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官杀/笑熬糨糊之八/狞厉之美/
悠闲休憩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官杀 楼主
笑熬糨糊之八/狞厉之美/狞厉之美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魔鬼占据着天堂吃喝嫖赌,淫荡的宝贝发出情欲的尖叫,而在地狱里,怒放着桃花源千里桃花黑色的花朵,爱恋的女神在十八层阿鼻深处发出痛苦地呻吟,而有关救赎的三眼神正与一对真假美猴王斗得难解难分。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这个世界却又从来没有颠倒过!量子力学教会了人们在信息朝代的双手互搏之术,世界是如此怡然自在地自为着,漠然地为过去一百年来的历史画上了一个铅色的句号,又一脚踹开了新世纪的大门,六十亿头颅在白驹过隙中蜂拥而入,无数新生的婴儿在嘻笑与啼哭之中走在了路上。世界之于人们,正是一个圆圆胖胖的地球,在旋转之中说着颠倒的故事,在日夜交替里涂脂抹粉,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一如屈子两千年前发出天问的眼睛。 既然上帝与魔鬼已经沦为傲慢的人类豢养的双头精怪的宠物,还有什么能阻止人们对这一宠物的调侃戏弄?恶之花与善之花并蒂齐开!在诗歌的王国,缪斯女神是永恒的呻咏,撒旦的恶之花也同样成为后时代语境中精芒四射的诡异的雕塑。七十二路烟尘,三十六路反王这些为启蒙宠幸的边缘人挥舞着十八般兵器,从始皇帝的军火库中抬出民间禁绝的强弩硬矢,柳叶为剑,纤草是刀,皎洁的明月是他们情感的核暴装置,在如许的棍棒交加里、冷兵器热兵器交相辉映地诗思王国,一种狞厉之美诞生了。T.S艾略特说过:“就我们文明目前的状况而言,诗人很可能不得不变得艰涩。我们的文明涵容着如此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作用于精细的感受力,必然会产生多样而复杂的结果。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以便迫使语言适应自己的意思”。“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狞厉诗学是从地狱里烧出来的阴冷之火,它没有温度。它是一枚盛开于地狱中的禁果,激起了人们刻骨镂心的爱与恨,只有那些无所畏惧的思想无产者,才能挥刀摘之。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引言即说“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放在地狱的边缘”。狞厉之美,颠覆着天堂的幻像,在地狱中穿堂绕室哄笑而过,将一种“凶恶的诗意”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狞厉之为美,是世纪之交的一面诗学的魔镜,照出了这个世界对于狞厉的滑落。金斯堡《嚎叫》一诗的出版,记录着人类文明的现代性价值在取得辉煌果实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仅仅数年时间,人们已不再彷徨于《荒原》对于诗意的冰凉的渴望,在恶之为花的围追堵截下,对于崇高的诗意倍感绝望的人们转向于地狱之中,赤裸裸地发出歇斯底里地嚎叫: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  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愤怒的一针,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这首诗以粗糙的形式、毫无藻饰的放荡粗卑语言,对美国社会视为圣洁的一切进行了无情的讥讽与揭露。是波德莱尔首创恶之花后,西方诗学狞厉之美的典范!在美国文坛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并以一场轰动一时的文案、以法官无罪开释的判决正式宣告了“垮掉的一代”堂而皇之地登上美国文坛。对于现代性进程加速行进中的中国来讲,后时代语境之下的现代汉诗观照的是更为切肤之痛的痛苦。“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无寻处”,诗意的失落、文本世界的纷繁芜杂已经不是几句温软的吟叹就能消解得了的。中国的历史弥漫着无边无际的苦难,升腾着对权力意志同样无边无际的闺怨,而苦难和权力,正是滋生“恶之花”的温床。狞厉诗学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潜藏着。在很多时候它以暴力的形式露出头来,在这个麻木、颓废、虚伪、没有中心的时代,再没有比暴力更富有激情的生命演说了。余华的小说,通过书写命运的残忍,苦难的无以复加,呈现出人们内心的阴暗地狱,指证的正是这世界的暴力。而他自身在中国文坛的崛起正是得益于他冷酷的暴力美学带给人们的狞厉的感官刺激。那是一种在恐惧与绝望之中在地狱深处沉浮的滋味。
2005年09月11日 05点09分 1
level 0
看了,先顶再细看
2005年09月11日 07点09分 3
level 1
关杀之狰狞是艺术和公理的狰狞;与变态和自私的狰狞很不相同。因此有气魄!有气魄!有艺术!有艺术!
2005年09月11日 10点09分 4
level 0
刚刚才看到,居然没有发完.
2005年09月11日 11点09分 5
level 1
无极生有极有极演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化四象四象起八卦生生不息万万千千繁花似锦在人间繁花似锦在人间万万千千一一凋零八卦下四象四象并两仪两仪合太极太极总有极有极是无极无极或是上天堂无极或是下地狱(未完,待改待续)
2005年09月14日 02点09分 6
level 1
随看随写的。不然看过就忘了是什么回事。一者学习官杀的思想,二者也当作自己的一个复习
2005年09月14日 08点09分 8
level 0
叶儿宝宝.想死你了~~~~~你就别玩我的鬼文了.去弄个题目为难下胡儿或者猫儿,痴儿吧.
2005年09月14日 08点09分 9
level 0
把剩下的尾巴发完.狞厉的诗语者犹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在无边的苦难之中,激情鞭笞着他们重复着无望的功役,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明白,当他们将巨石推上山崖,并掀起它翻腾坠落时,那种摧毁一切的扫荡的气势所带给他们的欢乐。这些狞厉的诗语者更象是愚公的子孙,在苦难之中冥顽不化地坚守着最后的据点。狞厉的美学趣向,是后时代诗意失落时,冰冷的阴寒之气飞窜僭升,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阴气盛极,其道穷矣!中国书法史上的《龙门二十品》以其狞厉的意志扩张,在千年之后,这些由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山野草民们信手打造的斑剥之迹却为第一流的书法家们大加赞叹,奉为书法史上最了不起的遗迹。康有为,这位书法史上屈指可数的研究专家,抛开了董其昌的翩翩风度,独却钟情于这些狞厉之美的北魏造像记,一位“圣人”心甘情愿地拜伏在草民的刀斧之下,他对狞厉之美的厚爱,从一个侧面解读了中国晚清社会三千年未曾有之的阴穷的历史格局,解说着在漫天飘舞的玄黄的血色中,晚清中国时局中的知识分子对于意志力的渴望。这个时代的诗思之路是如此的狭窄,狞厉的语像早就已经成为后时代语境中的诗人们在自我铸造的路途中,千百次上演的灵魂的鏖斗,狭路相逢勇者胜,而落难者又何其多矣!在龙战于野的苍茫的景像里,我们看到的是:众多的诗者在诗思的路上回眸狞厉一笑,以其越过了地狱的成熟超越了自己,将狞厉之美化作昨夜昙花。
2005年09月14日 09点09分 10
level 1
一颗头颅在天上飞翔这种心理现实,源于宗教。中世纪中欧等等。看过谁的传记?这样的人满多的。苦难并不仅仅出自于贫穷。苦难是精神层次上的,但是贫穷之作为一种关系把它具体化了。读中国的古典小说或者是沙俄时代的小说能够更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2005年09月14日 09点09分 11
level 1
呵呵下了
2005年09月14日 09点09分 12
level 1
原来我还没有回这个贴呀,现在来回一下.回想我读过的所有的诗,基本都是很平和、温情的那种,很少有那种极端、阴暗,更没有那种狞厉之类的。这种作品对我个人来说,还是远离的要好。
2005年09月14日 09点09分 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