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朱熹的事迹
国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赤莲儿 楼主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2007年09月29日 11点09分 1
level 1
赤莲儿 楼主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 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 波阳)。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 衰治乱,应时合变”。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 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 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 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 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 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 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 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 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 “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 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 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 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 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讲的学、问、思、辨、 行本来是学习和实行圣贤们的学说和道德规范。但作为一般的为学方法来看,上述 要求对我们是具有借鉴作用的。朱蕉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就 是因为他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和方法去实行。他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某自十六七时, 下功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凭地硬著力去做,自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 是吮了多少年苦读书。”(《年谱》卷1)、由于学习上进步很快,他在18岁时就考 上建州乡贡,19岁又考中进士。取得进士资格以后,朱熹继续勤奋读书。24岁时, 朱熹竞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他父亲的同学李侗。公元1160年,正 式拜李侗为师。 李侗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弟子,而罗从彦则是二程著名弟子杨时的学 生。朱熹受学于李侗之后,便潜心于理学的研读,很快就成为李侗的得意门生。李 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 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年谱》卷1)这样,朱熹终于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成了 宋明理学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轻时,读书的范围十分广博,除四书、五经外,对先儒的书乃至诸子百 家、禅、道《楚辞》、兵书、史书无不涉猎,并且还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他 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大学问家。
2007年09月29日 11点09分 2
level 1
赤莲儿 楼主
五、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 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 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 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 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 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下面主要介绍一下 朱熹重建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的事迹,以窥见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 一斑。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 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 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 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知南康军时, 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 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他特为 书院订立了学规,又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他们诲诱不倦。 从朱熹的学规(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贤 的教导要求学生。第一条: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为“五教之目”;第二条: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第三条: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第四条: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 “处事之要”;第五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 物之要”。这些学规的内容,完全在于实行封建的纲常伦理,它总结了孔孟以来儒 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这个学规就成 了后来各书院订立学规的标准。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北宋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 名书院之一。然而这个书院在朱熹来潭州以前,已是名存实亡。那时潭州已是“师 道凌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文集》卷100)。朱熹来此之后,虽然政务烦忙, 仍积极抽出时间着力恢复书院,又亲自参加讲学。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据《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 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 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这说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 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一处 著名的高等学府。 六、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体系,它是以研 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从研究方法上说,理学不同于 过去以注释儒家经典为主的“汉学”。故人们又称宋代开始的义理之学为“宋学”。 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理学是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 种新的哲学思潮。在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有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 张载、罗钦顺、戴震等人,也有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二程、朱熹、陆 九渊和王守仁等人。人们一般所说的“理学”,主要是指程朱和陆王之学,因为无 论程朱或陆王,都把“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这是宋明理学的主流。 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赵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 鉴于唐宋藩镇割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五代 史》卷16)的历史教训,为防止再度发生“臣弑其君”和“以下犯上”的事件,经 过北宋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营造,才建构了理学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萌发于晚 唐的韩愈“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奠基于周敦颐、邵雍、张载,初创于程 颢、程颐兄弟,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基本思想大致如此。 (一)健全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他在二程初创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总结 了北宋以来唯心主义理学加唯物主义理学斗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 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后人在习 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和二程一样,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 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书简称《文集》)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 在的“理”,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三纲五常”。无论自然、社会和伦 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理无所不在,这是对二程理一无论的继承和 概括。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极”这个概念,认为“太极”是“理”的总体。 他说:“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下引此书,简称《语类》。)
2007年09月29日 11点09分 6
level 1
赤莲儿 楼主
来源网络
2007年09月29日 11点09分 7
level 1
好象朱熹把儒家学说又改良了。
2007年09月30日 03点09分 8
level 0
不是好像 不是改良 的确 大大地发展了
2007年10月17日 01点10分 9
level 1
好贴
2007年10月17日 03点10分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