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一些哲学吧常见问题
哲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im7cake 楼主
并附一些见解。
1L.哲学是什么tieba.baidu点com/p/2099062555
2L.何谓道德
3L.理性、感性的关系
4L.何为真实?
5.存在 实在 实有 名词 定义 概念tieba.baidu点com/p/2095982829
6.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7.何为强者,何为弱者?
8.起步,思维分析,学习经验
9.重解、异解“无为”“有为”tieba.baidu点com/p/2095982829
10.笛卡尔所说的“完满”,怎么理解?tieba.baidu点com/p/2063429789
11.为什么会有“真理在少数人手里”?
12.特修斯之船非悖论,新的和旧的哪个是特修斯,或都是?
13.理发师悖论是否有循环互指错误?
14.为什么我思故我在?(外文翻译难免产生一捆概念中的搬运漏失问题)tieba.baidu点com/p/2070580241
15.多次投硬币的极端情况下,概率是否还是50%?(“投硬币概率50%”折射出的思想意识)tieba.baidu点com/p/2107921501
16.一定是血型、星座决定每人的特性?(血型、星座的本末倒置)
17.物质、精神、记忆(试图劝止物和心谁决定谁的争吵)
18.“科学”是什么?是真理吗?是文化吗?
19.真正去研究,理解文学,是不是要细到每个字的发音?
20.如何算命?
21.国人真的无信仰吗?
22.同情心、怜悯心来自哪里(试用感同身受的角度来解释)
23.为什么靠近一个人才可以看清楚真面目?
24.爱是什么?
25.解词:高尚
26.蝴蝶效应建立在偷换概念上?
27.优胜劣汰是把一个研究环境里的结果泛滥应用为普遍
28.水、火只有(重新命名水火)tieba.baidu点com/p/2102865354
29.疑问真的解开了吗?疑问阶段tieba.baidu点com/p/2083311539
30.小赞美一下黑夜
31.第四维“空间”简单理解法。普及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1
level 1
im7cake 楼主
  答:回到"初始"环境看问题,站在"随后"的角度解决问题。
  哲学,是提炼人生,是提炼的人生。
  哲学,寻源,问根的过程
  问:为什么要学哲学?
  答:为什么问问题?学哲学可以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当然可以不学。
  不为了解决问题,也可以预防有问题。没有任何问题,何谈改善?
  问:学哲学有什么用?
  答:学来用哲学。用来寻找哲学可用的地方。
  让向里钻的人认同向外找,让向外找的人认同向里钻,互相为证,互为依靠
  (类似的故事,比如micro显微镜和macro望远镜二兄弟的故事)
  让研究“条件限制”的人,学会什么叫“无条件”
  让发扬“无条件”的人,学会什么叫“条件限制”
  让旁观的人走进来看,让参与的人走出去看
  将“适”字发扬到极限
  不止是一个“适”字,还有一个“兼”字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2
回复 ymc319 :最后一段的几句是吧
2013年01月18日 18点01分
回复 ymc319 :为什么一定要认为是哗众取宠呢?心一浮躁了只能认为是哗众取宠了,连描述过程所说的方法也看不见了,连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也使劲说服自己回答不了。当然在你的当前基础上没发现哲学能用来回答问题也可以理解,毕竟许多来哲学吧凑热闹发泄的都觉得哲学不能解决问题。
2013年01月18日 18点01分
回复 ymc319 : 你认死了你看不进去的就是别人的个人感悟,是因为你认定了名声不够大的,就不够份量,认定了不是多方总结。而且你看不出来也难怪,你还没迈过这些内容所描述的阶段呢。过了的人会认为不值一提,而不是像你这样完全没有头绪的觉得乱七八糟
2013年01月18日 18点01分
回复 ymc319 :你看你还是浮躁而且自以为大,认为你看不懂的,别人就都是自娱自乐
2013年01月18日 19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可以保证的讲,"道德"的概念的出发点,是顺应(道)规律的(人)规律、顺应规律的方法。讲的是"有道可顺"基础假设下产生的推论
  现代道德标准来自于在"有道可顺"的假设基础上,对于(顺应大道的人道)规律的总结。。是否是有不相关的外人添油加醋的成分,把不符合道规律的,也说成是符合道规律,这是很难讲的。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3
哲学的首要任务是澄清语言逻辑,统一使用概念并在思维过程中保持同一。如果做不到,认识世界之类的目的都无从谈起。
2013年01月19日 06点01分
楼主把爱、道德、高尚、善、恶、同情心、怜悯心等概念并列提出在逻辑上很不严谨,这些概念要么是交叉、要么是包含、要么是对立的关系,这样并列讨论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混乱。本意是要弄清楚这些,结果却由于使用概念不严谨而导致了更大的混乱。望楼主暂停和别人的争论,好生去研究一下语言逻辑【包括数理
2013年01月19日 06点01分
逻辑】。
2013年01月19日 06点01分
回复 司马骧苴 :更应该讨论的是具体"冲突部分"吧。并列讨论导致概念冲突的前提下才会混乱。你在语言逻辑或者数理逻辑的哪里混乱了呢?这是应该互相探讨的,而不是像你这样无意义的发泄的
2013年01月19日 07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以自身默认了自身存在后,在此默认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对"类似"物的总结。类似物即真实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4
level 6
智慧引发的一切……你所说的本来都没有……甚至对错!是人类告诉你什么是对错,善恶!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5
要先说清楚了什么是"没有"。在被别人告知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的过程中,如果自己不去想,那么就是把自己丢了。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im7cake 智慧的产生才有自我的出现,自我思考才有问为什么下去的理由,失去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告诉你的,@你只是在把主要内容细分化来说明,一切都是因人而起
2013年01月20日 06点01分
“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告诉你的”懒得聊了
2013年01月20日 07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当下完定义,一个"名词"的事物概念立起,并且的确有所可指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此事物实有、不实有的问题了。
  而是这种"指代"有没有问题的问题
  一个名词的定义,通常是捆绑了多个概念后确立的。如果捆绑的方式错误,也可以说是种"指代有错误"
  "有所可指",则为实有
  除非指代上就是错误的,不能被指代的。不然要证明"非实有"只能从被指之事物赖以诞生的相关相连的现象不存在来否定
  "相关相连的现象"是一个名词的"概念"被定义确立的基础
  也就是通过多个概念的整合,新生出一个概念,这一个概念即多个概念的打包
  通常人们所问的“概念,是什么意思”问题所需指的概念,其实可以直接称为:多个概念的混合概念。
  问:非混合概念,单独的概念是什么样子?
  答:单独的概念,只称为念。并无任何指代的一个念想,你没有可用它来指代的事物,你自然会忽略或好奇这个念想。
  二生变念,变念生二,变生念,念生变。念为精神,变为物质。欲望是念的合集,身体是变化的基础。都是人先天所有的。
  指代没有错误,且相关相连现象存在,满足这两个不被证否的条件,只要是概念就是实在的。
  然后,目前观点独断的认为,除了这两个证否的方法以外,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否认实在。
2013年01月18日 15点01分 6
level 6
白痴!谁告诉你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对就不能是错?有些思想用语言表达不出来!哲学是灵魂本源自我的思考……抛开人类那些可笑的逻辑吧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7
你在瞎猜什么?别人都不如你聪明,世界上只有你不是白痴吗?你没发现自己一开口就已经显出你的水平没有任何说服力了么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10.“上帝啊!你为自己而创造我们,在我们里面有一个唯有你才能填满的空洞;除非我们回到你面前,在你里面找到安息,否则我们将永无安息之所。”
浅一层意义上:精神上的空洞,由于自身无法填补,去依靠全能者填补
深一层意义上:
上帝依靠二分法,将自己以外的部分制造出了外界,于是外界要回到完整,意思就是回到二分之前的状态
再深一层意义上:有人信仰“原始平衡”就是“原始静态”。要让不停动的全静下来,就要回到最初动前的那一个状态。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11
回复 恋之风景2013 :提醒了个类似的问题,绝对零度的物体可以被移动吗
2013年01月19日 07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13.理发师悖论是否有循环互指错误?
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atioox:
因为他誓言中的“人”分明把它自己包含进去了,导致后来的矛盾,逻辑上的错误,到不是因为实在的“脸”有什么不同
回复 atioox :这么说也对,从“本人”两字开始就有错误了。实际上只有“本”,没有“本人”,说自己是人也只是主观的一种对外宣传,实际上给“人”理发的只是“本”而不是“本人”。
有人认为是咬文嚼字,而不懂其中的逻辑,那么就翻译成不咬文嚼字的概念:理发师说要给人刮脸,作为理发师却并不固定在“人”指的范围里,所以行为不在自述中的约束中。把作为人的部分和作为理发师的部分脱离开,就可以刮脸了,即:在刮脸的时候只以理发师的身份,不承认包含在人的范围里
南柯素素守西湖:
造成誖论的往往是语言表述不清逻辑混乱和偷换概念,这裏则是后者。当理发师宣称要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时,作为对象的这群人不应该包含理发师本身,原因是若他被包含了则这个宣称本身就不成立(理发师无法给不自己刮脸的自己刮脸)。换言之为了使此宣称成立,理发师自己就不能成为刮脸的对象。但是到得后来理发师又把自己归到对象中去,所以这个其实不是纯粹的誖论,只是理发师违反了自己的宣称而已,如同一个人说自己今天绝对不吃饭,后来还是吃了,这“吃”与“绝对不吃”的矛盾实质上不过是没有坚持到原来的想法罢了。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13
level 1
im7cake 楼主
17.物质、精神、记忆
  (前接9.太极引出的思考,借公转自转解释精神物质时间梦的本质)
  解1:时间是精神看见的物体变化。空间是物体在精神中的轨道轨迹
  说物质决定精神?可以。用物质作为参照物,精神才有定位,才有“实际意义”
  在“此处”有“实际意义”的“运转”只为物质方式
  长期以物质参照方式运转的精神,会误认为:在运转的只是物质,忘记了精神自身的存在
  说精神决定物质?可以。用精神作为铺设轨道和决定方向的引导物,物质才能在精神能理解的范围内运转。
  铺轨不到,不在方向里,如何理解?于是轨道不停新建。
  长期以精神引导方式运转的物质,会误认为:物质就是那变化莫测的精神,或者精神就是那跟随在后的物质的实质。
  长期以物质参照方式运转的精神,就形成了“记忆”,无需纯粹物质也能继续“有效运转”,用来作为新精神的参照
  长期以精神引导方式运转的物质,就形成了“记忆”。无需纯粹精神也能继续有路前进,用来作为新物质的引导
  记忆,是精神中的物质,钻进了精神内部以残留的方式存在;
  记忆,是物质中的精神,最符合物质需要的方式则被收藏起(关联1.1,条件反射中被情感培养起的逻辑)
  记忆,即是最前沿的双方参照物、沟通介质,有精神属性,也有物质属性。记忆能否99%精神化,或者99%物质化?
  换句话说,世界能否构建在记忆之上?
  比如电脑
  (是精神拽着物质,还是物质自己在轨道上滑动?)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16
解1就是解法之一,解法当然是有很多的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18.“科学”是什么?是真理吗?是文化吗?
科学只是能卡上标签的一小段文化。剩下的大部分是科学怎么也卡不上标签的。
但科学派却想把科学当做文化核心。于是就造就了以下局面:
当代 什么教派 异教徒都是迷信的
---------科学 只有科学是一切知识以及一切真理
科学是物质发展的极端。换句话说,科学是善于解决物质单一一方的手段,认为解决了物质问题就解决了一切,当然是物质化的迷信。
如果说是科学给人带来了好日子,那么古时候的国富民安是怎么回事?夜不闭户是怎么回事?
科学顺带绑架了教育系统,为什么教育系统出来的恶人到比过去还多了,好人到没多、甚至少了。说坏人多就是被媒体放大,说好人少的时候又不考虑现代媒体的放大功劳了?比"少"还要少
科学对至今的社会没好处,只对科技有好处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17
level 1
im7cake 楼主
19.真正去研究,理解文学,是不是要细到每个字的发音?
问:
学好一样东西,是不是对这事物有一个总的认知,然后从最基本入手。
所以说,我想好好学好文学,是不是得先去买本新华字典先研究元音母音,
再研究字,是不是还要去研究主,谓,修辞等等?
之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可以阅读?
答:理解文学作品的理解之巅,是理解作者所持的读音,所持的词解,所持的语句组装规则,进而理解作者文章背后的产生基础。
从出发点去理解,是指顺着来路的终点回去,而不是一开始就顺着来路的起点回去。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18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0.如何算命?
如果你发现有什么东西推着你往前走,那么就会有人发现那个推你的东西。
如果那个推你的东西很容易理解,那么算算就知道他要把你推往哪里
而你会不会被他推动,被他推的影响占了多大,这又要算算你想往哪边去。
最后,把你想往哪边去,和推你的东西往哪边推你,叠加,再算。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19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1.国人真的无信仰吗?
盲信,就像是混沌态。不是没有信仰,而是平日积攒的信仰太多,看不出来了。
偶尔有一两种信仰起了明显的”强压“,被视为了"有信仰",这判断的基础是错的。这误判的基础是以为基础于无。。
何为盲信?最常见的,就是连人形神也崇拜。
何为盲信?最常见的,就是逮到什么万一可以“管用”就去信一信。单纯用还不止,还要“信”。
何为盲信?最容易诊断的,就是别人说什么也不轻易信了。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20
看到这,说了半天也没说到点上,你的问题应该改成“什么是盲信?”而且其他问题解答的也是这种现象,说不到点上
2013年01月20日 01点01分
回复 yuylee :看你回司马的留言就知道了,你是非要看见全盘否定的说法才管那叫"说到点上",你对事理的理解基础就有问题,建议你多去看看别人讨论,没被推翻的伪命题为什么是伪命题
2013年01月20日 06点01分
回复 im7cake :我没有。我这里说的的确有点偏激了。我承认。中国人有无信仰,这个命题不知道谁发明的,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我估计一定是那个人认为自己信仰什么看到别人没有信仰才会发次疑问。这问题应该问下那个发明这个论点的人,看看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吧。否则没人能回答出来。
2013年01月21日 10点01分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2.同情心、怜悯心来自哪里(试用感同身受的角度来解释)
同情:视之不畅,一则愤然,一则同情。
出发点就是将自身代入后的"不畅"感
怜悯:感同身受。即将自身经验与外来的自身经验代入对方后,出于无言感慨的感、思结果
怜悯的行动,目的是畅、使之畅。而畅的标准是自身经验。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21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3.为什么靠近一个人才可以看清楚真面目?
在这里提示一个词:
反噬
在判断对方会不会反噬你之前,潜意识中就带着"吞噬"的目的去接近,吞噬的意图越大,被"反噬"难免伤的越重。
与之类似的说法,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尊重他人的意志",比如"不要抱着太大期望而去行动,而要以平常心"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22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4.爱是什么?
“爱”字
“调和”。“通”字
阴阳的调和,比如“光”,就会被片面的理解成爱。但那只是类似
2013年01月18日 16点01分 23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5.解词:高尚
Q:什么是高尚?毫不为己专门利人就是高尚吗?
A:高尚,是推广发扬后,对所有人有好处的,用于引导的好“方法”,是旗帜。
单单专门利人,1.并不能保证对自己有好处,也就没有坚固的实行底基,2.无法从自身角度验证和体会被利中的问题
以上是从理性角度而言的高尚。
但高尚也有感性角度的意思,这种感性角度的认知判断,可能是建立在理性化为的感性上,作为条件反射而存在。
2013年01月18日 17点01分 24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6.蝴蝶效应建立在偷换概念上?
  蝴蝶效应孤僻的认为事件系统外是静止的,隔绝于当前事件,不参与到发生因素中的。
  即做假设:除了蝴蝶和产生了目标风暴的条件,其他周围环境因素不会起到替代作用。
换句话说:没有这只蝴蝶扇的这两下翅膀,也就没有别的任何因素替代蝴蝶产生这个风暴了。
  就像是把蝴蝶等等当前目标风暴产生因素,以外的环境都隔绝在玻璃缸外,去研究玻璃缸里的事情。变成了像石子扔进满水 玻璃缸里,水溢出来一样粗糙的加减关系。
  其中根本的错误就是把不可测的每个环境因素,都当成了像石子和满水水缸一样,测得准的固态条件
  在明知测不准的环境基础下,睁一眼闭一眼把环境基础假定成测得准,并把测得准的突发条件带入测得准的算法中。得出测 得准的结果,却说这是测不准的环境下的结果,居然还用来证明“测不准”这个结论。
  如果进一步认为通过测不准的假设,在测不准的环境基础下此结论也有效则更不可原谅
  在假设上发展出了假设,还用假设的结果来证明前一个假设。把假设的结果臆想成真实的结果而省略了证明。
  要知道,在真正测不准的环境里,足够小的石头会不会让水溢出来都不一定。
  如果非要改正,也只能改正为蝴蝶一样细小的因素组成了风暴。不是引发了风暴。(拿电脑建模来解释混沌态的蝴蝶效应就是在此错误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2013年01月18日 17点01分 26
level 1
im7cake 楼主
27.优胜劣汰是把一个研究环境里的结果泛滥应用为普遍
  优胜劣汰是指限定前提下的数据总结,而不能指任何事物的属性。任何借此指事物属性的意图,无非是借自我吹嘘来安慰自卑。当成自我鼓励的信仰动力是不成立的。
1.
  在极为窄的限定条件下定义了“当前对象,当前结果下何为胜负”,却不分其他情况的胜负中,是否是同一种胜负,同一种对象,同一种发展原理,便恣意去把这种极窄的胜负代表所有的胜负。偷换其他的胜负概念后,推崇最先定义的胜负所指的野蛮胜负。养成习惯后,发现其他的发展中一出现这种野蛮胜负的元素,就认为是和最初定义胜负的是同一种环境,同一种发展状态,把原始野蛮结果的胜说成只有这个叫做胜,不符合原始野蛮结果的则未胜负。
2.
  下定义在当前“胜”的意义上胜了的优才为优,却把这种优说成是所有的优不符合此优皆不为优
  用这种定义出的优来臆想决定致胜,而不是用无先决条件归纳出的优来证明此优致胜,只能“接近准确”,而不能“准确”。
  以胜汰为判断目的的优劣,对比出的只是胜汰,不是优劣。就算叫成优劣也只是胜汰。
  会导致胜汰而判断出的优劣,判断出的只是胜汰。
  优了不一定胜,除非认为胜了的优才是优。胜了不一定因为优。除非认为胜了的就是优,不是别的
  哪怕说因为优,胜的几率就大,胜也跟优不优没关系,几率再大也不是只因为优导致胜。
  优不优只是人为的暂时认定,依附于主观的随时可变观点,不能用于证实客观规律。
  当前限定范围内的大概率因素不能被叫做优。被叫做优就不能形容任何另外的对象。
  胜汰就是胜汰,和优劣没关系。除非优劣的意思是胜汰。
  定义了胜负,等胜负产生后,
  将胜者优的部分一一推定总结出来,并认定因为这些才会胜。又说导致这种胜的优才是优,这就是双重定义,循环互指的混乱。
  而且何况这只是主观努力堆积单一原因而得出的片面综合。
  并不存在优胜劣汰,因为“优胜劣汰”不是任何结果的原因。
优胜劣汰,只是人为选择的单纯条件下得出结果的结论,是主观定义,并非客观趋势或规律。
举例。简单的,比如挑水果,挑出优的留下劣的,就说优的胜了劣的败了淘汰了,等于同时赋予了两种定义观点,并且用一种观点证明另一种观点。
因为这个水果的哪里好所以优了,因为优所以胜了,因为哪里不好所以劣了,因为劣所以汰了。
  2.2
  分成两部分看,一部分是优胜,一部分是劣汰
  何为优?胜了为优。何为劣?汰了为劣。看出来了吗--胜者胜,汰者汰的逻辑绕圈。
  优的就容易胜吗?优的如果输了,辩解一定会说,其实他不优,另一方优。顺着辩解下去,于是到最后,就会有“真正优就肯定会胜”,追求无漏洞的“真正”优。
  到这里,回头好好看清楚,你现在还是在证明优所以胜吗?已经明明变成是在下定义胜所以优,这种优是如何的优了。
  已经是在追求胜,而不是追求优了。
  2.3
  大家一起想象一个环境吧。一开始非常稳定,蓬勃发展的生态圈,突然混进来一群靠危害别人来得利的成员。毁灭这个毁灭那个,除了自己群体以外全毁灭干净了,这个群体是优吗?被淘汰的是劣吗?最后连自己的群体也要毁灭。毁灭完了生态圈里什么都不剩了,这哪叫优胜劣汰?或者你认为优的意思就是毁灭?
  去搜索一下劣胜优汰吧,比优胜劣汰逻辑通的多。
2013年01月18日 17点01分 27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