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李治的能力到底怎么样?
吞贴严重,废话不多说了。
上资治通鉴。
2023年03月21日 14点03分
1
level 12
公元649年。
“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赦天下。”
公元650年。
“辛酉,上召朝集使,谓曰:“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自是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即位之初的李治,像模像样,知道作为一个皇帝自己最该做什么。从650年开始,李治就表现出了作为一名优秀帝王应该具有的品质,纳柬,节俭,爱民等品德,这一点是不需要刻意回避的。
“有洛阳人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上立命斩之。无忌与褚遂良同心辅政,上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这段话里有一个细节,直接定义举报者为诬告,连办案过程都没有交代。这正是李治与张孙无忌一君一臣蜜月期的开始,毕竟李治上位长孙无忌居功至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最后的评价,有“贞观遗风”。
事实上在李治执政的初期,确实很像唐太宗,如果他能继续下去的话,那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绝对不会低。
2023年03月21日 14点03分
2
应该是入閤,而不是入阁,唐代进入内廷有一道门称为上閤门,进入内廷就叫入閤,而非入阁
2023年03月22日 09点03分
唐宋辽均有上閤门使,掌管宫禁传奏
2023年03月22日 09点03分
@第三罗马皇帝 是的,小门的意思,隐身为了中枢机构。阁子本来就后来衍化的结果。但这段引述的是电子简体版,实体书版中用的是哪一个字我不确定。
2023年03月22日 09点03分
level 12
“夏,五月,壬戌,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
六月,高侃击突厥,至阿息山。车鼻可汗召诸部兵皆不赴,与数百骑遁去。侃帅精骑追至金山,擒之以归,其众皆降。”
这里只暂时列一下李治初期对于外部战争的动作。由于李治在开疆拓土方面的功绩确实强悍,因此本贴也无意于在这方面多加叙述,只是想要强调一下。李治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压制周边诸国,这与贞观时期的深远布局是分不开的。而长孙无忌在整个李治执政初期的巨大作用,使得李治能够平稳的获得皇权,并顺利收束权力。皇权与相权在李治执政初期的博弈并不激烈,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前提。
我饿了,先吃个饭。
2023年03月21日 15点03分
3
level 12
继续。
“癸亥,上出畋,遇雨,问谏议大夫昌乐谷那律曰:“油衣若为则不漏?”对曰:“以瓦为之,必不漏。”上悦,为之罢猎。”
这段挺无聊的记述其实挺有意思,可以看得出来,李治此时的执政环境极其理想,相信他也是想实现自己作为一个好君主的抱负。
“李勣固求解职;冬,十月,戊辰,解勣左仆射,以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司马光特意在接下来记述了这件事。众所周知,徐世勖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底牌之一,用意十分明显,是用来制衡长孙无忌的。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徐世勖确实是个人物,在初期便有意避长孙无忌的锋芒,以退为进。
我举出这个例子是想对大家说,在李治执政初期,李世民留给李治这群旧臣没有一个是白给的。说句挺没意思的,有这么一群名臣坐镇朝局,李治就算是个傻子也能把唐朝治理得不错。
我们看一个皇帝的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去看,不能唯功绩论。
2023年03月21日 15点03分
4
level 12
“秋,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赦天下。王皇后无子,柳奭为后谋,以忠母刘氏微贱,劝后立忠为太子,冀其亲己;外则讽长孙无忌等使请于上。上从之。乙丑,以于志宁兼太子少师,张行成兼少傅,高季辅兼少保。
丁丑,上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去年进户总一十五万。”因问隋代及今日见户,履行奏:“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即今户三百八十万。”履行,士廉之子也。
九月,守中书侍郎来济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段记述是连着来的,初看颇有点没有调理,好像司马光是逮着什么记什么。但细看的话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即是同样是在这一年,李治开始安排自己的棋子,开始主动去制衡长孙无忌了。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呢?觉得翅膀硬了,可以了?确实有点这个意思。从户部尚书的回答可以看出来,李治王朝初期,民生安定,一年就多出了七十多万人口。
那么翅膀开始硬了李治,开始向长孙无忌发难了吗?
怎么可能!治国这方面,李治就是个新手蛋子,没有长孙无忌,他自己根本玩不转。但这并不妨碍他开始清除异己势力。也就是在这一年,高阳公主与辩机、房遗爱那点事事发了。
然后这就引出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意强调的一句:
“司空、安州都督吴王恪母,隋炀帝女也。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遗爱知之,因言与恪同谋,冀如纥干承基得免死。”
在这一段记述中,司马光是用了很狡猾的笔法,将李恪的必死原因昭示于众。什么谋反啊,什么无忌深忌之啊,什么恪名望素高,都是烟雾。实际上李治杀李恪的原因,只因为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
为什么在这里做这个推测呢?实在是因为李治从这一年开始,逐渐展现出了他的戾气。
我们要知道李世民最后为何会选择李治。选择李治,是李世民认定李治是一个忠厚之人,不会对自己的亲兄弟动手,至少也不会随便动手。在加上长孙无忌的推波助澜,李治顺利的得到了皇位。但李治真的忠厚吗?
并不!房遗爱一案用了大段笔墨,可以说记述很详细。司马光是根据唐书及后唐书写的资治通鉴,因此记载也与唐书基本吻合。在这个案子里,很明显李恪是硬被牵连进去的。我们实在想象不出已经与皇位绝缘的李恪有什么能力去造反,动机是什么。此时的大唐,文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武有徐世勖、程知节,甚至尉迟敬德在此时都还活着呢,更不要说未来还有一个叫苏定方的将要成就不世之功,他拿什么去造反?
我们不是想喷李治心狠手辣,或许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样做才是
正确的
选择。我们只是惊叹于李治手段的平庸,想要杀人,却又用了如此平庸的手法,哪怕唐朝史关去帮着粉饰,也完全摆脱不了痕迹。如果李世民在天上看的话,不知道他会不会感慨一下。
公元653年,李治处死了包括李恪在内的几人。
“春,二月,甲申,诏遗爱、万彻、令武皆斩,元景,恪、高阳、巴陵公主并赐自尽。上润谓侍臣曰:“荆王,朕之叔父,吴王,朕兄,欲匄其死,可乎?”兵部尚书崔敦礼以为不可,乃杀之。万彻临刑大言曰:“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坐房遗爱杀之乎!”吴王恪且死,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这段记述可以说是极其无情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对于李治的确没有太多好感。猫哭耗子呢?你自己哥哥,你不想让他死,他能非死不可?李恪也是个窝囊废,直到死也只是追着长孙无忌骂。话说就怂成这样的一位,谁相信他要造反?
2023年03月21日 16点03分
6
level 9
龟龟 一下被吞了6楼。能力我不评价,私德是不行的。腹黑的离谱,王皇后,萧淑妃本来在小黑屋里住的好好的,被他看了一眼全惨死,他爹给他留的褚遂良,长孙无忌全部被杀。尤其是长孙无忌,帮他干掉了李承乾和李泰,一手把他扶上去的亲舅舅。斗争失败之后天天在家著书修史也要杀,杀就杀了,杀之前还要哭一哭。还有上官仪,都答应废后了,被武则天知道反手就把忠臣给卖了,害的上官家破人亡。
2023年03月21日 16点03分
8
做事的手法相当不地道。
2023年03月22日 06点03分
level 12
补充一句,徐世勖也在上一年成功归位,李治的王牌马上就要凑齐了。
公元654年。
我必须要罗列一大堆记述了,因为这个太重要了。
“三月,戊午,上行幸万年宫。
庚申,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十三人官。
初,王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宠,王后疾子。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王后闻之,阴令武氏长发,劝上内之后宫,欲以间淑妃之宠。武氏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后。后爱之,数称其美于上。未几大幸,拜为昭仪,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昭仪欲追赠其父而无名,故托以褒赏功臣,遍赠屈突通等,而武士彟预焉。”
大事来了。
我们在前面的记述中,一直有一个疑问。李治这孩子,其实挺好的,可以说有抱负,有理想的。上位初期,他能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去执政,能干出让人很有好感的事,能让人感觉到是贞观遗风。但怎么就持续了那么两年,他就开始变了?难道跟杨广一样,在上位之前全是装的,而之后他才开始暴露本性?
当然这个问题一定是有答案的。符合逻辑的推测显然会有很多种,而我则倾向于,李治的变化源于武则天的出现。
这个推测是否合理呢?司马光给了我们答案。
“六月,丙午,恒州大水,呼沱溢,漂溺五千三百家。
中书令柳奭以王皇后宠衰,内不自安,请解政事;癸亥,罢为吏部尚书。”
干坏事了,老天不愿意了,司马光也真的是……
李治执政初期的第一个自己人,是一名皇后党,得罪了武昭仪,试探了一下李治。结果……李治就真他娘的准了,一步踢出了中书内阁,重新当了吏部尚书,可说一夜回到解放前。
谁也没想到,这件事的影响如此之大,很快便产生了海啸般的影响。
“戊戌,上谓五品以上曰:“顷在先帝左右,见五品以上论事,或仗下面陈,或退上封事,终日不绝;岂今日独无事邪,何公等皆不言也?”
只是短短一句话,然而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百官不敢说话,言路禁了。
从李治登基以来,广开言路,学李世民一样纳柬想要当一个明君,然后有了贞观遗风,结果到了现在,公皆不言。
按照司马光写这一年的记事顺序,以及着重笔墨来看,他几乎已经是直白的认为,出现这种结果,武则天已经绝难逃脱关系。毕竟本来编年体记录的好好的,突然穿插了一段旁白般的回忆,这让谁看也知道这是想要起到重点突出的效果。
“冬,十月,雇雍州四万一千人筑长安外郭,三旬而毕。癸丑,雍州参军薛景宣上封事,言:“汉惠帝城长安,寻晏驾;今复城之,必有大咎。”于志宁等以景宣言涉不顺,请诛之。上曰:“景宣虽狂妄,若因上封事得罪,恐绝言路。”遂赦之。”
看看吧,他自己其实也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他不改。
“是岁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粳米斗十一钱。”
开始天怒人怨了。
为什么司马光在这里又要单独提一嘴这呢?
原因是司马光要记述下面的事:
“王皇后、萧淑妃与武昭仪更相谮诉,上不信后、淑妃之语,独信昭仪。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又畏大臣不从,乃与昭仪幸太尉长孙无忌第,酣饮极欢,席上拜无忌宠姬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仍载金宝缯锦十车以赐无忌。上因从容言皇后无子以讽无忌,无忌对以他语,竟不顺旨,上及昭仪皆不悦而罢。昭仪又令母杨氏诣无忌第,屡有祈请,无忌终不许。礼部尚书许敬宗亦数劝无忌,无忌厉色折之。”
记述到这里,有点起鸡皮疙瘩了。总有人将慈禧和武则天去比较,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历史,还有比的必要吗?
也至此,李治与长孙无忌的蜜月期结束了,仇恨开始诞生。
自古皇权与相权都是天然对立矛盾的,但我们无数次的说过,在李治继位之初,长孙无忌对李治是很好的,他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力去为难李治。以长孙无忌的能力,如果他愿意这么做的话,我们大都会相信他是能做到的,至少会让李治很难办很难办,但长孙无忌并没有。
有的人喜欢强调长孙无忌的能力,并因此赞叹李治最终能够获胜,因此证明李治很有能力。但历史我们就这样一路看过来了,李治的优秀的执政能力我们是没怎么看出来的,却看到了李治在武则天的蛊惑下,确实是心狠手辣,至少对自己的妻子那是真的下狠手。
2023年03月21日 16点03分
9
关于这段感觉有点问题,在过去男权社会里,女儿又没有继承权,皇后杀女儿这种事,李治真能信嘛?他确实心狠,但不至于没脑子吧。所以应该是他起换皇后的意思了,武则天猜了,然后编了这么一出,wc,更心黑了
2023年03月24日 01点03分
刚刚去翻了一下新旧唐书,都是没有杀女这一段的,而且骆冰王《讨武檄文》也没有,所以多半是他编的。
2023年03月24日 01点03分
@莫邪呢 有关这件事的争论很多。但新唐书里的记载是武则天杀女的,“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然后资治通鉴里丰富了一下细节。但新唐书与资治通鉴都是北宋所著,所以也是存在着后人抹黑武则天的可能性的。
2023年03月24日 07点03分
level 12
公元655年。
这一年的李治,让我们更加无语。
“六月,武昭仪诬王后与其母魏国夫人柳氏为厌胜,敕禁后母柳氏不得入宫。秋,七月,戊寅,贬吏部尚书柳奭为遂州刺史。奭行至扶风,岐州长史于承素希旨奏奭漏泄禁中语,复贬荣州刺史。
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
中书舍人饶阳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壁州司马。敕未至门下,义府密知之,问计于中书舍人幽州王德俭,德俭曰:“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义府然之,是日,代德俭直宿,叩阁上表,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上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于是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潜布腹心于武昭仪矣。乙酉,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
这一年,李治的心终于算是彻底倒向了武则天。而唐朝历史上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也终于登上了他的舞台,那就是李义府。笑里藏刀李义府。
在这段记述中,我们清楚的知道,武则天的势力崛起,真是李治一手促成的。
真的,每次有人说李治能力很强的时候,我都想问一问,能力在哪呢?你看看,就像一个大傻子一样,只因为李义府帮着武则天说了一句话,就赐珠一斗,从此成了自己的心腹。初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简直有点感觉是不是自己看串了。这不是拥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有贞观遗风的那个少年吗?他是有多白痴,诸多名臣不用,就从犄角旮旯捡了一个小秘书就上位,这是在宣示自己的权力吗?但为什么最后他们都成了武则天的心腹?
后面的又是一个大段的记述,这个记述十分重要,我希望朋友们好好看一下。
“长安令裴行俭闻将立武昭仪为后,以国家之祸必由此始,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议其事。袁公瑜闻之,以告昭仪母杨氏,行俭坐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行俭,仁基之子也。
九月,戊辰,以许敬宗为礼部尚书。
上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勣称疾不入。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于志宁不敢言。
韩瑗因间奏事,涕泣极谏,上不纳。明日又谏,悲不自胜,上命引出。瑗又上疏谏曰:“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不谓今日尘黩圣代。作而不法,后嗣何观!愿陛下详之,无为后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国,菹醢之戮,臣之分也!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来济上表谏曰:“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幽闲令淑,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是故周文造舟以迎太姒,而兴《关雎》之化,百姓蒙祚;孝成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有周之隆既如彼,大汉之祸又如此,惟陛下详察!”上皆不纳。
它日,李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昭仪令左右以闻。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
这就是著名的立后事件。在这里出场的众多角色里,忠奸大家自辨。
这段历史太重要,如果说之前李治与长孙无忌只是蜜月期的结束,那么至此,二人彻底决裂。结局对唐朝的影响相当之大,一代名臣褚遂良,就次远离朝堂,而长孙无忌也从此彻底孤立无援。
长孙无忌如果真的是霍光的话,以他的能力,我相信他还是能做点什么的。但他做了吗?
李治的无能,在这件事的处理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因为立后事件,他将自己王牌班底彻底打碎。长孙无忌也就算了,褚遂良、韩瑗等可都是李治自己的人啊,然而就为了让武则天上位,他失去了自己的臣子。这甚至让人怀疑,他真是李世民亲生的吗?怎么感觉这脑袋比李元吉还容易犯抽?
第二,李世民为李治选择的保驾护航的角色,徐世勣在这次的战队看似是帮了李治,但其实是李治的全部底牌都已暴露无疑。此后在武则天面前,李治等于赤身裸体。历史上能这么实诚的皇帝,李治真的是难得啊。
多说一句话。我上面写徐世勣的时候大都选择用了勖(音虚)去代替,不要怀疑,是故意的。确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主要是我用的输入法很特殊,里面的字库不全,没有勣这个字。我又很懒,以前没想起来造字这个事,有的时候为了省事就一直用这个字去勉强代替,毕竟在网上,大家大致明白是说的谁就好了。不过今天忙活了一会,把这个勣字给补到字库里了,以后就不用这么代替了,见谅。
2023年03月21日 17点03分
10
level 12
公元655年。
“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对曰:“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处置。”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己巳,许敬宗奏曰:“永徽爰始,国本未生,权引彗星,越升明两。近者元妃载诞,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晖宜息。安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袭裳衣,使违方于震位!又,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事或犯鳞,必婴严宪,煎膏染鼎,臣亦甘心。”上召见,问之,对曰:“皇太子,国之本也,本犹未正,万国无所系心。且在东宫者,所出本微,今知国家已有正嫡,必不自安。窃位而怀自疑,恐非宗庙之福,愿陛下熟计之。”上曰:“忠已自让。”对曰:“能为太伯,愿速从之。”
这就是慈禧所仿效的事,大家已经太了解了。不过重要的不是上面,而是下面那段里,那句“忠已自让”。你们品吧,细品,这李治做事,不是没有条理,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是一种让人觉得脊背倒寒的感觉。看似想掌控一切,看似他已经掌控了一切,但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他是个**,就是那种感觉。
“中书侍郎李义府参知政事。义府容貌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故时人谓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谓之李猫。”
李义府也终于成了李猫。唐朝的中枢已经开始由这些人掌控。
公元656年。
“夏,四月,壬子,矩州人谢无灵举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之。
己未,上谓侍臣曰:“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则人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上从之。”
仍然想当一个好皇帝,理想还在。
“癸未,以中书令崔敦礼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用这货教太子,你就想想,儿子有可能教好吗?
“八月,丙申,固安昭公崔敦礼薨。”
嘿,死了!
“韩瑗上疏,为褚遂良讼冤曰:“遂良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上谓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好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对曰:“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上不纳。瑗以言不用,乞归田里,上不许。
刘洎之子讼其父冤,称贞观之末,为褚遂良所谮而死,李义府复助之。上以问近臣,众希义府之旨,皆言其枉。给事中长安乐彦玮独曰:“刘洎大臣,人主暂有不豫,岂得遽自比伊、霍!今雪洎之罪,谓先帝用刑不当乎!”上然其言,遂寝其事。”
唉,褚遂良啊,最后的机会,不中用。
2023年03月21日 17点03分
11
崔敦礼哪里差了
2023年04月02日 10点04分
level 12
时间来到了公元657年。
这一年,李义府终于当上了中书令,然后……
“夏,五月,丙申,上幸明德宫避暑。上自即位,每日视事;庚子,宰相奏天下无虞,请隔日视事;许之。”
说好的勤政呢?
“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旨,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以桂州用武之地,授遂良桂州都督,欲以为外援。八月,丁卯,瑗坐贬振州刺史,济贬台州刺史,终身不听朝觐。又贬褚遂良为爱州刺史,荣州刺史柳奭为象州刺史。”
对自己人下手真狠。
“是岁,诏:“自今僧尼不得受父母及尊者礼拜,所司明有法制禁断。””
这道诏令是这个时期李治难得的清醒,虽然他自己也迷信,但幸亏他始终对佛门不是那么太待见,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李治痴迷的长生不老,佛教做不到。
公元658年。
“中书令李义府有宠于上,诸子孩抱者并列清贵。而义府贪冒无厌,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狱,其门如市,多树朋党,倾动朝野。中书令杜正伦每以先进自处,义府恃恩,不为之下,由是有隙,与义府讼于上前。上以大臣不和,两责之。十一月,乙酉,贬正伦横州刺史,义府普州刺史。正伦寻卒于横州。”
从这一年开始,李治便已经不是单纯的有能力没能力了,而是开始不分是非,向昏君的方向走了一大步。
李治是个昏君吗?他当然不是的。但昏君该做的事,李治是着实没少干。其实昏君没什么不好的,绝大多数的昏君至少是聪明的,比如李广,昏到了极致,但也聪明到了极至。
而李治……他想当昏君也是没有智商天赋的。
这一年,大唐开国大将尉迟敬德死了。
也是这一年,褚遂良也死了。
你猜也该猜出来该接下去该论到谁了吧?
2023年03月21日 17点03分
12
level 12
公元659年。
请恕我实在太懒,全篇复制粘贴。但我希望大家真的,真的认真看一下这篇记载,因为这篇太重要了。
我本人,对于李治是否具有优秀的执政能力的定性,基本来源于此篇。
春,二月,乙丑,免临官。
三月,壬午,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与真珠叶护战于双河,斩真珠叶护。
夏,四月,丙辰,以于志宁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乙丑,以黄门侍郎许圉师参知政事。
武后以太尉赵公长孙无忌受重赐而不助己,深怨之。及议废王后,燕公于志宁中立不言,武后亦不悦。许敬宗屡以利害说无忌,无忌每面折之,敬宗亦怨。武后既立,无忌内不自安,后令敬宗伺其隙而陷之。
会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事,敕敬宗与辛茂将鞫之。敬宗按之急,季方自刺,不死,敬宗因诬奏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今事觉,故自杀。上惊曰:“岂有此邪!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敬宗曰:“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上泣曰“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兹事若实,如之何?”对曰:“遗爱乳臭儿,与一女子谋反,势何所成!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陛下遣谁当之?今赖宗庙之灵,皇天疾恶,因按小事,乃得大奸,实天下之庆也。臣窃恐无忌知季方自刺,窘急发谋,攘袂一呼,同恶云集,必为宗庙之忧。臣昔见宇文化及父述为炀帝所亲任,结以昏烟,委以朝政;述卒,化及复典禁兵,一夕于江都作乱,先杀不附己者,臣家亦豫其祸,于是大臣苏威、裴矩之徒,皆舞蹈马首,唯恐不及,黎明遂倾隋室。前事不远,愿陛下速决之!”上命敬宗更加审察。明日,敬宗复奏曰:“去夜季方已承与无忌同反,臣又问季方:‘无忌与国至亲,累朝宠任,何恨而反?’季方答云:‘韩瑗尝语无忌云:“柳奭、褚遂良劝公立梁王为太子,今梁王既废,上亦疑公,故出高履行于外。”自此无忌忧恐,渐为自安之计。后见长孙祥又出,韩瑗得罪,日夜与季方等谋反。’臣参验辞状,咸相符合,请收捕准法。”上又泣曰:“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果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敬宗对曰:“薄昭,汉文帝之舅也,文帝从代来,昭亦有功,所坐止于杀人,文帝遣百官素服哭而杀之,至今天下以文帝为明主。今无忌忘两朝之大恩,谋移社稷,其罪与薄昭不可同年而语也。幸而奸状自发,逆徒引服,陛下何疑,犹不早决!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迁延,臣恐变生肘腋,悔无及矣!”上以为然,竟不引问无忌。戊辰,下诏削无忌太尉及封邑,以为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准一品供给。祥,无忌之从父兄子也,前此自工部尚书出为荆州长史,故敬宗以此诬之。
敬宗又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而成;奭仍潜通宫掖,谋行鸩毒,于志宁亦党附无忌。”于是诏追削遂良官爵,除奭、瑗名,免志宁官。遣使发道次兵援送无忌诣黔州。无忌子秘书监驸马都尉冲等皆除名,流岭表。遂良子彦甫、彦冲流爱州,于道杀之。益州长史高履行累贬洪州都督。
五月,丙申,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并参知政事。承庆,思道之孙也。
凉州刺史赵持满,多力善射,喜任侠,其从母为韩瑗妻,其舅驸马都尉长孙铨,无忌之族弟也,铨坐无忌,流巂州。许敬宗恐持满作难,诬云无忌同反,驿召至京师,下狱,讯掠备至,终无异辞,曰:“身可杀也,辞不可更!”吏无如之何,乃代为狱辞结奏。戊戌,诛之,尸于城西,亲戚莫敢视。友人王方翼叹曰:“栾布哭彭越,义也;文王葬枯骨,仁也。下不失义,上不失仁,不亦可乎!”乃收而葬之。上闻之,不罪也。方翼,废后之从祖兄也。长孙铨至流所,县令希旨杖杀之。
六月,丁卯,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
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时称允当。至是,许敬宗等以其书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乃命礼部郎中礼志约等比类升降,以后族为第一等,其馀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卒以军功致位五品,豫士流,时人谓之“勋格”。
许敬宗议封禅仪,己巳,奏:“请以高祖、太宗俱配昊天上帝,太穆、文德二皇后俱配皇地祇。”从之。
秋,七月,命御史往高州追长孙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韩瑗,并枷锁诣京师,仍命州县簿录其家。恩,无忌之族弟也。
壬寅,命李勣、许敬宗、辛茂将与任雅相、卢承庆更共覆按无忌事。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使者杀柳奭于象州。韩瑗已死,发验而还。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南为奴婢。常州刺史长孙祥坐与无忌通书,处绞。长孙恩流檀州。
八月,壬子,以普州刺史李义府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义府既贵,自言本出赵郡,与诸李叙昭穆;无赖之徒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给事中李崇德初与同谱,及义府出为普州,即除之。义府闻而衔之,及复为相,使人诬构其罪,下狱,自杀。
乙卯,长孙氏、柳氏缘无忌、奭贬降者十三人。高履行贬永州刺史。于志宁贬荣州刺史,于氏贬者九人。自是政归中宫矣。
九月,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北拔汗那、悒怛、疏勒、硃驹半等国置州县府百二十七。
冬,十月,丙午,太子加元服,赦天下。初,太宗疾山东士人自矜门地,昏姻多责资财,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勋臣家,不议山东之族。而魏征、房玄龄、李勣家皆盛与为昏,常左右之,由是旧望不减,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悬隔。李义府为其子求昏不获,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劝上矫其弊。壬戌,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财之数,毋得受陪门财。然族望为时俗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昏。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
闰月,戊寅,上发京师,令太子监国。太子思慕不已,上闻之,遽召赴行在。戊戌,车驾至东都。
十一月,丙午,以许圉师为散骑常侍、检校侍中。
戊午,侍中兼左庶子辛茂将薨。
思结俟斤都曼帅疏勒、硃俱波、谒般陀三国反,击破于阗。癸亥,以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抚大使以讨之。
以卢承庆同中书门下三品。
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等与高丽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破之。
苏定方军至业叶水,思结保马头川。定方选精兵万人、骑三千匹驰往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诘旦,至城下,都曼大惊。战于城外,都曼败,退保其城。及暮,诸军继至,遂围之,都曼惧而出降。
2023年03月21日 17点03分
14
level 12
至公元659年,李治登基十年时间,在最后一年,终于采用了一个最不要脸的方法除掉了长孙无忌。
所以当任何人告诉我,李治有能力,李治是个明君的时候,我是发自内心拒绝的,甚至觉得可笑,甚至觉得崩溃。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讲,李治可以杀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也有自己的求死之道。
但以这种方式结束长孙无忌一族,这不是能力不能力的问题了。
我在想,如果是李世民,如果他想要解决长孙无忌,他会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杨广,他要想解决长孙无忌,他会用什么方法?
我不知道,因为这是不能假设的。但我可以肯定,如果是一个明君,他一定会用更隐蔽的,更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去杀掉长孙无忌,而不会用这么幼稚的一个诬陷局,既瞒不了当朝的史官,更瞒不了天下的眼睛。
这和杀李恪一样,虽然方式很有效,但却无异于把自己的裤裆掀开,让全世界观看,并得到回复,说,哦,原来你小崽子就这么大点啊!
如果是一位昏君,也不会废李治这么多的麻烦,会麻利的杀掉,不问原因,也不需要问原因。
要知道,长孙无忌之于李治,不同于其他人其他时期,比如,它不像武则天时期构陷大臣与李氏皇族,那是一种明着的清楚异己,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长孙无忌,无论能力还是作用,都是大唐基石,是李治一朝初期能够赖以稳定,发展,并拓展成一个巨无霸的庞然大物的关键。毫无疑问,是长孙无忌及众多名臣,成就了李治王朝初期的一切,奠定了王朝日后能够拓展的大方向。房谋杜断只差一点就能在这个时期重现,大唐很可能更早一步的进入开元盛世期,甚至有可能不会有日后的安史之乱。
然而伴随着长孙无忌的死,这一切都终究定格住了。
所以,当还有人跟我说,李治是有手腕的,是李治斗赢了长孙无忌的时候,我真的是想骂娘的。
李治赢了吗?什么时候赢了?失去了名臣,从此成为孤家寡人,慢慢被武则天架空,你说他赢了?他又什么时候与长孙无忌真正的斗过?
杀死长孙无忌,是皇权,只是皇权而已。李治处死了长孙无忌,房主了褚遂良,放逐了所有的忠臣,他用这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而这才只是他执政的头十年。
写到这里我真的觉得累了。所以我不准备把后面的记录再贴上来了,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自己去看下资治通鉴吧。
我拍胸脯向你保证,当你看到李治后面的执政生涯后,你会发自肺腑的觉得,唔,这个皇帝,真的很一般。
很一般。
唐朝有他没他,已经不会再有什么不同了。
同时你也会惊奇的发现,哪怕史书再怎么去隐藏,却终究还是隐藏不住那位女性的光芒。从执政的能力上讲,武则天确实是把李治甩得很远很远。
然而历史也很会开玩笑。能力平庸的李治,他所创造的王朝功绩却是很伟大的,甚至要强于武则天时期一些。李治的命真的太好的,虽然他抛弃了名臣,可他又拥有不输开国时期的名将。资治通鉴对于李治一朝的记载,几乎就是一步开疆史,相信我,无论你在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有多难过,但每次看到打仗的时候,你都会开心起来的。
祝你开心。
2023年03月21日 18点03分
15
level 11
守成之君足够 也干的很出色 毕竟老爹名气太大 后面老婆有女性加持 真心不如他的治理能力 被老婆篡位也实属无奈 他若活着 老婆也不敢这么做 加上舅舅又给自己添堵 但凡二人齐心 也没武则天什么事了 总之有些事是无法预测的 能力之内的已经做的很好了 除了史盲不满意 有智商的应该都觉得可以
2023年03月22日 02点03分
16
@德服巧克力🌰 你说的被架空 无非就是他身体不行了 加上他信不过长孙大舅 跟他争权伤了自己 才开始允许老婆参政 就算那个时候也不是什么架空 他不点头 老婆根本拍板不算 他以为老婆亲过大舅 想将来老婆在还给自己儿子 可惜他走早了 老婆权力欲比他想的重多了 只能说人算不如天算
2023年03月22日 06点03分
恕我直言,你说的这些,看的是小说而不是历史。都什么都跟什么啊。
2023年03月22日 07点03分
我罗列的只是他执政前十年比较重要的事,像一些基本的人事任命都没列出来。出色?前十年已经是他执政比较出色的时期了。中期他的权力开始被架空,到后来二圣时期他的表现已经很难用合格来形容。
2023年03月22日 06点03分
@德服巧克力🌰 小说?好吧 你说的都是历史 我的是小说 小说里李治和舅舅不和 历史里他俩和睦相处 哈哈哈哈
2023年03月22日 07点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