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部中科院院士简介系列——张宗燧
理论物理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lwx129 楼主
2010年12月30日 12点12分 1
level 8
lwx129 楼主
张宗燧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特别是统计物理、 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30年代在国外对统计物理进行了不少研究,在合作现象、特别是固溶体的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取得创见性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于回国后继续在合作现象和量子系统的各态历经问题等研究方面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是中国较早从事量子场论研究的学者之一,30年代后期即进行量子场论方面的研究,在量子场论的形式体系的建立,特别是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的量子场论等方面很有创见,取得多项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40年代后期,在理论的数学形式、洛伦兹群的表示、重正化理论、统计物理、层子模型等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有《电动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等专著。
2010年12月30日 12点12分 2
level 8
lwx129 楼主
1936年,张宗燧于剑桥大学数学系,受业于著名统计物理学家福勒(R.H.Fowler),两年发表了论文七篇,获博士学位。张宗燧在“合作现象”领域,特别是关于“固溶体的统计理论”,取得优异成果,《贝特的有序—无序相变理论在合金上的推广》及《一个系统的位形数目与合作现象》等优秀论文,使他开始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知名。 1938年,福勒荐张宗燧去尼尔斯·波尔(N.Bohr)领导的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这个发源“哥本哈根学派”的学府里,他有幸会及狄拉克(Dirac)、泡利(Pauli)、罗森菲尔德(Rosenfeild)、维克(Wick)、莫勒(Moller)、威尔逊(A.H.Wilson)等人。在这些现代物理学先驱人物的影响下,张宗燧进入量子理论最前沿的研究。
2010年12月30日 12点12分 3
level 8
lwx129 楼主
1939年秋,欧洲局势严峻,张宗燧受中央大学之聘回国,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在重庆任教的六年间,他继续从事量子场论和统计物理方面的研究,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及美国《化学物理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九篇。他为量子场论形式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在高阶微商、高自旋粒子理论方面,也有若干前沿性的工作。他的代表性的论文,如《标量介子的性质》、《δAμ/δxμ=0的量子电动力学》,和后来的《含有高阶导数的场论》等,都受到了国际理论物理学界的重视。
2010年12月30日 12点12分 4
level 8
插一下你的另外两个中科院院士的帖子怎么访问不了啊,是不是被百度抽了
2010年12月30日 13点12分 6
level 8
突然又可以了,[瀑布汗~]看来是我抽了
2010年12月30日 13点12分 7
level 9
2010年12月31日 00点12分 8
level 8
哎,结局都很悲惨。
2010年12月31日 02点12分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