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20101128aa
aa20101128aa
中医世家。
关注数: 20
粉丝数: 620
发帖数: 17,970
关注贴吧数: 4
尚未处方,大家讨论… 妪,体胖 每到中午,午后心慌跳 肾之间寒凉 心俞之间痛而不寒 背痛 未觉发热恶寒 便秘,初硬后溏久矣 腹不鸣 夜尿两次一次不等 小腿胫骨按之陷 曾发眼昏,以斛,决明,枸杞之属治之,好转 颈椎痛 无口干苦 舌淡润 脉有力,无结代 求治心慌意乱
经方课堂…… 一女涉水过腹,小便不通矣,余无不适。脉微细。求治小便。
眼案一例…… 一老头,眼昏,脉细速。 口干,细问,痰粘上腭,有口苦 余问情况时,小便有热痛 大便不详,细问似乎便秘,便不能顺畅而下,表面不光滑。努责能下 初诊于药店某医,治以苦寒,咸滋,淡渗 眼昏变白点乱飞 又求诊八旬老医,急为转扭拔乱,用石膏,车前,夜明砂,稍好转 后患者喜,求开处方,治以甘辛凉,咸滋,淡渗,稍佐重坠, 昨晚电话求诉于余,眼中白点乱飞更甚 问日:石膏用到二两,是否太寒……余无语。其知余为中医,竟不问余意见,太年轻,谓余无经验乎? 补充遗失症状,眼部外观无异常,无红肿,无泪。,舌红胖,前部无苔水润,后部滋腻微黄。青年时已曾犯眼病,八旬老医曾为其治愈,阴虚火旺治愈。今属又犯。
细辛实验录…… 前天,以细辛60克煎汤,加党参熟地共60克,两煎,服。 倒不怕细辛之毒,因为煎汤故。怕就怕如麻黄,耗伤气阴,故加补药以制衡。 一煎时,以筷点汤汁入口,麻舌,麻中丝丝缕缕清凉,想是细辛药气透舌的表现…… 煎后先倒大半碗服 大,半碗先喝几口,以防细辛小毒气,不必犯险 本以为可能会麻凉到胃府,但没有 仍只口舌微麻,唇麻,感觉不大 后半碗全下,屁事没有 隔半日,大半碗一气全下,没事 结论,细辛毒在煎汤时,确已挥发,。。细辛的毒怕只在耗气伤阴。。。。如风药常态。只要适当配伍,不致坏事。但常用不须大剂量用,也没必要。但量小决无用,医者宜知之。 另外细辛估计致燥,服后口舌嫌燥。也许量大的缘故。书云辛润,细辛润大便,。且本草云细辛,久服利五脏,益肝胆,明目,估计其中可能还有配伍的关系才能出的效果,宜详之。 大凡风药言补者,个人认为,以通为补!!如细辛,防风,蔓荆子,葛根。。。但也有确补者??比如桑叶,菊花……益阴。又有助益心阳为补,如麻黄,细辛,藁本,……选用风药时宜详之,万无差池。盖风药性能独特,作用强大,错用较他药伤人,故宜详之。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中的通草,即今木通 木通,在本经中说,通肠胃寒热,能通九窍,利血脉……从这一点上看,有风药性质 后来木通就成清热的了。。。。。 个人觉得,当归四逆汤与麻附辛的共同点,除了伤寒之用,扩展到可以开郁!! 从井郁角度来讲,木通用木贼代替比较好。 木贼性平,风药,……得配本草云木贼,散肝木风湿,升血跟郁火,解肌发汗,去目翳,疗肠风,虚者代麻黄。。。。大家再用当归四逆汤,不妨试之。
今天用的一个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女,胁下到后背烧灼十余天。。。 舌小,蕴水,暗滞,苔微白黄。。。。 胖,脉故深,软… 手脚怕水,似肿…… 胃,胁处,燃照穴到太白穴一线,公孙穴前后烧灼… 手足心有发热…… 口渴嗜冷水 大便呈湿像,虽下不爽…… 小便偏黄…… 女自言有冠心病,喘,咽炎发痒…… 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减半量…… 例二,昨天终于用了一次大柴胡汤……但变化而用,不是原方。 女,胃胀痛,当面见呕,无物,呕水 口苦干,脉沉弦细 舌像已经忘了……好象见舌面干, 问及胁刺痛,心下胀。。。。 大小便似乎还好…… 与大柴胡,去大黄,芍药改郁金,加天花粉……没加人参,写了姜枣,但姜枣未加剂量。。。。。 三,女,月经不调,下黑血,系人流而致。舌见齿痕。予八珍,加丹皮。
十枣汤条辨……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纷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很显然,太阳中风,攻下,风邪下陷,与造成下利呕逆的水谷相结,成悬饮证。用十枣汤。 这一条很有意思。 如果只看其人漐漐汗出……后面的话,很难想到,这居然是悬饮。 后面这几句话,有阳明外证的汗出,不恶寒,加上痞满鞭,引胁下痛,很可能想到大柴胡汤,戓其它,怎么想得到是悬饮??? 按现代讲,见舌水滑,也许能想到水热互结,但如果不看舌,怎么辨?是不是很难? 那伤寒论又怎么辨到为悬饮??? 对,伤寒论很重视病因。寻源。知悬饮必须看前一句,本体内有下利呕逆,显然水湿甚重,业已成邪,后来风陷下陷,呕逆加重成鞭满,下利因邪结重而止了……终成水热交结的悬饮。 治病除了重视刻诊所见,还要重视病因,治疗过程……这样收集的材料,才能更清晰洞见病理病因及其变化过程,为处方提供可靠依据。据余所见本吧医案,这样看病溯本求源的吧友甚少,值得吧友们注意,必须有意识在这方面下功夫,才能提高辨证水平,包括自己。写一点感想,励人励己。
伤寒论病理研究:说说脾阴…… 肾阴,肝阴,常讲 脾阴不常讲,与脾为太阴,多阴证有关。 但太阴讠上,湿土主讠。。中见阳明燥气。 燥气,金气也,为萧寒,滋润,沉降…… 太阴有燥气的变化。。。。不是阳明燥,为太阴燥…… 阳明燥,轻易知道,太阴燥,脾阴亏,知道的人就少了。。。。。 涉及到脾阴的条文,有小建中的一个条文: 伤寒二三曰,心悸烦,小建中汤。 :::小建中,中指中焦脾,脾阴亏,补以胶饴,。脾阴实则阴气上行,心烦自息。心营脾营充实,里证没有了,在桂枝汤的发表讠下,病就好了。。。。 但小建中的另一个条文认为,可治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痛。个人认为,此二脉,悉在太阴脉,轻按为阳,重按为阴。也就是太阴脉涩弦。弦紧为寒,涩为阴阳气滞行。阴阳气滞行,宜补阴阳气,胶饴甘温,温补阳,甘补阴。弦紧为寒,即阴阳气为寒凝而弦,祛寒用桂枝,生姜等。芍药,敛阴疏土,护脾阴,开脉弦,…… 另一个条文……太阴病二曰,反燥(已见热象,,)反熨其背(阳上加阳,重阳。。火劫)……大便当鞭,小便当数,反不数不多,(火劫伤脾讠阴阳,伤阳当寒,寒则小便数,。现小便不数,说明阳伤轻。而小便少,说明阴亏甚于阳伤)……大便已,头卓然而痛(既阴亏于下,阳将逆于上。此时多头汗出,齐颈而还。何也?脾经终穴大包,经络自大包散胸中,胸亦为脾阴所络,胸上为阳,今阳逆于上,故头汗出,剂颈而止)。……当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手足心热,为脾阴亏虚的一个重要特征。) 还有一个条文,麻仁丸::脉当浮涩相搏,大便鞭,小便数,麻仁丸主讠。 个人认为,轻按为阳,阳浮,,,阴阳气浮,为胃上热。重按为阴,阴涩,阴阳气涩,阴阳气为不足,即营虚。这里营虚包括营内阴阳二气,因为不论在哪里,皆阴阳合抱,独则病甚。既然营内阴阳气亏,阳亏虚寒则小便数,阴亏则须用麻仁丸内的麻仁,白芍以润脾保阴。 注意点眼之笔:伤寒论里,无论哪种脉象,皆含阴阳二气。单解即为失,亦不合理。单解便为独。单解让很多条文,难以解释,也不符合阴阳抱合原理。条文中多见阴阳气并竭的字句,除了从症状上来认识阴阳气并竭,更重要的,是脉诊。
小建中的饴糖,不可能为红糖…… 有人说小建中汤中的饴糖为红糖,大吼:瞎扯!!何也?在伤寒论110条,有语……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故也……::::当火逆造成阴气竭,于是脾竭,脾阴亏虚,沿着经络亏虚,当手足心热,因为脾主四肢,阴亏则热。所以手足心热。谷气下流,感觉应该为:谷气不足,未能充分下流,即为虚,虚则热。此时,小便当少,胃中水竭则口渴,大便鞭,。 大便鞭,小便当数,反不数及不多,怎么解释???:::火劫后果很严重,阴亏。阴以承阳。而阳在阴外,所以很可能阳先亏,先表现出来。现在火劫大便鞭,既然阳先伤,小便当虚寒阳亏而数,事实上,小便反不多,不数,说明什么?阴亏为主。阴亏则发热,所以脾阴沿经络而亏虚发热。。。。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反过来说,发热只可能是阴亏。 治阴亏,岂能用红糖。。 阴亏在伤寒论里,曾用猪皮,驴皮,熬胶,成稠粥状,以达滋润阴气作用。红糖是不可能这样的,另红糖,不是谷气。。。。伤寒已说的清楚,谷气下流故也,所以只能是谷发酵制作的饴糖。饴糖又叫胶饴,啊,胶饴,胶??阿胶也叫胶,所以滋润阴气。胶饴居然也叫胶???为什么这么巧?巧吗? 个人认为,小建中汤,补脾阴,完全在胶饴一味药。小建中汤中的桂枝汤,仍为发表而设。102条云:伤寒二三曰,心悸而烦,小建中汤主讠。因阴气亏虚,所以心悸而烦,治以胶饴即可。但前面有伤寒二三曰,所以仍用桂枝汤,治太阳表症。 用复脉汤加减,代胶饴治脾阴行不行? 温病条辩,加减复脉汤,可谓滋阴方,阿胶,白芍,麻仁,麦地,干地黄。。。用于代替小建中汤里的胶饴行不? 伤寒论认为不行。 建中,建脾阴,必紧扣谷气二字。加减复脉汤,非谷气。 胶饴可治脾阴,兼心悸烦,加减复脉汤,只能治心的问题。 另外在100条里,小建中还治腹中急痛,当然,这个问题别论。 总讠,饴糖不能代以红糖。红糖,好像可以活血,补益?补益力量毕竟不足。因其不是谷气。补脾胃当然谷最好。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为什么厥阴篇几乎没描述动风症状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为什么厥阴篇几乎没描述动风症状
又一例误药伤下者……太信西医了…… 女,初病即咳黄稠痰,无伤风感寒外感现象。到一老中医那,很老的中医那,药方里居然有金钱花,青叶,……有胸闷,痰难出现象,两付药无果。后又吊瓶五天,今天刻诊:痰白而咳,胸闷已解大部分,,,鼻塞不爽。昨晚吃了两片肉,夜发腹胀痛,昨晚便两次,今天三次偏稀。呕苦,苦中夹甜。口不渴。脉,阳位沉滑小,阴位沉。血压尚好,但昨晚腹胀时头晕 分析:误治后,导致中阳受伤。吃肉引发浊阴逆上,滞下,。。。原来的胸中伏痰,,,,一直没好。致使咳仍,鼻塞。。。 这应该是个外感病?治到现在,感去,体质却进一步受伤。属阳邪内陷,与胸中痰饮相结,,,感觉刚开始用小陷胸,,,清气化痰丸即可。决不能用金银花。因非壮火热毒,且此类药,不能燥温。。。。徒伤阳气。 恰好这两天听优酷,赵绍琴温病心得,很好,推荐大家听听。。。。按其经验,治热,要有一个程度,时时注意治热禁药物太寒,寒则塞而不流,气机不转,阳气受伤,冰伏热邪外出,。。。他提出透热转气理论,在祛热邪时,要顾护气机,令其流畅。本例欲使气机流畅,必化痰。 给本病例定性,应该是伤于阳?引发伏痰? 伤于阴的话,病初始应该无热,也不会让老中医,开出金银花的药。。。应该仅见痰湿…… 要么就是吃了湿腻的东西,,,如果是外受寒湿,将有表症,但无表症。 此刻,给出的处方,半夏厚朴汤,顺气化痰,考虑到中阳问题,嘱多加生姜,且加了白术。。。后来又稍加黄芩,瓜蒌皮,因为本例患虽已阳去,但怕温药过甚,阳邪复炽。如此而己。
下午的一个病例,大家讨论一下,好吗? 老女,微胖半月前因肝上一个瘤去做手术。然后因便秘吃点大黄,结果泻无度。问题出来了,之前问题都不大。据她说,泻无度时,下身凉,腿软。目下好转很多,但胃胀,按之无硬结。饮则逆,食则呆。尺小,寸关相对大濡。苔无舌微胖。大便下腥味稀粘液,小便少。大便更泻则小便更少。一直口苦干。问及手脚有力否?有点,且劳甚则心悸。求全面调理。个人觉得病因病机应该很明显,处方也容易。考考大家,用到伤寒哪些理论
乱梦医案一例…… 刚给一个乱梦人开了一个药方。中年男,脉寸关稍大,舌苔微黄腻,质暗滞暗。眼丝红,分布两眼角。眼诊为肝胆区分布血丝。大小便可。饮酒。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珍珠母60龙骨20柴胡20黄芩20清半夏30夜交藤15茯苓10白芍30当归10炙甘草20姜枣……。本来加了党参,又去了。因患者不虚,且党参蓄热,而患者血压不高。小柴胡汤里用的人参,现代的人参,因为人工肥种殖,生长快,凡生长速者,悉从温热性。因夏主长。所以连人参,性质也有变化了,给小柴胡汤的应用,药性变化加减带来一些困扰。患者乱梦症不是太严重,痰化热去,郁解神安,郊果必佳。据一老医经验说,化痰药多有安神之效。我在想,半夏秫米汤就是这样吗?既化痰,又安神。据说柴胡亦安神,安抚情绪,但多用于女性。
伤寒练习题:…… 一,怀孕女,患咳,鼻出血。怕冷发热,渴,头痛,寸脉洪,怎么办?不要说症状不全,名家医案改编。
医案讨论一例…… 宋女,月前搬重物,致浑身酸痛,后来渐渐平复,止遗小腹胀痛,至今没好。目渐昏。至今视字不清。脉沉小涩,舌水滑暗滞。易疲劳。大小便可。求治腹胀痛。
上最近伤寒医案两例,振奋吧里气氛~ 毫无疑问,最近吧里人气低迷,大伙都干嘛去了?
今天加减了两个经方…… 第一个,女,觉冷,舌淡红,没切脉。脸白红,脚一直凉过。月经量少,色淡。失眠。应该是血虚而寒,血不养心,主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归脾汤。
随便说说,算不算医案? 最近都没给人看病。。。回家……有两个人知道我回来了,来量血压,男的,血压高,头闷不爽。舌蕴水。脉宽大。大小便正常。诊为痰水在上。处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天麻钩藤饮加减。其实,当时就扎了针灸,当时头就舒服,第二天早上又来说,晚上睡觉也香了,又要求扎针,但因为有事,没扎。第三天仍未买药,又来扎针,但又没扎。不过,人仍舒服。一次针灸,两天舒服继续,自己说:西药越吃,开始有点效果不大了,没想几根针,效果如此。取穴太冲,足临泣,内关,丰隆。到今天过了好几天,电话中才知道,此男吃了三付药,赶紧又吃三付。哈哈。。。。
上医案一则,…… 女,脸似肿,手腕微肿,脚踝处按之似陷,脉略嫌细滑,舌少苔淡暗,口干,目困欲阖。上楼肢体困重。大小便正常,夜尿正常。如何调手脚肿?
这个怎么处方好? 刚在外面玩,一人让切脉,两手脉滑。舌淡白齿痕。喜唾痰。大便可。小便夜里两三次,。自己说夜来,眼睛易泪,易昏。有口苦。什么方子调理眼睛??
德克士吧里闲坐,呷着咖啡,略谈六经欲解—— 德克士吧里闲坐,呷着咖啡,略谈六经欲解——
当归芍药散医案一则…… 老头,往日血压高,有乙肝,。舌淡苔腻,水滑,。脉滑。主诉:脐旁按之不爽,酸软。不爽感不会移动,。证属水气不开腹者,复也,阳气来复于腹。今不来复,水气故闭。。与当归芍药散。下午服药,昨晚已好。半夜有便意,早上始大便。今天上午又来针灸,刺阴陵泉,曲泉,太冲,足临泣,,,昨天还刺有公孙。昨晚想了一下,可能用小柴胡汤可能更好,腹痛者加芍药。
经方学习,用什么经方? 一女,周身痛,时狂妄。月经不下。胖,食欲好,小便可,大便黑而略干。舌红,苔白润,脉沉涩。什么经方?
经方课堂…… 美女,胸满心悸,无恶寒,手心热,咽干,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寸涩。什么经方?
略谈大承气汤 一直在想,大承气汤,何以名之承气?终于想通, 大承气,承,承接也。气,气机也。 承气,承接天气而来的邪气,进入大肠,。多指太阳中风,风邪下陷,进入手阳明,煎熬大肠津液而成邪。属太阳阳明。 曾读阎钧天注解伤寒论,谓承之义,火气之下,水气承之。吾不取也。 承字,个人认为,与陷字同义。为天气邪内陷而讲。大陷胸汤也。 诸友以为呢?
医案一则… 中年女,月余,一直发热。头痛,怕风。饮食不好,厌油。倦,无力。每每热退前汗出,汗后爽。二便正常,夜失眠。舌淡,苔薄,脉弱缓。用经方……两剂后,诸恙悉廖。
大柴胡汤治高血压… 大柴胡汤治高血压,主要是泄肝热。其组成,由小柴胡+芍药+破胸槌。有的书中,该方还有大黄。其实看这个方子,像不像芍药汤?对于高血压之肝热类型,造成大便热利的,小便赤热的的,完全可选用。瘀血重的,可以复合桂枝茯苓丸。
非常精彩医案一例… 少妇,股外侧近臀处痛于丑时,辰时,午时。治之依内经原理,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查舌脉亦然,舌体红苔微腻,脉弦而肤热,乃心肝火旺而脾虚也,故营气旺于丑辰午。
为月经烦恼的少女们请进来,一句话雷倒你们… 这句话在二楼
上个医案,大家讨论 四十多岁女,瘦,脚后跟到腿弯~强,不舒服。舌胖红,无苔,有津。但口干。有时有乏力感。脉正常。小腿胫骨无水肿,高筒袜内皮肤似有细血丝,。不做梦,小便不黄,但尿少。大便不干。述以前曾经拥有潮热,现在无。但是月经少了,色暗红。带如豆渣,黄,轻臭。饮食尚好。主治腿肚不舒。
问一个诸位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中医问题 窿闭和淋证,都用到八正散,沉香散,同样方子,为什么一个是闭,一个是淋?
向精通中医的西医请教 二尖辨狭窄,更像瘀血证,二尖辨关闭不全,像气虚,请懂的来谈谈真正的看法
总感觉美女患关节炎,比平常人更痛的多~ 她们叫痛起来比平常人凶猛,是尖叫,真受不了。前天,看了美女的膝盖,外表看不出来什么,但是阴天更重。疼痛剧烈。我看了看她喝的药方,不过是祛风湿。太阳表经的药,如石菖,灵仙,防风,真庸医也。事实上痛者必瘀是主症,风湿是兼证。我于上药方,加桂枝,石楠藤,三叶青藤,牛尾菜,再服药方,效果很好。
美女尖叫一声,这是风病…不可怀疑矣。 前天一老美女高血压,很多症象都是正常,血压160,脉微弦。头不晕不胀不痛。实在为辨证分型,不好弄。若按气血雍盛,行不行?那就是稍微有点肝火,肝气,用小柴胡汤即可。但总感觉不太好。于是和美女聊天,自述前天晚上,莫名其妙,咽喉里叫了一声。我一把大腿,知道了,女子为肝风之症。于是仍用小柴胡汤。减人参,。
阵发痛研究~你懂的,一个字谁能概括? 跳啄痛~火
阵发痛研究~你懂的,一个字谁能概括? 胀裂痛痛~气
阵发痛研究~你懂的,一个字谁能概括? 灼热痛~热
阵发痛研究~你懂的,一个字谁能概括? 持续痛~瘀
伤寒论研究:一例… 通过反复查资料,我发觉郑声一词,郑,实质是真,真,实际上是颠,颠实际上是癫。重阴者癫,意思是语言反复错乱的意思。
向中医求解… 我被难住了,求疼痛分析:跳啄痛,阵发痛,持续痛的中医原理
提一个最有趣,并且你不懂的中医问题,值得置顶讨论… 我认为身体各个器官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不同,体表最热,体表前面没有后面热。内脏来讲,肾的温度高于脾的湿度,肝的温度高于肾的温度。因为肝脏代谢热量,比脾肾温度高。心脏温度高于肺。
上午的医案~ 老头,血压高的一百四。脉细弦,舌无苔淡红,稍水胖。弯腰腰困,尿结石。夜微渴,大便一直溏。小便正常,不浑,。腿胫骨按,微陷。求调理结节药方。
看到几个在,来看看这个病人 老女人,血糖六点多,脉细弦,高压一百五,舌无苔,淡红,夜里口渴,感觉有时下肢无力,白天不渴,不喜喝水,病机如何?大小便正常
靠,坎脐是什么药? 靠,坎脐是什么药?
打完几天吊针后感觉胃与心脏怦怦悸动,大家怎么处理?用什么药方 打完几天吊针后感觉胃与心脏怦怦悸动,大家怎么处理?用什么药方
恶寒发热~战寒壮热,事实上是一致的~ 寒战壮热,无非是邪气深入骨肉,恶寒发热仅仅是表。中间状态就是寒热往来。
真正想研究脉象的请进来, 真正想研究脉象的请进来,
真正想研究脉象的请进来, 真正想研究脉象的请进来,
大家来浅说~~舌红苔白… 我相信很多人不能很好的辨证这个问题,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医理暇想,大师们进来讨论,临床试验过否?反正我没有。 医理暇想,大师们进来讨论,临床试验过否?反正我没有。
临床经验:手足颤动的几种表现… 临床经验:手足颤动的几种表现…
我来出个执业医师考题,兴趣来袭 我来出个执业医师考题,兴趣来袭
皇帝内经:一段话的解释,求认证解释的对错,并临床举例说明 皇帝内经:一段话的解释,求认证解释的对错,并临床举例说明
主任医师:五志如何用于临床?举例说明 主任医师:五志如何用于临床?举例说明
执业考题:肝调节血量,这一理论如何临床运用?举例 执业考题:肝调节血量,这一理论如何临床运用?举例
执业医师:两个题,怎么回答? 维持五脏位置稳定的脏器是哪个?
中医讨论:阵发性…怎么回事? 为什么一些病一阵阵发作?
我惊呆了,这是真的吗? 买了一本主治医师考题,看到一个题,有个观点:气能生血,血能栽气。血能载气,书上说,即西医的气体由血液运输。这样解释对吗?
浅说细脉… 我的经验,细脉主要为血,风为病。细弦为瘀血,为气滞。细濡为血虚,为湿。细脉之象,瓷实,密度大,不膨胀,与湿气,水气是相对的。
上医案了… 老头,脸黄,皮包骨,主治咳则胸扯痛。睡前咳白痰几口,舌头淡白苔微黄腻,脉见扁平如蚂蟥,按之则紧数,吸气呼气稍费力,有时饭后肚胀。小便清,大便尚可。主治胸痛。但胸不闷,也不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