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胡为乎泥中
楼主
业余我喜欢读名人的传记,但我从不读野史外史和艳史,一般是看史记和资治通鉴这样被广泛认可的东西,一个极有争议的人,引起了我注意——汉将李陵,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司马迁的史记形容他“有广风”,意思就是有他爷爷李广的风范。但我觉得他爷孙俩迥然不同,李广谁都知道,那首后代诗人盛赞他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广为流传,传为佳话。 其实投降本根本没有什么,很多人在情势危急之下,不得以而降,关羽曾经有条件的投降曹操,姜维诈降于钟会,这都无损于他们的名誉,相反战国时期对类似关羽姜维之类的行为一律按照投敌处理,显得极其不明智。但李陵有所不同,汉,匈之战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同于内战。 应该说李广时代的战争,是中国的对外战争,不是内战,那是一场典型的野蛮征服文明的战争,汉朝屡战屡败,匈奴因野蛮而强悍勇敢,李广是位有创意的名将,扬长避短,当时汉朝的工艺水平比匈奴先进的多,李广的部队制造强弩,射程和连射速度比匈奴强多了,战果空前,后来发展到匈奴单于的部队只要听到他的名字就闻风丧胆,但李广不会奉承,所以他的战功和爵位极不对称,这样李广死了以后匈奴就又占上风了。不过李陵单从不会奉承这一点来看,他确实“有广风”,但其他好象不象他爷爷。 其实他引起我关注的是,一般正史记和后来的明清史载名人名将的时候,一般就是划归两类——忠烈传和奸佞记,比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属于前者,秦烩,贾似道,洪承筹,吴三桂属于后者,但是极其奇怪,李陵两者都不是,这极其罕见,更有甚者。司马迁为了替他鸣不平,而受终身之辱,苏武归汉后竟然也替他说了一些好话。 再有一点另我疑惑的是,在宋代,辽朝名将耶率休哥对宋将潘美扬业的劝降书里广泛的引用了李陵的事迹,再后来,吴三桂,洪承畴,连汪精卫投敌时,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时,都不约而同的拿李陵当挡箭牌,这些使我不得不翻开正史看一看,他究竟是怎么了,另后来的历史无法评价他,来后来的军事家都觉得他的个迷。 下面是据我所知的李陵——(内容参考引用一些资料) “(一) 关于李陵之记载,可散见于《史纪》、《汉书》和《资治通鉴》等书,而后者又多本于前二者。此处只根据相关材料对其略作简述,资料大多取于前二者。以后不另作说明。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汉飞将军李广之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加上他又是名将之后,久之自然就赢得汉武的青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不久,“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受制于无能而又狂傲自大的国戚,贰师将军李广利。事实上,李陵一生的悲剧从这一时刻开始,就已经正式上场了。 李广利乃嫉才妒贤而又心胸狭窄之人,自然不会让李陵出风头。“天汉二年,贰师将叁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於天山。”以李陵之才能,本当担任一方要职,冲锋陷阵;然而李广利却准备让他专管后勤辎重。报国心切却又不韵世故的李陵自然不愿意,乃向汉武“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并立下“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这样的豪言壮语。李贰师自然很不高兴。不过用兵心切的汉武却深嘉许之,并令弩都尉路博德率兵在半道迎接李陵之军,以作侧应。博德曾为伏波将军,不甘为陵之後距,就奏称“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汉武“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大怒不许。李陵于是只有匆忙率领步卒五千,兵出居延。 旬月,陵军到达浚稽山,并与单于的三万骑兵相遇。匈奴兵见汉军少,蜂拥围攻之。“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由于连续作战,陵军士卒多数负伤,但士气未敢稍懈。明日再战,又斩首叁千余级。孤军不利,而援军迟迟未至,李陵乃命且战且退。“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2005年08月27日 09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