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岭南文化 史称“五岭以南,自李唐以前,声名文物远不逮夫中原”〔3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梗阻不便。自唐张九龄奉开大庆岭体p大梅关)新道后,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自此,大庚岭道成为广东北上主要交通线。另外,唐代广州崛起为世界性贸易巨港,也是“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而自隋开京杭大运河,改善了五岭南北交通,广州港腹地更扩大了,促进了物资和人口流动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岭南文化被滋润和吸收了新养分,在前代积累基础上持续但又不平衡地发展起来,改变了过去的文化格局和景观。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1
level 1
一、汉俚文化融合深化 文化形成与民族融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六朝移民高潮的结果,是汉人在岭南的人口比重显著提高。加上上述经过洗夫人的努力,汉俚文化融合过程在隋唐强大封建政治经济力量推动下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程度也更加深刻。例如移居海南的汉人,唐代以前为 2万人,唐代增加到 7万,分布地区也从岛北部沿海逐步向比较偏远、开发迟而瘴病较严重的南部和东南部扩展。以往是汉在北,俚在南。环岛建置的完成,形成汉在外、俚在内的分布格局,表明有一部分俚人被汉化。在汉俚杂居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有显著提高,岛上不但有不少土特产作为“贡品”输入中原,而且生产的商品也很精美。琼山郡守韦公干驱使俚人家奴“织花练文纱”,制角器,熔锻金银,用珍木造家具和大船,舶运到广州出卖。这说明汉文化已为越来越多俚人所掌握,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工艺制作。俚人另一居地雷州,唐代还从闽南移入一批居民,壮大汉人队伍,进一步开发雷州半岛。类似这样的民族迁移和民族融合事例,实质上反映汉文化越来越处于优势地位,汉俚文化界限在这里逐渐消失了。俚人中还出现一批掌握汉文化的知识分子,如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在汉未央宫大宴群臣,曾“命突厥颔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戴咏诗。既而笑日‘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35〕。这。雅事历被传为俚人汉化的佳话。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2
level 1
二、开疆文化的贡献 汉文化在岭南的传播除以大量移民为载体以外,个人历史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唐代岭南在中原人心目中,仍是一个瘴病之地、化外之区,因而成为朝廷处置政敌和罪犯的场所。许多在党争中败北者,都被一贬再贬,最后流落岭南。他们中不乏有见识的政治家或文化人,来到岭南后,多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推动当地文化发展。这种以开发落后地区为目的,在边睡地区传播的汉文化被称为“开疆文化”。秦汉进军岭南所产生的文化后果,当然可以说是开疆文化在岭南之始。唐代开疆文化在岭南进入一个重要阶段,流寓人物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人物著名的有杜审言、宋之间。李德裕、韩愈、刘禹锡、李宗阂、杨嗣复、王义芳、韩援、韦方质、李孝逸、韦执谊、敬晖等,他们都各有建树。例如韩愈贬潮州,在那里驱鳄鱼,放免奴婢,办学兴教,正乡音等,促进潮州风气改变。为纪念韩愈而命名的韩江、韩山、韩文公词、思韩亭、思公帕等,皆为中原文化在潮州扎根的见证。唐代贬惠州的有同平章事张锡、兵部尚书牛僧孺、著名诗人李尚德等,他们对惠州文化建设也起过一定作用。唐代贬海南的高级官吏更多,李德裕是他们的代表人物。李贬潮州再贬崖州(今琼山县境),在逆境中不忘著述,在崖州城修建望闭亭,民间还有其子孙化为黎人的传说,作为一代名相,千百年来一直为海南人所纪念和赞扬,这与其滴居时对海南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3
level 1
三、海外文化移入 我国与海外交通要地,首在广东。秦汉以来,从徐闻、合浦港发航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很兴旺,所以海外文化假道前来,流布岭南也势在必然。唐代以前,岭南文化正处在形成阶段,尚未成熟,故更容易接受外来异质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也是岭南文化多元性的一个原因。 秦汉时,集散香禹的一些土特产采自南海周边地区和民族,包括香药、琉璃、玛瑞、水晶等,《史记•货殖列传》和椒书•地理志》记载了番昌与海外交通的盛况,可以说,这是有文字可稽的海外文化进入岭南之始。据考证,汉初在我国栽培最早的海南岛棉花,是从印度经越南传人的〔36〕。至于中国官员、商人、使者外出交流,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向我国进贡珍奇宝货之事史不绝书。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州发掘多座汉墓,除了出土大量上述物品,还有不少托灯男女 陶涌,他们的人种学特征和服饰异于汉人,也不同于当地越人,而很有可能来自东南亚、西亚或东非〔37」。这类陶涌在徐闻、合浦、贵县、梧州一带亦有发现。从文化主要依靠移民传播而言,不管这些陶涌真正身份如何,这都可视为海外文化传入的佐证。但只到了唐代,随着海上交通发展,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民族文化才更多地移入岭南,极大地丰富了岭南文化内涵。这主要包括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作物品种、特殊材料、器皿等。例如唐代岭南生产各款陶瓷制品,如瓦当、板瓦、筒瓦、砖石等建材,多有贴附坐佛或莲花瓣纹。佛教寺院、塔、雕刻等建筑大量兴起,与佛教传入有关的菩提树、蒲桃也在岭南安家落户。伊斯兰教清真寺、塔,伊斯兰教徒聚居善坊等在广州出现。伊斯兰教著名补品补骨脂也随同其他舶来品一起传进来。还有许多身穿奇装异服,“镍耳贯胸之类,殊深绝限之人”卜别也往来于各交通大道,歇息于哪店驿站之中。只有在岭南,才更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外来文化景观。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4
level 1
一、 岭南 岭南,位于中国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陲,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气候湿热,长年繁花似锦。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6
level 1
二、岭南文化 什么是岭南文化?首先,岭南文化是作为地理和政治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文化为主体,岭南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岭南文化形成于明清之际,以岭南三家文化形成为代表,由此开始,岭南文化才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 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时期达到了它的高峰时期。 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地方文化兴起提供了条件,各地文化开始复兴,在这一潮流中,岭南文化发展得最为迅速.香港在七、八十年代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岭南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手工业上,在清中期,岭南丝织业迅速崛起,广州和佛山有数万名纺织工,在质量上更是超出了江南,“金陵、苏、杭皆不及”,被誉为“广纱甲天下”。广州的红木家具与“京作”、“苏作”并立为三大家具流派之一。清代“广州钟”是清宫中最重要的工艺佳作。 在工艺美术方面,岭南文化从明代开始酝酿成长,到清朝晚期,岭南工艺美术开始完善,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体系。源于明代广州民间绘彩的“广彩”, 盛于清代的石湾微雕,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佳作。广州牙雕、广绣、金银工艺皆都名扬中外。 岭南文化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主要领导者,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主要动力和主要领导者。因而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正是由于岭南文化的先进性、革新性,才先后自创一体,如特色鲜明的岭南画派、岭南园艺、岭南戏剧、岭南建筑等。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7
level 1
三、岭南建筑及装饰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8
level 1
1、岭南建筑装饰的形成 岭南建筑装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及文化素养等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空气潮湿多雨、植物繁茂常青,花卉四季常开,环境清新秀丽;由于气候原因,人们喜爱室外环境及活动;这里接近海外,受外来文化、思想影响较快;这里物产丰富,各种建筑装饰材料多种多样。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装饰风格,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气候、习惯、材料、环境、经济、文化的风貌。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9
level 1
2、岭南建筑装饰的特点 岭南建筑与装饰空间组织比较自由,没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严谨的纵轴对称,以地形和景物为依托,以连廊为手段进行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有机地将不同标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曲径回廊相联、喷泉水池相通,假山叠石相衬,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空间组织有序的建筑群体。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10
level 1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其中尤以广州话方言区即粤文言区的广府文化,特别是近代前后以来的广府文化为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广州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从岭南文明史开始,几千年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岭南文化的代表。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12
level 1
广州的文化艺术,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书画、民间工艺、园林建筑艺术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其中粤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工艺等,是岭南文化风格和流派的典型代表。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是北方一些剧种,主要是戈阳腔、昆腔、徽班、湘班等与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如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调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兼容并蓄、通俗易懂、音乐优美是粤剧的主要特点。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它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璀璨明珠。广东音乐源于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吸纳了中原古乐、江南小调和昆曲等的精华,与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同粤剧一样也具有明显的融合特点。广东音乐由于曲调悠扬、婉转动听,不单广东人喜爱,全国人民甚至外国人也都十分喜爱,故历来就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的说法。其中《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广东音乐名曲,已成为乐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而经常被各类音乐会演奏。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13
level 1
岭南画派是现代中国画派之一,始创于利“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他们早年师从花鸟画家居廉,曾留学日本。之后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台日本和西洋画法,而自创一格,注重写生,多画岭南风物,色彩鲜丽,面目一新,学之者甚众,被称之为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随着中国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勃兴而诞生的,有时代的创新精神,是中国画的改革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物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早年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当代画家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继承和发展了岭南画派的优良传统和风格,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出大批人才。 广雕、广彩、广绣是驰名中外的岭南民间工艺品
2007年07月03日 02点07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