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最有“文气”的地方:孔庙和国子监
北京照片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HITORI♀ 楼主
无论身居北京还是家住外地,当在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都游览的时候,不知道除了故宫、长城、十三陵、雍和宫、恭王府这些众所周知的景点,还有没有别的选项?如果觉得选项缺少,今天就随一起到京城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去看看。
2018年09月22日 21点09分 1
level 1
HITORI♀ 楼主
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毗邻雍和宫。进入孔庙前,一定要先走进这条过去被称为“成贤街”,现在被称为“国子监街”的古老街道。这是北京唯一有牌楼的街道,而且是四座,仅凭这点其他街道都难以相比。
过了牌楼,在绿瓦红墙之外,东西侧各有一座下马碑,上面用汉、满、蒙、藏、维、托忒六种文字写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只要来到这些石碑前,不要说文武大员,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必须步行体现对孔老爷子的敬意。
在进入孔庙前,先了解下孔庙的整体历史。历史上最早的孔庙是鲁国国君以家宅立庙,时间是孔老爷子去世的第二
年,即公元前478年;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刘邦路经曲阜祭孔,开帝王祭孔的先河。后来儒家思想成为治世思想,凡是有官家学府的地方,都建有供奉祭拜孔老爷子的文庙;可天下被直接称为“孔庙”的,仅有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衢州孔庙这三座,这其中北京孔庙又是唯一进入皇家正式祭祀典礼的“国家孔庙”。
过了下马碑,沿着院墙走上一段路,就能看见孔庙这座黄瓦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大门了。它叫“先师门”,这个名字是来自孔老爷子的最高封号“大成至圣先师”,“先师”是称赞他开天下私学之先。
仔细端详先师门,会发现它那粗犷的线条、巨大的斗拱和京城的明清建筑很不一样,这是由于它始建于元代,确切说是公元1302年。据说当著名汉官刘秉忠在设计大都城的时候,第一个决定规划的就是孔庙和它旁边的国子监,因为那时“左庙右学”的规制已经遍布全国,国都自然更要遵从这一规则。
先师门的对面,有一座红墙黄瓦、横开八字的影壁。作为传统大型建筑中标配的影壁,在孔庙这里也有不同一般的形制。
走进先师门,前院四周环列着孔庙镇馆之宝之一的“进士题名碑”。自隋代起科举考试就是我国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无数学子通过它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唐代时在京城重要景点留下名字已经成为学子们的风尚,到了元代,朝廷将参加京城最后角逐的才子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让他们流芳百世。
目前完整的进士题名碑共有198块,其中元代3块(元代只开过9次科举,而且其中6块石碑在明代被磨掉字迹重新使用),明代77块,清代118块,总计记录了51624位进士的名字。这其中有不少历史上的名人,如保卫北京的功臣于谦和袁崇焕、大改革家张居正、著名画家董其昌、戏剧家汤显祖、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两代文臣刘统勋刘墉、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教育家蔡元培等。
在这个柏树参天的院落里,还有三块内有御制石碑的碑亭。东面是孔庙唯一的明代御碑,记述了明代正统年间对孔庙的修缮情况,因此该碑亭为绿色琉璃瓦。
而西面碑亭里的两块御碑是清代的,分别记述了乾隆朝重修孔庙的情况,以及道光朝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过程。
2018年09月22日 21点09分 2
level 1
HITORI♀ 楼主
看过御碑亭,迎面是孔庙的第二道大门大成门。“大成”是对孔老爷子的最高尊号,是说他“集古代先贤之大成”。它的阶下有两块元代御碑,东侧是加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的敕令,西侧的则是给孔老爷子父母以及“四配”(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孙子孔伋,以及后代弟子孟轲)加封封号的敕命。
大成门坐落在台基上,单檐歇山顶,五开间,如同一座大殿,红墙黄瓦加上后廊檐下二十四枝红杆描金的长戟,尽显皇家威风。门内设有钟鼓,每逢皇帝祭孔,随着钟鸣108声、鼓响360下,百官就位,典礼正式开始。
在大成门殿的前廊檐下,陈列着有十枚石鼓。它们是清代乾隆时期根据周代的石鼓摹刻的(周代原物现存故宫),上面有当时所作的诗文。虽然比原物晚了上千年,但同样是珍贵的文物。
走进大成门,一个更加宽阔宏大的庭院展现在眼前。古柏森森,幽静而不失肃穆;殿宇高耸,辉煌而庄重典雅。笔直的神道直通孔庙的核心建筑,也是祭祀孔老爷子的主要场所大成殿。
先看看院落里的其他文物。这个用绿色琉璃砌成的小房子一样的东西叫“焚帛炉”,也叫“燎炉”,同样是皇家坛庙陵墓必备的设施。在祭祀之后,祭祀用的物品要被放进这里,在松柏引燃的火光中焚烧,象征着奉献给要祭祀的神灵。
在院落里,那些古柏肯定最吸引人们的目光。柏树被古人认为有神性,因此坛庙、陵墓都广为种植。这其中最有名的一棵,就在大成殿的台阶下西侧。这棵柏树和孔庙同龄,是由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校长)许衡亲手所种,它就是“触奸柏”。
明代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把持朝纲。相传自视甚高的他有一次代替皇帝来到孔庙祭孔时,不顾自己的身份,硬要登上台阶(根据制度,只有皇帝能够进入大成殿,只有皇亲国戚可以在台基上陪同祭祀)。就在此时狂风大作,柏树的一根树枝突然凌空而下,挑落了严嵩的官帽,把他吓得落荒而逃。这之后没几年,严嵩和他的党羽们全都落马,人们就纷纷传说这棵柏树有灵性,能够辨别忠奸,就叫它“触奸柏”了。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3
level 1
HITORI♀ 楼主
除了柏树,那些掩映在绿丛中红墙黄瓦的御碑亭也很显眼,它们一共十一座,东六西五,全都是清代所立,大部分立于乾隆年间。
除了柏树,那些掩映在绿丛中红墙黄瓦的御碑亭也很显眼,它们一共十一座,东六西五,全都是清代所立,大部分立于乾隆年间。
而在碑亭的外面,还有两组长长的建筑,东西两庑,曾经供奉着“先贤”(孔子之前和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以及孔子除了“四配十二哲”以外的其他弟子)和“先儒”(孔子身后历代思想家和儒学名臣)共一百四十多人,其中有董仲舒、诸葛亮、程氏兄弟、周敦颐、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等历史名人。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4
level 1
HITORI♀ 楼主
现在把目光移到主角身上来。大成殿与孔庙建造于同时,元末曾被毁,明代初年在原址上重建,清代乾隆年间将殿顶的琉璃瓦由绿色换为黄色,清末光绪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时,将七间三进的规模改为九间五进。
大成殿建于高大的露台之上,它的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九间五进的规模和殿脊上的九只脊兽,都是等级最高的皇家建筑规制,足以说明皇帝们对从未谋面的孔老爷子是何等尊崇。第一层房檐下挂着的这块“万世师表”的横匾,是康熙皇帝的手书。
进到大成殿内,可以看见正中面南背北供奉着孔老爷子的牌位。
孔老爷子左右两侧陪着他共同接受人们祭拜的,是他的学生和再传弟子们,即“四配”和“十二哲”(指的是除颜回以外的孔子十大门生“十哲”中的九位,加上颛孙师和有若两位弟子,以及宋代大儒朱熹)。
抬头往上看,可以会看到大殿内上方挂满了匾额,它们大部分来自清代的皇帝,每位皇帝第一次来到这里祭拜,都会留下自己的手书。
这些匾额分别是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 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和宣统的“中和位育”,它们按照先东后西的昭穆之制在这里悬挂了数百年。而在这些匾额的正中,是民国名人黎元洪的“道洽大同 ”,这是他当上大总统后题写的。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5
level 1
HITORI♀ 楼主
走出大成殿,穿过角门,来到一个独立的小院落。这里是崇圣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即公元1530年,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这里同样是殿宇精巧、古树林立,但这里更加幽深而清宁。
正殿崇圣殿坐落在露台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殿内原先供奉着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四配”之父的牌位。
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原先供奉程氏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六位先儒之父。
出了崇圣祠,往右走进一座小门,展现在面前的是孔庙另一个镇庙之至宝—十三经碑林,又称乾隆石经。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碑刻共有189座,原存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后在1956年移到孔庙和国子监的夹道保存。
这些石经不仅在体例上保存完整、内容准确,而且全部63万余字,个个工整字字隽秀,既是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照片中的内容就是《左传》的名篇《曹刿论战》)。
书写这部巨大经典的,是雍正年间江苏金坛恩贡生蒋衡,他在游历长安时见刻于唐代的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于是从公元1726年到1737年,历时12年完成了这部经书的手稿。公元1740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手稿转献朝廷,54年后全部石碑刻成立于国子监,同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
与“十三经刻石”同处一室的还有从国子监彝伦堂移来的康熙御笔《大学碑》、乾隆登基六十年(1795年)时镌刻的《御制说经文》碑十三座,《御制石刻蒋衡书十三经于辟雍序》满、汉文碑各一座,以及其他收藏于孔庙、国子监的碑刻。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6
level 1
HITORI♀ 楼主
走过太学门,迎面有一座色彩亮丽的琉璃牌坊。这是全北京(可能也是全国)唯一一座树立在教育机构内的琉璃牌坊,红、黄、绿、白几种颜色交相辉映,让它格外吸引人。
牌坊中门上方,南北两面分别书写着“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前者的意思是皇帝在辟雍临水教导众学生,后者的含义是学生们在这里听讲时要注意自己的举止。
据说这里曾经规划要建造一座石牌坊,但是考虑到成本和工时都难以承受,才修建了这同样气派,但成本和工时更低的琉璃牌坊。
在牌坊两侧,有钟鼓二亭,每当皇帝亲临这里的时候,钟鼓齐鸣一百零八响,显示天子的无上尊严。
在这里也有两座碑亭,它们都立于乾隆年间,分别刻有乾隆皇帝御制的《三老五更说》和他自己书写的记载修建辟雍建筑群的叙事文。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9
level 1
HITORI♀ 楼主
过了琉璃牌楼,可以看见迎面有一座奇特的建筑拔地而起。它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依然是皇家特有的红柱黄瓦,坐落在一个圆形的水池中央,以它为中心有四座汉白玉石桥连通四方。碧绿的水池加上汉白玉石栏的衬托,使这座建筑像天上仙宫一样美丽。
这座建筑有个同样独特的名字“辟雍”,这个名字源于周代时天子的学宫,天子在这里读书学习、向大臣们讲授文武之道。国子监自明朝开始,每逢新皇帝登基,都会迎请他来这里的彝伦堂讲学(国子监自元代建成到清代前期,从太学门到彝伦堂没有其他的建筑)。但那位自视甚高的乾隆皇帝,不满足于和国子监的官员们同地讲课,于是按古制下令修建了辟雍以及前面的琉璃牌坊。
走进辟雍就会发现,这座殿是纵横三开间,这样它仍是天子所特有的九开间。殿内没有一根内柱,坐在正中宝座上的皇帝视野非常开阔。据说当年任工部尚书(大体上相当于现在住建部和水利部的部长)的刘墉拿出设计方案后,乾隆很满意外观,但觉得殿内的四根柱子太碍眼,就交给和珅让其修改。于是和珅采用了“抹角架海量”的设计,这样不仅美观还节省了不少经费。
辟雍内悬挂的匾额,分别来自乾隆、道光和咸丰。每逢皇帝亲临这里讲学,所有王公贵族在殿外台基上侍立,其余官员和国子监学生在阶下站立一直到太学门外。开讲时,先由翰林院大学士和国子监祭酒分别讲《四书》、《五经》的段落,所有人员站着听讲;他们讲完后,退出大殿回到官员行列中,所有人员一同跪倒,听皇帝针对刚才所讲的内容阐发自己的议论,这就是“临雍讲学”。
这种讲学一般安排在祭孔之后进行。为了保证距离远的官员和学生也能听见皇帝的高论,在辟雍外面还有几名传胪官,把皇帝的话一句句往外传。这些人都是六品官,所以国子监的学生们私下里都说“十年寒窗苦,不如一声吼”。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10
level 1
HITORI♀ 楼主
出了辟雍,迎面就是国子监的大讲堂彝伦堂,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六百多平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这里是学生们统一上课以及举行典礼活动的所在,类似于现在学校的礼堂和阶梯大教室。
彝伦堂前面有露台,台上有日晷可以观看时辰。这里还是学生早晨点名圈到的地方,因为一般都在卯时(早上五点到七点)进行,所以就叫“点卯”。
从彝伦堂两侧的穿堂走过去,就是敬一亭。这里也是嘉靖年间所添建的,和孔庙的崇圣祠同时。这座精巧的小门和周围的院墙,将敬一亭围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院落。
敬一亭实际上不是亭子,而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建筑,里面原先存放着嘉靖皇帝的《敬一箴》碑等七块明代石碑,后来康熙皇帝御书的“崇高峻极”等四块大字卧碑和雍正皇帝的《训饬士子文》也放在这里,现在移到十三经碑林。
回到国子监的中院,能看到在辟雍的两侧,有两组廊庑式的建筑,它们的廊柱房梁和彝伦堂一样都是黑色的.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11
level 1
HITORI♀ 楼主
它们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教室“六堂”,东西各三堂,每堂十一间,共计六十六间。明代时将六堂中广业堂、崇志堂、正义堂定为初级班,学期一年半;诚心堂、修道堂为中级班,学期也是一年半;率性堂为高级班,一般学期为一年。但是升入高级班后要实行积分法,一年内积满八分才能毕业,不然就要留级。这一进阶方法在清代被废止,学生们只要精通四书五经考试合格,就可以毕业。
从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出路还是很不错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回到各自的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考中,他们会回到这里参加谢师礼;还有一部分人,在学习期满后会等待吏部(国家人事部)的考核,通过考试直接取得官职,如果赶上了开国时期人才缺乏成绩又好,甚至有可能直接授予司局级别的高官;成绩最差的,直接被分配到下面的州县做学官(教育局局长),等着慢慢升迁。
而这里常见、其他地方少见的黑色梁柱,是因为黑色自上古时期就是除了紫色和红色之外最为尊贵的色彩(黄色属于后来居上),因此皇家建筑以及庙宇可以使用红色装饰,而次一等的官府建筑就要用黑色装饰。国子监虽然是学校,但也是官府衙门,所以也要用黑色梁柱。
国子监的学生不仅学习生活辛苦,还要受到严格校规的约束,如果学业不成或违反校规,轻则受申斥,重的就要被送到六堂东头的“绳愆厅”受罚(愆是罪过的意思)。在这里一般都要挨板子,还不许申辩,如有重大罪责,还要带枷锁甚至枭首示众。
当然,在这里熬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活,就可以当官,还能回到这里做老师,去要求新的学生。在“绳愆厅”对面的“博士厅”,就是这些老师的办公室。他们负责教学管理,也负责出题考试,给监生上大课,做学术引导等。
孔庙柏树多,而相对的国子监的槐树多,这是从汉代起就流传下来的传统,所以国子监也有“槐市”的雅称。这些槐树中也有不少名树, 比如在博士厅前这棵同样为许衡亲手所植的古槐,在乾隆母亲慈宁太后六十寿辰的时候,本已枯死的它忽然枯而复荣。此事传开后,众人都认为是吉祥之兆,又恰遇大学士蒋溥奉命祭拜孔庙,当即绘图赋诗进呈乾隆。乾隆得知后非常高兴,提笔咏诗并称它“复苏槐”。
还有这棵“罗锅槐”。据史书记载,修建辟雍时这棵槐树因为树龄太大、树干太粗本该砍伐,因刘墉爱惜古槐,力排众议才得以保留。但不久辟雍竣工后,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前来视察,走到这棵树旁灵机一动,笑着问群臣:“各位爱卿,此槐象谁?”大家心领神会,笑而不答。因刘墉天生背驼,为人机敏耿直,滑稽幽默,背地里人称“刘罗锅”,皇帝借此小小地戏弄他一下。
孔庙和国子监现在属于同一家博物馆,一张门票可以一起参观,馆内还有其他与孔子孔庙以及科举制度的展览以及乐舞表演等项目。
2018年09月22日 22点09分 12
吧务
level 15
孔夫子的地盘
2018年09月22日 23点09分 13
挺有味道的地方,如果有懂行的人说道说道的话可以逛一天。
2018年09月22日 23点09分
@HITORI♀ [笑眼][笑眼][笑眼][笑眼]还有祭孔舞蹈
2018年09月22日 23点09分
@蹲地看蚂蚁 不算祭孔舞蹈,只是为了吸引游客根据自己的想法编排出来的“古代”舞蹈[滑稽]
2018年09月22日 23点09分
level 13
[玫瑰][大拇指]
2018年09月23日 01点09分 14
level 15
自打批琳批孔 ,国民道德素养一路下滑,儒家的传统思想反而在他国发扬光大。
2018年09月23日 08点09分 15
唉,孔庙和国子监也亏当年用作存放抄收物品特别是文物的仓库,不然还不知道怎样……但个人觉得儒家文化在现在更应该用作社会道德建设的补充上。
2018年09月23日 10点09分
万幸啊!
2018年09月23日 13点09分
level 15
十年寒窗,却被功名所累……
试问现在还有几个真心做学问之人?
2018年09月23日 23点09分 16
那时候也没几个……
2018年09月24日 04点09分
level 11
照片+解说=完美[真棒][真棒][玫瑰][玫瑰][太开心]
2018年09月24日 08点09分 17
谢谢[太开心]~
2018年09月24日 08点09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