时候,报复就已经来找你了。
轰动:太极引出的思考,借公转自转解释精神物质时间梦的本质   轰动:太极引出的思考,借公转自转解释精神物质时间梦的本质(注意只是解法中的一种)   看完此文内容的人请退回标题,忘记内容,并只依标题,思考发散。本文内容限制了方向   《说原理,只公转的情况》(原理嫌长可以跳过只看结论。结论从太极图片处开始)   首先是简单的,只考虑公转,不考虑自转的情况。(即,将每个公转对象视为“点”而不是“面、体”)   将地球,太阳,你都视作“点”以后: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和太阳绕着地球公转,是完全相同的轨迹,并无所谓其实是谁绕谁为中心,互为中心也没错。月亮也一样,可以当成是地球绕月亮公转。   地球绕太阳一圈,实际是你绕太阳一圈(在地球看来),地球绕月亮一圈,实际是你绕月亮一圈(在地球看来)   (“在地球看来,太阳绕了自己一圈”这是错误的思考路线,地球在此情况下看不见太阳在绕,太阳也看不见地球在绕,而是“你”看见地球绕太阳,“你”看见太阳绕地球才成立。相同道理,因为有了“物”或“人”的相对静止作为参照,“物”或“人”绕了太阳,地球才知道自己绕了太阳)   比如你和地球相对静止的,实际上是你和地球在互相以相反角速度公转,所以结果双方皆不动。(没有第三方参与作参照)   双方若以相同角速度公转,则是单方公转的2倍速度。   “静止”的,实际是在互相公转。不然非互相公转的,即“动”的,靠近后则会远去,就像擦肩而过的路人一样。   (全文的最难点就是忘记固有认识中的参照,去考虑绝对无第三方参照的情况。许多人考虑时抛不掉存在第三方参照的前提)   人和地球的互相静止,即互相相反角速度公转,和精神与物质相视静止同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