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元代彝族土司制度的创立
贵州彝族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摘 要:元代西南彝族地区创立的土司制度,以其深厚的彝族社会历史状况为基础,以元王朝治理中国西南的总政策为背景。元王朝以战争为主要手段,统一西南,征剿彝族根深蒂固的地方政权势力,降服之后即委以各种职衔,规定任命、承袭、赏罚、贡赋等内容,渐次推行土司制度。在社会政治大变革中,彝族土司叛服无常,反抗不断,终元之世,确立影响深远的彝族地区土司制度,值得再探索。
  关键词:元代;彝族;土司制度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1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二、元代彝族土司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 土司的职衔
  元代土司制度,利用土著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物担任地方政权机构中的官员。因其土官辖区之名号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故总称为土司。“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3]可见,宣慰司是行省与郡县之间上传下达的行政机构,又因少数民族未归附者多,故命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对之讨伐,促其归附。元代的彝族土司职衔设置如下:宣慰司,每司设宣慰使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正四品。如至大元年 (1308年) “水西罗氏鬼国六十一世阿画,是年以军功授武略将军、顺元等处军民宣慰抚使,赐名铁木儿不花。后又改授大夫护国侍卫亲军、八番沿边宣慰使。”[4]宣抚司,秩正三品,每司设达鲁花赤一员,宣抚一员,以掌管军民之务;同知、副使各二员。至元十七年 (1280年) “乃改鬼国为顺元路,以其酋为宣抚使”[5]安抚司,秩正三品,每司设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副使、佥事各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如“元至元十五年 (1278年) 十二月己卯朔,佥书西川行枢密院昝顺招诱都掌蛮及其属百一十人内附。以其长阿永为西南番蛮安抚使、得兰纽为都掌蛮安抚使,赐虎符,余授宣敕、金银符有差。”[5]阿永为彝族扯勒部首领。招讨司,秩正三品。设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一员,经历一员。如“元宪宗五年 (1255年) 罗罗斯归附于元,都王明亚任为邛部川六番招讨使。”[6]夷蛮长官司,秩从五品,“诸夷蛮长官司,西南诸溪洞各置长官司,秩如下州。达鲁花赤,长官、副长官,参用土人为之。”[7]
  诸路总管府、土州、土县的设置:诸路总管府,至元初置。至元二十年 (1283年) 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中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上路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下路秩从三品。至元二十四年 (1287年) 七月,以阿里为顺元路军民总管兼宣抚司同知。[7]可见,同是路总管,由于所管的人户不同,官品也有差异。
  至元二十年,定五万户以上者为上州,三至五万户以下者为中州,不及三万户者为下州。上州达鲁花赤、州尹秩从四品,同知秩正六品,判官秩正七品。中州达鲁花赤、知州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据道光 《云南志抄·土司志·临安府》 载:“宁州在元初为海宁府,后改州。宪宗四年,以其酋普提为土知州。”
  县,至元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中县,一万户以下者为下县。上县秩从六品,达鲁花赤一员,尹一员,丞一员,簿一员,尉一员,典史二员。中县秩正七品,不置丞,余悉如上县之制。下县秩从七品。如:中县 (驻今四川凉山州金阳县之瓦岗) “县治在住回头甸,盖越巂之东境也。所居乌蛮,自别为沙马部,以酋长所立处为中州。至元十年 (1273年) 内附,十四年仍为中州。二十二年 (1285 年) 降为县,隶建昌路。”[8]“元代土官有总管、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土府、土州、土县凡七等,其在顺元,宣抚司者有总管一,安抚司十三,土府六,土州三十七,土县十二;又有乌撒乌蒙宣慰及播州沿边溪洞宣慰,皆在今贵州之地。”[8]
  元代对土官的设立,已成一代之制,对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完善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3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土司授职之后实行世袭制,《元史·仁宗本纪》 卷三载延佑六年 (1319年) “夏四月壬辰,中书省臣言:‘云南土官病故,子侄兄弟袭之,无则妻承夫职,远方蛮夷,顽犷难制,必任土人,可以集事。今或阙员,宜从本俗,权职以行。’制曰‘可’”。土司制是因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而采取的一项“以夷治夷”的民族政策。由于文化传统、民族隔阂等原因,使元朝统治者感到有“远方蛮夷,顽犷难制”之感,不能对他们直接统治和压迫。因此,只有“必任土人”才能收到“可以集事的”效果,而西南各民族酋长多是世袭制,往往是一个地区为一个家族所统治。元朝统治者要更好地利用这些土官治理当地的少数民族,就要依从他们的承袭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子、侄、兄、弟、妻皆可依次继承。早在元世祖之时,已规定土官可世袭。 《元史·世祖本纪》 卷五载“至元十二年十二月,佥书四川行枢密院事咎顺言:‘绍庆府、施州、南平及诸蛮吕告、乌蒙、阿永等,有向化之心。’又播州安抚杨邦宪、思州安抚田景贤,未知逆顺,乞降诏使之自新,并许世诏封爵,从之。”
  彝族土官的承袭有多种方式:主要是子承父职,如至顺二年 (1331年) “十月乙巳,以前东川总官普折袭其父职。”[15]“矣格,矣根子,世祖亲征,首先归附,授罗婺万户侯,将仁德、于矢统本部为北路,升北路土官总管。郡则,一名亏则,矣格子,袭土官总官。”[4]若无子,弟可承兄职。如“元至元十七年 (1280年) 九月丁卯,阿榨等降。改水西等地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仍以阿榨为宣抚使,后以阿榨弟阿里为宣抚使。”[16]若子幼,可妻承夫职,如元至治三年“四月丁亥,故罗罗斯宣慰使述古妻漂末权领司事,遣其子娑住邦来献方物”[17]大德元年 (1297年) “盖咸当阿里之世,阿里后有女土官奢节管水西事,盖阿里之妻。”[17]夫老妻可袭其职。 《大定府志·旧事志》 载:“禄余降。余卒,莓袭;莓卒,襮轮袭;襮轮卒、备袭;备卒,折袭。一日,那者哲老,其妻实卜摄事,元末,加行省右丞。”此外还有女承父职的,如落兰部“建蒂继叛,杀蒲德,自立为长,并有诸部。是年平之,设千户,至元十三年升万户。”[18]至元廿一年 (1284年) 八月甲戌,搠完上言“建都女子沙智治道立站有功,已授虎符,管领其父元收附民为万户。今改建昌路总管,仍佩虎符。从之。”[18]沙智为建蒂之女。对土司的升迁赏罚,元代也有相关规定。 《元史·刑法》 载:“诸土官有能爱抚军民,境内宁谧者,三年一次,保勘升官。其有勋劳,及应升赏承袭,文字至帅府,辄非理疏驳,故为难阻者,罢之。”“诸内郡官仕云南省者,有罪依常律,土官有罪罚而不废。”其升官的条件是要能爱抚军民,境内社会秩序安定,或是有功劳。对无理非难土官升赏者,罢免其官。同时对土官的处理也是比较宽容的。彝族土官因功升迁的如 《元史·文宗本纪》 卷三载:至顺元年 (1330年) “邛部州土官马伯向导征云南军有功,以为征进招讨,知本州事”。有的还授予流官衔或加以虚衔者。如至顺元年“是年加授阿画咨议大夫、云南行省左丞,后以军功授昭勇大将军、佩三珠虎符。顺元八番等处军民宣慰使,世居水西,有爵土。”[11]至顺元年“三月辛未,录讨云南秃坚、伯忽之功,云南宣慰使土官举宗、禄余并遥授云南行省参知政事,余赐赉有差”。[19]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5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元朝的土司自归附朝廷之后,必须向朝廷朝贡,有的还要纳税。朝贡象征着土司臣服于中央王朝,纳赋则表示土司管理的地区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统治的版图。贡品多为各地特产。彝族土司朝贡,史书多有记载。西南是良马之乡;披毡是西南彝族地区的特产,可披、可盖、可垫,又可遮风、避雨和御寒,两者都是元朝军队急需之物,故西南彝族土司的贡品多为马匹和毡衫。元至元二十五年 (1288年) “九月庚子,鬼国、建都皆遣使来贡方物。”[20]鬼国即亦奚不薛。元代,畜牧业在水西地区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其地建有牧厂,多出良马和披毡。大德元年曾“罢亦奚不薛岁贡马及毡衣。”[21]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 “二月戊寅,驸马铁别赤进罗罗斯雨毡六十、刀五十、弓二十。”[22]这些雨毡就是披毡。元大德五年“十月戊寅云南武定路土官群献方物。”[23]有的地方贡赋很重,如大德九年,“东川路蛮官阿葵以马二百五十匹,金二百五十两及方物来献。”[23]除此之外,还要交租赋。 《元史·刘正传》 载大德元年时,刘正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在此之前“寨甸远者,季秋则遣官领兵往征。”由于官吏贪墨,存在诸多弊端,后刘正“给官秤,俾土官身诣官输纳,其弊始革。” 《元史·忽辛传》 载,大德时,“乌蛮等租赋,岁发军征索乃集,忽辛以利害榜谕诸蛮,不遣一卒,而租赋咸足。”可见缴纳租赋也是彝族土司的一项任务。除了平时交纳的额定租赋之外,征战时另有科派。大德四年,刘深奉诏征八百媳妇国,在水西地区向土官奢节勒索黄金三千两,马三千匹,从而导致了以彝族土司奢节为首的西南各族人民的反元斗争。土司派人向朝廷朝贡,朝廷往往要给予土司赏赐。如至顺元年 (1330年) “三月丁巳,赐八番顺元、曲靖、乌撒、乌蒙、蒙庆、罗罗斯、嵩明州土官币帛各一。”[23]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6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三、元廷高压政策与彝族土司的反抗斗争
  元代彝族土司制度的创立,以战争为主要手段。元朝在统一过程中,大军镇压彝区,抗则剿,降则抚。彝族各大君长,则持续不断地联合抗争,最终以败而降,曲封土司。因此,元代彝区的土司制度,是中央王朝与世代统治彝区的彝族君长血与火的较量,并非一帆风顺。蒙古贵族入主中原之后,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再其次是汉人,地位最低的是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汉族以及南方各少数民族。由于当时南宋并未灭亡,西南各族人民便属于地位最低的南人,这就使得西南各少数民族与蒙古人、色目人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蒙古贵族在灭掉大理国之后,对各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和民族压迫。蒙古铁骑践踏了他们的农田,许多人在战争中家破人亡,被俘为奴。他们大肆收刮钱财、粮食充作军饷,征调各族人民为“爨僰军”,为蒙古军充当炮灰。在高压政策下,导致各地土司叛服无常,终元一代,战乱不断。试看以下几次战役: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7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一) 舍利畏领导的反抗斗争
  至元元年 (1264年),滇东彝族土司舍利畏联合威楚 (今楚雄)、统矢 (今姚安)、鄯阐 (今昆明)等地区和三十七部彝族土司 (土官),率三十万之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起义。起义军先后攻占了威楚、统矢、鄯阐、新兴 (今玉溪)、寻甸、石城 (今曲靖) 等城,杀了守城的蒙古将领,给云南的蒙古统治者和当地的封建农奴主以沉重的打击。大理国被灭掉之后,其国王段兴智投靠了蒙古贵族,在兀良合台部下效力,而蒙古贵族也要凭借大理段氏在云南的威望和势力,平定云南。段兴智死后,中统二年(1261年) 元世祖忽必烈赐封段实 (即信苴日) 为大理总管,“赐虎符,领大理、会川、建昌等七城,自万户以下接受节制。”[24]信苴日领导的爨僰军更受蒙古贵族赏识,成为镇压各民族反抗的先锋和向导。当鄯阐守将告急时,信苴日领兵急忙进讨舍利畏的义军,在威楚打败了义军。是年秋天,舍利畏又率十万义军将士,准备进攻蒙古贵族在滇西的统治中心大理,朝廷下诏派都元帅也先和信苴日率军进剿,在安宁州 (即今安宁市) 大败义军,随后又收复了鄯阐、威楚、新兴、石城等地。至元十一年 (1274年)舍利畏再次起义,信苴日派部下石买等人,装扮成商人带着财物去见舍利畏,乘其不备,用长矛杀害了舍利畏,起义终于失败,但它却给蒙古贵族在云南的残暴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基本摆脱封建农奴主的统治,向地主经济发展。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8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在奢、宋土军的联合打击下,刘深军队“计穷势蹙,仓皇退走,土兵随击,以至大败。深弃众奔逃,仅以身免,丧师十八九,弃地千余里”,[30]朝廷为之震恐,“十一月丁未,急调湖广行省平章刘国杰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也先忽都鲁领兵万人,四川省八刺及阿塔赤将兵五千人,偕思州田氏、播州杨赛因不花等”会云南兵讨奢节。[30]当时反抗斗争的主力集中在水西、乌撒、水东、乌蒙一带。元朝南台御使中丞陈天祥向元成宗献计说:“彼溪洞蛮各有种类,……必无久能同心敌我之理,但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疑,以计实质使之互相仇怨,待彼有可乘之隙,我有可动之时,徐令诸军数道俱进,服从者恩之以仁,拒敌者威之以武,恩威相济,功乃易成。”[30]大德六年 (1302年) 正月乙卯,元军向刘国杰等处增兵,令其屯军戍守于关隘险邑,等待秋天进军。二月元朝又派陕西平章也速带儿、参政汪惟勤领兵征讨奢节和宋隆济。刘国杰对义军采取了军事镇压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手法。宣布“悔罪来归者,复其官爵,能杀贼首擒献者赏,执迷不悛剿除。”[30]这对意志不坚定的土司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三月,元军集中部分兵力,由梁王松山带兵五千进驻陆梁州,陕西平章也速带儿率领的川陕军二千人,云南省调兵三千人,对乌蒙、乌撒、东川、马湖各地的义军发起进攻。经过了七个月的浴血奋战,血腥地镇压了乌蒙、乌撒、普安等地义军的反抗。此后,水东和水西地区的土司军处于孤立作战的境地。接着刘之裨将宋光则和播州 (今遵义) 土司杨赛英不花率领数万大军合兵进攻奢节。大德六年 (1302年) 秋九月,杨赛英不花从播州多次出兵进攻奢节,打败义军,俘虏被杀者不计其数,但义军力量仍很强大。十月刘以蒙古军、汉军三万人,思州、播州土兵一万人分兵几路并进奢、宋控制区。由于义军势力强大,马匹劲健有力,元军失利。刘令士兵各人手持一木盾牌,钉铁钉于木盾上,与义军对垒之时,佯装不敌而弃盾后逃,义军马队急驰不能中止,遇盾则倒。刘令击鼓向义军发起进攻,义军大败。大德七年 (1303年)正月,元军云集墨特川 (今赫章县),围攻义军,义军战败。三月乙巳,朝廷以征八百媳妇国丧师为名诛刘深、笞刺带、郑佑。四月奢节出降,元军令海刺孙将兵五千看守,不久即被杀害。水东地区在宋隆济的领导下仍然坚持斗争,后被其侄宋阿重所出卖,被刘国杰杀害。这次历时三年,波及数省的奢节、宋隆济起义,终于被元朝统治者镇压下去。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10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一) 水西土司
  水西、水东以今鸭池河、六广河为分界线,河以西广大地区称水西,彝称亦溪不薜,包括今贵州大方、黔西、织金、纳雍以及金沙、水城、六枝等县的大部分,统治中心在今大方;河以东称水东地区,包括今贵阳市属清镇、修文、开阳、息烽及贵阳市区。水西土司为彝族默系慕齐齐的后裔,其至元末的连名谱系为笃慕—慕齐齐—齐雅洪—洪雅德—德武沙—沙武姆—武姆纠—纠雅脑—脑雅洛—洛雅杓—杓雅默—默雅德—德雅施—施默武—武孟迭—孟迭垛—垛雅于—于俄索—俄索必额—必额勿—勿阿纳—纳阿宗—宗阿补—补雅勺—勺雅妥—妥阿哲—阿哲必额—莫翁勺—勺俄德—德额勿—勿额尼—额尼赤—赤雅笃———笃雅迭—迭雅纪—纪雅德—德雅堵—堵阿达—阿打阿垛—垛阿塔—塔阿基—基鲁迭—迭阿甫—甫纳知—纳知笃色—笃色阿更—阿更阿外—阿外阿诗—阿诗洛纳—洛纳阿阔—阿阔额迭———额迭纪杞—纪杞忍额—忍额濮额—濮额额则—额则老勺—老勺笃仁—笃仁额果—额果普色—普色阿腻—阿腻阿脑—阿糯阿画———阿画大俄———大俄老内———陇内陇赞———陇赞霭翠。[31]蜀汉建兴三年 (公元225年) 诸葛亮南征时,彝族首领妥阿哲曾于黔西北积粮通道,“助平孟获有功,受封罗殿王”,从此世长水西。后以祖名阿哲为部名,称阿哲蔺。唐会昌二年 (公元842年),唐武宗曾封阿佩 (即彝谱中的阿更阿外) 为罗甸王,世袭官爵。宋代普贵 (即彝谱中的忍额濮额) 纳土归附,宋太祖赐之敕书,命为矩 (贵) 州刺史。
  元至元十五年 (1278年),罗氏鬼国主阿榨归附,诏其首领为其地安抚使,佩虎符。后复叛,被蒙古军讨平。1280年置顺元等路军民总管府,又置亦溪不薛、阿苴、鮓陇等三路达鲁花赤。1283年7月,设置亦溪不薛宣慰司及亦溪不薛三路土官,以普色阿腻 (即方志中的阿里) 为顺元路总官兼宣抚司同知。水东首领宋添富不服,叛逸山中,后复降立亦溪不薛总管府,以阿里为总管,亦溪不薛遂平。元朝以皇孙铁木儿不花率军驻扎水西,以控制水西的局势,因水西善产良马,故在该地设马厂以养马。1292年以亦溪不薛、思州、播州同隶湖广行省。成宗元贞元年 (1295年) 改亦溪不薛隶云南。大德元年,阿里之妻奢节管水西事。因元朝征八百媳妇国,主帅刘深沿途苛派,要水西出金三千两、马三千匹,奢节遂起兵反元,后遭到残酷镇压,兵败出降被诛。元朝以阿糯阿画为宣抚使,改隶湖广。元至大三年(1311年) 授阿糯阿画为武略将军,泰定中以军功赐阿画名为帖木儿不花,迁中大夫,护国亲军都指挥、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成宗元贞元年又改隶云南省。后因军功又封阿画为资善大夫、云南行省左丞、龙虎大将军、罗甸侯。死后追封济国公。其子阿画大俄承袭,卒,大俄陇内承袭,任八番顺元宣抚使、昭勇大将军,佩三珠虎符。陇内卒,陇内陇赞承袭,赐名伯颜溥花,袭顺元等处军民宣抚使、八番等处沿边宣慰使。陇赞卒,陇赞霭翠袭,仍为顺元军民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至元末。明洪武五年,与同知宋蒙古歹归顺明朝。水西土司在明代,成为贵州宣慰司,位居贵州四大土司之首。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12
level 13
阿纳阿助 楼主
(三) 普定路土司
  普定路,中心在今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唐宋时属罗殿国之地。其先世为彝族六祖布系,为布系大宗主,称播勒大宗。元宪宗七年 (1257年) 普里、普东二部归附后设置普定府,隶属云南曲靖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元臣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人,请求创建八番罗甸宣慰司。上报朝廷说招集普定知府矣资之子札哇、希古及其所属阿卜、阿牙并番落洞寨龙家、宋家、仡佬、苗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以属其司,此事被曲靖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定路官员所阻。云南行省上奏说:“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之子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乞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17]世宗准奏。大德五年 (1301年),顺元土官奢节与水东土官宋隆济因刘深苛派而起兵反元,普定府阿苴、笮笼等地起兵响应。六年九月,为湖广平章刘国杰破之于磋泥,后又乘胜追击,降阿苴、下笮笼。大德七年 (1303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17]洪武五年 (1372年),普定路女总管适尔归附明朝。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14
level 7
抗蒙时期...出现了一个厉害的角色..就是自杞国...和蒙古干了五年多...蒙古死了十万多人.;..成为蒙古战争史上伤亡最多的悲例
2013年01月12日 04点01分 17
level 14
[顶]
2013年01月12日 09点01分 18
level 1
元代中央政府在云南地区移民实边,移民多来自何处?
2015年12月16日 04点12分 19
level 12
作者信息?
2015年12月17日 02点12分 21
李平凡 陈世鹏
2015年12月17日 02点12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