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闪问题的一些讨论(IEEE std 1789-2015)
wp7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felixtao 楼主
以下内容均摘自IEEE std 1789-2015,并非前期同编号的论文。
该标准已在IEEE官网上查询,状态为Active,即有效。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1
level 13
felixtao 楼主
章节7,Risk assessment 风险估计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2
该图来自章节7.1,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简介。图中主要看闪烁会引起的问题,分为5条,其实我们只关心最后一条,即疲劳相关的部分。风险等级见图17、18 Asthenopia, including eyestrain, fatigue, blurred vision, conventional headache, and decreased performance on sight-related tasks.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level 13
说半天还是灯光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4
灯光和屏幕背光都是作用于人眼,请问两种光有本质区别吗?标准对疲劳的判别共有两个主要属性,一是频率,二是调质深度(我的理解就是波幅大小)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level 13
felixtao 楼主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5
右下角可以看出,针对弱视或眼疲劳的低风险判据是调质深度小于1%,或者频率大于3000hz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level 13
felixtao 楼主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6
图18,简单说明一下,Y轴是调质深度,X轴是频率。绿色区域基本无风险,黄色区域有低风险,白色区域么,应该就是多少会有一些风险了。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level 13
felixtao 楼主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7
这部分是关于眼疲劳部分的结论(其他的跳过了)。可以看到,倒数两句话是重点。NOEL = no observable effect level。可以理解为,低风险的频率是大于1250hz,大于3000hz时NOEL,即无明显影响。
2018年11月24日 10点11分
level 13
就一篇?
2018年11月24日 11点11分 8
这是IEEE的标准,不是文章了
2018年11月24日 11点11分
level 15
调质深度如何评估?
2018年11月24日 12点11分 10
图18上有,Y轴就是调制深度,note1是计算方法。我感觉是用波形的振幅做了下换算。
2018年11月24日 12点11分
@felixtao 按上面的说法是(y1-y2)/(y1+y2),假定y2为常数a,当y1越小时危险越小,也就是,波的振幅越小越安全
2018年11月24日 12点11分
@卧楼听松 是的。想想道理也是这样,亮度变化幅度越小,也越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018年11月24日 12点11分
@felixtao 折算的话,240hz下要最大亮度小于最小亮度的1.2倍,但pwm最小应该是0啊,总觉得算法有问题
2018年11月24日 12点11分
level 1
我想请教下楼主这个标准以什么值去判断产品有没有频闪?纹波电流?积分球测试?还是什么
2018年11月29日 02点11分 11
该标准第4章有说明。
2018年11月29日 03点11分
level 12
顶贴
2018年12月01日 16点12分 12
level 12
图一find x 图二猴8 猴8的pwm深度在50%亮度以下的时候就崩了。
刺激流泪的瞎眼屏坐实了。
2018年12月01日 16点12分 13
level 14
这个论文里主要讨论的是闪烁百分比和频率。
频率的重要性没什么好说的,但闪烁百分比这个指标感觉不够。
percent flicker,闪烁百分比,modulation depth,调制深度,(max-min)/(max+min)*100%,完全没考虑形状。规则的图形,比如方波,其形状主要受占空比影响。不规则的更麻烦一些。还有另外两个概念,波动深度,(max-min)/max*100%;flicker index,闪烁指数,Flicker Index = (Area 1) / (Area 1 + Area 2)。
闪烁指数反映的是亮度的上下波动相对于平均亮度的幅度,平均亮度是人眼感受的亮度。用积分求平均亮度,平均亮度之上的部分和平均亮度之下的凹槽是上下振幅。这个指数明显比闪烁百分比更好,包含了形状的因素。假设一个方波,波动深度和调制深度是100%,占空比99.99%,那么即使频率很低,比如100hz,也基本没影响。
这个论文里也说了,形状、占空比也有影响,但尚未得到详细地研究。
The effects of flicker depend not only on the frequency of the flicker but also on the modulation depth and
on other waveform metrics such as flicker index and duty cycle. For visible flicker, the amplitude of the
Fourier fundamental predicts flicker fusion (de Lange Dzn [B26]). For invisible flicker,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waveforms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detail. The peak-trough modulation depth of the 100–120 Hz
flicker from older fluorescent lamps with magnetic ballasts varies with the component phosphors, some of
which exhibit persistence, varying the chromaticity of the light through its cycle (Wilkins and Clark
[B115]). The peak-trough modulation depth known to induce headaches from fluorescent lighting at
100 Hz is about 35% (Wilkins et al. [B116]). The present definitions for modulation do not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ow-frequency and high-frequency modulation. But for sufficiently high flicker
frequencies, there appear to be limited human biological effects.
The upper limit of the low-risk region is the line Modulation (%) < 0.08×Frequency and corresponds to a
factor of about 2.5 above the NOEL. Below 90 Hz, the low-risk region satisfies Modulation (%) < 0.025×Frequency,
and the NOEL can be taken a factor of 2.5 below that to become Modulation (%) < 0.01×Frequency. The
conservativeness of the regions may be determined by further research, but based on the available data (see Clause 8),
the shaded regions contain the low-risk region.
论文里说调制深度和频率有如上对应关系。其实我更认为应该是flicker index和频率如类似如上的关系,但这个系数不知道怎么求。flicker index = a*f。
2018年12月30日 12点12分 14
level 14
论文里引用的数据,不是完全在斜线上的。
2019年01月02日 13点01分 15
工作组从论文形成标准的时候修改了不少描述
2019年01月02日 13点01分
@felixtao 你看我楼上说的。
2019年01月02日 14点01分
@zhu3536 看到了。不过这个flicker index在吧里目前的讨论对象---LED屏上应该不会如此复杂(即目前的波形都相对比较规整),那么用调制深度来看问题应该会更直观一些。
2019年01月02日 14点01分
@zhu3536 从iPhone xsm的波形可以看出,苹果也是重视了调制深度,波形的调制深度明显比x要好的多,说明这是一种直接改善的方式。
2019年01月02日 14点01分
level 8
可以推荐一千七以下屏幕素质好点的,性能可以的手机吗?
2019年01月02日 14点01分 16
level 1
你好,请问可以分享下文件吗
2024年07月15日 11点07分 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