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無茗䒕箤
楼主
汉中之战的战斗过程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从沮道出发去打下辩(武都郡下辖地区),结果刘备军队惨败,吴兰都战死了。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采纳了法正策略开进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在对峙时期刘备多次攻击夏侯渊,但是“数战不利”,最后刘备南渡沔水,直插定军山。夏侯渊的军营是在平地上的,而刘备的军营在定军山上,居高临下,对夏侯渊十分不利。因此夏侯渊引兵攻打定军山、张郃从东面攻打定军山,但是大耳贼好不容易打到定军山,岂是你说夺就夺的,双方围绕着这块高地展开激烈的战斗。
因为僵持不下,所以夏侯渊开始修鹿角工事,这个鹿角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刘备先是猛攻张郃防线,张郃不是刘备的对手,于是夏侯渊分兵一半给张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分兵会导致实力虚弱,容易被敌人逐个击破;但是如果不分兵,任由张郃防线崩塌,那么刘备很容易包围夏侯渊,到时候夏侯渊想逃都没办法。中国有很多关于老人的说法,比如“老奸巨猾”,这个词用在刘备身上挺合适的。刘备重挫张郃防线之后并没有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反而是直面夏侯渊防线。
前面我们说了,鹿角工事是木制的,木制的弱点是什么?容易火攻!刘备对火老有缘分了,官渡一把火把老东家袁绍搞死了、赤壁二把火就把曹操的统一梦烧成灰烬、夷陵三把火差点把自己烧死,这三把火刘备都参与了,这一次刘备也是用火攻突破的防线。刘备用火烧了南围的鹿角工事,汉中守将夏侯渊急急忙忙的跑出来灭火。结果刘备军队趁机攻打夏侯渊,黄忠一刀劈死了夏侯渊,突破了南围防线。张郃迅速收缩防线,退守阳平关。由于张郃资历比较老,所以曹军将领纷纷推举张郃主持大局,最后在张郃的节度下曹军军心才得以安稳。
随后刘备准备渡河攻打阳平关,曹军将领认为应该以水为阵,步步阻击刘备,但是郭淮认为应该撤离河边,给刘备渡河的机会,然后在刘备渡河一半的时候突袭。“半渡而击”这招效果非常好,在历史上多次应验了,刘备担心曹军“半渡而击”所以放弃攻打阳平关。随后曹操从长安走斜谷道来汉中,亲自督战。刘备听说这事之后说道:“汉中是我的,曹操来也没用,我说的”
两大阵营都非常重视汉中,曹操运数千万囊军粮到北山、刘备更是尽起益州兵,当时诸葛亮问杨洪为啥调这么多兵,杨洪直接说:“汉中是益州咽喉,失去汉中,蜀汉早晚凉凉,所以必须发兵。”诸葛亮认可汉中的重要性,因此全力支持刘备,蜀汉都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在长期对峙时期黄忠提出偷袭北山的建议,也就是掠夺曹操的粮草,或者复制一次官渡之战。这个计策十分冒险,基本上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是如果成功了,那么曹魏必定会因为粮草不济而后退,届时曹操就会重蹈袁绍的覆辙,火烧乌巢的场面再次上演。可惜的是黄忠失败了,赵云率领几十个骑兵去接应黄忠,并且遭到了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赵云且战且退,最终退到营寨,不过曹军也追到了营寨之外。
赵云认为营寨很难抵挡曹军的进攻,所以干脆就来了一出“空城计”,打开城门迎接曹军。此时曹军也犯嘀咕,为了追几十个骑兵跑到蜀汉营寨外面,此时蜀汉营寨还大开城门,这八成是有伏兵,所以退了。赵云趁机让士兵大举进攻曹军,曹军的心理瞬间就崩溃了,我们关闭上帝视角之后就能体会曹军的心理状态。曹军大部队都在搜索蜀汉的残兵败将(黄忠),但是在搜索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赵云,而且就带了一小股士兵,这不是送上门的肥肉吗?但是打着打着就不对劲了,因为赵云一直在牵着他们鼻子走,而且一步步引导营寨面前。
此时营寨城门大开,会不会有伏兵?赵云是不是估计引诱他们的?曹军拿不准,所以选择撤退。但是没想到自己一撤退,蜀汉士兵就跑出来追杀他们,这明显就是预谋已久的陷阱啊。此时曹军庆幸自己没跳进火坑,但是也错误的判断了蜀汉,他们认为蜀汉是预谋已久的,所以反击力度一定很大,都在争先恐后的逃命,因此引发了大规模踩踏事件,坠入汉水者不计其数,曹军大败。
这一次偶然事件刺激到了曹操,而曹操对汉中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认定汉中为“鸡肋”。蜀汉军队步步紧逼,曹操很难短时间取胜,因此决定撤军。但是在撤军之前,曹操迁走了部分汉中百姓(一说是8万,一说是5万)。就此汉中之战落下序幕,刘备完全取得汉中的控制权,并且开始着手恢复生产。
战役总结:起初刘备和曹魏还是对峙状态,但是利用火攻斩杀夏侯渊这件事改变了原本对峙的局面,一时间曹军群龙无首,大有倾覆的可能。但是张郃临危受命,重新带领曹军抵抗刘备,这才局面有所好转。赵云利用空城计大破曹军这件事完全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赵云也没想到能搞这么大的战果,但这次偶然事件对战局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这次战役,那汉中对峙的局面应该还会持续下去。这一次失败外加上战争成本逐渐变大,曹操渐渐的放弃了汉中,决定撤军。从战果上看曹操失败了,汉中落入刘备之手。
刘备取得汉中,之后称“汉中王”,欲效仿高祖刘邦,从汉中北伐关中,继而统一



2023年03月20日 03点03分
1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从沮道出发去打下辩(武都郡下辖地区),结果刘备军队惨败,吴兰都战死了。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采纳了法正策略开进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在对峙时期刘备多次攻击夏侯渊,但是“数战不利”,最后刘备南渡沔水,直插定军山。夏侯渊的军营是在平地上的,而刘备的军营在定军山上,居高临下,对夏侯渊十分不利。因此夏侯渊引兵攻打定军山、张郃从东面攻打定军山,但是大耳贼好不容易打到定军山,岂是你说夺就夺的,双方围绕着这块高地展开激烈的战斗。
因为僵持不下,所以夏侯渊开始修鹿角工事,这个鹿角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刘备先是猛攻张郃防线,张郃不是刘备的对手,于是夏侯渊分兵一半给张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分兵会导致实力虚弱,容易被敌人逐个击破;但是如果不分兵,任由张郃防线崩塌,那么刘备很容易包围夏侯渊,到时候夏侯渊想逃都没办法。中国有很多关于老人的说法,比如“老奸巨猾”,这个词用在刘备身上挺合适的。刘备重挫张郃防线之后并没有从这里打开突破口,反而是直面夏侯渊防线。
前面我们说了,鹿角工事是木制的,木制的弱点是什么?容易火攻!刘备对火老有缘分了,官渡一把火把老东家袁绍搞死了、赤壁二把火就把曹操的统一梦烧成灰烬、夷陵三把火差点把自己烧死,这三把火刘备都参与了,这一次刘备也是用火攻突破的防线。刘备用火烧了南围的鹿角工事,汉中守将夏侯渊急急忙忙的跑出来灭火。结果刘备军队趁机攻打夏侯渊,黄忠一刀劈死了夏侯渊,突破了南围防线。张郃迅速收缩防线,退守阳平关。由于张郃资历比较老,所以曹军将领纷纷推举张郃主持大局,最后在张郃的节度下曹军军心才得以安稳。
随后刘备准备渡河攻打阳平关,曹军将领认为应该以水为阵,步步阻击刘备,但是郭淮认为应该撤离河边,给刘备渡河的机会,然后在刘备渡河一半的时候突袭。“半渡而击”这招效果非常好,在历史上多次应验了,刘备担心曹军“半渡而击”所以放弃攻打阳平关。随后曹操从长安走斜谷道来汉中,亲自督战。刘备听说这事之后说道:“汉中是我的,曹操来也没用,我说的”
两大阵营都非常重视汉中,曹操运数千万囊军粮到北山、刘备更是尽起益州兵,当时诸葛亮问杨洪为啥调这么多兵,杨洪直接说:“汉中是益州咽喉,失去汉中,蜀汉早晚凉凉,所以必须发兵。”诸葛亮认可汉中的重要性,因此全力支持刘备,蜀汉都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在长期对峙时期黄忠提出偷袭北山的建议,也就是掠夺曹操的粮草,或者复制一次官渡之战。这个计策十分冒险,基本上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是如果成功了,那么曹魏必定会因为粮草不济而后退,届时曹操就会重蹈袁绍的覆辙,火烧乌巢的场面再次上演。可惜的是黄忠失败了,赵云率领几十个骑兵去接应黄忠,并且遭到了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赵云且战且退,最终退到营寨,不过曹军也追到了营寨之外。
赵云认为营寨很难抵挡曹军的进攻,所以干脆就来了一出“空城计”,打开城门迎接曹军。此时曹军也犯嘀咕,为了追几十个骑兵跑到蜀汉营寨外面,此时蜀汉营寨还大开城门,这八成是有伏兵,所以退了。赵云趁机让士兵大举进攻曹军,曹军的心理瞬间就崩溃了,我们关闭上帝视角之后就能体会曹军的心理状态。曹军大部队都在搜索蜀汉的残兵败将(黄忠),但是在搜索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赵云,而且就带了一小股士兵,这不是送上门的肥肉吗?但是打着打着就不对劲了,因为赵云一直在牵着他们鼻子走,而且一步步引导营寨面前。
此时营寨城门大开,会不会有伏兵?赵云是不是估计引诱他们的?曹军拿不准,所以选择撤退。但是没想到自己一撤退,蜀汉士兵就跑出来追杀他们,这明显就是预谋已久的陷阱啊。此时曹军庆幸自己没跳进火坑,但是也错误的判断了蜀汉,他们认为蜀汉是预谋已久的,所以反击力度一定很大,都在争先恐后的逃命,因此引发了大规模踩踏事件,坠入汉水者不计其数,曹军大败。
这一次偶然事件刺激到了曹操,而曹操对汉中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认定汉中为“鸡肋”。蜀汉军队步步紧逼,曹操很难短时间取胜,因此决定撤军。但是在撤军之前,曹操迁走了部分汉中百姓(一说是8万,一说是5万)。就此汉中之战落下序幕,刘备完全取得汉中的控制权,并且开始着手恢复生产。
战役总结:起初刘备和曹魏还是对峙状态,但是利用火攻斩杀夏侯渊这件事改变了原本对峙的局面,一时间曹军群龙无首,大有倾覆的可能。但是张郃临危受命,重新带领曹军抵抗刘备,这才局面有所好转。赵云利用空城计大破曹军这件事完全可以说是“黑天鹅”事件,赵云也没想到能搞这么大的战果,但这次偶然事件对战局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没有这次战役,那汉中对峙的局面应该还会持续下去。这一次失败外加上战争成本逐渐变大,曹操渐渐的放弃了汉中,决定撤军。从战果上看曹操失败了,汉中落入刘备之手。
刘备取得汉中,之后称“汉中王”,欲效仿高祖刘邦,从汉中北伐关中,继而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