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子_09 南蛮子_09
关注数: 140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43 关注贴吧数: 32
南华一中八十华诞:缘在南中 鹦鹉山下是我家乡,龙川江畔是我学堂,战火中,前辈兴学救国......和平时,我辈奋发图强......。 巍巍鹦鹉,滚滚龙川,整整八十年了,南中的呼吸声仍铿锵有力,她风华正茂,向莘莘学子诉说她的过往与今生: 月弓池畔,那嘹亮的歌声响起。那是龙川江水滚滚东去的浪潮拍打江岸的声响,是战火硝烟中先辈吹起的号角,保家卫国的呼喊,是和平年代里我辈奋发图强的朗朗书声。那四处的歌声响起,织就了激情而汹涌的南中之音:她音符婉转,铿锵有力,从龙川书院的讲堂里出来,绕过魁阁楼高高飞起的檐角,掠过月弓池畔清幽的流水,在巍峨古老的广福寺大殿上稍稍歇脚,出文明,越龙泉,飞来远,出鞏华,一路东西南北,广蓄九府四方的学子,育其成人,报效家国! 如今她八十岁了,巍峨魁阁已倾圮,广福大殿已昨非。她从战火硝烟中走来,遍历风尘,为镇南故地培育了万万学子,他们征战沙场,报效家国,牺牲自我,成就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自强。 她曾经有过很多名字,她是文昌宫,是文庙大成殿,是鸡和书院,是盘水书院,是龙川书院,是县立初级中学,是镇师,是南华一中。她的悠悠过往,历史中的数个名字,人们早已在岁月中忘怀,而“南中”成了数万人心中的永恒,也是我内心中永远的存在。 与南中的结缘,起在我的孩提时代,确切的说该是在我七岁那年。那一年,我家盖房,我只七岁年纪,在一个十冬腊月的晚上和哥哥被安排在建筑工地看守木料,因天气太冷,我们烧了一个火堆,把木匠凿出的碎木屑往火堆里扔,风大火太旺,我只顾背火站着,一阵风吹来,烧着了我的左脚裤子,烧坏了脚踝,整个脚踝布满水泡。那时乡镇的医术尚不发达,卫生院嫌我伤势严重,要几百的押金,家里没钱,爷爷就带着我去了县医院寻求老友的帮助。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进城,第一次进城,自是满心欢喜,去县医院作了包扎后,顺着工会出来,脚伤也不疼了,走在北门外的大街上,祖父拉着我的小手,我时时停下来,好奇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欣喜。我心想,这就是城里啊,城里真好,这里比大山里好。爷爷拉着我走,一路给我讲着他小时候在南华上学的事前,以前的老城没有被拆前的样子,他外婆家,他姑妈家,他奶奶家所在的位置,以及他出生时所在房子的位置,我听得着迷。心里构建着那时古城的样子:东南西北有四个城门,城中有着巍峨高大的广福寺,城南有古朴庄严的文庙大成殿,龙川书院.....我心里想着这些,错过了街边过多的风景,只是被爷爷拉着往城南走,突然在一座大门前停了下来。大门是黄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年头,院子里柳絮飘飞,落在池子的水面上,池子是月牙形状,不知道那半个圆哪里去了。爷爷指着大门内对我说,这里是南华一中,他以前就在这里读书,他的班主任是县立初级中学第九班毕业的叶楚陶叶老师。时过境迁,那时的南中是镇南师范,地名犹在,可早已看不出往时她的样子,爷爷拉着我在门外驻足片刻,就去了城西外的姑妈家。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这是我与南中的第一次邂逅。祸兮,福之所伏。如果不是意外的受伤,我想第一次与南中的邂逅可能还要等多年。 九年后的二00九年,我考上了南中,那时爷爷已经去世多年。那时楚雄州内的学校,南中不算好,唯州民中、师院附中,楚一中才是学子的圣地。我的中考分数,去楚一中,差距尚大,去师院附中也还将就,最后权衡再三,我选择了南中,选择了和爷爷成了校友,在他孩提时代的地方读书。读书也格外发奋,还记得502宿舍里的挑灯夜战,翻墙读书时的数个漆黑的早晨,这样在南中度过了三年的高中时光,顺利的考入了大学,这是我与南中的第二次邂逅,也是最后一次长久的邂逅。 如果说,七岁时与南中的第一次相遇,让我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读书的种子,那么三年的南中邂逅,燃烧了我的青春和无知,历练了我的坚毅和奋进。 今天南中八十岁了,看着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里朋友们转发的一条校庆盛况,内心激动无比。礼堂后面,大成殿重建了,孔夫子端坐殿内,审视着莘莘学子,守护着南中八十年来薪火相传的教育理念。规模宏大的校园庆典,虽不足以诠释南中八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但作为一种形式,我想回思南中精神理念,特别是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思想,求实创新的理念,并一以贯之作为我们今后教育的宗旨,才是此次盛典的核心所在。 祈盼母校万古长青!
南华一中八十华诞:缘在南中 鹦鹉山下是我家乡,龙川江畔是我学堂,战火中,前辈兴学救国......和平时,我辈奋发图强......。 巍巍鹦鹉,滚滚龙川,整整八十年了,南中的呼吸声仍铿锵有力,她风华正茂,向莘莘学子诉说她的过往与今生: 月弓池畔,那嘹亮的歌声响起。那是龙川江水滚滚东去的浪潮拍打江岸的声响,是战火硝烟中先辈吹起的号角,保家卫国的呼喊,是和平年代里我辈奋发图强的朗朗书声。那四处的歌声响起,织就了激情而汹涌的南中之音:她音符婉转,铿锵有力,从龙川书院的讲堂里出来,绕过魁阁楼高高飞起的檐角,掠过月弓池畔清幽的流水,在巍峨古老的广福寺大殿上稍稍歇脚,出文明,越龙泉,飞来远,出鞏华,一路东西南北,广蓄九府四方的学子,育其成人,报效家国! 如今她八十岁了,巍峨魁阁已倾圮,广福大殿已昨非。她从战火硝烟中走来,遍历风尘,为镇南故地培育了万万学子,他们征战沙场,报效家国,牺牲自我,成就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自强。 她曾经有过很多名字,她是文昌宫,是文庙大成殿,是鸡和书院,是盘水书院,是龙川书院,是县立初级中学,是镇师,是南华一中。她的悠悠过往,历史中的数个名字,人们早已在岁月中忘怀,而“南中”成了数万人心中的永恒,也是我内心中永远的存在。 与南中的结缘,起在我的孩提时代,确切的说该是在我七岁那年。那一年,我家盖房,我只七岁年纪,在一个十冬腊月的晚上和哥哥被安排在建筑工地看守木料,因天气太冷,我们烧了一个火堆,把木匠凿出的碎木屑往火堆里扔,风大火太旺,我只顾背火站着,一阵风吹来,烧着了我的左脚裤子,烧坏了脚踝,整个脚踝布满水泡。那时乡镇的医术尚不发达,卫生院嫌我伤势严重,要几百的押金,家里没钱,爷爷就带着我去了县医院寻求老友的帮助。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进城,第一次进城,自是满心欢喜,去县医院作了包扎后,顺着工会出来,脚伤也不疼了,走在北门外的大街上,祖父拉着我的小手,我时时停下来,好奇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欣喜。我心想,这就是城里啊,城里真好,这里比大山里好。爷爷拉着我走,一路给我讲着他小时候在南华上学的事前,以前的老城没有被拆前的样子,他外婆家,他姑妈家,他奶奶家所在的位置,以及他出生时所在房子的位置,我听得着迷。心里构建着那时古城的样子:东南西北有四个城门,城中有着巍峨高大的广福寺,城南有古朴庄严的文庙大成殿,龙川书院.....我心里想着这些,错过了街边过多的风景,只是被爷爷拉着往城南走,突然在一座大门前停了下来。大门是黄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年头,院子里柳絮飘飞,落在池子的水面上,池子是月牙形状,不知道那半个圆哪里去了。爷爷指着大门内对我说,这里是南华一中,他以前就在这里读书,他的班主任是县立初级中学第九班毕业的叶楚陶叶老师。时过境迁,那时的南中是镇南师范,地名犹在,可早已看不出往时她的样子,爷爷拉着我在门外驻足片刻,就去了城西外的姑妈家。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这是我与南中的第一次邂逅。祸兮,福之所伏。如果不是意外的受伤,我想第一次与南中的邂逅可能还要等多年。 九年后的二00九年,我考上了南中,那时爷爷已经去世多年。那时楚雄州内的学校,南中不算好,唯州民中、师院附中,楚一中才是学子的圣地。我的中考分数,去楚一中,差距尚大,去师院附中也还将就,最后权衡再三,我选择了南中,选择了和爷爷成了校友,在他孩提时代的地方读书。读书也格外发奋,还记得502宿舍里的挑灯夜战,翻墙读书时的数个漆黑的早晨,这样在南中度过了三年的高中时光,顺利的考入了大学,这是我与南中的第二次邂逅,也是最后一次长久的邂逅。 如果说,七岁时与南中的第一次相遇,让我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读书的种子,那么三年的南中邂逅,燃烧了我的青春和无知,历练了我的坚毅和奋进。 今天南中八十岁了,看着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里朋友们转发的一条校庆盛况,内心激动无比。礼堂后面,大成殿重建了,孔夫子端坐殿内,审视着莘莘学子,守护着南中八十年来薪火相传的教育理念。规模宏大的校园庆典,虽不足以诠释南中八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但作为一种形式,我想回思南中精神理念,特别是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思想,求实创新的理念,并一以贯之作为我们今后教育的宗旨,才是此次盛典的核心所在。 祈盼母校万古长青!
云南镇南(南华)陈氏科名录 云南镇南(南华)自元代以来,由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统治的巩固和加强,中原人士多来,故而文化渐兴,蛮犷之风渐除,读书的风气日盛,一直到了明代,镇南已是滇中,西地区各府州县童生试的主考场。每逢两年一次的考试时间到来,临近各府县的生童皆赴镇南,参加考试,彼时车水马龙,舟车走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这一切的究由,皆因明初大军征南,战事结束后,三十余万军属囤兵云南,其中滇中地区的威楚府(楚雄),镇南州等地作为西进滇西的主要通道,大量的军属被安排囤积下来,他们被封予土地,闲时练兵,忙时耕作,永远置业于斯,子孙世代世袭军户,不得更改。来自江南的明军有的已婚配,尚未婚配者,即安排与当地少数民族之女子结婚,如此一来,落后的蛮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交融,故而随着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被带到滇中一带,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也从此兴盛起来,读书之风盛行,寻常百姓之家皆能以读书博取科名为幸事,因此终明清两代,镇南多出读书人,比及临近的大理及丽江二府,虽相距甚远,然则文风蔚然,一片清明之态,断无有晚清之“万马齐咽,死气沉沉”的局面。由蛮犷而文明,镇南历经明清六百余年,如此六百余年间,文化的熏陶,科名虽未连递,然镇南陈氏有功名,有史可考者凡出三十八人,陈氏先祖自明初因军功为朝廷所迁,自威楚而来镇南,落业于此,创业多艰,身肩重任,为朝廷詔赐世袭州判官,保境安民,多少先人血撒疆场,为国牺牲。虽世道多艰,陈氏亦未曾放松过子孙一日之教育。晚清以降,西方列强欺我国家软弱,屡犯中国,欲以其船坚炮利使中华亡国灭种,国家衰微,子民难安,陈氏屡次罹患惨祸,各地起义不断,在此艰难之中亦未有所懈怠,这无不与陈氏之重道有关。现将陈氏自明清至前民国间有科名之先人开列如下: 清进士1名。 陈封舜,清乾隆丁巳科进士,官山西陵川知县,湖广郧阳府通判。陈封舜,字宾侯,号龙川,县北先生邑人,生卒年不详。陈氏始祖均祥公世袭州判官第十六世孙。古镇南州(南华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先生雍正乙卯(1735)年乡试得中举人,三年后乾隆丁巳(1737)科於京城会试得中进士。乾隆十三(1748)年官山西省陵川县知县,在任二十九年,建书院,施文教,宽税赋,修水利,忧思民生,功绩斐然,百姓感先生功绩,自发建生祠以敬。 陵川任后又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升任湖北郧阳府通判,爱民如子,名震荆襄,先生致仕归滇,百姓沿街号泣,不忍放归! 先生博学绩能,攻书诗书,行文教,有诗《太行四首》,《望云台山》,《题黄围洞》,《平桥烟柳》,《霍顶莲风》,文《义田说》,《补修东南路碑记》,《补山复塔记》,《涑萦亭记》等存世! 先生逝世后,朝廷敕封先生为承得郎,妻王氏敕封安人,先生一生在外为官,清政廉洁,名动滇省,为南华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为南华人之骄傲,亦为我陈氏之骄傲,不啻为南州首魁也! 明举人2人。 陈定,明万历戊子科举人,官湖北知县; 陈其志,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 清代举人4人。 陈其义,清顺治辛卯科举人; 陈士修,清康熙丙子科举人,官广西藤县知县; 陈封舜,清乾隆乙卯科,官山西陵川县知县,湖广郧阳府通判(详略传); 陈以忠,道光甲辰恩科; 明代岁贡生11人。 陈维赞; 陈尧道; 陈玳; 陈宾; 陈世勋; 陈嘉敬; 陈僕; 陈有为; 陈德表,官县丞; 陈国谟,明万历科; 陈邦直,官学正(教育局长); 清代岁贡共7人。 陈文治; 陈其湘; 陈矩(1793—1855),清道光二十八年分,咸丰五年为贼戕。保马夸村人。土州判钧祥公十七世孙,清乾隆,咸丰间人,咸丰《镇南州志》编修。妣李氏,杨氏。父瑚,镇南州土州判,乾隆五十年袭,公幼习儒业,苦志攻书,得寒湿足疾病,不能承袭祖职,告与长男宜坤承袭。公虽身体有恙,然矢志不渝,艰苦发奋,岁考三次,道光二十八年(1848)补镇南州州学贡生,博学绩文,有诗文《重游竺国寺》二首存世,咸丰五年,镇南州境内南山中夷民无赖子箫士善,鲁贯石作乱,纠结数千夷民围永宁乡保马垮土州判署,贼怒而杀时任州判之长子宜坤,次子宜泰,继而杀矩公于马下。明末之年,吴逆因一笑红颜而开山海关,满清大举入关,我中华之劫难肇始,至其咸丰年间,满清之治中华二百余年也,天下大乱,先有太平天国之起义,镇南杞采顺之杀地主以自立,吾祖处之乱世,虽未有难于民者,然民犹愤之,无赖之起,杀伐偷盗,杀陈氏先祖三人,时家人四散逃离,其苦难深重矣,家国之荡乱,家族之离散,至其个人,何其悲哉! 陈砺才,字若金,黄家山人,咸丰九年分,光绪十三年任阿迷州训导(弥勒县教育总长); 陈英才。清咸丰三年分; 陈多才,清咸丰七年分; 陈洺,清咸丰六年分; 塾师,清代1名. 陈瑗。乾隆间人,博学能文,设馆教学,开一代文风之先。 清代恩贡5人。 陈为新; 陈应登,康熙间人,详《镇南州志.文学》; 陈治安,详《镇南州志.卓行》; 陈大昌,清光绪十五年分。 明代廪膳生员1名。 陈梦桂,大明崇祯间人,生卒年不详。梦桂因幼习儒业,苦志攻书,岁考三次,补本州儒学廪膳生员; 清代州学增广生员(秀才)2人。 陈宜坤(1811-1855),镇南州土州判官,咸丰五年为贼戕。镇南州土州判钧祥公十七世孙,保马夸村人,生于嘉庆辛未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道光间补州学增生,咸丰二年袭土州判,五年三月初七日为彝贼鲁贯石,萧士善所戕,享年四十四,职镇南州土州判三年。 陈宜泰(1814-1855),州学廉膳生员,咸丰五年为贼戕;生于嘉庆甲戌年五月十九日,保马夸村人。道光中补州学增生,五年三月初七日为彝贼鲁贯石,萧士善所戕,享年四十一。妻谢氏(1816-1861),南山中人,生于嘉庆丙子年九月初六日,咸丰中有贼窜入家中,怒而骂贼,贼怒而杀之,终于咸丰辛酉年三月初十日,享年四十五岁,朝廷奉旨旌表。 镇南州知州六品顶戴赏戴蓝领1人。 陈诗(1836—1904),陈氏始祖均祥公十九世孙,保马夸村人。其祖父州学贡生矩,次子宜泰长子,妣商氏,李氏。伯宜坤被戕后,地方变乱,诗在军中效命,随同官军绞贼,克复永昌处五城七剿按内在任出力蒙前督部堂剽抚部院令,奏同治十二年润五月十三日奉上谕土州判陈诗着赏加知州衔,赏戴蓝翎。遂于光绪三年十月内承袭伯宜坤土州判职,在人期间,屡蒙差委,效有功绩。于甲辰光绪年正月十九日午时,享年六十有八,职镇南州土州判二十七年。祖诗之生年,凡天下大乱,会家族无有大变故,清末之世,夷贼四起,烧杀劫掠,无恶不做,吾祖以地方之首长,理应安民,然劫盗四起,愤而杀祖,伯父,父亲,祖父皆被戕,时我祖诗不及弱冠之年,孤儿寡母,以养全家,何其之不易,后亲母谢太夫人又为盗贼所害,然世之大变,皆天命也,家之大变,为时道也! 民国军人3人。 陈育德,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参加抗日战争,一九四五年回滇,四六年自杀; 陈育秀,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腾冲保卫战,一九四四年壮烈牺牲; 陈育兰,一九五零年参加抗美援朝,壮烈牺牲。
云南镇南(南华)陈氏科名录 云南镇南(南华)自元代以来,由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统治的巩固和加强,中原人士多来,故而文化渐兴,蛮犷之风渐除,读书的风气日盛,一直到了明代,镇南已是滇中,西地区各府州县童生试的主考场。每逢两年一次的考试时间到来,临近各府县的生童皆赴镇南,参加考试,彼时车水马龙,舟车走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这一切的究由,皆因明初大军征南,战事结束后,三十余万军属囤兵云南,其中滇中地区的威楚府(楚雄),镇南州等地作为西进滇西的主要通道,大量的军属被安排囤积下来,他们被封予土地,闲时练兵,忙时耕作,永远置业于斯,子孙世代世袭军户,不得更改。来自江南的明军有的已婚配,尚未婚配者,即安排与当地少数民族之女子结婚,如此一来,落后的蛮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交融,故而随着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和技术被带到滇中一带,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也从此兴盛起来,读书之风盛行,寻常百姓之家皆能以读书博取科名为幸事,因此终明清两代,镇南多出读书人,比及临近的大理及丽江二府,虽相距甚远,然则文风蔚然,一片清明之态,断无有晚清之“万马齐咽,死气沉沉”的局面。由蛮犷而文明,镇南历经明清六百余年,如此六百余年间,文化的熏陶,科名虽未连递,然镇南陈氏有功名,有史可考者凡出三十八人,陈氏先祖自明初因军功为朝廷所迁,自威楚而来镇南,落业于此,创业多艰,身肩重任,为朝廷詔赐世袭州判官,保境安民,多少先人血撒疆场,为国牺牲。虽世道多艰,陈氏亦未曾放松过子孙一日之教育。晚清以降,西方列强欺我国家软弱,屡犯中国,欲以其船坚炮利使中华亡国灭种,国家衰微,子民难安,陈氏屡次罹患惨祸,各地起义不断,在此艰难之中亦未有所懈怠,这无不与陈氏之重道有关。现将陈氏自明清至前民国间有科名之先人开列如下: 清进士1名。 陈封舜,清乾隆丁巳科进士,官山西陵川知县,湖广郧阳府通判。陈封舜,字宾侯,号龙川,县北先生邑人,生卒年不详。陈氏始祖均祥公世袭州判官第十六世孙。古镇南州(南华县)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先生雍正乙卯(1735)年乡试得中举人,三年后乾隆丁巳(1737)科於京城会试得中进士。乾隆十三(1748)年官山西省陵川县知县,在任二十九年,建书院,施文教,宽税赋,修水利,忧思民生,功绩斐然,百姓感先生功绩,自发建生祠以敬。 陵川任后又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升任湖北郧阳府通判,爱民如子,名震荆襄,先生致仕归滇,百姓沿街号泣,不忍放归! 先生博学绩能,攻书诗书,行文教,有诗《太行四首》,《望云台山》,《题黄围洞》,《平桥烟柳》,《霍顶莲风》,文《义田说》,《补修东南路碑记》,《补山复塔记》,《涑萦亭记》等存世! 先生逝世后,朝廷敕封先生为承得郎,妻王氏敕封安人,先生一生在外为官,清政廉洁,名动滇省,为南华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为南华人之骄傲,亦为我陈氏之骄傲,不啻为南州首魁也! 明举人2人。 陈定,明万历戊子科举人,官湖北知县; 陈其志,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 清代举人4人。 陈其义,清顺治辛卯科举人; 陈士修,清康熙丙子科举人,官广西藤县知县; 陈封舜,清乾隆乙卯科,官山西陵川县知县,湖广郧阳府通判(详略传); 陈以忠,道光甲辰恩科; 明代岁贡生11人。 陈维赞; 陈尧道; 陈玳; 陈宾; 陈世勋; 陈嘉敬; 陈僕; 陈有为; 陈德表,官县丞; 陈国谟,明万历科; 陈邦直,官学正(教育局长); 清代岁贡共7人。 陈文治; 陈其湘; 陈矩(1793—1855),清道光二十八年分,咸丰五年为贼戕。保马夸村人。土州判钧祥公十七世孙,清乾隆,咸丰间人,咸丰《镇南州志》编修。妣李氏,杨氏。父瑚,镇南州土州判,乾隆五十年袭,公幼习儒业,苦志攻书,得寒湿足疾病,不能承袭祖职,告与长男宜坤承袭。公虽身体有恙,然矢志不渝,艰苦发奋,岁考三次,道光二十八年(1848)补镇南州州学贡生,博学绩文,有诗文《重游竺国寺》二首存世,咸丰五年,镇南州境内南山中夷民无赖子箫士善,鲁贯石作乱,纠结数千夷民围永宁乡保马垮土州判署,贼怒而杀时任州判之长子宜坤,次子宜泰,继而杀矩公于马下。明末之年,吴逆因一笑红颜而开山海关,满清大举入关,我中华之劫难肇始,至其咸丰年间,满清之治中华二百余年也,天下大乱,先有太平天国之起义,镇南杞采顺之杀地主以自立,吾祖处之乱世,虽未有难于民者,然民犹愤之,无赖之起,杀伐偷盗,杀陈氏先祖三人,时家人四散逃离,其苦难深重矣,家国之荡乱,家族之离散,至其个人,何其悲哉! 陈砺才,字若金,黄家山人,咸丰九年分,光绪十三年任阿迷州训导(弥勒县教育总长); 陈英才。清咸丰三年分; 陈多才,清咸丰七年分; 陈洺,清咸丰六年分; 塾师,清代1名. 陈瑗。乾隆间人,博学能文,设馆教学,开一代文风之先。 清代恩贡5人。 陈为新; 陈应登,康熙间人,详《镇南州志.文学》; 陈治安,详《镇南州志.卓行》; 陈大昌,清光绪十五年分。 明代廪膳生员1名。 陈梦桂,大明崇祯间人,生卒年不详。梦桂因幼习儒业,苦志攻书,岁考三次,补本州儒学廪膳生员; 清代州学增广生员(秀才)2人。 陈宜坤(1811-1855),镇南州土州判官,咸丰五年为贼戕。镇南州土州判钧祥公十七世孙,保马夸村人,生于嘉庆辛未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道光间补州学增生,咸丰二年袭土州判,五年三月初七日为彝贼鲁贯石,萧士善所戕,享年四十四,职镇南州土州判三年。 陈宜泰(1814-1855),州学廉膳生员,咸丰五年为贼戕;生于嘉庆甲戌年五月十九日,保马夸村人。道光中补州学增生,五年三月初七日为彝贼鲁贯石,萧士善所戕,享年四十一。妻谢氏(1816-1861),南山中人,生于嘉庆丙子年九月初六日,咸丰中有贼窜入家中,怒而骂贼,贼怒而杀之,终于咸丰辛酉年三月初十日,享年四十五岁,朝廷奉旨旌表。 镇南州知州六品顶戴赏戴蓝领1人。 陈诗(1836—1904),陈氏始祖均祥公十九世孙,保马夸村人。其祖父州学贡生矩,次子宜泰长子,妣商氏,李氏。伯宜坤被戕后,地方变乱,诗在军中效命,随同官军绞贼,克复永昌处五城七剿按内在任出力蒙前督部堂剽抚部院令,奏同治十二年润五月十三日奉上谕土州判陈诗着赏加知州衔,赏戴蓝翎。遂于光绪三年十月内承袭伯宜坤土州判职,在人期间,屡蒙差委,效有功绩。于甲辰光绪年正月十九日午时,享年六十有八,职镇南州土州判二十七年。祖诗之生年,凡天下大乱,会家族无有大变故,清末之世,夷贼四起,烧杀劫掠,无恶不做,吾祖以地方之首长,理应安民,然劫盗四起,愤而杀祖,伯父,父亲,祖父皆被戕,时我祖诗不及弱冠之年,孤儿寡母,以养全家,何其之不易,后亲母谢太夫人又为盗贼所害,然世之大变,皆天命也,家之大变,为时道也! 民国军人3人。 陈育德,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参加抗日战争,一九四五年回滇,四六年自杀; 陈育秀,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腾冲保卫战,一九四四年壮烈牺牲; 陈育兰,一九五零年参加抗美援朝,壮烈牺牲。
1 下一页