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理研究:说说脾阴……
伤寒论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9
aa20101128aa 楼主
肾阴,肝阴,常讲
脾阴不常讲,与脾为太阴,多阴证有关。
但太阴讠上,湿土主讠。。中见阳明燥气。
燥气,金气也,为萧寒,滋润,沉降……
太阴有燥气的变化。。。。不是阳明燥,为太阴燥……
阳明燥,轻易知道,太阴燥,脾阴亏,知道的人就少了。。。。。
涉及到脾阴的条文,有小建中的一个条文:
伤寒二三曰,心悸烦,小建中汤。
:::小建中,中指中焦脾,脾阴亏,补以胶饴,。脾阴实则阴气上行,心烦自息。心营脾营充实,里证没有了,在桂枝汤的发表讠下,病就好了。。。。
但小建中的另一个条文认为,可治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痛。个人认为,此二脉,悉在太阴脉,轻按为阳,重按为阴。也就是太阴脉涩弦。弦紧为寒,涩为阴阳气滞行。阴阳气滞行,宜补阴阳气,胶饴甘温,温补阳,甘补阴。弦紧为寒,即阴阳气为寒凝而弦,祛寒用桂枝,生姜等。芍药,敛阴疏土,护脾阴,开脉弦,……
另一个条文……太阴病二曰,反燥(已见热象,,)反熨其背(阳上加阳,重阳。。火劫)……大便当鞭,小便当数,反不数不多,(火劫伤脾讠阴阳,伤阳当寒,寒则小便数,。现小便不数,说明阳伤轻。而小便少,说明阴亏甚于阳伤)……大便已,头卓然而痛(既阴亏于下,阳将逆于上。此时多头汗出,齐颈而还。何也?脾经终穴大包,经络自大包散胸中,胸亦为脾阴所络,胸上为阳,今阳逆于上,故头汗出,剂颈而止)。……当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手足心热,为脾阴亏虚的一个重要特征。)
还有一个条文,麻仁丸::脉当浮涩相搏,大便鞭,小便数,麻仁丸主讠。
个人认为,轻按为阳,阳浮,,,阴阳气浮,为胃上热。重按为阴,阴涩,阴阳气涩,阴阳气为不足,即营虚。这里营虚包括营内阴阳二气,因为不论在哪里,皆阴阳合抱,独则病甚。既然营内阴阳气亏,阳亏虚寒则小便数,阴亏则须用麻仁丸内的麻仁,白芍以润脾保阴。
注意点眼之笔:伤寒论里,无论哪种脉象,皆含阴阳二气。单解即为失,亦不合理。单解便为独。单解让很多条文,难以解释,也不符合阴阳抱合原理。条文中多见阴阳气并竭的字句,除了从症状上来认识阴阳气并竭,更重要的,是脉诊。
2017年08月06日 12点08分 1
level 9
aa20101128aa 楼主
讲脾阴,必说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中风。
风属阳,化燥。
中风则脉浮。
缓为阴弱。这里阴弱,即营弱。
营内阴阳气弱。
缓者,阴阳气缓。
阴阳气缓为阴阳气并竭之渐。
阳强自发热。
阴弱汗自出。
脾营弱汗自出。
为营亏汗脱。
而我们知道,无论阴亏阳亏皆汗出。
桂枝汤内,桂枝可辛开太阳,太阳开,风去。
桂枝又入营补脾阳。
白芍补脾阴。
大枣补脾阴。
甘草补脾阴阳。
生姜散风。
2017年08月06日 16点08分 2
阴弱汗自出。阴阳气弱则汗自出。阳气弱汗出,阴气弱汗亦出。阳弱自汗,阴弱盗汗。阴弱盗汗,好比水少而缓,吸渗于地下。汗稠。阳虚自汗,汗清。有云:阴气(阳虚阴独)有余,身寒汗清。
2017年08月06日 17点08分
阳虚则脱,阴虚亦脱。阴阳气并竭,未有不脱汗者。即营弱汗自出。阴弱汗自出。阳强自发热,阴弱汗自出。
2017年08月06日 17点08分
营弱脱汗,与脾弱下利,理同而部位不同而已。
2017年08月06日 17点08分
@aa20101128aa 你不是说营内阴阳气弱、营肉阴阳气缓,营内阴阳气并竭吗?又哪来的阳强自发热?好像阳强自发热一下子从天下掉下来,圆了你的说辞。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level 1
阴虚应有二层意思,一是时医们口中经常说的阴虚发热的阴虚,那种阴虚(发热)其实是阳明病,里有热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所以这种阴虚发热的出汗其实不是阴虚虚脱所出的虚汗!
另一种阴虚就是伤寒论辨证体系里面的阴、虚、寒证的阴虚,其实就是太阴里虚阴寒证的那个阴虚!这在胡希恕讲解伤寒论中常常地提到这个阴虚,若把它与时医口中的“阴虚发热”的阴虚相混淆,那就惨了。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3
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上楼说的阴虚,属第一层意思。阴血亏虚。阴弱自汗,除了阴虚发热,还有你说的第二层意思。恰两层意思的综合体。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level 15
不赞同楼主的观点,但是认同楼主敢于质疑的勇气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4
你看看第245条,我也是读书读出来的。………汗过,为阳绝于里,亡津,大便因鞭也…,,,阳亡,然后才津脱…阴阳抱合的理论,显然可见。
2017年08月09日 10点08分
@aa20101128aa 管中窥豹?
2017年08月09日 10点08分
@伤寒论泻心汤 怎么会。你看看原条文,…。
2017年08月09日 12点08分
level 1
发热汗出的,属阳热之汗。重点在于怎样判断虚汗:
凡是出汗而不发热的就应该是虚脱之汗!
虚汗可细分为阳虚虚脱之汗与阴虚虚脱之汗,如何区分?
我以为不发热而出汗又有怕冷的就是阳虚之汗,阳虚虚脱之汗。
反之无热汗出不怕冷的(是不是还要有点怕热?这不该确定。),就是阴虚虚脱之汗。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5
上楼回了,个人认为,主要看脉。脉缓为阴阳皆虚。至于阳虚阴虚,必须结合症状?阳虚身冷汗出,阴虚不冷汗出。上楼也说了,阳虚汗清,阴虚汗稠。其它肯定还有判断要点,但要去发现吧。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所谓的虚汗其实就是民间所说的冷汗,为何要叫它冷汗?因为它没有发热,汗本来是发热的产物。后来人们渐渐发现也有一类汗它们根本就不发热,中医正式术语就称之为虚汗。
2017年08月07日 00点08分
@提挈阴阳 恩。
2017年08月07日 01点08分
level 11
饴糖与大枣,粳米等等都是补气之品,按现代的说法是补充能量。补阴药主要是增加身体含水量,控制火气,基本的方向都搞错了。
2017年08月07日 01点08分 6
你肯定没有细看贴子
2017年08月08日 01点08分
滚一边去,
2024年05月29日 14点05分
level 15
太阳中风,也是发热汗出,这个可不是阳热之汗
2017年08月07日 12点08分 7
你肯定没有细看贴子
2017年08月08日 01点08分
level 8
楼主说:“ 阴弱汗自出。阴阳气弱则汗自出。阳气弱汗出,阴气弱汗亦出。阳弱自汗,阴弱盗汗。”
------------------------------
阴弱汗自出,是不是就是阴虚盗汗呢?阴弱汗自出==阴虚盗汗,是这个意思吗?
2017年08月09日 07点08分 8
level 8
脾阴与胃阴有没有区别?区别是什么?
2017年08月09日 07点08分 9
脾之阴气即胃之阴气,脾阴、脾津即胃阴‘、胃津。脾阴即胃阴,它们实为一物。 滋养凉润上呈于口则口不渴舌不燥,下润于大肠则便不干、粪不结。补脾阴之药就是补胃阴之药,生地,寸冬,石斛,沙参等基本通用。不知当否。
2017年08月10日 05点08分
@气和为贵 现在真没啥补脾阴得代表方剂,很少,金贵只有薯蓣丸
2024年09月06日 01点09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