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0101128aa aa20101128aa
中医世家。
关注数: 20 粉丝数: 620 发帖数: 17,970 关注贴吧数: 4
伤寒论病理研究:说说脾阴…… 肾阴,肝阴,常讲 脾阴不常讲,与脾为太阴,多阴证有关。 但太阴讠上,湿土主讠。。中见阳明燥气。 燥气,金气也,为萧寒,滋润,沉降…… 太阴有燥气的变化。。。。不是阳明燥,为太阴燥…… 阳明燥,轻易知道,太阴燥,脾阴亏,知道的人就少了。。。。。 涉及到脾阴的条文,有小建中的一个条文: 伤寒二三曰,心悸烦,小建中汤。 :::小建中,中指中焦脾,脾阴亏,补以胶饴,。脾阴实则阴气上行,心烦自息。心营脾营充实,里证没有了,在桂枝汤的发表讠下,病就好了。。。。 但小建中的另一个条文认为,可治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痛。个人认为,此二脉,悉在太阴脉,轻按为阳,重按为阴。也就是太阴脉涩弦。弦紧为寒,涩为阴阳气滞行。阴阳气滞行,宜补阴阳气,胶饴甘温,温补阳,甘补阴。弦紧为寒,即阴阳气为寒凝而弦,祛寒用桂枝,生姜等。芍药,敛阴疏土,护脾阴,开脉弦,…… 另一个条文……太阴病二曰,反燥(已见热象,,)反熨其背(阳上加阳,重阳。。火劫)……大便当鞭,小便当数,反不数不多,(火劫伤脾讠阴阳,伤阳当寒,寒则小便数,。现小便不数,说明阳伤轻。而小便少,说明阴亏甚于阳伤)……大便已,头卓然而痛(既阴亏于下,阳将逆于上。此时多头汗出,齐颈而还。何也?脾经终穴大包,经络自大包散胸中,胸亦为脾阴所络,胸上为阳,今阳逆于上,故头汗出,剂颈而止)。……当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手足心热,为脾阴亏虚的一个重要特征。) 还有一个条文,麻仁丸::脉当浮涩相搏,大便鞭,小便数,麻仁丸主讠。 个人认为,轻按为阳,阳浮,,,阴阳气浮,为胃上热。重按为阴,阴涩,阴阳气涩,阴阳气为不足,即营虚。这里营虚包括营内阴阳二气,因为不论在哪里,皆阴阳合抱,独则病甚。既然营内阴阳气亏,阳亏虚寒则小便数,阴亏则须用麻仁丸内的麻仁,白芍以润脾保阴。 注意点眼之笔:伤寒论里,无论哪种脉象,皆含阴阳二气。单解即为失,亦不合理。单解便为独。单解让很多条文,难以解释,也不符合阴阳抱合原理。条文中多见阴阳气并竭的字句,除了从症状上来认识阴阳气并竭,更重要的,是脉诊。
小建中的饴糖,不可能为红糖…… 有人说小建中汤中的饴糖为红糖,大吼:瞎扯!!何也?在伤寒论110条,有语……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当火逆造成阴气竭,于是脾竭,脾阴亏虚,沿着经络亏虚,当手足心热,因为脾主四肢,阴亏则热。所以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感觉应该为:谷气不足,未能充分下流,即为虚,虚则热。此时,小便当少,胃中水竭则口渴,大便鞭,。 大便鞭,小便当数,反不数及不多,怎么解释???:::火劫后果很严重,阴亏。阴以承阳。而阳在阴外,所以很可能阳先亏,先表现出来。现在火劫大便鞭,既然阳先伤,小便当虚寒阳亏而数,事实上,小便反不多,不数,说明什么?阴亏为主。阴亏则发热,所以脾阴沿经络而亏虚发热。。。。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反过来说,发热只可能是阴亏。 治阴亏,岂能用红糖。。 阴亏在伤寒论里,曾用猪皮,驴皮,熬胶,成稠粥状,以达滋润阴气作用。红糖是不可能这样的,另红糖,不是谷气。。。。伤寒已说的清楚,谷气下流故也,所以只能是谷发酵制作的饴糖。饴糖又叫胶饴,啊,胶饴,胶??阿胶也叫胶,所以滋润阴气。胶饴居然也叫胶???为什么这么巧?巧吗? 个人认为,小建中汤,补脾阴,完全在胶饴一味药。小建中汤中的桂枝汤,仍为发表而设。102条云:伤寒二三曰,心悸而烦,小建中汤主讠。因阴气亏虚,所以心悸而烦,治以胶饴即可。但前面有伤寒二三曰,所以仍用桂枝汤,治太阳表症。 用复脉汤加减,代胶饴治脾阴行不行? 温病条辩,加减复脉汤,可谓滋阴方,阿胶,白芍,麻仁,麦地,干地黄。。。用于代替小建中汤里的胶饴行不? 伤寒论认为不行。 建中,建脾阴,必紧扣谷气二字。加减复脉汤,非谷气。 胶饴可治脾阴,兼心悸烦,加减复脉汤,只能治心的问题。 另外在100条里,小建中还治腹中急痛,当然,这个问题别论。 总讠,饴糖不能代以红糖。红糖,好像可以活血,补益?补益力量毕竟不足。因其不是谷气。补脾胃当然谷最好。
又一例误药伤下者……太信西医了…… 女,初病即咳黄稠痰,无伤风感寒外感现象。到一老中医那,很老的中医那,药方里居然有金钱花,青叶,……有胸闷,痰难出现象,两付药无果。后又吊瓶五天,今天刻诊:痰白而咳,胸闷已解大部分,,,鼻塞不爽。昨晚吃了两片肉,夜发腹胀痛,昨晚便两次,今天三次偏稀。呕苦,苦中夹甜。口不渴。脉,阳位沉滑小,阴位沉。血压尚好,但昨晚腹胀时头晕 分析:误治后,导致中阳受伤。吃肉引发浊阴逆上,滞下,。。。原来的胸中伏痰,,,,一直没好。致使咳仍,鼻塞。。。 这应该是个外感病?治到现在,感去,体质却进一步受伤。属阳邪内陷,与胸中痰饮相结,,,感觉刚开始用小陷胸,,,清气化痰丸即可。决不能用金银花。因非壮火热毒,且此类药,不能燥温。。。。徒伤阳气。 恰好这两天听优酷,赵绍琴温病心得,很好,推荐大家听听。。。。按其经验,治热,要有一个程度,时时注意治热禁药物太寒,寒则塞而不流,气机不转,阳气受伤,冰伏热邪外出,。。。他提出透热转气理论,在祛热邪时,要顾护气机,令其流畅。本例欲使气机流畅,必化痰。 给本病例定性,应该是伤于阳?引发伏痰? 伤于阴的话,病初始应该无热,也不会让老中医,开出金银花的药。。。应该仅见痰湿…… 要么就是吃了湿腻的东西,,,如果是外受寒湿,将有表症,但无表症。 此刻,给出的处方,半夏厚朴汤,顺气化痰,考虑到中阳问题,嘱多加生姜,且加了白术。。。后来又稍加黄芩,瓜蒌皮,因为本例患虽已阳去,但怕温药过甚,阳邪复炽。如此而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