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我们常说身不是自己,这个身用久了就不灵光了,换一个身体。真正有修行、有功夫,他的身体愈换愈好,这一生人身,来一生再到人道,身体比现在更好、更强壮。如果修的福报大,到天道去。但是哪一道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你如果不相信,我劝你把《无量寿经》念一千遍,你就自然明白了,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千遍不行,念两千遍。我曾经在美国洛杉矶遇到一个居士,他读经的目的是想背诵,读诵的目的错了。其义自见是开悟,那个千遍是修定,他搞错了,他要把它念背。一千遍还是背不出来,念两千遍,还不行,他这个人很有毅力,他念到六千遍,《无量寿经》从头到尾背下来了,一个字不错,没开悟。为什么?他的目的没有定在开悟上。经会背了,没有见其义,往生,求往生的念头不强烈,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还是有贪瞋痴慢;换句话说,他的烦恼习气没有改,《无量寿经》真的背下来了。如果目标定在见义,目标定在这里,而不是背诵,我相信他会得定,得念佛三昧他会开悟;不能大彻大悟,大悟是肯定可以得到的。大悟就很了不起了,一些没有学过经典的话,他都能通达,一般的经典他都没有问题,都能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这个利益就大了。
所以,认知比什么都重要。外国人读书求知识,中国人读书,这是中国古人,不是现在,现在中国人学外国人,也是增长知识。中国古人读书是开悟、是明理、见义,义是义理,明白它的义理。如果是彻悟,那是见到自性、见到法性、见到本性,那就成佛了。同样是一种方法,目标不一样,结果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学,不要忘记古人给我们的教训,我们不求知识,我们也不求背诵,我们只求明理、见性。
读一篇文章,要明理了,你知道写文章那个人他的意念、他的境界。这是一般求知识的人做不到的,知识只有表面这一层,不能深入。可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是深入,不是表面的,契入境界。读佛经,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佛的境界是寂静,所以我们要用清净心诵经、读经,用清净心听讲。这个地方讲的寂静,寂静比清净意思更深、更圆满,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专心、专注,就这个意思。只管听,听懂很好,听不懂不理会,不去想它,这叫寂静。听懂了,这个我明白了,听不懂的,这个我不懂,这些念头都不好,为什么?你的心不寂静。听懂了,不动心,心是寂静的,听不懂,也是寂静的,这个好,这听经在修功夫、在修行。这就是修定,你才能够远离分别,分别是虚妄的,是迷惑,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执著也是迷惑,分别还是迷惑,叫妄惑。妄不是真的,唯有离开,诸根就寂静了,这个离开就是放下。
读经,这个时候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一直念下去,会得定、会开悟。如果读经、听经,里头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你能得到些知识,三昧得不到,开悟得不到。遍数多了,你会背,那是念熟了会背,你的心不寂静,这跟世间人念书没有两样,没有戒定慧。戒定慧的方法好,好极了。听经用戒定慧,读经用戒定慧,念经,念是不用看书,背诵,背诵也用戒定慧,这是佛法、这是学佛,这才在佛法上用功夫,利益没有边际。终极的目标,它能够契入涅盘之理,诸根寂静。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此地讲的诸根寂静。孟夫子说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这个意思。
--
净空老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